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5 09:18:36| 人氣1,826| 回應5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嫦娥玉兔登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共的玉兔號月球車2013-12-15成功登月,中國的網上屌絲憤青糞青,竟然噴糞:「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面子工程」!
  兩岸糞青之言、當屁!反倒是外媒一片看好!
  那當然!中國的航太工程以美蘇太空爭霸為鑑,穩健務實故效費比高!
  那也未必,只要出點問題便唱衰:法新社2014-2-12玉兔號掛了!
  可惜、隔天復活了,崛起的中國,連救災能力也遠勝西方!

玉兔號月球車接受嚴酷環境測試
嫦娥3号登月器地面测试秘照
嫦娥三号平稳落月

「嫦娥」超完美落月  「玉兔」今晨探月2013/12/15 聯合報

大陸「嫦娥三號」探測器於昨晚九時十一分 ,成功降落月球虹灣廣寒宮,較原訂時程提前四十分鐘,而「玉兔」月球車預計今晨六點踏上月表,並與嫦娥完成到此一遊「互拍」認證工作。「嫦娥三號」下降著陸過程十分完美,也讓中國大陸繼美國與前蘇聯後,晉升全球第三登月大國。
  「嫦娥三號」原訂昨晚九時四十分降落,後提前於晚上九點開始進入「驚心動魄六百六十秒」自動控制降落階段,從大陸中央電視台的地面控制中心即時軌道圖像看,「嫦娥三號」的整個下降階段均按照事前規畫,堪稱是完美的第一次登月。
  下降與懸停攸關此次任務成敗,以「嫦娥三號」昨在距月表一百公尺高處懸停為例,探測器所攜帶燃料僅夠燃燒卅秒,而降落相機採每零點二五秒一張成像、即時判讀需三秒鐘;亦即,「嫦娥三號」只有三次機會可平移換地點。
  昨「嫦娥三號」未發生任何失誤,且第一次成像即確定降落點,可見地面控制中心事前調查基礎工作扎實,再從降落前傳回近六十張清晰降落點照片看,顯示「嫦娥三號」整體飛行姿態十分正確、各發動機運作完美,平穩降落虹灣「廣寒宮」。
  成功降落後,「嫦娥三號」先完成太陽能板展開並進行充電工作,至於玉兔探測車與嫦娥分離作業,因充電需三小時,分離過程需一小時,預計今天清晨六點,玉兔可登上月表,展開「搗月」科學探測。
  「互拍」是嫦娥與玉兔分離後重要工作,玉兔將以彩色全景相機拍攝「嫦娥三號」探測器上的五星旗,並傳回地球作為登月「認證」;此次完美登月,讓大陸成為繼美國與前蘇聯後,全球第三個登陸月球的大國。

嫦娥三號登月:俄專家感歎我們有這種設備該多好
 
   俄羅斯媒體2013-12-17刊登題為《玉兔奔跑在月球》的文章稱,以嫦娥三號探測器和“玉兔”月球車12月14日登陸月球為開端的中國探月計畫,不僅證明了北京在科技上的突破,也展示了中國開發太空的雄心。俄羅斯已經成為追趕者。
  文章稱,中國人為期兩周的月球之行可謂一帆風順。發射三級火箭,飛向月球,探測器進入近月軌道——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
  當然,最難的一步是軟著陸。地面控制中心此時已無法干預——一切要靠設備自動完成。自動化系統應自行選擇著陸點。嫦娥三號在距月球表面100米高度打開制動發動機並懸停,讓探測器有機會仔細觀察荒涼的月球景象。機載電腦可以對月球表面的山頭、坑窪、石塊和陡坡進行三維成像。如果發現危險,自動化裝置將把探測器引入其他軌道。
  作者感歎:如果44年前俄羅斯的設計師有這種設備該多好啊!
  1969年7月,蘇聯“月球15號”探測器在降落時撞上月球山並損毀。如今,電腦不會讓這種錯誤發生。設備自動選擇合適的著陸點,確定必要軌道並發出指令。
  文章指出,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說,第一次嘗試月球軟著陸即獲成功也是一種成就。2011年11月,俄羅斯昂貴且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未能離開地球周圍——飛行模組的主發動機沒有打開。這是對俄羅斯航太業的沉重打擊。而俄羅斯的經驗似乎比中國還多一點。
  文章稱,近半個世紀前的1966年2月,正是蘇聯率先將重100千克的“月球9號”探測器平穩地著陸於月球表面。上世紀70年代初在月球行走的兩台蘇聯月球車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實驗。在不同時期將月球土壤樣本採集回地球的三台探測器也是突破性成就。蘇聯在1976年前進行了34次奔月發射,其中20次部分或完全失敗。科學家一致認為,在月球著陸比在有大氣層的火星還困難。
  文章指出,中國人現在已經利用最新技術完成了自動月球登陸。他們的探月工程內容豐富。也就是說,中國已經超越了俄羅斯。 
   俄羅斯科學家和設計師還在思考獨立導航的自動化登月模組,中國人已經在實踐中展示了出來。
  俄羅斯計畫在未來10年內向月球發射5個自動探測器。到那時,中國恐怕已經將宇航員送往月球。
  文章稱,中國的“玉兔”月球車已經開始在月球上工作。從總設計圖上看,它在很多地方讓人想起蘇聯的月球車。兩者都採用獨立懸掛的篩網輪、調溫系統(在白天120度高溫和晚上零下160度低溫的環境下保護航天器)、同位素熱源、太陽能電池等傳統元件。
  但40多年來,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玉兔”重140千克,比蘇聯先驅者小巧很多(蘇聯“月球車1號”重量超過750千克)。
  主要的差距在導航設備。“玉兔”擁有主動導航系統,可以獨立行動,選擇路線,做出重要決定。
  文章指出,如果俄羅斯的“月球車2號”有類似裝置,它就不會損毀了。
  人們清楚地記得這段歷史。1973年5月,“月球車2號”開進了一個環形山。由於能見度不高,它開始打滑,於是決定倒車。但太陽能電池板在向上打開時帶起了土。黏性的月塵落在電池板和熱交換器上,影響了傳熱和發電,導致月球車損毀。
  作者認為,中國人吸取了這個教訓。“玉兔”事先研究了地質結構和土壤,並首次在距月面100米高度進行探測,確認了三維地形資訊:這些工作以前沒有做過。

  相關新聞
世界第三:中國嫦娥三號繼美蘇之後登月成功  
千年傳說、航太強權 中國夢雙贏 
玉兔登月:如何解讀「嫦娥震撼」
外媒多讚譽 陸確立航天大國地位 
嫦娥高科技 早運用在北京地鐵
法新社:航太成就助中國晉升“超級大國”
嫦娥登月的掌聲與噓聲
中國嫦娥三號登月:美日軍事迷一片哀嚎  
  臺灣線民評大陸登月:別污染我們的漂亮月亮(回應:什麼叫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看看這幫臺灣線民的嘴臉就懂了,鼠目寸光!)
  聯合晚報社論:看「嫦娥奔月」問台灣有夢否(回應:關說就可以讓夢成真了啊!還笑人家只要核子不要褲子!)
大陸已登月,台灣還贏什麼  
中國登月火箭曝光:代號長征9推力超越美國土星5
中國推出快速火星飛船方案 採用大功率核電推進
中國首個太空擺渡車“遠征一號”2014年首飛:空擺渡車不完全等同太空梭,屬於一次性利用產品,本質還是火箭,就像載著乘客(衛星)的一次性公車,乘客在不同的地點下車。
美報:中國探月重大發現激起美國科學家極大興趣
亞洲經濟強國 外太空比高下 探月探出大陸綜合實力  
中國建成“月宮一號” 人和植物可封閉共存 為移居鋪路
專家稱月球可建導彈發射基地 打擊地球敵對目標
「玉兔」身披黃金甲 壽命90天…就怕凍壞 
嫦娥三號拍攝月晝照公開 睡16天 嫦娥三號、玉兔號自己醒來
  法新社2014-2-12玉兔號掛了
  聯合報2014.02.12網友集氣無效 月球車「玉兔」長眠 
  中時2014-2-12玉兔號月球車可望「醒來」
  探月工程發言人2014-2-13玉兔號已蘇醒 但機構控制異常的故障仍在分析排查中
  回應
  在美國航天局哀悼她後,她奇跡般的康復了,呵呵!美國專家費心了!
  炫耀了這麼多年,這次我看你得瑟呀!早就該停止這種燒錢的工程了,除了能炫耀大國形象,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
  鼠目寸光,高精尖科技的成功所帶來的是科技的重大變革,由此而衍生的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
  剛下班無聊玩玩,廣州只關心我每月的8500元工資。
  廣州,還上夜班,8500也沒啥!不過按你德行看你老板眼瞎了。
聯合晚報2014.02.13「玉兔號」月球車 復活了
  回應
  白人又要笑了! 這群只會抄及偷的黃猴子, 又出洋相了! 
  法國佬烏鴉嘴, 胡說八道. 甩自己一耳刮子!(楨:楨:聯合報呢!聯合報2014.02.12網友集氣無效 月球車「玉兔」長眠。詳參【圖博館】:聯經的農改內戰)

【圖博館】:救災軍事學

  少些機心,救災是普世價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是嗎?那緬甸救災1時,美國為何只肯出兵不肯出錢出力?
  緬甸軍政府可能會污走捐款物資!
  是嗎?那菲國救災朝野更污,美國反批中國不肯出錢出力,又嘲諷解放軍沒能力赴菲救災、去了菲方也不願意!
  是美國老大不同意吧!不然以中共救災能力遠勝美國2,加上中國醫院船3和船塢登陸艦4就在南海災區附近,即使中國航母5也能和在日的美國航母同時南下,結果美國捨近求遠、自己的醫院船十二月才能赴菲、不得已只好讓中國醫院船先到。
  各位忘了,台灣八八水災6時、中共要派米-26直升機7、被美拒,美航母到台、直升機卻不願吊重物;日本福島核災8時、美航母遭輻射感染撒離、中共要要派艦也被美拒。
  美國的救災,不只是門政治(發揮民主自由之軟實力9)經濟(發災難重建財)邪、更是門軍事鬥爭邪之硬實力。所以隨即看到,美日假救災之名10,三艘航母齊聚南海演習,中國航母被迫南下因應、也和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11一樣、被罵是挑釁,根本是雙重標準的美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54852

  看下聞便知誰的救災能力強:

  雪龍號救援俄船反被困  中國夢破碎?
  中國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破冰船2013-1-3南極救援俄船後被浮冰圍困7下午18時,突圍駛出亂冰區,進入清水區航行。
  澳確認雪龍號俄科考船已脫困美北極星號任務解除  
  雪龍號展現了人道與合作精神  
  雪龍號救人變遇險網民嘲不自量力  
  雪龍號讓世界看到俠義中國  
  法媒:雪龍號彰顯中國地球兩端雄心
  北極國際化?加拿大堅拒南極模式
  新華網2014-2-3隨著中國南極固定翼飛機進入購置實施階段,以及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有序開展,中國極地考察即將進入陸、海、空立體發展新時代。
  「搶」救漁船 舟山艦2014-2-7快日艦一步: 反映出中國海軍在與日本有領土爭端的海域,已做好了採取海上軍事行動的部署,中國海軍加強了在東海的軍事演習和非傳統性的軍事行動,中國海軍的這次迅速救援可能使日本不安。
  暴風雪襲美1.2億人受災至少25死  天然氣大漲8% 經濟損失估500億美元 2014年Q1經濟成長估下滑0.3%(楨:美不敢再提救災經濟學了,反重彈對抗氣候變遷!)
  高速氣流減慢 顛覆美歐俄天氣 矛頭指向全球暖化
  美國國務卿凱瑞2014-2-16印尼演講 籲對抗氣候變遷
  聯合晚報2014.02.13「玉兔號」月球車 復活了

