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暫時逃避的策略。但對某些人來說,那是無可取代的人格特質,在靜寂中搜索更加動聽的事物,比起消耗氣力卻得來憤慨與無奈,來得清閒優雅,並不用介入太多,充斥著詭詐的人事。
在一些同學眼裡,我算是最不突出、最難以相處的孤獨人。總是靜靜待在班級角落,不發一語,彷彿滿懷心事或是罹患心病,因而對我有所誤解。我提出的回應則簡潔有力,我不擅長天南西北的無聊對話,或是我只跟波長相符的人促膝長談,而默默不語,則是在搜尋相似的人類。與其說我喜歡沉默,不如說是沉默需要我來擴大它的價值,絕對的無聲,在無聲中探覓有聲,則是秉持的信念。
被別人視為異端,我並不會苛責埋怨,因為早已明白,非人族類者往往只有被毀謗的下場。冷冷看著同學嬉戲打鬧的模樣,說不羨慕是刻意歪曲,但真要我像個小丑,為了某些目的,以愚蠢的姿態來回穿梭,藉以吸引人群目光,這樣逗趣的行為我無法做到,而我也不是這塊料子。我寧願多做些事填補空虛,也不願以奸巧的口舌矇混過去,我崇尚現實主義,而且劍及履及。
何必介入過多是非,牽涉不該淌的泥污渾水,這是我的考量。選擇不悱不發,在課堂討論或是發表對書籍的看法時,滔滔不絕完全展露口才,不加保留,我相信這比較讓人耳根清靜,而且有實質上的幫助。不會是日常生活的瑣事抒發,更不可能是了無新意的抱怨。
沉默是金,雄辯是銀。其中有利有弊,過分沉默,會讓旁人誤會,認為你驕矜自滿,不屑與他人為伍;習慣與他人對辯應答,則給人強詞奪理,好逞己見的刻板印象。不過,一旦別人對你的行為已存有成見時,他們什麼反駁或攻擊的理由都有,一點兒也不含糊,而且犀利讓你無法招架。
選擇沉默,雖說導致不少誤會,也會被大團體排除摒棄,在一定秩序上嚴重脫序。為了遏止惡態繼續蔓延,我開始學習仔細聆聽,用心觀察同儕的言行,不妄自摻雜自我的主觀評論,徹底滲入週遭新穎的陌生事物,嘗試寬心接納,不求他人原諒或是包容,但願自己能多聽見一些,在無聲之中有聲的溫情,便是我積極督促自己的課業。
的確,我的態度確實有了偏差,而且在重要時刻錯的離譜,但想以實際代替舌燦蓮花的虛浮,這點從未改變。即使他人對我誤會頗深,我則認為凡事盡其在我,拙於表達並非漠不關心,只是不願詳加贅言,言語使用不好將會帶來悲傷,這點我很清楚。這缺點將會讓我四處碰壁,渾身是傷,我早已有所覺悟。受傷是人生必備的課程,而傷痕一定會好,目的是可以接受更大的打擊。
沉默會阻礙彼此間瞬時的有效溝通,你我深知。但那又何妨?天地無語卻蘊情於萬物,說話過多,反而無法體會靈魂在某一刻的顫抖,無力的語言有時難以契合瞬間思緒的流暢,更甭提要化為言語,娓娓盡訴衷曲呢?若未能達到那超然的意境,選擇暫時噤聲失語,享受靜謐環繞的安祥情境,相信是一種難以言傳的快活。
儘管下一刻寢室又會湧進一堆好串門子,滿口粗穢,言行浪蕩的朋友,我也能保持冷靜,睜大眼睛看著他們活潑愉悅的神情,不發一語。因為我正在練習「結盧人境,無車馬喧」的高深修養,並要持續這樣緊繃的狀態一年。我眉頭深鎖,乍露愁容,希望我能維護我避世的小小空間,以我還算堅決的定力,舉手投足表現出不開口的溫馴,以抵抗高分貝的百般侵擾。
閉上眼睛,便看不見這花花世界;閉上嘴巴,就被世界主動忽略了。那兩者並行呢?那會是最悠閒的逍遙,什麼都沒有的空間其實什麼都有,十分幸福則恬淡。
2004/11/4初 2006/6/27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