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5 08:00:00| 人氣3,275|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王澍:名建築師7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澍

File:Wang-Shu Taipei.jpg

File:Ningbo Museum of Art 2011-02-03.jpg
寧波美術館 
File:South Gate of Ningbo Museum.jpg
寧波博物館 
File:Ningbo Tengtou Case Pavilion.jpg
上海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 
王澍(1963年11月4日-)祖籍山西交口縣野家坡村,生於新疆烏魯木齊,中學畢業於西安中鐵一局西安中學(現西安市中鐵學校),中國當代建築師,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建築系主任[1]。
    職業生涯
王澍1985年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得學士學位,1988年從該校碩士研究生畢業[2]。王澍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批判了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3],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還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4]。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過於狂妄沒有授予他學位。直到一年後經過重新答辯,王澍才獲得碩士學位。[3]畢業後,他來到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從事舊樓改造,及環境與建築關係的研究。2000年,王澍在同濟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院取得博士學位。2000年,王澍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2002年,他出版了專著《設計的開始》。2011年,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築師。[2]
    個人作品
2000年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
2005年 寧波美術館
2004年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於2007年落成。
2005年 寧波五散房
2006年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瓷屋」茶室
2006年 瓦園(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2007年 杭州「錢江時代-垂直院宅」
2008年 寧波博物館
2009年 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館
2010年 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之寧波滕頭館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雙年展之第十二屆國際建築展參展作品)
    榮譽與獎項
2003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項目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2004年,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項目榮獲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5年,寧波五散房項目榮獲HOLCIM豪瑞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地區榮譽獎。
2005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一期工程獲中國建築藝術年鑒學術獎。
2008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項目獲德國全球高層建築獎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獲該年度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
2010年,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榮獲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
2011年,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金獎。
2012年,榮獲建築學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人士[5]。
    參見
貝聿銘 - 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是首位獲得此獎的華裔人士。
    參考文獻
1 師資概況•王澍. 中國美術學院. [2012-02-28].
2.0 2.1 大獎揭曉 中國建築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築龍網. 
3.0 3.1 王澍, 夏楠. 素樸為家. 生活月刊, 2010年2月號(總51期)
4 誰在影響城市文化. 東方早報
5中國建築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官方網站. 
    外部連結
《設計的開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BE%8D_(%E5%BB%BA%E7%AD%91%E5%B8%88)

