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18 20:46:31| 人氣1,3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憤怒之愛——從謝甫琴科的詩談起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謝甫琴科(Taras Hryhorovych Shevchenko)是19世紀烏克蘭詩人與畫家,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年譜中,他的位置處於普希金、果戈理之後,與萊蒙托夫同年。

謝甫琴科的一生坎坷,他生於農奴之家,又遭後母虐待,後來擔任過下級教士的助理,以及地主的僮僕,這些工作經常都會遭到主人嚴厲而殘酷的虐待與懲罰,這樣的經歷與生活周遭農奴的悲慘生活,給他的心靈鑄下了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成為他一生的魂縈夢繫與創作的泉源。後來他雖然得到許多友人的幫助,贖回了自由身,但又因詩引禍,被流放與監禁10年,而即使恢復自由,仍舊在沙皇憲警的監視之下生活;長期的流放生活導致了他身體的傷害,逝世時,謝甫琴科年僅47歲。

在他的生命中,母親在他9歲的時候去世,父親在娶了惡毒的寡婦每天吵鬧之後,也在他11歲時離開了人世;儘管後來他藉著友人的幫助得到自由身,但他的兄弟和妹妹仍舊是農奴;而幼年時撫慰他受創而孤單的心靈的女友奧克桑娜・科瓦連柯在謝甫琴科離開故鄉之後,隨著哥薩克人出征,卻帶了一個私生子回來,因為受不了鄉人的流言蜚語,最後發瘋失蹤。從他的詩作〈三年〉中,人們便能了解謝甫琴科一生的辛酸與坎坷。

之所以特別提出謝甫琴科的生平,是因為在19世紀的俄羅斯作家中,他的出身是較為特殊的:農奴的身份以及年少時的經歷,使他對烏克蘭農村生活的實際情形非常瞭解,對地主的蠻橫殘忍,以及農奴的貧困悲慘更有深刻的體驗,所以他在詩作中,經常揭露現實的丑惡、抨擊沙皇政府的橫征暴歛,以及農奴生活的悲慘,即使因此而引禍亦不改其志。當然,在謝甫琴科所處的、從浪漫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的時代語境中,這些主題也是許多作家表現的主題,但憑著他的出身,他的詩作給予讀者的是更深的沈重感與真實感。

如果揭開這些所謂的「批判的現實主義」的帷幕,實際上人們體會到的是謝甫琴科對祖國烏克蘭深深的愛。在詩作中,他不斷地呼喊著他的母親——烏克蘭,既讚美祖國的山川河流,也緬懷先人志士的犧牲奉獻,更悲慟於祖國的屢遭蹂躪,對他的同胞的知命麻木更是痛心呼籲,迫不及待地想要喚起自己的同胞奮起,推翻沙皇暴政,重拾烏克蘭昔日的自由恬靜的生活。

所以,在語言文字的表層上,為什麼要生氣?為什麼要激動?為什麼要吶喊?為什麼要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急切?為什麼要說到讓人覺得霸道、讓人覺得不寬容、讓人覺得沒有言論自由呢?因為,在那憤怒的表層底下,有著一份「愛」啊!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同胞,愛這一片生養自己的土地,愛到會擔心同胞失去自由,即使自己隨時可以逃開,愛到害怕自己的鄰人不清醒,硬往河裡跳、硬向牆壁撞。

Mother Teresa說過,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對於人們選擇安於現狀而受苦,對於許多人稱之為個人選擇的自由,對於許多人稱之為對他人選擇的尊重,甚至聲稱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愛;但是,這樣的「聲稱」,是不是更有可能,其實是一種與我無關的冷漠。

由於心中充滿了對祖國、對同胞的愛,謝甫琴科不斷透過詩歌來表達、來抒發,即使因此而遭難受苦。Mother Teresa也曾說過,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因為愛的缺乏,因為站立在愛這一長河的對岸,冷漠讓人們生活得更心安理得;但因為謝甫琴科的詩,我們得以理解並體認到,那是因為愛,所以人們行動,透過語言文字或者是自己的身體行動,即使因此而不被諒解、抹黑誣衊,甚至獲罪入獄。

這個時機點讀謝甫琴科的詩,我樂意於當一位經驗讀者。


台長: Kouji
人氣(1,31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惡為什麼這麼吸引我們?》
此分類上一篇:從福樓拜的《庸見詞典》略談愚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