嫦娥三號三大任務:觀天穹看地球測月宮2013-12-02華夏經緯網

    嫦娥三號懷抱玉兔奔往月球,開始了人類探測月球的一段新旅程。據統計,1958年至嫦娥三號之前,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人類為何對月球情 有獨鍾?嫦娥三號所攜帶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將怎樣開展工作?著陸月球後,嫦娥三號是否能遇到四年前“撞月”的嫦娥一號殘骸?針對這些問題,北京晨報記者昨天 專訪了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
    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三號”發射後,大約經過4天半的航程,到達月球附近被月球捕獲,成為月球的衛星。嫦娥三號通過軌道調整,形成近月點為15公里的橢圓軌道,在近月點向目標著陸區下降。
    “由於月球表面幾乎沒有大氣層,不能利用降落傘降落,為了減緩嫦娥三號的降落速度,著陸器底部的發動機反推著陸器”,歐陽自遠解釋說,當著陸器降落至距離月面100米高度時,懸停在空中,著陸器下方的降落相機充當了眼睛的作用,拍攝到月面的地形地貌,著陸器根據取得的月面資訊,再平移到月面地形地貌平緩的區域,垂直下降,但仍然需要用發動機反推,降低下降的速度。
    當著陸器降落到距離月表4米高度時,著陸器懸停在空中,關閉反推發動機,著陸器以初速度為0的自由落體方式降落,並將腿部支架扎進土層。此後,著陸器伸展太陽能電池板,取得電能之後,開始檢測各項設備和儀器的功能,著陸器開始工作。
    著陸器釋放出舷梯,解開鎖緊的月球車,著陸器攜帶的月球車從舷梯走到月面,展開太陽能電池板,取得電能之後,開始檢測各項設備和儀器的功能,然後月球車開始工作。
    立體探測
    測月、觀天、看地三位一體
    釋放了月球車的著陸器,將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歐陽自遠說,固定在著陸位置的著陸器,裝配有360度全景照相機等各種照相機,對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進行拍攝。
    著陸器攜帶的近紫外月基天文望遠鏡,對星系和恒星進行觀測,實現“觀天”的科學目標,因為月球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的天文觀測場所。
    著陸器攜帶的極紫外相機將對地球的等離子體層的結構與密度進行監測,研究地球空間環境的變化,實現“看地”的科學目標。
    “阿波羅-16曾經在月球上設置的極紫外相機,相機的波段和探測的目標完全不同於嫦娥三號。近紫外月基天文望遠鏡和極紫外相機都是國際上首次在月球上開展的科學探測,實現從月球上 觀測天文,監測地球 。”
    智慧探月
    拍攝區域小于海澱區面積
    歐陽自遠說,月球車是我國最高智慧“機器人”,可以自主導航,自主選擇探測路線,自主上下坡,規避撞擊坑和大型障礙物體。
    安裝在月球車上的各種照相機拍攝月球車周圍的地形地貌;根據預先注入電腦的程式,月球車在不同的位置停下來,指揮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測定月表的土壤化學成分,紅外光譜儀探測著陸區土壤的礦物組成。
    歐陽自遠還介紹說,月球車底部的測月雷達主動發射雷達波探測月表下20米深度月壤層的結構,和對100米深度內的次表層結構進行探測。“測月雷達是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表面探測月球20米和100米深度內結構的設備,實現 測月 的科學目標。”
    當月球車從著陸器上走出來後,其實也走不了多遠,拍攝下的區域沒有海澱區面積(全區面積430.8平方公里)大。
    數據處理
    密雲和昆明分別接收數據
    歐陽自遠說,著陸器和月球車在月面的工作至少長達3個月,也就相當於月球上的三晝夜。根據科學探測任務的需要,將盡可能延長兩個探測器在月面的探測時間。
    著陸器與月球車根據地面的指揮,將探測數據分別發送到北京密雲直徑50米的地面接收站和昆明直徑40米的地面接收站,兩個地面接收站用光纜傳輸到北京數據接收處理中心,進行解包、處理、各種校正、應用、儲存和發佈。
    釋疑
    與嫦一落月點
    相距3千公里
    事實上,嫦娥三號此次著陸月球,並不是嫦娥“家族”的第一次了。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繞月衛星,在完美地完成了繞月使命後,于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不過,嫦娥一號的撞月和此次嫦娥三號要進行的落月,是兩個不同的著陸概念,一個是硬著陸,一個是軟著陸,一個已經粉身碎骨,一個將要以完整的身形永遠地留在月球。
    那麼此次嫦娥三號的落月地點和嫦娥一號的撞月地點距離有多遠呢?嫦娥三號所攜帶的相機是否能拍攝到嫦娥一號的殘骸呢?
    對此,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一號是受控撞擊月面的豐富海地區,當時選擇了月球的白天進行撞擊,並獲取了1469千米撞擊路徑的三維立體照片,“她已經圓滿完成任務,粉身碎骨,壯烈犧牲。”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具備測控通信暢通,能源充足,著陸地形比較平坦,距離以前的著陸器也比較遠。兩個地點的距離大約3000千米。
    歐陽自遠指出,嫦娥三號將永遠留在月球上。即使100年以後也將仍然留在原地,經過該位置的月球衛星仍然很容易找到並拍攝照片。
    點睛
    探月好像邁出家門檻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從誕生之時就萬古不息地陪伴著人類的藍色家園——地球。探索月球,探索星空,探索未知世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美好的願望和不懈的追求。聯合國簽署的《月球條約》規定,月球不屬於任何國家,但允許各國開發利用。
    那麼,對人類來說,月球的魅力到底在哪?歐陽自遠向北京晨報記者解釋了兩大奔月原因。其一,月球是人類離開地球跨上另外一個天體的第一步,任何國家要去探測更遙遠的金星、火星、木星,一般來說都要經過月球,月球就好像是走出家門的門檻一樣。所以從技術要求來說,要去探測月球,也比較容易實現。
    其二,月球有兩種重要能源:第一種是太陽能。月亮表面是真空,沒有任何建築物,太陽一齣來就半個月;而地球上有大氣層,阻擋了一部分太陽的輻射,另外,受到風霜雨雪變化的影響,太陽能在地球上也分佈不均勻。所以月球上太陽能的密度比地球上高得多。
    第二種能源是氦3。歐陽自遠解釋說,我國參加了一個在法國建設受控核聚變反應堆的項目。假如這種發電能夠實現的話,供應全中國的能源需求每年大約只需8噸氦3,全世界每一年需要的能源,也只要100噸氦3。地球上的氦3極少,可月球上有100多萬噸氦3,至少可以確保人類上萬年的能源需求。“嫦娥三號”有一個任務,要把土壤層的厚度全部測出來,這樣就可以換算出整個月球有多少氦3。
    歐陽自遠指出,除此以外,月球還有極其豐富的其他資源,比如鈦、稀土、鈾、釷等。歐陽自遠說,月球將來也許是人類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援者。探測月球是人類發展的需求,也是科學發展、技術發展的需要,因為它可以帶動一大串高新技術的發展。
    開創雙探測器探月先河
    歐陽自遠說,嫦娥三號是包括兩個探測器的總稱,即著陸器與月球車。嫦娥三號的任務是兩個探測器對虹灣著陸區開展精細的聯合探測,著陸器在月面開展就位探測,月球車進行巡視探測。歷史上已有的著陸器或月球車探測月球,都是單獨開展探測,還沒有組織著陸器與月球車聯合探測,這是嫦娥三號的重要特色。嫦娥三號的科學探測中最具特色與創新之處是“觀天、看地、測月。”

大陸航太「三步走」 驚人第二步【聯合報2012.06.17 

八年前,搭載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踏出大陸航太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昨晚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在去年神舟八號完成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的基礎上,朝載人手控對接目標前進。大陸用八年多時間走到第二步,要的就是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早就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兩大航太強國早期在實施對接任務時,都曾發生故障,造成任務失敗,甚至有太空人因此受傷。就此看,大陸航太發展,反而有「後發先至」的潛力。

神九火箭設計師呂新廣:三套控制系統讓火箭更可靠 新浪網 2012-06-16 

舉個例子,平台到神三和神七是加了一台罐組,現在加了兩個罐組,可以換這裡面任何兩個器件。實際上用航天設備的可靠性來說,每一個設備壞一個器件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們提的指標是99.99%,甚至更高,就是說一萬次里可以壞一次,我們允許它壞兩個還可以正常工作,這個可靠性基本上就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們鍵上計算機,主要是控制大腦,現在改成三套獨立的工作,獨立的算,最後三取二,任何一個壞了我都沒有問題。現在整個火箭任何一個地方一度故障都是沒有問題的。
 失敗的機率極小,但是不能說爲零,要科學的看待這個問題。神州九號有逃逸系統,故障系統,在天上就判斷這個火箭是不是有問題了,如果出現問題用逃逸系統改進離開。
 航天飛機對于美國來講下了很大的工作,包括冗余設備,他的成本也很高,很多技術都是用最先進的。畢竟他的系統更加複雜,越複雜的系統出問題的概率越大。我們火箭相對于它來講要簡單。簡單就是可靠,拿一個導線來講,我就一根線連過去,只要把這根線弄堅固了就沒問題,但是他通過很多電子元器件轉換,這個是保不齊的。
  相關新聞
神九有3種電源 太陽電池帆板 鎘鎳蓄電池 應急電池 一天耗電43度

神舟一船多用 巧思省錢省力 2012-06-19 中國時報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昨對接成功,從技術上說,美國雙子星太空船早於一九六五年在低軌道完成對接,神舟並沒有新的創舉,它真正吸引西方的不是技術,而是大陸運用技術的巧思,能以節約的方式達到太空船「一船多用」的最大效應。相較之下,大陸的載人航天發展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 
 美國的做法不同,雙子星太空船每次對接,都要前後發射兩個飛行器進行對接,軌道並無預置目標,若要對接兩次,就必須發射四個飛行器(2N),依此類推。 
 大陸因有預置目標,每次對接採N+1方式進行,如天宮一號兩年內和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太空船對接,發射次數少,比美國省錢又省力,預置目標還能發揮很多作用,一舉數得。實在說,美國更在意後發國家的巧思,作戰亦復如此。
  回應
大陸空間站的配置更是棒,一個載人飛船一個貨運飛船,2個實驗艙都可以獨立飛行逃生,安全性比國際太空站高明太多了,功能性也強又節省發射費用,美俄一昧求大,結果悲劇一再發生,中國人實事求是,智慧比美俄高多了
  相關新聞
載人航天花費 不到390億人民幣
評估稱航天領域每投1元可獲7至12元回報
中國經濟、太空實力展現 
神九發射將重點進行航天醫學實驗研究
太空養心丸 照三餐服中藥 避免太空病
神九太空人 把尿變飲用水
手控對接 人腦比電腦快3分鐘
太空穿針 劉旺嚴肅 劉洋輕鬆
新老、男女搭配 3太空人分工
太空站衛生間分男女 設2睡眠區

陸太空科技先進與否 專家分歧 2012-06-17 中央社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太空分析專家歐柏格(James Oberg)說:「天宮一號不僅只是對接目標,它是一個完整的支援生命模組,能充當居住空間,如果中國決定超越低軌道,邁向月球或外太空的話。天宮一號正是供長期外太空任務使用的那種模組。」  
 歐柏格說:「中國人正在做的,不只是在古老太空競賽成就上尾隨追趕,他們正迎頭趕上,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較部分其他太空強權超前一步。」 
 他又說中國大陸目前正展開多項太空能力大規模改善計畫,包括設計更大型長征五號火箭(楨:長征五號推力1100噸/載25噸火箭 2012-6獲驗收2014升空,推力3000噸/載重百噸也在論證中)以及在海南島興建新火箭發射設施在內,這只是能提升中國大陸技術能力的兩個案例而已。 
 但曾出版有關中國太空產業書籍的澳洲學者瓊斯(Morris Jones)指出,中國大陸在太空競賽方面起步較晚,仍遙遙落後,根據他的估計可能落後高達40年。 

臺灣《聯合報》:十幾國辦到的事 大陸一國就搞定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臺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回應
  中國人的航太工程是政治形象工程和自欺欺人愚弄平民百姓,老美登上月球就是級別高!
  到2020年,太空上飛的空間站只有中國這個一拉,愚弄的毛線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愚弄我們一下,把gps定位系統一關,中國馬上傻眼,軍用民用全部乾著急.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我想請問你這是不是政府形象工程,形象你個毛線列!
有些人只會盯著社會的陰暗面而對陽光的事物不感興趣,忒猥瑣。
  釣島都收不回還吹!
  樓上的網友你們不要把戰爭看成兒戲,嘴巴一張就和日本開戰。尊嚴面子固然重要,但是和13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戰略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那一點虛無縹緲的尊嚴與面子又算什麼。

