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4 07:00:00| 人氣1,3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莎士比亞:世界百大作家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威廉•莎士比亞

File:Shakespeare.jpg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或公曆1616年5月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戲劇家。他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1] 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2]
  莎士比亞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哈瑟維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內特和朱迪思。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記錄流傳下來很少,關於他的性傾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謎,有人認為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3](參見莎士比亞另有其人說)。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馬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種版本出版,質素和準確性參差不齊。1623年,他所在劇團兩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對開本》,除兩部作品外,目前已經被認可的莎士比亞作品均收錄其中。
  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為詩人和劇作家,但直到19世紀他的聲望才達到今日的高度。並在20世紀盛名傳至亞,非,拉丁美洲三大洲,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義時期讚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像英雄一樣地尊敬他,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20世紀,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學術運動改編並重新發現價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
  早年
File:Shakespeares Birthplace (6055647234).jpg
莎士比亞出生的房子,現改建為紀念館
威廉•莎士比亞父親叫約翰•莎士比亞,是一個殷實的手套商人和市參議員,祖籍斯尼特菲爾德,母親瑪麗•阿登是一個富裕的地主的女兒。[4] 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格蘭沃里克郡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根據記錄,莎士比亞是在當年4月26日受洗禮。一般認為他的生日是4月23日,聖喬治日。[5] 這個日期是一位18世紀學者的失誤,被證明只是為了有吸引力,因為莎士比亞於1616年的4月23日去世。[6] 他在家裡的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存活下來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7]
  儘管沒有保存下來的出席記錄,大部分傳記作者認同莎士比亞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國王學校接受了教育,[8] 這是一所成立於1553年的免費學校,[9] 距離他家四分之一英里。伊莉莎白時代的初級中學質量參差不齊,但是整個英格蘭的課程設置由法律規定,[10] 並且學校提供拉丁語和古典文學的強化教育。[11] 18歲的時候,莎士比亞與26歲的安妮•海瑟薇結婚,伍斯特主教教區的宗教法院於1582年11月27日簽發了結婚證書。次日兩位海瑟薇的鄰居擔保婚姻沒有任何障礙。[12] 這對新人可能很匆忙地安排了儀式,因為伍斯特法官允許結婚預告只宣告了一次,而通常是三次。[13] 海瑟薇當時已經懷上了莎士比亞的孩子可能是匆忙的原因。結婚6個月後,女兒蘇珊娜•莎士比亞降生,於1583年5月25日接受洗禮。[14] 兩年後,他的龍鳳雙胞胎兒子哈姆內特•莎士比亞和女兒朱迪思•莎士比亞在1585年2月2日受洗禮。[15]
  在雙胞胎出生後,關於莎士比亞的歷史記錄非常少,直到他在1592年代出現在倫敦的劇團中。由於這段時間的缺失,一些學者把1585年到1592年稱作莎士比亞「行蹤成謎的歲月」(lost years)。[16] 傳記作者試圖說明他這段時期的經歷,描述了很多虛構的故事。[17] 18世紀的故事版本為莎士比亞成為倫敦的劇院合伙人從而開始他的戲劇生涯。[18]約翰•奧布里則將莎士比亞描述為一個鄉村校長。[19] 一些20世紀的學者提出莎士比亞可能被蘭開夏郡的亞歷山大•霍頓僱傭為校長,霍頓是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地主,在他的遺囑中提到了某一位「威廉•莎士比亞」。[20] 沒有證據證實這些故事與他逝世後的一些謠傳有什麼不同。[21]
  倫敦和劇團生涯
關於莎士比亞開始創作的具體時間依舊是一個謎,但是同一時期演出的線索和記錄顯示到1592年倫敦舞台已經表演了他的幾部劇作。[22] 那時他在倫敦已很有知名度,劇作家羅伯特•格林寫文章攻擊他:
  “ ……那裡有一隻用我們的羽毛美化了傲慢自負的烏鴉,他的「表演者的外表裡面裹著一顆老虎的心」,自以為有足夠的能力象你們中間最優秀者一樣善於襯墊出一行無韻詩;而且他是個什麼都幹的打雜工,自負地認為是全國唯一的「搖撼舞台者」。[23]
  學者對這些評論的確切意思有不同意見,[24] 不過大部分同意格林在取笑莎士比亞努力與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作家如克里斯托夫•馬洛、托馬斯•納什和格林自己相提並論,取得高於自己應有的地位。[25]「表演者的外表裡面裹著一顆老虎的心」(Tiger's heart wrapped in a Player's hide)模仿了莎士比亞《亨利六世第三部》的台詞「女人的外表裡面裹著一顆老虎的心」(Oh, tiger's heart wrapped in a woman's hide)。而雙關語「搖撼舞台者」(Shake-scene)影射格林抨擊的對象——莎士比亞的名字——「搖動長矛者」(Shakespeare)。[26]
  格林的抨擊是關於莎士比亞劇院生涯的最早記錄。傳記作家認為他的生涯可能開始於1580年代中期到格林評論之前的任何時候。[27] 1594年開始,莎士比亞的戲劇只在宮內大臣劇團演出,這是一家由劇作家組建的劇團,莎士比亞也是股東之一,後來成為倫敦最主要的劇團。[28] 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逝世後,新國王詹姆士一世授予劇團皇家標誌,並改名為國王劇團。[29]
File:Globe theatre london.jpg
重建的倫敦環球劇場
1599年,劇團的一個合伙人在泰晤士河南岸建造了他們自己的劇院——環球劇場。1608年,黑衣修士劇院也被他們接管。莎士比亞的財產購買和投資記錄表明劇團使他變得富有。[30] 1597年,他買入了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第二大房子;1605年,他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投資了教區什一稅的一部分。[31]
  1594年開始,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以四開本出版。到1598年,他的名字已經成為賣點並開始出現在扉頁。[32] 莎士比亞成為一個成功的劇作家後繼續在他自己和別人的劇作里表演。1616年出版的本•瓊森劇作集中的演員表裡就有莎士比亞的名字,如1598年的《個性互異》和1603年的《西姜努斯》。[33] 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瓊森1605年《福爾蓬奈》的演員表中,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他演員生涯接近盡頭的跡象。[34] 然而,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亞劇作合集《第一對開本》中將莎士比亞列為所有劇作的主要演員之一,其中部分劇作在《福爾蓬奈》後第一次上演,儘管我們無法確認他具體扮演了那些角色。[35] 1610年,赫里福德的約翰•戴維斯寫到他扮演君主類角色。[36] 1709年,羅延續了傳統觀點,認為莎士比亞扮演了哈姆雷特父親的靈魂。[37] 後來的傳統觀點認為他還飾演了《皆大歡喜》里的亞當(Adam)和《亨利五世》里的肖呂斯(Chorus),[38] 然而很多學者懷疑這些資料的來源是否可靠。[39]
