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新聞看到「糶糴村」(新聞報導:「糶糴」怎麼唸?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想說前兩個字我還真的不會唸,也沒見過,一查之下,才知讀作「ㄊㄧㄠˋ ㄉㄧˊ 」,其意與歷史背景相關,像這樣還明顯查得出意思的村名,其實還好理解,有的村名已和一開始命名相去甚遠,例如經過諧音轉化、文意雅化,乍看名稱還真搞不清楚呢!
除了「糶糴村」,台灣還有其他怪怪的村名,讓人看了會冒出問號,遂整理列出如下:
.打廉村-彰化埔鹽鄉
「打廉」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724年,有多方說法,包括:這裡的客家人擅長打造鐮刀而有了「打鐮」的稱呼、或是當地的水潭外觀就像一條大鯰魚、又或者是認為「打廉」來自於「大廉」,「大廉」又來自於「大鯰」,也有說法認為「廉」是來自於水潭中所產的鰱魚(一說鯰魚),台灣民間傳說中出現在打廉村的鰱(鯰)魚妖怪,因為作怪害人,被神明所殺,所以才會有鰱(鯰)魚精的說法。也有一說是當地水潭面積很大,出產芡實和鰱魚苗,而由打撈潭中之鰱魚苗演變來的。
.打簾村-彰化田尾鄉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打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打簾庄」。據彰化縣誌稱當地「打簾」,推測可能是打鐮之諧音字,過去客籍墾民多以鐮刀為墾荒之工具,故鐮刀為最主要農具之一,打製鐮刀為熱門工作,此地製作鐮刀的打鐵店因應而生,並聚集成莊,故得名。
.獨鰲村-彰化永靖鄉
獨鰲為古時器之名稱,與瑚璉(永靖鄉瑚璉村)之以祭器為地名,同出自讀書人之傑作,推測有「獨占鰲頭」之意。一說據傳獨鰲原作──突樓仔」,其讀Tu't la^ua' 與獨鰲To'k ngo音近似,經轉稼雅化而成。
.阿勸村-雲林崙背鄉
有一說是以前此地人相當兇悍,常和人吵架,勸其不要動干戈,故命名為「阿勸 」。
.羊調村-雲林四湖鄉
清代屬尖山堡羊稠厝莊,稠為「圈」之意,同「椆」,意為「豢養羊的圈舍」。光復後設羊調村,一說是「羊稠」的誤寫。
.萡東村/萡子村-雲林四湖鄉
萡,音同箔。舊名「萡子寮」,光復後將萡子寮分為萡子村、萡東村及廣溝村。箔子寮來由有三:一說箔子為魚類一種名稱,漁民為捕撈箔子而搭建寮子,後成聚落而得。另一說為箔子的全名叫遮箔子,是一種漁撈工具,為竹或木椿製成的定置漁網,當地居民建造小屋來置放漁網,故得名。還有一說是先民來自泉州至此,後因海嘯襲擊,水災損害,歷經三次由西向東漂泊,於今日位置落腳定居,取漂泊之意命名。
.塗師村-嘉義六腳鄉
早期地方到處是刺竹,男女老幼人手一刀竹編技藝冠全台,各個手藝精巧,是早期地方村民謀生技能。後來承襲日治時代的大塗師大字,因以大塗師為最大聚落,遂將聚落名簡化為村名。
.副瀨村-嘉義東石鄉
副瀨以前又被稱為「瀨裡」,所謂「瀨」就是急流的意思。由於這裡並非主瀨,就稱為「副瀨」。
.石硦村-嘉義中埔鄉
硦,讀音ㄌㄨㄥˋ,意為石聲,石硦的台語為「久啷」。日據初期,先民披荊斬棘,開鑿藤寮產業道路中段,有石硦橋之稱。 壑深數丈,巨石如山,清流濯下,如水玩弄石頭。 鏗鏘有聲,餘韻悠然,因此留其名。
.緞繻村-嘉義竹崎鄉
繻,音同需。舊名為「緞厝寮」,是緣於早期前來開墾的一位先民李勤樂,由大陸遷台時,先居住朴子埔李姓宗祠,後來帶著長工往東行,來到此地,並與在地平埔族結婚生下兩子---老大李雲緞、老二李雲開。後來村裡出了一位進士,在為村落命名時,以大房雲緞的「緞」字命名為「緞厝寮」。且因又出了才子,表示博學多才,與進士之名「儒」生之輩,才又加上「繻」字。
.獅埜村-嘉義竹崎鄉
埜,音同野,為野的異體字。原地名為「獅子頭」(獅仔頭),是由於境內有幾座海拔三、四百公尺高的小山組成的山群,其中有一座形似獅子的頭,以致先民取名為「獅仔頭」。
.瀰力村-屏東里港鄉
此名可能取自平埔族「瀰力社」,此地發展較早的聚落有頂年力肚(已消失)、中年力肚(瀰力肚)、下年力肚(下肚、西園)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日據時期與中和村合稱為瀰力肚村,光復後,始分成瀰力、中和二村。
.燄溫村-屏東佳冬鄉
開庄之初有一口塭仔,故命名為「塭仔」。日治時期塭仔庄包括塭仔、海埔、頂寮、州仔(今已廢庄)等地名。光復後改為塭豐村及燄溫村。
.糶糴村-屏東竹田鄉
讀音為ㄊㄧㄠˋ ㄉㄧˊ 。「糶」賣出米,「糴」買入米。命名由來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當時作為客家人民之米倉,也是六堆地區米穀雜糧買賣聚集地,利用龍頸溪的水路運輸,連接東港溪至東港接駁大船至中國大陸唐山地區。村內建立河港(現今達達港遺址),並以「買賣米穀」為村莊名稱。
.碧候村-宜蘭南澳鄉
本地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體,最初由wasau-pajas為領袖,率眾遷到大濁北溪上游左岸之xabun-kolo地方。第二任頭目為budu,budu死後由bixo-nawi繼任,bixo-nawi就任後遷至u-wan定居,就頭目之名bixo為地名,日本人稱之Piexau社。
.芹壁村-連江北竿鄉
舊名鏡港,又稱鏡澳。村名由來有好幾種說法。 有一說是處於芹山與壁山之間而得名;另有一說,是芹壁澳口有一塊突起的岩石,狀似烏龜,居民稱為「芹仔」,從海面上望之,芹壁村就像位於芹仔的後壁,就叫芹壁村。
這些村名裡面有不少沒看過、字典上也不見得查得到的字,不過還是「糶糴村」最令人印象深刻(比劃真的太多了,寫住址寫完會不會手都痠了…)不過這些村名也少有重複,有些常見村名,在不同縣市會重覆出現,甚至出現三四次以上,如果沒有說清楚,真的會搞混呢!
*北部地區大多為「里」居多,下篇【台灣怪奇里名】再呈現說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