王澍:建築師必須是思想家 2012-8-9《小康》 

  他是獨樹一幟但又備受爭議的建築師,
  更是有立場的知識分子,有風骨的文人
  文|《小康》記者 彭瞾 巴黎報道
  “二十幾萬個村落在整個中國形成的一個體系,就像繪畫中出現的一樣,有著無與倫比的偉大成就。然而30年後的今天,可能只剩下八千多個這樣的村子。”王澍邊說邊推了推眼鏡,眼神中帶有憂慮:“我所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註意到它們正在消失。”
  7月3日,巴黎盧浮宮,王澍在“中歐跨文化高峰論壇”上做了精彩演講。在他看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鄉村,已漸漸從每個人的記憶中抽離。
  作為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的王澍,2012年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該獎項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作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王澍對中國鄉村格外關註。
  “這座城市的回憶正在慢慢消失”
  王澍今年獲普立茲克建築獎時,《紐約時報》在報道該新聞時,所配發的圖片是王澍代表作之一——寧波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所在地,曾有30多個傳統村落。但當王澍要設計博物館時,幾乎所有東西都被拆除了,取代它們的是模仿西方的“小曼哈頓”的商業區建設。
  在王澍眼裏,那裏“變成了一片幾乎沒有回憶的城市”,而他所要做的,則是“喚醒記憶”。
  從被拆掉的村落裏,王澍找回600多萬塊廢磚瓦片。這些超過80種不同尺寸、來自不同年代的舊瓦片,成了建造博物館的原材料。而按照寧波民間傳統建造工藝的定義,王澍所采用的正是瀕臨失傳的“瓦爿墻”技藝。瓦爿墻裏,有著古老寧波的詩情畫意。
  寧波博物館在很多當地人眼裏,成了一座回憶之城。就曾有一位奶奶4次到寧波博物館參觀。王澍問她為什麽,奶奶說,原來的家沒有了,但在王澍造的房子上,到處都能發現原來家的痕跡。
  網友們戲謔“中國”的英文China諧音是“拆哪兒”。王澍亦曾數次感慨自己身處的古老國度被拆得面目全非、喪失了記憶。在王澍看來,現在中國城市結構支離破碎,每棟高樓大廈就是一片“殖民地”。
  小時候,王澍生活在北京建國門附近一個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極目都是農田,看得到城市邊緣。王澍說,如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正在被拆毀,用於建造社科院的新大樓。“現在的北京到處都是地標建築,鳥巢、新央視大樓……這座城市的回憶正在慢慢消失,而我無能為力。” 10年前,王澍曾在杭州一家書店翻到一本老相冊,看到一名傳教士拍攝的1900年的北京,他頓時潸然淚下。
  在王澍看來,中國的鄉村也正發生巨變,“它和城市是分裂的”。“中國的制度下,鄉村的房子都是農民自己建的,建築師沒有權利到鄉村去做什麽。”
  “中國曾經是一個在城市和鄉村遍布詩情畫意的國家。”在王澍的描述中,中國古代的村落,建築絕不是主體,它們大都被大樹掩映著,或一半山水一半建築,建築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在王澍看來,6、7世紀之前的中國和歐洲很像,繪畫藝術以人作為主要對象。7世紀之後,經過一系列殘酷的內戰、經濟危機、政治腐敗、自然災害等,中國的整個知識界發生了價值觀的扭轉——整個興趣開始面向自然。“因為自然比人間社會更美好,是需要長期維護的對象。”
  “當中國的知識界將興趣轉向自然的時候,皇帝們在都城裏用木頭造100米左右的高層建築,這些在敦煌壁畫上都能看到。但是到了7世紀,觀念改變後,高的建築越來越少,因為這些建造使得自然資源付出了巨大代價。在宋朝的時候,想找一根大的木頭柱子已經很困難。而中國的文人階層也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他們住在自然之中,生活在非常樸素的環境裏。”王澍說。
  重返自然之道
  也許現在中國面臨的,不僅是固有建築被拆毀,新建築也漸漸失去靈魂。
  多年前,王澍曾追隨沈從文《湘行散記》的腳步遊走3個月,旅行中既不給房子照相,也不搞土地測量,沒一點建築師樣子。
  在深入鄉村時,王澍不僅關註村莊中有多少種建築,他還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些村子裏存在大量學校。他記得,自己曾到過一個叫青浪灘的小村,村小學的老師就著夜色專程拜會這位“來訪者”。聊的什麽王澍已記不清,“只記得那裏沒燈,一個人吹著口琴一路踏歌而來。”
  “在中國的歷史上,知識分子是住在鄉村的。除了當官,退休、放假或者別的情況,他們都會回到鄉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形成一種制度。所以鄉村有相當高的藝術、文學、教育水平。農民的子弟和這些文人生活在一起,也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差不多20世紀初,因為西方的教育體系進來,它才結束。”在王澍看來奇怪的是,“只要是進了西方的學校,很多學生進了城就不想再回到鄉村。”
  “實際上我們國家曾經有著非常重要的東西,我稱之為一個國家的景觀系統。”王澍擔憂這樣的景觀系統現在是否還存在。
  “其實我們以前的建築學都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是以學者和宗教組成的一個體系,它有一個基本的價值觀,我們稱之為‘道’。在我們的思考裏自然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王澍說,鄉村建築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是學者和工匠一起創造的。那裏沒有專業的建築師,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對自然的態度。
  與很多知名建築師的成長之路不同,王澍沒有出國留學。在他看來,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有那麽多優秀的建築,“沒有比在中國學建築更好的地方。”而從學生時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國山水畫的思維方式移植到建築領域。多年前,中國建築(601668,股吧)評論家史建曾為5家中國建築設計事務所在紐約策劃了一個展覽。當其他建築師滔滔不絕講解自己的作品時,王澍卻鋪開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畫,為外國同行們講起了畫中的空間布局。在王澍看來,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種洞悉世界的角度。
  而體現王澍“山水畫思維”更為徹底的,恐怕是他另一個代表作——其任教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象山校區工程被分成兩期。畫圖時,王澍沒有借助任何電腦軟件,而是按照中國傳統繪畫方法手工作業。而有一天,當中國美院院長許江站在3號樓數米高的門洞前往外看時,突然說:“咦,這不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王澍則答:“你發現了?”
  按照王澍的說法,中國的體系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它基本發生在明朝。明朝的政治體系接近君主立憲的體系,也就是以文人為主的內閣體系。在鄉村是以文人為主的自治體系,是自我管理的自治體系。大家共享一個價值觀,以自治的方式來管理。
  “現在的官員在談城市規劃的時候也在想,如何把這種西方的管理方式滲透到鄉村去。但是中國鄉村的數量龐大,復雜的問題很多。建築的保護問題背後是制度的問題,僅僅談保護是不夠的。不可想象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會如此不愛惜自己的文明。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築設計師只是一個職業的設計師是不夠的,他必須是個思想家,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而不僅僅是一個接一個地做項目。”王澍說。
  文人的英雄色彩
  王澍的理想與立場,曾讓一些地產界人士用兩個字形容他:衝、拗。
  王澍幾乎不接商業建築。唯一一次,是杭州錢塘江邊的住宅小區“錢江時代”。王澍將其命名為“垂直院宅”——每四戶共用一個小院,院中可種花草,鄰居可坐院中談天。
  王澍喜歡院宅閑談的那份意境,淵源或許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清晨:在湘西一個名叫洞庭溪的村邊,28歲的王澍看到沅江邊幾個農民造一座臨江的吊腳樓,青山翠谷中,屋架“靈秀而堅定,細膩而澄明”。之後,王澍在《設計的開始》一文中寫道:“那座吊腳樓沒有完工,永遠不會完工。不經意的,它總是突兀地呈現在我的面前。”
  然而王澍所設計的“垂直院宅”,意境未必人人都懂。有人便視“空中院落”無用且成本巨大。 “我陪著你實現理想,一下五千萬就不見了。”——開發商與王澍,勢必懷抱著不同的“理想”。
  有人曾說,王澍是“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築家”。他喜歡簫管,擅長書法山水畫。他不用電腦不上網,甚至很少使用手機。他認為那些事物對生活無益,他要保持內心寧靜。他樂於體味古代中國文人在造園時流露的遊戲感,也喜歡博爾赫斯在小說《交叉小徑的花園》中營造的神秘氛圍,更著迷於卡爾維諾作品中流露出的奇特而浪漫的想象。
  每次去巴黎,王澍都喜歡去聖日耳曼大街的花神咖啡館。那曾是海明威、薩特常去的地方。在那個簡樸的街角,王澍喜歡自己閑坐,一杯咖啡打發閑散時光。
  窗外行人匆匆。空氣中一種氣息輕輕流淌。
  那種氣息,或者叫做“傳統”;也或者叫做情懷與意境。
  有境亦有情。
  (鏈接)
  現在的北京到處都是地標建築,鳥巢、新央視大樓⋯⋯這座城市的回憶正在慢慢消失,而我無能為力
  不可想象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會如此不愛惜自己的文明。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築設計師只是一個職業的設計師是不夠的,他必須是個思想家,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 
http://opinion.hexun.com.tw/2012-08-09/144566718.html

