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外賣早餐,也可以找出比較健康的選擇。我們請教了台大醫院營養師翁慧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周秀娟,及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徐于淑,一起幫現代忙碌的父母從四種早餐店中,選出最適合小孩的早餐組合,同時也公開最危險的早餐食物!
●健康組合:饅頭夾蛋+少糖豆漿中式早餐裡最被營養師們推薦的是饅頭夾蛋,因為饅頭比起燒餅、包子來,沒有油多的問題,而且吃完有飽足感。如果想換口味,偶爾可選擇蘿蔔糕,但畢竟是油煎的食物,還是不宜常提供孩子當早餐。
<<康健雜誌2004年8月69期好文欣賞-作者:文.邱玉嬋>>
***小孩沒吃早餐容易蛀牙***
為什麼不管如何小心翼翼地盯著他刷牙,
孩子的牙齒還是一顆顆蛀掉?
想想看,是不是每天都在匆忙中趕著上學,
來不及吃早餐?
孩子蛀牙,父母除了為孩子的健康擔心,也常感尷尬。尤其在公共場合,當很多小孩一起玩耍,哈哈大笑時,別的孩子露出一口整齊潔白的牙齒,自己的孩子張口的卻是一排黑漆漆缺角的牙齒。
忽然之間像是做賊心虛地,感覺幾十雙眼睛盯著你看:「這樣的爸媽,放任孩子的牙齒爛成這樣」。你心裡可能在吶喊:「每晚睡前我都盯著他刷牙,他牙齒還要變成這樣,我真是莫可奈何。」
除了睡前有沒有刷牙有影響外,其實,還有一個可能引起孩子蛀牙的原因是,孩子沒有吃早餐,最近發表在《美國牙科學會期刊》的一個研究指出。
以前牙科專家一直認為家裡經濟情況差的孩子比較容易蛀牙,但是新研究發現飲食習慣和蛀牙的關聯也不容忽視。這個針對4000個2~5歲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不好的小孩比較容易蛀牙,而這些小孩不一定來自貧窮人家。
孩子沒吃早餐容易蛀牙,因為早餐牛奶的鈣有益牙齒健康,如果孩子不吃早餐,就錯失一次增加鈣攝取量的機會,兒童牙醫師也是這個研究的協同主持人雪慶指出。
另外一個不吃早餐較易蛀牙的理由是,如果沒有吃早餐,在午餐之前,因為肚子餓,孩子會吃比較多的零食。零食大多是屬於甜食。糖果、蛋糕、餅乾和其他甜食是兒童最喜歡在兩餐間吃的,這些食物嚐起來滋味很好,但是對牙齒卻不太好。
如果孩子想要吃甜食,最好是在主餐後吃,而不是在兩餐間吃好幾次。兩餐之間則選擇低脂食物,像是蔬菜、水果,或是全榖類的餅乾或麵包等糖分比較少的食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建議。
減少孩子喝果汁也是聰明預防孩子蛀牙的方法。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1~6歲的小孩,一天約喝120~180cc的果汁就好。加糖的果汁會供給藏匿在口腔裡的細菌營養,這些細菌能夠製造會腐蝕牙齒琺瑯質的酸,因此造成蛀牙。
有些父母或祖父母以為乳齒不重要,反正也是會掉,但是,美國牙科學會的發言人普來茲醫師提醒,乳牙很重要,因為乳牙會幫助咀嚼食物、發音清晰,以及為恆齒預留空間。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選牙刷、牙膏、睡前刷牙,以及一個好的牙醫一樣地重要。
選對零食預防蛀牙
■紅燈:最危險,最容易造成蛀牙。
糖果類—巧克力、口香糖、牛奶糖等
糕餅類—甜甜圈、甜的餅乾、冰淇淋、蛋糕、果凍
含糖飲料—可樂、汽水、乳酸飲品、 蜂蜜、調味乳、加糖果汁
加工水果類—葡萄乾、水果罐頭等
塗抹類—果醬、花生醬
■黃燈:如果吃法不對(如含在口中太久),有可能會造成蛀牙。
澱粉類—洋芋片、爆米花、蘇打餅乾等
糕餅類—包子、吐司、饅頭
飲料—新鮮果汁、鮮奶
■綠燈:吃了有益健康,較不會蛀牙。
糖果類—無糖口香糖、代糖製品
未加工之生鮮蔬果—芹菜、蘿蔔、黃瓜、番茄、芭樂……等
奶蛋類製品—乳酪、水煮蛋、雞肉塊、肉鬆、火腿、鮪魚等類
飲料—開水、無糖的茶
乾果類—花生、核桃、瓜子、葵瓜子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http://www.tapd.org.tw/
給父母的提醒
■上列的食物給父母參考,但並不是說照著吃就不會蛀牙,只是可以減少蛀牙的機會。
■糖果不是唯一造成蛀牙的罪犯。披薩、麵包和漢堡的麵包都可能含有糖。留意一下食物標示。切記砂糖、蜂蜜、楓糖都會和細菌反應產生酸,造成蛀牙。
■孩子的零食應該包含多種基本食物群,例如蔬菜水果、榖類、牛奶、肉和堅果。但是即使是新鮮水果,有些含糖量高,吃太多還是可能增加蛀牙的機會。
■最好的做法是,小孩每餐後及吃完零食,都應該用含氟牙膏刷牙。(大人也是!)
