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07 05:00:00| 人氣1,7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波羅多洛斯:名建築師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

File:Apollodorus of Damascus, Greek Architect and Engineer. Pic 01.jpg
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雕像,現藏於慕尼黑古代雕塑展覽館。
File:072 Conrad Cichorius, Die Reliefs der Traianssäule, Tafel LXXII (Ausschnitt 01).jpg
圖拉真大橋的紀念碑,阿波羅多洛斯位於正在祭祀的皇帝後面最顯眼的位置。
File:Traianus Glyptothek Munich 336.jpg
圖拉真皇帝
File:Roemischeprovinzentrajan.png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  130-140),是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著名的工程師、建築家、設計家和雕刻家。他是來自敘利亞行省大馬士革的希臘人,受到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的重用,完成大量的建築作品。
105年,阿波羅多洛斯在達基亞多瑙河上為在進行第二次達基亞戰爭的羅馬帝國軍隊建築了圖拉真大橋。他在羅馬也留下很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圖拉真柱和圖拉真廣場。他還在貝內文托和安科納建築了圖拉真凱旋門。此外,他也被認為是羅馬萬神廟的設計者和西班牙阿爾孔尼塔爾橋的建造者。106年,他完成或重新修繕位於羅馬戰神廣場在圖密善時代就開始建造的劇場。
哈德良登基後,由於阿波羅多洛斯多次嘲笑哈德良的建築和設計,從而得罪哈德良。哈德良將其放逐,之後他被指控犯有虛有的罪名而被處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圖雷真凱旋柱﹝Column of Trajan﹞

大理石浮雕圓柱,總高 38 公尺
圖雷真凱旋柱上浮雕
圖雷真廣場,羅馬﹝Rome﹞,義大利
  圖雷真凱旋柱位於羅馬奎利那爾山﹝Quirinal Hill﹞邊的圖拉真廣場﹝Trajan's Forum ﹞,為羅馬帝國皇帝圖雷真﹝Trajan﹞所立,以紀念西元 101 年對達契亞人﹝Dacians﹞的戰爭勝利。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朵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於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
  圖雷真凱旋柱淨高 30 公尺,包括基座總高 38 公尺。柱身由 20 個直徑 4 公尺、每一個重達 40 噸的巨型卡拉拉﹝Carrara﹞地區所產的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 190 公尺浮雕,從柱子的底部盤旋而上繞柱 23 周。柱體之內,有 185 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 為了矯正自下而上的視差,浮雕帶的寬度越向上越寬。
  圖雷真凱旋柱的浮雕帶,從出征前的宗教儀式、皇帝的訓示,兩支軍隊的作戰,直到圖雷真率部凱旋,幾乎所有戰爭中的重要情節都被一一表現了出來。浮雕上出現的人物有 2500 多個,圖雷真皇帝出現 90 多次,其場景之複雜、人物之眾多、以及對君主個人頌揚都是史無前例的。更值得稱道的是,浮雕在刻劃人物的容貌、民族特點、服飾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歷史真實性,使之也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的藝術品。  
  距古幣的描繪,早期圖雷真凱旋柱的柱冠為一隻巨鳥,很可能是鷹,後來被圖雷真塑像代替,漫長的中世紀奪去了圖雷真塑像。1588 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聖彼得雕像立於柱頂至今。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roman/trajans-column.htm