王澍:中國慢建築風格的倡導者  2013-6-18 新華網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最新一期(6月17日-6月23日)刊登文章稱,中國建築師王澍在2012年5月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裏茨克建築獎後的第二天,就回到了生他養他的老北京街區,但他發現,這裏正在拆遷。這條包含迷宮般街道和傳統四合院的胡同正在給一座新的哲學中心讓道。
    王澍通過自己的小規模建築風格來回擊這種不謹慎的破壞活動。他與同為建築師的妻子陸文宇一起在杭州開了一家名為“業務建築工作室”的10人小公司。這家公司僅僅修建過50座建築,似乎不可能完成改變中國盲目的發展進程的任務。然而,王澍試圖通過他所設計的建築來說服人們。這些建築風格獨特,充滿現代氣息,但會讓人想起中國熙熙攘攘的舊城市。藝術家歐寧說:“他前衛的設計風格來自中國的傳統。”
    文章稱,這種融合式的建築風格正矗立在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校區內。與中國大城市在寬闊喧囂的林蔭大道網上不斷擴展、排列嚴謹的超級街區不同,一批由王澍設計、于2007年竣工的建築緊鄰一條斜坡,密集雜亂地措置在一起。這種表面的無序是有意為之的。2013年4月,王澍在赴紐約期間接受採訪說:“我想要讓人覺得校園包含多人的設計理念。”這是一種與當前國際主流規劃公司的城市設計理念完全格格不入的想法。
    另外,王澍在2008年設計建造的寧波市歷史博物館則像一座古代的堡壘,傾斜的墻壁看上去經歷了百年滄桑。走近這些斑駁墻壁,你會發現這是由嚴重磨損的石頭和舊瓦片巧妙堆砌而成——使用再生材料是王澍建築的主題。王澍說,有一位參觀過該博物館的女士對他說,她會盯著墻壁看很久,因為她覺得這裏面有“許多熟悉的東西”。“我相信,你可以設計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情感的地方。”
    文章指出,這樣一個刻意保持小規模的公司真的產生更廣泛的影響。王澍和陸文宇以做教師的方式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校區成立了建築藝術學院,並親任院長。該係每年僅招收120人,而申請人數卻達到1萬多。
    北京一家發展迅速的創新型建築公司的年輕負責人馬岩松說,王澍設計的建築有助于增進人們對保護歷史文化的熱情。“但中國城市化面臨的根本挑戰是密集型問題,在亞洲,也就是高樓問題。你怎樣把高密集型與自然聯係在一起,以讓人們不會覺得自己是在機器中生活?當第一幢現代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時,人人都想要搬出沒有又臭又臟的胡同。但現在,現代建築處處可見時,甚至出租車司機都對你說,他們向往過去胡同式的社交生活,一個各種人一起生活的地方”。
    文章稱,歐洲的城市曾在19、20世紀的工業化中經歷了爆炸式的發展,且時至今日仍在應對現代化的後果。但盡管如此,與中國近20年來相比,它們的那段繁榮期仍顯得不夠喧囂。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13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而現在只有6座。這種極快的城市化進程將會使那些具有5000年歷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被迅速湮沒。王澍說:“城市規模現在變得過于龐大了。我真的很擔心,因為發展太快了,我們已經失去這麼多東西了。”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3-06/18/c_132465217.htm