  莎士比亞把一半時間花在倫敦,另一半花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1596年,在他家鄉購入新房子之前的一年,莎士比亞住在泰晤士河的北岸聖海倫郊區。[40] 1599年,他搬到了河的南岸,同年劇團在那裡建造了環球劇場。[41] 1604年,他再度搬到了河的北岸聖保羅座堂北面一個有很多高檔房子的區域。他從一個名叫克里斯托夫•芒喬伊(Christopher Mountjoy)的人那裡租房子住,芒喬伊是法國雨格諾派,製作女士假髮和其他頭飾。[42]
  晚年和逝世
1606年到07年以後,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較少,1613年之後沒有新的作品問世。[43] 他的最後三部劇作很有可能與約翰•弗萊徹合作完成,[44] 弗萊徹在莎士比亞之後成為國王劇團的主劇作家。[45]
  羅是第一個根據傳統認為莎士比亞在他逝世前幾年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傳記作家,[46] 但是停止所有的工作在那個時代並不多見,[47] 並且莎士比亞繼續去倫敦。[46] 1612年,他被法庭傳喚,作為芒喬伊女兒瑪麗婚姻財產契約官司的證人。[48] 1613年3月,他購入了黑衣修士修道院的一個司閣室,[49] 從1614年11月開始,他在倫敦和女婿約翰•霍爾(John Hall)一起待了幾個星期。[50]
File:Stratford-upon-Avon - Church of the Holy Trinity - Shakespeare's funerary monument.jpg
莎士比亞之墓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逝世,[51] 留下了妻子和兩個女兒。大女兒蘇珊娜和內科醫生約翰•霍爾於1607年結婚,[52] 二女兒朱迪思在莎士比亞逝世前兩個月嫁給了酒商托馬斯•基內爾(Thomas Quiney)。[53]
  在遺囑中,莎士比亞將他大量地產的大部分留給了大女兒蘇珊娜。[54] 條款指定她將財產原封不動地傳給「她的第一個兒子」。[55] 基內爾一家有三個孩子,都在沒有結婚前就去世了。[56] 霍爾一家有一個孩子——伊莉莎白,她嫁了兩次,但是1670年去世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孩子,莎士比亞的直系後代到此為止。[57] 莎士比亞的遺囑中提到他妻子安妮的地方很少,她很可能自動繼承了他三分之一的財產。然而他特意提及一點,將「我第二好的床」留給她,這個遺贈物導致了很多猜想。[58] 一些學者認為這個遺物是對安妮的一種侮辱,而另一些則相信這個第二好的床曾經是婚床,因此紀念意義重大。[59]
  逝世兩天後,莎士比亞被埋葬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聖特里尼蒂教堂的高壇。[60] 1623年之前的某個時候,一座紀念墓碑和他的半身肖像被豎立在北牆上,肖像雕刻了莎士比亞正在創作的樣子。碑文中將他與希臘神話中的內斯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相提並論。[61] 一塊石板覆蓋在他的墓碑上,目的是為了消除移動他的屍骨而帶來的詛咒。
  劇作
莎士比亞的創作生涯通常被分成四個階段。[62] 到1590年代中期之前,他主要創作喜劇,其風格受羅馬和義大利影響,同時按照流行的編年史傳統創作歷史劇。他的第二個階段開始於大約1595年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結束於1599年的悲劇《朱利葉斯•凱撒》。在這段時期,他創作了他最著名的喜劇和歷史劇。從大約1600年到大約1608年為他的「悲劇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以悲劇為主。從大約1608年到1613年,他主要創作悲喜劇,被稱為莎士比亞晚期傳奇劇。
  最早的流傳下來的莎士比亞作品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六世》三部曲,創作於1590年代早期,當時歷史劇風靡一時。然而,莎士比亞的作品很難確定創作時期,[63] 原文的分析研究表明《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錯誤的喜劇》、《馴悍記》和《維洛那二紳士》可能也是莎士比亞早期作品。[64] 他的第一部歷史劇,從拉斐爾•霍林斯赫德1587年版本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中汲取很多素材,[65] 將腐敗統治的破壞性結果戲劇化,並被解釋為都鐸王朝起源的證明。[66] 它們的構成受其他伊莉莎白時期劇作家的作品影響,尤其是托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夫•馬洛,還受到中世紀戲劇的傳統和塞內卡劇作的影響。[67]《錯誤的喜劇》也是基於傳統故事,但是沒有找到《馴悍記》的來源,儘管這部作品的名稱和另一個根據民間傳說改編的劇本名字一樣。[68] 如同《維洛那二紳士》中兩位好朋友贊同強姦一樣,[69]《馴悍記》的故事中男子培養女子的獨立精神有時候使現代的評論家和導演陷入困惑。[70]
File:Oberon, Titania and Puck with Fairies Dancing. William Blake. c.1786.jpg
威廉•布萊克描繪的《仲夏夜之夢》,大約創作於1786年
莎士比亞早期古典和義大利風格的喜劇,包含了緊湊的情節和精確的喜劇順序,在1590時代中期後轉向他成功的浪漫喜劇風格。[71]《仲夏夜之夢》是浪漫、仙女魔力、不過分誇張滑稽的綜合。[72] 他的下一部戲劇,同樣浪漫的《威尼斯商人》,描繪了報復心重的放高利貸的猶太商人夏洛克,反映了伊莉莎白時期觀念,但是現代的觀眾可能會感受到種族主義觀點。[73]《無事生非》的風趣和俏皮、[74]《皆大歡喜》中迷人的鄉村風光、《第十二夜》生動的狂歡者構成了莎士比亞經典的喜劇系列。[75] 在幾乎完全是用詩體寫成的歡快的《理查二世》之後,1590年代後期莎士比亞將散文喜劇引入到歷史劇《亨利四世第一部》、第二部和《亨利五世》中。他筆下的角色變得更複雜和細膩,他可以自如地在幽默和嚴肅的場景間切換,詩歌和散文中跳躍,來完成他敘述性的各種成熟作品。[76] 這段時期的創作開始和結束於兩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著名的浪漫悲劇,描繪了性慾躁動的青春期、愛情和死亡;[77]《朱利葉斯•凱撒》基於1579年托馬斯•諾斯改編的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作品《傳記集》(Parallel Lives),創造了一種戲劇的新形式。[78] 莎士比亞的研究學者詹姆斯•夏皮羅認為,在《朱利葉斯•凱撒》中,各種政治、人物、本性、事件的線索,甚至莎士比亞自己創作過程時的想法,交織在一起互相滲透。[79]
File:Brutus and the Ghost of Caesar 1802.jpg
理察•維斯托爾創作的《朱利葉斯•凱撒》中的油畫,凱撒的鬼魂出現來告知布魯特斯的命運,作於1802年
大約1600年到1608年期間是莎士比亞的「悲劇時期」,儘管這段時期他還創作了一些「問題劇」(Problem plays)如《一報還一報》、《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和《終成眷屬》。[80] 很多評論家認為莎士比亞偉大的悲劇作品代表了他的藝術高峰。第一位英雄當屬哈姆雷特王子,可能是莎士比亞創作的角色中被談論最多的一個,尤其是那段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81] 和內向的哈姆雷特不同(其致命的錯誤是猶豫不決),接下來的悲劇英雄們奧賽羅和李爾王,失敗的原因是做決定時犯下輕率的錯誤。[82] 莎士比亞悲劇的情節通常結合了這類致命的錯誤和缺點,破壞了原有的計劃並毀滅了英雄和英雄的愛人們。[83] 在《奧賽羅》中,壞蛋埃古挑起了奧賽羅的性妒忌,導致他殺死了深愛他的無辜的妻子。[84] 在《李爾王》中,老國王放棄了他的權利,從而犯下了悲劇性的錯誤,導致他女兒的被害以及格洛思特公爵遭受酷刑並失明。劇評家弗蘭克•克莫德認為,「劇本既沒有表現良好的人物,也沒有使觀眾從酷刑中解脫出來。」[85]《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最短最緊湊的悲劇,[86] 無法控制的野心刺激著馬克白和他的太太馬克白夫人,謀殺了正直的國王,並篡奪了王位,直到他們的罪行反過來毀滅了他們自己。[87] 在這個劇本中,莎士比亞在悲劇的架構中加入了超自然的元素。他最後的主要悲劇《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和《科利奧蘭納斯》,包括了部分莎士比亞最好的詩作,被詩人和評論家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認為是莎士比亞最成功的悲劇。[88]
  在他最後的創作時期,莎士比亞轉向傳奇劇,又稱為悲喜劇。這期間主要有三部戲劇作品:《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風雨》,還有與別人合作的《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這四部作品與悲劇相比沒有那麼陰鬱,和1590年代的喜劇相比更嚴肅一些,最後以對潛在的悲劇錯誤的和解與寬恕結束。[89] 一些評論家注意到了語氣的變化,將它作為莎士比亞更祥和的人生觀的證據,但是這可能僅僅反映了當時戲劇流行風格而已。[90] 莎士比亞還與他人合作了另外兩部作品《亨利八世》和《兩個貴族親戚》,極有可能是與約翰•弗萊徹共同完成。[91]
  演出