美媒評天宮一號:比美國幾十年前空間站還小90%
  回應
  誰不知道中國的技術,都是擺給自己的老百姓看的!只是忽悠一下自己人而已!想要在世界上展示,丟人!
  老美現在只能搭俄羅斯的計程車,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小點正常,因為我們濃縮的全是精華!
  天宮一號本來就不是空間站,為的是驗證空間站技術;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站,再說空間站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發生成功的,需要多次發射進行組裝。
  體積大不代表先進!以前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現在只要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甚至更小,性能卻更先進!
  中國人習慣蝸居,老美管不著
  夠使就好,又不是在上面玩橄欖球。
  小怎麼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國空間站受太空垃圾擊毀的可能性比我們高
  中國十幾億人口,政府把錢先用於民生了,所以空間站比你們小點晚點很正常。
  我下崗很多年國家花在太空對老百姓有用嗎
  你下崗應當去找讓你下崗的人,為何要來拉宇航員下崗呢?找錯人了吧?
  你下崗是因為你沒能力.把工作當成混日子.
  你沒下過崗,你不知道下崗的感受.
  看了您很多回帖,相必也是下崗人員或其家屬吧……並不是想反駁什麼,就說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改革,也同樣了工業文明綜合症,食品安全、貧富差距問題、勞資矛盾、特權腐敗等也同樣困擾當時的美國人,美國也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從各級政府機構到中產階級乃至民間社會掀起了黑幕揭發運動、國家主義運動、安全食品運動、社會服務運動、政府改革運動……中國雖然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但我們確實是在進步中。
  你下崗就下崗唄,老愛在這裡發牢騷,求別人同情嗎?現在社會還怕找不到事做?是你懶呢還是太挑剔,幹半斤想拿八兩
  沒聽說哪個下崗的人餓死的, 現在社會只要肯做就不會餓死, 不肯做去討飯都比普通人賺錢呢 .在悲觀人面前,下崗是死路,在樂觀人面前, 下崗是出路.
  中國現在一些人,自己過得不如意,一說到航太啥的都認為是瞎花錢,說白了潛臺詞就是這些錢還不如給他們花。憑什麼啊?白養著你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7/1614728299.html
  網友批中國航太效費比太差不實用(回應:蠢豬!識數嗎?中國費效比無人可比,費用也就是美國零頭,不知羞恥睜眼說瞎話,總有這種找罵的人,白披的人皮。)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6643-1-1.html

神舟計畫成功操控反衛星武器 2012-06-17 中時 亓樂義

 據澳洲頂尖太空情蒐專家波爾所悉,神舟四號電子系統,曾成功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亦能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軍艦進行追蹤。 
 尤有甚者,據我方太空專家觀察,神舟七號二○○八年升空入軌後,大陸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其身旁伴隨一個幾公斤重的小衛星,由地面操控,圍繞神舟太空船走,顯示中國有相當能力從地面操控小衛星,「作為太空的反衛星武器。」

中國探月

  原音重現:美登月宇航員曾被要求尋找嫦娥和玉兔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中國的探月腳步從嫦娥一號開始,離月球也越來越近。
  NASA最近公佈了一份錄音檔案,原來早在“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的時候,“嫦娥”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宇航員的對話中——地面指揮中心對宇航員說,“在一個古老的傳說中,一個叫嫦娥的中國美女已經在那裡住了4000年……你們也可以找找她的夥伴——一隻中國大兔子。”“阿波羅11號”宇航員立刻回答說:“好的,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位兔女郎。”
  今天,這個“兔女郎”真的要來到月球了。
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相對於其他兩次嫦娥任務,這次嫦娥三號將完成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表面軟著陸探測和無人巡視勘查。玉兔月球車將在3個月的時間內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到目前為止,全球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成功率僅51%,嫦娥能否成功落月?玉兔能否完成巡視任務?未知的環境,300度的溫差,嫦娥三號將以何種方式應對可能的難點?本次任務的看點又有哪些?
  看點一:“玉兔”現身
圖解月球車——地球來客的代步工具
  • 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
“玉兔號”月球車,重達140公斤,呈長方形盒狀,肩部有兩片可以打開的太陽能電池帆板;腿部是六個輪狀的移動裝置;此外,其還有一個長長的“耳朵”——地月對話通訊天線;4只敏銳的“眼睛”——頭頂的導航相機與前後方的避障相機,遇到超過20度的斜坡、高於20釐米的石塊或直徑大於2米的撞擊坑,能夠自主判斷安全避讓;還有一隻靈巧的“胳膊”——負責鑽孔、研磨和採樣的機械臂……
  • 破解月夜生存
雖然“玉兔”帶有太陽能電池板,但由於在月夜中月球是照不到太陽的,太陽能電池板不能工作,這時候月夜的氣溫會下降到-100多度,連金屬都會凍裂,所以月夜生存就成了另一個難題。“玉兔”攜帶了核燃料電池,在月夜的時候核電池保證了月球車的正常生存。這也是在中國第一次把核電池送上太空。
  歷史鏡頭:前蘇聯月球車探月影像
  • 為何棄用履帶式
在這次“嫦娥三號”的月球車研製中,履帶式設計早早出局。在此前的月球車範例中,它也鮮有出現。主要原因有二:
- 月球上像沙子樣的月壤顆粒對履帶磨損非常厲害;
- 履帶不如輪子技術成熟。
另外,球形“月球車”在操控上不能精確定位轉向,控制位置難度更大,也被排除。
  • 跟美蘇月球車相比還是個小個子
月球車可分為無人駕駛月球車和有人駕駛月球車。1970年11月10日,前蘇聯成功發射月球17號,其搭載的月球車1號成為世界上第一輛成功運行的遙控月球車,它行駛了10.5公里,考察了8萬平方米的月面。隨後前蘇聯又研製了月球車2號,球車2號總共工作了4個月,拍攝了86張全景照片和80000張照片,但最後由於被掀起的月壤遮住了太陽能電池板而“壽終正寢”。
  在有人駕駛月球車方面美國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他們在1971年7月31日由“阿波羅15”號宇航員大衛斯-R-斯科特和詹姆斯-B-歐文進行了人類首次有人駕駛的月球車行駛,他們駕駛著4輪月球車,在月球表面上行駛了數公里。
  在“玉兔號”月球車之前,只有美國和前蘇聯的五輛月球車登陸月球。作為第六個登月的月球車,玉兔“秀氣”不少。就個頭來說,美蘇的月球車都是大傢伙,前蘇聯的月球車1號長2.2米,寬1.6米,高1米35,約重700公斤;而“玉兔”長1.5米,寬1米,高1.1米,重量僅僅是140公斤左右。相比於美國的有人駕駛月球車,“玉兔號”的個頭更要小得多。
  看點二:如何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
  全球月球探測成功率僅51%
目前,全球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有51%。僅有美蘇成功實施13次無人月球表面軟著陸;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蘇聯開展了兩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詳細]
  • 減速的麻煩
“嫦娥三號”怎麼著陸呢?首先它從地球上飛過去要被月球抓住,跑得太快飛跑了,跑得太慢撞上去了,所以一定要恰到好處。速度、距離要剛好飛到月亮邊,被月亮抓住,變成月亮的衛星。
  • 最危險環節:軟著陸
軟著陸月球很難,主要問題是月球是真空,不能用降落傘,不能夠慢悠悠地落下去,要是掉下去,肯定砸碎了。這時候就需要反推火箭會説明嫦娥三號慢慢減速,減到距地面約的4米地方,速度為零時自由落體下落。
  軟著陸另一大難點是會受地形影響。因為月球表面並不平坦,雖然嫦娥二號傳回了高解析度的照片,但仍不能保證呈現所有石塊和深坑。一些半米一下甚至幾釐米的岩石很難辦法辨別,也容易導致翻車。
  動畫演示:嫦娥三號軟著陸
  • 硬著陸與軟著陸
硬著陸的探測器常常承載著“自殺式科學任務”,具體方式是將探測器(未經專門減速裝置的減速,以較大速度直接)撞擊到月球表面。一類硬著陸任務是為了更近距離的拍攝月球畫面,比如印度的月船1號在接近月球的過程中探測器將會不斷對月球進行拍攝傳回地球,以增加人類對月球的瞭解。還有的是針對特定物質的實驗,2009年美國發射的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LRO)是針對月球永久性陰暗區隕坑的第一次實地研究,如果坑底有水存在,水會因此次撞擊被拋到空中。試驗結果是碰撞在月球南極寒冷的永久暗隕坑中,撞擊出冰水物質。
  相比而言,軟著陸是更直接的月表探測,也更有風險,它是指將探測器(經專門減速裝置減速後,以一定的速度安全)撞擊到月球表面著陸後拍攝照片、傳送資料、進行研究測試。
  看點三:在月亮上“觀光”
歷史鏡頭:阿波羅11號月球車月面活動
  • 巡視時速200米
在月球上“玉兔”的移動速度可能會超出想像,但不是快而是慢,它的時速是大約200米。
  不過,玉兔的高性能是體現在越障能力和通過性,而不是追求高速度上。在巡視的3個月中,月球車將依靠各種先進設備對月表進行三維光學成像、紅外光譜分析,開展月壤厚度和結構的科學探測,現場分析月表物質的主要元素。月球車下裝了一台雷達,可主動發射雷達波來探測二三十米厚的土壤、結構變化,同時還可測地下100米深次表層的結構,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目前沒有做過的。
  • 蘇聯:月球車1號巡遊總行程萬余米
蘇聯月球車1號於1970年11月17日由月球17號送上月球,一直在雨海地區工作至1971年10月4日。一共在月球進行了多次巡遊,總行程10540米。拍攝了2萬多張照片,對500個地點進行了土壤物理測試,25個地點進行了土壤化學分析。總考察面積接近8萬平方米。
  • 美國:載人月球車月面考察三天
儘管阿波羅11號就使用了月球車,但首次載人月球車直到1971年7月31日,也就是阿波羅15號登上月球的第二天,才開始使用。宇航員駕駛月球車前往降落地點3公里外的地方考察並採集樣本,然後再到另一處地點考察,然後驅車返回登月艙。兩位美國宇航員在月面逗留三天,艙外活動18小時37分,驅車行進27公里,收集了約77公斤月岩。
  看點四:三大科學任務
動畫模擬:嫦娥三號任務全景
   觀天  裝置名稱:天文月基望遠鏡
【專家解析】在月亮上觀天文是世界上很多天文學家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月基天文望遠鏡,相當於人類把“天文臺”架到了月球上。在月球觀測天空,觀測星星,研究星系、恒星的活動。假如實現了,一定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月基望遠鏡由望遠鏡主體、反射鏡轉檯組成。對各種天文變源的亮度變化行為進行長時間連續監測,然後拍照把數據傳回地球。我們形象稱之為“巡天”。
  • 看地  裝置名稱:極紫外相機
【專家解析】美國曾經在地球軌道上用衛星觀測地球等離子體層,只是從赤道附近過境,沒有寬闊的視場,只能看到局部。
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後,離地球38萬公里,能夠看到地球等離子層的全貌。通過對地球周圍的等離子體層產生的輻射進行全方位、長期的觀測研究,獲取地球等離子體層三維圖像,有助於瞭解太陽和地球的相互關係。
有觀點認為,地球上一些自然災害與地球等離子體層有關,所以相關研究具有科學意義。
  • 探月  裝置名稱:測月雷達
【專家解析】嫦娥三號巡視器的“腹部”有一台測月雷達。巡視器在月面行走,測月雷達可以測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層的結構和100米深的次表層結構。這個是國外沒有做過的。
  看點五:揭開虹灣的面紗
高清圖:各國探月著陸點地圖
  • 首選著陸區
按照原先公佈的計畫,嫦娥三號的預選著陸區有5個,分別是虹灣、酒海、濕海、開普勒和阿裡斯基撞擊坑。虹灣地區地質構造複雜,有典型性,具有很高的科學探測價值,綜合其他方面的情況也是5個著陸區中條件最好的,因而成為首選著陸區。
  • 無人涉足的處女地
在選擇登月的著陸區時,主要考慮的是以下4個方面的條件:第一是安全性。著陸點要相對開闊平坦,便於“嫦娥”躲開月岩或月坑;第二是科學性。著陸點的地質構造以及月岩、月壤的物質元素要豐富,具有科學探測價值;第三是可測控。選擇落在月球的對地面,並且光照比較充足的區域,便於通訊和測控的連續性;最後是創新性。我們要選擇一個其他國家沒有探測過的地方。虹灣正是這樣一塊處女之地。
  美國和前蘇聯探月落點較多的地方是月球赤道附近,高緯度地區不多。
前蘇聯發射的世界上首枚月球軟著陸探測器月球9號在虹灣區西南方向的風暴洋著陸。而首個搭載無人駕駛月球車的月球17號則降落在虹灣正南方一兩百公里的雨海區域。讓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降落在了靠近赤道的靜海區域。
  • 嫦娥二號曾探路
嫦娥二號,曾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月球備選著陸區虹灣拍照。影像圖顯示,該區域表面較平坦,由玄武岩質的月壤覆蓋,分佈有不同大小的環形坑和石塊。由於是高精度成像,甚至能看到月面上直徑四五米的坑和3米的石頭。嫦娥二號衛星一共對虹灣地區獲取了16軌圖像,資料量很大。
http://news.sina.com.cn/c/z/changesanhao/index.s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826) | 回應(5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的太空快速反應武器:快舟一號
此分類上一篇:空難政治學

