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瓦•阿爾托
芬蘭建築師和傢俱設計師。現代建築學的先驅。把芬蘭的建築傳統結合到現代歐洲建築中去,形成了既有浪漫主義又有地方特色的風格。主要作品有圖爾庫的圖倫•薩諾馬特大廈、維堡圖書館、美國麻塞諸塞理工學院宿舍等著名建築。1957、1963年分別獲英國皇家和美國建築師學會的金質獎。還以層木傢俱的設計聞名於世。
人生經歷
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蘭現代建築師,人情化建築理論的宣導者,同時也是一位設計大師及藝術家。 阿爾瓦•阿爾托是現代建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現代城市規劃、工業產品設計的代表人物。他在國際上的聲譽與四位大師一樣高,而他在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建築形式與人的心理感受的關係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沒有的突破,是現代建築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師。
阿爾托於1898年2月3日生於芬蘭的庫奧爾塔內小鎮(Kuortane),1916年至1921年在赫爾辛基工業專科學校建築學專業(Helsingin Teknilien Korkeakoulu, Helsinki)學習。隨後兩年,他作為一名展示設計師工作並在中歐、義大利及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旅行。1923年起,先後在芬蘭的于韋斯屈萊市(Jyvaskyla)和土爾庫市(Turku)創辦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大約在1924年,他為學校設計了幾家咖啡館和學生中心,並為學生設計成套的寢室傢俱,主要運用“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同年,他與設計師阿諾.瑪賽奧(Aino Marsio,1894-1949)結婚,共同進行長達5年的木材彎曲實驗,而這項研究導致了阿爾瓦.阿爾托20世紀30年代革命性傢俱設計--懸臂木椅的產生。
阿爾托於1928年參加國際現代建築協會,1929年,按照新興的功能主義建築思想同他人合作設計了為紀念土爾庫建城700周年而舉辦的展覽會的建築。他拋棄傳統風格的一切裝飾,使現代主義建築首次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推動了芬蘭現代建築的發展。他最著名的建築包括他在土爾庫的家(被認為是第一個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現代主義建築,1927),維堡衛普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1927-1935),帕伊米奧肺結核療養院(Paimio Tuberculosis Sanitarium,1929-1933)以及為1939年紐約世界商業博覽會設計的芬蘭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頭10年,阿爾托主要從事祖國的恢復和建設工作,為拉普蘭省省會制訂區域規劃(1950一1957)。
在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阿爾托最初設計的現代化傢俱也在那裡亮相,這是阿爾托的傢俱設計走向世界的更大突破。1935年阿爾托夫婦與朋友一起創建了Artek公司,專為阿爾托設計的傢俱、燈飾及紡織品做海外推廣。
阿爾托于1940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美術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芬蘭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63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76年5月11日逝於赫爾辛基。
創作風格
