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催眠的緣起乃因,在團體或個案諮商中,我不時會運用冥想來幫助案主與內在接觸或整合,參加這個課程前我期待能透過催眠的技巧修正加深我原本的冥想設計,讓冥想工作更具療效性。6天課程結束,我不但得到幫助,而且學習到更多更多,簡言之原本我只是要一顆小樹,卻驚喜的得到一個花園。以下綜合整理我在這六天課程理的體會與學習
【與個人諮商風格的整合】
這20年來影響我至深的治療取向為家庭系統、人際溝通分析、情緒焦點,這些理論相互補足幫助我更全面性了解當事人的"成長、人格養成、生命困境形成",而情緒焦點治療也幫助我從個案的情緒及未滿足依附需求介入快速貼近當事人內在。
在催眠學習的過中,驚豔於發現深度的催眠有可能直接讓CL喚起其早已遺忘的感受、情緒、以及內在困境,並獲得再體驗、整合的經驗,這對於以情緒叩門介入處理的我來說,真是一個加速跳躍的鼓勵。
【幫助案主充分經驗內在情緒】
而在劉家鈞老師示範過程中的處理,也覺得和情緒焦點對於情緒的處理,如加深、喚回,以及從表層情緒帶回深層情緒浸泡,加大CL對情緒的彈性與耐受度,這其中與語氣、語速、避免引導意識思考...,一次次帶回深層情緒有異曲同工之妙。唯催眠更運用了感官(視、聽、觸、嗅),與畫面停格或放大縮效、遠近調整,另也透過加入力量物件(人、宗教、光...)...等多元4D技巧來細膩處理讓CL更充分經驗。
【從腦到心-快速連結內在狀況】
在催眠課程中我更理解潛意識的特性,其更為直接、反射性、自動化。這有助於我去思索理解關於投射、隱喻概念,以圖卡素材及藝術治療等直接連結當事人內在的機制何以快速,並有助於擺脫幫事人的抗拒,因為藉由繞過意識而跟潛意識一起合作。這對於我在幫助非志願個案時有更明確的體會以及概念掌握。
當然也因為在潛意是運用了隱喻來擬真加強,更需要留意"不說破",因為一但被意識化,神奇的療效泡泡就消失了。
個人覺得催眠較這些媒材更甚者,具有更快速的效果,內在心像猶如即可拍,從當事人潛意事中自動化產生並瞬間送到內在之眼中,令當事人無法不正視,直指核心,聚焦更為精準。
【同步--掌握歷程與當下】
當然也發現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當當事人畫面送出並喚起情緒反應後的處理,因此時其中即隱含著核心議題或內在的心結,這時於內能與當事人內在歷程同步,於外能評估看見當事人在催眠歷程中的變化,方能提供出在催眠當下對CL有助益的處理介入方向,至於處理就個人巧妙不同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