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15 08:46:14| 人氣59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嫉妬與社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女權高漲和兩岸(中美/社資亦然)消長下,嫉妬已由女→男;中→台。


《嫉妒與社會》(北京:社科文獻,1999)

 

《嫉妒與社會》Der Neid Und Die Gesellschaft是作者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根據自己的一本作品《嫉妒:一項社會理論》節略而成。本書主要論述了嫉妒這一人類的心理現象。作者在標題上做出這樣的變動,是想把它看成一項理論並且根據各種假設來對嫉妒進行研究,這樣就能夠說明怎麽會發生在每個群體和每個社會當中産生作用的行爲調節活動。如果沒有這樣的調節活動,社會的共同生活也就不複存在,但是它們也可能導致有危險性的侵略行爲和過分地妨礙人們的活動。在我們這個宣揚平均主義、鼓吹怨恨和虛無主義的時代,消除了嫉妒的社會將會是一種理想社會。 

  目錄     

第一章 作為嫉妒者的人

第二章 嫉妒心理學

第三章 順應潮流、衝突和進攻

第四章 未開化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的村社團體在生活中對嫉妒的限制

第五章 諸神的嫉妒和人類的幸福

第六章 因為與眾不同而產生的內疚感覺

第七章 與嫉妒者的交往

第八章 我們這個宣揚平均主義、鼓吹怨恨和虛無主義的時代第九章 當代社會福利政策、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中的嫉妒策略

第十章 消除了嫉妒的社會:一種理想社會

第十一章 社會革命

第十二章 論述人類生存中的嫉妒行為的一種理論

  幾乎所有關於建立一個完全和睦的社群和徹底安定的世界的夢想,所有為了使人類達到和諧而採取的非常「實際的」進步綱領,都認為總是能夠想出什麼辦法使人「擺脫嫉妒」。人們以為,如果人人都住得好,吃得好,身體健康,並且至少受過一點高等教育,那麼一切我們可以歸之於由嫉妒引起衝突、偏見和罪行將統統不復存在。

  這種信念部分地來自以下這個錯誤,就是在觀察嫉妒現象時,只盯住引起嫉妒的事物,而把嫉妒者看成一個正常的人,認為只要嫉妒的對象一旦消失,他就會立即停止嫉妒活動。所以,人們盡量設法消除嫉妒對象,或者盡量設法使所有的嫉妒者提高到某一生活水平,使他們不再有什麼值得嫉妒的東西,因而停止嫉妒。由於嫉妒本身多半知道由自己來張羅它的對象,並且嫉妒根本不取決於不平等的程度,因此,這種解決方法徒勞無益。

  使人類擺脫嫉妒的期望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不具備產生嫉妒的能力,那就根本不可能產生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嫉妒他人或對某物眼紅時,由痛苦、能力、誘惑帶給他的那些體驗,並從而做好準備,就不會學會去適應某種社會環境。歸根結底,一個社群成員的成就,取決於他是否充分懂得了控制這種動力並使之提高;而不懂得這種動力,就不可能長大成材、有所做為。於是,我們面臨一種無法解決的矛盾:嫉妒是最不合群的、破壞性最大的精神行為,但同時卻又是最帶有社會傾向的。如果不考慮,所有的人對其他人說來至少是潛在的或想像中的嫉妒對象,就不能進行社會化所依賴的自然存在的社會控制。我們為了社會生存需要嫉妒;關心持續存在下去的社會,本身都不願永遠忍受到那些不怎樣積極制止嫉妒的社會的革新潛力和生產潛力;但是就是在這

  樣的社會中,也沒有任何一個社會敢於把嫉妒作為價值原則和制度來升格看待。

 

 劉軍寧 :「幸災樂禍」的政治學:嫉妒

 