阿爾托主要的創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現代建築道路。他認為工業化和標準化必須為人的生活服務,適應人的精神要求。阿爾托的創作範圍廣泛,從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到市政中心設計,從民用建築到工業建築,從室內裝修到傢俱和燈具以及日用工藝品的設計,無所不包。 阿爾瓦•阿爾托最初的計畫是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進行隨意的勾勒,因此,在保證功能性關係和細節問題的前提下,無論在不規則的形狀上還是在結構上,他所設計的作品都表現出其創造性和隨意性。他使用不同的材料,並採用綜合的結構,同時還充分瞭解現場的場地特徵,然後對每項建築項目進行完美的設計。阿爾托採用大量重疊的手法開闢了更大的空間,並將窗戶的銜接、外界的景物通過一種光滑的曲線形式連接起來,以達到動感十足的目的。阿爾托經常在他的設計中採用這種設計方式,他認為這種設計可以達到人神共性的目的,而且可以留出更大的空間。當然,他也非常關注人性的特徵。
阿爾托使用諸如木材、磚塊、石頭、銅以及大理石等天然資源,同時也利用自然光線進行自然的銜接,風格實在而且連貫。鑒於他對土地的輪廓、光線的角度和方向的敏感性,因此他需要自然環境和與自然環境相通的社會環境之間直接的聯繫,並能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他們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考察、自然資源的使用以及對景觀和植被環境的利用等,在建築設計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大自然、陽光、樹木以及空氣等都在自然與人類和諧與平衡之間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和勒•柯布西耶的觀點相反,阿爾托認為自然不是機器,不應該為建築的模式服務,這種觀點與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不謀而合。同時他還強調:“建築不應該脫離自然和人類本身,而是應該遵從於人類的發展,這樣會使自然與人類更加接近。” 他說:“標準化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樣,而主要是作為一種生產靈活體系的手段,以適應各種家庭對不同房屋的需求,適應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設計的建築平面靈活,使用方便,結構構件巧妙地化為精緻的裝飾,建築造型嫻雅,空間處理自由活潑且有動勢,使人感到空間不僅是簡單地流通,而且在不斷延伸、增長和變化。阿爾托熱愛自然,他設計的建築總是儘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優美景色,風格純樸。
阿爾托大量不朽的建築不但在紋理上相當豐富,而且在傳統原料上來說也是相當廣泛,主要體現在流動的空間、自然光線、空間的分配以及其他大量的細節等方面。他的裝飾也影響到了國際水準,正如他曾經說過:“沒有什麼可以再生,同時也沒有什麼可以完全消失,任何東西都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他認為,眾多的建築對於建築學的一系列問題而言是一種單獨的解決方式,而這一系列問題又是建築學方面的驅動力量,因此,這種觀點後來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和接受。
芬蘭地處北歐,盛產木材,銅產量居歐洲首位。阿爾托設計的建築的外部飾面和室內裝飾反映木材特徵;銅則用於點綴,表現精緻的細部。建築物的造型沉著穩重,結構常採用較厚的磚牆,門窗設置得宜。他的作品不浮誇,不豪華,也不追隨歐美時尚,創造出獨特的民族風格,有鮮明的個性。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阿爾托的傑作比比皆是,有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的校園,芬蘭大廈(Finlandia)音樂廳及會議中心,赫爾辛基文化宮,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公司總部大樓等等。 簡潔、實用是芬蘭設計的特點,構思奇巧是芬蘭設計的精髓。芬蘭人特別擅長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設計目的。Alvar Aalto開闢了傢俱設計的新道路,在30年代創立了“可彎曲木材”技術,將樺樹巧妙地模壓成流暢的曲線。阿爾托將多層單板膠合起來,然後模壓成膠合板,這些實驗創造了當時最具創新的椅子。
