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豐斯•慕夏 維基百科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是一位捷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
生平與他的藝術
慕夏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方的 Ivančice,雖然他的歌唱天分讓他可以升學至高中,不過從小時候開始畫畫就是他的最愛。他在莫拉維亞有個畫裝飾物品的工作,大多是畫劇場使用的風景圖。1879年慕夏進入了維也納最重要的劇場設計公司工作,同時繼續他的非正式藝術教育,不過一場大火結束了他這份工作。1881年他回到莫拉維亞成為自由接案的裝飾畫及人物畫家,且受雇於 Karl Khuen 伯爵,畫 Hrušovany Emmahof 城堡的壁畫;這位伯爵對慕夏的畫非常感動,於是資助他到慕尼黑美術學校接受正式的藝術教育。
慕夏在1887年來到了巴黎,在 Académie Julian 與 Academie Colarossi 繼續他的學業,同時他也給雜誌及廣告提供插畫。1894年聖誕夜,慕夏在大家都回家過節,公司設計人員、藝術家都不在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代當時巴黎最紅的歌舞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在新年演出的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沒想到因此引起了巴黎人的注意,而慕夏也得到公司的賞識,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會。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9年:125 因為他的卓越成就,還被奧匈皇帝授予了騎士封號,又被法國政府授予了騎士榮譽勳章。[1]
慕夏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徵,也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他創作了大量的畫、海報、廣告和書的插畫,同時從事珠寶、地毯、壁紙及劇場擺設等設計。在畫中常出現美麗的女人穿著帶有新古典主義的長袍,四周圍繞著豐富的花,且在女人的頭後方常會有光環。他的新藝術風格常被模仿,然而,這是慕夏終生不想嘗試的風格;他總是堅持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與其依附著任何一種流行的設計型式,他的設計是從內心而生。他聲稱藝術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精神上的訊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對他在商業藝術界得到的聲名感到挫折,而希望專注於那些更為崇高的藝術,及使他的出生地更為尊貴的計畫。
慕夏在1906至1910年造訪美國,接著便定居在布拉格,在那裡,他為這座城市的地標及劇場增添了許多裝飾。當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獨立時,他為這個新的國家設計了郵票、鈔票以及其他官方文件。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創作他的傑作—斯拉夫史詩(The Slav Epic),那是一系列描繪斯拉夫人民歷史的巨大繪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想要完成這個頌揚斯拉夫歷史的夢想。
在法西斯主義風起雲湧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當1939年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慕夏是第一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為肺部感染而過世,埋葬於 高堡 公墓。
重要作品
1894年,戲劇《Gismonda》的招貼畫。一舉成名之作。
1896年,《四季》組畫出版。
1896年,《黃道十二宮》新藝術代表作品。
1928年,《斯拉夫史詩》組畫完成。他和贊助人將此作品全部無償獻給了捷克。
《Gismonda》,1894年
《冬》,1896年
《春》,1896年
《夏》,1896年
《秋》,1896年
《茶花女》, 1896年
《哈姆雷特》,1899年
《聖女貞德》,1909年
影響
在他死後,慕夏的風格被認為是過時、退流行的,不過他的作家兒子 Jiří Mucha 終生致力於撰寫有關慕夏與他的作品的文章,企圖引發世人的關注。慕夏這種特殊風格在1960年代再度流行了起來,1960年至1980年前,慕夏的作品在倫敦展出6次、巴黎13次、德國6次,美國2次,在倫敦、巴黎、蘇黎世、布魯塞爾、紐約、東京也有個展展出。1992年慕夏基金會成立潘襎 新藝術的美神 慕夏的生涯與新藝術 藝術家 (雜誌) 2002.9 第328期 p.212-p.232 ISSN10164170 條碼9771016417007。例如當時英國迷幻搖滾樂團 Hapshash and the Coloured Coat 的兩個成員 Michael English 和 Nigel Waymouth 便用這種風格設計了平克•弗洛伊德樂團的海報,以及 Stuckist 畫家 Paul Harvey 在2004年利物浦雙年展用來宣傳其 Stuckists Punk Victorian 表演的作品。
對現代工業設計的影響:積家錶Reservo系列,諾基亞 L'Amour系列時尚手機,都從慕夏作品中汲取了靈感。
參見
新藝術
註釋
^ 王歡. 《阿爾豐斯•穆夏》.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538621167.
