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15 10:07:54| 人氣3,802| 回應6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發明疾病的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可悲啊!仁心仁術/台灣良心的醫界怎會向下沈淪到:

  《發明疾病的人》《無效的醫療》《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人命與金錢的交易》《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生物科技大商機》《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版圖》《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權/利+無病長壽不老之欲唄!

  另詳參【圖博館】:《藥廠黑幕》 恐癌症 假癌症之名 鞋業王國與白銀帝國 末代健保  百大良醫 胃藥配藥吃 台灣藥罐子 尿毒新國病 有機迷思 假吃素之名 維他命迷思 《揭開老化之謎》《生病why》《正義的神話》《誰將生存?》 白色巨塔的謊言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左岸文化,2004)

 

  作者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來促銷藥品的結果。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區隔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戰爭。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起過任何爭議。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作者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簡介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在英德兩地研讀生物及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醫藥和科學編輯,最先在《明星雜誌》,接著轉到《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是德國最佳的醫藥記者。他說:「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唐納.巴萊特、詹姆士.史提爾《別讓醫院殺了你:揭開醫療體系的共犯結構》Critical Condition:How Health Care in America Became Big Business and Bad Medicine(商周出版,2006)

 

  希波克拉底說,「最重要的是,勿傷害病人」;但華爾街的第一守則卻是,「萬事莫若賺錢要緊」。

  這是現代醫療照護如何變成一場騙局的故事:極少數人從中牟得暴利,卻要我們其他人付出慘痛的代價。當醫療體系出了差錯,你以為你和家人能置身事外?

  揭露美國最受爭議、實況罕為人知、瑕疵最為嚴重的系統。《時代》雜誌的普立茲獎調查報導新聞小組拉開醫療體系的重重帷幕,試圖解答事情為什麼會變得完全失控。

  四千四百萬人沒有任何醫療保護……主要醫院無法負擔基本支出……受限於規定,醫師無法提供基本的醫療。這聽來像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困境,但它其實是今日美國醫療體系的實況。美國花在醫療上的錢,遠比其他國家多,然而不僅效益日益縮減,美國國民的平均壽命也短於其他花得較少的國家國民。同時間,健康照護組織(HMO)、製藥公司和連鎖醫院卻從中獲得暴利。被選出來的美國政治人物多蒙恩於保險公司與藥廠,他們東一處西一點地制定法律,而不願正視整個系統已幾近崩壞。

  本書中,兩位作者揭露美國醫療體系已變成什麼恐怖模樣,描繪病患和醫師為系統所困,並提供駭人的個人故事,描述哪裡出了錯。透過強迫醫院和醫師放棄較便宜的學名藥,改為採用昂貴的品牌藥,藥商輕易獲利;同時間,華爾街則是從醫療相關產業大撈一筆。而政客則通過立法,維繫這不公平於不墜。本書分析醫療產業,並提供讓系統回規正軌的藥方。

  作者簡介

唐納.巴萊特(Donald L. Barlett)與詹姆士.史提爾(James B. Steele)是美國最廣受喝采的調查報導新聞小組。自一九七一年起,他們已共事三十五年;最初是在《費城詢問者報》(Philadelphia Inquirer)擔任記者,自一九九七年起,轉任《時代》(Time)雜誌的特約編輯。他們是美國有史以來唯一兩度獲得普立茲獎,並兩度獲頒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新聞從業人員,此外還榮獲許多其他全國性獎項。他們一共合著了七本書,代表作為《美國:哪裡出了錯?》(America: What Went Wrong?),該書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八個月。

 

 

《發明疾病的人》真正震撼了我的心!

 

  這是一本主持正義的書,大膽揭露現代醫學界與媒體合作操弄疾病與醫藥治療的黑幕,並痛斥其將正常生命過程扭曲為醫學問題的自私自利心態。書中詳細闡述了醫界、藥界及媒體在現代疾病產生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這些人對疾病定義所做出的「貢獻」。

  作者也在書中努力地說明許多疾病其實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用來促銷藥品的結果。過去那種先有病再找方法或找藥來醫治的方式已逐漸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模式竟然是先有藥,再找病或是「發明」疾病來「對藥下症」的黑心模式,整本書的故事寫的雖然是德國的現象,但其實早已舉世皆然了。生命過程中的許多現象,都在醫師與大藥廠(才有錢研發新藥)加上醫藥記者的合作下,置入性地被定義且喧染成了新的現代疾病。不明就裡的平民百姓也在各類資訊的轟炸下,恐懼地接受了這些「專家」的說法,花錢買藥乖乖吃下以保自身平安健康。

  許多過去被認為健康的人,現在變成非得要吃藥才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小時候是個好動孩子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如果他活在現代,肯定會被診斷為「好動兒」而被迫服用某大藥廠的「良藥」,以控制他的好動行為(果真如此,我想歷史恐怕會被改寫)。另一個一定不著名的例子,就是我自己,我得到的是一種名為「胃食道逆流症」的病,當時醫生立即開了一種超貴的特效藥,並一再強調其它傳統的制酸劑療效如何的差,一定要改用此藥才能有效治癒我的病(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根據藥廠所提供的報告向我說明),恐懼的我足足服用了十六週,結果身體似好似壞,只覺得身體內的平衡被破壞殆盡,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改看中醫之後,只服藥將失去的平衡調整回來,再調整飲食習慣即重新恢復健康,而當時中醫告訴我那句「那根本不是病」的叮嚀言猷在耳,現在讀此書又給了我一個明確的答案,原來這病以前西醫也沒有,根本就是外國醫生配合研製這個藥物的大藥廠所「發明」出來的!

  邱吉爾的例子是個假設,我的可是活生生的冤枉遭遇,書中所舉出的許多例子更是會讓人驚訝且難以置信。至於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恐怕也要對這樣的現象與結果,記上一筆共犯的罪名吧!

  顯然,生命的現象正逐一地被「醫藥化」了 ….

  無奈的是,生了病(或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得找醫生,當醫生給你做診斷和治療時,讀過這本書應該會讓你有較多的知識本錢去面對,至少對用藥的必要性(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其實是身體自己會自癒的),會有較多的判斷能力。真的很佩服作者布雷希先生的勇氣,老傢夥全力推薦,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http://blog.roodo.com/artman/archives/1993681.html

 

劉士永>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現代醫學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科學符號,從實驗數據到專業術語,在在都令民眾對醫藥科技充滿敬畏之心。然而,尤格.布雷希這本《發明疾病的人》卻企圖揭穿當代醫療體系的共犯結構,點名醫藥界操弄社會對於疾病的概念與印象。作者採用一系列的個案和內部報告,直指醫師與藥廠如何操弄研究並運作媒體,讓民眾對原本正常的生理現象產生患病的焦慮,從而為不必要的治療及藥物創造令人咋舌的市場消費。從作者的論點來看,當代醫學就好似披著科學外衣的巫術,喃喃念著用數據和專業名詞拼湊而成的咒語,讓患者在無助與疑懼的焦躁中膜拜醫學,而慷慨奉獻給其執業者—古代的巫師或今日的醫師!

  醫學雖說在二十世紀後放棄了和巫術的聯姻,全然投入科學的懷抱裡,但醫療作為人類活動一環的社會本質卻沒有改變。一九九二年,醫學史家Charles Rosenberg出版 《Framing Disease: Studies in Cultural History》,是書為醫療社會學與醫學史研究者投下一枚震撼彈,讓許多人從歌頌醫學技術偉大的氣氛裡清醒過來,開始懷疑醫療與疾病其實是一組相互建構的概念,並深受社會及文化脈絡所制約。換言之,儘管醫療技術的產生日益符合自然科學準則,但醫學的應用卻都是社會或文化的產物,無由從科學的角度加以定義及規範。《Framing Disease》在出版後的十年裡,幾乎可被稱為經典之作,但它的影響力卻似乎無法及於醫藥界或是社會大眾。醫藥界顯然需要更直接的論述,才能迫使他們反省操弄醫學的不道德性;而民眾也需要更切身的事證和通俗的說明,才能讓他們從當前被專業「恐嚇」的局面中解脫。

  《發明疾病的人》這本書正好用更為通俗親近的手法,把類似的觀點直接訴求於一般讀者。儘管沒有全面性地檢討社會和文化因素對於形塑疾病與醫療的影響,作者尤格.布雷希仍扣緊了一個現代醫學最大的魔手—藥品的市場機制,藉此呈現藥廠如何以市場為誘因,勾結醫師、製造數據、操弄媒體,陷大眾於患病的憂慮中而橫行牟利。當現代高投資、高收益的醫療模式主導大眾的醫療機制後,醫療倫理與道德的淪喪似乎成為無可逃避的宿命。這本書對身陷患病焦慮的大眾來說,不啻是自我精神武裝、勇敢面對當前醫療怪象的第一步;而對於醫藥界來說,或可透過此書揭發的種種,反思訴諸醫師個人道德修養的負負空談,從根本結構上提振醫療的核心價值。《發明疾病的人》這本書或許會因為挑戰社會主流意識,令許多病患及醫師再度感到無所適從;但也可能會因為本書,讓病患再度拿回對於自己身體健康的主導權,使醫病關係一改當前的教誨關係,成為平等的對話性關係,這又豈非美事一樁。(原刊於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09.20)

http://sts.nthu.edu.tw/board/read.php?f=10&i=178&t=178

 

發明疾病的人讀書心得

 

星期天帶著我兒子吃完午餐後,轉到臺北市立圖書館三興分館看書,他看了一陣子書,感覺上他又坐不住了,後來我想既然來了,就到樓上的一般圖書區找看看一般飲食保健的書。

後來無意間就翻到了這本『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封面有提到過動症,帶著我兒子回到家中,花了幾個小時很快的看完整本書。看了一下博客來,作者同時還有出版另一本書『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看了一些裡面的一些文章,我們才會更瞭解現代醫藥產業蓬勃發展,雖然讓很多人治好疾病,遠離病痛,但是卻有更多的藥品被發明出來,治療的病症卻是不見得那麼重要的病症。

或許對企業化的製藥、醫療產業來說,如何說服更多人吃下這些藥品是讓獲利更上一層樓的關鍵,但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得到的資訊卻是經過行銷包裝後的片面資訊。

對於像我兒子這種好動的小孩來說,我也曾想過是否應該帶他去找醫生,開些類似鎮定劑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處方,看完這本書內談過美國境內過量使用藥劑給過動症的小孩,卻造成其他副作用,想想我還是辛苦一點,寧可多觀察自己的小孩吧。我太太也只希望透過物理的復健,讓我兒子慢慢的回覆正常。

我們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療體系來判斷時,要特別留意!美國是醫療費用支出比例最高的國家,但人民的健康與壽命並不如日本和北歐。真相是許多的病症是「捏造」出來的,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飲食,仍然是健康的基石,其實您比想像中還要健康的多。

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回歸自然,其實需要更多的努力,我想身體真正的健康來自於自己的飲食和生活,均衡的飲食可以改變很多事,很多身上的疾病來自於庸人自擾,但是更多的疾病原因卻是來自飲食和生活型態。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博客來購買這兩本書,『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2008/06/27:關於我兒子的部份的補充]

我兒子在 2 歲半時被判定為亞斯柏格症(高功能自閉症) ,他自小就很活潑好動 ,專心同樣一件事的時間大概不會超過 5 分鍾 .當時我也曾問過馬偕醫院評估的醫生 ,我兒子是否為過動症 .當時醫生的說法是年紀太小 ,無法準確評估 ,迄今也過了 1年半了(目前為實歲4歲多) .

不過因為我太太很常帶我兒子去復健的緣故 ,復健師也常看我小孩 ,他說其實我兒子不算嚴重 ,只是好動了一點 ,他們診所有更多患者比我兒子嚴重的更多 .

對於藥物的認識 ,這個部份我想我懂得很少 ,但是如果狀態只是在一般人認知的範圍 ,或是少許超過 ,我想還是可以不透過藥物來處理 ,而由身旁的人多花時間去改變他.

印象中書中提到的 Ritalin 副作用為長高遲緩 .我從網路上找到幾篇關於 Ritalin 的文章 ,如 認識利他能﹙Ritalin﹚的真面目、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第二篇的文章中有提到副作用及高劑量藥物的限制[文字如下] ,我對於藥物的看法是能不用則不用,畢竟成長的過程只有一次,無法重來,這是父母或環境該改變去負擔的,我兒子因為持續的職能及語言復健,目前是慢慢比較可以溝通。

  [截自 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區 ]

對於用藥危險群(即六歲以下,且兼具自閉症、精神病、內向性適應問題或孩子家族有上述病例),並不建議服用藥物,除了擔心生長發育外,在學齡前的兒童也比較不需要安靜下來學習,而且這些個案對興奮劑的服用效果比較差,但副作用的反應卻比較強。

我也引用書中提到的一位名人─英國首相邱吉爾來勉勵家中有過動症的父母,他當年唸書時,也是過動兒,透過跟老師的協議,每次下課都去跑操場,讓他在上課時更坐得住,才有了未來的邱吉爾。我想這也是不靠藥物控制的一個明證。

http://cgs0.pixnet.net/blog/post/19934522

 

發明疾病的人 (markov)

 

德國醫藥記者, 尤格.布雷希 (Jorg Blech)著作「發明疾病的人」這本書, 控訴的主要對象不是媒體、西醫、研究醫師或臨床醫師, 而是西方資本主義下操作的大藥廠. 劉士永老師在 2005 年為中時開卷寫的書評提到: 「作者尤格.布雷希仍扣緊了一個現代醫學最大的魔手—藥品的市場機制, 藉此呈現藥廠如何以市場為誘因, 勾結醫師、製造數據、操弄媒體, 陷大眾於患病的憂慮中而橫行牟利.」 這個觀點醫改會的劉執行長也提到了. 認為本書「大膽揭露現代醫學界與媒體合作操弄疾病與醫藥治療的黑幕」, 是抓住小賊卻放過大盜.

  書中提到多種疾病、藥物、手術, 大略可以分為一、官方認可的疾病, 例如骨鬆症、高膽固醇血症、不孕症; 二、專科醫學會或大老背書的疾病, 例如, 男性更年期、聰明藥; 以及三、應媒體報導需求而發明的疾病, 例如書中提到的天堂憂鬱症, 或是電視新聞報導的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公主病, 一般讀者應該有能力判斷那是為下標題而發明的名詞, 而不是一種正式的病名.

