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9 18:01:52| 人氣1,30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13 惠山泥人的代表-大阿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圖:清乾隆 高24釐米 寬18釐米(無錫市泥人研究所藏)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每個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無錫泥塑淳樸秀潤、重在神韻,天津泥塑寫實傳神、趣美結韻;嵊州泥塑精巧雅致、誇飾得體。

本章主要以惠山泥人《大阿福》為重點整理:
-惠山泥人
-大阿福傳說
-大阿福造型及象徵意義
-惠山泥人工藝大師
-阿福的色彩
-阿福系列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創作和生產始於明洪武年間(14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盛行於清,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翻開著名散文家張岱的《陶庵夢憶》,其中就有在精雅店鋪中出售惠山泥人,頗獲買者好評的記載。在惠山泥人發展的全盛時期,惠山街道上的大小泥塑作坊多達數百家。

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耍貨時期、手捏戲文時期和石膏像時期。   
1.在惠山泥人的初創階段,並沒有專業作坊,僅是當地農民的副業,這時的主要產品為耍貨(即兒童玩具),有大阿福、皮老虎、小花囡、小花貓等。作品樸實簡單、線條粗獷,富有生活情趣。

2.明末清初,昆劇由昆山、太倉、松江、蘇州流傳到無錫。惠山製作泥塑的藝人受到戲劇的影響,創作了不少昆劇戲文的泥塑作品,惠山泥人進入“手捏戲文時期”。藝人們稱這一類作品為“細貨”,把以前的兒童玩具叫做“粗貨”。

此時不但出現了專業作坊、專業藝人,而且作品的藝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藝術技巧採用“以虛擬實,以簡代繁,以神傳情”等主要手法。
手捏戲文每座二人或三人。
戲文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昆劇戲文,咸豐六年(1856年)前後由丁阿金創作;二是京劇戲文,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由周阿生創作。丁周兩人都受當時塑像藝人朱谷生的影響,他們捏的戲文臉部工整,服飾細緻麗。

3.1930年以後,天津的翻石膏工人把石膏作品介紹到惠山,從此惠山泥人進入“石膏像時期”。這時在作品的題材上也有了擴大,世界傳人及本國偉人像占了很大比重。因此石膏製品日益風行。

惠山泥人在抗戰前全盛時期曾遠銷南洋各地,並在希臘、芝加哥博覽會上獲獎。
無錫市成立了“惠山泥塑創作研究所”,整理發掘了不少優秀的藝術遺產。1958年,又建立了惠山泥人廠。《大阿福》系列泥人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多次獲得民間藝術博覽獎,被譽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


▓大阿福傳說
1.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就是惠山大阿福,提起大阿福,在惠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傳說。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帶野獸橫行,危害兒童。有個叫“沙孩兒”的小孩,勇鬥猛獸,為民除害。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後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創造,這個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藝術形象,便在人們心中活了下來。

2.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喻湘蓮:因為大阿福最早是作為神供在那裏的,因為它是避邪。有個傳說故事,“年”它是白天吃太陽,晚上吃月亮,它在玩太陽和月亮,它把人攪亂了,人的生活就不安寧了。但是阿福又把“年”征服掉了,它就把它抱在手中,聽阿福的話了。這樣生活就安寧了,所以大家希望自己生活過得安寧。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又把阿福的形象變成小朋友的形象了,希望自己小孩子有神氣。有種歷史的演變過程在裏面,慢慢演變到現在變成吉祥物。

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鄒文:大阿福據說是造型來自於一個神話傳說,說在江南那一帶有一對一雌一雄的兩個神人,像神仙一樣的,他們有一種魅力,這魅力說來特別中國化,就是他不是很剛勇的那種很神怪的東西,他是很陰柔的一種東西,就是他一笑,敵人就會被他笑倒,倒在自己的懷抱裏頭任自己吞食。所以,他那種笑裏頭就含著很強的中國文化色彩。他就具有一種寬容和一種大度,一種氣象,它對敵人的這種壓制它是建立在敵人歸順自己,而不必犧牲他的生命。大阿福他一般笑容可掬,但是那後邊是一種征服。


上圖: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甄選第42號藏品泥塑大阿福。
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喻湘蓮和王南仙合作之精品,由喻湘蓮捏塑,王南仙彩繪。

▓大阿福的造型及象徵意義
幾百年來,阿福那天真可愛,充滿童趣的形象,一直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隨著時代的變遷,阿福的形象也不盡相同。但基本造型都是一個或一對胖娃娃。

