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無始劫以來就不斷的輪迴,阿賴耶識中累積了無限的善因、惡因,在因緣際會中開花結果,善果或惡果的當下善因惡因也再次的不斷糾纏發生,正如人間本息相滾結果是利上加利還是息上加息,沒有人能明白得知。
在三界火宅中,除了大小三災以外,親朋、好友、夫妻、親子、上司、部屬,同僚,之間…有時也呈現著如身處火宅的困擾。
佛陀應化人間,以三藏十二部演繹說法,無非以慈父愛子一般,協助眾生和口生子能平安走出火宅,登上大白牛車…。
就因眾生根機不一,因此有不少的「輔具」也協助眾生依個人智慧來增進慧命。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明師難遇今已遇,雖然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已入滅,但各代的祖師大德仍不斷傳佛大法,如今大家有了人身更遇上證嚴上人,著實應把握千劫難遇的好因緣用心修行。
要修什麼行呢?上人說:「善啊!」善,人對人,就是要人人結善緣,你在結善緣的同時,那就是在種善因。《唯識學》上說,今世善因在來生得遇善緣,自然就有善的果報。今生若得善緣,前生的因緣若成熟時,這個善果就在今生現前。簡單說就是,欲知前世因且看今世果,欲知來世果且看今世因。
「輔具」《三十七助道品》常常說:「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速斷」。
佛陀的慈悲「開、示」眾生,眾生若「悟、入」就能夠在這個因緣果報中,行善造福,這樣行菩薩道。證嚴上人慈示:「日日瞭解佛法,日日在行動中流傳佛法,這是我們的責任。需要淨化人心,好事要多分享,在分享好事,那叫做轉法輪。」
佛法本就在生活中,靜思語簡單的述說:「心想好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簡單的鼓勵人人轉動法輪一起行善積德。想想環保教育站中諸多的老少菩薩,無一不是心無旁騖的「心想好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每位菩薩臉上無不都散發著大慈大 悲的祥光呢。
做中學學中覺的修行 在於真心換覺情
https://mypaper.pchome.com.tw/tellme/post/1375865212
除了自身的修行之外,更要饒益眾生,「四攝法」中提到: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三界中,所有的眾生,都是充滿了驚惶、怖畏,或者是為這個生老、病、死等等、憂悲苦惱,人、事、物中,都在「無明闇蔽」這種生活之中。佛陀、如來,就是要去除這些眾生,一切「無明闇蔽」,使眾生完全將這些無明去除。此刻的「輔具」之一就是《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攝法」。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金剛經》說,無所從來無所去的真如本性。
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卻因累世的無明造作蒙蔽了,若非徹底覺悟,真的無法體會真如本性。佛陀是完全覺悟的如來,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
正因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真如懂得在這個真理中實行善因,不斷不斷修行不斷在人群中造福、修行。
付出,不想要求回報,不想要再增加煩惱;對的事情,應該做,做就對了。
這「從善因」就「來善果」。這正是上人常說的行善要做到「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心就能很平靜,若同時還能感恩時,就是超越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物量的相,達修行最高境界的「 三輪體空 」。
一切歸於「空」放下一切繼續行善修行。(無我相──不執著我是幫助別人的人,無人相──不執著他是受我幫助的人,無物量的相──不執著我布施了多少物質去救人)
我們人人本具清淨的本性,只是我們的煩惱未了,所以我們還是在凡夫無明當中。
所以把握難得的人身每一天好好的行善、造福,在日常生活中善解,時時感恩,日日知足。若能夠這樣,這也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
既來到人間,人身就是難免老、病、死,這叫做「衰」。在心,叫做「憂」,在事叫做「患」。我們的心很憂愁,因為生、老、病、死、患得患失等等,都是讓我們很擔憂。所以要修行到「無明闇蔽永盡無餘」的境地。
因為無明闇鈍,就是根機較鈍劣的人,造成了很多的煩惱,那什麼叫做無明?也就是宅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
無明也叫做惑。「惑業苦」我們無明,我們迷惑,迷惑就去造業,造業就受苦,根本是無明遮蔽。佛陀告訴我們,一切世間,一切都是苦,「苦」的道理是來自於「集」,就是集這些惑、業——惑,去造業、受苦,這就是根本的無明。
因此若專心一念修善,自然沒有時間在「憂、惑」當中,生起無明闇鈍。
證嚴上人開慈示:「學佛,總是要用心下功夫。一切都是無明煩惱,覆蔽了我們的心,造了種種的業,受了這麼多的人間複雜時間累積,空間造業,人與人之間來受苦報。這實在是我們要好好多用心。」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諸多的修行「輔具」——「三十七助道品」與「靜思語」在此刻正協助眾生「斷德」也就是斷除一切無明。在人身難得今已得明師難遇今已遇的今天,正如上人不時苦口婆心殷殷交待的要「多用心」了。
靜思語這麼說:「知道容易,了解且能身體力行『做到』,才是真功夫。」事實上佛法在人間無處不在,但若用來修行單就一個善字就相當的不容易了。
修行除了善行之功德益得之外,在人間也就是說人與之間,更是重要的課題。在團體中上人慈示要勇於承擔,在立體同心圓四合一的今天,除了勇於承擔之外,其修行的工夫則在於智者領眾慧者配合。。
誰是智者?誰是慧者?諸多的組長幹事都是智者嗎?站在立體同心圓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所謂的智者與慧者,只在於勇於承擔,在做中學學中覺。但這就是人間最難的修行了。
早年有人勇於承擔也勇於認錯發露懺悔。靜思語說,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又說,生氣是短暫的發瘋。當萬緣放下,慧命已巧然成長。但「發露懺悔者」若在現出「原形本性」,雖然依然勇於承擔卻不知慧命的成長是消退的。因此,上人不時宣說,縮小自己進入別人瞳孔裡,這卻又世修行的另一層功夫了。
人文真善美團隊共修時志工常說「互相漏氣求進步(閩南語)」上人也常說用心即是專業,若能縮小自己便能「互相漏氣求進步(閩南語)」這樣的修行又有何困難呢?
