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自畫像,北京故宮藏
《廬山高圖》
《滄州趣圖》
《沈周仿富春山居圖》
《寫生冊》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生平
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沈恆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
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遊林泉,追求精神上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搜羅畫家,沈周亦在其中,沈周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後」客人頗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於此?渴貴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義也,豈有賤哉?謁而求免,乃賤耳。」
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藝術特色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閒意趣。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作品流傳
廬山高圖
沈周的代表作品現在多藏於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
《仿董巨山水圖》軸(作於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
《滄州趣圖》卷
《卒夷圖》
《墨菜圖》(這兩幅原為冊頁,後合裝成卷)
《臥遊圖》等。
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幾幅沈周精品,其中有:
《東庄圖》
《牡丹》軸(此畫作於 1506年,當時沈周已81歲)
遼寧博物館藏有兩幅沈周的傑作,一幅是《盆菊幽賞圖》卷,畫面中樹石茅亭,亭中飲酒賞菊者三人,意態優閒,布勢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煙江疊嶂圖》卷,作於正德二年(1507年),筆墨之運用,隨心所欲,滿紙煙戀,誠屬沈周82歲晚年傑作。
此外,台灣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沈周極有名的《廬山高圖》軸。
市場行情
海外藝術市場偶爾會出售沈周的作品,一當出現,必然引起轟動。1991年11月藝術品拍賣季節,世界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都推出了沈周作品,首先由蘇富比在26日拿出一幅繪畫作品《釣雪圖》手卷,以8.8萬美元成交。兩天後佳士得推出兩幅書法作品,一是《山水書法》,十六開冊頁,以6.5萬美元成交;二是《憫日長短句》手卷,以2.8萬美元成交。可以看出,沈周的書法作品價格低於其繪畫作品,但又高於其他書家的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88%E5%91%A8
沈周 _百度百科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人物簡介
[1]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沈恒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週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遊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圖其楹廡,搜羅畫家,沈周亦在其中,隸往攝之,沈周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後”客人頗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于此?渴貴遊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義也,豈有賤哉?謁而求免,乃賤耳。”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征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2]
書畫作品
沈周《京江送別圖》卷(局部)沈周的代表作品現在多藏於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圖》軸(作于成化九年,西元1473年)、《滄州趣圖》卷、《卒夷圖》、《墨菜圖》(這兩幅原為冊頁,後合裝成卷)、《臥遊圖》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幾幅沈周精品,其中有《東莊圖》、《牡丹》軸,此畫作於 1506年,當時沈周已81歲。遼寧博物館藏有兩幅沈周的傑作,一幅是《盆菊幽賞圖》卷,畫面中樹石茅亭,亭中飲酒賞菊者三人,意態優閑,佈勢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煙江疊嶂圖》卷,作於正德二年(1507年),筆墨之運用,隨心所欲,滿紙煙戀,誠屬沈周82歲晚年傑作。此外,臺灣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沈周極有名的《廬山高圖》軸。[3]