  以傳統的流行病學觀點而言, 「疾病的定義」(disease)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病痛(illness), 這個定義看似沒有爭議, 但有模糊地帶, 例如遠視(相對的近視被公認是疾病)、月經痛通常被認為是生理現象. 尤格.布雷希爭論的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 例如掉髮, 以及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 例如社交恐懼症, 大概屬於這個定義的模糊地帶; 第二種是罕見(rare), 因為有統計數字當作客觀的指標, 這個定義是現代醫學的主流, 這個定義的限制是疾病不一定罕見, 罕見也不一定是疾病, 如尤格.布雷希在本書第三章指出的, 在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以外的檢驗值被定義為有病, 結果即使是沒有意義的檢驗值也能找出 5%  的病人, 這也是本書質疑的「把致病風險當作疾病」; 第三種是可以治療(curable), 這個定義不是說不可以治療的就不是疾病, 不能改變的因子, 例如死亡、老化、末期癌症、性別、種族, 通常被認為是生命正常過程.

  據我所知, 精神科醫學界也曾經為了酒癮算不算疾病爭論數十年; 病理學家發現某種細胞行為, 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細胞分裂, 但是進程非常緩慢, 很少造成病人死亡, 直到近幾十年平均餘命超過七十年, 才證明這種細胞屬於癌症細胞, 這是攝護腺癌的故事.

  疾病的範圍會著時代而擴大, 古人平均年齡只有二、三十歲, 活到髖關節置換或攝護腺肥大的年齡, 即使因此往生, 也可以算是壽終正寢了. 

  所以, 疾病藥商、大老、媒體可以努力發明, 判斷能力大家要努力培養, 至於疾病到底是不是疾病, 則要經的起時間考驗.

http://blog.bs2.to/post/medfront/16228

 

最新臺灣第一本反對西醫的書楨:假《發明疾病的人》之名

 

   前天我收到一本由一位臺灣的讀者劉X恩先生寄來一本書 , 其書名是 : 發明疾病的人 , 這是一本認清現代醫療謊言的第一本書 ,作者是德國最優秀的醫療記者尤格.布雷希 , 他本身就是研究生化起家的 , 他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 就是我還想好好的活著 , 請讀者趕快去書局買回來看 , 否則我看臺灣的西醫衛生署ㄧ發現 , 就會立刻去查封 .

 我仔細閱覽這書 , 我好高興終於有一位沒有兩片樹葉遮眼的智慧人士出來衛道 , 他眼所見與自己是研究生化出生的背景 , 詳詳細細的說出了西醫工業的全部 , 幫他做序文的前臺大醫院院長李德原醫師說他言論稍過激 , 這位西醫大概不了解做ㄧ位記者看到真正的事情發生 , 如果不寫出來的話 , 對不起良心的 , 他一定沒有看過我的網頁 , 否則他就知道這位記者言論並不過激 , 我才是最激烈的 , 因為我看到病人本來不該死的 , 結果卻被西醫搞死了 , 當然生氣 , 做一位誠實的醫師很難 , 必須忍受千醫所指 , 我發現西醫學的錯誤百出是從實際臨床經驗中查出來的 , 使我氣到不行 , 但是他跟我ㄧ樣想法 , 爲了救世人 , 而不顧ㄧ切 , 聖經中的耶蘇基督也是爲了拯救世人而犧牲自己的精神 , 事實證明再千年以後還是會受到人們尊敬的.

  我是從在第一線看病的經驗裡 , 發現到西醫藥的錯誤與惡劣 , 我氣到罵人是因為他們太惡劣 , 吃相太難看 , 實在是應該丟棄的錯誤醫療行為與經商觀念 , 醫者父母心 ,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仁心 , 請問讀者 , 這父母心存在嗎? 許多西醫看到病人來了 , 是看到錢來了 , 當然有例外 , 臺灣絕對有很多有仁心的西醫在 , 只是他們已經被西方所謂醫學科技誤導成為西醫是科學的 , 因此大眾就被誤導了 , 我說以下三個案例 , 它才剛發生在我這裡 , 過去太多了我無法說盡 , 看完後有不生氣且覺得很爽的讀者請Fax給我 , 我倒想了解你是什麼腳色 , 為何黑心如此 , 對我來說你死不足惜哉 , 寄這本書給我的劉X恩先生其心如此之仁 , 我必將收他為我的學生 , 傳仁術給有仁心的人士 , 這是歷史傳承的任務 , 不是嗎?

   第一案例 , ㄧ位J君在1978年時西醫使用EKG與Stress test後 , 就被西醫誤診說有心臟動脈血管阻塞 , 於是做了開胸手術 , 在打開胸腔ㄧ看 , 根本沒有阻塞 , 於是立刻縫回去 , 那已經自腿內取出的靜脈血管 , 本來準備要做繞道手術使用的 , 只好丟棄 , 病人還冤枉花了38萬美金 , 今年初來找我因為胸痛想看看心臟是否有問題 , 他不再相信西醫了 , 我在這裡的居民有口皆碑 , 他們認為我是本地最強的內科醫師 , 所以他們稱我是The Last Hope , 他來了之後經過我仔細的查過 , 我確定他沒有心臟病 , 但是腎臟功能很差 , 所以他雙腿ㄧ直水腫 , 經過中藥治療後 , 恢復很快 , 二個月前有一天突然來看我 , 我ㄧ看到他得氣色 , 嚇我ㄧ跳 , 他臉上呈現的是要隨時死亡的氣色 , 我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 他自述昨天剛自醫院出來 , 因為二週前有一天突然心口很熱且酸 , 於是他家人強迫他去醫院做檢查 , 西醫用盡所有方式檢查他的心臟與腎臟 , 結果是非常正常的 , 於是他出院來找我 , 我看他氣色非常差 , 按中醫的辨症法 ,應死於旦夕間 , 我知道必然有什麼檢查傷害到他 , 經問他後 , 他自述在醫院時他們爲了顯影出心血管以及腎臟的組織 , 所以給他注射ㄧ些化學物質(Dye)之後他就不舒服 , 雙足腫 , 無體力 , 失眠等 , 我警告他你的氣色不對 , 秋季白色為正色 , 但是你白如枯骨 , 兩頰色黑且呈三角形 , 此為凶兆 , 請務必小心 , 於是我開了救逆湯給他 , 但是仍然無法救回他的命 , 數日後他母親來找我 , 告訴我昨晚他們去餐廳吃飯 , J君說要上廁所 , 自此就沒有再回來了 , 他過世在馬桶上 , 因為心腎急性衰竭而死 , 我聽了後是又傷心又生氣 ,好好的ㄧ個人去西醫院檢查後 , 沒多久就走了 , 這是西醫造成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悲劇 ,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 , 難掩心中的悲痛 , 在我面前直掉眼淚 , 讓我氣到血壓上升 , 趕快吃點中藥去 , 當晚我練琴時 , 都走音了 , 我太太問我怎麼搞的 , 我說被氣到如此 , 每次看到不該死的病人被西醫搞死 , 我就須要強烈節拍的搖滾樂來幫助我平復我的心情 .

  第二例 , 情況幾乎相同 , 我ㄧ位病患41歲 , 昨天很緊張的跑來找我 , 要我幫他查一下腎臟 , 因為他有腎結石的記錄 , 是我幫他治好的 , 他自訴他工作的太空中心同事跟他同辦公室的一位工程師 , 昨天過世了 , 得年39歲 , 因為跟他ㄧ樣有血尿, 於是跑到西醫那去做檢查 , 經過西醫注射Dye再照片子之後 , 說可能有腎臟癌 , 因為有一個不明黑影在上面 , 當時做完檢查後他就很不舒服 , 雙腳水腫 , 人很無力 , 結果西醫說要送他去大醫院檢查 , 人在到醫院的途中就昏迷了 , 進入醫院不到24小時就過世了 , 西醫辯稱為死於癌症 , 我一生從沒見過有在發現的當天就會死亡的癌症 , 聽完之後我氣到晚上練琴時 , 把大調彈成小調而不自知 , 西醫害到我連練琴都出問題 , 實在可噁 .

  第三例 , 我一位病人是老太太 , 78歲 , 已經不良於行 , 原本一切還好 , 自佛州巨風災過後 , 人就很不舒服 , 有一天幾乎要昏倒了 ,於是她女兒就送她到醫院去檢查 , 查不出什麼毛病 , 於10月26日出院後就帶來我這檢查 , 我一看到她的氣色 , 又嚇一跳 , 出現跟第一案例同樣的氣色 , 我心情就往下沈 , 上次我沒把J君自死亡邊緣救回來 , 已經很自責了 , 這次又出現同的現象 , 我再失手的話又是人命一條 , 我告訴她女兒詳細情形 , 她母親很危險 , 一定是西醫注射了關於心臟與腎臟方面的顯影劑(Dye)之類的化學物質造成的 ,我不了解這類顯影劑的藥性 , 但是我很肯定是一種毒素 , 而且好像黏膠一樣隔絕了心腎之間的氣脈 , 我能做多少我不知道 , 這不是自然毒素 , 我對它所知不多 , 只知它已經造成的傷害是什麼 , 請務必按時服藥 , 隨時注意妳母親的狀況 , 有問題再告訴我 , 時至今日尚無壞消息 , 如果又出事了 , 我會躲在音樂室中靜思如何解決這個西醫製造出來的嚴重殺人於無形的後遺症 , 也不想練琴了 , 我看我會更恨西方醫學了 . 11月16日補充之 , 今天她女兒帶這位老太太來看我 , 我一看到她的氣色完全恢復 , 我好開心 , 她女兒偷偷摸摸的告訴我 , 原本她已經安排葬禮 , 連棺材都選好了 , 因為她知道母親不行了 , 結果吃了我的藥之後狀況逆轉 , 母親身體又回復正常了 , 還同時抱怨中藥太難吃了 , 我一顆懸掛的心終於放下來了 , 我最恨西藥每次在闖禍後 , 又沒有彌補之道 , 我們中醫又沒有經驗過這類致命的後遺症 , 經過此次教訓 , 我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 , 以後至少到我手上的病人不會再因此而去了 . 我又面臨到一個問題 , 就是遇到黑人怎麼辦 , 因為看黑色的死色在臉上 , 是看不到的 , 通通都是黑的 , 怎麼看? 只有觀氣了 , 這個觀氣術在我國一直是傳說中的神話一樣 , 我有按照古法練過 , 準不準還不知道 , 等下次遇到黑人時才可試出 , 噯 , 真累 .

  這類光是檢查就害死人的案例不勝枚舉 , 也就是說西醫連病都還沒有搞清楚 , 病人就已經因為做心血管攝影 , 或腎臟掃描而注射顯影劑(Dye)後 , 約二週就過世了的案例 , 告訴我們西醫學是為了自己製造出的一個病名而不遺餘力的去追尋 , 如此才有借口賣藥給病人 , 還有可以找到看不好病而脫罪的理由 , 我告訴讀者 , 我國正統中醫學的診斷心臟血管阻塞與腎臟病的問題 , 只需要一根筷子與一支小手電筒這麼簡單的工具就足夠了 , 不但不會誤診 , 連中藥治好沒有都可以馬上知道 , 這類既簡單又快速的診斷方式 , 完全沒有後遺症 , 我在教人紀時會傾囊相授的 , 如此簡單的診斷法我想在臺灣馬路邊隨便一間中醫診所都做得到的 , 我希望人人都可以學到這真正正統中醫的精確診斷法 , 如果一位中醫師需要靠西醫的驗血報告與X光片才能看病的話 , 這根本不是傳統中醫 , 而他們又不是西醫師 , 要這類報告幹嘛 , 這類介於中西醫之間的醫療怪物是最差的醫師 , 還不如純西醫來得好 , 我保證他們不但醫不好病而且連病人是怎麼死的都還搞不清楚 .

美國佛州漢唐中醫倪海廈中醫師撰寫

http://zyzyyd.com/zygby/newbook.htm

 

醫療產業公關技巧 >徐永芳 亞東醫院秘書處公關課課長

 

  前 言

  在現代生活中,公關的角色到底為何,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事實上,凡是需要與人交往的地方,從個人到公司團體、企業組織到政府部門,無不滲透著公關的影響力。公共關係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溝通,並真正設身處地站在溝通對象的立場,將訊息精準的傳遞給欲溝通對象,使用在企業中即是藉此讓公眾瞭解組織的目標,並進而達成永續經營的目的。

  在臺灣,企業開始大量運用公共關係的策略達成組織目標是最近十年的事,而醫療產業使用公共關係策略的時間則更短。固然醫療產業有其特殊性及專業性,但在公共關係問題的處理上仍然有些相通之處。以下分幾部分說明:

  一、嫻熟醫療法規:

  由於目前的法令對於醫療產業部分行銷行為有所限制,特別是在醫療廣告的刊載方面,除了醫療法第四章第60條「醫療廣告內容事項限制」及第61條「規定不得使用的宣傳方式外,在「醫療法施行細則」第54條中亦對醫療廣告之限用、禁用及申請有明確的規範。另外,衛生署於亦公佈「全民監控醫療、藥物、化妝品及食品違規廣告」之行政命令。因此,醫療產業藉由廣告做為行銷工具時必須小心謹慎,否則除了罰款之外,嚴重時甚至會遭到撤銷相關醫療執照或藥品許可證的處罰,對企業本身將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處理危機的能力

  危機的發生無所不在,在醫療公關中最嚴重者,莫過於因為醫療疏失導致的醫療糾紛。對醫療產業來說,危機處理的重要,肇因於危機的傷害程度往往甚鉅,同時影響是全面向,包括直接的形象損害、門診量降低,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存。一旦危機發生後,如果處理不當,則會產生骨牌效應。

  雖然危機的發生沒有固定模式可循,處理的方式也因個案而有所不同,但是仍有幾個基本的原則可以遵守,以預防危機擴大或將危機的衝擊降到最低。以下則是危機處理的幾項原則:

  1.正確掌握完整資訊

    危機發生時,必須掌握所有相關的資訊,這將有助於做正確的判斷及決策,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2.立即改正錯誤之處

    危機的發生有時的確會造成損害,卻也是審視作業流程是否有疏漏之處,修正錯誤,才能避免同樣的危機再度擴散。

  3.把握黃金時間

    當危機發生的時候,能思考的時間非常緊迫,同時回應媒體,處理群眾疑問的時間也很短,因此必須掌握可以發言出招的黃金時間。

  4.主動對外澄清

    面對危機時不要逃避,特別是遭對手、不友善者陷害或惡作劇時,千萬不要置之不理,反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外說明。

  5.建立發言人制,統一對外口徑

    對於發言的內容可先經由內部討論訂出模擬問答,以供發言人在面對媒體時回應,但發言窗口統一、發言內容一致則非常重要。

  6.勇於面對錯誤

    對於危機的指控或陳述,如果確有其事,應誠實負起責任,並適時道歉請求原諒,方是降低輿論怒氣的唯一措施。

  三、維持良好的媒體關係

  善用媒體同時與媒體保持良好的互動,是醫療產業重要的公關技巧之一。因為透過媒體報導,往往可以達到廣告無法達到的效果。因此公關人員必須和新聞記者維持良好的關係,並掌握新聞作業程序,若能瞭解不同媒體的特性、各媒體的發稿時間、流程、記者的背景並加以配合,傳播的效果將更為顯著。但是在與媒體互動的過程中,必須秉持透明、公開、及時的原則,萬一產生醫療糾紛,媒體能載舟亦能覆舟。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媒體從業人員(主要是記者)最不希望在採訪新聞時受到來自採訪對象的壓力。因此,誠實才是上策,充份的溝通才能使媒體詳實的報導。