王澍作品集-築龍圖酷
photo.zhulong.com/renwu/detail504.htm‎

寧波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位於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鄞州區政府、鄞州公園旁),是全市“十一五”重點文化工程之一,投資2.5億元,占地60畝,總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由寧波市、鄞州區兩級政府共建,同時也得到了董氏香港慈善基金會、李達三、劉孔愛菊等海內外機構和寧波籍人士慷慨捐資。其“新鄉土主義”建築風格,尤為吸引人們的眼球,將成為寧波城市未來“遺產化”式的建築物和文化景觀。
寧波市博物館於2008年12月5日正式向市民實行免費開放。博物館開館後,按照國家規定,將實行免費開放(除部分引進的特別展覽外)。每日開放時間暫定為每日9:00-17:00,其中每週一(國家法定節假日外)全天閉館整休。同時,為保證參觀秩序和文物安全,借鑒國內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經驗,實行免費不免票,每日限量發放免費參觀券3000張,團體參觀可通過電話、網路等方式進行預約。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新的象山校區位於轉塘鎮,周圍是青山綠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設有視覺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和基礎教育中心三個教學單位。校區總體規劃十分注重校園整體環境的意境營造和生態環境保護,借鑒中、西方大學校園的發展模式,創造一個功能分區合理,融建築、空間、園林綠化、自然環境於一體的校園總體佈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遊要求的園林式、開放式的校園環境。總體佈置從地勢和環境特點出發,遵循簡潔、高效的原則,分區明確,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可變性、整體性。
    (1)重造自然  
  設計者認為:規劃並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而是在更本質的層次上對建設模式的選擇。決定著知識與教育將來在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世界中成長,決定著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將在一個什麼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養育,並最終影響、決定著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
  所以整個方案正是重新發現自然,並讓建築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組成的原生態的自然之中的一個嘗試。
據王澍教授介紹,他在這個規劃完成之前,幾次爬上六合塔,並拍下了從塔內各個視窗向外看的鏡頭,這些鏡頭表現的是一系列變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後來把這些鏡頭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區的各個角落,當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因此我們在一路的參觀中,就經常會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風景躍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個院子裡,一回頭,透過那個大門框,我們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圖》的鏡頭!在這個迷宮一樣的校園裡,你走著走著,就常常會有這樣的驚喜。
  (2)整山理水  
  象山山聳水環,風景充滿詩性迷蒙,設計者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這種思想隱含的一個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應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房屋應該質樸而謙遜,避免過分誇張的建築體量與造型表現,建築首先應考慮隱退。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體現。設計者建立起一個以“回”字為基點的場所模式,“回”即合院,從此出發,遵循一種減法原則,所有校園建築都是“回”的莫種削減結果,如漢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態,直接來自物件山原有自發性山地建築聚落形態的直覺把握。為保持這種文化上的連續性,規劃方案種選擇了兩組舊農舍,建議遷而不拆,就地改造。我們看到遠處田野中的高壓線鐵架,成了視覺中的滅點,真是絕妙!  
設計者營造出了一個半人工的緩坡谷地,與現代大學較大體量的建築對應,不用傳統的小橋流水程式,而是選用類似與慶元、龍泉一帶的廊橋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藝術工作室群相連。但這種對景區進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傳統中國的,也是全新的當代創造,形成在喧囂繁華的市鎮中,一片寧靜曠遠的場所。園區的西端有意不佈置高大建築,使風景向遠處延伸,以借西側遠山之景。園區東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魚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築,不做改動,設計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園能夠在一座大學校園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別是在一所美術學院的校園中。“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種風景,它特別和某種貼近自然的勞作有關。  
  (3)漫遊性場所  
  校園設計中特別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築的漫遊環路,建築中的寬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邊、水邊小屋,都是某種既可步行,又可展覽,又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的地方,它們甚至是某種非常規的教室、會議室,與它們相連,是連綿不斷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邊水上,使校園既是理想的教育場所,同時也成為城市旅遊西進的一個新的文化景觀。集中佈置在象山南北兩側,杜家浦河邊,方案為此專門設計了環山沿河的開放的藝術走廊,寬度從30秘道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為主體,間雜小型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環境藝術作品。  
  樸素的磚牆、石牆、夯土牆、水泥抹灰本色牆,簡單的砌築方式,隨自然而變,生趣盎然,間雜以簡易木作,鋼構,體現出人們在長期與山水的共存中,發展出一種面對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這促使設計者做出一種選擇:不將任何人為的設計思想強加在這片土地,將現場先在的建築原則,將建構材料的選定為無前提的第一選擇,它們應紮根在象山這片土地之中。
這就是象山校區,設計者相信,它還應該是會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變化、不斷有新的創造的作品。

陳默藝術工作室  中國浙江


海甯市青少年宮  中國浙江

王澍自宅室內  中國浙江




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


本專案基地位於杭州市東南部錢塘江畔,東南臨錢塘江濱江大道,東北為杭州市南大門錢江三橋,西北以新塘河為界,西南緊鄰“天福花園”、“臨江風帆”。基地面積為31941㎡,呈不規則條狀,設計圍繞“錢江時代”這一主題,將此專案定位於集居住、商住、生活服務、商業服務配套為一體的,展現錢江時代新的城市風貌的生態建築園區。
專案特定的地理位置要求建築的形象與尺度突破傳統,從錢塘江和過江大橋的地理尺度去重新定義。需要在錢塘江邊思考一種有別於以西湖風景為參照物的設計觀念。項目以板式住宅為主,板式與點式結合,強調體量在水準方向的綿延,並要有足夠的長度與錢江三橋相對平行,形成有收有放,逐漸叉開的態勢,與橋上大流量的交通回應,富有動感支向市區滑動伸展。
圍繞“城市性建築”的理念,重新定義高層住宅,強調在高層居住中重新塑造傳統城市的氛圍和社會文化特性。以一個3m×7.2m的大開間,兩層高的“盒子”為基本構造單位,居住2~6戶。除一層住戶擁有小型私家花園外,所有住戶均可共用一塊公共交往空間,以期重建鄰里關係,並為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群體提供在高層住宅中缺乏的活動與遊戲空間。以白色和青灰色為主色調,其中以白色替換傳統建築中的白粉牆,以青灰色混凝土砌塊替換青瓦,以綠色噴塑鋁合金特製型材和鋼材替換木構,配以大尺幅的透明白玻和U形玻璃,完成從傳統到現代在建築語言上的全面轉換。

五散房  中國浙江




三合宅  中國江蘇



金華瓷屋  中國浙江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瓦園(展館)



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衰變的穹頂(裝置)




台長: 阿楨
人氣(3,275)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建築師 |
此分類下一篇:張永和:名建築師78
此分類上一篇:李興鋼:名建築師76

阿楨
選最醜建築?

  中國的網上屌絲憤青糞青1,近年來年年選最醜中國建築來噴糞,噴久了還真以為自己是香花、別人都是臭屎,不料被糞青噴成「褲衩樓」的央視新大樓、獲世界高層建築學會評為「2013年度高層建築獎」、而且還公佈獲獎理由,這下糞青們遲疑自己的選美標準了?
  網上的鄉民屌絲憤青噴子糞青、那有啥美醜標準?即使你再怎麼分析央視新大樓是庫哈斯2的後現代建築,而後現代建築的持色就醜!他們也不會屌你。
  濕哲太反美學了吧,醜的東西還叫藝術?
  現代主義的建築、比如其鼻祖包浩斯現代主義建築3,就極具理性功能之美,但現代都市充斥這種火柴盒式的都市叢林之後、就變醜了,於是後現代建築就走上另一極端、極盡變形之醜,彼得•艾森曼的解構主義建築4甚更設計出難以興建並嚇怕用家。
  物極必反,見多了後現代之怪建築、其怪必敗,各國建築師又有重返古典之作、比如中國的張永和5、當然不是完全仿古也非前輩梁思成6等的現代式而是後現代式的復古,甚至後現代式的返樸歸真之作、而旦有反映出中國道家自然的王澍7與日本精密細緻的隈研吾8之別。
  藝術的美醜是辯証的,你比如古代不易磨出/燒出精美的玉器/瓷器、所以古人崇尚人造的美玉/美瓷、相對地玩石則強調自然的醜「皺瘦漏透」9,今人則欣賞粗醜的陶瓷、精美的石雕。
  可惜糞青們反馬列毛的唯物辯証法,反到忘了中國老子的名言:美之為美斯惡矣!惡之為惡斯美矣!又不知國外的各式選醜、比如好萊塢電影10的金酸梅獎或搞笑諾貝爾獎11,多屬搞笑12之作,糞青們卻較真在惡評、真缺乏幽默感13!
  相關資料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07526
2014-02-23 09:12:56
圖博館
人如建築,當代建築的性格:他們的性格,決定了當代建築的輪廓、意象、生命、境界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作者: 簡照玲 原點出版 2015