沈周早年多畫小畫,40歲以後才畫大幅繪畫作品,中年畫法嚴謹,用筆沉著,晚年筆墨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沈周的代表作品現在很多收藏在中國各大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圖》軸、《滄州趣圖》卷、《卒夷圖》、《墨菜圖》、《臥遊圖》等。中國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幾幅沈周精品,其中有《東莊圖》、《牡丹》軸。遼寧博物館藏有兩幅沈周的傑作,一幅是《盆菊幽賞圖》卷,另一幅是《煙江疊嶂圖》卷,它們創作於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筆墨的運用隨心所欲,是沈周82歲晚年傑作。
明史文載
沈周,字啟南,長洲人, 工詩善畫。祖澄,永樂間舉人材。不就。所居曰西莊,日置酒牧賓,人擬之顧仲瑛。伯父貞吉,父恒吉,並抗隱。構有竹居,兄弟讀書其中,工詩善畫,臧獲亦解文墨。邑人陳孟賢者,陳五經繼之子也。周少從之遊,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韻詩,上巡撫侍郎崔恭。面試《鳳凰台賦》,援筆立就,恭大嗟異。及長,書無所不覽。文摹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遊,字仿黃庭堅,並為世所愛重。尤工於畫,評者謂為明世第一。郡守欲薦周賢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周決意隱遁。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圖書鼎彝充牣錯列,四方名士過從無虛日,風流文彩照映一時。奉親至孝。父沒,或勸之仕,對曰:“若不知母氏以我為命耶?奈何離膝下。”居恒厭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窩,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跡惟恐不深,先後巡撫王恕、彭禮鹹禮敬之,欲留幕下,並以母老辭。
有郡有郡守征畫工繪屋壁。裡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或勸周謁貴游以免,周曰:“往役,義也,謁貴遊,不更辱乎!”卒供役而還。已而守入覲,銓曹問曰:“沈先生無恙乎?”守不知所對,漫應曰:“無恙。”見內閣,李東陽曰:“沈先生有牘乎?”守益愕,複漫應曰:“有而未至。”守出,倉皇謁侍郎吳寬,問“沈先生何人?”寬備言其狀。詢左右,乃畫壁生也。比還,謁周舍,再拜引咎,索飯,飯之而去。周以母故,終身不遠遊。母年九十九而終,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譯文):沈周,字啟南,長洲人,善於詩畫。十一歲的時候,在南都遊玩,寫百韻詩,交給巡撫侍郎崔恭。崔恭當面用《鳳凰台賦》來試探他,揮筆而成,崔恭大為驚歎。等到長大,沒有他沒看過的書了。文章(模仿)左氏,詩詞(模仿)白居易、蘇軾、陸遊,字(模仿)黃庭堅,都為世人所愛重。尤其善於畫畫,評論認為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想推薦他為賢良,沈周決定退隱。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館這些勝景,圖、書、鼎、(彝)(豐富的)錯列其中,四方各地的名士沒有一日不來往這裡,風流文采輝映一時。對父母很孝順。父親死後,有人勸他入仕途,他說:“你不知道我的母親拿我當命根子嗎,我怎麼能離開她呢。”
居久了不想進入城市,在村外置房子,有事的時候過去一趟。晚年後,唯恐隱藏的不夠深,先後有巡撫王恕彭禮都以禮遇敬重他,想留他做手下,都以母親年老的藉口回絕。 有郡守想征畫工繪屋牆。鄉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將他的姓名告訴郡守,就被抓。有人勸他去拜訪貴族以免去責任,周說:“我去當僕役,還可以說是為義,去拜訪貴族,豈不是更辱沒我嗎!”最後去工作後回家。後來郡守入宮覲見,銓曹問:“沈先生沒事吧?”郡守不知道該怎麼應答,隨便說“沒事。”見內閣大人,李東陽問他:“沈先生有牘(可能是朝臣覲見的東西)嗎?”郡守更加驚訝,又敷衍說:“有但是沒來。”郡守出來,倉皇去見侍郎吳寬,問他“沈先生是誰啊?”寬詳細的說了他的樣子。問左右的人,才知道就是畫牆的先生。等到他回來,去沈周的屋子,拜見並道歉,要求吃飯,吃完回去。沈周因為母親的緣故,終生沒有遠遊。正德四年的時候死去。有的地方沒翻譯好 湊合著看吧
藝術特色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
,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1]。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閒意趣。
藝術成就
沈周的繪畫為傳統山水畫作出了兩大貢獻:其一,融南入北,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如沈周的粗筆山水,用筆融進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勢,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宗之壯麗清潤融為一體,其抒發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變為宏闊平和。其二,將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沈周的書法學黃庭堅,書風“遒勁奇崛”,與他的山水畫蒼勁渾厚十分相似、協調。他又將書法的運腕、運筆之法運用於繪畫之中。沈周同時還是一個詩人,至老年“踔厲頓挫,濃郁蒼老”。他把這種詩風與畫格相結合,使所作之畫,更具有詩情畫意。南山樂山臨
市場行情