  結語

  身為醫療產業的公關,常需面對專業醫藥記者可能提出的各種要求和採訪,因此本身必須具備一些人格特質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這些特質包括專業的素養、持續學習的精神和行動、柔軟的身段、能屈能伸的性格。對企業來說,公關是一個化妝師,因為能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媒體大眾。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各行各業的公關策略雖然差異不大,但是因為醫療產業與民眾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因此涉及民眾健康的議題,即是公關最容易發揮與收效最大之處。

 

詳參【圖博館】:《政府危機管理的傳播學研究》

 

醫療產業複合體:STM 觀點的初探 >吳挺鋒(開南大學助理教授)

 

時 間:2007/11/16(五)16:30~17:30

  點:成功大學醫學院11樓 微免所研討室

  ◎演講摘要

    在1960年代的批判性知識運動中,有兩個曾經深信不疑的啟蒙知識信條受到質疑:(1)啟蒙以降的「客觀」信念──其客觀性的保證源於方法論的操作與確保;(2)科學(必然)淑世的歷史進步主義預設。這二者對立於宗教、意識型態、文化、傳統、習俗等「主觀偏見」。在1960年代各項事件發生之後,大家開始質疑科學家的知識信條,因此STM開始集結自然科學之外的學科。

    以DNA之父James Watson「失言」風波為例,有人認為這段話是James Watson在進行科學的種族歧視,用科學語言包裝種族歧視。由這個例子,可以了解科學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科技政策是STS(M)基本上共通的關心。德國社會學家U. Beck 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民眾與科學家基本上都不了解科技的風險。STS不是反科學主義,而是認為科學應該為一般人所了解並運用。此外,還必須去了解整個廣泛政治、社會、經濟的歷史。有學者認為社會的不平等是來自先天的不平等,因此,過去認為社會制度上的問題,必須透過後天來修正。

    現在社會的各種活動,都脫離不了財政資源的分配。舉例來說美國1950年代所打造的軍事產業複合體,是美國在財政上有系列、計畫的作為。軍事產業複合體打破政治、經濟及學術的界線,形成一個相互餵養的龐大體制。將軍事產業複合體做為出發點,可以探索醫療產業複合體。在探索的一開始,必先有一個市場,市場化的程度就取決於國家,賦稅政策跟企業也有很大的關係,保險在利潤分配上的協調,都可能影響到醫療。

    回到臺灣來看,1980年代醫療市場的創造對臺灣的影響很大。「醫療網計畫」便涉及藥品、醫療器材的進口採購,同時還涉及藥品專利的回溯爭議。由於醫療市場化的刺激,臺灣開始擴大醫療產品內需。財政思維改變與醫療市場的擴張,可以從醫療保健預算的大調整來看。最明顯的表現在公衛預算因其非營利性質而被邊緣化,相對地,醫療化與醫療商品化傾向愈見明顯。組織層次方面,即醫療的產業化與大型化。以長庚醫院為例,既是醫療產業的先聲,也是日後的醫療產業領導者。「財團法人醫院」的壯大,賦稅誘因不可忽略。臺灣的醫療組織型態從以前到現在有很大的轉變,1970年代之前,公立醫院佔支配性地位,餘為小診所,當市場化與產業化趨勢介入之後,必定會促使整個組織的理性化,於是醫療財務、醫院管理等因此成為一門重要的規訓技術。與之對應的競爭結果則是普羅化,診所的規模小無法組織化,也無法理性化地去計算利潤跟成本之間的關係,於是越來越多的醫生成為受雇者,這也形成貢獻評估上的衝突,造成醫生自主性的喪失。臺灣全民健保的開辦,使得國家扮演第三者的角色,疾病、用藥、技術及療程等,在第三者的介入之後,慢慢被釐清範圍。

    最後,我認為私人贊助者的角色,往往成為特定醫療科技的推動者。而國家扮演醫療科技的創投角色,開始擔任先期的風險承擔者與研究資源的提供者。過去臺灣對於特定產業獎勵並不多,而今國家提供賦稅誘因讓相關業者免稅,這幾個現象,都是21世紀臺灣醫療產業複合體的實際表現。 

  ◎座談摘要

Q:複合體之後的方向可能會偏離,例如醫療複合體也可能走向負面,有沒有一套方法可以修正複合體?

A:這就是STM中心設立的目的,但怎麼去控制它,臺灣尚未討論到。STM中心的任務便是去反省跟批判,新的學術社群要先出現,才能找出新的行動策略。行動的第一步就是分析、了解,要是沒有分析,便不可能去行動。

Q:法律、國家對於社會發展而言,是個怎樣的角色呢?針對現今法律的不平等,該如何改善?

A:科技發展已經是個檯面上競爭的東西了。國家扮演的角色是透過法律來推動或是限制,法律是唯一可以修改的辦法。現在缺乏的是更平等的法律,針對這些不合理之處,應透過標準立法程序,讓彼此有利害關係的人,可以參與其中修正。但法律沒辦法即時反應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改變是長時間而非短期的,我覺得在這樣的面相看來,知識分子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引起思考,be aware然後才能激起更多人的行動。

Q:請問STS(M)中心成立的目的為何?

A:STM中心成立的目的就在於提高STM literacy,對於複合體,最好的監督者便是社會大眾,但現在大眾不懂科技的風險,STM應該有義務去教育、去喚醒一般人對於生物科技的了解。

Q:針對醫療教育,STM是否有自己一套的學程呢?未來又有什麼樣的打算?

A:目前在教育部的鼓勵之下,STM有機會跟經費,的確是有想要有自己的學程,規劃是重要的。STM有一個condition,是要成為知識的傳遞中心,以短程計畫來說,是要把想法觀點去散布。長期來講,它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資料庫。

Q:STM可以透過哪些管道來進行?

A:例如國科會的期刊有一些專欄可以運用,另外社區大學以及一些較不固定的講座,都是不錯的管道。博士班的學生除了自己的研究以外,也可以舉辦一些講座,老師也需要多跟社會學習,社區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Q:對STM的研究遭遇困難時,可以如何解決?

A:現在STM中心沒有足夠的人力,但會量力而為,如果透過義工及老師的參與,那麼這個中心就能有跨領域的溝通,例如透過與臨床醫師共同指導學生,可讓醫師更加了解社會學對於事件的看法,透過這種交流,也可讓關於醫師的一些研究不受到拒絕。

 

《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時報,2002)

 

「你今天吃維他命了沒?」這個問題每天在臺灣各地民眾的腦中浮現,可是,卻很少有人去思索:我們為什麼要吃維他命?我們吃的種類對嗎?劑量夠嗎?會不會太多?維他命到底有什麼功效?

關於維他命的種種都已經根深柢固,成為所謂「現代人」的科學、醫學常識,是毋庸置疑、無須討論的。

真的是這樣嗎?人類發現維他命、並有能力萃取合成維他命,只不過一百年的時間。在短短的一百年間,維他命從默默無名,到今天每個人朗朗上口,同時形成一個每年有數千億美金的產業,這不僅是科學的勝利,更是廣告行銷的勝利。

面對維他命這條百年不衰的金礦,龐大的商機引發的廝殺競爭也是空前劇烈的,其中涉及科學的角色、學術與商業的關係、消費者的權益、政府的角色,到今天,維他命引起的爭論也還未平息,甚至在醫學報導層出不窮、網路經濟造成的通路革命之時,維他命產業又引發了新的問題。

這本極為有趣而縝密的書回顧了主要是美國社會在過去一百年看待維他命的方式,其間出現種種爭論,足以讓沒有走過這段歷史的臺灣讀者,去思索為何臺灣的維他命如此昂貴,消費者所接收到的到底是「醫學報導」還是「醫學誤導」。

    作者瑞瑪.愛波 Rima D. Aplle簡介

醫學史博士,現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著有《母親與醫藥:1890至1950年哺育嬰兒的社會史》。

  目錄

導 言 「也許你們的飲食太現代化了」 發現維他命缺乏症

第一章 「他們現在就要」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通俗科學及廣告

第二章 「保護大眾的利益」 維他命、行銷及研究

第三章 「優越的知識」 藥商、零售商、醫師及波

第四章 麥爾斯的「一天一顆」 維他命王朝史

第五章 Acnotabs 市場上的科學證據

第六章 「數百萬的消費者被誤導了」 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與消費者保護

第七章 「維護我們追求健康的自由」 消費政治中的科學

第八章 「消費者、國會與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角力」 維他命的政治歷程

結 語 維他命情結 二十世紀後期維他命在美國的發展

 

《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人命與金錢的交易》(時報,2002)

 

這是一本藥廠不希望你看到的書……

全球藥品市場就操縱在十來家大藥廠的手裡。他們致力於藥品的研發、生產和行銷。全世界人口的健康深深依賴這些藥品。無庸置疑,這些藥界巨人對人類福祉貢獻很大,人類因此得以延年益壽。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有不少讓人心生疑竇之處:為了追求利益不遺餘力,難道不會犧牲掉病人的權益?

藥廠總是蒙上神秘的面紗,但我們也愈來愈好奇:為了在市場搶先一步,他們是否會派出間諜?他們會不會收買政客以掃除自家產品在市場上的障礙?會為了保護利益拚命使力嗎?藥廠買通科學家、暗中阻撓競爭者已不是新聞。另外,他們把產品銷到第三世界時,是否曾著眼這個地區的實際需要?他們在產品上市的時候會小心翼翼,確保自己賣的東西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嗎?

藥廠在行銷的運作下,總是向世人展現他們最好的一面。但我們也該知道真相。羅賓森這次把焦點放在藥界巨人,揭露他們駭人聽聞的一面。他們掌握了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健康。因此,我們不得不對他們有所認識。

    作者傑佛瑞羅賓森 Jeffrey Robinson簡介

生於紐約,但長年待在歐洲的暢銷作家,已出版近二十本書,著作多觸及當今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和非凡人物,以《洗錢》(Laundrymen)一書聲名大譟,常受邀在英國電視、廣播節目發表意見。

   目錄

大藥廠的生存法則

第三波:大合併浪潮

命根在專利

天下太平?

錢!錢!錢!

逆流而上

暗通款曲

小蝦米對大鯨魚

龍潭虎穴

擇手段

瞄準醫師

 

《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版圖》(財信出版,2008)

 

  邁向生物經濟時代,掌握生醫投資趨勢

  二十一世紀才剛起步,異常的氣候變化、糧食與能源的短缺、禽流感及愛滋等難解疾病不斷困擾人類社會,生物技術的進展則提供了解決方法,例如幹細胞的研究與治療、基因晶片的疾病診斷、基因改造食物、廢棄物的循環再生、生質能源的閞發等,不但可修復文明科技所產生的危害,同時還可產生推進的作用,對人類社會的助益尤甚於IT技術所帶來的好處,被認為是繼資訊電腦之後,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007年全球生技醫療產業(簡稱生醫產業)的規模持續成長,加上沒有景氣循環包袱,在全球一片不景氣的低氣壓中,更吸引股神巴菲特率先加碼製藥類股。在臺灣,生醫產業的市值規模雖然不大,卻有不少產品登上國際舞臺,而在政府政策導引下,未來國內廠商的生物技術能量必然會再向上提升,並成為臺股的重要明星族群。

  本書將帶領投資人一窺生醫產業的整體面貌,同時檢視臺灣上市櫃生醫股的營運內涵,並大致檢視相關生技基金的投資價值,讓讀者在邁向生物經濟時代之際,同時也能掌握生醫產業的投資大趨勢。

  

丹.賈德納(Dan Gardner)《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博雅書屋 2009 )

 

最近這一陣子,H1N1新流感的新聞舖天蓋地,學者醫生頂著專加權威在媒體報刊大發議論,說東指西,弄得國民人心惶惶,搶購口罩、乾洗手、克流感的人不少,防疫相關類股股價漲了好幾成。而作者丹.賈德納在《販賣恐懼》一書中提醒世人,不要被少數特定利益團體的代表(常會挾某種專家權威的姿態出現)的言論所恐嚇。

  過分相信主觀經驗,忽略客觀事實

當世界越來越複雜,人們越來越難以靠自己的力量來了解世界,遂有一群專家冒出頭來,挾科學之名四處兜售降低風險,確保生命財產安全的「風險知識」,這些人其實是靠兜售人們對特定議題的無知之恐懼獲利。

  但其實,我們對於風險的想法和反應,多半是由個人直覺所造成的主觀偏見、刻板印象所形塑,多半不合邏輯。例如,我們對於核子發電廠發生事故的恐懼名列風險排行榜冠軍,但其實核子發電廠出事的機率卻非常的低,遠低於每天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交通意外事故,或者上醫院做檢查時照的X光的輻射。若單就客觀的統計數字來看,核子發電廠造成的死亡人數與機率遠比交通意外事故高,但是我們卻害怕核子發電廠的事故而不害怕交通意外。

  丹.賈德納發現,人較相信直覺和主觀經驗所告訴自己的事情,我們相信故事中的細節傳遞的訊息(所以行銷專家不斷要企業說好故事,因為好故事可以引/誤導消費者建立主觀印象),不相信理性與統計數字所呈現的客觀真實(雖然許多時候這些數字反而被專家學者所操弄,成為製造恐懼的一環),我們對於低發生機率但高風險、自己不熟悉、無法控制、迫在眉梢、重大/特殊事件、媒體關注的事件會投以較多的關心(例如核子發電廠事故、飛航意外),對於那些每天出現在生活周遭的常態性事故卻充耳不聞,縱然以機率來說常態性發生的事故更可能威脅我們的生命安全。

  以交通意外為例,他說每年死於交通意外事故的人遠多於謀殺,像在加拿大車禍死亡人數與槍擊死亡人數比為26:1,除非你的生活環境很容易接觸到毒犯或暴力犯罪份子,否則死於槍擊的機率幾近於零。

  揪出販賣恐懼的利益團體

丹.賈德納指出,除了人類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法則造成過度信賴直覺,誤判風險對人的危害程度之外,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有一群人(商人、媒體、政客、學者專家、作家)正以其權威向世人販賣風險。他們知道,世人不對特定風險產生恐懼自己就無利可圖。

