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電影《英雄》的時候,我已經接觸過幾篇發自台灣的批評,這些批評大多對於電影將秦王政的「暴政統一」美化為「護國護民」感到不滿。因此我帶著過去從黃仁宇等人書中所汲取到的觀念,企圖能夠扭轉這些台灣聲音中因當今政治立場而導致的對歷史的某程度的認知誤差。然而我遇到幾個困難。
在電影文本層面,片末字卡上的「護國護民」四字,幾乎去勢掉所有希望以不同角度來詮釋秦王統一的歷史的努力。因為秦始皇因循商鞅留下來的嚴刑峻法,甚至為了增加修長城等浩大工程的人力,更大張法網,為政府撈免費勞役(罪罰)。孟姜女這個虛構的女性形象,就是一個「好例子」。她雖是虛構但卻是「好」例子的原因在於,她明白地點出,孟姜女的悲淒,可能的的確確呈現了秦朝社會中的平民苦難,但也可能是來自後人從歷史記載所產生對秦代社會的想像。
當年秦始皇並非焚書坑儒,而是一邊把民間書籍搜括聚集,一邊坑殺那些受他的惠卻又在街市上指點他的士;秦始皇的罪在於禁錮人民自由的專制政治,而不在於漢朝士人封他的「焚書坑儒」。此外,雖然秦國的連坐法讓人恐怖,但是秦始皇卻明令廢除同樣不人道的陪葬制度。中原的統一為中原地區文化經濟交流帶來機會,也增加了可調配更多資源以抵禦北方匈奴的能力;然而卻也因為這種近似種族隔離的政策,讓其後的漢人後裔,始終與匈奴或其他北方非漢族裔之間蒙著一層特殊的情結,甚至種族仇恨。
這是第一個困境,也就是,當歷史都已飛灰湮滅,只剩具政治企圖或被政治力收編的史家撰寫的歷史殘篇,我們能相信什麼?當任何一句史贊都可從不同角度或立場去理解,甚至若沒有立場就不會有歷史認知,那麼我們還能說誰對誰錯?
第二,就是立場的問題了。我認為電影《英雄》中所指的英雄,並非秦始皇帝,而是放棄一國之仇一家之恨,而因以蒼生為體以黎民為念而放棄行刺的刺客。這些刺客的英雄氣概,並不完全會因為最後服膺於帝國主義的外在現象或結果而被抹煞;相對地,因為他們一方面基於道義或理想,勇於推翻自己長年持有的信念,另一方面,在推翻自我信念的同時還能「橫眉冷對千夫指」地實踐,這種莫大的勇氣,非英雄所無法企及。
因為我的立場總是希望所有利益都能無限拓展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說我的歷史評價標準經常來自是否該歷史時刻下的抉擇能為最多人帶來最多利益福祉。對我而言,岳飛、文天祥、袁崇煥等人都是為了一族或一國之私,而成仁取義的。不可諱言,這些人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能堅定自己的立場,導致死亡,的確是具有很高程度的勇氣。只不過這些國族觀念特強的文人,把國家觀念膨脹到劉家昌的「沒有國哪裡會有家」的民族浪漫,卻抹煞了最重要的社會民生經濟議題。結果,中國科學理論不夠發達,中國的商業行為長期受到壓抑,只有政治一代又一代地翻雲覆雨,驚濤裂岸地攪打著不值螻蟻的庶民之命。
或許中國歷史上多一點曹參、多一點馮道,人民會快樂一點。我們寧願這世上沒有忠臣廉吏,因為我們不需亂世。
但是,難道因理想與道義而死的人的歷史地位,就應該比苟活下來的低?
譚嗣同與梁啟超,是從維新派轉向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中的著名人物。在戊戌變法之後,譚被慈禧殺了,而梁流亡日本。由於譚嗣同年紀輕輕就因變法失敗而凜然就義,留下一團迷霧,讓人不解為何他不出逃,以及他到底支持變法維新或是革命反清;因此李敖就此使力,在小說《北京法源寺》中,描繪出兩個同樣勇於推翻自己曾經堅持過的理想,卻是在戊戌變法之後分別一死一活命運相異的英雄。
不知是李敖藉著譚嗣同的口,或是譚嗣同藉著李敖的筆,為譚嗣同的死亡,標示蕩氣迴腸的歷史註記。小說中,譚嗣同留在北京不惜一死,卻勸梁啟超不要輕生,因為譚要以血留給知識份子維新失敗的教訓,以激起人民革命的意志,而梁應該留下來為中國的政治進步貢獻心力。我們不知道這是否真是譚嗣同捐軀前的想法,然而梁啟超的確不像康有為時時刻刻想著君主立憲,而轉向籌組政黨的方式在中國政治上貢獻其力。
譚嗣同以一死,就換來了神秘的面紗與英雄的徽章;而繼續浮沉政海的梁啟超,與湯化龍等人成立組織了在國會中與國民黨抗衡的「進步黨」,也因此在國民黨得勢的台灣,梁啟超予人的只有「飲冰室主人」的賣冰老頭印象;梁的歷史定位,從政治家,變成文學家。
或許因為一般人持有的死者恆大觀念,讓我們對苟活於世久一點,卻因此而被湮沒其歷史價值的人感到不平吧。願意為自己的理念而不得善終,以換取個人靈魂的自由的人,絕對是讓人敬佩的;只不過自甘眾議苟活,而且把苟活下來的生命發揮到極致,絕對會比利用他人之刀以自殺的勇士來的勇敢萬倍。
最後,我要提出一個歷史懸案:荊軻為何刺不死秦王?當年藏在地圖中的那把匕首,它不僅是用百金從趙國徐夫人那裡換來的鋒利小刀,而且還浸泡過「見血封喉」的毒藥,甚至還作過「臨床試驗」,戰國策曰:「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只要流血就會馬上死!何況當年荊軻是站在秦王面前為他打開地圖卷軸的,甚至亮出匕首之後,荊軻還拉住秦王的衣袖,當時秦王嚇呆,腰上的配劍還拔不出來;這麼靠近的距離,這麼餘裕的時間,竟然連見血封喉的毒匕都近不了秦王的身子,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有三個可能原因。第一就是歷史記載沒錯,老天開了燕國一個玩笑,秦王就是死不了。第二是荊軻對太子丹有所怨恨:因為太子丹誤以為荊軻臨陣退卻不想刺秦,所以激得荊軻不得不與秦武陽一同前往,結果不料市井流氓上了秦宮卻害怕到皮皮挫,頭也不敢抬;荊軻不爽,心想刺死了秦王,說不定還會讓秦武陽變英雄,反正都是要死,那就乾脆拉著那些短視的燕國貴族一起下黃泉!第三就是與英雄電影故事情節類同,當他憶起燕太子丹曾對他分析,若秦王死,則秦國境內政治局勢大亂,如此可保其他尚未被併吞的國家;然而轉念一想,當今世上只有秦王有力統一中原各國,若不讓此事成真,則以紛亂上百年的天下將不知會再持續多久的爭戰。於是荊軻就在心念紛亂之際,不僅殺匕首碰不到秦王,還被一湧而上的朝臣給碎屍萬段。
歷史是一面鏡子,但他照不出觀照者的本質,卻反映出顧影自憐者所想看到的影像。而「英雄」,不過就是一個符合了這個攬鏡自戀者的欲望形象;尋找英雄,不要往外求去,英雄其實躲在每雙瞳孔後的幽黯空間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