以下文章超棒,決定讓小叡大班下學期開始實施!
<<康健雜誌2007年4月69期好文欣賞-作者:文.陳佳聖>>
***本週掌廚全家早餐***
在全家人很難同桌共吃早餐的年代裡,竟然綠色小鎮健康事業公司總經理尹鴻章一家人,爸媽孩子三人各輪一週做早餐,再坐下來共食。
其實最早是尹太太提議輪流做早餐的,一人做一星期然後再換人,希望培養孩子Joe的責任感。
提案通過之後,全家動員起來,從「抽籤排班」開始、然後進行「早餐計劃表」、「食材準備」、「準備早餐」、「全家吃早餐」、「善後收拾」到「上課上班去」,全家人都玩的很開心。
尹鴻章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養,「兒子第一次做早餐時,我還爬起來在一旁偷偷觀察,」看到兒子在洗生菜,他心想兒子洗得乾淨嗎?
他驚喜地看到兒子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再用過濾水,生菜給洗得乾乾淨淨,他滿足地躲在一旁笑了,「孩子真的會長大、懂事,只要父母願意給他機會」。
父母應該學習偷懶,但訓練孩子獨立
這週輪到9歲的Joe做早餐,星期天先檢查家裡的庫存,擬出早餐菜單,做好預算管理,尹家人一週的早餐預算上限為500元,然後列出採買清單給爸爸。早上要在6點半之前起床,然後一邊刷牙洗臉,一邊想製作流程,是否有要先處理的食材(要放烤箱或電鍋),準備就緒後,再叫醒其他的家人起來。
這可不簡單,但是Joe做到了,而且他自己也很開心,「因為在家吃早餐很健康、自己做早餐很好玩,還可以發揮創意!」Joe愉快地說。
尹鴻章驕傲地說,「我兒子做的創意土司很好吃!」那是用土司塗上抹醬再加上海苔粉和玉米片製作而成的創意料理,全家人都很愛。
即使孩子的作品失敗,但是鼓勵絕對是下次成功的最佳對策,尹鴻章認為。
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尹鴻章決定「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是我的教育方針,不然一個孩子很可憐啊!」他說,儘管長輩們覺得他與孩子之間沒大沒小,但是他從《卡爾.威特的教育》書中發現,他的有些想法與作者老卡爾竟不謀而合,包括試著以平等的地位來對待他的孩子,所以在這樣的方針下,發展了孩子做早餐,以訓練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決」。
尹鴻章認為,現代父母應該學習偷懶,造就孩子獨立的機會與能力。少子化的社會,造就了勤勞父母(父母照顧孩子太多)、無能孩子,家庭功能連帶扭曲了。
其實,許多家人之間的溝通、戶外活動、大掃除都需要刻意安排,然後在機會教育中為孩子注入獨立自主的意識。「讓孩子做得愈多,表示他愈被信任,」尹鴻章說,孩子知道自己被需要,就去幫忙,那種互助與被需要的滿足感,對現代孩子來說很重要。
並且一家人一起做些事,是很好玩的,「孩子是用來陪伴的,而不是預期他有任何的成果,」他說,因而彼此的空間變大,關係變得更柔軟。