  簡照玲,建築人、雜誌人、攝影者、習武者……,花費十年功夫遊歷超過百座當代經典建築,足跡行遍全球。
  對她而言,每一棟建築都象徵著建築師獨特的性格,於是每一棟建築物都具備了著某種生命。透過人性的五種角度——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帶領讀者一窺19位享譽國際的當代大師,隱藏在背後的建築性格,以及所體現出的建築生命與真義。

  1.物性——看見建築的空間、結構、光線、質地……
  Herzog & de Meuron——美是最能感動所有人的,尤其是那種誘人、迷惑人的美。
  隈研吾——理想的建築是不會讓人感覺到它的存在,只會感覺到大自然。
  2.感性——看見建築的絕美、耀眼、詩意、創意……
  Frank O. Gehry——建築必須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即便是怒氣也可以。
  Zaha Hadid——我不相信和諧。如果你旁邊有一堆屎,你也會去仿效它,就因為你想跟它和諧嗎?
  3.理性——看見建築的合理、舒適、高雅、精緻……
  Norman Foster——我希望自己的建築作品都是樂觀之作,為人帶來希望,感受明亮與振奮。
  Glenn Murcutt——不掌握語言文字,就沒辦法寫詩;愈了解前人的建築,我們的建築語彙就愈豐富。
  Paul Andreu——完全地投入建築會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會有與世界融為一體的幸福時刻。
  貝聿銘——讓光線來作設計。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堅持一種不可能的理念,完全把它做為建築的根據或重點呈現出來,是陳舊、過時的。
  4.覺性——看見建築的顛覆、啟發、實驗、誇張……
  Rem Koolhaas——建築有時像是在寫劇本,都是關於張力、氣氛、節奏,以及在空間中有流暢的表現。
  Thomas Heatherwick——再醜再怪的東西,都一定有它迷人的地方。
  伊東豐雄——人、建築都要與自然環境建立連續性,是節能的,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王澍——要做出一個完全合理的設計不難,但沒意思,人的生活除了合理之外,還需要「有意思」。
  5.靈性——看見建築的安心、平息、沈靜、內斂……
  Louis I. Kahn——空間應該超越需要的層次而呼應它的用途,建築師應當把空間當成藝術來處理,建築才能不朽。
  安藤忠雄——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作「影」的艱苦現實。
2015-09-13 11:40:53
圖博館
目錄

Part 1 物性的呈現
1-1 Herzog & de Meuron
青山Prada旗艦店
格列茲美術館
北京國家體育場
1-2 Kengo Kuma 隈研吾
竹屋──長城腳下的公社
廣重美術館
1-3 Steven Holl
聖伊納爵教堂
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

Part 2 感性的傳達
2-1 Frank O. Gehry
Marques de Riscal里斯卡爾酒莊飯店
杜塞道夫Neuer Zollhof辦公大樓
麻省理工學院第32號大樓
2-2 Zaha Hadid
BMW萊比錫廠辦中心
斐諾自然科學館

Part 3 理性的組構
3-1 Norman Foster
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
瑞士再保險公司倫敦總部大樓
3-2 Glenn Murcutt
Boyd藝術教育中心
3-3 Paul Andreu
北京國家大劇院
3-4 I. M. Pei 貝聿銘
美國國家藝廊東廂
德國歷史博物館
Miho博物館
3-5 Kazuyo Sejima+ Ryue Nishizawa / SANAA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礦業同盟設計與管理學院
紐約新當代藝術館
十和田現代美術館(西澤立衛)

Part 4 覺性的試煉
4-1 Rem Koolhaas
鹿特丹當代美術館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4-2 Thomas Heatherwick
上海世博英國館
4-3 Toyo Ito 伊東豐雄
仙台媒體中心
4-4 Wang Shu 王澍
寧波博物館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
Part 5 靈性的觸動
5-1 Louis I. Kahn
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5-2 Tadao Ando 安藤忠雄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蘭根基金會美術館
水之教堂

5-3 Peter Zumthor
田中的教堂
女巫審判案受害者紀念館
2015-09-13 11:41:52
圖博館
中國大城市的地標建築,就該中國人來設計!
  回應
巨龍慢慢醒了,終於不再「媚洋輕中」了。
国内现在社会氛围太浮躁,很多人都不会很用心的去做一件事。给这个赞一个!
中国人本来就很牛逼,只是近代百来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断层,未来肯定会更好
很美。
远看像一座山。和周围的环境融合。近看是一座现代艺术品。
其实感觉和哈尔滨整个的气息不搭
老马这个作品是想让这个建筑有一种雪山的感觉,下雪之后这个建筑会跟环境很协调
马岩松的山水城市概念
很有自然主义的调调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3Y0fPPMI8

