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15 22:55:17| 人氣1,59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享】你的她(他)可能自殺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靈候診室}啊!死了算了─關於自殺的4個迷思

《念頭一轉,心就不煩》作者/楊順興 原水文化出版社



在精神醫學上,我們要評估一個人自殺的意圖有多強烈,有些值得注意的指標。詳列如下:

●自殺的手段激烈
如果某人過去試圖自殺的方式是吞鹽酸,那麼這顯示出他求死的心很強烈,應該要特別注意。相對而言,吞了十顆的安眠藥就沒有那麼強烈。

●自殺時,刻意不要被發現
例如:他選擇在沒有人會發現的地方試圖自殺,或者他選擇大家都睡著的時間自殺,這意味著他自殺的意圖強烈。

●交代後事
例如:他會寫下遺書、處理財物。這意味著他真的想要結束生命。

●買了準備自殺的工具或積藥,到危險的場所遊蕩(如:高樓陽台)
這意味著他的自殺意圖已經進入到付諸行動的階段,需要特別的注意。

●自殺前深思熟慮,有詳細計畫 這通常意味著當事人對於自殺這件事情已經有了決心,而不是一時的衝動而已。 上述的這幾點,如果當事人符合愈多點,代表他想要自殺的強度愈強,家屬或朋友應該要特別的注意。


自殺的四個迷思

當家裡有親人出現自殺危機時,家人常見的反應通常是慌張、驚訝與迷惑,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跟當事人相處、如何措辭,也不知該如何提供幫助。自殺的確是一個讓人相當迷惑的問題,畢竟,活著是一切的基礎,一個人怎麼會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呢?

面對自殺的問題,許多人有一些迷思。 其中最常見的第一個迷思就是:「談論自殺的問題會增加當事人自殺的風險。」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在一般的情況下,一個人想要自殺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想要結束痛苦。但是通常外在的問題並沒有那麼難以解決,只是當事人覺得很難解決而已。因此,如果你跟他談論自殺的問題,很必然的,他會提到自己想要自殺的原因,以及正在煩惱的問題。這樣的談話模式可以幫助當事人重新看待問題、紓解情緒,對他是很有幫助的。若裝作若無其事的勸當事人不要想不開,然後不願意跟他談論問題,反而會讓當事人感覺更無助且絕望。所以,讓一個有自殺意圖的人自在的談論其內心的感受,對他的情緒是很有幫助的,並不會增加自殺的風險。這一點在精神醫學領域有著普遍的共識。

第二個常見的迷思是:「會談論自殺的人通常是不會自殺的。」

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在美國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自殺死亡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生前曾經提到自殺的念頭,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經清楚的表達自殺的意圖。所以,這樣的結果顯示,很多人談論自殺不只是一種口頭威脅而已,他們是有可能付諸行動的。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不少人用自殺、自傷的方式來威脅別人讓步,他們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自殺意圖。如果是這種情況,可能就需要不同的處理策略。

第三個常見的迷思是:「如果當事人過去不敢自殺,以後應該也不會那麼做。」

這樣的想法,錯誤的地方是——不了解自殺的本質。很少人自殺是在理性、冷靜的狀態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大部分的人在自殺前都是衝動、混亂的。因此,一個人過去不敢自殺,這絕對不意謂著以後也不敢自殺。因為當當事人的痛苦感受愈來愈深的時候,自殺的衝動也會不斷的增加,當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會付諸行動。

第四個常見的迷思是:「如果一個人想死,他一定會找到方法,所以我們做再多的防護措施都沒有用。」

這句話就理論上來說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死,絲毫沒有猶豫,他一定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結束生命的方式,絕對是防止不了的。

但是這句話,就現實上來說常常是錯誤的,因為大部分想要自殺的人都不是百分之百想要死,而是處在一種矛盾的狀態。他有可能是七分的衝動想死,但是卻有三分的意志想活;也有可能是有五分的衝動想死,五分的希望想活。這時,如果我們提供一個高度保護性的環境,協助他度過這個危險期,當他情緒穩定之後,可能連一點想死的念頭都沒有,他自己也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當初自己一直想要尋死。

總結來說,如果你有一位親人面臨到自殺的危機,第一步當然是要去尋找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要避談這個問題,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

其次,你也不要低估當事人自殺的可能性。你應該盡量用支持、接納的方式跟當事人談論他的煩惱,鼓勵他接受精神醫療的協助。

最後,如果他處在比較急性的階段,你應該創造一個高度保護性的環境。譬如,將家中的銳利物品收好、將高樓的窗戶上鎖、將各類危險物品藏起等等,千萬不要認為這些動作是沒有意義的,無法百分之百防止當事人自殺。你應該要了解到一點,自殺行為常常是一種衝動行為,如果沒有自殺的機會,當事人的自殺衝動就會降低。當然,如果你覺得當事人的自殺風險還是很高,暫時住院可能是一個很適切的選擇。




台長: 天光
人氣(1,59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 個人分類: 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分享】佛陀 vs. 基督,誰對誰錯?
此分類上一篇:【分享】小故事: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