<<康健雜誌2009年5月康健雜誌網路好文欣賞-作者:文.網路編輯>>
***不愛吃早餐!小心5大危機***
不吃早餐有何危險
其實,吃不吃早餐和運不運動一樣,可能是一種習慣,可能是一種觀念,也可能是一種整體生活形態的展現。但是,不吃早餐造成的不良影響,既深且廣,從對胃腸的傷害到罹患慢性病,甚至心神不寧、身材走樣。
1.容易發胖
第一個要戳破的是「不吃早餐有助減肥」的迷思。
不相信?帶你去看看日本人如何訓練相撲選手,你就明白了。相撲選手不吃早餐就做劇烈的運動,然後在空腹狀態下攝取大量的食物,旋即午睡,這樣一來,很容易產生超重的肥胖體型。
因為不吃早餐即劇烈練習所引起的空腹狀態,會使血液中的糖分降低,低血糖會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然後攝取大量的食物,使得生長激素的分泌更旺盛,組織脂肪就會不斷增加。如果持續這種生活方式,脂肪也會持續地蓄積。
2.透支健康
在呼籲「要吃早餐,不但要吃得飽,還有吃得好」方面,中西醫的看法如出一轍。「就短期而言,不吃早餐的影響的確不大,除了十一點的時候比較累一點,生活品質差一點,」但台北市立中醫院主治醫師田安然就提醒不吃早餐的人,特別是青、壯年人:「必須想到對整體身體機能的影響,或是二、三十年後的反應。」不當的飲食習慣,對於健康的侵蝕,不容小覬。
3.易患慢性病
長期不吃早餐就展開一天的工作,空著肚子的身體為了取得動力,就動用甲狀線、副甲狀腺、腦下垂體等腺體,去燃燒組織,除了造成腺體亢進外,更會使體質變酸,長期容易罹患慢性病。至於目前的症狀也不妙,整天哈欠連連,而且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黑眼圈。
由於人體各項生理活動要靠多種酵素的作用,才能維持功能正常,而酵素的活動與體內酸鹼度息息相關,因此酸鹼值的平衡,主要是為了提供酵素作用的良好環境。所謂酸鹼值通常以PH值代表,大於7是鹼性,小於7是酸性,而人體正常的PH值是7.4,略偏鹼性,無論過低或過高,都會造成生理失調。
4.胃、腸不適
經常不吃早餐的人也會有胃、腸方面的障礙。
早餐的英文是breakfast,本來就是「解除一夜禁食」的意思,晚餐以後不進食,如果隔天直到中午才進食,胃長期處於空蕩蕩的狀態,容易造成胃炎、胃潰瘍。
排便也會異常。晨起進食時,身體通常會產生「胃結腸反射」的作用;當大腦將胃結腸反射的作用傳到排泄系統後,大腸便開始反應,將先前留在大腸內的廢棄物排出體外。如果經常不吃早餐,胃結腸反射的動作會逐漸減弱,最後引起便秘,長期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病變。
5.心神不寧
莊淑旂醫師在旅日期間所住的公寓裏,看過與她孫子同年齡的小學生八人,每天早上一起上學。她觀察到,吃過早餐的孩子,情緒非常安定溫和;反過來,不吃早餐的孩子,精神較不穩定,有歇斯底里的現象。至於在車站、學校買來急忙吃喝,她也不以為然:「紛亂的進食方式會造成『心』的不正常,」她認為。
如何正確吃早餐?