File:Imogen Discovered in the Cave of Belarius - George Dawe.jpg
喬治•道描繪的《辛白林》場景,作於1809年
目前尚未確定莎士比亞早期的劇作是為哪家劇團創作的。1594年出版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扉頁上顯示這部作品曾被3個不同的劇團演出過。[92] 在1592年到1593年黑死病肆虐後,莎士比亞的劇作由他自己所在的劇團公司在「劇場」(The Theatre)和泰晤士河北岸的「幕帷劇院」(Curtain Theatre)表演。[93] 倫敦人蜂擁到那裡觀看《亨利四世》的第一部分。[94] 當劇團和劇院的地主發生爭議後,他們拆除了原來的劇院,用木料建造環球劇場,這是第一個由演員為演員建造的劇場,位於泰晤士河南岸。[95] 環球劇場於1599年秋天開放,《朱利葉斯•凱撒》是第一部上演的劇作。大部分莎士比亞1599年之後的成功作品是為環球劇場創作的,包括《哈姆雷特》、《馬克白》、《奧賽羅》和《李爾王》。[96]
  1603年,當宮內大臣劇團改名為國王劇團後,劇團和新國王詹姆士一世建立了特殊的關係。儘管表演記錄並不完整,從1604年11月1日到1605年10月31日之間國王劇團在宮廷中共表演了莎士比亞的7部戲劇,其中《威尼斯商人》表演了兩次。[97] 1608年之後,他們冬天在室內的黑衣修士劇院演出,夏天在環球劇場演出。[98] 室內劇場充滿詹姆士一世時代的風格,裝飾得非常華麗,使莎士比亞可以引入更精美的舞台設備。例如,在《辛白林》中,「朱庇特在雷電中騎鷹下降,擲出霹靂一響;眾鬼魂跪伏。」[99]
  莎士比亞所在劇團的演員包括著名的理察•伯比奇、威廉•肯普、亨利•康德爾和約翰•赫明斯。伯比奇出演了很多部莎士比亞劇本首演時的主角,包括《理查三世》、《哈姆雷特》、《奧賽羅》和《李爾王》。[100] 受觀眾歡迎的喜劇演員威廉•肯普在《羅密歐和朱麗葉》中扮演僕人彼得,在《無事生非》中扮演多貝里,他還扮演了其他角色。[101] 16世紀末期,他被羅伯特•阿明取代,後者飾演了《皆大歡喜》和《李爾王》里的弄臣角色。[102] 1613年,作家亨利•沃頓認為《亨利八世》「描述了很多非常壯觀的儀式場景」。[103] 然而6月29日,該劇在環球劇場上演的時候,大炮點燃了屋頂,劇場被焚毀,這是莎士比亞戲劇時代罕見的被準確記錄的事件。[103]
  版本
File:First Folio.jpg
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扉頁,版畫像為馬丁•德魯肖特創作。
1623年,莎士比亞在國王劇團的兩個好朋友約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爾,出版了莎士比亞劇作合集《第一對開本》。該書一共包含36部莎士比亞作品,其中18部為首次出版。[104] 其中很多作品之前已經以四開本的形式出版。[105] 沒有證據表明莎士比亞認可這些版本,正如《第一對開本》中描述的那樣為「剽竊和鬼祟的複製品」。[106] 英國傳記作家艾爾弗雷德•波拉德稱其中的一部分為「糟糕的四開本」(bad quarto),因為它們是被改編、改寫或篡改的文字,很多地方根據記憶重新寫成。[107] 因此同一個劇本有多個版本,並且互不相同。這些差異可能來源於複製或印刷錯誤、演員或觀眾的筆記、以及莎士比亞自己的草稿。[108] 另外有些情形,如《哈姆雷特》、《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和《奧賽羅》,莎士比亞在四開本和對開本中間修訂了文字。《李爾王》的對開本和1608年出版的四開本差別很大,以至於牛津莎士比亞出版社將兩個版本都出版,因為它們不能沒有歧義地合併成一個版本。[109]
  詩
1593年到1594年,由於劇院因為瘟疫而關閉,莎士比亞出版了兩首性愛主題的敘事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失貞記》,他將它們獻給南安普敦伯爵,亨利•賴奧思利。在《維納斯和阿多尼斯》中,無辜的阿多尼斯拒絕了維納斯的性要求,而《魯克麗絲失貞記》中,貞潔的妻子魯克麗絲被好色的塔昆強暴。[110] 受奧維德的《變形記》影響,[111] 詩表現了起源於慾望的罪行和道德的困惑。[112] 這兩首詩都很受歡迎,在莎士比亞在世時重印多次。第三首敘事詩為《愛人的怨訴》,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子悔恨被一個求婚者誘姦,收錄在1609年出版的《十四行詩》第一版中。大部分學者現在接受《愛人的怨訴》為莎士比亞創作的觀點。評論家認為這首詩優秀的品質被沉重的結果所損傷。[113]《鳳凰和斑鳩》哀悼傳說的不死鳥和愛人忠誠的斑鳩之死。1599年,兩首早期的14行詩作品第138和作品第144收錄在《熱情的朝聖者》中,此書印有莎士比亞的名字,但是沒有得到他的許可。[114]
  十四行詩
1609年,莎士比亞發表了《十四行詩》,這是他最後一部出版的非戲劇類著作。學者無法確認154首十四行詩每一首的完成時間,但是有證據表明莎士比亞在整個創作生涯中為一位私人讀者創作了這些十四行詩。[115] 更早的時候,兩首未經許可的十四行詩出現在1599年出版的《熱情的朝聖者》。英國作家弗朗西斯•米爾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親密朋友當中流傳的甜美的十四行詩」。[116] 少數分析家認為出版的合集是根據莎士比亞有意設置的順序。[117] 看起來他計劃了兩個相對的系列:一個是關於一位已婚皮膚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慾望;另一個是關於一位白皙的年輕男子純潔的愛。如今仍不清楚是否這些人物代表了真實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詩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亞自己,儘管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認為在這些十四行詩中「莎士比亞敞開了他的心」。[118] 1609年的版本是獻給一位「W.H.先生」,獻詞稱他為這些詩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獻詞究竟是莎士比亞自己寫的還是出版商托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個謎,索普的名字縮寫出現在題獻頁的末尾。儘管有大量學術研究,誰是「W.H.先生」先生也依舊不為人知,甚至連莎士比亞是否授權出版該書也不清楚。[119] 評論家讚美《十四行詩》是愛、性慾、生殖、死亡和時間的本性的深刻思索。[120]
  風格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他採用標準的語言書寫,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121] 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認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莊重的演說詞,經常阻礙了情節;《維洛那二紳士》的台詞被評論為做作不自然。[122]
File:Henry Fuseli rendering of Hamlet and his father's Ghost.JPG
  約翰•亨利希•菲斯利描繪的哈姆雷特和他父親的靈魂,大約創作於1780-1785年
很快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邪惡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123] 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誌著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124] 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徵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
  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實際上,這意味著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後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於開始、停頓、並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125] 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後,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朱利葉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五場第二幕中,莎士比亞用它來表現哈姆雷特思維的混亂:[126]
  英文劇本原文 中文翻譯
Sir, in my heart there was a kind of fighting
That would not let me sleep. Methought I lay
Worse than the mutines in the bilboes. Rashly—
And prais'd be rashness for it—let us know
Our indiscretion sometimes serves us well...
