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 基里訶﹝Giorgio De Chirico﹞﹝1888 ~ 1978﹞
喬治•德•基里科,攝於1936年
基里訶是一位以高度象徵性幻覺藝術著稱的義大利畫家。他常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哲人,旨在發掘主題中居於中心位置的神祕性,他將想像和夢幻的形象,與日常生活事物,或古典傳統融合在一起,使現實和虛幻揉而為一。基里訶的畫布上,充滿了以誇張的透視法所表現的刻板建築物、謎一樣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斷裂的手足,予人一種恐怖不安的詭異氣氛。這種象徵性的幻覺藝術,後來被稱為「形而上繪畫」,並被公認為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等廿世紀繪畫藝術的先驅。
他的作品可以粗淺地分為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他住在慕尼黑,以及首次逗留在義大利的時期,這時他深受瑞士象徵主義畫家伯克林﹝Arnold Bocklin﹞的影響,作品呈現晚期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繪畫的風格。
第二個時期是典型的形而上學的時期。在這時期,基里訶將所學到的東西,思考得更加仔細而且深入,完全根據自己的想像來進行創作。他所畫的物品、場所均與現實相去甚遠。另外,他的作品中都帶有濃厚的象徵主義,例如鐘錶代表時間無情的流逝;火車和帆船代表不可避免的人世陰暗面。
第三個時期是基里訶的第二個浪漫主義時期,也就是超現實主義者稱之為背叛的時期,作品中充滿了深奧的主題,以及難以理解的感情。就好像《戀歌》﹝Love Song﹞中,他以手套去讓人感受何謂生命。
第四個時期,基里訶從浪漫主義中回到形而上學,不過沒有像第二時期中的形而上學時期般明顯地打破傳統的繪畫規則。這時他常常用人偶去作創作。
第五個時期,在形而上學的悲傷意識中帶有一種相當複雜的自我誇張感,有時一些諷刺的筆觸和難得的詩意,會使它們略呈柔和的感覺。
【繪畫作品選粹】
Ettore e Andromaca,喬治•德•基里科雕塑作品
蒙帕尼斯車站﹝Montparnasse Station﹞1914 油彩‧畫布140 x 184.5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赫克脫和安德洛碼凱﹝Hector and Andromache﹞1917油彩‧畫布90 x 60
國立現代美術館,羅馬﹝Roma﹞,義大利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hirico/chirico.htm
不安的謬思 by陳韻琳
基里訶這幅畫引起藝術界的騷動不安。
謬思,在藝術界是何其莊嚴神聖,她意味著沈靜的凝思、藝術的靈感、靈魂深處的啟動機。她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分別,她是上帝向人吹出的一口氣。
十七世紀畫家維梅爾,將謬思畫成一個回眸向畫家一笑的輕盈女子。
不知多少詩人、藝術家,的確將謬思的沈靜凝思類比為愛情的神聖,將謬思的突然生發帶出來的狂喜,類比為愛戀的激情。當然,謬思絕不只是如此。僅只在愛情中尋找謬思的藝術家,終將成為玩情不恭的絕情人。這在藝術史上,已不勝枚舉。難怪希特勒瘋狂愛上這幅畫。這樣的輕盈女子,一樣可以模擬為政治激情下的謬思。
結果基里訶畫的謬思更讓人不安。基里訶所繪出的謬思,是一個個的木偶,沒有靈魂的向度、無法沈靜的凝思、沒有生命的氣息,它們像西洋棋般的頭與軀殼讓人不安,更讓人不安的,是它們被置於舞臺四周空曠無人,它們走不出畫地圈限的框框,它們也沒有掌聲。
不安的謬思是在表達什麼?
預感藝術界的混亂失序—因謬思不再是謬思的混亂失序?預感愛情的荒蕪—因謬思的沒有腦、軀殼,沒有心與靈魂?還是預感有靈的人,成為無靈的木偶棋子,在沒有掌聲的人生舞臺上被棄置,沒有台詞、沒有劇情卻又走不下舞臺?