外部連結
阿爾豐斯•慕夏 慕夏基金會
位在布拉格的慕夏美術館
斯拉夫史詩
慕夏在Art Renewal Center
慕夏的畫
慕夏不為人知的一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88%BE%E8%B1%90%E6%96%AF%C2%B7%E6%85%95%E5%A4%8F
慕夏美術館 by Sky Walker
慕夏美術館的地圖:(在布拉格的新城)
慕夏美術館的外觀
美術館內
市政廳"Obccni Dum"內之市長廳 (壁畫也是mucha的作品)
市政廳"Obccni Dum"一樓咖啡廳
聖圖維斯大教堂內慕夏的彩繪玻璃作品,個人風格獨特明顯
「2005新藝術大師展」在布拉格舊城 慕夏美術館的門票
布拉格慕夏美術館的館長,親切地把英台送到了門口,除了和英台拍照合影,還不忘向台灣的人打招呼:「希望有一天,能到你們台灣展出慕夏的作品。」館長搞不清楚台灣和中國的愛恨情仇,只知慕夏在東方是日本人的狂愛。我們台灣人的焦點,似乎仍停留在那些超級知名畫家的身上。所以得知戴著小帽帽的英台來自台灣,便主動當起嚮導,談天扯屁兼當文化親善大使。
慕夏(Alphonse Mucha)是新藝術(Art Nouveau)的代表人物,他早年的作品華麗柔美而世俗;晚年作品則充滿了斯拉夫民族自覺的熱情。英台的到訪其實算是圓夢,也算是對大師最尊崇的致敬。
慕夏喜歡運用美人和花卉這類女性柔美的線條,裝飾創造出夢幻般的意境。他有一系列的「四部曲」,大部分和時令、大自然有關,這些四聯作的真跡其實都很大一幅,現在放到電腦上,作品SIZE只好將就一下了。下面請大家一同來欣賞一些慕夏的作品吧!
讓慕夏一夕成名的劇場海報,也是布拉格慕夏美術館收藏的重點;另外館內最多的收藏品,其實是幕夏對裝飾藝術的手繪草稿,這些手稿草圖,雖然只是一些概念具相化的呈現,但卻深深吸引著參觀的英台,因為可以尋著這些軌跡去感受創作的過程。
慕夏不但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珠寶、家具、室內外建築的設計師,在布拉格市的人民大會堂有他的身影;在聖維圖斯斯大教堂內有一面彩繪玻璃,也是他的創作。慕夏不但和美好時代(belle epoque)劃上了等號,成為時尚流行的代言人,後期更成為捷克民族復興的推波者。...英台降講太難懂,還是多PO幾張圖片,讓大家自己去欣賞體會!藝術,就是100%的主觀。
離開慕夏美術館前,可以在他的小店買張明信片做紀念,別忘了蓋上紀念章在明信片作紀念,然後走到對面下一條街上的郵局,去買慕夏的郵票(很奇怪,就只有這家郵局有賣,但是態度不是很好,郵局人員英文也爛),再貼上去就變成一套囉,寄回家給自己很有紀念價值呢!英台的慕夏巡禮...還包括再走去「市政廳」看看慕夏設計的市長廳,到咖啡廳欣賞慕夏設計的菜單外加品嚐下午茶!有興趣來一趟充滿慕夏風格的布拉格市區觀光嗎?下次你也可以試試看!