不管是西式的三明治、麵包,或是中式的饅頭、稀飯,早餐的內容包羅萬象,你所需要的不是一份份制式的早餐食譜,而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就可以知道如何正確地吃早餐了。
如何正確吃早餐?首先你必須知道,每天我們應該吃進多少和那些食物才是最健康的。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結合美國大力倡導的「金字塔型膳食組合」(Food Pyramid),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一天大概需要吃三到六碗的五穀根莖類、三碟蔬菜、兩個水果、四份的蛋豆魚肉、一到兩杯的奶類和二、三匙的油脂,提供人體所需的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
一般而言,早餐、午餐、晚餐的比例大約是30%、40%、30%,早餐的內容同樣應該有五穀根莖類,主要提供醣類;蛋豆魚肉、奶類提供蛋白質;蔬菜、水果提供維生素;還有就是一杯水。
1.先喝杯水
晨起先喝水,一則補充睡眠中自然出汗所減少的水份;並且有利內臟甦醒。空腹喝下去的水,馬上被小腸吸收,五分鐘就能進入血液,讓血液流通更順暢。也有助於通便。
2.五穀根莖類不能免
米飯、麵包或麵條等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很多人不敢吃,以為會導致肥胖。以早餐而言,國泰醫院營養組長李蕙蓉指出,事實上造成肥胖的是添加物,例如西點麵包中的奶酥、紅豆,塗在土司麵包上的果醬、奶油,而不是麵包本身。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顯示,理想的總熱量來源應該有60%來自五穀雜糧類,但是目前大多數人所吃的五穀雜糧都明顯不足,「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會越吃越肥、排便不順的原因,」台北醫學院藥學系藥物分析科主任鄭慧文在網路上指出。
3.複合性醣類比單醣好
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中的醣類,可以提供大腦能量,做好每一件事,包括思考、記憶、解決問題,以及調節身體的鬆弛。
醣類分為單醣和複合性醣類兩種。砂糖之類的單醣,雖然爆發力很強,能夠迅速提振精神,但是沒有後續力;以複合性醣類為主的碳水化合物,因為夠逐漸釋放能量,使生理、心理的能量來源比較穩定,所以早餐攝取複合性醣類比單醣好。
4.最好選擇糙米、全麥
同樣是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糙米飯、全麥麵包不但營養完整,而且纖維的含量較高,除了有助於排便,也容易產生飽實感,對體重控制有幫助。
5.攝取奶類、蛋豆魚肉類
奶類、蛋豆魚肉類是蛋白質主要的來源,而蛋白質則是啟動大腦的另一個關鍵。台大醫院營養組長鄭金寶指出,因為蛋白質中有兩種胺基酸,一種是「酪胺酸」,大腦以此來合成神經的傳遞物﹣﹣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兩種賀爾蒙都負責思考敏捷、長期記憶,以及察覺外界異常狀況的重要物質。另一種是「色胺酸」,是大腦合成血清張力素的原料,負責縮短激動的時間,產生飽實感,並誘發睡意。
麻省理工學院營養研究員茱蒂絲.沃特曼博士建議,當你想以「酪胺酸」來提昇心智時,應該先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例如奶類、蛋豆魚肉類,再吃碳水化合物。不過要小心,蛋白質不宜攝取太多,以免增加肝臟、腎臟負擔,或是膽固醇過高。
6.醒腦小祕方
如果在考試、演講、開會和從事任何需要保持頭腦清醒的工作之前,最好吃一些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的食物。茱蒂絲.沃特曼在《利用食物管理你的精神和情緒》一書中建議,早餐應該吃的食物是脫脂牛奶、脫脂優酪乳、水果、白水煮蛋、咖啡、茶、果汁。不應該吃的食物則是火腿炒蛋、馬鈴薯、抹果醬的烤麵包、鬆餅和薄煎餅。
7.水果或蔬菜更是不能少
水果、蔬菜也是早餐很好的選擇,但卻經常被忽略。以水果而言,早上可以攝取富含維他命C和檸檬酸的柳橙、柑橘,因為維生素C的任務在「發動身體的引擎」;檸檬酸的功用則是把碳水化合物轉成肝醣,形成動力,而且防止體內脂肪合成,預防肥胖。由於水果是這麼的美好,所以已有強調新世紀飲食觀念的說法,建議把水果列為早餐的第一道,因為空腹狀況下,身體可以完全盡情吸收水果的百般好處。
不過,營養專家鼓勵大家多吃水果甚於果汁。國泰醫院營養組長李蕙蓉說,一杯柳橙汁需要兩、三個柳橙榨汁,不如直接吃一顆新鮮的柳橙,不但不致弄巧成拙吃到太多的果糖,還可以攝取到豐富的纖維,有助於體內清理雜質,還可讓人頭腦清醒、精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