顯示全部52則回應

圖博館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它的試車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的關鍵技術。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我看你先克服盲目自大的心理吧!印度一個大國為什麼就不能有一項技術領先中國呢?中國整體比印度強,但也不是每樣都強。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俄有意售華重型火箭RD-180發動機 美國不買中國買2016.6.28
俄暂不向中提供RD-180火箭發動機 俄媒:不想出售技术 2016.4.8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2016-08-04 10:21:06
圖博館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2016-08-04 10:22:23
圖博館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2016-08-04 10:23:33
圖博館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2016-08-04 10:24:41
圖博館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2016-08-04 10:26:14
圖博館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2016-08-04 10:28:10
圖博館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6.5.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價格為5400~6200萬,近地軌道22.8噸,地球同步8.3噸,能向火星發射4.02噸。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將使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俄質子火箭價格在7000萬以內,而4年前約1億美元。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阿里安-6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
2016-08-04 10:28:54
圖博館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印像中的俄還是一個航天強國。作為一個能維持一套獨立全球定位系統(雖然經常宕機)和掌握覆蓋全球的軍用全球偵察、通信能力(雖然經常因為衛星爆炸、老化出現死角)的國家,俄絕不是這位記者說的那樣,“無法被稱為航天大國”。
  然而,鮑里索夫文章里至少有一點沒說錯:“即便算上出口火箭發動機和向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出售'聯盟'號飛船席位的收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市場上佔據的份額依然不超過1%。”
  2015年俄羅斯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現在的價格5400-6200萬美元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這就讓俄非常難堪。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
  另一方面,質子近年來事故不斷(2001-2014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7000萬的總價,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2016-08-04 10:30:45
圖博館
深度:玉兔月球車成果或助中國研發下一代核武器2016.8.11 新浪軍事
  
我們都知道現代核技術的不斷推進和核武器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現在全球核電站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五代,核武器技術也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再往後怎麼辦?畢竟核是處於高度放射性,而且安全性一直受到質疑,有沒有新的干淨的核武器技術和核應用技術呢?這成了全世界科學家重點研發的領域,目前科學家正在用氘-氚建立核聚變實驗堆,下一步就是要利用氘-氦3參與的核聚變發電;由於氦-3核聚變後產生核廢料極少,甚至沒有。所以有人把它定義為摧毀小行星最安全乾淨的武器-既然能夠摧毀小行星,地球上還有什麼不能摧毀的嗎?最主要的是,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核不擴散條約》並沒有限制核聚變的研究,而氦-3的研究其實就是屬於核聚變領域,所以大家儘管不進行核試驗,但是卻不間斷對 ​​氦-3的研究,畢竟這是下一代核武器的開發方向,中國也不能落後。  
現在地球上全世界的氦-3的儲量只有600公斤左右。支持現在的全球能源消耗量就需要30噸左右的氦-3,怎麼辦?月球土壤中的氦-3大約百萬噸。而且在未來三十年內,人類開採月球上的氦-3將會跟開採普通鈾礦石一樣,相當容易。不過那畢竟是三十年以後的事情,人類現在是否有能力開採這下一代清潔核能源的原材料嗎?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曾經登陸過月球5次,但是總共才採集回來200公斤月球土壤月亮石頭。不是所有區域的月球土壤都是富含氦-3的,越靠近月球兩極蘊含越多。但是具體分佈美國人沒來得及細查。所以到了21世紀,美、俄都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計劃。不過現在異軍突起卻是中國,中國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攜帶的月球車“玉兔”號創造了一個全球記錄:在月面堅持最久的探測器和著陸器。他們在月球上已經堅持工作了972天,經受了零下180攝氏度的考驗,差點到了1000個地球日日夜夜。確實有點可惜。下次當太陽再度照亮“嫦娥”和“玉兔”時,它倆再也不會醒來了。
2016-08-12 09:05:08
圖博館
不過正是因為它倆近千個日夜的堅守,取得了多個水平極高的月球探測成果:首次使用紫外相機在月球上觀測地球,拍攝了最清晰的3D月面照片等等,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獲得了“首幅月球地質剖面圖”,這是嫦娥三號攜帶的超寬頻帶測月雷達的成果。作為全世界首份月球淺層地質圖,此舉讓中國成功領先世界於確立了月球上面地質分佈情況。這就為未來找到最適合開采的氦-3區域成為了可能。由於下一個到訪月球的探測器,還是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且會完成“繞月、落月、返回”三部任務,帶回月面的2公斤的實際月球土壤和岩石碎片。這份珍貴的樣本也將會推進中國在氦-3利用領域的進程。  
首先是要進行探查工作,要找到哪裡的氦-3更集中,才能進行實驗性開採-這個目前中國已經有了前置性研究,顯然中國航天人已經領先了一大步;下一步是選定合適的方法:因為氦三的承載畢竟是氣體,要開採氦-3需要深入月面6米的位置,從土壤里分離氦氣,大約需要600℃分理處氣體氦,隨後從氦中分離同位素-氦-3;下一步就是把氣體液化,方便運輸。當年蘇聯設想利用“暴風雪”航天飛機作為中繼運輸機,進行天地之間的氦-3氣體液化後的運輸。當然這是個龐大的工程,蘇聯這項計劃是製定到2000年左右,結果還沒到2000年,蘇聯就已經不復存在了。這也從側面說明,登月開採氦-3這件事,是個長期系統工程,現在不太可能一口氣吃個胖子。 
儘管有人稱氦-3是30年後的能源,但是現在誰都不想為這三十年後的能源而放棄研究,美、俄都在積極制定重返月球的開採計劃。中國是否能夠取得領先,這個就需要看我們“嫦娥五號”任務的帶回的月面樣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11/doc-ifxuxnai9881091.shtml
2016-08-12 09:06:16
圖博館
美國航天局對中國神舟飛船妒忌稱追上美俄還很長

  北京時間2016.111.18日下午2時15分左右,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著陸,中國宇航員景海鵬、陳冬安全返航。與此同時,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仍繼續在軌運行,併計劃於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號飛船的訪問。對此,世界各國媒體進行了集中報導和評論。
  據“德國之聲”18日援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表態稱,雖然中國取得了不錯的航天成就,但還遠遠落後於美、俄這兩
  NASA表示,中國在太空野心勃勃,擁有政治意願以及規模龐大的工程師團隊。然而從經驗角度看,中國目前還遠遠落後於美、俄這兩個航天大國。  “中國頻繁地進行衛星發射,其近期目標是構建一個軌道空間站”。NASA表示,近幾次神舟飛船執行的任務為中國實現這個近期目標鋪平了道路。不過NASA還指出,美、俄早在幾十年前就建立了軌道空間站,而中國現在才開始進行首次嘗試,這顯示出要追趕上美、俄,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在18日名為《為何神舟11號成功著陸是中國向前邁出的一大步》的報導中指出,中國構築自己的太空能力,其目標十分清晰,就是要成為太空探索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這篇報導稱,中國此次航天任務的成功僅僅在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完成13年之後,顯示出中國太空計劃向前推進迅速而紮實。報導還提到,中國推動太空項目是出於軍事、商業和科技目的。
  而日本《朝日新聞》在一篇名為《中國邁向“宇宙強國”的野心帶來自建太空站的現實感》的報導中指出,中國通過此次太空任務,讓日本現實感受到了中國獨自建立太空站的能力,更讓日美兩國對中國建設“宇宙強國”的目標充滿了警惕。
  該報導指出,中國如此大力推進宇宙開發事業,已經讓美俄兩國感受到未來有可能被中國超越的威脅。計劃中的中國太空站將於2018年左右開始建設,2022年基本完成。而中方已經表明,屆時中國將向世界各國提供開展太空實驗的機會。
  該報導還提到,獨立建立太空站需要高度複雜的技術,而此類先端太空技術在軍事上也有著廣泛應用,“不僅在軍事方面,在經濟活動以及日常GPS定位等領域,太空技術都非常重要,中國為了保障未來的長遠國家利益,正在強力推進支配宇宙空間的太空技術,其野心展露無遺,而且中國還有借宇宙開發以展示國威的考慮”。
2016-11-20 09:38:45
圖博館
韓國主流媒體《中央日報》在報導稱,“中國的宇宙開發戰略不僅可培育宇航產業技術,還與成為世界兩大強國(G2)的安保戰略直接相關。中國進行衛星發射、月球和火星探測意味著不會在與美國的戰略安全競爭中失去主導權”。 “宇宙技術是創造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綜合性系統技術',隨著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太空開發事業中,今後中國太空開發事業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將進一步加快”。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在11月18日的報導稱,中國軍方主導的太空項目以及對太空的開發被中國人認為是中國國力不斷上升的標誌。這兩位太空人在天宮二號與習近平直接對話,顯示了中國太空項目在國家層面的重要性。報導稱,中國在該領域投資巨大,目的在於趕上美國和歐洲的太空技術水平。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特朗普能讓美國重返月球嗎?”稱,雖然奧巴馬總統今年10月宣布了“在2030年前將人類送上火星並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但也許未來的特朗普總統能把美國的太空目標設定得距離地球近一些。
  兩位NASA局長的有力人選詹姆斯•布萊登斯坦和斯科特•佩斯都主張美國應重返月球。另外,特朗普競選時的重要智囊紐特•金里奇也曾建議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美國應該在月球建立永久殖民地(permanent lunar colony)”的構想。
  國際政治與商業利益都對美國政府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迫切要求,而NASA已經具備登月所需的技術能力。前克林頓政府科技顧問尼爾•雷恩(Neal Lane)稱,“我們美國人不應該在未來的某一天到達環月軌道時發現,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月球基地已經矗立在月球表面。美國絕不能放棄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
  “不同於登陸火星或其他小行星,登陸月球也許沒那麼激動人心,但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在月球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東西,而且月球離我們更近”,這位前科技顧問隨後暗示NASA並未為登陸火星做好技術準備。
  報導還援引尼爾•雷恩的話表示,“在太空的合作有助於改善我們與中國在地球上的關係。”
  回應
中國人忍耐力和意志一般人不能比!原子彈也是逼出來的,衛星和運載火箭也是逼出來的,當年中國想參與國際空間站和伽利略計劃是什麼情形?請美國人和歐洲人回憶下
那麼大的差距,那麼大的危險!那過幾年太空只剩下中國的空間站的時候,你們可千萬別上中國的空間站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19/doc-ifxxwrwk1469182.shtml
2016-11-20 09:43:43
圖博館
登月無用,不如改善民生?這個網友的回答讓無數國人服氣! 2016-11-23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2016.11.18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最近,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登月無用,不如拿來改善民生”的說法有道理嗎?一千多個回答中,網友“太空精釀”一條不足500字的回答,贏得了最多的點贊。
  600年前,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艦隊。但當時中國人認為探索海洋無用。
我們失去了海洋,讓給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這些未來的海洋霸主。
結果我們今天在南海頂著別人唾罵造島、撿別人的破爛造航母,只為交上晚了幾百年的作業。
  100多年前,我們就有了中國第一輛汽車,但當時的皇室不能忍受司機竟然要坐在他們前面,就算司機跪著開,也覺得這奇淫巧技根本無用。
我們又錯過了陸地,坐等德國、法國、日本、美國占完了市場。現在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被國外蠶食,多少可能的民族汽車工業被摧殘的不成樣子,直到100多年後還未曾趕上來。
  80多年前,國民政府就打算發展空軍,但後來覺得太貴飛機也換代快,不如軍費放在銀行吃利息。
結果被日本空軍打得趴在地上不成樣子,最後還得跪求美國人支援。直到現在中國的航空業才剛剛趕上來,但依然被美國逼得加班加點依然感覺難以望其項背。
  我們失去過海洋,失去過陸地,失去過天空!
現在有人告訴我們,那個全人類都只認識了一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分之一的太空沒啥意義,別費錢了吧?
我們還要失去更多麼?
船舶、汽車、飛機、航天器,都讓人類的身體得到了極大的延伸。
然而,如果思想不願意延伸起來,又怎麼會有未來呢?
  回應
 好文!有遠見!很有說服力!
 說得好,眼光要放遠點,古代造長城不是也被罵勞民傷財,結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說得好,現在國家被逼的又的造飛機大炮又得改善民生。動不動發展點新科技就讓老外公知大V噴子說是偷得,說是山寨的... ...等等。
 說得好!我們再也不能錯過任何發展機遇,讓那些公知大V噴子去死吧!
  說的好,民生要保,只保不餓死人,要想過得好,還得自己努力。國家的錢是用來幹事業的,干大事的。
 說為了民生的人都未免太自私了吧。都是有胳膊有腿兒的。能掙錢能吃飯。靠本事掙錢養活自己以及過的更好。難道想啥都不干國家養著麼。想的美。
 只考慮民生的人只能說眼光不是一般的短淺,良心不是一般的敗壞,也就只有吃肥了等別人來宰殺的命
2016-11-24 09:38:50
圖博館
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中國第4次發布太空白皮書:2017登月球採樣,2020上火星!