【相關資訊】
★ 布拉格慕夏美術館官方網站:http://www.mucha.cz/index.phtml?S=home&Lang=EN
★ 布拉格人民大會堂官方網站:http://www.obecnidum.cz/e_index.htm
★ 聖維圖司大教堂的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St._Vitus_Cathedral
新藝術運動風格之探討 by 簡華成
(詳參【圖博館】:《裝飾藝術鑑賞入門》 《美術工藝鑑賞入門》)
新藝術運動之起源
工業革命以後,由於機械的泛濫,促使當時的產品走向了量產化的路線,這種變化與傳統手工藝製品的不同點在於設計者與製作者再也不是同一個人。由於產品的量產,使社會大眾能買到便宜豐富的產品,卻也使粗製濫造的產品大量出現於坊間,使得藝術家們輕視機械製造的產品,進而促使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挺身倡導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 & Crafts Movement)在他的理想裡,認為『最好的產品只能依靠優越的手工直接處理材料才能製作成功』。由於他對中古世紀的嚮往及提倡以及對工業的厭惡,因此他所領導的美術工藝運動被認為是復古的風潮。
由於美術工藝運動的發展,在歐洲各國引起了許多的造形革新運動,這些運動,我們統稱為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新藝術可說是美術工藝運動的修正和延續,包含對Morris復古運動的反對,但也承續了Morris開拓新造形的觀念,尤其是修正了對機械的態度,進而認識機械生產的功能,著重於新材料的應用與明快簡潔的結構設計,因此很快地便流行於整個歐洲,影響遍及各種工業產品、建築、家具、紡織品…等等之式樣和裝飾。
新藝術時期,出現許多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新材料,使建築進步到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階段,當時的設計家及從事創作設計的人,面臨到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誕生,一致認為新時代須創造出新的造形式樣,因此,對當時的建築、工業產品、家俱等均採用以曲線為主體的自由藝術式樣,以別於傳統式樣,其曲線大多為細長而捲起的蔓草模樣或花卉、鳥獸、藤鞭似的型態,再配以華麗的色彩,此種以象徵和浪漫的手法為主導,採取生動優美的浪漫形線條的表現手法塑造出一個全新的造形風格,也使新藝術運動所製作的各類產品有著重裝飾趣味的傾向。 <近代設計史 六合出版社>
新藝術時期的曲線,有著韻律與自由的感覺![](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4.jpg)
美術工藝運動時期的櫥櫃,具有哥德式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各國的發展
沒有一種藝術像新藝術(Art Nouveau)般,牽連如此眾多的領域;也沒有 一種藝術像新藝術具有綜合發展的新動向。新藝術涉及建築、工藝、繪 畫、應用美術等造形藝術,也和文學、音樂、戲劇有關,範圍實在很廣 泛。以法國、英國(蘇格蘭)為中心,廣及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 牙、比利時、美國...,等等,許多地方在短期間內都出現這種傾向, 所賦予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新藝術是最後被保留下來的名稱,因此而定 名。19世紀,許多藝術造形仍維持舊有的形式,直到新藝術出現,人 們才開始追求新的藝術形式,這種新傾向迅速得到廣泛的理解與接受。
新藝術運動主要發展國家及代表者
德國
麥可索涅特 MichaelThonet(1796-1871)
彼得貝倫斯(青年風格) Peter Behrens(1868-1940)
法國
漢克特‧吉瑪德 Hector Guimard(1867-1942)
比利時 亨利維爾德 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霍塔 Victor Horta(1861-1947)
西班牙 安東尼高第 Antonio Gaudi(1852-1926)
蘇格蘭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奧地利 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
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
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
(維也納分離派)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7.jpg)
在德國,新藝術之曲線式樣的先驅者麥可索涅特MichaelThonet(1796-1871) 在新藝術運動正式展開之前約20餘年即已設計製作出有名的曲線形搖椅 和餐椅
其線條形態的特性和新式的生產方法,顯示出其為新藝術的表徵。他所設計的維 也納餐椅( Vienna cafe chair )造形簡潔優雅、經濟,自1859年問世以來廣 受人們的喜愛。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9.jpg)
1860年他又設計曲木搖椅(Bent wood Rocker);它的線條表現揉合了Pictureseque Victorian line和the whiplash Art Nouveau line,強調的是整體的形態,而 非在表面裝飾上。 Thonet以機械技術應用於座椅的大量生產是在1830年, 他把塗敷膠水的木板條加熱成形,而後組合成座椅。他發現細木桿以蒸汽吹噴 而後彎曲,將不致像直紋理的木料彎成同樣形狀那樣地容易斷,此種發現比起1850年John Belter的專利技術在時間上還早20年。
Thonet的技術價值在於使未受技術訓練的工人能在裝配線式的生產下製作家具。 他為就近取材,在各地森林區設置工廠,並擴展成世界性的機構,二次大戰前, 它已銷售五千萬以上的餐椅,以後更以每年五萬的數目繼續行銷於各地。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14.jpg)
在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裡,以亨利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 1957)和 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為運動中心人物,維爾德早年是位畫家,後來 受到了前拉菲爾派及莫里斯學說的影響,毅然放棄了繪畫,雖然莫里斯帶給他 的影響很大,但他並不讚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返回中世紀的主張,以及對工業 的厭惡,反倒是充分的應用工業所帶來的便利。