沈周《松窗高士圖》(局部)海外藝術市場偶爾會出售沈周的作品,一當出現,必然引起轟動,引致買家競爭。2010年北京九歌國際拍賣公司推出的沈周《松窗高士》立軸以1.523億元落錘,成為2010年十大最貴藝術品之一。然而這個價格還遠未達到沈周繪畫作品的應有價值,未來升值空間巨大。對於書畫收藏而言,近年來古代書畫保持、延續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主角身份,而且漲勢驚人。據業界人士預測,用不了一兩年,古代書畫的單幅成交價格就會突破10億元大關。而沈周作為明四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古代書畫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1]
《廬山高圖》
明代畫家沈周作。立軸,紙本,淡設色,縱193.8釐米,橫98.1釐米,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山巒層疊,草木豐茂,飛瀑高懸,雲霧浮動,此圖構圖、佈局頗具匠心,黑色濃淡怪次逐漸變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於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岩,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位置大小林木、複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鬆緊,有條不紊。《廬山高圖》是沈週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松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岩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圖群峰直插,回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廬山高圖》是沈周祝賀老師陳寬70壽辰而創作的巨幅山水。陳寬祖籍臨江(今江西清江),所以畫家描繪江西廬山之高,象徵老師的道德高尚,同時表示對老師的崇高敬意(這種象徵意義取自《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廬山高圖》畫家採用全景式構圖,以高遠法佈置畫面,山巒重疊,草木繁茂,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畫面下段近景一角畫山根坡石,勁松雜樹。中段以廬山瀑布為中心,飛流直下,其中兩崖間斜橫木橋,打破瀑布直線的單調。同時瀑布左側崖壁的石塊紋理具有內向的動勢,與右側位於中心的山岡岸壁,似乎產生一種力的碰撞,從而加強山岡向上的張力。下段兩株高大的勁松,其姿態明顯與中段山岡向上的趨勢相呼應,把觀者的視覺自然引向畫面上段,使近、中、遠景自下而上氣脈相連。上段主峰雄偉,兩邊奇峰兀立,雲霧浮動。主峰給人以崇高雄渾,厚重質樸之感,似乎寓意老師的寬厚博大的人格精神。 《廬山高圖》是屬於所謂“細沈”之作。這幅畫在畫法上是借鑒元代畫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筆法穩健,充滿著強烈的節奏和力感。中段山岡用折帶皴,與王蒙《葛稚川移居圖》畫法有些相似,墨色較淡,皴筆精細,表現出崖壁的險峻。左邊崖壁先勾後皴,墨色較重,並以焦墨密點,顯得蒼鬱幽深。整個畫面山石、層岩,稠密交疊,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幹筆萬筆的皴、點。組成濃淡、疏密的遠近層次,和樸茂蒼鬱的藝術情趣。而且細節之處,如山中自雲,山上的雜樹小草,石階、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畫得一絲不苟,顯示出畫家的旺盛的精力和嚴謹認真的創作精神。然而,由於作者在畫法上盡力模仿王蒙,企圖重現元人的嘶風,儘管他畫得很完美,但從整體看卻缺少元人那種不激不勵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作品原文
【記雪月之觀】
丁未之歲(1),冬暖無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霽(3)。風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猶故在也,是夜月出,月與雪爭爛,坐紙窗下,覺明徹異嘗。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樓。樓臨水,下皆虛澄(5),又四囿於雪,若塗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月映清波間,樹影滉弄,又若鏡中見疏發,離離然可愛(6)。寒浹肌膚(7),清入肺腑,因憑欄楯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
(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與物融,人觀兩奇,蓋天將致我於太素之鄉(12),殆不可以筆劃追狀,文字敷說(13),以傳信於不能從者。顧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與月當有神矣。我思挾之以飛遨八表(14),而返其懷。汗漫雖未易平(15),然老氣衰颯(16),有不勝其冷者。乃浩歌下樓,夜已過二鼓矣(17)。仍歸窗間,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屢遇,而健忘日,尋改數日(19),則又荒荒不知其所雲(20),因筆之。
作品譯文
