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索瓦•德•屈維利埃
弗蘭索瓦•德•屈維利埃(François de Cuvilliés,1695年10月23日-1768年4月14日),是一位出生在比利時的巴伐利亞裝飾設計師和建築師,他將洛可可風格帶到慕尼黑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和中部歐洲。
主要作品
1728-1740年,奧古斯都堡
1733-1737年,慕尼黑王宮的維修,包括屈維利埃劇院的設計
1768年,鐵阿提納教堂
1734-1739年,寧芬堡宮
屈維利埃劇院
奧古斯都堡與獵趣園 維基百科
奧古斯都堡與獵趣園,其洛可可式室內裝潢,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整體環境由奧古斯都城堡建築物與巴洛克式狩獵花園所組成。
科隆大主教克雷門斯•奧古斯都一世 馮 巴伐利亞(Clemens August I. von Bayern: 1700-1761),出身於維特巴賀(Wittelsbach)王朝,於十八世紀初建城堡。當時的建築師為約翰•孔拉特•史勞(Johann Conrad Schlaun)與弗蘭索瓦•德•屈維利埃(François de Cuvilliés),其炫目的階梯空間為約翰•巴塔薩•紐曼所設計。
直到1994年,仍為德國總統接待外國貴賓的地方。
慕尼黑王宮 維基百科
國王殿
宴會廳
舊王宮前的獅子
考古館
聖喬治雕像
臥室
珍寶館內的王后珠寶
慕尼黑王宮(Münchner Residenz)為昔日巴伐利亞君主的王宮,位於德國慕尼黑市中心。這座宮殿是德國最大的市內宮殿,目前向遊客開放,展示其建築、室內裝飾和皇家收藏。
建築群包括十個庭院和博物館,有130個展室。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靠近馬克斯-約瑟夫廣場的國王殿(Königsbau)、朝向王宮大街的老宮殿(Alte Residenz),以及面臨王宮花園的宴會廳(Festsaalbau)。二戰後重建王宮,屈維利埃劇院(Cuvilliés Theatre)就設於宴會廳的一翼。王宮內的赫拉克勒斯廳(Herkulessaal)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主要的表演場地。
鐵阿提納教堂 維基百科
鐵阿提納教堂
教堂內部
鐵阿提納教堂(Theatiner Church St. Kajetan)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座教堂,由巴伐利亞選帝侯Ferdinand Maria和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夫婦建於1663年到1690年, 以慶祝1662年期待已久的王室繼承人,王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Emanuel的出生。
這座教堂為義大利巴洛克式,模仿了羅馬的Sant'Andrea della Valle,由義大利建築師Agostino Barelli設計。1690年,他的接任者Enrico Zuccalli在原計劃之外增建了一對71米高的穹頂雙塔。洛可可式樣的正立面直到1768年才由弗蘭索瓦•德•屈維利埃完成。其地中海外觀和黃色色彩成為該市著名的標誌,並對德國南部巴洛克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教堂內部採用繁複的灰泥裝飾,由於其亮白的色彩而感覺非常明亮。灰泥裝飾由Nicolo Petri(1685 - 1688)完成而小教堂內有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夫婦的墳墓。
寧芬堡宮 維基百科
寧芬堡宮正面
1760年的寧芬堡宮
石廳頂部壁畫
View on Monopteros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Amalienburg
The grand parterre
寧芬堡宮(德語:Schloss Nymphenburg),或譯紐芬堡宮,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座巴洛克式宮殿,於1675年落成,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夏宮。
歷史
這座宮殿是選帝侯斐迪南•瑪里亞(Ferdinand Maria)和妻子薩伏依的Henriette 阿德萊德在1664年邀請了一批義大利建築師和藝術家建造,以慶祝王室繼承人——兒子選帝侯、子爵馬克西米里安二世(Maximilian II Emanuel)的出生。同時建造的還有同為巴洛克式的鐵阿提納教堂。
從1701年開始,巴伐利亞公國的繼承人Max Emanuel對宮殿進行了有系統的擴建。
今天,寧芬堡宮對公眾開放
宮殿
宮殿和花園如今已經成為慕尼黑重要的觀光點。石廳(Steinerner Saal)頂部的壁畫由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創作,弗蘭索瓦•德•屈維利埃負責裝飾設計,佔據了城堡中央建築的三層。
一些房間仍保留著最初的巴洛克風格,其餘的被重新裝飾城洛可可或新古典主義風格。南面建築以前的小起居室如今成列著路德維希一世的美人畫廊,路德維希二世出生的房間也在該建築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