  好比說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總共造成三千多人死亡,其實死亡人數遠低於美國每年死於癌症、心血管疾病、交通意外事故的人數(就算把二十世紀全部因恐怖分子攻擊而造成的死亡人數都加總進來也還是如此),然而,小布希政府抓緊恐怖攻擊事件大做文章,挑起美國人對恐怖主義的焦慮,大搞國土安全事業,造就了一批龐大的軍火工業,是網路泡沫化之後美國諸產業中獲利最多且成長最快的產業。然而,同一時間,美國政府卻放任那些造成人民罹患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垃圾食物繼續上市,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殘害無數同胞的身體健康。

  破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認清真相,避免無知。丹.賈德納鼓勵我們不要片面的採信媒體或專家學者所說的意見,要去追查意見來源,了解這些放話者背後是否有代表特定利益團體,不要太過相信大腦的直覺或個人主觀經驗,多找一些客觀數據/證據來驗證。當我們了解的越多,越能破除販賣恐懼者的陰謀,也能活得安心自在些。

台長: 阿楨
人氣(3,802) | 回應(6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無效的醫療》
此分類上一篇:《馬路學》

顯示全部60則回應

圖博館
時代的病!全球化,科技生產力急速發展,大大的放大了馬太效應,摧毀了原有的生產關係,社會倫理道德,政治結構和社會組成結構,變化太快,人都沒有安全感。最終得利的只是極少數的一小撮幸運者。大多數聰明,但是不夠幸運的人,變得沒有安全感,沒有價值感,處於充滿焦慮的生活之中。
 看看毛主席,週總理,鄧小平一輩子的沉浮,有信心面對一切狂風暴雨,鬱抑症?很忙沒空得這病~忙起來就好了
 嗯嗯!以後精神類疾病就靠心靈雞湯了!
 可千萬別靠心靈雞湯,那是一口毒奶
 貌似抑鬱症很高大上啊,身邊不少人都覺得自己也有

心靈成長?人笨沒藥醫!2017/03/30 沈政男

江湖術士、邪教神棍騙財騙色已不稀奇,台灣社會近來竟然有人可以打著「心靈成長」招牌,遂行性侵歹念。為什麼這些高學歷「學員」這麼好騙?有人說是因為生活封閉,其實不然,而是「心靈成長」這幾個字太過耀眼炫目,閃著閃著,就把踟躕跌宕於人生路途的人,吸引了進去。
  注意「心靈成長」的「靈」字。為什麼不是「心理成長」?因為這個「靈」字,能夠畫龍點睛,讓人脫胎換骨,甚至得道升天。因此,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心靈成長」商品或服務,最須注意的一點便是:對方訴求的,到底是心,還是靈?
  如果對方講成長,談的是心理層面,那麼再怎麼講得天花亂墜,大致上還是侷限於現實俗務,但如果講到心靈,甚至靈魂,那麼就會觸動許多人內心對於神秘主義、形而上境界的遐思與想望,很容易讓感受與情緒淹沒了理智。
  參加談心靈、靈魂那一類的成長課程,要避免受騙上當的原則,就是最好找名門正派的宗教與哲學團體或人士,其道理就跟買食物找大品牌比較有保障一樣。當然名門正派也有老鼠屎,參加前最好還是先把對方的學經歷與口碑研究清楚。至於市面上讓人眼花撩亂的小眾信仰、新思潮、另類療癒、密教崇拜等等商品或服務,參加之前更要詳加調查,切莫因為親友介紹、一兩人鼓吹,或者試聽以後看講師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就以為找到了「心靈導師」,然後捧著大把鈔票要去報名,攔都攔不住。
  另一種「心靈成長」,則是只談心理層面,比如潛能開發、自信心培養、領導力鍛鍊、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調整、愛情與婚姻改善等等,沒有觸及信仰與人生哲理。
2017-04-02 13:05:51
圖博館
許多人對「心靈成長」、「心理成長」充滿幻想,以為花個幾萬元、幾個禮拜,就能讓你從侏儒長成一八三,皆因誤認人心是自由的、可雕塑的、有調整空間的,比如我雖然枯坐井底,卻能想像鳶飛戾天,不就是「心靈成長」潛能的明證?
  大錯特錯。人心是人腦的功能展現,而人腦有一千億個腦細胞,當中的分布與連結,都是從小到大逐漸形成,具有固定型態與運作方式,怎麼可能因為你繳了幾萬塊「學費」,聽了幾天的咒語式催眠,就有了明顯改變?
  人的性格,一個人怎麼處理自己的需求、情緒、人際關係,都有固定模式,十八歲以後要有重大改變只有兩個可能:腦傷或失智。注意「重大改變」幾個字。比如花個幾萬塊,在幾個禮拜以內,讓自己性格脫胎換骨,就是一種「重大改變」,理論上根本不可能,不要被騙了。
  至於性格的微小與漸進改變,當然是可能辦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離開學校以後,還必須持續學習、不斷進步的原因。然而這樣的成長,必須透過吸取新知、自我砥礪、仿效別人,才能像蝸牛一樣慢慢往前邁進,絕無繳個幾萬塊「學費」就能速成的道理。
  「心靈成長」這類商品或服務,就跟保健食品一樣,給人一種「大補丸」的印象,但一個人身體要健康,最重要的是飲食均衡與多運動,而不是每天吃「大補丸」。
  當然如果你偶而飲食不均衡、沒時間運動,或者生活習慣不良,想要藉由「大補丸」來養養身子,只要吃了不傷腎不傷肝,倒也無傷大雅,就怕其實是生病了,卻還當成「體質虛弱」,光吃「大補丸」,不去看醫生。
  有不少人著迷於「心靈成長」商品與服務,實際上卻是情緒與精神狀態出了問題,需要看精神科醫生。持續超過兩周,每天從早到晚都緊張兮兮、悶悶不樂、經常暴怒、注意力不能集中、學業與工作表現明顯下降,或者家庭與社交受到影響,大都是生病的表現,應該先到精神科評估,而非尋求「心靈成長」。
  至於自信心不足、過度害羞、情緒陰晴不定、人際關係不佳,或者對自己的個性不滿意卻又改不了等等這類性格特質,如果想要改變,可以尋求心理治療。至於家庭、學校、職場或社交出了問題,自己無法解決,則可以接受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心理諮商師,在台灣都已形成完整的訓練與證照制度,對當事人比較有保障。國外還有一種哲學諮商師,可以協助當事人探討人生意義,但在台灣才剛起步。
2017-04-02 13:06:56
圖博館
至於沒病、性格沒大問題,也沒重大生活困擾,就只是想要喝喝「心靈雞湯」、吃吃「心靈大補丸」,那麼市面上的相關商品與服務俯拾即是。勵志類書籍便是其中之一。
  勵志書籍是出版社的最愛之一,這類「心靈大補帖」經常是暢銷書,帶來大筆利潤,也是想要當作家,卻不會寫新詩散文與小說的人,最好的敲門磚。網路上這類文章也很多,還有人用漫畫形式表現,也受到歡迎。只是這類書籍的最大問題是,往往欠缺心理學或行為科學根據,讀者看了以後頻頻點頭稱是,闔起書本以後一切又恢復原狀。時下勵志書籍最常見的陳腔濫調是「好好愛自己!不要管他人眼光!」、「把握當下、不要懊悔過去或擔憂未來!」、「轉個念頭,一切海闊天空!」或這類陳腔濫調的變形。這類文章看了當然沒多大害處,但要說能夠造成什麼實質影響,恐怕也相當有限。
  勵志書籍另外一個常見問題來自翻譯書,因為國情不同,未必適合本地讀者。比如很多人看了「被XX的勇氣」這樣的書名就想要買,殊不知日本是一個過度愛面子的社會,很多人擔心被XX,但台灣是厚臉皮的人居多,何須擔心被XX?另一個問題是誇大社會現象,比如爸媽對孩子說,「我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你一定要讀某某科系!」就說這是一種XX勒索,好像家庭都成了黑社會。
  愛情與婚姻文章也是勵志書籍的一種變形,而這類書寫尤其氾濫,連寫情歌的人、演過愛情戲的人,甚至專門辦離婚案件的人,都來摻一腳,還贏得不少票房。有趣的是,愛情與婚姻有了困擾,卻就教於辦離婚案件的人,豈不是請鬼拿藥單?
2017-04-02 13:07:34
圖博館
除了書籍,坊間的「心靈成長」工作坊也越來越多。有些標榜「腦力開發」,說什麼「愛因斯坦只用了百分之七腦力」,好像人人都可以是「腦力開發」前的愛因斯坦。有些強調「情緒管理」,好像上過課以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像皮球一樣握在手中,愛怎捏就怎麼捏。也有些主打「人際溝通」,好像繳了學費以後,就可以長袖善舞,變得到處受到歡迎。這些課程不能說全無用途,但要注意是否符合心理學或行為科學原理,否則只是浪費金錢與時間。
  當然正統學院出身的心理學家,在最近二十年,因為所謂「正向心理學」的興起與獲得歡迎,也有許多人紛紛寫起這類討好大眾的通俗心理學文章,弄得「心理學」幾個字更值錢,卻也更不值錢了。
  還有更多「心靈成長」課程,與養生保健、醫療、信仰、修行、生涯發展、親密關係經營,甚至一點點心理學或超自然現象綁在一起,弄成了光鮮亮麗、頗有品味,其實就只是要你掏出錢來的商品或服務。怎麼看待這些課程?花錢事小,千萬不要讓自己被騙進了密室受到傷害,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課程帶來的最大成長,是從此知道什麼叫「人笨沒藥醫」。
2017-04-02 13:08:41
圖博館
7億中國人感染了這種細菌胃癌一步步接近哪種人?

  全球約有44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華醫學會幽門螺桿菌學組進行的全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胃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為59%,有7億左右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早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將幽門螺桿菌定為胃癌的Ⅰ類致癌原。大量研究證據顯示,腸型胃癌的發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70%的人沒症狀,大多數人無需治療
  我國一半人都感染了,但是70%的人都是沒有症狀的,這一部分人是不用治療的。
  剩下的30%感染者有症狀,這就需要去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不建議自己買藥。
治療方案:連續3個月的奧美拉唑加克拉黴素。
  幽門螺桿菌能根治嗎?
  能!很多人認為感染了就不能根治,其實是可以的,第一線治療失敗可進入第二線治療,即補救治療。
  很多人覺得根除不了,是因為再次感染的機率高,所以生活習慣的改變很重要!
  如何預防感染?
  1餐具消毒、分餐可預防
  2不吃生食或太燙的食物
  3及時洗手、清潔口腔
  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避免幽門螺桿菌傳播。
  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分清潔口腔。
  回應
 可以根治,首先你要避免與你的女友或者基友親嘴,其次你只能用一次性杯子喝水,然後...就沒了。
 現在的病品種真多,太可怕了,醫生喜歡誇大病情,這是科普還是廣告鋪墊?
 歷來如此,都習以為常了,突然如此高調,莫不是醫療新“賣點”……
 小便學點科學知識再來寫這種文章!言過其實!這種細菌普遍存在大自然中,我們進食各種食物都可能吃進去
 廢話,不然為什麼能有59%的感染率。關鍵是HP感染再加上胃部基礎病變會導致胃癌發生機率大大上升,這才是需要關注的地方。
 胡扯,國外根本不滅這種細菌,因為它們是肺和呼吸道疾病的生物抗體,沒有它們,你得肺癌的機率大大升高。

幽門螺桿菌-維基百科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與社會經濟、家庭衛生環境、教育水準或者個人衛生習慣有極大的關係;換句話說,人口雜處、家庭衛生較差、教育水準較低或者個人飲食衛生習慣較差的地區,會有較高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
2018-01-31 07:01:10
圖博館
世界超過50%人口在消化系統上部帶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較盛行於發展中國家,而西方國家的影響範圍也逐漸縮小。台灣地區如下:十歲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約為20%;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為40%;而年齡在三十歲左右者,其感染率則高達50%;四十歲以上則超過75%。香港估計約有30%人口屬帶菌者。
....
長期的潰瘍,會導致癌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胃幽門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也是第一個被確認可對人類致癌的原核生物。
然而,到底幽門螺桿菌對人體是有益還是有害,近年引起了爭議。隨著醫學及衛生的長足發展,加上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令這種菌在已發展國家的人口中正在減退;與此同時,醫生發現雖然消滅了幽門螺桿菌令胃潰瘍及胃癌的個案不斷減少,但食管癌及各種與食管及胃酸倒流相關的疾病卻仍然不斷增加。....

