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23 22:29:37| 人氣11,3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八)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法華會上的比丘已得阿羅漢,諸漏已盡,破除見思惑。

修德,就是心境走入靜寂,出入自在,就是戒定慧之力。

要出入自在,必定要了解真俗二諦。

不只了解聖人所體會的真理,一切的凡夫事也都要了解,這叫做真俗二諦,真諦、俗諦。

真諦就是在人群中解脫,這叫做真諦。

法華會上諸大阿羅漢有,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少+免)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等。

他們各人有各人的長處,諸漏已盡,心得自在。

如舍利弗,舍利弗就是智慧第一,目犍連,他是神通第一,阿難能聽盡,佛陀向每一個人所說的法,所以他是聞法第一,叫做多聞第一,就如這樣,每個聲聞一一列舉出來,有二十一位比丘,上首大弟子的名字。

學佛最重要就是法入心,真正入心之後,才能將德行顯現出來,才能處群入眾。

佛陀四諦法,為阿若憍陳如等五個人講三次,這就是三轉四諦法;在鹿野苑裡面為這五個人說法,所以當時五個人,都接受了佛陀的教法,覺悟了,那時僧寶成就,佛法成就,大覺者佛陀也已經成就了。

《法華經》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人能夠瞭解,內心徹底瞭解,這樣才有辦法從內心清淨,再立大願,回入娑婆人間去度化。

學佛,必定要心時時自我反省,要能心得自在,一定要先棄欲愛,心中若是還有欲愛的貪戀,那心就不得自在了,所以要去除了欲愛,就要先棄離執著,才能離苦樂沒有貪戀。

佛陀成佛說法,三寶具足是從這五個人開始。

會中萬二千人眾,這些大比丘、羅漢中,所舉出的名字,除了阿若憍陳如,再來就是摩訶迦葉,摩訶常常在解釋,就是「大」的意思。

大迦葉尊者出家之後,修苦行佛陀所說的法,他非常了解法入心中,信受奉行又持戒,佛陀怎麼說,他怎麼受持,受僧團中人人尊為上首,是僧團中的領導者。

有一回佛陀帶這些僧眾,來到多子佛塔,大家停歇下來,佛陀看到前面一朵花,隨手拈花起來,迦葉微笑,這就是表示師徒的心連接起來,這是尊者,他了解佛陀拈花這個意思,大家還不了解,但是迦葉尊者,佛陀一個舉動,他的心明白了。

那時佛陀,就將一套袈裟付託給迦葉尊者,因為他能傳佛心,所以將衣缽付託給迦葉。

佛陀入滅之後,迦葉尊者負起了責任,召集大眾,來集經典,這就是迦葉尊者他的功德,他集結經典之後,迦葉尊者就將佛陀所付託他的,金縷袈裟入雞足山,等待彌勒下生來人間成佛後,要再傳達,他才要取入滅,這是在佛經典中,一個很重要的故事。

法華會上,萬二千比丘、羅漢,眾所知識,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專長,有他的優點。

舍利弗他的名字,叫做鶖子,「鶖」是一種鳥,牠的眼睛特別明亮,舍利弗的母親很美,尤其最美的是那對眼睛,所以人人就將舍利弗的母親,叫做鶖,她所生的孩子,稱為「鶖子」。

舍利弗,住在王舍城,每一年他們都會集合,國中所有的學者,來跟國王、太子、大臣,來一個論壇,所以他們設這個論壇,這個論壇有三個壇,一個是國王和太子的壇,一個是大臣的壇,一個就是學者,宗教學者,這樣總共有三個壇,三個大座。

那時舍利弗才八歲而已,但是他大搖大擺,就坐在論師的大座上,準備要讓大家來問。

一些學者覺得,一個一個上去,一個一個提出難題,來問這個孩子。

舍利弗一一將之辯駁,真的很有道理的回答,所以再聰明的弟子,都被這個「身子」,就是舍利弗,一一這樣辯駁下台了。

一直到舍利弗十六歲,已經博覽古今,在他們全國,所有的藏書,所有的書,他全都看過了全都了解了。

在遊學的當中,認識大目犍連,兩個人意志和合,兩個人共同有理想要找名師,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更能徹底了解,覺悟天下事。