【大紀元2008-1月15日訊】嫉妒(envy)是人類社會中沒有國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本應流行於地獄,卻蔓延於人間,這是因為人生來就是一種有嫉妒心的動物。嫉妒是人性的弱點,但凡別人有比自己強的,不論是品德、容貌、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嫉妒者就眼紅心恨,感到「心裡不平衡」。嫉妒者在別人遭受不幸時感到快樂,在別人快樂時心懷嫉恨。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把嫉妒定義為「由於見到他人幸福所引起的悲傷」。

  嫉妒要為歷史中的或傳說中的許多重大事件負責。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之戰,聖經中的該隱殺弟,雅各逃亡,約瑟被奴,摩西離鄉,亞倫靠邊,掃羅和大衛相戰,無不有嫉妒在其中作祟。撒但之所以不得入天堂,就是因為他犯了嫉妒上帝的罪。中國的宮廷中和江湖上由嫉妒而引發的血案更是舉不勝舉。

  嫉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對心靈和道德的腐蝕,一直為一些古代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們所關心。天主教所說的七宗罪中,第一宗罪是對上帝的傲慢,第二宗罪就是嫉妒。嫉妒,它放縱的是貪婪,信奉的是無知,燃燒的是仇恨,打敗的是自我。

  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是自我珍視的倫理學。而嫉妒是一種妄自菲薄的倫理學。它無視每個人自身都有的獨特價值,不珍視自己的,只覬覦別人的,一切都是別人的好。

  嫉妒常常被認為只是個人層面的心理問題,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沒有特別的關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嫉妒不僅僅是個心理學問題,也是個政治學問題,甚至是十分重要而且被嚴重忽視的政治學問題。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奧國經濟學家米瑟斯等人都研究過嫉妒與社會制度的關係。奧地利學者捨克更是對嫉妒在社會制度與政策層面的相關性,做了深入的探討。心理學關心的是如何消除與個人心理層面相關的嫉妒。政治學關心的則是如何從社會制度的層面防範和弱化嫉妒給人類造成的危害。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中,雖然很少有公然為嫉妒張目者,但是各自對嫉妒的態度是根本不同的。有一種意識形態認為,一些人、一個階級的不幸,是由於另一個階級擁有財富造成的。一個階級的財富是另一個階級的苦難的根源。因此,凡是你有的,我也要有。你有,就得讓我有。這樣的意識形態強烈暗示,嫉妒就是正義,嫉妒的人就是正義的人。這樣的正義認為:凡是你有的,我就應該有。如果你有的我卻沒有,這是你的錯。如果一個人有了財富,他一定是攫取了另一個人的,否則他的財富是從哪裡來的呢?所以,我有權利用各種手段,甚至包括暴力的手段來剝奪你的所有,變成我的所有。這種意識形態之所以有效並釀成暴力革命,正是因為它挑動的是人性中的嫉妒心並把它轉化成仇恨和暴力。一旦這樣的意識形態轉化為社會經濟政治制度。那這個社會就被嫉妒所主導。

  福利國家在一種程度上就是嫉妒的制度化,福利國家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福利國家的支持卻從不短缺。因為嫉妒心是福利國家永遠的堅強後盾。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更是嫉妒的產物,它們所調動的、所放縱的正是人性中的嫉妒。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就是向嫉妒屈服。計劃經濟與公有制是放縱嫉妒心的制度安排。市場經濟與私有制是克制嫉妒心的制度安排。嫉妒蔑視的是個體的自我價值,敵視的是自由、寬容、開放、鼓勵個人成就與創造性的制度。

  一個國家的制度與文化中的嫉妒含量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其中,嫉妒的含量與文明的程度成反比。正如《嫉妒論》的作者捨克所言,「文明的歷史,是經過無數次挫敗嫉妒也就是制服嫉妒者而取得的成果。」每個文明都要過嫉妒關,尤其要過仇富觀。如果說進取心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那麼嫉妒則是妨礙社會發展的巨大阻力。嫉妒以要求公平的名義要求平均,但平均主義本質是反公平的。一個嫉妒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人人狐疑、彼此猜忌、互為敵手、充滿敵意和衝突的社會。