Velde進一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Velde進一 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 更美好的物品,由機械大量生產之效能可以作為推廣近代實用美術的利器。在 尋求適合於當代生產作業之原則,Velde成功地設計出一種由各部份的均衡而 得到整體美的建築物、日用品和家具。 (圖16) 他認為這樣所達到的和諧美, 使一切裝飾成了多餘而無用, (圖17) 他並認為無論使用何種裝飾均應證明其 有存在之理由及重要性,這種理論更進一步地對一些日用品產生了一種既高雅 又簡潔的新造形式樣,逐漸為一些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企業家所接受,而將 此種理論應用於工業生產方面。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19.jpg)
另一位中心人物霍塔(Victor Horta),他以一種大膽且充滿弧線的造型來表達 他的設計,其弧線偏向漩渦的樣式並向外律動,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892年於 布魯塞爾的塔雪爾旅館(Tassel Hotel),此建築的外觀極為樸素, 主要的特 色在於鐵窗上的弧狀條紋,室內則採用華麗的新藝術設計,欄杆上的裝飾、屋 頂的拱形設計與迴旋狀的樓梯彼此之間相互輝映,整體造型非常一致,此棟建 築物被視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里程碑。 (圖20) 霍塔對於細節的部分如手把、 吊衣架等也十分著重於精密設計。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20.jpg)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在法國的發展趨向於高度裝飾性風格,廣泛應用在各種流 行上,
提供設計師更多的自由來探索裝飾色彩應用和造型上的設 計,因此,一
系列奢侈豪華的物品和建築物在這時期就被創作出 來了,這現象顯示出
新藝術運動在法國奇特的發展情況。
在法國的新藝術運動中,代表者為漢克特‧吉瑪德(Hector Guimard) 他從
90年代末起轉向新藝術風格的設計,直到1905年的這段時間是 他設計的
黃金年代, Guimard的設計特點是喜歡在建築上使用自由 流暢的鐵件飾
品,最著名的作品是1900年法國巴黎市地鐵車站的設 計,從入口、欄杆
、號誌、支柱和燈光設計在造型及細節方面反映 出一種整體的協調美感。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26.gif)
Guimard的室內傢俱設計上強調統一性,從室內到傢俱、把手、門鎖等, 關注到環境的每一個細節,並如同地鐵站設計般採用流動性的動感線條。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_23.jpg)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33.jpg)
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者為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i),他在建築上的設計極度誇張且充滿戲劇性,巴塞隆納的米拉公寓 (Casa Mila BUILDING 1905-1910)是他的代表作。
他所設計的傢俱也如同他設計的建築具有誇張的波浪起伏及強而 有力的曲面線條。
蘇格蘭與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
當我們作一全面性的觀察時,將會發現:新藝術和曲線的關係十分 密切。不過 有些線條很複雜,尤其是新藝術運動的後期,走向簡潔 但抽象的方向發展,可 視為一種直線樣式而不屬於曲線,代表者為 蘇格蘭建築師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奧地 利的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38.jpg)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他的室內裝飾及傢俱常 以白色為基調,(圖33)時用材料的原色,麥金塔的設計極注重各部分的統一性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40.jpg)
麥金塔早期作品還可看出些許新藝術運動廣泛風格特徵的那種富有表現力的 曲線造型細節。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43.jpg)
後期的作品則趨向了純粹幾何的設計,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作品中常能顯 現出由簡單主題重複使用所形成的韻律美,連綿重複的豎線條成為他作品之 中最具個性的形態特徵。![](http://www.hdgr.org/fel/Student/neo/image44.jpg)
無論是室內裝飾還是傢俱,只有有力的橫線條統貫全局,明朗而富有韻律。 麥金塔的設計對維也納分離派產生了最大的影響。
維也納分離派的核心人物為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和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等四人,他們倡導與過去 學院派分離出來,以追求個性的創作精神,他們的設計風格在於追求自然形態的 抽象表現,簡潔與幾何的造型,且表面極少加以裝飾,造成純粹簡單的幾何表現, 使維也納分離派與新藝術運動中自然題材的裝飾趣味相去甚遠。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許多方面的主張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The Art & Crafts Movement)相似,認為回歸自然才能找回藝術形式創造的真正 靈感,在於追求一種新時代的藝術風格,新藝術運動最終走向了追求幾何風格的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參考文獻:
.設計概論 佐口七朗編著 藝風堂
.工業設計史 盧永毅.羅小未著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近代設計史 李玉龍著 六合出版社
.現代設計史 ANN FEREBEE著 吳玉成譯 胡氏圖書
.設計史 李新富審訂 藝風堂
.新設計史 李玉龍.張建成譯 六合出版社 原著:FELICE HODGES
.比利時19世紀新藝術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編印