1958年,中國前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喊出「超英趕美」口號,結果卻是失敗告終,不過相隔超過半世紀後,中國開始崛起,「超英趕美」的壯志似乎又重新浮現。中國國務院2016.12.27第4度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預計在2017年底發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執行區域軟著陸及採樣任務,並在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言人襲艷春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自2000年開始,每5年發表一部航天白皮書,27日發布的是第4部白皮書,內容約有11000字,共有包括阿拉伯語、德語、日語等8種語言版本,充分紀錄2011年以來,中國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研究成果。
  未來5年太空目標 加入航天強國行列
《2016中國的航天》前言表示,為了讓國際對中國太空任務有進一步了解,因此特地發布該白皮書,介紹自2011年以來的太空發展成果,以及未來5年的主要任務,並強調中國拓展太空任務,目的在於滿足經濟、科技、國安及社會等各方面需求,提高國民知識水平,維護國家權益和增強國力。
  自2011年到2016年11月為止,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共完成86次發射任務,把100多個太空載具(中國稱航天器)送進預定軌道,任務達成率為97.67%。中國最近一次的太空任務是發射載人太空船「神舟十一號」,與先前已發射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執行首次交會。
  探測月球最後階段 2017進行採樣任務
不過最令人關注的是《2016中國的航天》提到月球採樣及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計畫在2017年底發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展開區域軟著陸,並在月球採樣且帶回地球的任務。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列為「探」、「登」、「駐」三部曲,目前在第一個探月階段,其中又把「繞」、「落」、「回」三階段任務稱為「三步走」,而「嫦娥五號」則是「回」任務中的第一顆探測器。
  另外,中國也預計在2020年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一次完成繞行、著陸、巡邏三階段任務。其實中國早在2011年就已發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當時由俄羅斯的火箭「天頂2號」(Zenit-2)載運升空,但探測器與火箭分離後,遲遲無法順利脫離地球軌道,變更進入指定軌道航行,最後在2012年墜毀在太平洋海域。
2016-12-30 08:18:39
圖博館
繞行、著陸、巡視火星 2020一次完成
中國火星探測計畫分為「繞」、「著」、「巡」、「回」四個任務階段,第一階段的繞行任務並未完成,使得原本的探測計畫有所變更,原定執行第二階段著陸計畫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二號」仍在研製,而中國有雄心大志,預計在2020年8月發射「螢火二號」,一次完成繞行、著陸、巡視火星3項任務。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執行太空任務在今年滿60周年,邁入一個新的甲子,而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發表「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願景,為中國未來太空發展指明方向,而最終目標就是在2030年左右,中國航天要躋身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中國太空人何時登月?航天局:仍待評估
當被《路透》記者問到中國何時進行太空人登陸月球計畫的問題,吳艷華強調中國的月球探測計畫以「一個明確,兩個論證」為主軸,「一個明確」即是在2017年完成「三步走」中最後一項任務,而「兩個論證」則是在未來5年和10年進行機器人探測月球南北極的計畫,至於太空人登陸月球計畫,仍待評估。
  前蘇聯在1966年發射的探測器「月球9號」(Luna 9),是全球第一顆成功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美國也在同年4個月後,成功讓探測器「探測者1號」(Surveyor 1)登陸月球。
  探測火星成主要任務 美國2018研究地質演變
1969年,美國發射的「阿波羅11號」(Apollo 11)太空船載送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艾德林(Buzz Aldrin)和柯林斯(Michael Collins)3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而阿姆斯壯和艾德林更成為首2名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寫下探索太空的歷史新頁。
  前蘇聯是最早開始探測火星的國家,但任務都以失敗告終,而美國在1964年發射的探測器「水手4號」(Mariner 4)成了第一顆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並成功把拍攝到的火星表面照片傳回地球,而美國現在也把探索火星視為主要任務,最近一次任務是在2007年發射探測器「鳳凰號」(Phoenix)登陸火星極地區域,進行環境探測,之後計畫在2018年發射「洞察號」(InSight),研究火星的地質演變。
  相關新聞
歐洲太空總署登陸火星又失敗?NASA衛星照顯示,斯基亞帕雷利號疑似已墜毀
史上最清晰、真實的月球表面照片 嫦娥三號要讓科學家開眼界
2016-12-30 08:19:54
圖博館
天了嚕! 歐洲航天局要在月亮上建16層高廟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017.1.28報導,歐洲航天局(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欲登月球建造首座人類基地,並且建造一座高50公尺、約16層樓高的“月球廟宇”,成為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冥想默禱場所”。
  文章援引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稱,月球廟宇將蓋在大多時間有陽光普照的沙克爾頓隕石坑(Shackleton Crater)邊緣;其4.2公里深的坑長年處於陰影中,被認為是儲存水冰的“保冰帶”,有潛力成為水、空氣甚至火箭燃料的主要來源。
  這座月球廟宇由隸屬歐洲航天局的“先進概念小組”(Advanced Concepts Team)設計師盧比歐(Jorge Mañes Rubio)設計。 盧比歐欲以月球土壤為建材,使用3D打印技術打造廟宇。
  盧比歐的設計靈感主要來自法國18世紀傳達烏托邦理想社會理念的建築師布雷(Etienne-Louis Boullée)以及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他們的建物設計過於龐大,不適合地球人類居住,但在重力僅為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上是可行的。
  盧比歐說:“我和組內同事進行各種討論,猜測未來地球居住者可能的需求,他們會以什麼形式進行社交,有什麼文化和傳統活動,製造何種手工藝品。”
  盧比歐認為,人類創造藝術至少有三萬年的歷史,所以他堅信,人類到了月球依然持續創作。
http://news.sina.com.cn/o/2017-01-28/doc-ifxzytnk0187147.shtml
2017-01-29 12:08:59
圖博館
烏克蘭又一尖端技術賣中國可助中方10年內載人登月

  據俄羅斯《軍事檢閱》雜誌2017年8月披露,烏克蘭準備出售登月艙的技術給中國。其稱,目前已經確定的是,烏克準備對中方出售登月艙的技術資料,但實物是否出售仍在繼續協商中。《軍事檢閱》的文章認為,在因為國力衰微一再出售尖端技術的烏,已經快賣無可賣了,登月艙和其技術是其最後的家底。而如今,烏卻願意將其賣給中國。
  德國的《世界報》則稱,在一段時間內,俄一直都想把原先90年代散落在烏的登月艙技術和样品購回,但烏則稱這“已經完全是烏財產”,一開始時烏是希望高價賣出,後來隨著俄烏的矛盾乾脆不願意賣了。一位烏南方設計局的工程師說,我們寧可把這些成果白送給中國人,也不願意給俄國。《世界報》認為,烏雖然沒有大方到真的白送,但其給中國開的價錢應該是很低的,近乎甩賣。
N1火箭底部的尾噴口,相當的驚人
  載人登陸月球,的確對航天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到今天為止仍然是航天的一顆皇冠明珠。在冷戰期間,兩大陣營曾進行過登月技術的較量。但最終美國人拔得了頭籌。而在90年代後,分崩離析的大國的航天遺產卻散落在了多個加盟國內。很多運載火箭、導彈和衛星、飛船的技術都落在了烏,就和海軍的航母技術一樣。而烏作為一個小國,自然無心參與極其燒錢的航天競賽,所以其手頭的技術最終也肯定會走向輸出換錢這條路。
  《世界報》報導,烏稱,他們的技術可以幫助中國在10年內載人登月。在70年代因為N1火箭的問題曾放棄了整個登月計劃,但其登月艙還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比如其助推火箭就採用了雙重備份設計,比美國的登月艙要保險很多。《世界報》認為,中國方面在拿到烏克蘭技術後不會全盤仿製,但會在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加大動力和體積,以容納多人同時登月。
  總的來說,烏在軍事相關技術上對我國還是比較夠朋友的,雖然主要出發點是為了賣技術換錢,但其屢次願意對中國敞開其堪稱國之瑰寶的高技術大門,甚至價錢也比較公道,的確也體現了烏一些在利益之外的考量。或許他們希望,他們昔日未盡的事業,曾經的光榮,能在中國重生。(作者署名:軍事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5/doc-ifykymue6369275.shtml
2017-09-16 09:45:12
圖博館
嫦娥四號登陸位置真完美:旁邊就有一個隕石坑 2019-01-03 新浪軍事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10時15分,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到零。在6-8公里處,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不斷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處開始懸停,對障礙物和坡度進行識別,並自主避障;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後,開始緩速垂直下降。約690秒後,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共配置包括2台國際合作載荷在內的8台有效載荷,其中著陸器上安裝了地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與德國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等4台載荷;巡視器上安裝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與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測儀。這些儀器將在月球背面通過就位和巡視探測,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研究,並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研究。此外,著陸器還搭載了月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太空探索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遮罩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在此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也將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中國國家航天局願以此為基礎,與世界各國航太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開展合作,共同探尋宇宙奧秘。
  相關新聞
“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行“腳印”
美向中國索要嫦娥四號探測器軌道資料 中方斷然拒絕(回應:美國是一個下霸道和不要臉的國家,過去如何封殺中國的?)
嫦娥四號上為啥沒美儀器?美媒:遏華法案自縛手腳
環球時報社評:希望有一天中美太空人月球握手(回應:自作多情!要不你做個網路調查吧,看看有幾個人支援你的想法)
印度原定2019-01-03發射月球探測器與中國競爭 卻再次延期
2019-01-05 06:50:16
圖博館
回應
阿三趕中超美 精神值得學習
阿三啊,玩航太美國都玩不起了,俄羅斯玩解體了,你連廁所都建不起還搞什麼航太啊,信我話有錢多發展本國經濟才是硬道理。
什麼都要跟中國比,太無自信了,遲早累死.
就和阿三這樣耗下去,到時候也讓它解體
阿三一向志大才疏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1-03/doc-ihqfskcn3751090.shtml