  嫉妒這宗罪,在中國歷史上並未得到認真清算,反而變本加厲。中國傳統的民間智慧,大多不是制止嫉妒,而是防範被嫉妒。你聽聽:「槍打出頭鳥」、「錘敲出頭釘」,「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日常生活中也氾濫著各種有利於嫉妒者嫉妒心得逞的制度安排,從大鍋飯、人民來信、舉報箱、群眾評議等應有盡有。由此同時,戒妒止妒的道德律令和日常格言少之又少。

  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嫉妒心這頭魔鬼無處不在,防不勝防。這個文化土壤不僅滋生嫉妒心,而且縱容嫉妒心。話是這樣說,我對中國人強烈的嫉妒心抱有一定的同情性理解。因為,這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長期封閉、扭曲,不提供公平、自由、開放的競爭環境。個人難以通過進取能超過自己所嫉妒的對象來實現自我,沈澱下來的就只有嫉妒了。例如,戶籍制度無疑主張農民對市民的嫉妒,特權經濟無疑助長窮人對富人的嫉妒,威權政治無疑助長無權者對有權者嫉妒。從上述角度看,中國過去三十年的變革進程就是克服長期氾濫的嫉妒心的進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市場化的改革被權力所扭曲,嫉妒心、仇恨心理就會乘機死灰復燃。

  愛嫉妒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縱嫉妒的制度。重視人類的嫉妒心正在避免它無遮無礙地擴散。不然,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將遭致折磨和摧殘。嫉妒是消滅不了的,誰也不應指望建立一個無嫉妒心的社會。人類社會要完全絕對消除嫉妒是不大可能的。唯有通過構建公平、自由、開放的社會制度,人類社會可以將嫉妒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使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轉自《右派網》原載:《東方早報》2008-12-14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15/n2397876.htm

 

建設性嫉妒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  文/汪亞民

 

  嫉妒心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之一。嫉妒心我把它分爲兩種,一種是建設性的嫉妒,一種是破壞性的嫉妒。建設性的嫉妒心的存在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破壞性嫉妒心的存在阻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麽是嫉妒心。  我理解嫉妒心是指:個人因爲別人在物質財富占有,社會地位擁有,自身條件等方面超越自己後使這個人心裏産生的挫折、沮喪、羨慕、排斥、不服、不愉快、憤憤不平等心理反應!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人會沒有嫉妒心。但是嫉妒心會引導人們産生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爲:一種叫建設性行爲;一種叫破壞性行爲。建設性的行爲就是在産生上述心理後個體認爲別人超過自己,自己一定在一些方面不如人,就要努力學習別人完善自我然後超越別人。破壞性的行爲是指個人認爲別人沒有理由超過自己,別人和我一樣,那一點比我強;于是就要設法要搞臭別人,拆別人的臺,給別人制造障礙,期望讓別人遭受挫折乃至失敗!應該說破壞性嫉妒是弱者或者卑劣者的行爲。

  我在這裏是想說,我們應鼓勵建設性的嫉妒。這樣是能促進社會進步的!舉一個例子,江南春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那個創辦了分衆傳媒的在美國NSDAQ上市的江南春。早期,陳天驕辦的網站是認養電子寵物類産品,江南春代理過陳天驕他們的廣告,所以經常和陳天驕一起用餐。不久,陳天驕開始代理韓國網絡遊戲,網絡收益激增;也就不再做寵物認養的網絡業務了,江南春和陳天驕一起吃飯時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江南春。江南春自然少不了起了嫉妒心,但是江南春就是江南春,回家以後他強烈的嫉妒心讓他徹夜難眠,用心思考了爲什麽陳天驕能夠成功,而自己的廣告卻不能有更大的突破呢?他苦思了三天,分析了自己的問題,提出了他的分衆傳媒廣告新模式,終于經過努力獲得成功。可以這麽說人類社會都是由于優秀個體的挫折、不愉快、憤憤不平中也就是嫉妒心中産生了推動力,推動人類社會一步一步向前發展的。沒有嫉妒心就很難有社會進步,我這麽說決不是嘩衆取寵!