丁未這一年冬天,天氣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開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氣放晴。但依然寒風肆虐,冰封雪凍,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銀裝素裹。當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於紙窗之下,感到明亮無比。於是添加衣服出門,登上溪水西側的小樓。小樓臨著溪水,(溪水)清澈見底,四周覆蓋著皚皚白雪,如同塗上了一層白銀,又如同水銀潑了一地,晶瑩閃耀,人的肌膚也被映照得晶瑩潔白。明月映照著寒冷的水波,樹影在水中搖曳,如同鏡子中映照著的頭髮,歷歷分明。清冷的寒氣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著欄杆而上。仰視,茫然無際;俯視,混沌一片。不覺間呀然驚歎不止,久久地凝視著不願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與外物融為一個整體,自己同周圍的環境都變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觀。上蒼將我放置於宇宙之間,這份景致竟然無以用筆劃來傳達,也不便用文字來鋪陳、傳達於沒有親臨這份情景的人。這樣看來,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嗎?同時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應該比這裡更為壯觀,那裡雪月輝映的景致應當更為神奇。我的思緒因之而馳騁於四面八方,很久才回過神來。茫無邊際的思緒無法平抑,可是因為年老身體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襲。於是便放聲歌唱走下小樓,此時已過二更。回到窗前,獨自端坐。想到這輩子這樣的景致並未多見,並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變著,很多都已經茫然與模糊。於是我用筆記下了這次經歷。
作品注釋 (1)丁未:1487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
(2)戊申: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
(3)霽:這裡謂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結。
(5)虛澄:空虛清澈。
(6)離離然:歷歷分明的樣子。
(7)浹(jiā):透。
(8)欄楯(shǔn):欄幹。縱為欄,橫為楯。
(9)茫然:迷濛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張大了口。
(12)太素:素淨。
(13)敷:鋪陳。
(14)挾:依仗。八表:謂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
(15)汗漫:沒有邊際的。
(16)衰颯: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獨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樣子。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沈石田先生詩文集》卷九。文章作於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當時作者六十二歲。吳地連下兩天大雪,天氣特冷,雪幾天都沒有融化,這在江南是少見的。文章以畫家特有的眼光,詩人的氣質,生動地再現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如“若塗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這種“骨肉相瑩”的雪景,把人都淨化了。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
【廬山高】
廬山高,高乎哉!鬱然二百五十裡之盤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謂即敷淺原。培何敢爭其雄?
西來天塹濯其足,雲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遝嶂鬼手擘,澗道千丈開鴻。
瀑流淙淙瀉不極,雷霆殷地聞者耳欲聾。
時有落葉於其間,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覓,石林幽黑號綠熊。
其陽諸峰五老人,或疑緯星之精隳自空。
陳夫子,今仲弓,世家廬之下,有元劂祖遷江東。
尚知廬靈有默契,不遠千里釧於公。
公亦西望懷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雲松。
昔聞紫陽祀六老,不妨添公相與成七翁。
我常遊公門,仰公彌高廬。
不崇丘園肥遁七十淫,著作白髮如秋蓬。
文能合墳詩合雅,自得樂地於其中。
榮名利祿雲過眼,上不作書自薦,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蕩在物表,黃鵠高舉淩天風。
《詠簾》的詩:
繡雨銜花她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知無緣分難輕入,敢與揚花燕子爭?
【題畫】
嫩黃楊柳未藏鴉,隔岸紅桃半著花。如此風光真入畫,自然吾亦愛吾家。
【送允暉】
陸郎幾宿春山去,山鳥山花盡有情。白李紅桃塞行路,黃鸝留客兩三聲。
【題柯博士敬仲竹枝】
紫煙吹濕碧琅玕,識得奎章墨未殘。莫問先生歸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
【折花仕女】
去 年人別花正開,今日花開人未回。紫恨紅愁千萬種,春風吹入手中來。
【梔子花】
雪魄冰花涼氣清,曲闌深處豔精神。 一鉤新月風牽影,暗送嬌香入畫庭
【溪亭小景】
幽亭臨水稱冥棲,蓼渚莎坪咫尺迷。山雨乍來第溜細,溪雲欲墮竹梢低。
簷頭故壘雌雄燕,籬腳秋蟲子母雞。此段風光小韋杜,可能無我一青藜。
【雨晴月下慶雲庵觀杏花】
杏花初開紅滿城,我眠僧房聞雨聲。侵朝急起看紅豔,對房兩株令眼明。
還宜夜坐了餘興,靜免蜂蝶來紛爭。嫣然紅粉本富貴,更借月露添妍清。
青蘋流水未足擬,金蓮影度雙娉婷。庭空月悄花不語,但覺風過微香生。
老僧看慣不為意,卻愛小紙燕脂縈。高齋素壁可長有,不由零落愁人情。
http://baike.baidu.com/view/87546.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