MAD馬岩松建築事務所:哈爾濱歌劇院歷時6年驚艷問世 2015-12-21

近日,由MAD(馬岩松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哈爾濱歌劇院建築全面完工。這是MAD設計的整個哈爾濱文化島(Harbin Cultural Island)項目中的第一個亮相的建築,也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建築由一大一小兩個音樂廳以及一個偌大的公共空間組成,三個主要空間通過一個「絲帶」似的建築屋頂連接在一起,露出來的部分鋼結構玻璃幕牆屋頂仿佛絲帶包裹住的一顆寶石,閃爍在松花江畔。
  這座蜿蜒的歌劇院是整個文化島的焦點,其建築面積大約為85萬平方英尺(約79000平方米),所占場地面積為444公頃。建築包括了一座1600座的大劇院和一座可以容納400人的較小的劇院。
  因為位於哈爾濱的濕地環境中,哈爾濱歌劇院的設計呼應了這座北方城市狂野的精神力量和嚴酷的氣候條件。建築就像是由風和水塑造而成,完全融入到了自然和地形之中,注入了當地的特徵、藝術和文化。「我們希望哈爾濱歌劇院成為一座屬於未來的文化中心,一個可以進行大規模演出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整合了人群、藝術和城市身份的動態公共空間,並且與此同時融入到周邊的自然環境之中,」MAD創始人,建築師馬岩松說。
  大劇院的設計靈感來自北國的冰雪風貌,建築形體作為環境的延續,以自然的韻律消解了這類大體量建築的體積感。整個建築群猶如雪山般延綿起伏,成為大地景觀的一部分。大劇院建築的外表面為特製的純白色鋁板,部分牆面也採用了白色的石材和混凝土,給人以冰雪般純凈的感覺。觀眾廳頂部天窗的自然採光設計,在白天可以完全滿足室內照明,既節能又可以營造出特殊的光影氛圍。
https://read01.com/8zdBAK.html
2017-02-16 07:54:33
圖博館
美媒盛讚哈爾濱大劇院:中國最美建築

2016年2月,哈爾濱大劇院被建築新聞公司Arch Daily評為2016年世界最美建築。10月14日,美國媒體CNN也發文關注,還在標題賣起關子,“ 這是中國最美建築吧? ”CNN甚至玩笑道,悉尼歌劇院可以“閃開”了。
  美國網友看了這則新聞之後有人震驚,有些人爭論中國的傳統建築依舊是最美的,不過也有人說起了風涼話。
  以下為觀察者網獨家全文翻譯:
哈爾濱冬季冰雪節使這座城市世界聞名。但是今年,嶄新的哈爾濱大劇院,會讓冰雪節黯然失色。從上面,將近8萬平米的建築看起來像周圍的濕地、水道和雪地的延伸。內部,大膽美麗的當代白色牆壁,大氣的天窗和成噸木材體現著禪宗美學。
  大劇院與自然融為一體
哈爾濱大劇院的設計人是北京MAD建築公司創始人馬岩松。哈爾濱是一座擁有340萬人口的城市,馬岩松希望這個涉及能夠激發一個更自然的將建築融入人口稠密的城市的靈感。
哈爾濱歌劇院位於哈爾濱松北區文化中心島,是松花江的一個新藝術中心,將包括哈爾濱職工文化藝術宮心和哈爾濱文化中心。
“我想讓建築融入地平線,感覺像是土地的一部分,”馬岩松說, “我採取了從河岸流水的設計風格,把它變成現代建築。
雖然在中國城市的現代地標建築常常是高聳和壯觀的,MAD希望其雪白結構能夠呈現一個舒緩的審美。
馬說, “我希望人們能爬上建築,就像一座山一樣。” “我想讓建築融入地平線,感覺像是土地的一部分”
  設計未來
  網友回應
...............
  回應
 看翻譯過來的第三條評論,真是無言以對,在中國的地盤上建造的建築也能搶了美國人的工作,這多霸道
 這次是中國人設計的.聲學方面是設計過的,反射和擴散都考慮到了,裡面的音質應該不會差。悉尼的那個雖然很好看,但是聲學效果很差,剛建好的時候簡直沒法聽,經過很大的改造才好一些,但還是遠遠不如維也納的好。
 不說很難看,看如果說最漂亮…… 某些人審醜能力相當強。
 要是外國的建築,你就另一個套路說法了。美,科幻,氣派,阿諛奉承全套來。你這種見多了。就跟蒼蠅似的,嗡嗡嗡。搞笑。悉尼歌劇院也不過像幾粒貝殼胡亂疊在一起。
 比北京屁股決定腦袋的褲衩樓強多了。
 設計上的確強多了,但本質類同,都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
 那什麼不是政績工程?只有國家白給你發錢把你供起來當菩薩養才不是政績工程?
http://www.guancha.cn/life/2016_10_14_377218.shtml
2017-02-16 08:01:14
圖博館
杭“最美回遷房”村民不買賬要求建歐式別墅2017-03-28