「不安的謬思」不僅使當時的藝術界不安,也使當時的觀畫者不安。
觀畫者心中的某根弦被觸動了。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舞臺上的木偶。謬思在哪?靈魂在那?如何找到心靈深處的沈靜?如何走下舞臺框框,在最真實的生命與生活中活出最想望的自己?對白、劇情、與跟我同演人生戲碼的人在那裡?他們有沒有謬思呢?萬一其他人仍心甘情願作著木偶,走下框框尋回靈魂的人,會是何等寂寞孤單呢?
馬庫色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剖析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社會,其實跟極權社會中的人一樣,會變成「單向度的人」缺乏一種超越性的思考。極權社會的單向度,是因為容不下異己的聲音,資本主義社會的單向度,是因為被物化社會收編。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個浪漫故事嗎?—一個男人偶遇一個女子,在數度偶發事件中,最後結束了生命。浪漫唯美嗎?其實不是!米蘭昆德拉在說著當人沒有「生命之最重」,只能隨「生命之輕」起舞,最後,一切生命之輕,都會成為「不可承受」的沈重。這是一種悲涼。生不知其重,死不知其意。因為人人都活的「媚俗」,人云一云。
今日,你我發出聲音。這是生命之輕還是生命之重?靈魂的向度、沈靜的凝思在那裡?是置於舞臺四周空曠無人的舞臺上?還是更糟,你我在媚俗的生命圖景中,根本走不出畫地圈限的框框?
安靜的四處凝望,尋找向你我微笑的謬思。找回靈魂的渴望、找回沈澱後的深度思想、找回靈魂深處的啟動機。因為你我都可以不是「不安的謬思」。
http://life.fhl.net/Art/muse/upset.html
超現實主義在二十世紀現代繪畫中的表現風格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一 群畫家與詩人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 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殘酷景象,以及理性社會的虛偽與工業社會的無情,憤而展開的反叛美學。超現實主意者與其前身達達主義同樣反對戰爭、揚棄教條、嘲諷反覆的情感、輕視侷限的知識。但是,超現實主義者更具有批判性與重新建構觀點 力量。超現實主義者以拼貼不同平面與不同空間的現實,來呈現日常現實生活之外的現實 一 種超級的現實。在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與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思維方式的三大特性:
非理性批判
利 用 自 由 寫 作 或 夢 境 意 象, 來 解 放 潛 意 識, 使 想 像 自 由 運 作, 達 到 直 覺 式 的 批 評, 也 就 是 達 利 所 謂 的 「非 理 性 批 判」 或 是 「妄 想 症 批 判」。 根 據 達 利 的 看 法, 這 種 非 理 性 批 判 的 方 式 能 夠 使 人 們 對 世 界 採 取 主 控 的 姿 態, 系 統 化 地 處 理 混 亂。 而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批 判 的 對 象 時 常 是 中 產 階 級 的 道 德 觀 與 宗 教 觀、 日 常 生 活 的 習 慣 性 思 維、 理 性 認 知 模 式, 以 及 人 類 好 戰 的 本 性。
重 新 建 構 觀 看 的 方 式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強 調 的 不 是 去 辨 認 物 品 的 現 實 外 貌, 而 是 要 解 放 物 品 的 日 常 功 能 向 度, 思 考 其 象 徵 意 義。
重 新 建 立 語 言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將 外 表 不 相 干、 意 義 斷 裂 的 意 象 連 結, 目 的 是 要 使 人 們 以 一 種 新 的 語 言 呈 現 斷 裂 意 象 之 間 內 在 的 感 情 聯 繫。 無 論 是 文 學、 繪 畫, 或 是 電 影, 藝 術 家 重 新 組 合 不 同 現 實 中 的 意 象, 以 建 立 新 的 藝 術 語 言。
〈多 重 現 實 的 拼 貼: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文 學 及 藝 術 中 的 風 格 轉 換〉 是 「文 學 與 藝 術」 這 門 課 中 的 一 個 單 元, 介 紹 學 生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不 同 藝 術 形 式 與 不 同 文 化之 間 的 轉 軸 會 帶 來 那 些 風 貌 上 的 變 化。
無理性的拼貼
現實主義最重要的原則是 以毫無邏輯的偶然方式 拼貼兩個遙遠的現實, 呈現在對兩者 都不適宜的平面上。 這兩種現實 表面上毫不相關, 甚至彼此之間 的矛盾根本無法化解。 但是, 在並置對立的意象的同時, 一種極度尖銳衝突引 起的 「痙攣性的美感」(convulsive beauty) 會產生, 內在的情感聯繫 以及意義張力 也會同時擴張。 這種瘋狂的自由 能夠使心靈得以 自由展現, 潛意識的 慾望得以釋放。