先生, 那夜,我因胸中納悶,無法入睡,
折騰得比那銬了腳鐐的叛變水手還更難過;
那時,我就衝動的——
好在有那一時之念,
因為有時我們在無意中所做的事能夠圓滿……
  《哈姆雷特》之後,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後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為「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並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複雜或者省略」。[127] 在他創作生涯後期,莎士比亞採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極度變化。[128] 在《馬克白》中,語言從一個不相關的隱喻或直喻轉換到另一個,如第一場第七幕中:
  英文劇本原文 中文翻譯
was the hope drunk
Wherein you dressed yourself?
難道你把自己沉浸在裡面的那種希望,
只是醉後的妄想嗎?
pity, like a naked new-born babe
Striding the blast, or heaven's cherubim, hors'd
Upon the sightless couriers of the air...
「憐憫」像一個赤身裸體在狂風中飄遊的嬰兒,
又像一個御氣而行的天嬰……
  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眾是挑戰。[128] 後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129]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徵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130] 象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131] 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眾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眾展示儘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鬆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132] 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後,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著重了劇院的效果。[133]
  影響
File:Macbeth consulting the Vision of the Armed Head.jpg
約翰•亨利希•菲斯利描繪的《馬克白》場景,大約創作於1793–94年。
莎士比亞的著作對後來的戲劇和文學有持久的影響。實際上,他擴展了戲劇人物刻畫、情節敘述、語言表達和文學體裁多個方面。[134] 例如,直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傳奇劇還沒有被視作悲劇值得創作的主題。[135] 獨白以前主要用於人物或場景的切換信息,但是莎士比亞用來探究人物的思想。[136] 他的作品對後來的詩歌影響重大。浪漫主義詩人試圖振興莎士比亞的詩劇,不過收效甚微。評論家喬治•斯泰納認為從柯爾律治到丁尼生所有英國的詩劇為「莎士比亞作品主題的微小變化」。[137]
  莎士比亞還影響了托馬斯•哈代[138]、威廉•福克納[139] 和查爾斯•狄更斯等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有25部引用莎士比亞的作品。[140] 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獨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莎士比亞:他的著作《白鯨記》里的亞哈船長是一個經典的悲劇英雄,含有李爾王的影子。[141] 學者們鑒定出2萬首音樂和莎士比亞的作品相關。其中包括朱塞佩•威爾第的兩部歌劇——《奧泰羅》和《法斯塔夫》,這兩部作品和原著相比毫不遜色。[142] 莎士比亞對很多畫家也有影響,包括浪漫主義和前拉斐爾派。[143]威廉•布萊克的好友,瑞士浪漫主義藝術家約翰•亨利希•菲斯利,甚至將《馬克白》翻譯成德語。[144]精神分析學家齊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性理論中引用了莎士比亞作品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哈姆雷特。[145]
  在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語法和拼寫沒有現在標準化,他對語言的運用影響了現代英語。[146]塞繆爾•詹森在《詹森字典》中引用莎士比亞之處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多,該字典是這個領域第一本專著。[147] 短語如「with bated breath」(意為「屏息地」,出自《威尼斯商人》)和「a foregone conclusion」(意為「預料中的結局」,出自《奧賽羅》)如今已經應用到日常英語中。[148]
  評價
莎士比亞在世時從未達到推崇的地位,但是他得到了應有的讚揚。[149] 1598年,作家弗朗西斯•米爾斯將他從一群英國作家選出來,認為他在喜劇和悲劇兩方面均是「最佳的」。[150]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希臘神話劇的作者們將他與傑弗里•喬叟和埃德蒙•斯賓塞相提並論。[151] 儘管同時代的本•瓊森在評論蘇格蘭詩人威廉•德拉蒙德時提到「莎士比亞缺少藝術」,[152] 然而在《第一對開本》中的獻詩中,瓊森毫不吝嗇對莎士比亞的讚美,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並說:[153]
  原文 中文翻譯
Triumph, my Britain, thou hast one to show
To whom all scenes of Europe homage owe.