1936年,阿爾瓦•阿爾托為他負責室內裝修設計的赫爾辛基甘藍葉餐廳(Ravintola Savoy)設計了一款花瓶作為裝飾品之一,即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經典玻璃製品,不僅在1937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展現了芬蘭現代設計的水準,還成為世界眾多博物館的珍藏品,並在1988年獲得國際桌上用品獎。其設計趣味來自隨意而有機的波浪曲線輪廓,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對稱玻璃器皿的設計標準。人們猜測波浪曲線輪廓象徵著芬蘭星羅棋佈的湖泊。這是天才的設計大師阿爾托除了建築之外,為玻璃器皿製造業留下的經典傑作。從年齡上看阿爾托花瓶已經是“古董”,但從設計上看,他至今仍然很超前,很現代。
創作歷程
阿爾托的創作範圍廣泛,從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到市政中心設計,從民用建築到工業建築,從室內裝修到傢俱和燈具以及日用工藝品的設計,無所不包。根據阿爾托建築思想發展和作品的特點,他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白色時期:1923~1944年,作品外形簡潔,多呈白色,有時在陽臺欄板上塗有強烈色彩;建築外部有時利用當地特產的木材飾面,內部採用自由形式。代表作為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 1927~1935)和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Sanatorium Paimio 1929~1933)。
紅色時期:1945~1953年,創作已臻於成熟。這時期他喜用自然材料與精緻的人工構件相對比。建築外部常用紅磚砌築,造型富於變化。他還善於利用地形和原有的植物。室內設計強調光影效果,講求抽象視感。代表作為芬蘭珊納特賽羅市政中心(1950~1952) 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宿舍──貝克大樓(1946~1949)。
第二白色時期:1953~1976年,這時期建築再次回到白色的純潔境界。 作品空間變化豐富, 發展了連續空間的概念, 外形構圖重視物質功能因素,也重視藝術效果。代表作為芬蘭珊納約基市政府中心(1950~1952年建)、伊馬特拉市教堂、卡雷住宅、奧爾夫斯貝格文化中心(1958~1962年建)、歐塔尼米技術學院禮堂、赫爾辛基芬蘭地亞會議廳(1962~1975年建,A.阿爾托設計)伊馬特拉附近的伏克塞涅斯卡教堂(1956~1958)、聯邦德國沃耳夫斯堡的沃爾斯瓦根文化中心(1958~1962)和不來梅市的高層公寓大樓(1958~1962)等。
自然再現
阿爾托本人傾服的是一種“自然再現”的理念。在出現“生態”這一概念之前,阿爾托的設計理念,早已滲透生態建築的基本精神。1940年,他曾寫道:“建築師所創造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和諧的、嘗試用線把生活的過去和將來編織在一起的世界。而用來編織的最基本的經緯,就是人紛繁的情感之線與包括人在內的自然之線。”受樹木流暢的直線條所“誘惑”,阿爾托選用大量木材,讓建築與芬蘭周邊環境融合一致。從瑪利亞別墅木板的構造方式,到伏克塞涅斯卡教堂參差的開窗形式,再到芬蘭音樂廳片斷的組合形式,阿爾托一再呼應著抽象自森林的“分隔號”。1937年的巴黎世博會上,阿爾托設計的芬蘭館,以“運動中的木”為實施方案,柱子以藤條綁紮圓木,曲折的外牆則用企口木板拼接而成,小巧精緻、典雅秀美,被譽為“木材的詩篇”。
威尼斯阿森納公園的樹林中隱現一座藍色的小木屋,那是1955年阿爾托為威尼斯雙年展設計的芬蘭館。這個面積百餘平方米的小屋子,集中體現了阿爾托對木材的眷戀,和其設計與環境極強的融合能力。阿爾托瞭解那個公園,沒有展覽的時候,那裡平靜樸素,甚至有點蕭條,但展覽舉行,人們攘攘而來。阿爾托於是設計了一座臨時的展館,帳篷式的木板房的材料提前預製好,運到現場再安裝。這個小屋子是雙年展上唯一的木構建築,木屋的蝴蝶形採光天窗優雅,純淨,更顯出一種神秘感。
