好不容易參觀完「工學館」,我已經像個垂死的病人般,又餓又累又想睡了。這時候如果沒有來一劑「強心針」,恐怕就會萬念俱灰、昏倒在地。
「樣品屋」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扮演著「起死回生」的關鍵角色。
「看樣品屋」在售屋流程中,像是醫院急診室的關鍵電擊,等客人被「電到」後,直接拖出去屠宰場……,不是啦,是請出去lounge bar,開始剝皮……,恩……應該說是開始遊說,讓客戶下訂單,購買一座夢想「家」。
可別以為一連串的折麼到此為止喲!在步向樣品屋的同時,精明的售屋小姐,會伺機來個「從噓寒問暖中進行財力調查」──就是要先弄清楚,這幫人客買得起什麼樣的房子啦。
語帶試探的售屋小姐:「小先生,您需要多大坪數的房子呢?」
就是愛看樣品屋的小寶貝:「恩,不一定耶,可大可小,我們都看看好嗎?」
臉上寫著不想讓你每間都參觀的售屋小姐:「那我這樣問吧,您的新房子是幾個人要住的?」
還是想看樣品屋的小寶貝:「不一定耶。至少兩個,也有可能三、四個,或五、六個……」(誰知道兩個人會變出幾個?別想太多,不一定是小孩啦!重點是我想參觀樣品屋!)
還是不太情願的售屋小姐:「那您的預算大約是?」
想打腫臉充胖子,其實本來就虛胖的小寶貝:「不一定耶,高興就多一點,不高興就少一點。」(其實不管多或少,通常都買不起啦,還必須東挪西娜或找金主支持)
我猜很想扁人的售屋小姐,在我故弄玄虛的情況下,眼看問不出個所以然,顧及面子與生意,終於勉為其難接受,繼續往樣品屋前進。
會有這種狀況,是因為很多事情都有「差別待遇」:飛機上會分成頭等艙、商務艙跟經濟艙;買房子,同一建案,若有差距很大的格局,參觀者也會面臨差別待遇。
去年底,一個號稱全台灣最高的摩天住宅大樓預售案,坪數就從11坪到130坪都有;他們的樣品屋,巧妙地分布在接待中心的左右兩側,一般人會被帶去看中小坪數的樣品屋,只有要找大坪數的客人,或被認定可能買大坪數的客人,才有機會一窺另一側,65坪和130坪那兩間樣品屋的堂奧。
我能理解建設公司不希望讓太多人參觀,以免破壞豪宅「尊貴感」與「隱密性」的考量,但碰上這樣的差別待遇,總還是會覺得很「機車」。
賣預售屋,就是要靠樣品屋吸引顧客買一個夢想。所以樣品屋的格局、大小、設計的風格、品質好壞,常常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遇到美輪美奐的樣品屋,我們都還可能會懷疑,真實的空間,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好?如果看到的是很爛的樣品屋,大家就會更嗤之以鼻,認為「連樣品屋都這麼糟,建案還有什麼可期待的」了。
參觀樣品屋,最基本要注意的就是「有沒有被灌水?」
所謂的「灌水」,有很多層次,包括坪數是否符合事實?空間是否真實可用?有沒有違法使用的空間?
先從「坪數是否符合事實」談起。
現在的住宅大樓,都有相當高的「公設比」,一般來說,「舊建照」(也就是幾年前申請的建築執照)大樓約有28%到30%的公共設施比例,「新建照」的大樓公設比則一定超過30%。
換句話說,假設我們買了10坪的房子,實際上的室內空間,最多只有7坪;至於所謂的「公設」,不見得有真正的什麼「設施」,例如游泳池、健身房之類;很多中小型建案,根本就只有樓梯間而已,也還是佔掉三成的坪數當公設。
這時候,售屋小姐會一副理所當然地說:「因為依據規定,十樓以上的大樓,必須有兩座逃生梯」,而且戶數少,每一戶分攤的比例就重,所以公設比怎麼樣也低不了。
因此,在考慮買房子時,這一點也必須納入考慮。公共設施多的案子,戶數也會多,環境複雜度較高;要想單純、戶數少,就不能太要求公共設施;如果要戶數少,又要有豐富的公共設施,那麼,就可能必須負擔超高的公設比,以及未來每月付出巨額的管理費。
我遇過最誇張的案子,是某大報社關係企業,在內湖推出的建案。當初參觀的時候,我非常欣賞這個案子的「超大窗戶」設計,加上一眼望出去,可以看到101大樓與信義區夜景,煞是迷人。可是,相對於一般新大樓,每月每坪80元到100元的管理費,這個建案開出的管理費,是一坪220元!
掐指一算,如果真的進駐這裡,以後每個月光是管理費,大概就足以租一間小套房了,負擔超重。
而且,不到50戶,要養一座游泳池,能不能維持營運,也是問題。過去信義區有個非常有名的豪宅例子,就是高額的管理費,還不夠支付公共設施的維修,導致公設全都停擺的狀況,更是讓人欲哭無淚。
話說回來,大社區的管理費也許可以壓低,公共設施也較豐富,但要注意的是,那種「造鎮級」的超級大案子,會不會讓自己搞得像是在住「鴿子籠」,而且公設雖多,卻是看得到、難用到?
例如前面提到那個超高層豪宅案,它一共規劃了五棟大樓,戶數達1500戶。我沒打錯,真的是「一千五百」戶。假設每戶兩名成員(這還是最低標準喔),社區內就有3000人要共用公設。
這個案子規劃了一座25公尺長,三水道的游泳池,會游泳的可以想一想,這樣的空間,能同時容納幾個人游泳?還是未來極可能成為一座「大型浴缸」?
再來,這個案子的停車場,從地下一樓到地下六樓,可停至少七百輛車。想想,大家要在上班尖峰時間把車開出來,那場景是不是很像去中正紀念堂(喔不,現在叫台灣民主紀念館)或小巨蛋看表演,結束後大家差不多時間,從停車場開車魚貫而出的感覺……?
我這樣分析,不代表對哪一種住宅類型有正面或負面的評斷,因為每一種都有利有弊,只是讓有需要的人,多一些判斷的基準,或從中求取平衡點。
回到樣品屋的話題。
在先了解公設比的相關問題後,看到樣品屋時,就可以知道,應該是多大的實際坪數才正確,也可以透過實際測量,了解建商有沒有「不肖」地在樣品屋的坪數上「灌水」加大了。
不過,這個測量,等到確定要買時再做還不遲(做為最後的評估與確認用);如果連八字都還沒一撇,就拿著尺在那邊量來量去,那太浪費時間又引人議論。
但我也要提醒:隨著客人越來越聰明,現在的建商,比較不會動這種「實質放大樣品屋」的作假手腳,可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做「可以放大空間感」的事情!要注意的地方還很多,且看下回繼續分解!
圖:新聞小寶貝拍的樣品屋照片快用光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