.1000CHAIRS Charlotte & Peter Fiell TASCHEN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Art%20Nouveau.htm
新工藝運動在各個國家表現形態及在設計史中的地位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徐騰飛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各國的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的發展。技術革命已經完成,一個工業化大生産的高潮在英、法等先進國家出現,它推動了城市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改變,從而帶來了新的社會思潮,引起審美觀的變化。勞動者、職員、中産的市民家庭逐漸成爲城市生活的主體,藝術所服務的對象也漸漸地轉移到了他們中間,從而受到他們的審美趣味影響。在英國有拉斐爾前派産生,而在法國和比利時則表現爲“新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興起是時代的必然,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廣泛發展,後來在中國也産生一定的影響。其在設計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埋沒的。
一、新藝術運動在各個國家的表現形態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各國的性質和表現不盡相同,但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色。比如他們通過藝術家集體的力量去探索現代工藝美術的語言,他們對反對傳統的風格,要以新的工藝美術形式表現出時代的特征。尤其是新藝術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和所形成的藝術特征更有相互一直的地方。
下面我列舉一下幾個國家,說明一下“新藝術運動”在各自國家的表現形態。在介紹的內容方面有所側重,由于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所以介紹的內容比其他國家相對詳細一些。
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新藝術”(Art 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稱,由出版商薩穆爾▪賓(Samuel Bing)1895年12月創立,是在仿效威廉▪莫裏斯設計事務所的基礎上開設的,取名“新藝術畫廊”,(The Gallery De I’ art Nouveu)。雖然名稱是“新藝術畫廊”,其實主要經營和展覽風格新穎的家具及室內陳設用品。“新藝術運動”在十九世紀末就初見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爲“新藝術運動”提供了強大的展示舞臺,從那時候起“新藝術運動”在法國持續二十余年,並影響到其他國家,因而,我們稱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主要有兩個中心:巴黎和南錫(Nancy)。南錫主要集中在家具設計上,而巴黎則包羅萬象,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家具、建築、室內、平面設計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築師格裏馬爾。他爲巴黎許多建築以其出色的很多相當精美的裝飾,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鐵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種不同圖案。他還爲卡斯第爾.布拉齊旅店設計了一扇非常出色門,上面的圖形變化莫測,線條優美,更是體現了新藝術的風格。在南錫,玻璃工藝家加萊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爲核心有南錫派的工藝美術聯盟。他的玻璃器皿,運用砂輪磨花、酸腐蝕、金屬鑲疊、金屬鏤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來的圖案和花草昆蟲都流暢美觀,因而被成爲“玻璃玻璃鑲嵌細工”也不足爲奇。
具有影響的“新藝術運動”組織有“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等。
英國的新藝術運動是莫裏斯美術與工藝運動的繼續。在莫裏斯和拉斯金相繼謝世之後,他們的學生馬克默多建立了"新世紀藝術家協會",生産新穎的家具和裝飾品,成爲向"新藝術"的過渡。稍後,在格拉斯哥,出現了以麥金托什爲首的設計家集團。1896-1909年間,他們爲格拉斯哥的四家茶室進行了別出心裁的設計,風格簡練、明快。1909年建成的格技斯哥藝術學院新主樓,被喻爲英國第一所新藝術風格的建築。
比利時地處英國和法國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英國工業革命對比利時影響很大,工業發展十分迅速。1859年,在藝術上比利時出現了一些基金的組織,如“二十人社”(Les Vingts)。“二十人社”由奧克塔▪毛斯(Octave Maus)領導,在比利時經常展出雷東、修拉、勞特累克、高更。凡高。塞尚等人的美術作品。
亨利•凡•威爾德是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核心人物
新藝術在意大利的“自由風格”,主要表現在建築設計方面,參加這一運動的建築師、設計師,分布在意大利一些大城市裏面,他們的創作大都與地區特色相練習,但新藝術在意大利新藝術發展中,一些期刊雜志的出版發行,起到了推進作用。都靈
新藝術運動在佛羅倫薩也得到了發展。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這個曆史上藝術家雲集、群星璀璨的城市,建築物古香古色,已經形成獨特的建築格局。建築師喬萬尼▪米凱拉澤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他不受傳統的束縛,而是從中汲取爲新藝術有益的成分、參照文藝複興建築的典雅形式,充分運用優美、流動的曲線,裝飾建築物的內部和外觀。在傳統中融合了現代藝術的成分