人文真善美共修記實 https://mypaper.pchome.com.tw/tellme/post/1322798750
二千多年前佛陀應化人間和五趣雜居。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其中的人道,就是凡夫眾生的人。
凡夫因前世的因緣今世的果報,有人貧窮、病苦、生活艱難甚或有如餓鬼的境界。不管是富有、快樂,其實身為凡人,快樂總是十分的短暫。在無明欲望中不斷的造業,雖說前世因今世果,但此刻承受業果的當下仍然不斷造業。曾有祖師大德說,身在富貴造惡業更勝於修行。
所以「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的佛陀,希望我們能夠,超越欲,心的欲界,超越了心的色界、超越了心的無色界,完全都解脫。所有眾生的怖畏、驚惶,或者是衰惱,或者是擔憂、患得患失,種種這些無明闇蔽,全都將它消除。這也是學佛的主要目標,我們脫離心宅中種種的無明。
眾生皆有習氣,生生世世,不知幾生幾世以來,這種的習氣,已經污濁了我們的心地,所以叫做「三界朽故」。「心宅」如同火宅因習氣生出大火,此刻佛陀的法譬如水,當法水入心就能洗滌我們的內心污垢,再讓它重新清潔淨。
佛陀應化間身為太子,但是祂放下榮華富貴從累劫修行中悟得無上正覺,而「得無上正覺,具無上勝智」,以無所從來的如來正覺在諸眾生中轉妙法輪。
眾生也人人佛性本具,清淨如來本性本就心佛無所差別,佛陀應化人間,只是為眾生一個助緣,用祂的智慧、慈悲、願力,應化人間與眾生同住,共住一處「開、示」,眾生只要接受,就能「悟」、「入」。所以如來應化人間,就是給我們成佛的「增上緣」。
「佛性人人本具」,如來告訴我們,為我們「開」、「示」,讓我們從凡夫的此地,成就「智慧波羅密」到聖人的彼岸去。我們的心常常都清淨、無欲、無色、無煩惱。若能夠這樣,叫做超越三界,就離開我們心靈,這種的火宅,怖畏等等,煩惱、闇蔽,完全我們都能夠脫離。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事變化人情事理已不同於當年佛陀的正法時期。深奧的佛法開示已非能理解入心,以法水洗滌大火熊熊的心宅。「靜思語」曾說,生命最尊貴,卻也最無常、脆弱;生命能造業,亦能成就功德。
如何成就功德?上人曾說,做就對了!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簡單的和言悅色溫言軟語都能成就功德。
人間心宅中有把烈火叫作「婆媳之間」上人簡單的「孝敬晚輩」四個字開示,就輕巧了滅了這一把熊熊的宅心大火。
https://mypaper.pchome.com.tw/tellme/post/1367298292
這位婆婆到美國待了三個月回來去見上人,高興的感恩上的四字開示,她說當媳婦的媳婦真是太幸福了。
佛法不難,就看如何善用「增上緣」,修行正如上人不時交待的「多用心」不時觀照保持心宅的清淨向善。
一般的牆面在風吹雨淋中容易產生裂紋,時日經久在風塵的堆積雨水的灌輸中,裂紋有時不會「長大」但有的因為原本施工用料和工法,會導致裂紋成為裂縫,終究不可收拾。
高速公路上在固定的里程中會有申縮縫的設計,用以緩衝熱脹冷縮導致路面的突凹或變形。但這樣的設計是需定時維護保養的。
這些裂紋或伸縮縫,應該是公路或牆面的「逆增上緣」。
在於人的修行中,也不時存在著如此這般的「逆增上緣」,雖説同師同志,但這裂縫或裂紋不時悄悄的出現,等待發現時它果然已經是「逆增上緣」了。
人們最常出現的概念,錯總是在別人,或許也明白自己也是錯的一方或引發逆緣的一方,但人們總是簡單的原諒自己,將改過向善的能量用來指摘對方。
從天亮起床到上床安單的十多小時中,如此所謂「正能量」的「逆增上緣」不斷不停的發生,指摘也綿綿不斷出現。卻不知導火線是自己點燃引爆的,這就是修行最困難的所在。
慈濟十戒,從早上睜眼起床,人人似乎不斷的侵犯,不妄語....調和聲色....自省過嗎?愈是簡單愈是容易犯了戒,理由也很簡單,他不如此這般我怎會…錯果然在對方或他方…
人的如來本性若因在這團體中「行事」導致人與人之間裂紋,那修再多的「行」卻又如何?離真如本性是否更接近呢?如何從八識田中轉識成智即所謂的大圓鏡智?
雖說菩提本無樹但若明鏡本存在,時時勤拂拭又如何?在莫納識的執著下,前六識卻又如何,唉…「人間紊亂乃因不守戒律,喪失心靈道理,致人倫失序。每個人都有責任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家庭、社會,要做到這分責任,須從自己守好規矩開始。而慈濟十戒亦是個人明哲保身之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