“我們北方人,特別是芬蘭人,愛做‘森林夢’……森林是想像力的場所,由童話、神話、迷信的創造物佔據。森林是芬蘭心靈的潛意識所在,安全與平和、恐懼與危險的感覺同時存在。”阿爾托曾如此表述自己對樹木的感覺。這種眷戀造就了阿爾托的特性,也凝聚成了北歐設計的特色。這就是為什麼,在遍佈冷漠感的現代建築中,講到溫情,談到詩意,人們會常常想起阿爾托的作品。如同展覽策展人所說,“在阿爾托的建築中,木材作為材料,具有象徵性的重要意義。……與理性主義的鋼和混凝土建築相比,阿爾托的建築強調親近自然的無形價值。”
經典作品:
1.1929 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Sanatorium Paimo)
2.1937 Kuatya 聯排住宅(Terrace House Kuatya)
3.1938 瑪利亞別墅(Villa Mairea Noormarkku)
4.1947 劍橋市貝克住宅(Baker House Cambridge, MA)
5.1952 珊納特賽羅市政中心(Saynatsalo Town Hall)
6.1954 Muuratsalo 實驗大樓(Experimental House Muuratsalo)
7.1966 赫爾辛基科技大學(Helsinki Univ. of Technology)
8.1971 赫爾辛基芬蘭大廈(Finlandia Hall Helsinki)
9.1981 德國埃森歌劇院(Opera House Essen
http://baike.baidu.com/view/275035.htm
阿爾瓦•阿爾托作品集-築龍圖酷
http://photo.zhulong.com/renwu/detail31.htm
帕米歐結核病療養院 1929~1933 地點:帕米歐
20世紀20~30年代,芬蘭在醫療衛生設備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在國際醫療組織監督下,芬蘭建起很多中央和地方性醫院,肺結核療養院和心理醫療機構如雨後春筍遍及全國。通常這些機構的服務物件是城鎮、自治區以及一些地方性組織。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阿爾托就開始關注這種公共建築,例如阿拉耶爾維市立醫院和珊納特賽羅的老年人之家。那個年代,治療肺結核研究的結果頗令人滿意,新的醫療手段和設備使得這種可怕的疾病漸漸消聲匿跡。在這些新建的醫院中絕大多數是由JussiPaatela設計的。阿爾托只在一次醫院設計比賽中獲獎,那就是帕米歐療養院,他也因此成為了國際建築大師。在設計中,阿爾托把柯布西耶和格羅皮烏斯的激進與荷蘭建築師約翰尼斯?達克的思想結合起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設計風格。這位標準的功能主義者在設計中使光、空氣以及陽光都儘量符合治療肺結核病人的需要。
阿爾托認為治療環境是醫師和建築師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都對治療起直接的作用。阿爾托總是把“小人物”的利益作為衡量建築的標準。在設計中每一個細部處理都是從環境與生活出發,尊重醫生的意見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自己在醫院的親身體驗。因此他在設計著名的帕米歐椅時沒有
按照工業生產的標準或者審美的要求,而是從如何使病人的呼吸更順暢更舒服的角度設定椅子的彎曲程度。
整個建築依地勢起伏鋪開,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平面大致成長條狀由通廊連接,各條之間不相互平行,表現出功能和自由結合的風格。最前排是病房,共七層,朝南略偏東,可容納290張床位,每間病房住兩人。公共走廊則朝北。東端是日光室和治療區,朝向正南與主樓成一定角度。主樓屋頂是平屋頂,一部分作為花房。第二排建築高四層,為了不受前排的光線遮擋,不與主樓平行,其一層為行政區,二三層為醫務院,四層是餐廳和文娛閱覽室。第三排是單層,設有廚房、鍋爐房、備餐間和倉庫等。整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線條簡潔。長條玻璃窗重複排列,形成乾淨簡潔的韻律。最底層採用黑色花崗岩,和白色牆面形成強烈對比。陽臺的玫瑰色欄板使得建築簡潔的線條充滿跳躍的動感。室內採用淡雅的色彩,細節充分考慮到病人的起居需要,而不是單純追求理想化和抽象化的造型模式,大大擴展了功能主義的含義。