  2017年2月初的一天,一組被稱為“最美農村回遷房”的圖片突然在微博上瘋轉:一排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錯落有致的三層小樓連綿成片;薄霧中,白牆黛瓦,宛若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這是新建的農居點。
  一張張精美的圖片引來了網友們一片驚呼:“美哭了!這是別墅嗎?”“既傳統又時尚,好想住在這樣的農村里!”
  這是杭州地區首個“新杭派民居”示範項目。作為“浙江省重點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工程的一部分,自2014年起,當地政府開始與知名設計公司合作,以政府代建的形式,對涉及老房回購、拆遷的村民進行回遷安置。圖片中那12組、46幢民居,就是在2016年8月完工的一期工程。
  古老的東梓關村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網紅”。盛名背後,是政府、社會和村民三方的協作與博弈的結果。而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化、建築界精英投身鄉村建設的熱潮,怎樣留住這些日漸消失的村莊,怎樣為那些有關自然、傳統和文化的記憶找到通往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成為了各方正在共同探索的課題。
  未住先紅
  東梓關位於杭州西南方向的富春江畔,距離市區約70公里,開車只需一個小時,但目前尚無與市內互通的公共交通。如果不是自駕車,就要先從市區坐一小時大巴到富陽,再從另一個汽車站,坐一個多小時中巴才能到村里。
  2月底的東梓關已經有了幾分初春的氣息,寧靜卻並不冷清。因為出了名,村里每天都有好幾車參觀者,其中有慕名而來的遊客,也有不少從外地專程趕來考察的干部。
  在村口的一塊大石頭上,刻著“美麗中國,設計先行”8個醒目的大字,落款是“鬱達夫”——這幾個字是從他的數篇手稿中選字拼接出來的。
  東梓關正是在這個理念的指引下,如今煥然一新,2016年11月它剛剛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走進村里,石階、小巷一塵不染,婦女在長達百米的水塘里洗菜,塘水清楚倒映出古宅和樹影,老人坐在徽派的高牆大院裡曬太陽,一派自在怡人的江南景象。
  從2014年5月起,杭州市規劃局富陽分局陸續對長塘周邊39幢清末民初的古建築進行了集中的整治改造,鋪起了青石板路,建起了村史館。他們還重新修繕了江邊的小廟和碼頭,試圖把舊時的景觀一點一點地恢復起來。
  在建築風格上,受到吳冠中畫作的啟發,設計團隊拋開了一味仿古的形式和種種古典中式建築的符號,選用現代、簡潔的造型和微曲的屋頂線條展現江南傳統民居的神韻。
2017-03-30 17:10:00
圖博館
起初,村民們對政府提出的“新杭派民居”的概念並不買賬,他們一致希望新房能建成歐式風格的別墅——在稍微富裕一點的中國農村,這幾乎是最常見的建築。甚至就在同村一牆之隔的地方,大多數東梓關的村民就住在這樣的房子裡——2000年以後,在外打工掙到錢的村民們陸續回來蓋新房,這種鋪滿瓷磚、裝有羅馬柱的洋樓,被認為是“富裕”“氣派”的標誌。
  為了達成共識,村里前前後後開了20多次業主大會。gad公司也到村里組織座談,希望了解村民們的需求。“堂屋是否必須?”“廚房中是否還需要傳統土灶?”設計團隊將十幾個這樣的問題印成調查問卷,一一徵求村民的意見。
  在規劃者們看來,設計不僅足夠美觀,也充分考慮到了當地風俗和農民的現代生活需要: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邊進入;前院有電瓶車位,也可以晾曬衣服和穀物;側院放置柴火、雜物;南院用作休閒綠化。每家都有4個以上的臥室,還有客廳、堆放農具的雜物室等等。
  儘管反复溝通,村民還是無法完全接受全部的設計。施工平面圖出來後,大家的質疑五花八門:樓梯太窄,停車位不夠、窗戶不能打開……習慣了自己建房、自己做主的村民們抱怨自己毫無話語權,村幹部們只能接著做工作,一家一家地“講道理”。“剛開始不接受的多,但後來慢慢也都能接受了。”洪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期工程46幢房,到最後報名申購的達到80多戶。
  有一些分歧持續存在,比如每個小院3米高的圍牆。村民們認為,這樣的圍牆太過封閉,“歐式別墅就沒有”。孟凡浩也有自己的“策略”:他找出著名徽商胡雪巖故居的圖片,向村民們解釋中式建築“高宅大院”的傳統。最終,大部分業主接受了這個“回歸東方傳統”的方案——只有兩戶人家始終不肯讓步,他們索性直接跑到自家的工地上,現場指揮工人把圍牆高度降低了1米。
  孟凡浩覺得,只要不是涉及對主體風格、結構的顛覆性改動,他都可以有所妥協。
  儘管在施工工藝、質量上留下了不少遺憾,但包括孟凡浩在內的許多參與者都認為,這已經是在現有條件下,各方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了。
  除了漂亮的建築,東梓關是否能成為政府理想中的文化古村落“示範村”,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在東梓關之前,杭州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也曾因設計風格獨具特色而聞名全國——自2012年起,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用3年多的時間,在富陽洞橋鎮的文村,建起了14幢、24戶農居房。
2017-03-30 17:12:11
圖博館
他以灰、黃、白三色為基調,使用杭灰石、黃黏土和楠竹等當地傳統的建築材料,以夯土牆、抹泥牆、杭灰石牆、斬假石的外立面設計,打造出了一個以“浙派民居”為特色的“文村新村”。
  作為一個對鄉村和傳統懷有極大熱忱的建築大師,王澍將對文村的改造視為搶救中國鄉村文化的某種試驗——他希望在不改變古村落面貌的同時,實現鄉村的“隱形城市化”:有生態的環境,有傳統的歷史,也有現代化的生活。
  但事實上,幾年過去,人們對這場試驗的結果至今存在爭議:在許多人眼中,王澍一手設計的那些造型獨特、個人風格突出的民居似乎太過“實驗性”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切合農民生活的需要,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他的鄉建設想,仍有待觀察。
  近年來,類似這樣的爭議並不鮮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美麗中國”的號召下,鄉村建設日漸成為建築設計師們熱衷的方向,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建築師和文化界人士樂於投身這一浪潮中,並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在福建漳州的下石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曉東在兩座土樓之間建起了一間“橋上書屋”,這本是為當地的希望小學而建,如今沒有學生後,因其富有創意的設計而成為了知名的旅遊景點;在杭州臨安,建築師陳浩如用當地的毛竹和茅草等材料建造了一個極具設計感的現代豬圈,作為生態農場“太陽公社”的一部分,他希望能建立起一個生態農業圈,通過發展農業和當地特色的手工業,讓村民們在家鄉也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無論是側重鄉村建築的設計、旅遊開發,還是著力於農業生態和社區的營造發展,這些來自城市的精英都有著一個共 的目標:激活當地的經濟發展,提升鄉村對年輕人和城里人的吸引力,從而實現鄉村的複興。
  然而,美好的願景背後,這些嘗試究竟能為鄉村帶來什麼?
…..
  “現在也有另外一種聲音,說你們這就是一個空殼,沒有產業。但事實上,在現有體制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就能解決的問題。”在總設計師孟凡浩看來,未來,產業能否得到發展和引進,鄉村能否真正實現傳承與復興,都將是需要各方一起努力的系統性工程。
  但作為一個歷史文化並不特別突出的江南村落,東梓關正在品嚐設計帶來的甜頭。村支書許時新多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發展鄉村旅遊是他們接下來的計劃之一。
2017-03-30 17:13:28
圖博館
眼下,村里“新杭派民居”的二期工程也即將啟動。除了對一期工程周邊的房屋進行一定程度的立面整治,村里還將新建一個村民活動中心,並回遷一棟古民宅,改造作為鄉村書院。
  而政府也有了更大的計劃。“我們要選出最一流的設計院,採取一個團隊設計一座村莊的模式,相互pk,充分發揮各自的實力。”….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設想似乎有些理想化了:即便各家設計院每年都來村里開會、采風,最多也只會在這裡待上一兩個月,剩下的時間裡該怎麼辦呢?他們還需要為東梓關的未來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事實上,基礎建築完成後,一個村莊該怎樣長久地、良性地運轉、發展下去,這不只是東梓關,也是所有正在建設中的美麗鄉村,需要面對的問題。
  東梓關的村民們倒是都對此充滿了信心。如今,村里已經開了3家餐館。52歲的老闆朱華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以前在上海的快遞公司打工,因為看到了村里發展帶來的商機,決定回村創業,他以每年2.5萬元的價格租下了村口最顯眼的鋪面。“去年因為還沒什麼人來,生意不行,但最近越來越好了,這個月營業額就有3萬元。”
  住在61號院的方家是率先入住的兩家之一,成了村里宣傳的典型。為了和整體的建築風格相匹配,他們請來專業的設計公司將室內裝修成了傳統的中式風格,又配上了全套紅木家具,花了近80萬元。春節前,方家在門口掛上了大紅燈籠和彩旗,一家12口人從各地趕回來,歡喜地在新房過了年。
  “現在來看,這個項目的意義早已不是這些房子好不好看了,而是因為有了它們,讓這個村子一下在全國都紅了,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讓更多人願意回來,讓村子變得有活力了,有了更好的發展契機,這才是對村民們最大的意義。”孟凡浩說,前一段曾有人提出,村里應將這批回遷房統一回收改作民宿,但他堅決反對。這是為村民量身定做的自住房,也是東梓關之所以獲得如此大關注的原因。
  但無論怎樣,對於真正生活在東梓關的人們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他們才是東梓關未來的主要演員。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7/0328/c345439-30823254.html
2017-03-30 17:14:32
圖博館
“奶奶廟”作者徐騰:紅得每天被求婚,但只想認真做個建築師