法媒: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 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法國《回聲報》網站2019-01-01刊登題為《在星空競賽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文章稱,2018年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了39次,相當於當年全球發射總量的30%,超過美國的31次,而歐洲則越來越難於保持位置。
  面對美國的全球定位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18年12月底,中國宣佈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經歷2018年19次發射之後,北斗系統已包含33顆在軌衛星,預計到2019年還要發射11顆衛星!同預計2020年達到30顆衛星的伽利略系統相比北斗的佈局更加迅速。中國提到要到2020年讓北斗提供全球服務。
  北京還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尋找合同,同諸如歐洲的阿麗亞娜航太公司或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競爭。2018年12月初,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兩顆沙烏地阿拉伯的衛星送上天空。
  儘管中國在蓬勃發展,美國依然是太空領域的超級大國。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今年取得了驚人的突破,而傳統上的火箭發射裝置波音的“德爾塔”火箭和洛克希德•馬丁的“宇宙神”火箭則相對黯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8年進行21次發射,佔據太空發射市場18%的份額,由此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全球第一的地位。2018年12月23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美國空軍成功發射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統的首顆衛星。
  作為太空領域的傳統玩家,俄羅斯2018年依靠它耐用的聯盟號挽回了臉面(楨:?)。聯盟號主要負責將宇航員們送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2018年還在全新啟用的東方港航太發射場完成了一次聯盟號的完美發射。但是,隨著美國向國際空間站派遣宇航員計畫的結束,莫斯科在為自己的火箭發射裝置尋找新的客戶上面臨壓力。
  文章指出,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歐洲正被邊緣化。阿麗亞娜航太公司2018年實現11次發射,其中8次是使用歐洲的火箭發射裝置。阿麗亞娜的歐洲項目如今只占全球火箭發射的5%,僅相當於印度的火箭發射量。
2019-01-05 06:52:22
圖博館
中國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這事沒那麼嚴重

  2019-01-15,中國完成了航太史上的一次創舉:嫦娥四號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
  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這幾天,外媒卻紛紛以“中國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為標題,報導了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運。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外媒引述的消息來自科普載荷專案組前幾天所做的情況介紹:
  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態,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態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將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並將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
  辛苦長出的嫩芽就這麼死了,對於這個結果,有網友表示不解。
  其實這次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國在月球這種特定環境下首次實現植物的成功發芽,光憑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眾所周知,月球晝夜溫差極大。連我們的玉兔二號月球車都一度休眠,以熬過月球上酷熱的白晝。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回應
我家隔壁老趙,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煙花,說是好看。家裡人都快餓死了他也不管
我家以前隔壁老李,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書看,常被別人說沒用,可後來成功逆襲,步入上流社會!!他家七大姑、八大姨天天笑得合不攏嘴!
說實話,現在送外賣都能有小一萬的收入,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把自己餓著也是一種本事。
死就死了,探索太空難道不允許失敗?
這明擺著按部就班完成了想要做的每一件事,那裡失敗了?
這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如說,奧運會中國會拿很多金牌,但實際上中國體育並不強。
然而中國體育在世界上競爭力本來就很強,依據就是你說的奧運會表現
https://tech.sina.com.cn/d/s/2019-01-19/doc-ihqfskcn8453226.shtml
2019-01-20 09:06:37
圖博館
英媒:為建基地鋪路 中國在月球上種植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9-01-15報導,人類在月球上種植的植物首次發出嫩芽,這為我們建立能產生食物和空氣的月球基地鋪平了道路。

大陸為何要大費周章登陸月球背面? 2019-01-19 聯合報

日經中文網2019-01-18報導,以美國的阿波羅號為代表,此前人類航天器的著陸的地點均為月球正面。背面從地球無法看到,同時難以實現直接通信,因此著陸難度更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和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月球和地球的歷史研究和資源探測等方面被期待取得成果。
  日本國立天文臺助教荒木博志表示,按主流理論,月球和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原始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巨大行星相撞而形成的。一般認為相撞之後的月球覆蓋著黏稠的熔化岩漿,隨後不斷凝固。不過,凝固方式並不一致,背面較厚的地殼形成於比正面更加古老的時代。如果調查背面的情況,或許能弄清更遙遠時代的月球和地球。「月球與地球不同,約40億年前的狀況仍大量被保留著」。此外,據稱,嫦娥四號還將與中繼衛星配合,從月球通過電波對宇宙進行觀測。頻率低的電波由於覆蓋地球的電離層等影響,從地面進行觀測時難以使用。但如果是月球的背面,則不會受到電離層和人工電波影響。這或將成為未來利用建在月球的射電望遠鏡來觀測宇宙誕生之初奧秘的第一步。
  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19日也引述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楊宇光的說法指出,嫦娥四號的著陸位置在月球背面南緯45度左右。大陸國家航天局早前即曾表示,中國探月重點在月球南極,本周新公佈的計畫又顯示,嫦娥六號、七號、八號都要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主要有兩方面優點。從科學角度上講,這裡地質構造比較古老,有利於研究月球歷史和形成原因。不過,這一位置的工程層面意義其實更重要。月球南極存在永久光照區和永久陰影區。永久光照區對解決科考站的熱控問題和能源供應問題十分有利,便於將來建站。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大量水冰,開採這些資源也可能為更多活動提供便利。
  回應
花了一堆錢只是為了爭面子。
搞科學的一步一步來,搞政治的口水噴不到一公尺。
 相關新聞
嫦娥四號創下世界紀錄,總投入約1公里地鐵造價5億人民幣,西方炸鍋了
2019-01-20 09:07:23
圖博館
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 採掘水或是首要任務 2019-01-21 科技日報

月球探索的前景正變得明亮起來。與此同時,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計畫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並被認為已在逐步推進。
儘管航太機構通常都不會預告這一時間表——部分原因在於月球駐人基地的目標很可能會超過預算週期,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需要企業來為各個階段提供資金。不過近些年,歐空局(ESA)主席一直強調,若干國家和企業計畫合作建立人類半永久性月球基地,他稱之為——月球村。
  水,水,水
只要到了別的星球,第一個挑戰都是採掘水。
阿波羅計畫曾從月球赤道上取回部分樣本,顯示那裡是異常乾燥的。不過,十年前發現月球極地有水冰的驚天消息,改變了一切。
現在,NASA已經委託幾家公司開發可以攜帶採掘設備的月球探測器,最早明年就開始動工。科學家們認為,月球上的水足夠多,根據目前的資料估計,可能兩極各有100億噸。
大部分的冰都會被採掘出來用作燃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私營礦業公司每年只需要採掘1000噸左右的水,並將其電解成為氫和氧,用作燃料就可以獲利。
不過,-249℃的月球坑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這意味著挖掘器械需要額外的熱量和能量才能采出這些水並將其轉換成燃料。對私營公司來說,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鈈基電池太貴了,所以採掘最可能是利用太陽的能量。
其實,月球上也有另一種水源:月球土壤。其也被稱為表岩屑,裡面含有矽和金屬氧化物,大約平均43%品質分數的氧。理論上看,將月球土壤加熱到超過900℃,在這一溫度下,宇航員從地球帶上去的氫氣或碳就可以把氧從礦物中“剝”出來,和氫元素結合形成水。
從土壤裡提取氧的過程,還能產生一些稀有金屬作為不錯的副產物。不過,科學家也計算了一下,將氧從化學鍵中釋放,其實比加熱冰更耗能。
  是另一個南極嗎?
與採掘水冰的利潤問題相比,科學家們更關心的是:建造一個用於科學實驗的基地。這可能會讓月球變成像南極科考站似的情況,其完全出於科學興趣而為。
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羅賓•坎納普表示,科學家對重返月球後可以做的實驗充滿期待。譬如,古老的月球坑採樣實驗就可揭示出地月系統是如何形成的,當時太陽系仍然處於早期狀態,小行星還在撞擊月球。科學家還希望能夠分析月球的水迴圈和地震學,再安裝一個免受地球干擾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專攻早期宇宙輻射。
2019-01-21 09:46:14
圖博館
但南極再艱苦也是在地球上,月球卻幾乎沒有大氣和磁場的防護,因此基地的房子必須能抵抗帶電粒子輻射以及小型隕石。最開始的簡易居住所可能要從地球帶過去,再用厚達幾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層層覆蓋。
月球上也有些自然條件可以利用——懸崖、峽谷、山洞和熔岩洞,都可以保護基地。根據日本“輝夜號”飛船以及美國“聖杯號”探測器提供的資訊,月球正面馬利厄斯丘陵就有一條“候選”隧道,長達數千米。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地球上試驗如何更好地完善月球建築:德國航空航太中心(DLR)實驗室裡,科學家利用表岩屑培養人工石,目前,磚塊已經有混凝土五分之一的強度了。
  作物可以自己種
一個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裡,最後一項要素就是食物。在封閉生態系統中,植物可以迴圈利用有機廢物,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呼吸的氧氣。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科學家羅伯特•穆勒認為,如果人類在月面上只是短期逗留,又無法就地培育食物的話,基地專案可以說就沒什麼指望了。
但中國的志願者早已經在“月宮1號”類比基地的封閉生態系統裡破紀錄地居住了370天,他們在裡面種植作物,並通過養黃粉蟲來獲取蛋白質。而今年1月15日,中國科學家在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人類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棉花種子成為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宇航員來說,他們已經吃過在太空種植的生菜等綠葉蔬菜了。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內,有一個項目就叫做“蔬菜”(Veggie),目的是選擇出能在密閉空間裡茁壯成長,且富含維生素C1、維生素K和鉀(這些營養素在存儲中最容易流失)的蔬菜,最終甘藍拔得頭籌。
其實早在2017年底,美國探月計畫就被認為出現了轉向。但和再來一次阿波羅計畫相比,航太機構可能傾向于逐漸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基地。
綜上來看,月球基地可以開展科學實驗,可以為人類登陸火星提供測試場地;另一方面,私人企業也可以通過採掘氧氣和氫氣作為燃料來獲利。那麼以後,我們抬頭看地球的衛星,可能如同在看一個加油站——它可能是人類實現長途空間旅行的基石。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01_21_487580.shtml?s=sygdkx
2019-01-21 09:48:15
圖博館
中國運載火箭今年"海上首秀":將在黃海發射長征11 2019-01-31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2019-01-29發佈《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 2018年,中國創造了39次航太發射任務的歷史新紀錄,首次超過美國,成功登頂全球航太發射排行榜。2019年航太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畫全年實施30餘次航太發射,共發射50餘顆航天器。重點包括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北斗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任務,還有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捷龍一號首飛、長征火箭歷史300次發射、鴻雁星座工程等。
  藍皮書披露了中國新一代航太運輸系統的最新進展,例如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製能力佈局方案。藍皮書還透露,中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六號改、長征七號改與長征八號同樣研製順利。此外,中國成功完成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論證試驗,這將支撐中國航太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太運輸向航太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的跨越。
  2017年7月,昵稱“胖五”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各界都對它何時複飛充滿期盼。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介紹了該火箭的最新進展。“去年一年,我們對‘胖五’進行了技術歸零工作,當前總體進展比較好。目前該火箭計畫在今年7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正常,今年年底它還有一次發射,將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展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楊保華透露,為中國空間站配套研製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也已經全面進入試樣研製。按計劃,今年它將進入文昌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今年還將開創的另一個“中國第一次”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該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長征十一號的首次海上發射將選擇在中國黃海海域進行,這也是中國運載火箭的“海上首秀”。據介紹,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降低對發射場資源的依賴,滿足運載火箭商業發展的需要。金鑫透露,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還為下一步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海上回收奠定基礎。
2019-01-31 08:31:01
阿楨
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剛剛回應了!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2019-03-10,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潘說,“墨子號”作為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兩個目的,一個是實用型的,為了實現超遠距離星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時也有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要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開展嚴格意義下的驗證。
  “墨子號”發出以後,性能指標遠超預期,原本計畫兩年內完成的科學試驗任務,在兩三個月之內就完成了,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對性能做一些改進,目前有比較大的進展。同時,“墨子號”已經把星地之間金鑰的成碼量提高了40倍,現在滴答一秒鐘,大概能夠傳送40萬個金鑰,已經能夠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潘說,希望能夠儘早把量子通信推向實用化,未來能夠研製一顆中高軌的衛星,讓它能夠24小時全天候工作,以彌補“墨子號”只能在晚上工作的遺憾,確保在更長時間裡產生金鑰。
  對量子通信有疑慮是因為不瞭解
公眾對量子通信技術有疑問,主要是因為量子力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於量子通信的先進理論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
  潘說,創新成果從產生到廣泛應用,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公眾接觸到一個全新領域的東西,最開始的反應通常是:不靠譜。比如最早的照相機,大家覺得魂魄被吸到相機裡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認為是偽科學,當它發展比較成熟之後,又覺得這個技術還沒有廣泛應用,有疑慮。
  潘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處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轉換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當量子通信被廣泛應用後,大家覺得沒什麼稀奇了,創新過程也就完成了。”
  至於量子通信的作用,潘說,資訊安全對國家、對個人都非常重要,小到銀行帳戶的密碼保護,大到無人駕駛的遠端控制,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在未來將大幅度提升資訊安全水準。
2019-03-11 08:39:31
阿楨
前沿科技需要國家頂層設計
潘建偉表示,我國目前在量子資訊領域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還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也不能太樂觀,有些優勢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強烈衝擊。跟傳統的國際科技強國相比,我國以往的科研組織模式以短期的科研專案為主,所以在滿足國家戰略緊迫需求,以及在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和支援強度上還是有所不足,企業對於前沿科技的投入熱情,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國要做好科技創新,需要黨和國家高瞻遠矚,進行整體性佈局。特別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希望國家在這一領域部署重大科技專案,構建國家實驗室。