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非凡的成就啊,我的不列顛,
你有一個值得誇耀的臣民,全歐洲的舞台都應向他表示尊敬。
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
  從1660年英國君主復辟到17世紀末期,古典主義風靡一時。因而,當時的評論家大部分認為莎士比亞的成就比不如約翰•弗萊徹和本•瓊森。[154] 例如托馬斯•賴默批評莎士比亞將悲劇和喜劇混合在一起。然而,詩人和評論家德萊頓卻對莎士比亞評價很高,在談論本•瓊森的時候說,「我讚賞他,但是我喜歡莎士比亞。」[155] 幾十年來,賴默的觀點佔了上風,但是到了18世紀,評論家開始以莎士比亞自己的風格來評論他,讚頌他的天份。一系列莎士比亞著作的學術評註版本,包括1765年塞繆爾•詹森版本和1790年埃德蒙•馬隆版本,使他的聲譽進一步提升。[156] 到了1800年,他已經被冠以「民族詩人」。[157] 18世紀和19世紀,他的聲望也在全球範圍傳播。擁護他的作家包括伏爾泰、歌德、司湯達和維克多•雨果。[158]
File:Millais - Ophelia (detail).jpg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創作的《哈姆雷特》中的歐菲莉亞,大約作於1851–1852年
在浪漫主義時期,莎士比亞被詩人及文評家柯爾律治稱頌,評論家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成德文版,富有德國浪漫主義精神。[159] 19世紀,對莎士比亞才華讚賞的評論往往近似於奉承。[160] 蘇格蘭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1840年在論及英國國王日益式微之後,寫道:「這裡我要說,有一個英國的國王,是任何議會不能把他趕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亞國王!難道他不是在我們所有人之上,以君王般的尊嚴,像一面最高貴、最文雅、並且最堅定的旗幟一樣熠熠發光?他是那麼無堅可摧,並且從任何一個角度講都擁有無人可及的價值。」[161]維多利亞時代大規模地上演了他的戲劇。[162] 劇作家和評論家蕭伯納嘲笑莎士比亞崇拜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詞由「bard」(吟遊詩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亞通常被稱為吟遊詩人,該詞意味著對莎士比亞的過分崇拜。蕭伯納認為易卜生新興的自然主義戲劇的出現使莎士比亞風格過時了。[163]
  20世紀初期的藝術現代主義運動並沒有擯棄莎士比亞,而是將他的作品列入先鋒派。德國表現派和莫斯科未來主義者將他的劇本搬上舞台。馬克思主義劇作家和導演貝爾托•布萊希特在莎士比亞影響下設計了一座史詩劇場(Epic theater)。詩人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對蕭伯納的觀點,認為莎士比亞的原始性事實上使他真正的現代。[164] 艾略特和G•威爾遜爵士以及新批評主義的一些學者,倡導了一項更深入閱讀莎士比亞作品的運動。1950年代,新評論浪潮取代了現代主義,為莎士比亞後現代主義研究鋪平道路。[165] 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亞研究是結構主義、女權主義、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兒研究等研究對象。[166]
  關於莎士比亞的猜測
  原作者
File:Portia and Shylock.jpg
托馬斯•薩利描繪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和鮑西亞,作於1835年
莎士比亞逝世大約150年後,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原作者的質疑聲逐漸開始浮現出來。[167] 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蘭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夫•馬洛和愛德華•德•維爾。[168] 雖然所有這些候選人被學術圈普遍否認,然而大眾對這個主題的興趣一直延續到21世紀。[169]
  宗教信仰
一些學者認為莎士比亞家庭成員信仰 羅馬天主教,那時羅馬天主教是違法的,[170] 莎士比亞的母親瑪麗•阿登無疑來自一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家庭。最有力的證據可能是約翰•莎士比亞簽署了一份信仰羅馬天主教的聲明,該聲明於 1757 年在亨利街的舊房子的屋頂椽架上被發現。這份文件現在已經被遺失了,然而學者對其真實性意見不一。[171] 1591 年,當局報告約翰因「恐懼面對自己的罪惡」而不參加 英國國教會 的宗教活動,這也是當時羅馬天主教徒常用的藉口。[172] 1606 年,莎士比亞的女兒蘇珊娜的名字被列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未能參加 復活節宗教活動 的名單中。[172] 學者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同時發現支持和反對天主教義的證據,但是事實不可能證明兩者都正確。[173]
  性傾向
關於莎士比亞性傾向的詳細資料目前所知甚少。18歲的時候,他娶了26歲已經懷孕的安•海瑟薇。1583年5月26日。三個孩子中的老大蘇珊娜在婚後6個月出生。然而,幾個世紀以來,讀者指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他愛上一個年輕男子的證據。另一些讀同一段詩歌的人則認為這是深厚友誼的一種表達而不是性愛。[174] 同時,十四行詩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計26首稱為「Dark Lady」的詩是寫給一位已婚女子,被作為異性戀者的證據。[175]
  劇作分類
File:Imogen Discovered in the Cave of Belarius - George Dawe.jpg
威廉•霍爾曼•亨特描繪的《一報還一報》場景,作於1850年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中的36部戲劇,以喜劇、悲劇和歷史劇分類列在下文中。[176] 歸於莎士比亞名下的作品並不是每一個字都是他寫的,其中有一部分顯示出合作的痕跡,也是當時普遍的一個現象。[177] 有兩部作品並沒有包含在《第一對開本》中,為《兩位貴族親戚》和《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現在學者認為莎士比亞是這兩部作品的主要貢獻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單。[178]《第一對開本》中沒有收錄詩。
  19世紀後期,愛德華•道登將後期四部喜劇分類為莎士比亞「傳奇劇」,這個術語被經常引用,儘管很多學者認為應該稱作「悲喜劇」。[179] 這些作品和《兩位貴族親戚》在下表中加以星號(*)註明。1896年,弗雷德里克•博厄斯創造了術語「問題劇」(problem plays)來形容四部作品——《一報還一報》、《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哈姆雷特》。[180]「戲劇的主題單一,而氣氛很難嚴格地稱作喜劇或悲劇」,他寫道。「因此我們借用一個當今劇院的方便短語,將它們統稱為莎士比亞問題劇。」[181] 該術語引起大量爭論,有時應用到其他劇本中,如今依舊在使用,儘管通常把《哈姆雷特》歸類為悲劇。[182] 其他問題劇在下表中加以井號(#)註明。
  莎士比亞與他人合作的劇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號(†)註明。
  中譯本
1856年英國傳道師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在中國翻譯托馬斯•米爾納(T.Milner)《大英國志》,書中的Shakespere被翻譯成「舌克斯畢」[183]。1902年梁啟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亞」這個譯名[184]。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談》是莎士比亞作品翻譯的開始[185],這本書翻譯了英國傑出的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Charles and Mary Lamb)改編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談》在「敘例」中這樣談:「是書原係詩體。經英儒蘭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 From Shakespere茲選譯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名。」。
1904年林紓與魏易出版了《吟邊燕語》,書上寫「原著者英國莎士比亞、翻譯者閩縣林紓仁和魏易、發行者商務印書館」。《吟邊燕語》是翻譯自蘭姆姊弟(Charles and Mary Lamb)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186]。林紓在《吟邊燕語》序中說「夜中余閑,巍君偶舉莎士比筆記一二則,余就燈起草,積二十日書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譯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譯為《鬼沼》。郭沫若說林紓翻譯的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集《吟邊燕語》「也使我感到無上的興趣,他無形之間給了我很大的影響。」[187] 林紓與陳家麟還合譯四種莎士比亞歷史劇本事:《亨利第四紀》、《雷差得紀》(《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遺事》、《凱撒遺事》等作品。