建築師阿波羅多洛斯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意思是“芬奇的列奧納多”。用他的出生地來代替姓氏稱呼他,不是因為他沒有姓,而是為了把他與其他眾多的同姓人區別開來。也就是說,當人們稱呼某人為某地的某某時,證明此人尚在人世時,就已經是一位名人了。“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是一位在圖拉真時代參與並完成了所有標誌性公共建築建設的建築師。
  其實無須小亞細亞出身的哲學家克瑞索托強調,羅馬皇帝一直以來就有以下三大職責:
  一、保障國家安全,也就是對外政策。
  二、治理國內秩序。
  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一條和第二條要形成相關的政策,需要得到元老院的通過。只有第三條,皇帝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實施。因為完善帝國全域內的基礎設施,所需經費不是從國庫裏出,而是從皇帝的公庫裏出。
  因此,羅馬皇帝同時兼任了事實上的建設大臣。不同的皇帝,因其性格不同,他們與建築師之間的關系也有所不同。
  一種情況是皇帝自身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這種情況下,設計方案通常由皇帝提出,建築師只負責解決技術問題,並把方案變成現實。
  另一種情況是皇帝自覺缺少藝術修養。這樣的皇帝會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建築師來做。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尤裏烏斯-愷撒和繼圖拉真之後的皇帝哈德良。此外,提出建造“黃金宮殿”的尼祿皇帝也屬於這一類,雖然他的設計與羅馬人的感覺不太一樣,應該減分。
  後者的代表人物是韋斯帕薌皇帝和圖拉真。圓形競技場(Colosseum)是韋斯帕薌建的。這類皇帝統治期間的建築師名留後世的概率自然要高很多。
  用不著我多作解釋,“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和“芬奇的列奧納多”,他們的才能完全施展在不同的方面。阿波羅多洛斯的才能用在了解決他全權負責的項目上,而列奧納多的興趣卻在於探求事物的基本原理。因此,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稱阿波羅多洛斯為建築家或建築工程師,卻不知道什麽樣的稱呼適合列奧納多。
  也許就因為上述原因,列奧納多在土木、建築領域表現出來的才華只體現在極少量的一些圖紙上。而阿波羅多洛斯則留下了大量的建築遺跡,為現代考古學家們提供了極富價值的研究實物。列奧納多在有生之年不夠幸運,除了像科學家那樣探求事物基本原理的精神之外,他沒有能夠遇到一位願意把一切事務都交給他負責的皇帝。
  列奧納多的家鄉不是佛羅倫薩,他卻成為了以佛羅倫薩為發祥地的文藝復興精神的最高體現者。同樣,希臘人阿波羅多洛斯盡管出生在大馬士革,卻是所有建築師中,最具備羅馬風格的建築師。我想,他和圖拉真一定是極其相像的兩個人,因為圖拉真雖然出生於西班牙,卻比羅馬人更像羅馬人。
  在徹底解決達契亞問題之前,圖拉真沒有親自負責過一項像樣的公共建築項目。因為那時的他,不得不把阿波羅多洛斯牢牢地拴在多瑙河畔。
  英語中,建築師及建築工程師叫“architect”,意大利語叫“architetto”。它們都是以希臘語派生出來的拉丁語“architectus”為詞源的。把它譯成無法體現出拉丁語為詞源關系的日語時,我想與其翻譯成“建築師”,不如翻譯成“構築師”更貼切。因為,羅馬時代的“architectus”必須負責所有土木工程,不管是用於軍事的還是非軍事的。當然,這與羅馬人的土木工程本身很難區分軍事用途或非軍事用途有關,像道路和橋梁的設計修建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一次達契亞戰爭結束後,阿波羅多洛斯接到的任務就是建橋。
  如果在普通的河面上修建石結構橋,有羅馬軍團中的那些普通工程師就足以完成。但是,“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接到的任務是在多瑙河這條大河上架起一座石橋。
  在波濤滾滾的大河上建橋有過先例。那是在150年前尤裏烏斯-愷撒下令修建的,就在歐洲僅次於多瑙河的萊茵河上。據說那座橋建在波恩和科隆之間的某個地方。萊茵河在那個位置的河面寬度不足500米。還有,愷撒下令建的橋是木結構橋。這次,圖拉真要求建一座石結構的橋,位置在多瑙河中遊,是河面寬度遠遠超過萊茵河寬度兩倍的地方。因為圖拉真建這座橋的目的是要聯結羅馬本土與達契亞屬地。
  現在,多瑙河兩側還能找到一點橋墩的遺跡,因此還可以確定阿波羅多洛斯在現場指揮完成的這座橋的所在位置。
  北岸位於羅馬時代叫做德羅貝塔的城市,現在叫塞維林堡,屬於羅馬尼亞;對面的南岸是在塞爾維亞。
  那麽,為什麽建橋的地點一定要選在這個位置呢?