1956年,在義大利的一個演講中,阿爾托如此描述帕米歐療養院:“建造這座建築的主要目的是作為治療的工具。治療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有一個完全安靜和平的環境……房間的設計完全考慮到病人的感受:頂棚的顏色溫馨;佈置燈光照明時,避免病人在臥床時產生眩目;在頂棚上設置暖氣;自然風通過高窗進入室內;水從水龍頭裡流出時沒有雜訊,確保不會影響到隔壁。”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1959年
1953年,阿爾托完成伊馬特拉市中心設計,1956年他開始設計伏克塞涅斯卡教堂做為市中心的一部分,1959年教堂建成。作為阿爾托最典型的教堂作品,伏克塞涅斯卡教堂因為結合了美學要求和實際應用功能而成為一件獨特的完美藝術品。
阿爾托在這個設計中充分表現出成熟的設計經驗。他開始將設計塞納約基教堂中遇到的問題引入伏克塞涅斯卡教堂——教堂自身的宗教意義和實際功能之間的矛盾。教堂在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功能集中體現在社會意義上。遺憾的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人們往往忽略了教堂原有的作為公共建築的特徵。通常它們只作為普通的社會活動中心、少年活動中心、教會俱樂部和會議廳。阿爾托在設計時致力於一種完美的形式,同時還能在不妥協的情況下充分滿足社會活動的需要。
設計的出發點是三個相鄰的大空間,暫稱為A、B、C、A用作禮拜講經,和B、C之間用一個可活動牆隔開,打開這個隔牆它們就可以作為一個大空間;週末,B、C用作教會活動。每部分的座位在300人以下,A和B大約容納600人,三個連起來時可容納800人。隔牆可在一組軸承珠上滑動,厚42釐米,隔音效果很好。牆的一部分為平面,另一部分則設計成曲面。對此阿爾法的解釋是:“路德教的禮拜儀式需要三個教會設施:祭壇、講道壇、管風琴,他們在A堂中以三角形位置擺放。作為教堂最重要的教會設施,祭壇放在中間位置,講道壇退到一邊。聲學要求是路德教堂最重要也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堂室內採用不對稱佈置。和講壇對著的牆決定聲音的反射效果,正確設計可以使聲音以大小適中的分貝傳播。這個聲學牆由各種不同曲面組成,整個牆包括窗戶向內傾斜,活動牆的曲形部分與它的曲面吻合。”
教堂四周工業煙囪林立,為此阿爾托設計了一座別致的鐘塔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鐘塔頂部分成三份,像倒插的箭上的三支翎羽;內架三口鐘,與教堂內分成三個空間,祭壇上放三個十字架象徵著聖父、聖子、聖靈。塔身材料為白色混凝土,其側翼增強了鐘塔的穩定性。它的構造體還成了反射板,用來加強鐘聲。
教堂細部充分展現了阿爾托理性和浪漫交融的風格。白色牆面弱化了建築與天空的界線,而參差不齊的開窗方式則強化了與樹林的呼應,這一弱一強的處理將建築完美地融到環境裡。管風琴、窗戶、頂棚等不僅符合功能要求,且形式新穎美觀,富有創意。側面牆內窗和外窗是分離的,同時起到調節光線和表現空間的作用,這種方式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阿爾托對技術上的細節進行了描述:“立面使用磚和白色混凝土材料。屋頂在東側低高度。內部拱形聲學設計是經過微縮模型試驗的,模型內安放水準垂直都能自由轉動的反射板,光源放在講壇處,光線打在板子蔔,以此推斷聲波的音量和方向。東側的內外牆之間的曲線活動牆可以拉進。教堂有五個入口,確保三個空間都能獨立使用相互不影響。主入口設在南端。A廳還可以舉行葬禮,它的一個入口直接連著墓地,地下室包括儲藏室、停屍房。西南側的牧師住所有波浪形狀的屋脊。”
巴黎世界博覽會芬蘭館 1937
20世紀30年代的早期,阿爾托對呆板的教條主義和反對自然,崇尚人為因素的現實主義表現出懷疑和否定。他的這種理念表現了他對芬蘭的自然、質樸的熱愛,以及對義大利人文主義的崇拜。著名的巴黎和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正是以這種理念為基礎設計的。該作品的設計特點是一系列參差不齊的建築物交匯在一起成為一種抽象的拼貼風格。它們是由開放的小型展館和兩個相對開闊的大廳構成,大廳向內傾斜,中心部分下策沉。曲線牆面環繞在一個有樹蔭的日本風格的花園周圍。
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1939年
