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2-03 02:00:00| 人氣2,0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電影】亂世傷痕:末代總督的秘密《Viceroy’s House》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影評】亂世傷痕:末代總督的秘密《Viceroy’s House-觀後感與歷史材料補充  

 

印度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約1000-2000部,高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引進台灣的比例,卻是極低。歷年來至今為止,大約還不到30部。 

我所看過的印度電影,雖然不多,但帶給我的美學體驗、文化震撼、故事感動,平均而言遠超過我觀賞其他國家為主題的電影。 

本片是在台灣少見的印度史詩電影;無論是故事或場景,都十分忠於史實,並且提出獨到的歷史詮釋觀點。 

英國撤出印度的歷史十分複雜,但本片導演成功將龐大的歷史資訊濃縮成言簡意賅的兩小時電影,且不失精采度。十分難得。 

影片情節是由兩位在總督府工作的年輕人阿吉與阿莉之間的戀情來展開,揭示印度獨立過程的大時代動盪悲慘歷史,和政治人物的權謀算計。 

阿吉與阿莉的故事,就是本片女導演的祖父與祖母的真實故事。本片導演以家族故事融入大歷史的方式呈現;展現出難得的大格局歷史視野與細膩的情感描繪。從電影本身來說,堪稱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 










一般而言,所謂的「印度電影」通常有三種: 

(1) 印度本土製作、拍攝、演出的電影。大部分是為寶萊塢電影。例如:三個傻瓜、寶萊塢生死戀。 

(2)海外製作或導演,但以印度為題材,選角以印度裔為主的電影。例如:貧民百萬富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漫漫回家路。 

(3)印度與他國合力製作,題材與印度有關的電影。例如:2017年日本與印度合作開拍的《愛在東京》,講述印度男子愛上日本女子的故事,希望在2020東京奧運之前推出。 

本片屬於第三種。印度、英國、美國等多國通力合作。 

本片英文原名《Viceroy’s House》意思就是「總督府」。這個名詞用來指稱一般殖民帝國在被殖民國家所建立政府當中的最高統治機構。台灣也有個日本殖民時代的「總督府」,就是目前的中華民國「總統府」。 








欣賞本片之前,建議先做功課,對二戰後的印巴局勢有基本了解才來看電影,否則若歷史常識不足,看了會有點吃力。 

觀影前必須建立的基本知識包括: 

一、 英屬印度:包含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錫金、不丹,在二戰以前都屬於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帝國」統治領土或控制下的屬國。「錫蘭」則受英國直轄統治,以上全都屬廣義的英屬印度之一部分。 

二、 印度獨立運動:當年追求獨立時,主要訴求是英屬印度範圍內的各民族集合起來成立一個獨立的「大印度國」。但由於各民族與宗教的矛盾,加上英國的刻意分化,因此發生動亂,最後分別獨立成尼、印、巴、孟、緬、斯里蘭卡等國,以及錫金這個半獨立狀態的自治區。錫金後來被印度出兵併吞。 

三、 二戰時期,印度人支持同盟國或軸心國?答:名義上,英屬印度自然支持殖民母國所屬的同盟國,還派出三百萬人軍隊協助英國抵抗納粹。然而,支持印度獨立的民間勢力,當中有些團體支持大日本帝國前來「解放殖民地」。不過,當年印度獨立運動最重要的國大黨和聖雄甘地,選擇保持中立。但穆斯林團體領袖真納則支持英國。 


圖:1909年英屬印度全盛時期疆域圖


幾個出現在電影中的重要歷史人物,不能不知道,包括: 

1. 甘地:印度國父,有「聖雄」稱號。他採取的革命手段,在當年極富創意,因為他堅持「非暴力抗爭」這一原則。此一原則淵源於深刻的印度傳統哲學思想。比如,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都提倡「戒殺」。甘地將傳統宗教的戒殺的精神,轉化為「非暴力」的現代精神。並且把「齋戒」轉化成「絕食抗爭」;把「靜坐禪修」轉化成「靜坐抗爭」。可以說,現代各國的學運、社運、政運,主要抗爭手法當中有很多是起源於甘地。 