  首先,過了橋來到多瑙河北岸後,從這裏繞過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可以直線到達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
  其次,方便與其他戰略要地的交通。這座大橋現在還叫圖拉真大橋(TabulaTraiana),其建築風格非常符合阿波羅多洛斯的作品風格。現在,這座橋已經完全淹沒在水面以下,看不到它的原貌了。因為它與劈山而建的大道相連,因此,在羅馬時代,想與費米拉空(今科斯托拉茨熱)和辛吉杜努姆進行往來聯系非常便利。
  建橋的地方屬於近米西亞行省。這個行省位於國界線上,所以有2個軍團常駐。貝爾格萊德是第四弗萊維亞軍團的基地,科斯托拉茨熱是第七克勞狄烏斯軍團的基地。
  一旦發生緊急狀況,作為輔助部隊的第二軍團可以從遠潘諾尼亞行省首府阿奎因庫姆(今布達佩斯)自西北趕到達契亞;第一意大利卡軍團可以從遠米西亞行省諾維伊(今斯維什托夫)基地自東南趕到達契亞。也就是說,圖拉真大橋正好位於4個軍團基地在多瑙河中遊沿岸的活動範圍的交叉中心。
  第三個理由是在帝國最前線的多瑙河上建起這座橋,方便了它與帝國首都羅馬之間的交通往來。
  建橋的地方有一條向南延伸的羅馬大道。從納伊蘇斯(今尼基)沿這條道路向西南走,在裏斯(今列澤)抵達亞得裏亞海。出了亞得裏亞海,快的話只要一整天,慢的話也只需要兩天的航程就可以到達意大利半島。登陸意大利後,意大利境內完善的道路網甚至會讓你迷失方向,不知道該選擇走哪條路去羅馬。此外,從貝爾格萊德沿羅馬大道向西,也可以到達位於亞得裏亞海東岸的斯帕拉托(今斯普利特)。如果走這條路的話,從斯普利特到位於意大利中部的海港安科納只需要橫渡亞得裏亞海即可。就算發生了需要皇帝親臨現場的大事,也能保證軍隊的行動迅速快捷。走這條路線與繞道意大利北部抵達羅馬的路線相比,無論是距離還是時間上都會大大縮短。
  我有一個羅馬尼亞朋友住在羅馬,他父母生活在羅馬尼亞西部。他很少選擇坐飛機從羅馬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再折回向西的出行方式。更多的時候,他會選擇開車去。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那麽,他會選擇走哪條路線呢?
  首先,從羅馬經過佛羅倫薩、博洛尼亞到帕多瓦,再到的裏雅斯特,他會走意大利人引以為傲的高速公路。從的裏雅斯特向東北穿越斯洛文尼亞,目的是要避開在克羅地亞境內的旅途。然後進入匈牙利,雖然這樣走有點繞遠。進入匈牙利境內後,目標直指位於東北方向的布達佩斯而不是直接向東去。到布達佩斯後再轉而向東,越過國界線,進入羅馬尼亞境內。
  當然,從羅馬到羅馬尼亞並非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如果你想沿著2000年前古羅馬人走過的路線走一遍的話,現在依然可行。
  首先,只要走高速公路,從羅馬到達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城市安科納或位於安科納以南的佩斯卡拉非常容易。這兩個港口都有擺渡船到斯普利特,這種船可以裝運汽車。此外,同樣先走高速公路,到達巴裏,從巴裏到列澤以南、羅馬時代的都拉基烏姆(今都拉斯)。這條路線同樣有可以運送汽車的航路。
  如果在斯普利特上岸,需要穿過克羅地亞,縱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現在通常簡稱為“波黑”。——譯者註),並在到達貝爾格萊德以後,渡過多瑙河才能進入羅馬尼亞。如果在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上岸,行駛的路線變成了先穿過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然後通過塞爾維亞,再橫渡多瑙河進入羅馬尼亞。從上面所列自羅馬到羅馬尼亞需要經過的地方,我們知道,在經過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及科索沃戰爭以後,除非記者,實在不適合普通百姓開車旅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中遭到毀壞的道路及橋梁還沒有得到修復;同時,旅途中的住宿也得不到保證;此外,為數不少的當地居民依然拒絕交出武器。可以說,這些地方絕對不能說治安狀況良好。到這些地方旅行,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過去了近1700年後的今天,反而變得更危險了。
