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紗麗,不一樣的靈魂。
颱風天的週末,看完了3本印度作品,鍾芭.拉希莉的同名之人和醫生的翻譯員, 阿蘭達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另外還有,姬蘭.德賽的繼承失落的人尚在閱讀。
不得不說,印度作家的創作中充滿靈動的感官和潛沉於肉體與心靈間的透視感,讓我驚豔。
鍾芭.拉希莉是美籍印裔作家, 2000年以短篇故事集醫生的翻譯員(Interpreter of Maladies)獲普立茲文學獎,又連續獲得一”妥拉固”的,最佳美國短篇小說獎、歐亨利文學獎、海明威小說獎、紐約客小說新人獎等等大獎。那年她才32歲。
( 而且長得又美…)
如果要說她的第一本長篇著作,同名之人,不得不說起鍾芭小時候的經驗。在印度,每一個人有兩個名字,一個是乳名( pet name) ,只有家人和親近的人才以此稱呼,而另一個正式的名字( good name),就是一般對外和社交場合中的稱謂。在她幼稚園的時候,老師決定以她的乳名Jhumpa叫她,因為這比她的正式名字好發音, "I always felt so embarrassed by my name.... You feel like you're causing someone pain just by being who you are."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即使是一個在倫敦出生,美國長大的小孩,她依然面對原鄉的牽引,她兒時對名字和身份認同,存在困窘的記憶….就是同名之人這本書中Gogol的原型。
在同名之人,這本書裡,一個在美國出生的印裔男孩,Gogol,他的父親以一個俄國作家的名字為他取了乳名。這個乳名,在他長大過程中卻變成正名。”你為什麼給我取一個這樣的名字,難道你不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 當他知道這個俄國作家的悲慘落魄, Gogol忍不住怪他的父親。不喜歡自己和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同樣困擾,所以他一成年就自主地讓自己改成一個合乎社會接受度的名字,直到父親死後,他才了解,他的名字Gogol,和他的存在,於父親而言所代表的希望。
原鄉的記憶是否在我們的基因裡呢? 即使鍾芭自認自己是美國人,但她的作品,卻一直吐露著鄉愁。或許是家庭教養的養成,她的母親的堅持,要她的孩子們自小記得孟加拉人的傳承。這本同名之人裡所述說的,是挖土移根的掙扎和文化的差異和傳承之間的衝突。雖然,主題看似冷硬,但是鍾芭的文字風格淡然,總有不說破的含蓄,不明說的激蕩。就像醫生的翻譯員「賽恩太太的公寓」裡的小男孩,安靜地看著印度籍的褓姆努力適應美國的生活,而依然在家裡的地上以一把大刀在地上切菜,就像還在印度一樣; 就像同時看著漢堡薯條和印度咖哩餃,她低頭沉吟,又不說什麼,一邊一口,好像甘之如飴。
讀完鍾芭的故事,颱風還沒登陸,我像喝了一口好酒,捨不得吞嚥任何,好留住一口好味。我常以一種迷信的姿態看書,相信適當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會讓我與這一本書,有閃靈般的感應。於是我像作法一樣,在床邊散落不同的書籍,比如,有咖啡的時候才可以讀班雅明,有點悶熱時我看村上春樹,心情跳動時可以看一些什麼消費心理、時尚趨勢…。有一些書,要很靜很靜。於是,當我福至心靈地感應到一本新入手的書躺在對角線! 阿蘭達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不禁慶幸,自己拿到書的順序。
如果說, 鍾芭.拉希莉是吹過印度的微風,那阿蘭達蒂•洛伊的就是一條旖旎的大河。
微物之神是我這幾年來讀過,最棒的一本書。
這本半自傳體的小說,故事的背景,是來自洛伊童年時的小鎮,阿耶門連。從一對雙胞胎的分生的疏離,追溯他們靈魂牽繫的源頭,一個南印度小村莊裡的宗教、社會和權力興亡。書中的文字綺麗細膩,讀來好像感官被打開牽引,聞得到那條河水,香料漫著的空氣,聽得見小鎮的聲息,每一口咳出的卑賤的痰,看得到那殘餘的藍,灰漬的紗麗和在時光中敗落的一切。
和鍾芭不同,阿蘭達蒂•洛伊在印度長大,16歲就隻身到新德里,學建築,當記者,寫劇本。37歲時以英文創作第一部小說, 也是唯的一本, 微物之神, 一舉贏得英國最具權威的文學「布克獎」(Booker Prize),震驚世界文壇。獲得多國的版權,阿蘭達蒂並沒有順應成名而繼續創作,反而投身人權運動,並發表很多批判政策的論述,讓印度官方,非常頭痛,但她的努力,卻在2004年獲得「雪梨和平獎」。
「阿蘭達蒂.洛伊一直以她參與人權運動以及對非暴力的勇敢發聲而備受讚譽,這也表現在她為貧窮人民、暴力受害者以及因納瑪丹水壩計畫(Narmada dam projects)而被迫流離失所的數百萬印度人民伸張正義的舉動上。…」這是評審團對洛伊的頌辭。
再回頭看書中的印度種性階級下的蒼涼和無可奈何,想她後來積極論述的改革批判等...。我想,也只有以纖細憐憫的愛所關注的,才能看透卑微腐敗下,還有的尊嚴和種種可能。更明白,這故事下綻放的不只是文學的光,還有沉痛的愛和決心。難怪,我闔上書至今,仍為隱身在後的愛,感到隱隱作痛。
我是無法評論這本書的,只能以洛伊自己的文字來說微物之神,
“ 偉大的故事的秘密就在於沒有秘密。
偉大的故事是你聽過,而且還想再聽的故事,是你可以從任何一處進入,而且可以舒服地聽下去的故事。…你知道它們的結局,然而當你聆聽時,你彷彿並不知道。就好像雖然知道有一天你會死去,但當你活著時,你彷彿並不知道你會死去。在聆聽偉大的故事時,你知道誰活著,誰死去,誰找到愛,誰沒找到愛,但是還想再知道。
那就是它們的奧妙和它們的神奇之處。”
這就是[微物之神]。
這就是,阿蘭達蒂•洛伊。
(Roy with People)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