“悟空”號效率是“同行”至少10倍 將延期服役2年 2019-03-11 科技日報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已繞地球飛行了16597圈,探測宇宙射線粒子55億個。
在相同時間內,它積累的TeV(1TeV=1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觀測資料相當於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量能器電子望遠鏡和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5倍以上,意味著完成了其他“同行”至少10年的工作量。基於這些資料,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悟空”在觀測能段範圍、能量解析度、粒子鑒別本領等方面優於別的探測器,其觀測能段是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能量解析度比國際同類探測器高3倍以上。而費用只有1億美元,分別是美國費米、AMS-02的1/7和1/20。
  看不見摸不著卻與我們息息相關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星系連成一片,構成星系團,如果不是存在一種神秘而不可見的物質,星系團早就分崩離析。科學家把這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稱為“暗物質”。
到了20世紀70年代,多種天文觀測結果都暗示著暗物質的存在。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暗物質信號被探測到。
2019-03-11 08:41:58
阿楨
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占26.8%。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它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波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科學家推測暗物質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假如沒有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將很可能無法在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中形成。
  “年富力強”並將繼續在太空服役
每天清晨和傍晚,“悟空”都會路過中國上空。位於密雲、喀什、三亞的三個資料接收站,每天接收它回傳的約16G資料。而常進帶領的團隊就是要從日積月累的海量資料中分析出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而在一年多前,常進團隊就已向世界展示出首批成果:精確測量太空中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成果於2017年12月7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電子宇宙射線的正常能譜變化應是一條平滑曲線。根據“悟空”積累的觀測資料,科學家們發現在0.9萬億電子伏特處電子能譜呈現出明顯的拐折,並且有初步跡象表明在1.4萬億電子伏特的超高能段呈現出異常波動,反映在圖上是一個“尖峰”。這些結構只有在觀測精度達到最好的情況下才能被看到,幸運的是,“悟空”做到了!
探測暗物質的方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對撞機探測,主要有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二是在地下進行的直接探測,我國在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中正在開展相關實驗;三是間接探測,主要在空間進行。
“悟空”衛星就是採用第三種方式。物理學家們認為,暗物質粒子碰撞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如伽馬射線、正負電子、正反質子、中微子等。暗物質衛星就是精確探測這些粒子,通過其能譜、空間分佈來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悟空”設計壽命為3年,目前已經到期,但它看起來依舊“年富力強”。“經過評估,我們認為‘悟空’還可以繼續在太空服役,現在已經被批准延長2年工作時間。”
2019-03-11 08:45:37
阿楨
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取得階段性成果 有望在2030年首飛

  新華社西昌2019-03-1電 “芯級箭體直徑9.5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至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5噸至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2噸至44噸……”這是我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深化論證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研製的一系列指標。記者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現場採訪時瞭解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任務規劃預計將於2030年前後實現首飛。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箭體直徑9.5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最大運載能力和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運載火箭的先進水準。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將滿足未來較長時期國內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據初步統計測算,2030年前後,重型火箭發射需求4到5發,2030至2035年發射需求10次左右,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
  回應
跟美國的土星5號還是有差距的。
土星那麼好 美國怎麼不用了?火箭好不好不是只看運載能力,還要看可靠性和經濟效比
特意去查了下土星5的性能!也就說近地118噸,然後就很大很重很貴!

300次創紀錄!長征火箭去年連續成功發射次數世界第一

  2019-03-10淩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6C”衛星發射升空。
  至此,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300次飛行任務。長征火箭從第一次發射到第100次發射用了37年,從第100次發射到第200次發射用了7年,從第200次發射到第300次發射僅用4年多時間。
  “其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累計發射127枚長征火箭,約占43%,是我國目前執行發射任務最多的航太發射中心。”
2019-03-11 08:47:04
阿楨
大陸成功研發500噸級火箭發動機 1秒燒1.6噸燃料 2019-03-26 聯合報

大陸長征九號重型火箭500噸級發動機日前聯試成功,為日後載人登月等太空活動奠定成功基礎。
環球時報報導,3月24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500噸級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達到預期目標。
六院副院長李斌表示,此次試驗為發動機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及配套元件的聯動試驗,驗證了發生器-渦輪泵組件方案的可行性,實現了從起動、初級、主級到關機的平穩過渡,為進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基礎。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元件包括推力室、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自動器和控制系統等。其中,渦輪泵是火箭發動機的心臟,要在一秒鐘完成1.6噸推進劑的高壓輸送。因其結構複雜、工作條件苛刻,設計高效率的渦輪泵也是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六院此次聯動試驗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發動機研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型發動機為大陸正在研製的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對支撐後續大型空間活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型發動機將應用於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上。
報導稱,中國大陸航太運載火箭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主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尤其中國成功研製了YF-75等高性能液氧液氫發動機,完成數百次衛星的發射,實現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發動機的各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運載動力研發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研製更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是中國航太動力體系的延續和發展,將滿足中國載人登月和太空探測、發射大型太空站等重大航太活動的需求,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2019-03-27 09:12:36
阿楨
太空競賽不落後 中國追美趕俄 2019-07-21 台灣醒報

50年前人類首度登月時,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幾乎沒有分量,隨中國壯大、富強,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度正快速追趕美國,預期2020年將開始探索火星、設立永久太空站,2030年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在中國奮力追趕下,以往太空競賽中居領先地位的俄羅斯表現相對黯淡許多,要能夠重居領導地位將非常困難。
據CNN報導,中國沒有官方太空探索計畫預算,但外界估約58億美元,這僅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 2020年預算226億的1/4,不過中國發展企圖心可不會因為預算較小而縮減。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今天在一顆遙遠的小行星「龍宮」著陸,以協助科學家瞭解太陽系演化歷史。印度太空探測船「月球飛船二號」原本15日要發射升空,但因為燃料技術問題,發射前不到1小時緊急喊停。
俄太空產業近年來發生腐敗、缺乏專業知識,以及多起機件故障的醜聞,都讓觀察家認為,俄太空產業危機更深了。

登月50周年 美想重返月球 先闖政治迷宮 2019-07-22 聯合報

美國太空總署廿日歡慶人類首度登月成功五十周年,但美國載人太空事業的未來一波三折,因為各界都知道要重返月球才能上火星,但是,每次登上大位的新總統都想改變前任總統目標,預算更不見得有如一九六○年代那般慷慨,使負責執行的太空總署不僅得克服技術難關,還得走出華盛頓的政治迷宮。單是在川普政府頭兩年,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目標就已多次更改。原本火星的急迫性不高,太空總署準備等到重返月球有更多進度後再說,但現在川普希望太空總署更常宣傳火星任務。
原本太空總署打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時程是2028年,沒想到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今年春天太空總署宣布登月時間提前至2024年,讓川普若能連任,得以在第二任結束前看到美國太空人重新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目前最大問題是經費不夠,今年五月白宮才要求國會對明年度太空總署預算再增加16億。若要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可能得花上兩至三百億,而且與五十年前阿波羅計畫不同的是,如今美國非常仰賴民間太空企業的技術。
2019-07-22 07:43:13
阿楨
火星探測!陸首次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04/24 中時電子報

圖為中國大陸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這款火星車和玉兔號月球車一樣,要靠太陽能驅動。由於火星光照強度小,火星大氣對陽光有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比月球車更困難,因此火星車比「玉兔」多了兩個太陽能面板「翅膀」。
  中國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備受關注,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中方宣佈,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則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
  據《人民日報》報導,這名稱源自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綜合外電報導,儘管新冠肺炎衝擊,但中方的火星任務很可能還是會按照計畫,在今年7月發射。去年12月長征5號火箭成功返回地球,對中方的火星任務是好消息,因為它將參與發射任務。
  今年1月時,中方成功測試了發動機,而火星任務車也進行了太空環境測試。儘管官方並未發表評論,但從種種跡象看來,中方的火星應該正按計畫進行。這是大陸最富雄心的計畫,要是成功,不僅能和美國並駕齊驅,更能讓國家的相關技術脫胎換骨。
  探險家太空控股公司(Voyager Space Holdings)執行長泰勒(Dylan Taylor)說,至今中方的火星任務是最複雜的,它結合了軌道載具,登陸載具和火星探測車,要是他們成功,無疑將使中方太空計畫名列前茅。
  研究顯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探索火星有助於人類瞭解地球。世界主要航太國家紛紛致力於火星探測,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始進行火星探測活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424001994-260417?chdtv
2020-04-26 07:20:30
阿楨
長五B首飛成功創紀錄 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在文昌成功首飛,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航天器,進一步奠定了長征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長征5B和長征5同屬一系列,但長征5B主攻近地載人空間站,長征5主打高軌衛星和探測器。
  長征5B高近54米,近850噸重。與長五直徑都是5米,矮了3米,輕了20噸。這主要是因為長五B少了一個芯二級和一個級間段,只有一個芯級。
  長五B有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又稱為“半級”),因此,長五B火箭是我國首型“一級半”火箭。不過,長五B整流罩比長五火箭更大,高度超過20米,連10多米長、4米多粗的空間站核心艙都能裝進去。
  目前採用較多的是多級火箭,特點是,火箭點火後,最下面一級的燃料開始燃燒,燃料燃燒完後,發動機關機,發動機和儲存燃料的箱體就會從箭體上分離,物體越小,所獲得的加速度就越大。但是,火箭級數也不是越多越好,級數多了,控制起來就會更複雜。長五B“一級半”得益於採用氫氧推進劑的芯一級和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的助推器的合理搭配。
  中國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首飛、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建造階段安排了問天艙(實驗艙)、夢天艙(實驗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
2020-05-06 08:36:11
阿楨
想聯和中國搞月球基地 現在俄還能拿出什麼來合作

  俄羅斯航天局長羅戈津2020-07-12對記者說:“今天早晨,我們與中國航天局舉行了電話會議。我們同意共同開始研究如何建立一個月球科學基地。這個專案向所有人開放,包括美國人。”此前,俄還宣佈,到2029年要實現載人登上月球。
  俄在航太合作上的口碑不好,俄從來不肯轉讓技術。韓俄聯合研製“羅老”號火箭時,雖然韓國出了大價錢購買第一級火箭,但俄甚至在韓境內的車間裡關上大門,不准韓國人旁觀火箭發射準備活動。俄出口給美國的RD-180發動機,這是美國出錢、委託俄羅斯研製的,合同中明確要求俄必須共用所有技術檔。
  人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俄忽然採取了開放的態度,從技術角度來說,月球基地需要幾大關鍵技術。我們不妨列表討論。…….可發現,中國掌握的關鍵技術似乎比俄還多一些。
  很顯然,俄希望中國成為月球基地的主要出資方,俄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再次得到機會,恢復和升級自己的航太科研生產能力。不得不說,這種想法的可操作性恐怕不算太高。在過去10多年時間裡,俄羅斯因為壟斷國際載人航太飛行能力,坐收美、歐、日等國的船票錢,形成了慣性思維。可俄要是真想動員中國一起搞月球基地,自己還是要多籌備一些資源。
  回應
別忘了瑩火一號 小心上俄當 受騙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7-16/doc-iivhuipn3334418.shtml
2020-07-17 10:07:47
阿楨
當初說好2020年“一起登月”,只有“老實人”中國說到做到了