印度獨立期間,宗教衝突越演越烈,使甘地發動絕食,並誓言若不平息動亂,就不會恢復進食。此一激烈動作對於緩解局勢起了重要作用,就在甘地絕食十日後,宗教衝突也平息下來。 

印度獨立後,甘地被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在大庭廣眾下刺殺。 


圖:電影中的「甘地紡紗」場景


2. 末代印度總督蒙巴頓(Mountbatten):電影中他有個具政治天分與理想主義的賢內助,名叫Edwina。蒙巴頓是當今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舅舅。他的外婆就是大英帝國國力最顛峰時期的在位君王維多利亞女王。在1947接任印度總督職位之前,他曾於1943-1945年間擔任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統帥(和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屬於同一位階),和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大日本帝國軍隊激烈戰鬥。他曾經和孫立人率領的中國遠征軍合作,攻下緬甸;使緬甸成為二戰投降前盟軍在東南亞戰區唯一收復的失土。 

和太平洋戰區的麥克阿瑟主導戰後日本政治地位一樣,蒙巴頓也主導戰後「英屬印度帝國」獨立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共和國的一切事務。且當年印度的情況遠比日本更複雜。日本只要不取消天皇制度,就能維持社會穩定;但印度卻是英軍一離開,就開始發生宗教與種族衝突;局勢失控,而使蒙巴頓難以駕馭,而衍生出數百萬人死亡和不計其數的難民。本片就是在描述這樣的場景。 

卸任印度總督之後,蒙巴頓回到英國繼續從軍。曾經升任為英國海軍總司令、參謀總長等職務。軍職退役後,蒙巴頓在政壇依然活躍。他曾經試圖阻止辛巴威獨立未果,更一度被某些意圖發動政變推翻左派工黨政府的軍人拱為政變後的領袖;但他本人拒絕參加政變,因此政變計畫無疾而終。 

晚年時,蒙巴頓一次前往愛爾蘭度假的行程中,遭到愛爾蘭共和軍發動恐怖攻擊而炸死。曾經和甘地執行印度與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他,和甘地的死亡方式竟也相似。 


圖:蒙巴頓夫婦與甘地的珍貴歷史合照

3.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
Jinnah):早年和甘地等人一起參與國大黨的印度脫英獨立運動。1910年當選孟買立法會的議員。以傑出的問政和立法品質把關著稱。但他對甘地的非暴力抗爭哲學有所批評。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使他後來另起爐灶,1920年退出國大黨,組織屬於穆斯林的追求印度獨立政黨。但當時並沒有使穆斯林地區單獨建國的主張。 


由於政治上的某些挫折,真納曾經遠離印度,跑到英國擔任律師;並且一度遊走於工黨和保守黨之間,但都欠缺發展;因而於1930年退出政壇。 

後來,據說是因為讀了穆斯林國家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的自傳後,深受感動,因此於1934年回到印度,再度從事獨立運動。與國大黨產生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但後來出於追求穆斯林建國的願望,而要求讓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時獨立。 

本來,巴基斯坦這個詞並不存在,該地區一直被視為印度的其中一部份;但有人提出「巴基斯坦」這個詞,並且把當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其他信仰者,以及其他地方遷徙進來的穆斯林重新整合成一個種族,統稱巴基斯坦。 

對於印巴分裂之事,真納的說法是,他並無強烈意願如此推動;而是當時的情勢不得不然,若印巴勉強合在一起,印度內部的激烈衝突無法停止,可能會爆發嚴重內戰。 

1946年,真納組織一場要求穆斯林建國的運動,不料後來情勢失控演變成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大規模流血衝突,死傷者成千上萬。國大黨的甘地與尼赫魯(建國後首任印度總理),以及英屬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只好勉強同意印巴分裂的解決方案。 

巴基斯坦建國後,真納成為首任領導人。在位期間,巴基斯坦自發武裝力量曾經和建國後的印度爆發戰爭(1947年),意圖爭奪喀什米爾地區成為領土。停火協議導致該地區分裂,分別併入兩國。 