在我們當今中國就是要鼓勵這種建設性的嫉妒心,限制破壞性的嫉妒心,你好我要做得比你更好,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進步。

博友、網友們讓我們都有嫉妒心吧?呵呵!我說的可是建設性嫉妒哦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71711.html

 

嫉妒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作者:宋圭武   

 

內容提要:嫉妒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嫉妒的産生,有著深刻的經濟學根源;“經濟人”特性是産生嫉妒現象的人性前提;資源稀缺性是産生嫉妒現象的資源前提;不確定性是産生嫉妒的知識前提;制度不完善是産生嫉妒的制度前提;信息不對稱是産生嫉妒的信息前提;不同的偏好將導致不同的嫉妒心態;社會經濟距離與嫉妒成正比;嫉妒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雙重的;通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制度的不斷創新,人類社會可以將嫉妒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使其影響最小化。

  嫉妒(envy)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赫?舍克在《嫉妒與社會》一書中寫道:“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代,在所有的文化發展階段,在大多數的語言裏,並且作爲相互有很大差別的社會裏的成員,人類已經認識到了他們生存當中的一項重要問題,並且把它作爲有些特殊的事物強調出來,這就是嫉妒和遭到嫉妒的感覺。”①

  什麽是嫉妒?朱賢智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對嫉妒所下的定義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産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②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寫道:“這樣我們可以把妒忌看作帶著敵意去看待他人較大的善------即使是他們的較我們幸運並不減損我們的利益------的傾向。我們妒忌(按照善的某種公認指標來估價)其境況好于我們的人,而且我們還希望剝奪他們的較大利益,盡管就我們自己而言可能放棄某些東西更好。當其他的人們知道我們的妒忌時,他們變得吝惜他們的較好境況並急于對我們由于妒忌而易于産生的敵意行爲采取防範措施。所以當妒忌爲被妒忌者意識到時它在總體上是有害的:妒忌他人的人打算采取一些行動,如果此種行動僅僅是極大地縮小他們之間的差別,就于雙方都有害。所以康德十分恰當地把妒忌作爲仇恨人類的一種惡來加以討論,我在很大程度采用了康德對妒忌的定義。”③

  另外,許多大師對嫉妒現象都有過不同描述。黑格爾說:嫉妒便是平庸的情調對于卓越的才能達到反感。但丁說:嫉妒是人類七種致命的罪惡之一。康德說:嫉妒是憎惡人類的惡習。培根說:在人類的各種情欲中,有兩種最爲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 嫉妒是心靈的地獄。這是一位外國文學家的名句。法國作家拉羅會弗科也曾說過:嫉妒是萬惡之源,嫉妒的人不會有絲毫同情。嫉妒者愛己勝于愛人。

  嫉妒在經濟理論中的定義主要是由費爾德曼(Feldman),柯曼(Kirman)(1974年)和瓦裏安(Varian,1974年)分頭開創的。考慮任何一種分配形式,把n件産品分配給m個人中的每一個人。假定這些人都有特定的偏好。這時,所謂甲嫉妒乙,用文字表述,就是甲對乙的分配狀況的喜愛甚于對他自己的分配狀況的喜愛。這是一個純粹技術性的定義。他絲毫也沒有告訴我們甲的感情或心理狀態,甲是否因爲偏愛乙所擁有的東西而感到不快,或者甲的“嫉妒”是否使他想要傷害乙。所以在這一無感情的嫉妒概念中,不存在罪惡。④

  嫉妒的産生,有著深刻的經濟學根源。

“經濟人”特性是産生嫉妒現象的人性前提。嫉妒是由相比較而産生的。對于嫉妒者而言,比較是以“我”爲原點和中心而展開的,比較的目的是實現“我”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我”是嫉妒産生的出發點。所以,從“經濟人”的角度看,越是自私的人,其嫉妒的心態就會越重。

