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了小時候的心理創傷一輩子都會對人的行為有潛在的影響,小羽大叫道:『一輩子??!!--我才不要被這種東西束縛一輩子!』
「那要看你肯不肯去面對,有機會見了面,你可以把當時的感覺,原原本本的說給我聽一次,兩次三次也可以。」
『恩…………哭了怎麼辦? 』小羽說道。
「哭了更好,不去面對,它會一直壓在你心裡…」在我幫學生心理輔導的經驗中,阿文、小金門、阿禿這幾個孩子,都在我面前痛哭失聲過。不知為什麼,看到女生哭我雖然一樣會不忍心,但看到男孩子流淚,我是整個人就想跟著掉淚。
『我不愛哭-- 』小羽這種自然流露出的小孩子口氣,更是讓人心折。
「我知道小羽很堅強,不過在分享的過程中,若你生氣,你可以打我,你想哭,我可以抱你,這就是心理輔導。」很多讀者看到這裡,應該會質疑心理輔導真的需要做到挨打的程度嗎?當然不需要,只是因為對方是我用了生命去愛的人,他想做什麼,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寫到這裡,忍不住又要把我的在《小金.老師.交換日記》的故事裡提到的「自我拼圖論」放在這個故事裡。
繼「原型不可抗拒論」後,「自我拼圖論」似乎又成為另一個值得一提再提的理論。
一個人,透過不斷的說自己故事的過程,會漸漸發現自己的內在真我。就好像是在拼圖一樣,你每說了一個故事,就是拼好了其中一塊,你每多將一塊拼圖放在一個對的位置,就可以像連鎖反應一樣的找到其他幾塊,然後愈拼愈多, 愈拼愈大塊。一個人的潛在自我,就是拼圖完成後的圖像。
學生和我分享心事的過程裡,面對了很多他們之前不願去想的事,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拼圖。這個拼圖並不是死的,也不是拼完就用膠水糊起來裱裝不動,而是可以重新拼湊,重新來過。
或許,在過去,他們認為他們是某一種人,可是在他們每一次提到那些故事的同時,這些故事會有新的意義,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視野和角度去拼出另一個全新的圖像,最後會找到另一種不同的屬於他們自我。
如果說每個老師花時間陪學生分享心事,真的對他們在拼湊內在自我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幫助,那這些時間與精神就值得了。
話說,這段文字,在我們學校要求我們寫自我評鑑的教學品質資料時,每個老師都需要寫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我如何帶好學生」一文,當時我想說那種繁瑣的資料也沒有什麼人會去看,就從舊文裡抓了這一段文字,再加上一些心理諮商的技巧,寫成了「傾聽」這一篇文章交差。
從廈門大學回來之後,上星期我在電子郵件信箱中收到了一封標題為「其實大師就是這樣而已」的來信,本來以為是再也習慣不過的病毒信,可是看了看寄件人的信箱位址,竟是我們學校,打開一看,整個就是讓我傻眼。信件的署名人,是我們學校的高階行政主管,地位僅在校長之下…
摘錄部份內文如下:
標題: 其實大師就是這樣而已
老師 收信喜樂
自從民國84年離開學生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教職,旋即,就接上離「傾聽」學生心聲較遠的行政工作(E系系主任)。當時,內心所想的是,如何經營一個系,記得那時,我最重視的是,E系一定要實施「資深教師制」,要有計畫、有步驟的培養系內各領域的大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系上每一個老師最專精的是在哪一方面,當學生面臨問題時,能非常清楚的知道,該找哪一位老師協助。
做了一年的系主任,就離開了至少心中還存有學生的系主任職位,而接下了xx主任的工作,至此,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機會,就愈來愈少了。
雖然,我每學期還保留一門課程教授,但是,因為擔任的工作性質,是在我求學階段中,沒有想到又沒注意的領域,從此我所選擇教授的課程,就是學生心中所謂的營養學分,當然了,我也沒有好好的教,學生也沒有好好的學。
今天,我打開貴系,送到校長室的校內自我評鑑的資料,閱讀您所寫的「如何帶好學生」,內心不自覺的起了一陣景仰之心,也讓我想起84年剛擔任E系系主任時,我一直想推動「資深教師制」的迫切性。想想,我們學校,辦學數十年之久,我們學校之中,有幾位大師呢?我們所說的大師,不是指像諾貝爾得獎主,那樣的大師,而是,像xx老師您一樣的,在某個領域中,或是在某一件事上,經長久不輟的「思與做」,而且有所得的人。像您這樣的人,存在我們學校愈多,學校就會愈壯,辦學的績效也會愈亮麗。
加油吧!
弟 xxx 敬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