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3-07 03:00:00| 人氣1,9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困境探討】軌道小孩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軌道小孩:道德困境案例探討】

 

一位臉友分享的文中,提到這個有名的探討案例:

-----------------

有一群小朋友在兩條鐵軌附近玩耍,一條鐵軌還在使用,一條已經停用;大人交待小朋友們要遵守安全,不要在還在使用的鐵軌上玩,但只有一個小朋友聽話,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其他的小朋友仍然跑去還在使用的鐵軌上玩耍。

過不久火車來了,不幸的是這火車依然行進在使用的軌道上。而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

讓火車停下來已經不可能了,但你能讓火車轉往停用的鐵軌,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數的小朋友。 但是,那也意味著那個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孤獨的小朋友將被犧牲掉。這時你該怎麼選擇呢?或者就讓火車自己開過去嗎?

---------------

這問題是當代倫理學、哲學、與決策管理學教育,很常提到的道德兩難困境。此案例通常是用來讓在座學生去思考、討論,怎樣的抉擇才是對的?才是好的?

這案例早已在全球被大量引用,因此已發展出多種版本。只要條件設定稍有修改,往往會使人討論出不一樣的決策結論。比方,如果你不是站在鐵軌切換器旁的旁觀者,而是自己掌握火車方向盤的司機,且分叉的兩條軌道都未損毀時,你會不會轉開方向盤,讓火車跑向另一個軌道方向?

這個全球很火紅的哈佛大學網路開放課程影片,如今已經是全世界都在仿傚的基礎哲學教育經典案例,影片中也討論到這個案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HqXP47lPQ

該系列的影片在網路上都找得到,稱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也有相關書籍在書店陳列。影片內容每一集都很有趣,很有思考上的啟發性。最終目標,在於讓人們看清楚,自己從小到大所相信、所遵守的道德律則,本質上是採取怎樣的思維方式。

在文章中,作者認為那名落單的小孩是聽話的,且遵守了相對於其他五名小孩更「正確」的行為規範(站在停用的軌道上,而沒跑到火車可能會經過的軌道上玩),照理說,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正確舉動而被懲罰。如果一定要有人被懲罰,則該被優先懲罰的對象,其實是另外五位貪玩的小孩,因為他們做了「錯誤」的事。此外,有人回應提到「停用」的軌道,很可能是危險的,因此火車若行駛在停用的軌道上,火車上的數百人可能面臨翻覆的危機。

 

然而,這案例在思考上的困難點就是,它會引導人們走入一個思考上的陷阱:你以為自己的選擇是經過理性思考,深思熟慮後的最正確決定;但經過哲學教育的課堂討論後,你就會發現,有太多面向是你忽略的,思考上欠缺周延的部分。

舉例來說,萬一火車上其實沒半個人呢?(假如是輛貨運列車的話)。或者,那位落單的小孩,也許只是那一次表現得特別守規矩,平常說不定比另外五人更常違反校規?

此外,「做對的人不應被懲罰」這條規則如果成立,在考慮到「比例原則」後,也應該成立「犯小錯的人不應受到不成比例的重懲」。依照那五位小孩的只不過是小小貪玩的情節看來,能說他們比另一位小孩更該被車撞死嗎?

再探討翻車的風險。停用的軌道理論上會有較高的翻車風險;但萬一停用的原因因,只是在等待進行例行保養,而實際上仍可行駛且不會翻車呢?至於另一側軌道,五名小孩如果同時被一輛火車輾過去,火車的翻車風險恐怕也是很高的!儘管直覺上也許認為翻車機率仍較低,但若那五名小孩是在鐵軌上玩堆石頭,那機率就不一樣了。

最後談到「做選擇的人」本身。案例中,看不出來是單純路人,或是因為自己就是鐵道保養的工人,才出現在軌道切換器旁邊。假如自己是鐵路保養工人,那自己就會知道停用的軌道是否還能行駛,這時要不要按下軌道切換器,心理上可能就更掙扎了。此外,案例中看不出來做選擇的人自己與這幾位小孩有無關係;萬一,自己就是那六位小孩其中一人的母親呢?能眼睜睜看著火車輾死自己的小孩嗎?

….等等。光一個案例,就有太多開放式的可能性存在,也因此才有討論的必要性與透過討論而學習的價值。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仔細思考,層層剝開內裡,幾乎沒有人能真正一眼洞悉這一道德困境「在所有可能層面上」的問題解答。每個自以為看穿問題本質的人,最後都可能在其他不同觀點或不同情境的挑戰下,發現自己思考上的不足之處。

這樣的思考與討論,讓人們學會一件事:「評判是非善惡,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在掌握到完整的事實資訊並且體會到對方立場之前,人從此不能再輕易振振有詞指責別人的不是了。

 

這類倫理哲學課堂討論,已經成功進入西方文明社會非常核心的思維模式。西方民主社會的公民們,即使只是個學歷不高的年輕人,普遍都有能力體會到兩種以上截然不同立場的思維邏輯。這和東亞社會(尤其共產國家)的人們,不容易體會到「兩種以上的正確答案」,情況很不一樣。

東亞社會人民思考某些公共議題時(例如,台灣近年來探討的同婚或通姦除罪等問題),容易有思考單一化傾向,往往認為自己的意見絕對正確,是那些相反意見者冥頑不靈。會有這樣的單一化傾向,顯然與東亞社會人們自小習慣追求單一「標準答案」的升學主義教育,密不可分。

這類西方課堂上經常思考的倫理難題,討論到最後,是要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道德思維邏輯,究竟偏向哪一種哲學觀點。通常多數人不是偏向康德式就是彌勒式。

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哲學,又稱為「義務論」(Deontology);強調怎樣才是「對的行為」。較容易肯定不可犧牲做了正確事情的少數人。

彌勒(John Stuart Mill)的道德哲學,又稱為「效益論」(Utilitarianism);強調道德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也因此較容易肯定犧牲少數人以拯救更多人。

地球上,現代人類社會對倫理道德的觀點,乃至法律的建構邏輯,絕大多數依循這兩種哲學觀點的思維模式。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82753711873661807/

 

 2018-02-18 9:18 

台長: 天光
人氣(1,97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明心見性 |
此分類下一篇:【錯解因果律,有何報應?】千年野狐公案詳解
此分類上一篇:【處理「嫉妒心」的智慧】文章集錦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