  1921年,田漢翻譯了《哈姆萊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亞全劇以戲劇形式譯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朱生豪從1935年開始,翻譯了三十一個劇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為止。梁實秋則從1936年到1969年之間,出版了當時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編有詩體譯本《新莎士比亞全集》。
  主要的中文譯本是散文譯法,詩體譯本也是散文詩譯法,或者是韻體詩,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亞原著的無韻格律詩體,俞步凡首創等音節格律詩體譯法,運用等音節法忠實迻譯莎士比亞原著,無韻格律詩在漢譯上得到體現,此前所有莎譯不符合原著的問題終於獲得解決,俞譯本的第一輯於2011年在香港出版。
  著作
分類中文譯名英文原名備註
喜劇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又譯:如願#
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錯中錯The Comedy of Errors又譯:錯中錯喜劇、錯誤的喜劇
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
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又譯:惡有惡報、請君入甕、量罪記、將心比心#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又譯:捕風捉影、無事自擾
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又譯:沉珠記 *†[a]
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
暴風雨The Tempest*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又譯:隨你喜歡
維洛那二紳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又譯:兩貴親
兩位貴族親戚The Two Noble Kinsmen*†[b]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歷史劇約翰王King John
理查二世Richard II
亨利四世 (第一部)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 (第二部)Henry IV, part 2
亨利五世Henry V
亨利六世 (第一部)Henry VI, part 1[c]
亨利六世 (第二部)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 (第三部)Henry VI, part 3
理查三世Richard III
亨利八世Henry VIII[d]
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e]
雅典的泰門Timon of Athens又譯:黃金夢 †[f]
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馬克白Macbeth[g]
哈姆雷特Hamlet又譯:王子復仇記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 and Cressida#
李爾王King Lear
奧賽羅Othello
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埃及豔後
辛白林Cymbeline又譯:還壁記 *
十四行詩The Sonnets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
魯克麗絲失貞記The Rape of Lucrece又譯:露克麗絲遭強暴記
熱情的朝聖者The Passionate Pilgrim又譯:激情飄泊者[h]
鳳凰和斑鳩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
愛人的怨訴A Lover's Complaint又譯:情女怨
失傳
作品
《愛得其所》Love’s Labour’s Won
《卡登尼歐》Cardenio[i]
其他疑
為莎士
比亞的
作品
《法弗舍姆的阿爾丁》Arden of Faversham
The Birth of Merlin
《洛克林》Locrine
《倫敦浪子》The London Prodigal
《清教徒》The Puritan
The Second Maiden's Tragedy
約翰·奧德卡瑟爵士Sir John Oldcastle
克倫威爾勛爵托馬斯Thomas Lord Cromwell
約克夏的悲劇A Yorkshire Tragedy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

  注釋
a. ^ 很多學者認為《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是與喬治•威爾金斯共同創作的。[188]
b. ^ 《維洛那二紳士》是與約翰•弗萊徹共同創作。[189]
c. ^ 《亨利六世(第一部)》通常被認為是由一組作者共同創作的,但是有些學者如麥可•哈塔威認為由莎士比亞獨立完成。[190]
d. ^ 《亨利八世》是與約翰•弗萊徹共同創作。[191]
e. ^ 布萊恩•維克斯認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是與喬治•皮爾共同創作,但是喬納森•貝特認為是莎士比亞獨立完成。[192]
f. ^ 布萊恩•維克斯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雅典的泰門》是和托馬斯•米德爾頓共同創作,另一些注釋者不同意這個觀點。[193]
g. ^ 流傳下來的《馬克白》的文字明顯被後人修改。最明顯的是其中兩支曲子來自於托馬斯•米德爾頓的作品《巫婆》(The Witch)。[194]
h. ^ 1599年,《熱情的朝聖者》在沒有得到莎士比亞的許可的情況下以他的名字出版,包括兩首早期的十四行詩,《愛的徒勞》中的三個片段,其他詩人的一些詩作,和11首作者不明的詩,這些被歸為莎士比亞的作品目前還沒有提出反證。[195]
i. ^ 《卡登尼歐》顯然是與約翰•弗萊徹共同創作。[19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英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威廉•莎士比亞
大不列顛圖書館館藏珍寶:93份「四開本」莎士比亞作品原件
莎士比亞教學在線資源
「經典文學」莎劇在線文本
莎士比亞電子文檔(英文版,法語和德語譯本)
賓夕法尼亞大學在線電子文檔-莎士比亞著作
莎士比亞文學 按章節編排,可以搜索的莎士比亞作品網站(英文)
威廉•莎士比亞先生和網際網路
莎士比亞與環球劇院 來自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網路/英文)
Touchstone - 英國莎士比亞收藏品
莎士比亞作品在線列表;可搜索的資料庫
疑為莎士比亞所作的作品 疑為莎士比亞所作作品的完整電子文本
原來的shakespeare.com網站
可以用這個強大的搜索引擎來查找相關資料:Open Source Shakespear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E%8E%E5%A3%AB%E6%AF%94%E4%BA%9A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劇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這悲劇中,莎士比亞處理的性格缺陷是過於道德完美主義因而出現的優柔寡斷猶疑不決——這性格在太平盛世無可厚非,但當周圍出現很多偽善陰毒的小人,卻仍堅持著道德的完美、導致過多的自我批判質疑並缺乏行動的決斷力,會轉而讓自己、甚至是無辜的其他人陷入萬劫不復的險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親突然的死、母親快速改嫁給叔叔、叔叔繼承統治大權的過程。他為此鬱悶不樂。然後他遇見父親的鬼魂,父親告訴他,他面臨的邪惡有多大。哈姆雷特於是知道「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面對已死父親交代給他的復仇責任,知道這不只是還父親冤屈這麼簡單,身為王子,復仇計畫還代表著不讓邪惡統治丹麥的正義使命。他也明白邪惡勢力如此之大,他必須先裝瘋賣傻躲過自身性命不保的為難。
  這樣險惡的環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動能力上猶疑不決。「唉,我真是一個蠢才,我親愛的父親被人謀殺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復仇,我卻只會空言發牢騷,以為這樣就是了不得的復仇了....」話才說完,他卻開始轉而自我批判質疑了:「萬一我所看見的幽靈只是魔鬼的化身,藉著一個美好的形狀出現,看準我的柔弱和憂鬱,向我作祟,引我進入沈淪....?」
  另一次,他陳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貴?還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難高貴?」他徘徊於行動邊緣,遲遲不作決定。「懼怕不可知的死後,....偉大的行動在這種考慮下也會逆流而退....」
  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復仇行動,是能滿足高貴、道德的要求,經的起死後的審判。但是復仇本身,既有還回正義的高貴性、又有傷害人命的不安感,矛盾弔詭之際,行動也不對、不行動還是不對!「....在行動上要作的絲毫不讓人指摘....」,正是這種自我期許,哈姆雷特一再錯失復仇、還回正義的機會。
  「我明明有理由....可是從不曾行動....是我過於審慎,還是我根本是懦弱?....我一再因循隱忍聽其自然....卻看著他們為空虛的名聲視死如歸....。
  哈姆雷特一再錯失機會,但是他面臨的環境是如此陰險詭詐,叔叔何能給他寬裕的時間好處理完自我批判反省、確定道德完滿,再滿足為父親復仇、還丹麥正義的計畫? 