  所謂“羅馬統治下的和平”(PaxRomana),不只是為了保護帝國本土內的居民不受生活在羅馬帝國境界之外的人——羅馬人稱之為蠻族的人——的侵擾而享有的“和平”。羅馬帝國是個多民族國家,相鄰而居的民族之間關系緊張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相安無事的狀態反而讓人感覺不太正常。所以,羅馬作為具有霸權地位的國家,其職責之一就是對不同民族之間發生的紛爭進行調停。
  調停首先由行省總督出面。如果行省總督解決不了,就從中央下達指令,皇帝會寫一封親筆信派人送過去。如果這樣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的話,羅馬就會毫不猶豫地派出軍團。羅馬時代的希臘哲學家克瑞索托提出的皇帝三大職責中的第二條,我把它翻譯為“治理國內秩序”。但是,如果忠實於原文進行翻譯的話,應該是“治理行省秩序”。“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不是只要成功抵禦外敵就可以實現的。只有同時成功解決了帝國內部的紛爭,才能實現“羅馬人維持的世界秩序”。在普通百姓看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選擇最近的路線放心旅行,不管你去哪裏。
  可以說,圖拉真大橋是古羅馬科技的結晶之一。在阿波羅多洛斯的指揮下,建成這座大橋僅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建設者就是士兵。采伐石材和木材等工作由輔助部隊的行省士兵負責,需要建造技術的主體施工部分工程由軍團兵負責,因為他們熟悉此類工作。此時,羅馬和達契亞之間已經達成和談協議,所以估計士兵們都是把盔甲、武器等放在基地內,穿著短衣從事勞動的吧。羅馬人非常討厭工程遙遙無期地拖延,再加上圖拉真大橋是建在水量豐富的大河上。所以,盡早完工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成功與否。尤裏烏斯-愷撒下令在萊茵河上建的橋只用了10天時間,那是因為建橋地點河面較窄,建的又是木結構橋。而在多瑙河上建石橋,從開工到結束也僅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我想,這一定是突擊施工的結果。還有一個原因,我想是因為士兵們有著長年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建築施工經驗,才使得大橋有了在短時間內建成的可能。
  為了紀念此橋的建成,同時也出於宣傳羅馬擁有了可以在多瑙河上架設如此巨大規模橋梁的技術的目的,在大橋建成後的第二年,圖拉真發行了塞斯特斯銅幣,圖案是一座拱形的橋。這是因為銅幣是圓形的。
  羅馬人把橋梁看做是道路的延伸,所以他們修建的橋面通常與路面高度一致。如果你看到的橋有臺階或坡度,那一定是在羅馬帝國滅亡後修建的。
  考慮到流經橋下的河水漲落情況,必須把橋的高度設計成在水量猛增時也不會被淹。同時,要使橋梁高度與道路一致,直接從一邊河岸建到另一邊河岸,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橋腳必須深入內陸距離河岸很遠的地方。同樣,在河的另一邊,也要延伸至距離河岸很遠的地方。這樣一來,橋的長度大大增加,高度自然也可以增加了。根據建橋位置的地勢條件,建橋方法各有不同。但是,羅馬人建橋的基本原理就是上面的要求。
http://data.book.hexun.com.tw/chapter-18119-2-3.shtml

圖拉真大橋

  關於橋梁,與其看實為外行的我生澀的解釋,倒不如看圖可以一目了然。在這裏,我想介紹的是選自加利亞佐所著《羅馬的橋》中的圖,首先令人驚訝不已的是其建造規模。
  全長——1135米
  高度——27米
  寬度——12米
  橋體由20個石結構橋墩支撐。
  橋墩長度——33米
  高度——14米
  寬度——18.5米
  橋墩下面埋木樁,樁與樁之間緊密無縫,木材的耐水性出乎意料地好。水城威尼斯的下面就埋了無數木樁。
  橋墩之間的距離達30多米,三層槳戰船通行完全沒有問題。
  建這種巨大的橋墩時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先用緊密無縫的木柵欄圍住一個地方,排空裏面的水,然後再在木柵欄內建橋墩。我問過一位在本州和四國參加過建橋工程的人,他告訴我,盡管機械化程度與現在不能相提並論,但是,當時的羅馬人采用的施工方法與現在的完全一樣。