幽門螺桿菌全部消滅光,會有後遺症嗎?2017-12-12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寄生菌。胃酸扮演著殺菌、刺激膽汁分泌的角色。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相安無事,這是人類與寄生蟲共存共榮的天然本事。
  殺到一個不留 有後遺症
假設我們把幽門螺桿菌殺到一個不留,胃酸不再分泌,肝膽、小腸、胰腺、大腸分泌液也減少了,您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消化會出現什麼亂子?
與此同時專家發現,「雖然消滅了幽門螺桿菌,令胃潰瘍及胃癌的個案不斷減少,但食管癌及各種與食管及胃酸倒流相關的疾病卻不斷增加。這很可能跟幽門螺桿菌的下降有關。」
  這一報告有如暮鼓晨鐘,況且胃癌的誘因不下20種,為什麼歸罪於幽門螺桿菌?
  臨床發現,胃痛患者在右背肋沿會出現痛點,在這裡輕刮,膽汁分泌增加,有中和胃酸的效果,治療胃病立竿見影。
  刻意強調幽門螺桿菌,「導致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甚至自殺。從這個層面來講,心理障礙的危害要大於幽門螺桿菌的危害。」「幽門螺桿菌的大量出現,是因為整個消化系統內在的平穩受到破壞,幽門螺桿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導致潰瘍。所以不恢復整個消化系統的穩定,汲汲追求消滅幽門螺桿菌,難免捨本逐末。」
  許多人理解為「不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讀。
  原文只是指出了幽門螺桿菌潛在的保護作用,以及根除幽門螺桿菌所存在的風險,試圖藉此讓大家能更全面地看待一個事物。
2018-01-31 07:03:03
圖博館
對於以下人群,是強烈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因為利遠遠大於弊:
1、 患有消化性潰瘍的人群。
2、 慢性胃炎並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3、 胃癌術後人群,及這部分人群的家屬
4、 患有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患者
  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考慮根除潛在的風險,
1、 可能增加兒童患上過敏、哮喘、皮炎等疾病的發生率
2、 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
3、 可能增加腸道菌群失調的風險
4、 hp根除與食管腺癌、炎症性腸病存在負相關性。
5、 我國hp感染無症狀人群龐大,hp根除方案的混亂可能造成抗生素的濫用。
  因此,合理地評估一個患者是否需要根除是非常重要的。
  我了解過一個非常令人難過的病案
一位中年患者攜帶有幽門螺桿菌,原本並無嚴重的病症。縣城的醫生對他進行了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第一次沒有根除成功,進行了第二次;第二次沒有成功,進行了第三次……到最後,病人覺得自己症狀更嚴重了。內鏡下檢查,發現病人的食管上佈滿了白色的真菌斑點(真菌性食管炎)……所以,殺還是不殺?——看情況。
  我在去年寫過一篇題為《你需要將幽門螺桿菌趕盡殺絕嗎?》的文章,意在表明,對幽門螺桿菌進行不必要的根除可能弊大於利。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了幽門螺桿菌對人體可能存在的保護作用,並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後會出現的問題。
  在發展中國家,攜帶幽門螺桿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過敏。[1]
在兒童時期,攜帶上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哮喘的發病風險。[2]
攜帶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濕疹的發生率。[3]
攜帶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症的發病風險。[4]
幽門螺桿菌可能能預防炎症性腸病的發生。[5]
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根除會造成腸道菌群的擾動。[6]
在隨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幽門螺桿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7]
在發達國家中,幽門螺桿菌的攜帶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8]
根除幽門螺桿菌後會出現長期荷爾蒙的改變。[9]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幽門螺桿菌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十惡不赦。但如果我們再換個角度,將幽門螺桿菌視為『可能會做壞事』的共生菌,我們或許會有更好的見解。
  它們一直和我們在一起
早在58000年前,幽門螺桿菌就已經存在於我們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經過漫長的遷徙和演變,這種細菌跟隨者人類遍布在了世界各地。
2018-01-31 07:04:37
圖博館
絕大部分人在出生6個月後便攜帶上了幽門螺桿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這種細菌會伴隨人們一生。而在20年前,當人們發現了這種細菌和胃潰瘍以及胃癌的關聯後,對它的殲滅行動就開始新起,而這種細菌也漸漸從許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這20多年,卻正好是許多自身免疫疾病飆升的時期。
  幽門螺桿菌只讓少數人患病
世界上50%的人群攜帶有幽門螺桿菌,有些地區甚至有80%的人攜帶這種細菌。然而在這些攜帶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潰瘍,只有1%左右的人會患上胃癌。[10]
在印度、泰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這些國家,幽門螺桿菌的攜帶率非常高,但這些國家人的胃癌發病率卻很低。[11]
  不是所有的幽門螺桿菌都那麼『毒』
幽門螺桿菌會造成疾病,但是並不是所有幽門螺桿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比如,幽門螺桿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種叫做dupA的基因簇,這個基因簇和幽門螺桿菌的致炎症強弱相關。擁有完整的dupA基因簇的幽門螺桿菌致病性會更強,而不具有完整dupA基因簇或沒有該基因簇的幽門螺桿菌則要溫和許多。
事實上,有許多基因因素在影響著幽門螺桿菌的致病性。比如cag致病島、空泡毒素基因、Bab2粘附素基因。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遠,因此,將所有幽門螺桿菌一併寫入黑名單並不合適。
  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門螺桿菌上
有許多問題都可能引起胃痛、燒心的症狀,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腸病毒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僅僅因為幽門螺桿菌的出現並不能說明『這就是它幹的』。
即便你在病變的組織裡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也無法證明這就是幽門螺桿菌導致的。它本身就存在於胃中,可能只是恰好進入了病變的組織。
至於胃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後,潰瘍確實能得到好轉,復發的機率也會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幽門螺桿菌造成胃潰瘍並不滿足科赫法則(用於鑑定傳染病病原的標準)。
當初,巴里•馬歇爾在喝下含幽門螺桿菌的培養基後只是出現了胃炎,而並沒有出現胃潰瘍。並且,在14天后,馬歇爾的胃炎症狀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馬歇爾未經抗生素治療就得到了痊癒。[12]
事實上,在1995年的時候,馬歇爾本人也發表論文承認了這點: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不滿足科赫法則。[13]
2018-01-31 07:05:52
圖博館
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會讓一些人患病?
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只有20%的攜帶者會患病,那剩下80%的人呢?如果我們將幽門螺桿菌視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我們或許不會再糾結是否需要對無症狀的患者進行根除——
  畢竟,我們可以看到用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直接面臨的一些問題:
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會出現不良反應。[14]
20%左右的機率會根除失敗。[15]
根除後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帶來長期的健康影響。[6]
使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性細菌產生的風險
  擁有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會去考慮—— 為什麼大多數感染者不生病?
顯然,這背後存在著眾多變量——年齡、生活環境、飲食、運動強度都可能在起著作用。探尋因果關係,定然是複雜的,但有了這種思考方式,我們也許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去治療需要治療的患者,我們甚至還能利用幽門螺桿菌來治療其他疾病。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幽門螺桿菌感染背後的真正原因。
正常的腸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的類細菌素,從而控制幽門螺桿菌的滋生。比如,從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約氏乳桿菌No. 1088就表現出了對幽門螺桿菌的很強的抑製作用。[16]在當人體出現菌群失調後,這種細菌相互牽制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幽門螺桿菌開始大量繁殖,從而表現出炎症效應。
有些幽門螺桿菌的菌種毒性特別強,而宿主的身體條件又恰好容易被感染。
幽門螺桿菌只是胃中菌群的正常部分,而由於種種原因,宿主的胃黏膜出現了損傷,而幽門螺桿菌又恰好在損傷的部位定植,從而造成了二次感染。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能將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從『消滅』轉為『預防』上——即維護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無致病性的幽門螺桿菌菌株作為疫苗、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損。
上醫治未病,這也許才是更理想的治療方式。
  小結
有時候,角度決定了我們的視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將幽門螺桿菌視為一種共生菌,去尋找它與健康人群間的共生關係,也許我們能獲得不一樣的認識。在我們完全了解這之間的機制之前,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它根除,帶來的可能是一場新的災難。
  參考文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84333
2018-01-31 07:06:41
jsoujsou
電玩遊戲成癮症 今正式列精神疾病2018-06-19聯合報

世界衛生組織年初將電玩遊戲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今天起生效,世衛將通知各國提出成癮防治對策;衛福部表示,我國已將電玩成癮視為精神疾病,只是還沒有健保診斷碼,未來不排除跟進。
3C產品盛行,幾乎人手一機,不管電視、網路或大街小巷,布滿電腦或手機遊戲廣告,電子競技產業出現,並已成為體育項目之一。
世衛組織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等於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該規定今起生效,將通知各國提出成癮防治對策。
 行為持續一年才能確診
世衛指出,電玩成癮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前,且即使有負面後果,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十二個月才能確診;若症狀嚴重,確診前的觀察期可縮短。
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國內健保診斷碼尚未有電玩成癮症這項,若醫師確診孩子有成癮現象,會以焦慮症、憂鬱症或衝動控制障礙等診斷替代。我國採用世衛的診斷分類系統,待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翻譯更新,就可能納入。
 學者憂孩子會被標籤化
身兼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的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指出,電玩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有正反效應,國際上討論許久,好處是能即時預防兒少成癮帶來的身心症狀,壞處就是使孩子被標籤化。
柯慧貞說,世衛累積實證研究資料,最後敲定將電玩成癮納精神疾病,主要是太多兒少因成癮出現戒斷症狀,可能和家長發生言語暴力衝突,或自殘、離家出走。
 政院曾要求衛福部報告
據瞭解,行政院曾要求衛福部報告我國的電玩成癮問題,但報告完後,因未重視電玩成癮危害,並無後續成癮防治作為。
諶立中坦言,曾考慮參考韓國的「灰姑娘條款」,規定十八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午夜十二點到早上六點不能玩電玩,但這需要使用者實名制及業者配合,更需要全民凝聚共識,才可能訂出辦法來管理。
柯慧貞說,若電玩背後有經濟效益,政府也應同時注意全民的健康發展,進而提出配套措施,例如國家可靠生產酒精賺錢,但也要管制十八歲以下青少年飲酒,同時推動酒精成癮防治,「電玩也應如此才是。」
  相關新聞
國內十個青少年 就有一人成癮
2018-06-19 10:57:21
jsoujsou
首個中國人發明的創新抗癌藥將上市,可治療晚期轉移性腸癌2018-06-28觀察者網

呋喹替尼(Fruquintinib)是一種高選擇性的口服血管內皮生長因數受體(VEGFR)抑制劑,適應症包括結直腸癌及非小細胞肺癌。
2018-6-26,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線上全文發表了中國創新藥物呋喹替尼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III期關鍵性臨床研究FRESCO的完整研究結果。
這是第一篇全文發表在該雜誌上的中國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不僅彰顯了中國具有開展高品質臨床研究的能力,同時也標誌著呋喹替尼在晚期結直腸癌治療上的療效及安全性獲得了國際認可。
  據悉,即將面世的“呋喹替尼”有望以大部分患者能接受的價格面世。它是首個獨立由中國人發明、中國醫生研究、中國企業研發的抗癌藥,可為接受過至少兩次化療方案,但仍發生疾病進展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帶來希望,在臨床研究中被證實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生存期延長到9.3個月
全球每年新發結直腸癌136萬例,病死69萬4000例。在中國,每年新發結直腸癌37萬6000例,且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診斷時已至中晚期。
目前,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標準治療為化療,對於化療失敗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有效的治療選擇非常有限。
對此,呋喹替尼的III期關鍵性臨床研究吸納了416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平均年齡54.6歲,其中161例為女性,這些患者分成兩組,一組使用呋喹替尼新藥,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通過每日一次,28天為一療程(治療21天,停藥7天)的治療,研究隨訪至2017年1月17日。
經比對:使用呋喹替尼組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到9.3個月,比使用安慰劑組的患者生命週期顯著延長了2.7個月;同時呋喹替尼也顯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尤其對肝臟毒性相較於其他同類要來講是最低的,和使用安慰劑組的患者沒有差異。
通過臨床試驗,呋喹替尼顯示出了對結直腸癌作用強、毒性低、耐受性好的優勢。李進表示,試驗所得結果是目前國際上此領域內所能達到的最大延長期資料。
目前此項臨床研究已獲得了國家“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課題支持、上海市科委科技專項、浦東新區科委科技發展基金專項以及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對應的配套資金支持。
基於上述臨床研究的資料,和記黃埔醫藥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遞交了呋喹替尼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新藥上市申請,呋喹替尼的上市申請因“具有明顯臨床價值”被授予“優先審評”資格。
2018-06-29 08:48:05
jsoujsou
推動國內抗腫瘤藥物從“仿製”向“原創”
替尼,即酪氨酸激酶抑制劑(PTKs),是一種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它具有阻斷一種或多種蛋白激酶的作用,目前該品種多為抗腫瘤藥。
呋喹替尼是一種高選擇性的口服血管內皮生長因數受體(VEGFR)抑制劑,以VEGFR激酶家族為作用靶點,能夠較好地抑制腫瘤轉移和腫瘤血管生成,具有靶外毒性低、藥物耐受性好、作用強等多種優點。
目前國內銷售的替尼類藥物共計11種。在這些企業中,外資企業占85.72%,佔據絕對優勢。而中資企業銷售的替尼類藥物大部分為仿製藥。
仿製藥是指與商品名藥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品質、作用以及適應症上相同的一種仿製品。
一般來說,國外科研人員和藥企已經對該類藥物進行了研發和生產。仿製藥複製了原研發藥的主要成份的分子結構,在國外已有的藥品化合物基礎上,找到新的化學結構通式,治療有關病症。
而呋喹替尼是由中國本土藥企最先研發、在中國本土病人中啟動臨床研究並且由中國本土的研究者共同合作開發出的100%國產藥物,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
據介紹,《美國醫學會雜誌》此前從未發表過中國創新研發的國產抗癌藥物。此次全文刊發呋喹替尼治療成果實現了我國抗癌藥物領域內多項重大的突破。
  創新藥有望讓腫瘤治療不再昂貴
眾所周知,抗腫瘤藥物的研發一直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國內抗癌新藥數量和效果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中國醫藥企業研發生產原創藥能力薄弱。
對患者而言,抗癌新藥價格不菲,靶向治療被稱為“吃黃金”。從圖中可見,國內替尼類藥品價格高昂。
對於同類替尼類藥物來說,中外資企業銷售的價格不同,一般而言,進口替尼類藥物價格遠高於國產替尼類藥物。
2018-06-29 08:48:46
jsoujsou
微信公號“新康界”以兩款同時由進口和國產銷售的替尼類藥物進行比較:達沙替尼和伊馬替尼為例,同類產品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價格相差較大。達沙替尼20mg*60s進口價格是國產價格的6.3倍,50mg*60s進口價格是國產價格的6.5倍。伊馬替尼0.1g*60s進口價格是國產價格的3.5倍。
此次的創新藥“呋喹替尼”雖然定價尚未公佈,但和記黃埔公司首席執行官賀雋(Christian Hogg)曾於去年表示,將以大部分患者能接受的價格面世。
澎湃新聞稱,呋喹替尼從立項到目前的上市衝刺階段花費了12年的時間。李進表示,期待呋喹替尼的後期上市能帶動抗癌新藥的創制體系建立,加速國內醫藥企業從抗癌藥物的仿製向創制轉變。
目前在東方醫院南院六樓的腫瘤藥物一期臨床試驗中心正在開展20項腫瘤藥物的臨床試驗,李進說,中心將計畫以每年30-35項的研發速度來推進腫瘤新藥研發創制。
統計資料顯示,在2010-2014年上市的49種癌症新藥中,只有6種在中國上市。截至2018年1月,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症相關的臨床試驗研究約為33407個項目,而美國數量已超過11萬,為中國的3倍多。
  回應
 也不知道這些進口藥真的是成本高還是國外資本家利慾薰心的產物
 成本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眾小。研發一款抗癌靶向藥,幾十億美元砸下去,受眾可能只有幾十萬上百萬人。原研藥相比於電子產品,其成本分擔率高出幾十倍到上百倍。對於一些罕見病研發出的孤兒藥,成本分擔率更是高的驚人。可能幾億美元研發出的藥物,其受眾群體只有幾千人。比如脂蛋白酶缺乏症,患有這種病的人全球不過7000人,治療這種病的藥物Glybera打一針就要100萬美元。
 說話過下腦子,常見癌症受眾多!
2018-06-29 08:50:34
圖博館
美女CEO神話落幕 Theranos血檢公司解散 2018-09-05 經濟日報

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即將解散,這家新創公司一度是美國生技產業最大的獨角獸之一,美女執行長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甚至曾被譽為「賈伯斯第二」,最後卻成了矽谷最大的騙局。
2004年時,年僅19歲的霍姆斯創辦Theranos,發表革命性的袖珍血液分析器「Edison」 ,宣稱「僅需少量血液便可提供準確檢測結果」,可大幅低檢驗成本。Theranos迅速募集大量資金,公司市值一度高達90億美元。
不過,Theranos的重要產品 Edison 卻遭爆料,其檢測結果存在極大的誤差。美國證管會(SEC)調查發現,Theranos 和霍姆斯透過對公司技術、業務及財務績效的虛假陳述,在長達數年、精心設計的詐欺行為中募集了數億美元資金。
霍姆斯從神壇跌落,遭控鉅額詐欺,Theranos也將正式解散。股東信指出,Theranos 將在未來幾個月把剩餘現金支付給無擔保債權人。

