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個事件又讓我不經意的看到那個習慣去補位的自己。
:
<我有點呆,
在一個新的合作診所。
我選排班的時間是以那天我比較OK,以及其他幾天支援的心理師也很多了,想說去了大概也沒空間。
所以沒個案,我還是一派優閒的等候著...。
好友知道我的值班時間很"空蕩"(因為是在診所自費時段),立馬致電給我傳授不同觀點
提醒我,要思考一下,"為什麼心理師都集中在其他幾天,不是沒道理的啊(健保門診)"。
我才恍然大悟。 >
說的也是,我去幫人家平衡分配人力幹嘛?(主管病上身,總想顧全大局)
我是行動,我是來接案的好嗎?(快把自己捏醒)
~~當了行動要像行動啊,自勉。
這也讓我想起,忘了不久前在哪裡那個機構教課,應該是家扶吧。
有個社工夥伴跟我說,你以前一定當過社工對吧?
我很驚訝,她 怎麼知道,沒錯轉到心理諮商領域之前,我是社工。
我問對方,她何以能猜出
她說:
一般人進入一個活動場域就是很自然般直接去使用場地裡所看見的服務,
但社工進入一個新的活動場域,就習慣先觀察好奇這個場域的組織背景,經營目標方式,場域裡有哪些不同功能屬性的空間、空間的使用可能,空間當初被如此設計的可能考量...。這些都不是一般民眾的慣性反應。
是耶,真的是這樣。到機構工作時,只要時間許可,我總是習慣性的去好奇、去問承辦人關於這個機構的屬性定位。
可能以前剛從事社工時辦了很多活動,常去要使用陌生的場地或開放性空間,單位拜訪協調聯繫,以及場勘是很基本的前置作業,所以不知不覺養成了這樣的習性,總覺得多一分理解,這樣才能顧好工作。
生活和我們其實是彼此塑造的。~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1/susu000/2/144195590356/)
禪繞畫
謝謝我的好友,淑蘭姐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