  這座連接多瑙河左岸的德羅貝塔和右岸的本都的橋梁,只有橋墩部分是石結構,橋面部分用的是木板。當然,如果在陸地上建近1公裏長的橋梁或高架引水渠,即使要求全程都是石結構,羅馬人也具備這樣的技術。圖拉真大橋采用石材和木材混用,一定是出於減輕整座橋體重量的考慮。因為橋墩不僅要支撐橋體,還要承受橋下水流的衝擊。再加上這座大橋與帝國其他地區的橋不同,它的長度不是數十米,而是超過了1公裏。
  按照羅馬公共設施建造的慣例,建這樣的工程,會在所用石材的表面刻上參與施工的軍團和大隊的名稱。從圖拉真大橋存留下來的極少遺跡中,可以確定第二西斯帕尼亞軍團和第三布列塔尼亞軍團,以及第一克裏特軍團的各個大隊都參與了該橋梁的施工建設。用大隊稱呼的部隊是由行省出身的士兵構成的輔助部隊。當然,這些大隊也都參加了第一次達契亞戰爭。因為圖拉真為了建這座橋,在與達契亞達成和談協議後,並沒有讓士兵們馬上回原來各自的駐地。
  無論是圖拉真記功柱上的浮雕,還是銅幣上的圖案,都顯示出圖拉真大橋有上下兩層。很可能下層用於裝載有沈重武器及糧食的貨車,並用於通常以三列縱隊行軍的重裝步兵通行,上層用於負責警戒的士兵和老百姓通行。羅馬帝國不禁止百姓過境交流,他們甚至鼓勵內外往來的交流。因為和平時期人與物的交流越頻繁,越容易降低生活在國境外蠻族的掠奪欲望。羅馬人把掠奪欲望的消退叫做文明化。
  圖拉真大橋是羅馬時代規模最大的一項建築工程。但是,根據100年後的卡西烏斯-狄奧的描述,“因為痛恨這座橋被蠻族利用,哈德良皇帝下令,橋的木結構部分被解體”。當然橋本身並沒有因此失去它的用途,因為有記錄說,後來這座橋得到了維修加固。但是,到了帝國末期蠻族入侵愈演愈烈的時候,木結構部分遭到徹底破壞。作為一座橋,它完全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6世紀前後開始,每個世紀總會有一兩個人對此橋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到了17世紀,終於有人畫出了圖紙,盡管只是石結構的橋墩部分。到了19世紀中葉,第一本研究該橋梁的正式書籍出版。然而,到了那個世紀末期,奧匈帝國為了方便大型船只在多瑙河上航行,對破損已經非常嚴重卻依然矗立在河中的橋墩實施了爆破,自此圖拉真大橋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研究者們掌握的橋體復原圖和位於羅馬博覽會新城的羅馬文明博物館裏的模型來想象它作為橋梁發揮作用的那個時代的情形。
  讓我們回到1900年前的古代吧。看到羅馬堂而皇之地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建造如此規模的大橋,而且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超短時間完成,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又是怎麽想的呢?
  羅馬方面聲稱建這座橋只是為了聯結位於多瑙河右岸的本都和位於多瑙河左岸的德羅貝塔。因為本都本來就是羅馬的屬地,德羅貝塔則在第一次達契亞戰爭結束後成了羅馬的基地之一。這個理由應該說是成立的。還有,因為達契亞與羅馬已經建立了同盟關系,所以,圖拉真大橋的竣工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兩國間的和平。這一理由同樣成立。
  但是,在達契亞方面看來,羅馬軍隊在第一次戰爭期間建起來的石結構紮營地從德羅貝塔一直連到了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更何況,戰爭結束後羅馬沒有從這些紮營地撤走全部士兵。
  我們不清楚圖拉真皇帝是否是故意刺激這位達契亞國王。至少,從種種跡象來看,我想他多少是有這想法的。只是關於這一點,沒有人給我們留下只言片語。不管怎樣,對達契亞來說,羅馬建造圖拉真大橋就是公然的挑釁行為。同時,對於德凱巴魯斯來說,他忘不了自己在圖密善時代,曾經以強硬的姿態得到過對己有利的和談結果。雖說羅馬皇帝換了,但是,那次經歷不過是10年前的事情而已。
  達契亞國王認為第二次戰爭一定會來。這次他改變了策略。他要鼓動帕提亞國王和自己聯合起來,從東、北兩個方向同時攻打羅馬帝國。達契亞使節好像確實去了帕提亞國王的宮殿。只是,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與羅馬接觸之前,帕提亞王國雖然一直擁有可以對羅馬邊境形成威脅的軍事力量,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攻下羅馬。這個國家只有在國王更替的時候,才會威脅羅馬的領土。因為這個時候,它需要通過向外國示威,來控制國內局勢。在公元105年,帕提亞並無這方面的需求。