達利的「夢的逼近」 中不成比例的 人與山重新組合, 德爾沃的 「粉紅色蝴蝶結」 拼貼古典的建築與 身著粉紅色蝴蝶結的裸女, 便是以 非邏輯的方式拼湊 不屬於同一空間的物體。 我們在畫例中 可以看到其他形式的 無理性拼貼。
Threatening Weather
On the Threshold of Freedom
The Conqueror
Youth Illustrated
The False Mirror
Rape
Moi et le Village
違反基本物理原則而造成的幽默與荒謬感
超現實畫派的作品 亦時時以違逆 基本物理原則 之方式安排畫面物體, 例如堅硬的表殼 變成柔軟如 布面的質料, 而造成荒謬 或是 黑色幽默的效果, 令人看了 忍不住發笑, 卻又同時有一種 背脊骨涼颼颼 的感覺。夢魘般的神秘氣氛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時常流露夢境般的幻覺效果,具有神秘色彩, 虛幻而不真實。
Eyes-Paranoia
Pink Bows
不成形狀的人形
在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我們會看到被減約而不成形狀的人, 沒有頭, 沒有臉, 分解變形的 肢體骨骸任意地組合, 或是某些部位 被誇張扭曲, 如腳、 性器或體毛。 也有一些畫作中 把人畫成野獸 或是機器人。 這些不成人形的 人物塑造 反映出 超現實畫家 對戰爭中 殘酷人性的批判, 直指人類 與禽獸無分。
不成人形、肢體殘缺
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Premontion of Civil War
Magnetic Woman
The Pine Family
Massacre in a Field
扭曲變形、誇張部份的器官
Standing Woman
The Maudible
The Status
Woman
Figure
Man and Woman in Front of a Pile of Excrement
Woman with Stiletto
Object
Rape
Doll
The Machine-Gunneress
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
非人、人獸不分
Barbarians
The Numerous Family
Angel of Hearth and Home
枯骨殘骸
Bitter Abyss
Head/Skull
荒原景觀
在超現實畫派中的大地景觀 也是一片荒原景象, 瘋狂、 無人、 冷漠、 疏離、 陌生, 令人無法親近。 荒原、無人、無法辨認、疏離、冷漠
Landscape of Wonders
Invasion of the Night
Shadow Country
Neither Legends nor Figures
The Forest
Flower of the Abyss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The Dream Approaches
The Transparent Simulacrum of the Feigned
Specter of the Day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project3/paint-s.htm
超現實主義 維基百科,
超現實主義(法語:Surréalisme)是在法國開始的藝術潮流,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超現實主義」的觀念。
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列·布列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並正式組織一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
創作手法
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代表人物
很多藝術家和作家都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是超級現實主義派的主要討論者,他自己主要當了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家和詩人,又寫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ealisme)。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列耐·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米羅(Joan Miro 1893-1983)
喬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1897-1994〕
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