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看展覽,看的是作品,尤其是霹靂展,去了都是為了感受主角在戲中曾經帶給我們的感動,只要看到本尊就好了,其他無所求。
現在自己也有辦展覽之後,去看別的展覽,就不只是看展品,不只是看簡介,要看動線、燈光、背景、看指標⋯⋯,甚至我也會在我們的展場,看著父母帶著小孩們,看著我寫的展品介紹講「封神榜」、「西遊記」、「八仙」故事,享受當下感動的那個情境。
一、 宣傳:我們的展覽通常在百貨公司頂樓的文化館,所以我在開車接近展場時,就會開始留意外圍是否有布旗宣傳?到了地下室停好車後,要上樓的電梯內外是否有展覽海報?一樓百貨公司大廳進門後,在哪裡可以看到展覽消息的海報?今年在新光三越台北站前店,連電梯小姐都會一直提醒每一位搭電梯的民眾「十樓有免費的布袋戲展,歡迎去看看!」,這是目前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一家。
二、 燈光:以前去看布袋戲展在展場都是完全不能拍照的,我們在2011年首展時開放所有民眾拍照並可以用閃光燈的策略相當成功,所以之後現在的台灣布袋戲展覽全都可以拍照了(閃光燈還是很多地方都不行)。重點來了,如果展場燈光很糟,要用極高檔的單眼相機和高超的攝影技巧才能拍出勉強的清楚照,那去看展不如不要帶相機。有些單位應該是擔心網路上若能看到很棒的照片,可能會減少去看展的人潮,實際上我的經驗是剛好相反,展場愈能拍出美照,才會吸引更多受照片感動的人去看展。對喜歡布袋戲的人來說,看本尊和看照片是完全不同的,但花了錢去看展拍出來都是臉上爆光的照片,根本不會想上傳FB和大家分享,這樣對展覽行銷是不會有幫助的。所以我們布展時,我都會請負責攝影的艾莫先試拍。在不用閃光燈的情況下,連手機也能拍出清楚照片,是一個友善的展場最少應有的要求。
三、 展品簡介:很多作品本身會講話,懂布袋戲的人,一看就知道門道,但對於很多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的民眾,就需要有人教育,所以每樣作品都要有簡介,字不能太多,又要清楚的講述創作的設計理念。李明老師曾經跟我說,好的展品簡介是作品的靈魂,很多大師級的藝術作品,若沒有簡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作品想要表達什麼。所以在展覽之前,要一直和平面設計再三確認簡介文字內容,通常展出後都會有粉絲和民眾幫我們挑出錯字(校稿的詛咒,永遠都會有錯字!),而立刻的更改也是對創作者與民眾的尊重。
四、 指標設計:我會把自己當作是完全路痴的民眾,想要循指標去展場,所以除了之前提到的電梯內的海報外,我還會去搭手扶梯。搭電梯和搭手扶梯時是最好的行銷機會,因為客人在那個時間沒事做,眼光會亂掃,只要讓客人的眼睛和展覽的文字接觸到,就有機會將客人帶到展場。
五、 動線與展場設計:展場的入口處開始,要讓民眾第一眼被「吸睛」的亮點是什麼作品?什麼作品背後搭什麼背景拍起來才好看?如果不是一條龍式由頭至尾的動線,要怎麼讓參展民眾不會漏掉部份展品?
六、 民眾的反應:我會去留意去看展民眾是否有沒有抱怨的地方(可以在展場聽民眾講話或是網路上看評論),例如光線太暗、哪尊木偶不好拍、哪尊木偶姿勢不自然、哪個角色拍的時候會被擋住,甚至連販賣部商品陳列是否明顯,特價與加價購的解說是否清楚都要留意。
很多人看到這裡應該都會問為什麼看一個展覽要這麼複雜?不能單純只是享受作品之美嗎?這樣看展的時候每個枝微末節都要在腦中飛快轉動不會太累嗎?但對我而言,這都是人生的學習,如果不是三昧堂和大家給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可能都不會去碰會展行銷這一塊。既然機緣到了,學起來就是自己的,為什麼不呢?所以每完成一場展覽,我們就多累積一場經驗,下一次佈展就儘量不會再犯之前犯過的錯誤,這樣展覽就會一次比一次品質更好,把每一次展覽當作學習,每一個不同展場設計的創意都會讓我無比期待,大家也就會看到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展場設計背景與氛圍下,會拍出各種不同的表情和感覺,這真的是很多采多姿的人生經驗!
下次你去看展覽時,或許也可以跟著我這樣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