  資源稀缺性是産生嫉妒現象的資源前提。資源主要有兩種形式:物質形式與精神形式。不論是物質資源還是精神資源,稀缺性都是其共有的屬性。物質資源主要是以有形的物質形態存在的資源。在現實世界,不論何種物質資源,從絕對的角度看,都是稀缺的。物質資源除了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外,還能一定程度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如高檔的商品除了實際的功能外,還能體現所有者的社會地位和高貴身份,滿足其虛榮心等。精神資源主要是以無形的精神形態存在的資源,如榮譽等。精神資源的功能主要是體現在人的心理需求的滿足上。由于人的心理需求的滿足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和擁有資源的差距上,所以,精神資源本質上也就具有了稀缺性。因爲對榮譽的擁有應當是有差別的,否則,沒有差別的擁有榮譽等于沒有榮譽。由于不論是物質資源,還是精神資源,本質上都是稀缺的,所以,對于嫉妒者而言,“你”擁有了稀缺資源,就意味著降低了“我”擁有稀缺資源的可能性。盡管別人擁有某種資源不一定就對自己構成真正威脅,但這種恐懼意識會不自覺地促使人們産生這種心理。所以,嫉妒心理實質也是一種在資源稀缺狀態下人的恐懼心理的另一種表現。假如資源不是稀缺的,人們也就用不著去嫉妒,因爲別人擁有的資源我也可以照樣擁有。

  不確定性是産生嫉妒的知識前提。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兩種不同情況。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少不確定性,增大確定性的過程。但知識並沒有完全解決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仍在深深地困惑著人類。在羅素的學術研究中,他一直在追求著確定性。他在晚年卻不得不承認確定性的獲得比他所希望的要困難得多。他在《人類的知識》最後一頁中寫道:“全部人類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精確的和不全面的。”⑤不確定性衍生恐懼意識。人們爲什麽要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源,本質上就是爲了克服恐懼意識。因爲更多地占有了資源,就意味著獲得了更多應付不確定性的支配手段。但若別人擁有更多的支配手段,就意味著我所擁有的支配手段可能就會減少。所以,嫉妒是對這種潛在威脅感的一種本能表現,盡管這種威脅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嫉妒者總是慣于幸災樂禍。赫?舍克在《嫉妒與社會》一書中寫道:“這種人正由于他不能忍受別人占有這些事物,所以當他看到別人遭到毀滅的時候,便感到心滿意足;盡管他本人並不能由此而得到好處,但仍然是高興的。”⑥

  制度不完善是産生嫉妒的制度前提。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們行動的預期,降低行動的交易成本。但不完善的制度體系將導致人類行動隨機性的增大。而隨機性的增大又將導致不確定性和不公平性的增大。而不確定性和不公平性都是催生嫉妒的重要環境條件。所以,人治社會和法治社會相比,人治社會就更容易催生人們的嫉妒心理。封建專制體制一方面在催生著人們的嫉妒意識,但另一方面,由于專制體制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它並不能在自身範圍內找到治理嫉妒問題的有效手段。所以,生活在專制社會的人們,往往既是嫉妒的制造者,又是嫉妒的受害者。相比人治社會而言,法治社會的隨機性要明顯小于人治社會,所以,法治社會人們的嫉妒意識要弱于人治社會。當然,法治化並不能完全消除嫉妒,但可有效減少嫉妒。

  信息不對稱是産生嫉妒的信息前提。信息是一個人進行行動決策的前提條件。不同的信息量將導致不同的決策選擇和決策結果。一般而言,一個人所擁有的信息量越多,其決策的正確度就可能越高,從而導致的結果就可能越好。所以,信息不對稱實質體現了一種起點條件的不同,是一種起點不公平的具體表現。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擁有就有可能不服氣,産生嫉妒心理。

