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裡,人有士、農、工、商等群類的區分,隨著時
代的變遷,近來「上班族」、「龐克族」、「原宿族」、「無
殼蝸牛族」、「頂客族」等等名詞紛紛出籠。自古以來,有一
類族群貢獻良多,卻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義工」。「義工
」以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為目的,因此雖然沒有領薪,但是所
從事的工作卻是無價的;雖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喜悅卻
是無窮的。他們無所為而為,讓人升起無限的敬意。
一、當義工該秉持的精神:
「義工」就字面意義上來看,就是義務工作,不求報償。
工作是一種布施,布施自己的時間,布施自己的體力。報償,
狹義的指的是有形的報酬如金錢、紀念品等,廣義的來說,連
布施有功德的心也不應存在。有的人發心做義工,不求金錢回
報,但是心裡多少希望自己的布施能獲得功德,希望自己的子
孫能因此得到自己布施功德的餘蔭。嚴格說起來,就好像梁武
帝當年問達摩祖師:「我廣建佛寺,慷慨供僧,讓佛教在我國
發揚光大,我的功德大不大呢?」達摩祖師道:「沒有功德!」
,存有功德之心,就沒有功德。所謂:「無求之施,一粒萬鍾
;有求之施,萬金無功矣!」就是這個意思!
1.無相布施:
金剛經裡以「無相布施」為重點。所謂無相布施,就是布
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之分別,當然
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樣才是最大的功德。若是為了求
名,為了求利,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
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屬於有限的功德;相對的,不求任
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完全為了別
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
的。
回過來說到功德庛蔭子孫,古德有云:「個人因果個人了
。」、「萬般帶不去,空有業隨身。」的名言,每個人的造業
、積功,終其後都將由自己去承受,就算親如父母也是一樣。
或許有的人會對父母無法為兒女積功累德這個觀念有所疑問,
舉例來說,父母在社會上廣結人緣,兒女出社會後不是多少能
受到一些幫助嗎?這並不是由於父母的關係,而是父母與兒女
之間的共業共緣。人會有緣結為父母兒女,本身都要有共業與
共緣才會在一起。父母有善緣的根,其所生的子女多少也有善
緣。有的子女生來是向父母要債的,父母造橋舖路,結果兒女
為非作歹,這也是父母和兒女的一種業力顯現,半點不能強求
。
2.無我度生:
既然布施時應無住於相,那就不應有庛蔭子孫的心態,而
應抱持廣度眾生的心去做義工。度眾生不能有我相、人相、眾
生相、壽者相,也就是度生要無我。若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
就發不起來了。必須發無我的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金
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
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度眾生不
應分對象,就像在醫院裡當義工,就不應分優先順序。比如說
不能有看的順眼的先服務、交情好的先服務的情形;若是看到
有身體腐爛,發出惡臭的病患,也不應生起厭惡心,要一視同
仁,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服務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這就是「無我度生」。所謂的「義工」,看起來是為人,其
實最有利的還是自己。義務發心工作,其樂無比。
二、古德的義工楷模
在佛教裡,鬼子母因為佛陀令僧眾為她施食供養,所以後
來成了佛教的護法靈祇;關雲長由於智者大師為他說法安心,
是以發願生生世世守護伽籃。他們都是佛門的義工楷模,長久
以來工作未曾有所間斷。古德有云:「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
生馬牛。」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門裡,講究的
不是世智辯聰,而是菩提道心。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歷代
的祖師大德們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務中開悟見性,例如:
雪峰禪師在洞山座下擔任飯頭,
慶諸禪師在溈山座下擔任米頭,
道匡禪師在招慶座下擔任桶頭,
灌溪禪師在未山座下擔任園頭,
智通禪師在洞山座下擔任直歲,
曉聰禪師在雲居座下擔任燈頭,
稽山禪師在投子座下擔任柴頭,
義懷禪師在翠峰座下擔任淨頭。
還有石霜禪師的篩米,雲巖禪師的製鞋,臨濟禪師的栽松,
仰山禪師的牧牛,洞山禪師的種茶,雲門禪師的擔米,玄沙禪
師的砍柴,趙州禪師的掃地,丹霞禪師的除草,懶融禪師的典
座,印光大師的行堂..等等,無非都說明了工作的意義在於
擴大自我,服務人群,提升生命的價值。捨義工和勞動之外,
還有什麼最好?
三、現代的義工:
有許多信徒,平時在家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是有
保鏢隨行,被人服侍的無微不至的董事長、闊夫人們,千里迢
迢的到佛光山或慈濟當「義工」。曾經有一位少奶奶在幫忙園
遊會義賣時,親自拿著汽水,到處拜託人買,還要大聲的喊:
「一瓶二十元,三瓶五十元!」,好不容易才賣出去幾瓶。她
這樣感嘆道:「平常在家的時候,五十元掉在地上也不會去撿
,沒想到今天來此當義工,要為五十元折腰。」雖是如此,做
義工的人還是法喜充滿,絲毫不以為苦。
有的師兄師姐們義務到寺裡幫忙寺務,有的還穿著圍裙,
捲起袖子,在齋堂裡行堂端茶,在廚房裡洗碗揀菜。那種發心
、那份認真,比起梁武帝以九五之尊,三進同泰寺,捨身為奴
,漢宣帝在未登基前,以太子之貴,入寺作役,可說是有過之
而無不及。可見工作無分貴賤,只要做者有心,一樣能得到歡
喜自在;事務無分難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將微
不足道的事情做得有聲有色,將程序繁複的活動辦得轟轟烈烈
。
四、學諸佛菩薩,做眾生義工
釋迦牟尼佛色身雖已入滅,但法身常住靈山,以諸神通力
化導眾生,是娑婆世界的「義工」;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是
茫茫苦海中的「義工」;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是熱惱煉獄的「義工」;阿彌陀佛莊嚴極樂淨、七寶蓮池、八
功德水、道路平坦、樹木羅列,可以說是淨土世界的「環保義
工」。由於諸佛菩薩常住世間,精進不懈地做諸佛,黑暗的世
界才有了光明,我們凡夫俗子福薄德淺,在承受庛蔭之餘,豈
能苟且偷安,貪逸惡勞?所以佛門「義工」除了替三寶服務以
外,更應該效法諸佛菩度眾不倦的精神,在世間上為廣大的有
情布施歡喜。
佛光山星雲大師成立國際佛光會後,積極推動各項有益社
會人心的活動。例如在學校附近護送學童過馬路的「愛心媽媽
」,不知獲得多少父母的感激;在醫院裡幫忙排隊掛號的義,
不知協助過多少老年病患;到偏遠地區為人義診的「友愛服務隊
」,不知解決多少貧苦人家無錢就醫的問題;在萬丈紅塵中設
立的「讀書會」,不知帶動多少家庭共創書香社會。其他諸如
植樹救水源活動、淨化人心七誡運動、特殊學生遊藝會、廢紙
回收保護環境活動、到監獄戒毒村幫助受刑人等等,都是在義
工們的積極推動之下,如火如荼地展開,為民風日益惡化的社
會注入一股清流。
有的人認為自己工作繁重,還有一家老小要養,認為到了
老了,有錢了才去當義工就可以。其實做義工不必寄望於未來
,此時此刻,就可以實踐菩薩道的義工精神,以四攝六度,利
樂有情;有心當義工者,隨時都可以當義工,當他人有難,給
予關懷慰問,借他一個肩膀靠;甚至在路上遇到陌生人,給他
一個微笑,都是在當義工。人身難得,勝緣難再,把握當下每
一分每一秒,在世間廣結善緣,這種「義工」的人生豈不更有
意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