  哈姆雷特的叔叔對於害死哈姆雷特,用計之毒、行動之快,哈姆雷特根本不是對手。等哈姆雷特的叔叔終於被哈姆雷特刺死,卻賠上了愛人奧菲莉雅、義人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自己的性命。整個復仇行動,完全沒有彰顯出正義。
  妒忌猜疑導致的悲劇
  「奧賽羅」的性格主題,談的是懷疑與妒忌存在心中不好好控制,太平盛世世尚無太大妨礙,但一旦周遭有邪惡小人善加利用,最終會變成放任自己的嫉妒、篤信自己的懷疑,而造成致人於死的冤屈。
  這個善妒與容易懷疑的主角,就是奧賽羅。他的善忌與善懷疑,可能源自於他身份地位的曖昧——儘管是個主帥,卻是黑皮膚的摩爾人。他知道很多人因他的膚色對他口服心不服,背後叫他黑鬼。
  奧賽羅娶得了美嬌娘,是個身份尊貴的貴族女兒,名叫苔絲狄蒙娜。苔絲狄蒙娜從奧賽羅坎坷的奮鬥史,看見奧賽羅內心深處的高貴,決定不顧父親的禁令委身相隨。
  按理說,這樣的婚姻因徹底相愛而何其美滿。
  但奧賽羅身邊有一個奸惡小人伊阿古,他氣憤奧賽羅重用凱西奧而不是自己,又妒忌凱西奧能被賞賜,於是決定用奸計同時謀害奧賽羅與凱西奧。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因妒忌而陰狠的人,選用的奸計,也是搧出奧賽羅的妒忌。他出於對自己妒忌心的理解,非常善於瞭解如何讓奧賽羅的妒忌日漸澎大,變成懷疑猜忌、最後篤信自己的懷疑:「像空氣一般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引起一天大的是非。」於是奧賽羅就面臨到一個嚴酷的考驗:他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妒忌性格,不讓它惡化成陰毒小人如伊阿古?不幸的悲劇正是在這裡產生——奧賽羅沒有變成伊阿古,因為他終究懂得負咎自殺,但他自己和深愛他的妻子,卻撤徹底底因他的妒忌猜疑日漸澎風,最終雙雙毀滅。
  伊阿古假裝自己是為了奧賽羅的好處,而不斷暗示奧賽羅的妻子苔絲狄蒙娜不貞。「惡魔往往用神聖的外表,引誘世人幹最惡的罪行。」他攻於心計,暗指苔絲狄蒙娜跟凱西奧有不軌之情,卻又立即偽裝光明的天使:「我承認我有壞毛病,我秉性多疑,常常會無中生有錯怪人家....如果丈夫不愛妻子,明知被妻子欺騙,也還是幸福的,最活受罪的,就是癡愛妻子,卻對妻子滿腹懷疑....天阿,保佑我們不要妒忌吧....。」
  奧賽羅卻一再從這邊暗示邊勸導的過程中,妒火越來越中燒起來:「也許是我生的又黑又醜,也許是因為我太老....。」「我想我的妻子是貞潔的,可是我疑心她不貞節。你(指伊阿古)我想是誠實的,但我又懷疑你不誠實....,我一定要得到一些證據。」
  證據還不簡單麼!完全未察覺險惡、徹底愛著丈夫的苔絲狄蒙娜不小心遺忘了一條奧賽羅贈送的手帕,被伊阿古放到凱西奧房裡,便坐死了苔絲狄蒙娜的罪名。苔絲狄蒙娜從未設想過丈夫會懷疑她,她坦蕩的說:「我幾時有過可以讓我丈夫懷疑的理由呢?」伊阿古的老婆是個正直人,卻嗅聞出不安的氣息:「多疑的人往往不是因為有了什麼理由而妒忌,只是為了妒忌而妒忌,那是一個憑空生來,自生自長的怪物!」
  最後,奧賽羅徹底被他的妒忌懷疑所攫住,徹底的失控了!伊阿古的老婆、也就是苔絲狄蒙娜的閨中密友跟奧賽羅保證:「我敢用我的靈魂打賭她是貞潔的!要是您疑心,趕快除去這思想,它是您心裡的污點....」,奧賽羅卻連伊阿古的老婆也懷疑:「拉慣皮條的人,天生的利嘴....。」
  奧賽羅終於親手把苔絲狄蒙娜扼死。可憐的苔絲狄蒙娜到死還不知道她到底犯了什麼錯。
  伊阿古的妻子知道大錯已鑄成,竟然只是為了一條手帕,大吃一驚,她解釋了手帕不過是苔絲狄蒙娜不小心遺失,被伊阿古拿去利用的,大罵奧賽羅:「想你這樣一個蠢才,怎麼配得上這樣好的一位妻子呢?」奧賽羅自殺了,死前說:「你們應當說我是一個在戀愛上不智慧、過於深情的人,妒忌心一旦被煽動以後,就會糊塗到極點....。」
  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
  「李爾王」這齣悲劇,跟其他三大悲劇最不一樣的,就是性格弱點在戲劇一開始就呈現,不像其他三齣戲,性格弱點漸次發展到不可收拾。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就是長年活在顯赫尊貴的地位中,已無法分辨何為虛偽的奉承、何為真實的感情與忠實。
  當他自覺年老時,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對女兒們說:「我現在就要放棄我的統治、領土以及政務了,請告訴我,你們當中哪個最愛我?情愛最篤者,邀賞最多。」
  這日日被臣子屬下虛捧成為習慣的國王,竟然完全忽略了最真實的情感,往往在於忠實的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中曼妙的言語。果真三女兒為難了: 
  「怎麼辦呢?我心裡愛,但我口中不會說。」
  就這樣,三女兒被視為不愛父親的不肖女,被趕出家門。
  這個趕出家門沒有財產的女兒,連帶考驗了兩個分別來提親的鄰國王子對情感的態度:其中一個放棄提親,另一個仍相信三女兒內在心靈與情感的高貴,把三女兒帶走了。
  三女兒走後,悲劇立即發生。父親一無所有以後,竟然發現兩個女兒情感立即轉變,嫌父親脾氣不好、嫌父親伺僕太多,鄙視嫌厭的言語不斷,最後李爾王憤而出走,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老人。他這時候開始想念三女兒,卻無顏面對。流浪日久,李爾王因內心苦痛不堪而瘋了。
  後來透過一忠心耿耿的忠僕的幫忙,李爾王終於與三女兒見面,並在半清明半瘋傻中,懇求三女兒原諒,被三女兒擁抱,破碎的心得安慰。誰曉得劇情急轉直下,立即發生三個女兒間的戰爭,三女兒竟然慘敗被俘,儘管大女兒二女兒也惡有惡報的死了,國土由其中一個正義的女婿執政,但三女兒已被絞殺,李爾王也心碎而死。劇情大悲劇已終。
  對李爾王而言,與三女兒在獄中仍是他最快慰的時刻。他說:「我們一齊進監獄,像籠中鳥一樣歌唱,我跪下求妳饒恕,我為妳祝福,我們便這樣活著,笑那些廷臣誰得寵、誰失勢;誰飛騰、誰消逝;誰在朝、誰下野....。」
  李爾王終於找到完全不需要依憑外在任何添加的財富權勢,便可以擁有的真愛。這是他當年為王當政時,永遠無法明白、無法看清楚的。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最終與三女兒見面之前,穿插了另一個人物作對照,也是一個作大臣的父親,因相信私生子片面之詞,判斷錯誤,認為親子蓄意加害自己,導致不肖的私生兒子害慘了孝順的親兒子。被陷害的兒子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裝瘋賣傻,顛沛流離於荒郊野外。等這位大臣終於知道自己誤信謊言,兩眼已受私生子誣陷處罰變瞎。
  於是莎士比亞出現兩組人物的對照。裝瘋與真瘋,瞎子與明眼人。透過這兩組人的對照,對白出現很多精闢的箴言: 
  「我有眼的時候,反而栽了跟頭,現在我沒有路,所以也不需要眼睛了。我們有能力時常常充滿疏忽,直到有殘缺時,殘缺反倒幫助我們清明。」
  「原來明明白白的受人鄙夷,是比表面上受恭維,真實內裡卻被鄙夷幸福多了!」
  「其實國王真瘋了倒好的無比,不像我,理智如此清明,便得承受這麼大的創痛!」
  而三女兒與李爾王的死,正說明了這樣不依權勢財富而有的真愛,在這世間是何等難能可貴,甚至稀少到無法見容於勢利的世間。
  於是李爾王比其他三大悲劇,更強烈的蘊含社會價值批判,與世態炎涼下、真情的難以見容於世間。
  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
  「馬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在性格描述上,比諸前面三大,是更成熟更辛辣更單刀直入。而探討的主題——一個人是如何從僅只是欲求願望,到最後會犯下不可赦的罪行的心路歷程——也非常的驚心動魄。
  馬克白原本是有才有能深被器重的大將軍,但是在一次得勝返國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作考特爵士,不久會作一國之首。他回國果真發現自己被升為考特爵士。一個預言的應驗,讓他對另一個預言有所覬覦——作一國之首——他內心深處的野心隨即生發,他碰到的嚴峻考驗是:如何處置這預言引發出來的野心! 