在此建築設計比賽中,阿爾托提出了兩個方案,而他的妻子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遞交了第三個方案,結果三個方案全部獲獎。在最終的方案裡,阿爾托設計了一座波浪形高牆,向內傾斜,增大了展區面積,又使室內空間產生流動感和浪漫的氣氛。他通過在影院懸掛一個船形的頂棚來避免封閉、沉悶的感覺。室內有一系列蜿蜒的平臺,一面是懸挑式樓梯。在展館中很多展品既做展品又是展館的材料設備,譬如一個芬蘭產的壓制板做成的螺旋槳既是展品,又實現空氣流通;作為牆體材料的木頭也是芬蘭當地產業的展示品。阿爾瓦對它的評述是:“展覽館就像倉庫,各種各樣的展品堆放在一起陳列。我盡力開闢最大空間集中展示他們,密集擺放在一起,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只有數寸之隔——好像把門.個單獨的音符串成一篇樂章。”
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貝克大樓1948年
麻省理工學院位於波士頓附近。1946年,阿爾托接受委託在臨近查理斯河繁華的海岸線的地方設計一棟學生宿舍樓。他希望使宿舍盡可能多的房間面向太陽和河流,而不是面向聚集的車流,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就是把宿舍樓設計成蜿蜒曲折的形式,形成一種傾斜著流動的風景。西面主要是一些次要的空間,例如公用房間、走廊以及位於大廳一層入口處以扇形方式向外發散的樓梯。為了避免走廊的光線昏暗,他將小賣部和自助餐廳的高度降低了一些。宿舍的表面用的是粗糙的紅色石磚,而低矮的餐廳部分使用的是灰色大理石。西面是一個常青藤纏繞的藤架和一座大型露天花園。這座有著紅色石磚牆、外形蜿蜒曲折的宿舍樓,跟其他建築相比是那麼與眾不同,從而成為一座標誌性建築。這種北歐浪漫主義的建築手法使得當時的國際先鋒派大為震驚。同時這種理性主義原則下的反理性形式,體現了阿爾托對現代主義獨裁專斷的否定。希契柯克稱它有“表現主義”傾向。
拉塔塔羅商業中心大樓 1955年
拉塔塔羅商業中心大樓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地段。1951年芬蘭鐵商聯盟為它舉行了設計比賽,這就是這座辦公大樓的英語名字——“鐵樓”的由來。阿爾托在比賽中奪得第一名。因為市中心林立著1925~1930年間建成的辦公樓,所以如何將這個新建築融入到這些建築中成了一道難題。從一開始,阿爾托就將重點放在沿街立面,利用大量輕型的鍍銅材料形成規則的有韻律的網格。內庭高7層,包括一個可容納120人的咖啡廳。頂部採用天窗採光,並安置40個筒狀燈,既能在夜晚營造出白天的效果,還能加速積雪融化,這與維普裡圖書館手法如出一轍。內庭牆面採用特製大理石板。
瑪麗亞別墅 1939年
瑪麗亞別墅是阿爾托古典現代主義的巔峰之作,被稱為“把20世紀理性構成主義與民族浪漫運動傳統聯繫起來的構思紐帶”。它可與賴特的流水別墅、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密斯的範斯沃斯住宅相媲美。
芬蘭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一系列私人住宅大都模仿德國大師格羅皮烏斯的風格,但是1934年阿爾托在設計他的工作室和房地產經理人住宅的時候,根據芬蘭當地的特點對住宅的風格做了一些改進:部分採用不同的材料,木材為主,磚石點綴,用一種新的手法將老式建築主體匯入整體中。但是阿爾托最重要的創新在於一種新的、貼近自然的、非幾何形體的空間結構。之後的事情證實了,對這座獨特的建築所採用的新的理念同樣適用於普通人的住宅。
如果我們排除那些為經理官員們設計的住宅,在阿爾托所有作品中只有小部分私人住宅缺少人性化的情趣。他的獨立私人住宅有很多是為他的藝術家朋友設計的。藝術家和其他人一樣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以至於不能在工作和休息之間有個明確的界線。阿爾托希望將它們融洽地聯繫在一起,所以他將住宅的工作區和生活區連成一個整體,並力求表現出主人的藝術素養和個人魅力。所以他的這些住宅就像是獨一無二的個人肖像。
瑪麗亞別墅是古裡申夫婦于1936年委託阿爾托設計的私人別墅,它位於努瑪庫一個長滿松樹的小山頂上。古裡申夫人瑪麗亞是當時芬蘭最大的工業家族之一——阿爾斯托姆的繼承人,哈利?古裡申則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這個家族擁有芬蘭大量木材、礦藏、水力資源、木夾板廠、玻璃廠、造紙廠、塑膠廠等。瑪麗亞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同時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她早年在巴黎學習繪畫,擁有大量藝術收藏品。古裡申夫婦和阿爾托一樣,深信以理性與技術進步為基礎,勢必能建設出一種理想的社會烏托邦。