  不同的偏好將導致不同的嫉妒心態。擁有和消費某種物品會帶給人兩種效用: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絕對效用主要是指物品對人的需求的絕對滿足程度,不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問題。相對效用主要是指物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擁有和消費的相對比較上的一種效用,這種效用實質是一種相比較而産生的效用。絕對效用體現的是個人性,而相對效用體現的是社會性。絕對效用更多體現在生理方面,而相對效用更多體現在心理方面。不同的人一般具有不同的偏好結構,從而對來自物品的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會有不同的偏好。有些人更注重絕對效用,有些人更注重相對效用。由于嫉妒是由比較而産生的,所以更注重相對效用的人就會表現出一種更強的嫉妒傾向。天臺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每一瞬間總想勝過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把他人拉下來,輕視他人以便擡高自己。這裏反映的就是一種對相對效用的偏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種現象也與相對效用有關。一個人取得的成績是不容易宣傳出去的,但一個人有什麽不好的事情,卻容易傳播出去。這裏主要是甲的好事對乙而言,並不見得就是好事。由于嫉妒,甲的好事會減少乙的相對效用,所以乙對甲的好事傳播的動力不足。但甲的壞事對乙而言,卻能增加乙的相對效用,所以乙對甲的壞事有較大的傳播動力。當然,嫉妒的言行若被人識破,對自己也是不好的,所以,嫉妒者總是要尋找一種隱蔽而有效的方式來傳播別人的壞事。由于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偏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人生閱曆的不同,其偏好會發生變化,所以,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表現的嫉妒心態就會有所不同。一個人對人生之理産生的覺悟越高,其對別人産生嫉妒心的可能性就會越小。一個人若能做到真正的大徹大悟,他也就徹底進入了一種無私和無嫉妒的境界。

  社會經濟距離與嫉妒成正比。所謂社會經濟距離,就是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社會經濟交往中所表現出的密切程度。社會經濟距離不同于實際的物體之間的物理距離。社會經濟距離與物理距離是兩個不同的範疇。社會經濟距離小並不等同于物理距離小;社會經濟距離大也不等同于物理距離大。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距離越近,就越有可能産生嫉妒心理。因爲社會經濟距離越近,競爭的相關性就會增大,利益的聯系程度就會增加。所謂同行容易産生嫉妒,實質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文人相輕也是這種情況的一種表現。在現實中,爲什麽會産生“牆內開花牆外紅”現象?這也與嫉妒與社會經濟距離成正比有關。因爲“牆內開花”對“牆內”和“牆外”的人而言,其效用是不同的。對“牆內”而言,由于相互之間利益聯系的密切程度要高,所以,“牆內”的“花”更容易受到“牆內”各方的嫉妒。但對“牆外”而言,由于距離較遠,相互之間利益聯系的密切程度就低,所以“牆外”對“牆內”的“花”産生的嫉妒心態就輕,這也就容易形成“牆外紅”現象。

  嫉妒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嫉妒是推動社會經濟變革的動力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影響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巨大阻力。嫉妒雖然有利于公平,但也是平均主義的巨大推動力,而平均主義本質是反公平的。嫉妒雖然可構成一個人向上的動力之一,但對社會的破壞力也是巨大的。嫉妒雖有利于個人在發展手段方面不斷進行自我創新,但不利于社會整體的創新。所以,嫉妒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囚徒困境”。

  從嫉妒産生的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社會要完全絕對消除嫉妒是不大可能的。但通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制度的不斷創新,人類社會可以將嫉妒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使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最小化。一是要加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多一些寬容心和仁愛心。愛是嫉妒病最有效的治療“藥品”。二是要大力發展經濟。通過産品的豐富,不斷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三是要不斷進行社會經濟制度創新。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法治和更加民主的社會制度體系。所以,盡可能減少人們的嫉妒意識和嫉妒心態,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具體目標之一。四是要大力發展科學,盡力消除知識的不確定性,爲人類構建堅實的精神寄托和溫馨的精神家園。五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更加公開和更加透明的有關信息披露的制度體系。

