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快樂的人
* 我們為利益他人而做的努力,不論程度多少,都會得
到千百倍回報的學習與進展機會.
* 只要單純地觀看每一個通過自心的念頭,情緒和感官覺知,那個有限的自我幻相就會消融,取代的是一種比較平靜,寬廣,安祥的覺知.
* 佛法的禪修實際上也就是逐漸去熟悉你的自心本
性.
* 佛法的修持要訣在於當念頭,感受知覺分別生起時,我們只是單純地安住在當時純然的覺性中,可稱為正念.那些生滅的念頭等來來去去只不過是心的自然作用.因此,只要單純地觀照自己,確實可以改變心的狀態.
* 達到永恆的快樂與避免受苦的慾望,無疑是我們具有本然心的徵象.因為一切眾生的真實本性原來就是全然遠離痛苦,並具足圓滿喜樂.
* 任何時刻,當你將注意力安住在往來於心中的一切,這就是禪修.以這樣的方式安住,就是體驗本然心.
* 事實上,空性也是所有現象的本質,是指一種能讓任何事物顯現,改變或消失的無限可能.
* 由於自心的本質是空性,因此自然具備了體驗無限可能的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的能力.
* 虛空是一種無埂的開闊感,它本身並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種無邊無際,且不具特性的背景.
* 觀察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單純地看著你覺知中經過的一切,看着它們從空性中生起,剎那顯現,然後消融於空性之中.如同大海中不斷起伏的波濤.這樣讓心如實地呈現,那麼,你的心終究會自己安頓下來,你會開始有一種寬坦的感覺,且升起清晰,無偏地體驗事務的能力.
* 慈悲心是一種毫無執著,不求任何回報的愛.藏文的意旨為—心全然地展開.也可以說是一種與所有生物相連的自發感受.
* 想要找到恆常的平靜與滿足,那麼,就得學會安住自心;唯有安住自心,才能讓內在的本質顯露.而自心真正的本質是為慈悲,清明,無邊際的開闊境界就會展開出來.
* 禪修,其實是練習安住於心當下的自然狀態之中,並單純清楚地感受當下現起的一切念頭,感官或情緒.其重點是,不論心頭現起甚麼,只要保持開放與了知,然後放下.
* 思考心的自然活動,禪修不是抑制你的念頭.在念頭,情緒,感官知覺顯現時,完全開放地接受它們,自然地覺察它們,如同一條河流,企圖停止河水流動根本是件沒有意義的事.
* 念頭的來去之間有一個空隙,若能持續不斷的練習,
那麼,逐漸地,這些空隙就會越來越長;而如實安住自
心的體驗也會變得越來越直接.
* 重要的是,承上述狀況,這個空隙並不是你製造出來的,因為它一直都在那裡,你只是讓自己注意到它而已.如此,越能察覺這個空隙,就越能享受這個看念頭的過程,即使有些念頭很可怕,但你也不會被它們吞沒或控制.
* 慈心,即是祈願一切有情眾生,包含我們不喜歡的眾生在內,都能體驗到我們自己所渴望的喜樂和自由;換句話說,也就是深刻體認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需求和渴望,都想要安居樂業,都能免於對痛苦與傷害的恐懼.慈心,就是能完全同理他人的感受,而且隨時隨地積極準備好以各種方法來幫助他人.
* 我想要快樂,所有眾生也都想快樂;就像遠離痛苦一樣,所有眾生也都希望遠離痛苦.我只是一個人,其他眾生的數量無量無邊,無量的眾生的幸福快樂遠比我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來得重要多了.透過施受法的修持,你就會對無量眾生敞開心胸,真心祈求他們的幸福快樂.結果是你的心變得更清明,平靜,專注且更覺知,而且會發展出直接與間接幫助有情眾生的無限能力.
* 施受法---以呼吸的方法把你所有的快樂以淨光的方式從自己身上傾洩而出,傳送散佈給一切有情眾生並融入他們,圓滿他們所有的需求並淨除他們的煩惱;吸氣時,則想像一切有情眾生的煩惱與痛苦像一道黑色煙霧狀的光,從鼻孔吸入,並融入你的心中.