在此之前,阿爾斯托姆家族已經在這裡建造了兩座家族別墅,一處是木構的城堡式別墅,一處是新藝術風格別墅,它們都是當時建築風格的典範。所以瑪麗亞計畫建造第三代別墅時要求不僅有符合時代特色生活的形式,還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她允許阿爾托在設計中進行大膽的創新和實驗。阿爾托曾寫道,“在這座建築中所運用的形式概念,是想使它與現代繪畫相關聯。”瑪麗亞別墅既表現了瑪麗亞?古裡申對於現代藝術的極大興趣,也表達了哈利?古裡申對森林工業的熱愛。
1938年冬,阿爾托完成瑪麗亞別墅第一份1:100的平面草圖,平面包括一系列L形建築。入口旁邊為三層,面向花園的為兩層。花園是一個用圍牆圍住的庭院,裡面有一個桑拿室和自由曲線的游泳池。後來阿爾托作了一些改進:撤掉原有的地下室,把畫室和畫廊合成一個完整的平面,組成一個多功能的大空間。一層仍然作為公共空間,二層則設計成全私人性。由於受到當時名聲大噪的流水別墅影響,阿爾托曾提出將地址移到有水源的地方。雖然後來沒有採用這個想法,但是大師們的追求建築地方性的思路如出一轍。
別墅共兩層,底層包括一個矩形服務區域和一個正方形的大空間,其中有高度不同的樓梯平臺、接待客人的空間、由活動書櫥劃分出來的書房和花房。公共空間和私人起居空間由中間的餐廳和降低的入口門廳分隔開來。除了服務區之外整個空間是開敞的。L形的別墅和橫放著的桑拿房、不規則形的游泳池圍合成一個庭院。桑拿房位於院子一角,連接著門廊。一道L形毛石牆強調了院落的空間。入口處,未經修飾的小樹枝排列成柱廊的模樣,雨篷的曲線自由活潑,從濃密的枝葉中露出一角,頗有幾分鄉村住宅的味道。從入口門廳過去就是起居室,這種向周圍自然空間開敞的形式,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芬蘭館中也採用過。
位於起居空間內的樓梯由不規則地排列的柱子圍合,柱子上圍繞綠色藤條,形成亦虛亦實的情趣空間,而不是做成普通的全封閉樓梯問。樓梯直達二層的過廳,過廳把二層的遊戲區、夫妻臥室、畫室分開。遊戲區連接四個小臥室和餐廳上方的室外露臺。其餘則是傭人房間和貯藏室。這座建築的特別之處在於,二層平面佈局和底層有著很大的區別,在建築結構上沒有必然的聯繫。
現代主義建築追求自由平面,儘量減少牆面分隔,讓室內空間自由流動。這是因為新型建築材料的應用使得樑柱成為承重體系,牆體被解放出來,可以只依據空間需要決定牆的佈局。像瑪麗亞這樣休閒避暑的住宅更需要自由生動的空間情趣。但是阿爾托最具創新的地方是把樑柱的自由度和傳統材料巧妙地結合起來:曲線的入口雨篷、船形畫室和曲線的游泳池使得建築的線條更自然流暢富有變化,而不是像其他現代主義大師拘泥于單調嚴肅的幾何形體。
二層的畫室像是從底層升起的一座塔樓,外表覆著深褐色的木條,立面的其他部分是白色砂漿抹灰。同時木材本身的紋理顏色也有細微變化,看上去不至單調呆板。在餐廳外牆和挑台,經過防腐處理的圓木棍橫豎交叉著組成露臺的欄杆,襯在背後的白粉牆上形成有韻律的線條。白粉牆的頂上還有白色的金屬欄杆。平地上露臺的樓梯扶手嵌在餐廳的外牆上,底襯是寶藍色釉面磚,腳下的臺階是未經打磨的碎石,典型的北歐原始粗獷的風格。
阿爾托夏季別墅 1953
別墅位於芬蘭中北部湖區,用作阿爾托及家人夏季避暑及工作試驗的場所。平面呈L形,這種平面也被阿爾托個人工作室採用。阿爾托很少採用封閉庭院,而是用L形塑造出一個方形庭院,既便於生活起居,又有利於與自然環境接觸。“L”一邊為起居部分,一邊為臥室,長度相當。內院牆面分成大約50塊,每塊由形狀、大小不同的磚組成,並採用不同拼接方式,用來實驗這種拼貼方式的美學性和實用價值。傾斜的單坡屋頂跨越起居室和西牆相連。別墅結合地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並融入其中,表現出設計師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超前的“生態”意識。這座別墅是阿爾托在紅色時期繼珊納特塞羅市政廳之後的經典之作。除了磚牆、坡頂的運用,在空間上構成一個方形庭院的處理手法也和珊納特塞羅市政廳相似。現代建築大師柯布西耶、賴特、密斯都致力於突破“方盒子”形式,尋求更自由的開敞的流動性空間。然而北歐的寒冷惡劣氣候,以及北方人特有的安定感,決定了這種想法在芬蘭是不可行的,因此阿爾托將當地建築的重點放在“功能”上,夏季別墅的人性化的內庭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于韋斯屈萊大學 1975年