  注釋:

① 赫?舍克:《嫉妒與社會》第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

②轉引自王淵著:《嫉妒散論》第9頁,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③羅爾斯:《正義論》第535頁,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④參見《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77—178頁。

⑤羅素:《人類的知識》第606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北京。

⑥赫?舍克:《嫉妒與社會》第1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

作者學術簡曆: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肅靖遠人,畢業于西北師範大學數學系和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專業。現爲甘肅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及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蘭州交通大學研究生導師和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經濟理論和鄉村發展及中國經濟改革等方面。在《光明日報》、《農業經濟問題》、《戰略與管理》、《中國農村觀察》、《經濟學家》等刊物公開發表論文150多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專著5部。 

http://www.zisi.net/htm/xzwj/sgwwj/2007-01-25-35441.htm

 

幸災樂禍的政治學:嫉妒  by劉軍寧

 

  嫉妒(envy)是人類社會中沒有國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本應流行于地獄,卻蔓延于人間,這是因爲人生來就是一種有嫉妒心的動物。嫉妒是人性的弱點,但凡別人有比自己強的,不論是品德、容貌、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嫉妒者就眼紅心恨。嫉妒者在別人遭受不幸時感到快樂,在別人快樂時心懷嫉恨。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把嫉妒定義爲“由于見到他人幸福所引起的悲傷”。

  嫉妒要爲曆史中的或傳說中的許多重大事件負責。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之戰,聖經中的該隱殺弟,雅各逃亡,約瑟被奴,摩西離鄉,亞倫靠邊,掃羅和大衛相戰,無不有嫉妒在其中作祟。撒旦之所以不得入天堂,就是因爲他犯了嫉妒上帝的罪。中國的宮廷中和江湖上由嫉妒而引發的血案更是舉不勝舉。

  嫉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對心靈和道德的腐蝕,一直爲一些古代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們所關心。天主教所說的七宗罪中,第一宗罪是對上帝的傲慢,第二宗罪就是嫉妒。嫉妒,它放縱的是貪婪,信奉的是無知,燃燒的是仇恨,打敗的是自我。

  個人主義認爲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是自我珍視的倫理學。而嫉妒是一種妄自菲薄的倫理學。它無視每個人自身都有的獨特價值,不珍視自己的,只覬覦別人的,一切都是別人的好。

  嫉妒常常被認爲只是個人層面的心理問題,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沒有特別的關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嫉妒不僅僅是個心理學問題,也是個政治學問題,甚至是十分重要而且被嚴重忽視的政治學問題。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奧地利經濟學家米瑟斯等人都研究過嫉妒與社會制度的關系。奧地利學者舍克更是對嫉妒在社會制度與政策層面的相關性,做了深入的探討。心理學關心的是如何消除與個人心理層面相關的嫉妒,政治學關心的則是如何從社會制度的層面防範和弱化嫉妒給人類造成的危害。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中,雖然很少有公然爲嫉妒張目者,但是各自對嫉妒的態度是根本不同的。有一種意識形態認爲,一些人的不幸,是由于另一部分人擁有財富造成的。一部分人的財富是另一部分人苦難的根源。因此,凡是你有的,我也要有。你有,就得讓我有。這樣的意識形態強烈暗示,嫉妒就是正義,嫉妒的人就是正義的人。這樣的正義認爲:凡是你有的,我就應該有。如果你有的我卻沒有,這是你的錯。如果一個人有了財富,他一定是攫取了另一個人的,否則他的財富是從哪裏來的呢?所以,我有權利用各種手段,甚至包括暴力的手段來剝奪你的所有,變成我的所有。

  福利國家在一種程度上就是嫉妒的制度化,福利國家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福利國家的支持卻從不短缺。因爲嫉妒心是福利國家永遠的堅強後盾。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更是嫉妒的産物,它們所調動的、所放縱的正是人性中的嫉妒。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就是向嫉妒屈服。計劃經濟與公有制是放縱嫉妒心的制度安排。市場經濟與私有制是克制嫉妒心的制度安排。嫉妒蔑視的是個體的自我價值,敵視的是自由、寬容、開放、鼓勵個人成就與創造性的制度。