有一天舍利弗遇到一位修行者,一見面就覺得,這個人的舉止行動,無不都是能攝伏人心,這麼莊嚴,所以舍利弗由不得自己,向前去向這位修行者,很恭敬地請教他,請教他,你的老師是誰?到底他給你什麼法,看起來你跟一般的俗人,修行者,一般的都不一樣,從你身上能看出很深奧的道理。

原來這位修行者叫做馬勝,馬勝比丘是佛的弟子,所以他聽到舍利弗問他,他就很恭敬地說: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你的師父到底是誰,馬勝比丘說,是現在人稱為大覺者,釋迦牟尼佛,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修行成佛,現在已經遊化來到王舍城。

舍利弗趕快去找目犍連,兩個人去拜見這一位人間的大覺者。

佛陀的教法在七天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全都能了解,十五天後就能證無學果,無學果就是說佛陀所說的教法,他全都很了解了,智慧入耳就住心,沒有讓它漏掉。

學佛,莫過於一念心,我們要時時,保持住一念清淨善念,這是每一天、每一秒鐘,都不能讓它漏失掉的,一念善心。

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舉手動作,一切都是跟未來都有關,現在一定要好好顧守。

阿那律陀過去是很精進,很善良,那念心,他不忍心貧窮的人,所以他時時布施,不只是布施,對修行者很尊敬。

這一生就是在王族裡面,他後來出家了,出家之後,每次佛陀開始要講經時,他就是在那裡打盹。

那時候受到佛陀強烈的鞭策,從此開始,眼睛就不閉,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眼睛若閉上,他就用草將眼睛撐開,就是要練成絕對不昏沈,變成眼睛失明了。

有一天他要補衣服,要穿針線,要穿穿不過去,剛好佛陀走過那個地方,聽到他的聲音,走近他的身邊,就接下他那支針線,幫他穿過去。

佛陀沒有出聲,但是阿那律陀有感覺,走近他的身邊,幫他穿針線的人是佛陀,趕緊頂禮,佛陀就問他:「你為什麼眼睛看不到?」

佛陀還是慈悲,鼓勵他雖然肉眼已經壞了,心眼能成長訓練天眼通,阿那律陀,也有人說天眼頭陀。

畢陵伽婆蹉尊者,在過去五百世中為婆羅門,婆羅門性多驕慢,婆羅門在四姓階級中,也最受尊重的,所以養成驕慢的習氣。

每一次他若是要去過恆河,他就會呼喚,小婢止流、令我過去,妳水不要流,讓我過去。

恆河有河神忍無可忍,就去向佛投訴。

佛陀把畢陵伽婆蹉,叫來在河神的面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堂堂河神守護這個河,保護人民平安,你怎麼可以要從哪條河過去,就這樣罵人呢?」

他就說:「我無心。」

「你無心,這也是你的習氣,你的習氣傷害別人。」

他,就說:「好啊,我向她懺悔。」

他就雙手合掌:「小婢,莫瞋,不要生氣,我是無心的,妳不要生氣。」

又叫人家小婢,這種的習氣,真的要除很困難。

學佛者,必定要相信因緣果報。

因緣不是在現在而已,現在所結的是未來緣,現在所接受的是過去因。所以要時時提高警覺,對任何一個人都是,要結好因、要結好緣,自然未來相會的結果、感受,就可以皆大歡喜,種好因、好緣,自然是好的果報。

在過去日本時代,小學的課程有這樣的故事,一個獵鴿的人,看到樹上有一隻鳥,一支獵槍拿起來就要射過去,一隻螞蟻,當他的搶要射出去的時候,那隻螞蟻往他的腳咬下去,他嚇了一跳,手偏了,那隻鳥趕快飛走,得救了。

其實這也有它的因緣,有一窩的螞蟻,不知為何怎麼會在水裡,隨著水一直流,螞蟻怕水,所以很多螞蟻就一直跑出來,但是水一直流,那隻鳥在樹上看到,就咬了一片樹葉丟進水裡,很多螞蟻趕快就爬上這片葉子。

這片葉子一直流流到岸邊,螞蟻得救了,這就是因緣,這隻螞蟻,就是被這隻鳥救到的其中之一。

修行要發心,要時時顧好這念心,對人、對事不要執著,要多結好因、結好緣。

人生煩惱偏多,煩惱要去除」要時時顧好這念心。

人都有習氣,習氣,若是不小心浮現起來,要趕快伏制下來,假如沒有伏制,要趕快自省。(2021.12.23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1,389)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序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九)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七)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