1948年,真納死於肺結核。但由於消息來得突然,遭質疑隱匿病情多年。 

4. 印度首位總理尼赫魯(Nehru):早年留學英國,回印度後追隨聖雄甘地領導的國大黨一起從事印度獨立運動;也多次被逮捕入獄。印度獨立後成為史上首任印度總理。後來成為甘地精神的繼承者與實踐者。其施政理念屬於社會主義,但反對共產黨式的激進作風。任內相當同情窮人、重視公共福利。 

尼赫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事蹟包括: 

致力維護印度的民主價值,維持司法獨立;改革印度傳統習俗,從法律上廢除種姓制度;在美蘇冷戰期間保持中立,推動「不結盟運動」。 

1947年,尼赫魯任內,印度與巴基斯坦才剛剛獲得同時獨立,就因爭奪喀什米爾地區的領土而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

在1959年,尼赫魯任內,中共軍隊撕毀和平協議入侵西藏後,達賴喇嘛翻越喜馬拉雅山,逃往印度。根據《達賴喇嘛自傳》,尼赫魯是到達賴喇嘛已經抵達印度邊境,才知道此事;陷入是否要支持西藏而得罪中國的兩難。後來決定發揮人道主義精神,收留達賴喇嘛和西藏流亡政府;但也向中國保證,仍然會承認西藏屬於中國管轄領土。 

1962年,尼赫魯任內,因中印邊境領土爭議,爆發中印戰爭。印軍面對實戰經驗豐富的中國解放軍,遭遇挫敗,因而緊急退兵停火。然而,由於當時詭譎的國際局勢(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美蘇談判,中蘇交惡)等因素,印軍雖然失敗,中國卻拱手讓出大片占領土地。從政治效果來說,印度反而成了贏家。 


尼赫魯家族成為近代印度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世家。其家族起源屬於婆羅門種姓。在印度獨立後出過三位印度總理。其中除了尼赫魯本人以外,其女兒英迪拉甘地和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甘地,都因國大黨長期勝選執政,而先後擔任印度總理,但都遭暗殺。 


5. 錫克教 
錫克教起源於15世紀,是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教義而演變出來的一神教。以嚴格戒律、悲憫窮人、與強悍鬥爭作為行事風格。 

多數信徒位於現今印度西北方鄰近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該地區自古以來,就經常反抗帝國政府。從蒙兀爾帝國、大英帝國,到現代印度聯邦,錫克教徒的武裝鬥爭始終不斷。 

部分錫克教徒組織恐怖主義團體,自印度獨立以來,已多次發動恐攻和暗殺;曾經暗殺印度女總理英迪拉甘地。其訴求是爭取錫克教徒的獨立國家,或要求印度中央政府給予更多自治權。 

前幾年剛卸任的印度總理辛格,就是錫克教徒。













觀影感想:台灣人在文化層面,最欠缺的就是歷史意識。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值得去挖掘、探討,拍成偉大史詩電影。

比如,台灣的「末代總督」安藤利吉,身為被迫接受帝國戰敗投降的軍人,且同情台灣民間追求獨立自主的運動,因此曾經下令延後發佈天皇投降詔書,目的是要讓台灣獨立團體有機會奪取政權,宣布獨立。但此計畫失敗。

戰後,太平洋戰區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命令蔣介石代表盟軍接受日本投降,但並未移交台灣主權。後來發生國共內戰、228事變,以及蔣介石在當時中華民國總統李宗仁逃亡美國的情況下,在台灣宣佈「復行視事」。……這短短幾年的歷史,事實上精彩度足以和本片比肩,也很值得拍成電影。






圖片來源:

1.英屬印度帝國全盛時期地圖: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6/British_Indian_Empire_1909_Imperial_Gazetteer_of_India.jpg

2.蒙巴頓夫婦與甘地的珍貴歷史合照:

http://static.news.sina.com.tw/article/images/news-15115295041565.jpg

3.電影畫面:筆者截圖自中英文預告片


台長: 天光
人氣(2,09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影評】《不玩美女人》(De plus belle)
此分類上一篇:【影評】夢鹿情謎:導演發明的另類愛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