演技精湛!「女版賈伯斯」被控詐欺矽谷新創神話破滅 2018-3-15 鏡週刊

美國證管會(SEC)以「鉅額詐欺」罪名控告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雙方星期三(3/15)達成和解協議。
  她創辦的Theranos公司,曾是市值超過九十億美元,號稱矽谷最大的生技獨角獸,公司董事不乏赫赫有名的政商人士。霍姆斯本人也被譽為女版「賈伯斯」,不過繁華夢一場,如今面臨罰款和交出公司的控制權。
  Theranos的故事,對矽谷是重要的一課。試圖革新與顛覆產業的創新者,必須誠實告知投資人他們的科技今天能做到什麼,而不只是希望將來能做到什麼。
  今年三十四歲的霍姆斯,和許多矽谷的創業新貴走類似的人生路程。
十九歲自史丹佛輟學,在矽谷創辦了Theranos,目標是推動血液檢測的革命。這家公司宣稱開發出數十種疾病的血液檢測方法,只需指尖上輕刺的一點血液,就可以完成實驗室數百次的測驗,價格只需傳統血液檢測的十分之一。
2019-02-11 10:53:18
圖博館
而霍姆斯本人也同樣受到媒體大幅關注,年輕貌美、喜歡穿著黑色高領棉衫,亮眼造型和極簡風格令人過目不忘。不僅是諸多科技大會的焦點人物,也曾登上《富比世》、《財星》雜誌封面。Theranos的破壞式的創新模式也被譽為「科技人性化」和「創新人性化」的典範。
  公司的市值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膨脹,公司董事會名單也多是大有來頭。現任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從2013年起開始擔任Theranos的董事,直到被川普提名為國防部長前不久才辭職。另外董事會的成員還包括了兩位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和舒茲(George Shultz),另一位前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及幾位國會議員。(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前國務卿舒茲的孫子泰勒舒茲也曾經在Theranos任職,他曾質疑Theranos的科技並向加州監管單位舉報,還因此導致了舒茲祖孫倆人反目。)
  神話變騙局 矽谷「血」的教訓
人人追捧的這頭矽谷獨角神獸,終究露出了馬腳。2015年,《華爾街日報》一系列報導揭露這家公司的科技其實大有疑問。Theranos自家口中的神奇而強大的科技,不過是演技精湛的魔術表演。技術的準確性和可行性明顯誇大不實,也被監管機構盯上。
  在美國證管會這次提出訴訟之前,已經有一家對沖基金Partner Fund Management和美國大型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在2016年與Theranos達成和解協議。沃爾格林終止了和Theranos的合作關係,隨後Theranos也被衛生監管部門開罰,血液實驗室營業執照被吊銷,並且公司不得在兩年內主持實驗室的運作。
  這次美國證管會的指控,揭露了更多Theranos誘使投資人出資的手法。例如,他們會幫潛在的投資人進行血液檢測,在他們指尖上採取血液樣本然後用公司開發的「愛迪生」驗血機進行檢驗,向投資人展示這項科技的強大。但是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檢測結果是來自傳統的檢驗儀器(大概比例是94%)。
  同時證管會也提到,霍姆斯跟媒體誇大了這項科技的功能和適用性,藉由媒體的曝光來籌募更多資金。霍姆斯曾向投資人誆稱,公司的機器曾被美國國防部廣泛應用於阿富汗的戰場,並宣稱公司在2014年會創造一億美元的營收。(實際總營收為十萬美元。)
  美國證管會指控的對象也包括Theranos的前主席巴瓦尼(Ramesh Balwani)。巴瓦尼已經在2016年離職。由於巴瓦尼未和證管會達成和解協議,因此這個訴訟將在美國聯邦法院持續進行。
2019-02-11 10:55:09
阿楨
鄧鉑鋆:送“藥神”——何時能告別海外代購藥?
醫療行業財務專家 2019-03-07觀察者網

藥,是民生大事,歷來也是兩會重點。
去年兩會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抗癌藥品進口稅率力爭降到“零稅率”,這一目標已順利實現。稅降了,價也降了。在今年兩會的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胡靜林就介紹到,不到半年時間,17種抗癌藥實現大降價——平均降幅達56.7%,而且快速納入醫保——到2018年底,一個多月時間,報銷人數達到4.5萬,報銷金額2.6億。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這一改善也有提及。
  送“藥神”退休
(一)降價,入醫保
(二)加速創新、加快審批
這些努力,都將降低醫療成本,緩解大家的就醫負擔。
筆者的一位親屬2001年患癌,使用了一款當時剛剛發明不久的進口藥物草酸鉑(奧沙利鉑),幸運地成為了同病房六位病友中唯一被治癒的人。當時該藥屬於全自費項目,50毫克的一支藥售價4000多元,一個療程要用4~6支,整個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花了26萬——那時可以在上海浦東世博會會址附近買兩套房。
現在,原廠進口的50毫克裝草酸鉑每支售價2100元,而國產貨的價格降到了——人民幣38塊3毛9分!當初的“天價神藥”已經便宜到了中成藥感冒沖劑的水準。當筆者今天查詢到這數字的時候,感到自己在這篇文章裡引用的其他藥品價格降幅、醫保報銷比例的宏大資料都黯然失色。
  回應
別拿個例當全體,我就想問問,各種基礎藥物,甘草片,醫用酒精,基本抗生素的價格為啥兩年普遍漲了150%到300%,個別700%都有,我16年買一瓶甘草片3塊5,現在要14塊,醫保資金不是說緊張麼,原因怎麼來的?
這不是大傢伙喜歡的市場經濟嗎,玩市場經濟就得知道它的一些後果。
以前一兩塊的藥,的確不合適了,藥廠怎麼賺錢?不賺錢的藥就會消失,一個月多幾十塊藥費,總比沒有藥好。
你覺得16年買一瓶甘草片3.5元,這個價格合理嗎?你知道現在中草藥種植技術改進,化藥純度要求提高,物流成本,工藝改進,環保加強,產業升級,這些錢從哪裡來嗎?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2019-03-08 10:55:05
阿楨
過度醫療:執行手術淪為醫師的高收入來源? 2019-04-09 今週刊

在台灣,由於健保支付制度的財務誘因,以及民眾對疾病的恐懼,出現許多非必要的「過度醫療」行為,不僅浪費健保資源,更可能傷害病患健康。
  2016-2018,每年有14%電腦斷層造影(CT)健保申請,遭中央健保署駁回。申報健保點數經常遭核減的項目,還包括磁振造影(MRI)、尿路結石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心導管手術)等。
  台灣不是唯一關心非必要醫療行為的國家。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與人口高齡化,世界各國醫療支出逐漸增加,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各國醫療支出占GDP總額已從2010年的7.9%,上升至2016年的9%,歐美已開發國家紛紛致力於降低不必要醫療支出,以維持醫療品質。
  研究證明改善醫療品質最有效手段:資訊揭露
充分資訊揭露的下一步,則是藉「醫病共用決策」(SDM),尋找最佳可行的醫療處置。這項由美國引進的機制,但台灣醫師一個門診動輒要看四、五十名病患,恐怕難以提供共用決策需要的溝通時間。
  因此,折衷的方式,就是由醫學會將專業臨床指引,轉化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內容,讓病患在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之前,具備基礎認知。
  醫療處置沒有唯一解答,唯有醫師為病患與醫療品質著想,病患也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尊重專業建議,才能盡可能避免對人體有害、又浪費資源的過度醫療行為。
2019-04-12 08:55:19
阿楨
不只大肚腩 醫界也有猛男 2019-04-14李樹人

忙著看病、救人,但醫師卻是最不健康的人,普遍來說,缺乏運動、三餐不固定、飲食營養失衡,如果自己體重破百,罹患三高疾病,又要正經八百地敦促病人減重,這可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就有網友回應「醫生要人減肥卻自己胖胖,很沒說服力?!像化妝品櫃姐妝化的醜,保養品櫃姐皮膚差,髮型設計師頭髮亂七八糟,哪有客戶能上門呀?!」
有人認為,「醫師真的要以身作則, 才會有點說服力呀... 尤其是減重門診。」、「減重真的要靠強大的意志力,真的很佩服成功瘦身的醫師」。
不少人想下載「瘦身群族」APP,但可能得先看自己荷包有多深,如果沒能日走萬步,依照遊戲規則,一個月下來可能得拿出兩三萬元以資懲戒,這應該只有醫師能夠一笑置之吧。
最近一兩年來,臉書上不少醫師朋友勤練身體,貼文貼照片,展示成效,糖尿病權威專家透過重訓、核心訓練,越來越精瘦,變成型男大叔。也有牙科帥醫師常往健身房練肌肉,成為醫界少見的猛男。
相較於其他科別醫師,皮膚科醫師似乎更常重視自己門面,尤其是新生代醫師,不管男女,均會勤加保養,親身嘗試雷射、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微整形,甚至對著鏡子,朝著自己臉部施打微整形針劑。
醫師是病人最好的榜樣,如果醫師能夠抽空多運動,游泳、慢跑、瑜珈、重訓,如果身體結實、氣色紅潤,笑口常開,相信病人感受到醫師正能量之後,好處多多。

醫療高度商業化 健保也淪喪 2019-04-15 聯合報 蔡銘燦/藥品行銷人員

去年夏天,陪二姊到某大醫院就診,神經外科名醫診斷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痠麻疼痛,唯有開刀一途。醫師問二姊要做健保或自費?醫師除了強調醫材較佳外,還說若要做自費,馬上可以安排時間;但若走健保,須送審俟上面核准後,方能排刀手術。飽受「椎」心之痛的二姊,只好自費手術。
2019-04-15 08:44:12
阿楨
全民健保實施近四分之一世紀,醫療院所A錢已非新聞,只是情節輕重、金額大小之別而已。達文西手臂,光聽名字就很誘惑人,若再經醫師吹捧,不動心者幾希?若動一次手術兩頭賺,白色巨塔蒙塵,看到的是人性的醜陋,而非高尚的醫德。
顯然,光看健保已無法滿足醫療院所的胃口,必須另闢財源來謀取更多的利益。於是,看牙科時醫師會鼓勵植牙;看眼科會建議裝自費的人工水晶體;看骨科當然要選擇自掏腰包的最新科技的材質……我們的健保真的是「大碗擱滿墘」嗎?對經濟弱勢的升斗小民,只要不是「賤」保就該偷笑了?

開放自付差額 健保才能永續 2019-04-15 聯合報 吳國治/健保會委員

健保實施至今,對國民健康之維護成就非凡,但近來發生的「藥價偏低,諸多藥廠要退出台灣市場」、「達文西手術院所收自費又申報健保」諸事,表示這制度真有檢討改進的空間!
目前的制度是除少數手術(如白內障人工水晶體、心臟支架)可以自費補健保差額之外,其他均規定只要自費則完全與健保無關,全額自費!
由病人端看,國家給付必要的醫療,額外服務補其差額本就合理,病人也是有付了保費,沒有理由基本的給付也不給。

醫院拚軍備 病人任宰割 2019-04-15 聯合報 温啟邦/國衛究院名譽研究員

報載健保發生最大A錢的弊端,卅八家醫院浮報近八千件達三億多元。醫院一方面向病人收達文西手術費,又向健保申報腹腔鏡手術,一魚兩吃,雖是違法,但從歷史來看健保署難辭其咎。
傳統手術治攝護腺只要區區幾萬元,如今動用機械人,設備昂貴,又以神秘達文西藝術家為名,收費可達二、三十萬,病人卻趨之若鶩,因為泌尿科醫師也極力推薦,咸認為是較先進較安全,是有錢人的選項。長久以來一直對健保施加壓力,要求全額給付,健保署力擋多年,終於熬不過壓力,前年開始以傳統手術費給付,變相鼓勵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
2019-04-15 08:45:50
阿楨
全球麻疹大爆發 幸虧我國糾正了這個重大錯誤 2019-04-20 觀察者網