2020-12-01,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在這一宏偉計畫的決勝之際,有網友特意翻出了15年前的新聞報導
2004年2月,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實施,將分“繞”“落”“回”三步。
3年內,“嫦娥一號”開始繞月飛行。
6年內,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之前,將把月壤樣品采回地球。
而同時,世界各國也在摩拳擦掌。
日本計畫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歐洲計畫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俄羅斯新式登月飛船計畫在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美國2015年再度登月,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印度計畫在2008年發射“月球飛船1號”,並放話“在太空領域不遜於中國”。
  回應
中國行我也行,但實踐下來,打了不少人的臉。中國行,你們不一定行。
所以我們現在才這麼招人家恨啊。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5643&s=fwzxhfbt
  相關新聞
中國航太人說“我們沒吹牛”:15年前各國探月計畫只有中國實現了
嫦娥五號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一項都沒用到的背後故事: 661次對接和518次樣品轉移試驗
嫦娥六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採樣返回
嫦娥七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綜合探測任務
嫦娥八號(2027年)驗證月球科研基地構建
習近平12-17致電祝賀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如期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
美太空軍司令: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擔憂
美媒:美國如此孤立中國太空計畫 也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中尼元首共2020-12-08同宣佈珠峰新身高:8848.86米 有何深意?友誼的新高度!
  回應
05年用GPS測的,這次是用我們自己的北斗測量的,中國人自己的資料!
2020-12-20 09:16:45
阿楨
極其罕見:NASA這次冒著違法的風險也要跟中國交換資料

  2021年1月至3月,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交換火星探測器軌道星歷數據舉行多次會談及交流,以確保火星探測器的飛行安全。這個新聞讓很多人大惑不解,美國不是立法禁止了和中國的航太交流與合作嗎?NASA這樣做不是犯法了嗎?
  對此,NASA特地解釋說,這次交流已經向國會提交申請,並且獲得了特批。這也是著名的“沃爾夫條款”生效10年來,雙方第一次正式的雙邊交流。
  在航太對華合作的問題上,美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訴求。以NASA為代表的科學界對於來自中國的科學資料、研究成果有重大需求,以反華為賣點的右翼勢力卻希望通過技術封鎖來阻止中國航太的進步。1340條款生效十年來,中國航太發展越來越快,證明封鎖派的判斷和政策是完全失敗的。在這種背景下,合作派的話語權顯然有所提升。
  然而隨著中國航太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很多NASA沒有的資料和成果。比如月背降落、月球中繼衛星、月壤採樣返回,等等。特別是“嫦娥五號”的月壤採樣返回,雖然美國手中有大量阿波羅時代取回的月球樣品,但採樣地點與嫦娥五號並不相同,這意味著樣品也不相同。所以,對華交流與合作,已經越來越成為NASA的剛需了。
  美國國會雖然高度反華,但並不缺少對基本事實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採取樂觀情緒。如果會談結束之後,美方發現自己不需要擔心火星探測器碰撞問題後,立刻中斷交流、恢復封鎖,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全力以赴推進中國自己的航太事業發展和重大型號研製發射,是唯一正確的方式。美國人肯合作或者不肯合作,都不可能動搖中國航太事業的大局。
  相關新聞
中俄將合建月球科研站,俄專家:回應美國登月計劃,開啟太空競爭新時代
2021-04-02 09:52:42
阿楨
中國太空人首次進入自建在軌太空站 改變美俄主導太空格局 2021/06/17 中時

《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太空人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紐時:天宮太空站延伸地緣政治對抗 中俄將聯手與美競爭 2021/06/18 中時

中國首度將3名太空人送進自建太空站後,成為全球3個太空強國之一。未來俄羅斯可能於2024年退出國際太空站,在與中國合作的太空計劃持續推動下,地緣政治格局將拓展至太空,形成俄中合作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抗的兩大陣營,太空競爭將進入一個更為激烈的全新時代。

美俄中太空爭霸 下一個主戰場在月球 2021/06/19 中時

在廣受矚目的中國太空站正式啟用後,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將逐漸趕上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下一個可以預見的戰場將會是在美國的阿提米絲登月計畫(Artemis)與俄中合作的月球科研站。
美政治傾向比較明顯,甚稱它「月球小北約」,其他參加的國家政治傾向就少得多,歐洲太空總署對月球科研站有2個主要構想:建立月球村、以月球材料加3D列印技術建月球基地。中國計劃在2024年起發射嫦娥6、7、8號探測器,先在月球背面的南極採集樣本運回地球,再進行月球資源探索,接著進行3D列印技術測試。俄則從今年10月起5年內發射月球-25、26、27、28號共4航次探測飛船進行各項研究,建立月球軌道站與測試飛行器。預計在2026~2030年以機器人建設完全自動化的月球科研站,以迎接太空人進駐。
美俄中很清楚意識到合作開發太空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政治因素卻是主要障礙。美對俄有國防安全的疑慮,其國會也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
2021-06-20 07:01:39
阿楨
陸訂購逾1兆台幣292架空巴 波音成美中關係緊張犧牲品 2022-07-02 聯合報

大陸在7月1日宣布國內三大航空公司聯合向空中巴士購買292架客A320NEO,總金額達到史上最大的372.57億美元。空巴的對手波音遭到重創。
美國彭博社1日稱,空巴獲得大訂單對波音在中國民機領域主導地位造成了很大影響。波音歷來將中國航空公司視為最大客戶,但在其最暢銷的737 Max型號兩次墜毀以及美中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後,波音的在華業務已經放緩。中國航空公司在5月從其近期機隊計畫中刪除了波音737Max中的100多架,理由是交付的不確定性。
大陸環球時報旗下的「樞密院十號」文章稱,中歐這一大單對外發佈意味著空客在全球民機領域最大競爭對手美國波音公司遭到重創,美媒紛紛坐不住了……。官宣時間選在7月1日應該是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A320neo系列集成了新一代發動機等新技術,可以減少20%的燃料消耗,這才是中方選擇與空巴的重要基礎,美媒不去反思,一味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炒作中歐之間的民航採購合作,無法解決自身在中國市場份額下滑的現實困境。
空巴官網稱,新訂單「展示了中國航空市場的積極復甦勢頭和繁榮前景」。截至2022年5月底,中方航空公司擁有的在役空巴機隊總數超過2070架。空巴在中國有超過1900名員工。其中,有許多員工在位於中國天津的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工作。這條總裝線於2008年啟用。2017年,全新的A330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在中國天津啟用。該中心與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和空巴天津交付中心位於同一園區內,是空巴在歐洲以外的首個寬體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負責A330飛機的客艙安裝、噴漆、飛行測試、客戶驗收和交付等工作。
  回應相關新聞
陸爆買292架空巴制裁波音?報復拜登卡C919砍3千億單?
美國欲中斷發動機供應,C919大飛機要折翼?國產替代已蓄勢待發
俄烏戰爭!波音宣佈全面停止供應俄國零組件與維修服務
CR929將重新設計,不依賴西方零部件
  回應
波音不是美中關係緊張的犧牲品而是美帝規則的犧牲品
波音已沒新飛機了,就是拿737改一改,刻意移動引擎位置的結果,造成重量不平均,又加裝一個壓低機頭的軟體,然後軟體誤判之後,連機師也控制不住。空巴有在研發,波音已經沒有了。

NASA局長2022-07-01聲稱小心“中國佔領月球”,中方批美才是最大威脅
  回應
美國現在各行各業都患上了“恐中症”了,而且還病得不輕。
2022-07-03 07:35:53
阿楨
美國老說中國“竊取”技術,但NASA這車……

  香港《南華早報》2022-11-02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出的最新月球車似乎借鑒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的設計。祝融號已在火星上工作了一年多。它的特點是有一個主動懸掛系統,可以類比尺蠖運動,當車輪陷入岩石或沙子中時,它可以利用這種設計脫困。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太空車的機動性和在崎嶇地形中的生存機會。NASA的“揮發物調查極地探索車”(VIPER)也將以一種特殊的、類似毛毛蟲一樣協調的方式移動輪子。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在國際宇航大會上獲得一致讚賞,取得年度世界航太獎,得到全世界公認的成績,必然就會有其他國家想要學習借鑒中國在火星探測當中的先進經驗。團隊表示中國航太一直秉承著在太空中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念,也歡迎致力於和平利用太空的國家及組織與中國開展正常的學術交流,分享經驗。
  回應
美國就是靠著不斷的“竊取”世界各國的發現、發明,才成為強國,以己度人,才有各種詭辯,並不光彩。
偷竊的東西多了去了,包括物、人、文化,無所不偷。
2022-11-06 08:55:17
阿楨
科學家驚呆了!月亮上疑火山爆發 2023/08/12 中時

科學家們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熱源反應感到困惑,橫跨近50公里。目前推測這來自月球表面下一個由一座火山形成的大型花崗團塊。它的溫度為攝氏10度,這月球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在月球表面上,晚上會將至零下183度的嚴寒,因此攝氏10度的反應對於月球而言相當炎熱。
據英國《每日鏡報》(Mirror)12日報導,研究人員使用中國大陸發射的2個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和嫦娥2號的數據找到了它。2台嫦娥探測器都搭載了使用微波波長觀察月球的儀器。
這些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花崗岩是在火山爆發後,熔岩冷卻凝結成岩石。科學家表示,在其他行星上發現花崗岩實屬罕見,月球雖然以其熔岩原野和火山噴發而聞名,但從先前從未證實火山存在,目前這火山反應位於月球背面的康普頓和貝爾科維奇環形山。
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員西格勒博士(Dr. Matt Siegler)解釋說:「我們發現了一個過去就被懷疑是火山之一的康普頓-貝爾科維奇環形山,在微波波長下絕對發光。」
這一次的重大發現中,還發現熱源不是熔岩,而是被固定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挖掘出的數據顯示了一個寬20公里的矽質表面,被認為是一座古老火山的火山口,而這座古老的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度最高。
西格勒博士繼續解釋說:「我們解釋這種熱通量是由火山口下面的含有放射性礦物的花崗岩體造成的。」地球化學家埃克諾莫斯博士(Dr. Rita Economos)解釋說,他們所發現的是一個寬50公里的岩漿岩體,這種火山岩體在岩漿升至地殼但未噴出地表時形成。
2023-08-13 08:34:59
阿楨
印度「月船三號」月球探測車達成任務 設定為休眠模式 2023-09-03 聯合報 編譯

路透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2日表示,已將探月任務「月船3號」的探測車「普拉岡」(Pragyan)設定為休眠模式。該探測車是首個觸及月球南極地區的設備,近2周的實驗任務已達成。
印度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中國後第4個達成月球登陸的國家。先前,俄羅斯的「月球25號」(Luna-25)亦盼抵達月球南極,但最後墜毀失敗。印度繼2019年嘗試失敗後,8月以「月船3號」達成教科書式的軟著陸登月,使國內民眾振奮不已,有媒體將之譽為印度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回應
根本就掛了,還休眠模式?

自8月23日成功登月至9月3日淩晨,月船三號的壽命為何如此之短?因很簡單,因沒載可供月夜生存所需的“同位素核熱源”,大部分電子設備都將被凍壞。月船三號所謂休眠模式只能算是一種宣傳技巧。
什麼是月球車真正的月夜休眠模式?中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均配置有同位素鈈-238核熱源,半衰期長達87.7年,單套僅2.2公斤,實現了輕量化設計,而且沒有活動部件,極大程度提高了設計可靠性。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成為人類部署月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並且仍在持續刷新時長紀錄。
更為誇張的是嫦娥三號任務,其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在第二個月晝期間遭遇了運動部件故障而無法再移動探測,仍然能自主進行月晝月夜的模式轉換。設計壽命只有一年,然而運行近十年之後仍有一台載荷處於工作狀態,每天能獲取5000多幅星圖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這一切都離不開同位素核熱源的保障。
2023-09-27 08:39: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