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2-02 21:39:05| 人氣12,4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信解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法,「七聖財」這個法,要懂得信,如何慚愧,如何忍辱,如何人間在人群中如何忍,如何入人群,而不受人群影響正念,這都是要修行的地方。

七聖財: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因是漸漸薰習」。開始,修行的路不是那麼容易,要很長久的時間,不斷在佛法中來薰習。所以,聽法,一定要用心來聽法,要聞思修,才能得到智慧。慧,那就是到達心、佛、眾生都平等。

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詳見【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

須菩提等,譬喻自己過去,這樣很長久的時間,經過了五趣四生,好不容易才能跟著佛來修行,在這當中還是執在小乘,所以這叫做「捨父逃逝」,意思就是說「背真逐妄」。

四十幾年了,須菩提等年紀朽邁了,已經表露出了過去聽法,雖然佛陀講法很久,他們也聽得很疲倦。

四十多年來,法未入心,就是守在偏空裡,不想要再「煩惱斷除」,「要處眾入群去度眾生」,他們沒興趣,所以「不求」。

長者在找孩子,這樣到了一個地方停留下來。那個孩子是這樣四處流蕩,也慢慢到這個城裡來了。「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

就譬喻是佛,用種種方便法,用智慧來隨機逗教。佛陀的智慧來幫助他,看看這些人,什麼樣的根機,要用什麼樣的法教育他,這是發揮佛陀方便的智慧,所以叫做「佐」,從佛來解釋,這就是方便法以佐正智。佛有「十力為臣,四無畏為佐」,能夠成就,「大智圓滿萬行具足」。

如來所具十種力:

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

第七,「知一切至道智力」。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第十,這個永斷習氣,可見知道習氣難斷。

還有「四無畏」。

第一、一切智無所畏。

第二、漏盡無所畏。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學佛,總是一步一步,十力、四無畏,慢慢向著佛的境地靠近。世間即使財富再多,都不及出世間的法財。

長者在找孩子的路,這樣慢慢在接近。

貧窮子總是到處在討生活,慢慢已經來到這個城市的聚落了,已經也接近了父親的城市裡來了,已經接近。

這是譬喻,譬喻我們在學佛,雖然學佛,我們還未很透徹了解,那個法其中的含意,我們還不了解,不過我們有這個因緣,開始我們有在聽,慢慢在薰習。

譬喻窮子,已經到父親的地方來了。

幼稚的孩子離開了父親,外面流浪,父親也一直在找孩子,隨著日子不斷消逝,父親年紀也慢慢老邁了,還是在找孩子。

孩子從幼小時,就離開家庭了,這念貪玩的心,出去就不曉得要回來的路了,外面放蕩,幾十年間以來,就是這樣貧窮、流浪。

凡夫一輩子勞勞碌碌,有時候做得很好,也做得很成功;有時候很打拚,但是怎麼做都不成功。

人類的生活中具足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從五蘊所生起,種種人我是非、愛恨情仇,這樣糾纏不休,所以所造作,所產生的善惡,在這個業識中,所以經歷了無數生死,叫做眾生啊! 這是佛陀一種譬喻

須菩提等,向佛懺悔,過去就是自己守在自己的境界裡,雖然聽法,卻是不解法中之妙,無法啟發他們的大心,所以他們就是一直到了舍利弗得佛授記那時候,才開始體悟自己,原來我們也能成佛。

不過,年紀已經大了,開始向佛陀告白,告白,過去自己的心就是這樣,停滯在那個地方。

譬喻窮子,將自己譬喻作一位很貧窮。本來是富有家庭的孩子,不知道這個家庭的富有,他就是放蕩,逃離家庭,一出去,愈玩愈遠,不知歸途。

譬喻這樣,原來人人有真如本性,一念無明,就像那位稚子,幼稚的孩子,一念心放蕩,這樣一出去,就這凡夫在四生六道中,這樣真的是不知道流浪了幾次,無法計算。

佛,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能回來。依教奉行,法髓入心,成長慧命,轉小向大。

「遇到父舍」,這是譬喻「遇見」。就要體解,佛成無上正覺。

須菩提全都了解了,他說出了這段譬喻,就是這些孩子,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已經到達了,但是就是不敢進去。

貧窮子,接近到父親的家裡,甚至也接近門邊了,在這個地方他已經看到了,看到父親坐著的椅子很寬,很大的椅子,很莊嚴。

他不認識這位是他的父親,卻是看到那麼的享受,很多人圍繞在身邊,周圍的東西都是寶物。

這是在表示,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看不到自己的佛性。就像佛陀他覺悟,那個菩提場是在華嚴會上,「二乘有眼不見」。

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還有目犍連。這四位他們,已經開始體會到了,過去四十多年間聽佛所說的法,佛陀說大乘法,以為這是說給菩薩聽,與我無關。

譬喻貧窮子,這種很深的懺悔,也很深的後悔。沒有接受到,佛這豐富的大乘法。

二乘之人的根機就是守在自己的小乘,獨善其身;小智之人,沒有那個福德,不想要來接受。所以,雖然在佛法中,與沒有聽到、沒有看到一樣;聽到、看到,自己也會起恐懼、煩惱的心。這就是業障,有「業」來障礙他的心,這就是煩惱覆蔽。

貧窮子,看到這位大長者的勢力這麼大。他看了會怕。很害怕,也很後悔,就趕緊想要離開。這就是譬喻退失大乘心的人。

父在師子座已經看到孩子了,「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這表示佛陀看到,小機已經轉為大機了,佛法有傳了,有人願意發心,正法有傳了。

父子已經相見了,但是孩子還不認識父親,父親認識孩子。這種譬喻,法是很深,故事是淺淺的而已。(2022.02.02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2,450)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信解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信解品 讀書心得筆記(三)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信解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