* 覺醒的心,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看起來似乎極為神
奇,因為當你選擇將他人視為完全証悟的眾生時,他
們通常都會以一種比原來更正向,更具有信心但平
靜的方式回應你.
* 再也沒有比想要引領眾生達到認出自心本性的圓滿解脫與全然幸福快樂還要偉大的發心與勇氣.最後到底有沒有成就這個目標並不重要,僅只是這個發心就具備強大的力量.在實踐這個發心的過程中,這股強大的力量就會讓你變得更堅強,你的煩惱會消失,你會變得更善於利用各種善巧方便去幫助其他眾生,而在如此實現的同時,你也創造了自身福祉的因緣條件.
* 將禪修運用到日常生活上,你可看著自己的念頭,隨時將注意力安住在味道,氣味或聲音上,或從中感受生起奇妙的體驗時,就在這樣的體驗中安住幾秒鍾.修持,其實就像老牛撒尿一般,是很容易,很必要,也很能放鬆自己.而後,才能真正測出我們內在平靜,洞察力與慈悲的進展.
* 禪修的次第:
瀑布般的體驗—心理與情緒的碎石,濁沙容易讓我
們分心散亂.
河流般的體驗---體會到一種更堅定的自信與深遠
的開闊感.能分辨出每個經驗之間
的微小空隙.
湖泊般的體驗---自心感到非常平穩,寬廣且開闊,如
同平靜無波的湖泊一般.身體感到
喜樂輕安,明性增長,幾乎是一種明
晰的狀態.
* 體悟隨時都在變化,就像天空中雲朵的飄浮疑移動;而開悟,即自心本性的穩定覺性則如天空本身,是襯托各種變動經驗生起的一種不變的背景.
* 悲心的禪修培養了對各種經驗的本質更寬廣的洞察力,而這種洞察力直覺層面的統一是大快樂,也是大解脫.
* 你所想的一切,所說的一切以及所做的一切都會反射回到自己身上,成為自己的經驗.假如你造成他人痛苦,你就會歷經十倍的痛苦;假如你給予他人快樂和幸福,那麼你就會體驗十倍的快樂;假如你的心很平靜,那麼周遭的人也會體驗到相同程度的平靜感.
* 每天花一點時間,詳加檢驗自己的念頭和所接收的對境等,你慢慢就會越來越確信,也越來越能覺知地認出日常生活的種種經驗,其實並不如所想那般堅實不變;以前你認為很真實的神經之閒話也會逐漸轉化,你的腦細胞和感官細胞之間的溝通也會隨之有所改變.
* 熟悉這些安定自心的法們,並培養慈心和悲心,就已經足以讓你的生命產生意想不到的改變.只要一點安忍的毅力,一點精進的精神,還有一點點放下對自己和周遭世界既定成見的意願.
* 正念覺察和悲心其實是同步發展的,你越是能正念覺察,就越容易變得更加慈悲;而你越是能夠心胸寬廣地對待他人,從事任何活動就越能覺知.因為我們真實本性的境界是無限寬廣的.
** 附註---禪修時身體的姿勢---
一.腳: 單盤,雙盤皆可,甚至坐在椅子上,雙腳平
放地板上.重要是保持舒適和穩定.
二.手: 雙手放在肚臍下方,大腿上方.一支手背
放在另一支手掌上.左右沒有關係,亦可
隨時調整,或雙手掌心朝下個擱在膝蓋
上.
三.上臂與身體: 留一些空間,足以讓胸膛挺開,
呼吸才會自然.
四.脊椎: 儘量直,重點乃是要找到平衡點.
五.頭: 讓頭的重量均衡地落在脖子上,下巴往內縮一些.
六.嘴: 讓牙齒和嘴唇稍稍有點分開,可以的話,
把舌尖輕輕抵住上顎牙齒後方.
七.眼睛: 初時可閉著,最好還是睜開雙眼,這樣
才會保持警覺,清明與專注.眼睛自然看著
前方某處.
節錄自詠給明就仁波切的書---世上最快樂的人
強 97/4/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