奧地利新藝術的代表是"維也納分離派"中的工藝家和畫家們。他們有建築與設計家奧托▪瓦格納、霍夫曼、奧布裏奇,畫家克裏姆特、莫賽等人。奧托▪瓦格納爲首的維也納學派在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形成了。奧托▪瓦格納早期從事建築設計,並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學說,但在設計界的影響則是從1894年擔任維也納藝術學院建築系教授開始的。他早期建築風格傾向于古典主意,後來在工業時代技術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建築觀點。1895年,他出版的《現代建築》一書中,指出新結構和新材料必然導致新的設計形式出現,建築領域的複古主意樣式是極其荒謬的,設計是爲現代人服務的,而不是爲古典複興而産生的。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就職演說中,他說:“現代生活是藝術創造唯一可能處罰點:。”所有現代化的形式必須與我們時代的新要求相適應“。在《電代建築一書中,他對未來建築的預測是非常激進的,認爲未來建築”像在古代流行的橫線條他們設計的分離派陳列館、印刷廣告、裝飾畫等,主題上頗受象征主義影響。
德國新藝術運動是以"青年風格"出現的。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創刊的《青春》雜志。年輕的設計家埃克曼、雕刻家奧布裏斯特是其骨幹。他們設計的綴錦、封面和各種美麗的花卉圖案,被廣泛地應用。此外,凡.德.維爾德和建築家貝倫斯在柏林方面以抽象的青年風格設計建築和建築裝飾。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只限于巴塞羅那。建築師高迪和蒙塔列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風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紀哥特藝術趣味的、簡化的曲線形,設計了離奇古怪的卡薩.米拉公寓和聖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驕傲。蒙塔列所設計的卡蘭塔音樂廳,代表了大陸風的曆史主義的新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大陸“曇花一現”,但在中國的哈爾濱卻持續了30年。 哈爾濱的藝術運動建築數量居世界第三。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將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樹大街、東京的銀座大街、上海的外灘、天津的維多利亞(解放北路)大街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此次“修舊如舊”的改造原則基本保持了中央大街建築的歐式風格。中央大街整體改造完成,市民發現原來松雷商廈門前側面大廣告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造型新穎、別致的“假牆”。這是一堵“新藝術運動”牆,它與所依附的中央大街58號保護建築的前臉一模一樣。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樓後樓就極有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風格,現在世界上已不多見。這是1920年的作品,希臘陶立克柱式,厚重的石礎,挺拔的柱身,柱身上勻稱的凹槽,中段柔美的牆飾,與底層陽剛形成對比。目前是一類保護建築。建于1927年的哈爾濱攝影社(現中央大街58號)就是世界“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的句號。
二、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的地位
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有是有重要意義的。“新藝術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和理論上並且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它主張藝術家從事産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在具體的設計中,避免使用直線,注重從自然中獲得自然形式的運用,但還沒有從功能、結構、形式的統一上進行産品設計。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藝術運動”試圖擺脫任何古代亡靈,真正從自然中獲得啓迪,完全走向自然主意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和平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有機造型,裝飾的構思主要來源于自然形態。藝術家在“師法自然”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抽象,把自然形式賦予一種有機的象征情調,以運動感的線條作爲形式美的基礎。
新工藝運動時期的建築裝飾的大膽實踐,至今對探索新建築發生潛在的影響。新藝術風格表現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藝術家感到需要影響現代人生活的整個環境。這種風格當時不僅影響到工藝美術,而且還影響到建築、雕塑和繪畫。它是有意識地抵抗“循環論”,因而在工藝方面,如在陶瓷設計方面,爲獲自由的形式開拓了道路。良好地解決了藝術趣味同工業生産利益之間的沖突。與此同時,強調實用的主張,從建築擴大到陶瓷、玻璃、金屬器皿在內阿弟其他工藝美術,“形式服從于功能”的思想在各個領域表現日趨明顯,工藝美術發展階段也進入了造型簡潔、裝飾單純的形式,對後來的藝術形式影響甚遠。
參考書目及資料:
《工業設計史》 楊鋼主編 張懷強編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4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 張夫也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西方現代設計藝術史》董占軍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2 第48、57頁
《工業設計史》 楊鋼主編 張懷強編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4
《20世紀意大利美術》 晨朋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2 第2頁
《設計藝術教育大事典》:朱銘,奚傳績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1第143頁
《西方現代藝術史 繪畫•雕塑•建築》(美)阿納森原著 鄒德儂等譯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第75頁
CCTV.COM 科技頻道內容回顧——冰城石街(央視國際2004年04月29日 10:18)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113.html?tp=0_0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