  一個國家的制度與文化中的嫉妒含量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其中,嫉妒的含量與文明的程度成反比。正如《嫉妒論》的作者舍克所言,“文明的曆史,是經過無數次挫敗嫉妒也就是制服嫉妒者而取得的成果。”每個文明都要過嫉妒關,尤其要過仇富觀。如果說進取心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那麽嫉妒則是妨礙社會發展的巨大阻力。嫉妒以要求公平的名義要求平均,但平均主義本質是反公平的。一個嫉妒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人人狐疑、彼此猜忌、互爲敵手、充滿敵意和沖突的社會。

  嫉妒這宗罪,在中國曆史上並未得到認真清算,反而變本加厲。中國傳統的民間智慧,大多不是制止嫉妒,而是防範被嫉妒。你聽聽:“槍打出頭鳥”、“錘敲出頭釘”、“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日常生活中也泛濫著各種有利于嫉妒者嫉妒心得逞的制度安排,從大鍋飯、人民來信、舉報箱、群衆評議等應有盡有。由此同時,戒妒止妒的道德律令和日常格言少之又少。

  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嫉妒心這頭魔鬼無處不在,防不勝防。這個文化土壤不僅滋生嫉妒心,而且縱容嫉妒心。話是這樣說,我對中國人強烈的嫉妒心抱有一定的同情性理解。因爲,中國曆史上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長期封閉、扭曲,不提供公平、自由、開放的競爭環境,個人難以通過進取能超過自己所嫉妒的對象來實現自我,沈澱下來的就只有嫉妒了。例如,戶籍制度無疑主張農民對市民的嫉妒,特權經濟無疑助長窮人對富人的嫉妒,威權政治無疑助長無權者對有權者嫉妒。從上述角度看,中國過去三十年的變革進程就是克服長期泛濫的嫉妒心的進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市場化的改革被權力所扭曲,嫉妒心、仇恨心理就會乘機死灰複燃。

  愛嫉妒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縱嫉妒的制度。嫉妒是消滅不了的,誰也不應指望建立一個無嫉妒心的社會。人類社會要完全絕對消除嫉妒是不大可能的。唯有通過構建公平、自由、開放的社會制度,人類社會可以將嫉妒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使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 (摘自《東方早報》)

http://www.yilin.com/bbs/showtopic-9313.aspx

台長: 阿楨
人氣(59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新烏托邦主義》
此分類上一篇:《我的天才噩夢》

阿楨
遭批丟台灣人臉 李立群:是去發揮台灣文化 2022-11-14 TVBS新聞

資深藝人李立群,今年7月從大陸回到台灣,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宣布不會再回大陸拍戲,而在台灣的生活仍時常拍抖音分享日常的他,被台灣網友罵是「牆頭草」丟台灣人的臉,對此李立群不忍反擊,表示憑什麼說他是牆頭草,他是去發揮台灣人的文化底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AObM3wTdc
  回應
李立群是非常專業有才能的藝人, 藝術不分國界 我支持所有到全世界發展的台灣藝人為國爭光!
我記得李立群說非常想演台灣劇本,奈何台劇根本沒有老戲骨發揮的空間。
丟台灣人的臉的是那些罵人的人最丟台灣人的臉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李先生網路平台抒發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正反不同的意見。
不可人身攻擊是言論自由的前提,不可將極端獨臺的意識形態強灌在所有台灣居民!
不用政治評論藝人,政治只是短時間的,不需要太在意
一個優秀台灣資深演員~卻要被一群無腦側翼汙辱!!!
套一句民進黨現任參選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的經典名言,被掛上中國台灣,這只是我的人生閱歷之一。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己可以,別人不可以
2022-11-17 08:38: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