http://data.book.hexun.com.tw/chapter-18119-2-5.shtml

圖拉真  維基百科

圖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53年9月18日-117年8月9日),羅馬帝國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貝提卡的義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戰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對內政策
為了應付存在已久的各種內部矛盾,圖拉真採取了有效而溫和的手段改善弊政。他尊重元老院的地位,並擴大元老院的基礎,東方各行省的貴族得以參加元老院。為改善地方吏治,他以curatores為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控制地方財政,任命忠於職守的親信到行省擔任總督。他重視低下階層的生活,減輕人民的負擔,並提供貸款援助小農。為了阻止義大利的資金外流至行省,圖拉真頒布《農地投資法》,規定元老院議員必須將總資產的三分之一投資於義大利。此外,他沿襲涅爾瓦所創行的辦法,以皇帝的個人收入在各地設立貧兒補助金(Alimenta),用以養育貧苦無依的孤兒。
  對外政策
圖拉真打破奧古斯都確立的傳統邊界,放棄羅馬帝國建立以來便一直沿用的守勢方針,重拾羅馬共和時期的侵略傾向。101年至102年和105年至106年,圖拉真曾兩次攻打多瑙河下流的達基亞人,推翻達基亞國王德凱巴魯斯的統治。戰後達基亞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大批羅馬士兵和貧民被遷往重建後的達基亞行省。圖拉真柱就是為紀念圖拉真在達基亞戰爭所取得的勝利而建。
  安息戰爭
其後,圖拉真將擴張的方向轉往亞洲,與羅馬帝國的東方勁敵--安息帝國 (又譯帕提亞帝國)交戰。自公元前一世紀中葉以來,安息曾與羅馬交戰多次,雙方相持不下。安息曾在前53年擊敗由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隊,安東尼亦曾在前36年越過幼發拉底河進攻安息,但最終被迫退回幼發拉底河以西,並以此為界。105年至106年,圖拉真命令駐守敘利亞的羅馬軍團佔領巴勒斯坦與阿拉伯沙漠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和西奈半島,建立阿拉伯行省。113年,圖拉真拒絕承認安息所扶植的亞美尼亞國王,並以此為藉口,親率大軍向安息大舉進攻。羅馬軍團佔領亞美尼亞後,隨即南下進攻兩河流域,攻下安息的首都泰西封。圖拉真在116年宣佈廢除安息國王歐斯羅埃斯一世(Osroes I)的王位,扶植Parthamaspates為羅馬控制的傀儡安息國王。三個行省在佔領地上建立:亞美尼亞行省、亞述行省和美索不達米亞行省。他的軍事行動成功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至最大,東起兩河流域,西達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南至埃及、北非,北抵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達基亞。
然而,圖拉真在亞洲西南部所取得的這些勝利只是曇花一現。115年,希臘-猶太裔之間的衝突在猶太行省演變為嚴重的猶太人騷亂,並逐漸蔓延到了有龐大猶太社群居住的埃及、昔蘭尼加以及賽普勒斯。圖拉真被迫從兩河流域回師鎮壓騷亂,並任命養子哈德良為安息戰爭的總指揮。但他在途中染疾,最後在117年8月病逝於小亞細亞南部的塞利努斯(Selinus)。圖拉真死後,他在兩河流域所取得的勝利很快被哈德良放棄,羅馬帝國再次退回圖拉真開戰前的邊界。
  繼承人
早在86年,圖拉真的堂弟過世後,圖拉真便收養堂弟遺下的兒子哈德良為養子,並將他的甥孫女「薩比娜(Sabina)」嫁給這位養子。圖拉真臨終前指定哈德良為繼承人。他死後不久,東方軍團在117年8月11日向哈德良宣誓效忠,事後元老院追認哈德良繼位為羅馬的「第一公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96%E6%8B%89%E7%9C%9F

台長: 阿楨
人氣(1,7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建築師 |
此分類下一篇:索菲亞大教堂:名建築師3
此分類上一篇:印何闐:名建築師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