  隨著1980年天花被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消滅之後,全球又大規模開展了消除脊髓灰質炎和麻疹的宏偉計畫。
  隨著時間的推移,脊髓灰質炎野毒株還在流行的國家僅剩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三個國家。而相比較之下另外一種疾病——麻疹,本該和脊髓灰質炎一樣在全球瀕臨消失,卻在2018年死灰復燃,並且在全球多個國家爆發甚至造成多人死亡。在菲律賓的一家醫院,僅短短一個月內就有60名兒童因感染麻疹而死亡。
  為什麼本應在美英等國家和地區都被宣佈消滅的麻疹,又再一次死灰復燃?中國的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麻疹為何在全球多地屢“滅”不止?面對麻疹,各個國家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國外發生了什麼
  1.義大利:艱難問世的《疫苗法》
  麻疹在義大利常年流行強度都比較高。在一項研究當中發現,低疫苗接種覆蓋率的地區麻疹流行強度要更大,疫苗覆蓋率要達到95%以上才行。
  於是,義大利在2017年7月亮出大招,推出了《疫苗法》,要求強制接種包含麻疹在內的10種疫苗。這項法律規定,除了醫院開出不能接種疫苗的證明,家長都必須讓孩子去接種這些疫苗;否則將要受到相應處罰,除了不允許孩子上學之外,還要處以100-1000歐元的罰款。
  在《疫苗法》推出之後,雖然疫苗接種率有所保障,但是在義大利國內反疫苗人士和政黨的共同努力下,義大利政府終於無法扛住壓力,甚至副總理薩爾韋尼(Matteo Salvini)都聲稱疫苗法規定的10種疫苗毫無用處,於是在2018年8月,義大利政府不得不暫停了這項法律的實施。
  這期間發生了幾件事情,讓《疫苗法》的推進發生了反轉的效果。薩爾韋尼的堅定支持者、義大利東北部地區總統,同時也是曾經的極端反疫苗政客馬西米利亞諾•費德里加(Massimiliano Fedriga)因為感染水痘住院,不得不放棄了反對疫苗的立場;而現任義大利衛生部長格利羅(Giula Grillo)頂住了壓力推動新的疫苗法實施。最終在2018年底,義大利全國開展了大規模麻腮風疫苗接種。
  2019年3月,修訂版疫苗接種法“洛倫齊法(Lorenzin law)”正式實施,雖然包括麻疹疫苗在內強制接種的疫苗僅剩5種,但保持了拒絕接種疫苗的孩子不准上學的強硬規定。
  2. 美國:“無處安放”的外來病源
  和義大利不同,美國這個移民國家遇到的麻煩相對來說可能更加複雜。
2019-04-21 07:17:22
阿楨
在1963年美國引入麻疹疫苗之後,經過20多年的使用後,當地麻疹新發病例出現大規模下降。之後因為發現單針接種並不能完全消除麻疹疫情,因此美又加入了第2劑麻疹成分疫苗,終於在2000年宣佈消滅了本土的麻疹病毒。
  是的,徹底消滅了!但很不幸的是,雖然美國本土麻疹被消滅了,但是並沒有限制住外來病例。
  在美國,有兩種情況可以不去接種疫苗:第一種是醫學原因無法接種疫苗的情況,比如一些免疫系統疾病人群不能接種減毒疫苗,只能依靠周圍大多數人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別人傳染相關疾病;另外一種,則是部分禁止接種疫苗的宗教人員,也可以天生得到疫苗接種的豁免權。
  也就是說,外來移民尤其是宗教人員成為了美國麻疹爆發最大的載體,而美國常以崇尚人權自由自居,其結果是,保護了外來移民以及一些反對疫苗接種人士不接種疫苗的權力,卻剝奪了更多人享受健康的權利。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有個別州取消了除了醫院原因以外的免疫豁免權,並且各地州政府都在努力宣導疫苗接種。
  3. 英國:反疫苗組織的鼻祖
  這件事情要追溯到20年前,一個叫做Andrew Wakefield的人在著名醫學學術刊物《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結論是“接種麻腮風疫苗和兒童自閉症相關”。
  這篇研究的出現,以及作者充分運用了媒體的力量,導致不僅是英國甚至歐洲多個國家都對麻腮風疫苗產生了恐慌。
  後續的研究和調查種發現論文涉嫌造假,而且由於他持有麻疹單組份疫苗的專利,並且收取了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好處費,才努力造謠接種麻腮風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和腸病,很多人由於並不知道這一切,因此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據統計,當時英國的麻腮風疫苗接種率從92%降低到73%,甚至倫敦部分地區的接種率都不到50%。
  在這之後,英國一直不斷出現麻疹疫情。即便這樣,英國國內還是成立了諸多反疫苗組織,宣導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或者支持孩子在疫苗接種後出現一些症狀的家長控告和起訴疫苗廠家,並且大肆宣傳疫苗有害的言論。這些組織的影響範圍已經不僅限於英國,包括歐洲甚至全球其他國家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比如日本的反疫苗組織“救世神教(Kyusei Shinkyo)”宣傳疫苗有害論,導致疫苗接種工作受到很大阻礙,最終出現疫情暴發。
  總而言之,英國這麼多年來已經飽受各種疫情之苦,但是卻沒有任何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宣導”。
2019-04-21 07:20:02
阿楨
4.菲律賓:登革熱疫苗遺留之痛
  如果說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受到各種主觀因素影響,那菲律賓一定是個特例。如果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家長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了。
  在2015年12月,菲律賓率先在國內批准使用了法國企業賽諾菲巴斯德生產的全球首個登革熱疫苗,用於給9-45歲人群預防登革熱。
  在這個疫苗被使用的2年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根據臨床統計結果,這種疫苗有一種致命缺陷:接種疫苗的人,如果既往已經罹患過登革熱,那麼會有很好的保護效果;如果既往從未罹患過登革熱,接種疫苗反而會更容易出現重症的情況,也就是打完了疫苗,罹患登革熱重症的風險增加。
  在這個資訊披露的時候,當時菲律賓國內已經接種了近100萬劑疫苗,主要都用於登革熱高發病率地區的學生們,而這些學生從未檢測過既往是否罹患過登革熱。也就是說,很多沒有得過登革熱的學生都面臨著比沒打疫苗人群更嚴重的登革熱風險!
  在這之後,隨著菲律賓的疫苗接種率下降,麻疹很快就將它的超強傳播能力展示無疑。在2019年初的2個月內,菲律賓就發生了超過10000例麻疹新發病例,並且出現了超過100人死亡,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家長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促成這一切的居然是一個和麻疹毫無關係的登革熱疫苗。
  儘管菲律賓衛生部長已經表態說會努力將菲律賓的麻疹疫苗接種率提高到95%以上,但是需要多少時間、是否能夠達到,都是一個未知數,並且即便接種率上來了,也不可能很快控制住疫情,未來會發生什麼,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2019-04-21 07:22:24
阿楨
國內在做什麼
  1.我國兒童的麻疹接種率毫無壓力
  目前我國含麻疹成分的疫苗(麻疹類疫苗)為免費接種的疫苗,分別在兒童8月齡(麻風疫苗或麻腮風疫苗)和18月齡(麻腮風疫苗)接種,官方要求接種率達到90%以上。從2002年起基本就保持在95%以上,最近幾年都保持在99%及以上。
  2.消除麻疹,關鍵在補齊2劑麻疹類疫苗
  由於疫苗接種率高,我國的麻疹疫情總體上控制在較低水準(2/10萬左右),但還遠遠沒有達到消除麻疹的程度(1/100萬)。
  我國2015-2016年的麻疹病例中,不到8月齡發病的占20%(這些人還沒到接種疫苗的年齡),≥20歲病例占40%左右(這些人已經基本踏上社會,即便漏種疫苗也很難補種)。
  這兩部分人群占總體病例的60%左右,一般認為是疫苗不可及人群,也是我國麻疹控制的難點。8月齡~19歲病例被認為是可以通過接種/補種疫苗預防的人群,這些病例中90%沒有接種滿2劑麻疹類疫苗。
  通過國外的麻疹爆發疫情介紹以及我國麻疹病例疫苗接種史分析,不難發現感染麻疹的關鍵原因就是沒有接種夠2劑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在麻疹疫苗立場檔中強調,只要保持2劑麻疹類疫苗的接種率在95%以上,就可以消除麻疹。
  回應
呵呵,這一群在科學的庇護下過了一段安穩的生活就忘記以前教訓的反智生物。
西方反智的拒絕疫苗其實也是返祖現象。歷史上西方就靠不洗澡,燒女巫來防治流行病。後來神職人員也擋不住疾病了才明白上當了。
2019-04-21 07:24:15
阿楨
超高齡社會長壽風險 2019-04-25 聯合報 陳亮恭

長壽社會有三種系統性風險,亦即年金、長照與健保,全球已開發國家在普遍長壽現象下都遭遇類似困境,各國的解決方法不一,但都成為各國施政挑戰;這也是政府二○一六年上任的優先議題。若今日社會仍處於戰亂、貧窮或傳染病肆虐,前述社會風險都不會出現。
今年四月初台灣健保署指出,健保財政前年與去年均出現短絀,且財務缺口預期會持續擴大。台灣高齡民眾一年使用近卅次門診,是美國高齡者三點五倍,也明顯高於多數已開發國家;多科就診也帶動多重用藥與重複檢驗,而高齡民眾每年住院次數也高於已開發國家。
快速高齡化是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現象,位居領先群的台灣,若不能更積極創新與整合,比糖果便宜的藥物、比通水管便宜的插管治療、比腳底按摩便宜的心臟按摩、比算命便宜的專業診療都會是常態,且可能更嚴重,民眾將面對更片段的醫療、難以整合的長照與系列的照顧困境,若未能正視問題本質又抗拒改變,將造就日益惡化的醫療品質,優質人才也將流失。
2019-04-28 07:40:06
阿楨
美報告指責印度賣假藥被反嗆:我們是“世界藥房”

  據《印度時報》2019-04-28報導,2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2018年“特別301報告”,將印度和中國列為全球分銷假冒藥品的主要來源之一,印度市場銷售的所有藥品中20%是假藥,印度向非洲、加拿大、加勒比海地區、歐盟、南美洲和美國出口假藥。
  不僅如此,該報告還將印度列為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優先觀察名單”。
  但對於美國這一指控,印度方面完全拒絕,並反嗆這是對低成本“仿製藥”的攻擊。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秘書普麗蒂•蘇丹向《印度時報》說。
  她還強調,仿製藥雖然成本低但品質優,並且只有經過認證的藥品才能出口。而當地75%的藥品銷售額都來自仿製藥。
  印美“幹架”,也引發網友熱議。
  多數網友在這場“口水仗”中選擇站印度。
  “美國有著全球最爛的製藥公司,但它們賺數萬億美元。如果他們感受到來自印度公司以更便宜價格提供這些藥物的威脅,是很自然的事。”
  “我住在美國。在我看來,美國擁有著良好的醫療服務和製藥公司,但價格卻不合理。如果美國製藥公司想要存活,他們就不得不責備其他國家的藥品便宜。”
  也有網友表示,印度也的確存在部分製造假藥的公司,並將其出口到非洲國家。
  回應
這件事,支持印度,看完電影《我不是藥神》都懂
支持印度?呵呵,要是你花1萬億研發的新藥,你打算怎麼賣呢?研發成本要不要在裡面?你賣500?我只賣10塊,我反正一分錢研發成本沒有,我賣10塊都比你賺的多。以後你還研發嗎?全世界上百個國家為啥只有垃圾印度賣假藥?中國14億人口比印度阿三笨?拿犯法當本事,挺優秀的。這個事情應該讓國家出面完善醫療制度。讓老百姓吃得起藥,讓企業願意投入更大的資金,資源研發新藥!而不是搞死研發企業!支持假藥公司。沒有研發公司,你的病可不就是絕症嗎?
2019-04-30 08:30:58
阿楨
一劑210萬美元 諾華堅稱天價基因藥不算貴 2019-05-31 澎湃新聞

瑞士創新藥公司諾華製藥的基因藥物——Zolgensma,近日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它一劑210萬美元(民幣1448萬元)的“天價”,也創下紀錄。
Zolgensma是一種用於治療2歲以下患兒罕見遺傳性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由單基因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1缺陷引起,諾華使用工程病毒將健康的遺傳物質攜帶到人體細胞中,以替代導致疾病或病症的有缺陷或突變的基因。)可導致癱瘓、呼吸困難和死亡。每100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受此影響,其中90%的患病嬰兒活不過2歲
Zolgensma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批評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定價失控的行為;而另一邊,也有支持者說,可以拯救絕望的家庭。
諾華認為,這種基因療法的成本約為長期治療費用的一半,患兒若存活5年,年均花費42.5萬美元,而現有的該疾病療法,第一年需75萬美元。還可以選擇分期付款“就像貸款一樣,保險公司會在5年內分期付款。”
彭博社指出,基因療法價格的上漲,可能會阻礙人們獲得治療,未來其他幾十種正在研發中的基因療法也將以這個價格為參照,甚至更高。
除了保險公司的支付意願是一個現實問題之外,這一類基因療法還沒有完全證明自己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手段。
  回應
這種定價方式將會使人類文明倒退,有錢——活,沒錢——死。醫藥的目的僅在於賺錢,希望中國不要出現這一幕,寧寧願沒有,大家一起死,也不能讓人們在生命面前分個三五九等拉仇恨!
研發一個新藥需要砸很多錢,藥品商不賺錢,大家都不研發,是什麼後果呢?你想下?
1樓說得對。生死面前,不該有貴賤之分。醫學界還有無數種疾病需要治療和研究,把大量資源投入到這種疾病上,這不符合社會正義。
中國永遠不要這種老百姓消費不起的藥!也沒必要
美國有醫保。
這樣貴的藥,你說有醫保全面覆蓋,商業保險即使有,保費恐怕一般人承受不了。
這該由國家主導開發生產藥物,與藥企互相競爭
還不如在出生前就把缺陷基因修改好。中國的科學家不正在做這事嘛,怎麼還那麼多反對基因修改。
2019-06-01 08:05:44
阿楨
阿爾茨海默病疫苗問世?可能還需十年 2019-06-19 科技日報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郁金泰博士介紹,1905年,德國精神科醫生和神經病理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在檢查一位其長期觀察隨訪、名叫奧卡斯特•德特爾的55歲女性死亡病人的大腦切片時,發現她的大腦明顯萎縮,有異常“沉澱物”沉積在腦組織。
  目前,僅有幾種藥物可以部分緩解症狀,沒有方法可以阻止這種疾病的發生,更不用說治癒該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以腦內細胞外β澱粉樣蛋白(Aβ)逐漸沉積形成老年斑和細胞內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為主要病理特徵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分為家族性和散發性。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不到5%,主要由APP、PS1和PS2等相關基因突變引起;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一般認為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設計清除Tau纏結的抗體
  據新墨西哥州立大學(UNM)官網報導, UNM分子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基蘭•巴斯卡博士團隊,使用病毒樣顆粒(VLPs)設計出一種新疫苗注射給實驗鼠時,它們產生了抗體,從實驗鼠的大腦中清除了Tau蛋白,且這一反應持續了數月。
  “但在實驗鼠身上取得一定療效並不意味著人類疫苗很快就會問世。”郁金泰強調說:“無論Aβ疫苗還是Tau疫苗,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在動物模型上往往均可顯示較好的效果,但進入到人體臨床試驗後往往療效就不明顯了。這主要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複雜性相關,相關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往往使用轉基因小鼠,遺傳背景單一,病理表現較單純,而真實世界中的阿爾茨海默病病患,無論發病機制還是病理表現都要比轉基因動物模型複雜的多。”
2019-06-20 10:32:36
阿楨
重量不到180克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為心衰患者帶希望 2019-06-21 央視財經

  蘇州某醫療器械公司首席執行官陳琛: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徑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關注的人工心臟。陳琛鑽研人工心臟至今已近三十年,2008年成立公司,自主創新研製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人類開始人工心臟的研究,從最初模仿人類心臟結構的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臟到第二代的功能性人工心臟,再到現在第三代的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
  研發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的一大難題,就是在保證血泵高效率運轉的同時,把血泵體積儘量縮小。利用永磁鐵和電磁鐵的不同特性,通過“四兩撥千斤”的特殊調製方法,降低電磁鐵的體積和功耗要求,從而實現減小齒輪直徑,將血泵體積整體縮小。原來六七十毫米直徑的血泵,縮小到50毫米,厚度也減小到26毫米。還解決了第二大難題——血液相容性,從而解決血栓的形成問題。這樣的設想,對血泵的生產工藝提出挑戰,對產品的密封性要求很高,相當於一滴水大小的空氣要想穿透到這個產品裡面,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既能診病又能治病 中國自主創新的“彩超”機驚豔世界
  奚水,是這個“彩超”科研項目牽頭人,從事“彩超”研製近20年。奚水公司的科研人員有160人,平均年齡32歲。他們一代資料處理平臺的速度可以理解成 5G 速度的 10 倍,而目前開發出來的二代產品,傳輸頻寬比上一代高了將近150倍;成像顯示的速率,也將近快了一百倍以上。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超聲診斷科瞭解到這個產品後,率先引進了八台,也讓以往那些高不可攀的國外“彩超”價格紛紛降價,原來300萬左右的進口設備降到180萬。
  目前,這個能診斷還能治病的“彩超”產品已經銷售到東南亞、中東國家、歐洲、印度、俄羅斯等80多個國家,2018年,他們銷售4千台左右,銷售額近3億元。
  2013年-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僅僅在2018 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就達到5250億元,比2017年的4450億元增長750億元,增長率接近18%。
2019-06-30 13:45:23
阿楨
75%的新藥都沒有更好治療效果 2019-07-12 新浪科技

