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_百度百科
王履(約1332年—1391年):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奮翁,江蘇省昆山縣人,明朝初年的著名畫家、醫學家。
他曾學醫于朱丹溪,是其門人,盡得朱氏之學。
古書評價
《古今醫統》稱王安道“學究天人,文章冠世,極深醫源,直窮奧妙”。
《四庫全書提要》稱其“實能貫徹源流,非漫為大言以誇世者”。
這充分說明王氏之學於醫學理論頗有造詣,其探討醫理強調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治學嚴謹,立論有據。著有《醫經溯洄集》、《百病鉤玄》、《醫韻統》等,現唯有《醫經溯洄集》行於世,是其代表作。
繪畫思想
1.意溢乎形
他所說的形,不是無意之形,而是“主乎意”之形。
2.“法在華山”和“藝匠就天”
.“法在華山”就i是古人說的“外師造化”,王履注重意而不輕形,他認為意由自己的思想得到華山的啟發而立。
3.宗與不宗
對傳統的借鑒,是繼承,反傳統而行其實也是一種繼承,只是繼承的角度不同罷了。
4.“去故而就新”
古人是人,能立家數,後人也是人,也應該立家數,不能“紙絹者輾轉相承”,所以要.“去故而就新”。
5.庶免馬首之絡
強調畫家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6.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此語和前人所說“心師造化”、“外師造化,中的心源”相類。王履能根據自己的身心體會,用如此簡潔、精闢的話語點出畫理,非常難得,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
學術觀點
王履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但是這種運動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既不可運動太過,又不可運動不及,運動中對立的雙方要相互協調,才能維持事物的存在,在人體則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以人體言,五臟之氣亦應正常而不過亢,才能發揮臟腑的正常功能。如果某髒氣過亢,則破壞人體臟腑功能的協調,反而為病。每一氣均有相應的他氣來制約它,只是在其未亢之時不表現出來,僅是隨之而已。只有當其過亢之時,才表現出制約之象。而醫生治病,不過是幫助患者使其自我調節系統達到正常,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化功能而已。王氏十分重視運用亢害承制之理來說明人體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重視機體的內在調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醫學主張
此外,就臨床診治思路而言,王履認為醫生診斷疾病的方法,是根據當時的病情表現,診斷疾病,並依此來推斷其病因,即所謂審症求因。而並非開始感受邪氣時,即能預定其以後患什麼病。因為感受邪氣之後,有當時發病者,有過時發病者,還有因為正氣抗邪而使邪氣消散而不發病者。種種不同,不一定均患一樣的病證。因此王氏重視“因病知原”,以病證推斷病因,是十分正確的。
古人認為冬傷於寒,其感邪而即病者,即為傷寒;不即病者,過時而發于春夏者,即稱為溫病與暑病。由於認為病因是一樣的,因此在王氏之前,人們多從傷寒論治,而以治傷寒之方通治傷寒與溫暑之病。劉完素創六氣化火之說,並稱傷寒為熱病。提出“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的觀點。對王氏之學頗有影響。王安道根據臨床的實際,指出傷寒與溫暑之病應當分別,尤其對治療方法的區別論述頗詳。首先,王氏認為傷寒、溫病、暑病三者不同,各自“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當,始可以言治矣。一或未明,而曰不誤於人,吾未之信也。”王氏從三者之名稱不同,病因各異,臨床表現也不一致出發,因此治療絕不能相同來認識。例如傷寒一病,是發於天氣寒冷之際,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外現一派寒邪郁表而衛陽被遏的表現,治療則必然應選用辛溫之劑,否則不能散其寒邪。而溫病、熱病,則發病於天氣喧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于外,郁於腠理,外無寒邪束表,因此治療就宜用辛涼、苦寒之劑,否則不能解其熱。
他認為,傷寒與溫暑,病因雖同出一源,均為冬傷於寒而致,但是屬不同類的疾病,不能混淆其治法。仲景之方為群方之祖,可借用其方,但仲景之方非為治溫暑病證而設。王安道的這些看法,比起明清溫病學家來,尚不十分深刻,其中,對溫暑病的病因尚未超脫《內經》的理論範疇,但已從病的治法上將其分開,為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此外,王履對於中風病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中風有二,有外感風邪者為真中風,而因火、因氣、因痰而致者,屬類中風,使中風的理論漸趨完善,對明清醫家在此問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王履的醫學主張,雖來源於朱丹溪,但卻能發揮自己的獨到見解,不拘前人之說,能以臨床實踐為依據,實事求是來探討醫理,是十分可貴的治學精神,對明清以後醫學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111.htm
華山圖---王履(明)
紙本 設色 縱34.7釐米 橫50.6釐米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
王履(西元1332-?年),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江蘇昆山人。博通群籍,精於醫術,曾任秦王府醫正,有醫學著述頗豐。能詩善畫,山水取法馬遠、夏圭,筆墨勁秀,佈置茂密。洪武十六年(西元1383年)秋游華山,見天然奇秀景色,深感繪畫須脫出陳法,以自然實景為師。在其為《華山圖冊》所作記、詩、序中,充分表露了自己的藝術觀。
此圖冊是王履於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遊歷華山後所創作。計圖四十幅,另作記、詩、跋、《游華山圖記詩敘》、《重為華山圖序》、《畫楷敘》等二十六頁,共六十六頁,合成一冊。
此圖凹描繪華嶽三峰奇險峻偉的景色,並繪記沿途遊覽休息等活動。構圖以中景、近景為主,也有氣勢磅礴的全景。畫家在深入觀察自然和積累大量寫生稿的基礎上,構思出富有典型的情景,成功地表現出華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觀”及石骨堅凝的特質,並有濃厚的生活情趣。筆力挺技剛勁,渾厚沈著,墨氣明潤,濃淡虛實相生。有些畫幅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渲染,益為清麗。技法取自南宋馬還、夏圭,而時出己意。
http://www.epochtimes.com/b5/3/4/11/c12160.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