阿爾托於1950年在這座大學的設計競賽中獲勝。直到1953年才開始建造,部分建築在1966年9月1日竣工,還有一些後期的工程到l975年才最終完成。這座建築群是阿爾托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自然樸素的形式令人信服。總平面呈半封閉狀圍繞中間校園,包括教育系、圖書館、實驗學校、體育設施、宿舍和俱樂部。建築一側的一層是學生和教師的白助餐廳,二層是矩形的禮堂和大廳,三層是行政管理部分。另一側是一至二年級學生的教室、一個物理實驗室和一個可容納310人的大教室,還包括測量系和建築系。遺憾的是最初的設想還包括一個可容納1000人的集會大廳,但是由於預算的原因最終沒有實現。
赫爾辛基文化宮 1958
1952年,芬蘭共產黨委託阿爾托設計一座適合總部辦公,並有文化設施的多功能綜合大樓。1955年開始動工,1958年完成。阿爾托把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獨立完成。辦公樓高5層,110個房間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和休息室。平面呈規正的矩形,用銅材料作裝飾。會堂平面採用貝殼形,線條自由。外立面鋪紅磚,內牆是木材和麵磚搭配。會堂和辦公樓之間由較矮的交通服務區相連,包括大廳、衣帽間、演講廳、三間教室、五間會議室、圖書館和地下健身房。會堂部分包括可容納1500個座位的大廳、一個餐廳和一個小型地下影院(現在作為會議室)。談到文化宮會堂的聲學處理時,阿爾托說:“它的多功能性需要一流的聲學設備,因此把它設計成螺旋形,採用混凝土牆體、木材和麵磚搭配,牆和頂棚都能同時吸收或反射聲波。代用牆板不僅滿足不同聲學需要,同時保證了建築線條的完整性。”文化宮因卓越的聲學處理聞名,頻繁使用於會議、樂隊排練及錄音。在外部,不規則形體密切配合內部空間變化。外牆幾乎沒有窗戶,使磚牆彎曲起伏富於動感。為實現這個效果,阿爾托特意製造了V形磚。
亞琛劇院 1980年
1959年,阿爾托在該劇院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並於1961年開始繼續深入設計直到逝世。1981~1988年由德國建築師哈樂德?戴爾蒙根據阿爾托的設計予以實施。
劇院位於德國亞琛市中心,萊茵河的西岸。基本方案沒有改變,還是依照阿爾托早先的想法。建築基本是由兩個錯落的體塊組成,都罩在傾斜的單坡屋頂下,用波浪形外牆圍合起來。劇院主體部分是一個可容納1100個座位的觀眾席。阿爾托本想使用卡拉拉大理石作為建築立面,但是由於空氣污染的原因最終決定使用鑄鋁,但是在建築即將建成之前改成了一種新型的輕質大理石。此外建築技術的進步也使聲學頂棚成為現實。
維普裡市立圖書館 1935年
維普裡市立圖書館是芬蘭第一座功能主義建築。它位於市中心公園東北角,與一座19世紀末建造的哥特式教堂相鄰。1927年阿爾托在該圖書館設計比賽中獲一等獎。當時的設計風格有些模仿阿斯普倫德,但是在1933年定稿時,阿爾托參照了格羅皮烏斯和柯布西耶的風格,在功能上進行了一些“創造”。圖書館1935年建成,同年10月13日對外開放。圖書館建築平面分為三部分:閱覽室、講堂和辦公區;借書處及閘廳;此外還有半地下書庫、衣帽間、茶室、衛生間等。入口大廳的樓梯連接大型禮堂,樓梯外是玻璃幕牆。兒童圖書館、借書處、閱覽室和基礎連在一起形成主體建築。講堂和辦公部分是鋼結構框架,立面採用大面積玻璃窗,公園美麗風景可盡收眼底。伸出的主入口通往借閱處以及正對著的“觀賞塔”。借書處和閱覽室的部分外牆厚75釐米,四壁不開窗,採用空調控溫,滿足北歐的保暖需要。頂部採光採用在平屋頂上預製漏斗型天窗,天窗共57個,上大下小,保證光線均勻漫射。天窗有兩層玻璃,配有輔助燈光,以便晚上和冬天積雪時使用。同時燈光的溫度能融化天窗頂的積雪,確保採光需要以及承重安全。天窗垂直向室內伸入一部分,組成有韻律的天花圖案。其他重要的創新設計包括燈光的大量應用、未經粉飾的木格窗、大膽自由的室內造型以及經過特殊設計的燈光設備。
塞納約基市政廳 1965年
塞納約基市政廳是市中心設計第二次競賽中的重點,於1961~1962年設計,1963~1965年建造。外觀使人聯想起鳥喙。市政廳的重心是會議廳,其帶天窗的高層屋頂特別醒目。室外樓梯邊是層層疊疊的大臺階。臺階與廣場之間設置噴泉,營造出公共生活的氛圍。由於採用框架結構,所以內部劃分十分靈活。市政廳與早已建成的教堂形成鮮明對比。阿爾托表示,他想將這個市政廳設計成一種有紀念意義的建築。市政廳正面朝著教堂,一部分坐落在一個人工的小山丘上,在這個山丘上阿爾托設計了瀑布和水池,以及一組架空的柱子形成的走廊。
芬蘭羅瓦涅米市立文化中心 竣工:1988
傢俱設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