據澎湃新聞2017.8.11報導,近日,“火得都快自焚了”的《他奶奶的廟》一文作者徐騰接受了澎湃新聞採訪。他的主業是清華大學建築系在讀博士生,他的副業是“不正經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魔幻現實主義建築、雕塑等田野觀察者。
從《他奶奶的廟》、《白洋淀大甲魚》、《中日王八(建築)大作戰》到《飛龍在地:中國龍建築野史》,徐騰一直行走在中國建築/雕塑的潮流前沿,而他活潑又不失犀利的文風,用他公號的口號一言以蔽之就是:正兒八經地扯犢子。
  首先我們來看除了為大家所知的奶奶廟車神,徐騰還觀察到什麼。
祖龍山莊“合力剝橘子皮”的小龍和浙江餘杭山溝溝龍
日本福濟寺的觀音駕靈龜與中國的“中華鱉建築”
送子娘娘廟滿壁的孩子和朴素的拴娃娃儀式
核磁共振機器的開光儀式與中國建設銀行的福順龍卡發卡儀式
  這些極有趣味的鄉土觀察以及在一席的一場名為《熱鬧觀察家》的演講,一下子讓徐同學變得炙手可熱,他戲謔道:“火得都快自焚了,我那個公號下面整天都有人在誇我,每天都有五個求婚的,三個表白的,弄得我以為自己怎麼著了,不過這種熱度應該也不會持續很久,我很快就要去貴州了。”
......
  回應
都是搞藝術的,相比葛宇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葛宇路就是辣雞
我也是學建築的,前幾天也聽一個清華的建築學博士講過建築分析,總體上西方許多建築師的想法是十分先進的。我本身學校一般,但是老師也都是不錯的學校畢業的,總的來說,建築界認為當代中國的建築師很厲害的還是不多,普里茨克建築獎也就王澍一個。我覺得除了和西方價值觀不同這個原因以外(就像諾貝爾獎)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建築學教育還沒到一定層次。有時候建築的好壞與建造技術無關,而是有想法的建築被甲方和主流評價標准給限制了。當然我自己看來這些建築師說中國的建築沒有靈魂就有點沒良心了,有沒有靈魂作為建築師自己沒有責任嗎?本意不就是想指責制度不好嗎?本質上還是站錯隊,這也是大學教育裡面一個很致命的問題,就是西方至上.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8_11_422467.shtml
2017-08-12 10:39: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