大耳朵的端正坐姿,他頭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長命鎖、有的手捧壽桃、元寶、懷中的大青獅、身穿五福襖,顯得文靜中有威武,端莊中又帶憨厚,從內容到形式都緊扣“福”字的主題。他那胖墩墩、笑眯眯的形象,隨著工藝人們賦予他的血肉和神韻,走進了千家萬戶,帶給人們吉祥、如意和幸福,這些都表現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圓潤豐滿,捨去了許多形體上的枝節,整個作品不見棱角,飽滿豐腴。表面起伏不論大小,一律用弧線完成,為惠山泥人增添了一分江南風韻。這種圓與浮雕相結合的造型奠定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風格。

▓惠山泥人工藝大師
清代是惠山泥人興盛期,當時的著名彩塑藝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王 春林以捏塑泥孩聞名,可惜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丁阿金以捏塑昆曲戲文見長,傳世作品有《借靴》、《寄柬》、《教歌》等;周阿生擅長塑制神仙宗教故事,作品風 格帶有佛教造像的痕跡,傳世作品有《蟠桃大會》、《鳳儀亭》等。當地流傳有兩句話:“要戲文,找阿金;要神仙,找阿生。”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是清代惠山泥人藝人的傑出代表。

當代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80年代之後,無錫的泥塑藝術家們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泥塑新秀相繼湧現,花色品種日益增多,出現了柳家奎、王木東、柳成蔭三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煒農、周金根、喻湘連、王南仙、陳鋼、顧葉青、王國棟、馬琴娟等有一定造詣的高中級工藝美術師,使無錫惠山泥人這一傳統手工藝生機勃勃,光彩照人。


上圖:漢聲雜誌出版 惠山泥人
http://www.hanshenggifts.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AG133-135&Category=0

▓大阿福的色彩
“三分塑,七分彩”,色彩在大阿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工藝家們往往運用紅、黃、青、綠等色澤對比使用,顯得強烈而絢麗。為使彩繪調和,工藝人們又用金銀線條進行勾勒,使形象更為新穎富貴,構成了無錫大阿福彩塑的特有風格。
 
*色彩配置 
-“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淨”,才能使人看了明快爽朗。
-“紅搭綠,一塊玉”,指紅色與綠色搭配使用,色彩效果很好。
-“紅搭紫,一塊死”,指紅與紫並用,很難產生好的效果。
-“遠看顏色近看花”,這是彩繪的總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看到局部的花紋,兩者相得益彰。

*紋樣的裝飾
-“滿而不塞,繁中有簡”,其花紋大都來自自然界中的花草。
- 服飾採用“百吉”、“蝙蝠”、“團球花”等圖案;
- 紋樣與底色,互為襯托,並采用深底淺花或淺底深花的手法,使圖案花紋鮮明悅目。

*上彩技法
-“從上到下,先淡後濃,先白後黑,頭髮靴子放在最後”。
-“頭色不過四,身色勿過三”,即頭部上色只能塗四次,身體上色只能塗三次。上色次數多了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發裂,上色少了,則顯得蒼白無力。
上色時要塗得快,筆發呆,色彩便死板。
顏色厚度也應該相同,否則便會出現痕跡。


上圖:女紅坊作品 大阿福 (不同材質表現)

▓阿福系列
經過長期的發展,如今無錫惠山泥人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 “阿福”體系。
1.形制上 : 有大、中、小阿福、團阿福、環洞頭阿福和紫金冠阿福之分;
2.手中不同持物 : 有抱獅大阿福、抱魚大阿福、抱桃大阿福、抱兔大阿福之別;
3.從色彩紋樣的設計和製作的精、粗來看 :
精類 : 為手捏泥人,構思雋妙,做工精細,郭沫若先生贊其“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屬泥人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粗類 : 為泥人、石膏工藝品,用模具成批生產,量大、價廉。


上圖:女紅坊作品 大阿福 (不同材質表現)

上圖:剪紙 大阿福 (不同材質表現)


圖文來源
江蘇 新華網
http://www.js.xinhuanet.com/fqjs/2006-02/09/content_6202460.htm
中國藝術網
http://www.chinaartsweb.com/mingjian/
中國無錫網 惠山泥人
big5.wuxi.gov.cn/.../200611/200611636838.shtml
**e景苑 泥塑
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ass138/Class171/Class177/200704/14379_2.htm
藝網 惠山泥人《大阿福》
http://www.arthtml.com/eNews/news/200611/0012_0000000478.html
【南博鎮院之寶甄選】之34:泥塑大阿福
http://www.yangtse.com/jianbao/jbxwbd/200709/t20070903_350095.htm

台長: Sue
人氣(1,30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色色的 |
此分類下一篇:14 直觀大師的色塊
此分類上一篇:11 青花瓷色塊

iprve
挺實用的 不錯
2013-04-28 11:04:32
jlvmd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18 04:13: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