  當馬克白碰到女巫之前,他略有所感,不安的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鬱又這樣光明的日子。」的確,野心運用得當,是蓬勃的朝氣;運用不當,是毀滅的淵藪。
  女巫預言馬克白的同時,也預言另一個大將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問班戈:「您不希望您的子孫作王嗎?」班戈毅然決然回答:「你若相信女巫的話,就會想辦法把王冠攫到手裡。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為惡,先在小事上取得我們信任,然後讓我們在重要關頭墮入他的圈套。」
  馬克白卻無法像班戈一樣毅然決然。他猶疑著:「這神奇的預言到底是凶兆還是好兆?是凶兆,為何保證我未來的成功?是好兆,為何我毛髮悚然心怦怦跳失去常態呢?」
  馬克白在這時已隱然浮現殺人的妄念。
  不幸的是,馬克白的妻子比馬克白面對罪惡要心狠手辣的多。「你會達到高位,但是你天性憂慮過多、太重人情,有野心,卻缺少奸惡,你想用正直手段達到崇高企圖,事前顧忌太多....。」
  於是馬克白夫人扮演起催逼馬克白的角色。
  馬克白在一次宴會後暗殺了國王鄧肯,鄧肯之子逃往國外。馬克白得到了富貴,取得王權,一如預言一般。但他卻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
  「究竟怎麼回事?一點點聲音都嚇得我心驚肉跳....大海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
  「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無味的渣滓。」
  心狠手辣的馬克白夫人卻彷彿無所動:「我手跟你一樣染了血,臉卻不像你這般蒼白!」
  而這時班戈繼續面臨預言的試探:「你現在如願以償了,女巫的預言都應驗了....你得到這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可是據說你的王位不會傳及子孫,我卻會成為很多君王的始祖....既然預言在你身上成真,不也會在我身上成真,使我對未來生發希望嗎....?」但班戈不讓自己繼續受試探,他讓自己的邪念還未生發便扼殺:「閉口!不要多說了!」
  正是班戈這種抗拒邪惡試探的個性,開始讓馬克白不安:「他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敢作敢為、又有智慧膽勇;除了他,我誰都不怕,只有他的存在使我不安。」
  馬克白作惡以後,開始懼怕正直的人,進而與正直的人為敵。他又想到女巫的預言:「她們說他的子孫會為相繼為王。這不是把一頂不結果子的王冠戴在我頭上、把一個沒有繼承人的御仗放在我手裡,最終是給班戈所有的好處。所以我作惡,在良心上負著如此巨大的罪咎不安,只是為了讓他們登上寶座?不,我不能忍受這樣的事。」
  這段描述馬克白心路歷程的獨白,是多麼寫實辛辣,道出多少由一點點的試探、到最終走上滔天罪惡不歸路的人性幽暗! 
  莎士比亞還透過馬克白與妻子的對話,道出那種得到王位後卻不滿足的空虛。這空虛,讓他們以為是「班戈尚在事業未成」,所以不滿足。這空虛也是他們要殺死班戈的另一個原因。
  馬克白的妻子說:「我們的目的雖已達到,卻還是不滿足;感覺一無所得。....你不該憂懼於已經作出來的事,事情幹了就算了!」馬克白說:「我們不過刺傷了蛇身,卻沒有把牠殺死,未來會有復仇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夜驚恐的惡夢虐弄中睡眠呢?被我們殺死的人在墳墓裡永久平安,我們心靈卻把我們折磨的沒有一刻安息....親愛的妻子,你知道班戈和他的孩子還在人間。」
  於是馬克白找刺客殺了班戈。班戈孩子逃走流亡國外。
  馬克白聽到班戈孩子沒死,預言仍舊有應驗的可能,更加煩亂不安:「心病本來可以痊癒,現在它又要發作了,我會繼續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包圍拘束....。」
  罪惡感的侵蝕,與對預言的不安,讓馬克白幾近瘋狂。他在跟貴族的宴會上,看到班戈的鬼魂,驚嚇不已,語出亂言。竟使貴族們漸都生疑。馬克白終於徹底的墮落。他主動去找女巫,想得知預言的細節,好對抗預言!他再一次確定了班戈的後代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無法約束他惶亂的心,從此以後,展開濫殺無辜的暴君生涯,任何一種可能危害他王位的疑惑,他都勢必要剷除,背叛他離去的貴族越來越多。
  馬克白夫人得了瘋病,一種半夜的夢遊,嘴裡胡亂說出永遠不該講的秘密:「這兒還有一點血跡。」「這兩隻手再也不乾淨了嗎?」「這兒還是一股血腥氣。」「洗淨你的手,不要這樣臉無人色,班戈已經下葬了,他不會從墳墓裡出來的。」「唉!唉!唉!」
  這種瘋狂,不僅侍女都聽出:「這嘆息多沈重,她心裡多淒苦!」醫生也搖頭說:「她需要教士,不是醫生。良心負咎的人,總是在枕邊洩漏他們的秘密。上帝,饒恕我們世人!她擾亂了我的心,迷惑了我的眼,我心裡想到的,卻不敢把它吐出嘴唇。」
  最終,馬克白暴君的濫殺,引發眾叛親離的大戰,馬克白死於戰爭。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寶座。
  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終於釀成無法追悔的罪惡,至終害了自己!
  這齣戲雖然因女巫預言的戲份,比前面三齣戲增加了宿命論的色彩,但莎士比亞著易描述的,不是馬克白的反抗命運,而是馬克白因野心而墮落,犯錯後良心不安,卻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選擇墮落的人性幽暗。那種欲求追逐、罪惡感、與更加犯罪好壓抑罪惡感的過程,刻畫的非常生動深刻。
http://ccd.fhjh.ntpc.edu.tw/stud95/926/13/new_page_9.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3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但丁:世界百大作家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