  在治療疾病和健康保健方面,新藥其實並不見得比老藥效果更好。自2011年起,德國開展了一項針對歐洲上市的216種新藥物的研究。他們研究的資料表明,只有1/4的藥物超越了現有的治療措施,帶來了更顯著的健康效益。而剩下3/4的藥物只有微小效益,甚至沒有效益。一項研究發現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美國上市的72種癌症藥物平均只延長了患者2個月的壽命。
  不過,來自英國製藥工業協會的Richard Torbett駁斥了Wieseler的觀點,並表示:“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研究採用狹隘的角度去譴責新藥物的價值,但卻忽視了患者的需求。”
  20世紀80年代,在首次發現HIV與愛滋病的15年後,製藥公司開發了三重聯合藥物療法,讓患者擁有了同正常人一樣的壽命。另一個案例則是丙肝,在過去感染了丙肝的話可能會致死,而如今患者只需經過3個月的藥物治療,就能完全治癒。
  這也表明,儘管製藥公司生產了大量的“失敗藥物”,但他們也確實開發了真正改變生命的治療方法。但由於醫療體系主要由稅收和保險支撐,生產這些失敗藥物帶來的經濟損失,仍然會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基於這個原因,英國在1999年成立了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用於評價新藥的成本。但這個研究中心並不受歡迎,有時還會遭到政府的否定。比如在2011年,政府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基金會,來支持被NICE拒絕的新型癌症治療相關的研究。
  新藥除了面臨治療效果的困境,同樣還要應對價格更高的現象。為了節約成本,製藥公司將監管機構視為是藥物生產的阻礙,他們會要求為新藥評估開通“加速許可”的通道,這或許能夠節約流程成本,但也意味著上交更少的藥物測試資料。
  Wieseler表示,政府需要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藥物監管者一起合作對製藥公司進行監管,只有在他們提供了更好的醫療措施的情況下,國家的醫療體系才會為它們提供回報。他說:“除非我們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只會愈演愈烈。”
2019-08-16 09:30:46
阿楨
70個新藥,平均降價6成,2019年新版醫保藥品目錄解讀來了

新華社11月28日報導,備受關注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准入談判2019-11-28宣佈收官。新一代直接抗病毒(DAA)丙肝新藥、國產PD-1免疫抗癌新藥達伯舒、更有效防治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的創新藥……70個“入圍”新藥更平均降價達六成。
  新版醫保目錄分為常規准入和談判准入兩大部分。相比常規准入部分的調整,談判准入部分備受市場關注。談判准入主要針對獨家或專利期保護的高價藥物。談判成功的藥品將被納入國家醫保乙類目錄。
  今年8月啟動的此輪醫保藥品准入談判,共確定了119個新增擬談判藥品。經過醫保談判專家與企業面對面的談判,最終有70個新藥“入圍”,包括52個西藥和18個中成藥。其中,12個國產重大創新藥品談成了8個。
  納入醫保乙類目錄的產品應該具備臨床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等條件。鼓勵藥品創新的根本目的在於讓更多救命藥進醫保,提升我國在重大疾病、重要領域的藥品保障能力。重點領域的5個基本藥物全部談判成功,22個抗癌藥、7個罕見病用藥、14個慢性病用藥、4個兒童用藥最終入圍,進一步優化了醫保藥品目錄結構,實現了預期目標。
  此次DAA丙肝新藥首次進入醫保藥品目錄,被業界視為我國丙肝防治“里程碑式”的事件。其原因就是在進入目錄前,這種能治癒丙肝的口服新藥一個療程費用最低也在3萬至7萬元人民幣之間。圍的三種丙肝治療用藥拿到了全球少見的低價格,降幅平均在85%以上。醫保部門以量換價,推動了藥費大幅下降。目前,多個全球知名的“貴族藥”開出了“平民價”,進口藥品基本都給出了全球最低價。
  目前,70個新藥價格平均降幅達60.7%。如果按照50%的實際報銷比例計算,患者個人自付比例將降至原來的20%以下,個別藥品的自付比例將降至原來的5%。
  新藥價格能大降的“門道”,競爭性談判不設最低價,有利於引導企業大幅降價。
  堅持“保基本”定位 用制度確保公開、公平、公正
  為確保調整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國家醫保局採取了一系列嚴密制度,比如所有評審專家均隨機抽取產生;所有評審、遴選工作全程留痕;談判現場邀請媒體和紀檢監察等方面參加;談判過程全程錄音錄影,做到所有證據可追溯、各方可申訴。
  相關新聞
97個藥品談判成功納入醫保,藥企:全球最低價!
2019-11-29 10:22:07
阿楨
沒錢看醫生!部分美國人吃魚類抗生素治病 2019-12-12 聯合報

在美國,看醫生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項龐大開銷,美國衛生系統藥師協會(ASHP)本月會議上發表的研究指出,部分美國人可能擅自服用魚類抗生素以取代看醫生,細菌抗藥性問題可能惡化。
英國衛報報導,不像其他抗生素,魚類用抗生素不需要處方簽就可以在線上購買,而且寵物魚類抗菌藥物也相對便宜。
研究學家分析線上可購得的魚類抗生素評論發現,有小部分但明顯比例的消費者針對魚類抗生素做出人類服用後的評論。
研究學家發現,至少五種魚類用抗生素和人類抗生素有相同的標記、顏色和形狀,可能助長民眾使用。
南卡羅萊納大學藥學院藥劑師、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布克斯塔佛(Brandon Bookstaver)表示,「民眾使用魚類抗生素可能性雖低,但人類服用任何動物用抗生素都令人擔憂」。
布克斯塔佛說,「在沒有健保人員監督下自行用藥、取得抗生素,可能提高抗藥性且延誤適當治療。我們尤其擔心,人類使用魚隻抗生素評論的正面回應,可能會鼓勵其他民眾使用」。
研究學家發現,24個不同網站上販售九種不同抗生素,包括最常以處方籤開給民眾的青黴素(penicillin)和阿莫西林(amoxicillin)。雖然研究人員檢視的2228個評論中只有55個評論與人類服用相關,但有將近五百人按讚及不喜歡。
至少一名網路賣家回應網友提問,表示魚類用抗生素適合人類服用。
衛報報導指出,至少2700萬個美國人因沒有健保無法使用醫療系統。此外,根據凱澤(Kaiser)家庭基金會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支付藥物開銷有困難。
2019-12-13 07:47:10
阿楨
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膩,中國肥胖率卻沒有美國那麼高? 2020-10-13

有人覺得我們中餐只是看起來油膩,實際上油都在菜湯裡了,吃不到肚子裡。而西餐則是看著沒啥油,油都在菜裡了。
我們的家常菜還是很健康的,而且中國人吃瓜果蔬菜之多,外國人是不能比的。
其實,讓人長胖的不止是油,還有糖。美國的速食包括正餐,幾乎樣樣都是糖油混合物。
是2012年BBC紀錄片——《致肥元兇》將導致1980年以來迅速翻番的肥胖率元兇指向上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
首先是美國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的玉米產量過剩只能用來餵養牲畜,這導致美國牛肉供應量激增,大量廉價牛肉湧入超市。
其次,過剩生產的玉米通過使用日本科學家發明的將其轉化為一種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這種糖漿價格低廉,且比蔗糖更甜。為了商業利潤,軟性飲料的生廠商把產品裡糖的用量提高了很多。
“飲料做得越甜,我們就買得越多。”而當糖的攝入量過高時,肝臟的凝結素就會停止工作,不會告訴你的大腦你已經吃飽了,於是你會一直吃,陷入一種進食-患病-上癮的惡性循環。
  肥胖——心臟病:糖才是罪魁禍首而非脂肪的觀點遭到了美國制糖業的打壓。
於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食品產業的“引領”下深入人心,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卻被貼上對心臟有益的標籤,被人們認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熱捧。
沃勒斯坦還是一家電影院的經理時為了提高利潤,他開始向觀眾兜售大份爆米花,沃被麥當勞挖走後也逐步開始推出更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高鹽食品。
從這以後,各種大分量的食品層出不窮,還衍生出了套餐搭配。
美國政府也試圖用徵稅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
但這很快就遭到了食品生產商們的反擊。
食品生產商為了商業利潤,將美國人的胃口養的越來越大,美國的肥胖危機就這樣變得越來越嚴重。
  回應
美國人喜歡的綠色健康食品,但蔬菜水果為啥要放糖醋汁或者沙拉醬?
美人喜歡綠色健康食品?沒搞錯吧,美國滿大街都是基改肉/蔬果,美國越窮越胖,黑人比白人胖子多,領食品劵難道給你吃綠色食品?綠色?美國人懂烹飪?沙拉都是高糖高熱量,美國是垃圾食品製造國!
2020-10-14 09:26:29
阿楨
有多少人後悔割包皮? 2021/04/02

  “目前,包皮環切術有部分過度使用的情況,主要集中在一些不正規醫療機構。而這當中,青春期前或小兒被誤割最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姚海軍告訴“醫學界”。
  近年來,西方國家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包皮環切術相當於切除陰蒂“切割男性生殖器”。
  經過各路宣傳,普通民眾視包皮“百害無一利”。但姚為它“平反”:“包皮不是人體可有可無的痕跡器官。它具有諸多功能,只是以前被忽略了。”
  比如,過往認為包皮“就是藏汙納垢之所”,包莖和包皮過長是炎症、排尿困難等多種問題的罪魁禍首,陰莖癌也可能是包皮鬧的。但實際上,包皮是陰莖和尿道的“保護膜”。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包皮像床“小被子”,覆蓋、保護嬌嫩的陰莖頭,避免皮膚過度角質化,並保持陰莖頭鬆軟、濕潤。包皮中含有郎格罕細胞,在皮膚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包皮分泌物具有溶菌酶等抗菌成分,是抑菌、滅菌小能手。孩童期早期,包皮還能保護尿道口,免于尿路感染。
  再比如,部分人希望借助割包皮,“讓雄風大旗撐得久一點”。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有研究指出,包皮內外板交界處的神經分佈豐富,特別是系帶處感覺敏銳,能增加性愉悅。包皮內板處還有較多分泌腺,其分泌物有潤滑作用。此處皮膚滑動,會有明顯的“滾動”感,能減輕對陰道壁的摩擦力,避免疼痛。
  包皮還是個“資訊素儲存庫”,在性喚起時釋放費洛蒙,提升伴侶的啪啪感。對一些人而言,多出來的那截皮能刺激伴侶,啪啪感翻番。
  “包皮是最佳的補片或皮瓣。我們經常拿包皮,做尿道下裂、尿道狹窄和陰莖外傷等重建矯形手術。甚至拿它修補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短缺。”姚海軍說,包皮還是增進科室交流和感情的“好禮物”。“我們醫院整形外科做研究,經常找我們要手術切除的包皮,做上皮細胞實驗,好用。”
  回應
老天爺給你留那麼長自然有留那麼長的道理
以色列人、基督徒、穆斯林割包皮大部分成為一種宗教儀式
2021-04-04 08:30:55
阿楨
有多少人後悔割包皮? 2021/04/02

  “目前,包皮環切術有部分過度使用的情況,主要集中在一些不正規醫療機構。而這當中,青春期前或小兒被誤割最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姚海軍告訴“醫學界”。
  近年來,西方國家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包皮環切術相當於切除陰蒂“切割男性生殖器”。
  經過各路宣傳,普通民眾視包皮“百害無一利”。但姚為它“平反”:“包皮不是人體可有可無的痕跡器官。它具有諸多功能,只是以前被忽略了。”
  比如,過往認為包皮“就是藏汙納垢之所”,包莖和包皮過長是炎症、排尿困難等多種問題的罪魁禍首,陰莖癌也可能是包皮鬧的。但實際上,包皮是陰莖和尿道的“保護膜”。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包皮像床“小被子”,覆蓋、保護嬌嫩的陰莖頭,避免皮膚過度角質化,並保持陰莖頭鬆軟、濕潤。包皮中含有郎格罕細胞,在皮膚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包皮分泌物具有溶菌酶等抗菌成分,是抑菌、滅菌小能手。孩童期早期,包皮還能保護尿道口,免于尿路感染。
  再比如,部分人希望借助割包皮,“讓雄風大旗撐得久一點”。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有研究指出,包皮內外板交界處的神經分佈豐富,特別是系帶處感覺敏銳,能增加性愉悅。包皮內板處還有較多分泌腺,其分泌物有潤滑作用。此處皮膚滑動,會有明顯的“滾動”感,能減輕對陰道壁的摩擦力,避免疼痛。
  包皮還是個“資訊素儲存庫”,在性喚起時釋放費洛蒙,提升伴侶的啪啪感。對一些人而言,多出來的那截皮能刺激伴侶,啪啪感翻番。
  “包皮是最佳的補片或皮瓣。我們經常拿包皮,做尿道下裂、尿道狹窄和陰莖外傷等重建矯形手術。甚至拿它修補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短缺。”姚海軍說,包皮還是增進科室交流和感情的“好禮物”。“我們醫院整形外科做研究,經常找我們要手術切除的包皮,做上皮細胞實驗,好用。”
  回應
老天爺給你留那麼長自然有留那麼長的道理
以色列人、基督徒、穆斯林割包皮大部分成為一種宗教儀式
2021-04-04 08:32:03
阿楨
患兒4天花55萬藥費,家長:用藥是我同意的,醫院沒多收一分錢2021-09-04健康時報

近日,西安交大第二附屬醫院一張55萬元的醫院收費票據在網上引來關注,一名1歲幼女從今年8月17日開始,住院4天直到8月21日,花費55萬元。其中床位費620元,化驗費930元,護理費80元,檢查費1555元,診查費120元,西藥費550177.2元。藥費55萬,是因為患兒患了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發病率大約萬分之一,SMA唯一特效藥諾西那生鈉本身昂貴在美國,諾西那生納的定價為 12.5 萬美元/針(約合人民幣 86 萬),首年費用 7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521 萬),之後每年花費 37.5 萬美元。在國內,這一價格是近人民幣 70 萬元/針,首年的費用約為 400 萬元人民幣,其後每年約 200 萬元。
在美國,諾西那生納的定價為 12.5 萬美元/針(約合人民幣 86 萬),首年費用 7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521 萬),之後每年花費 37.5 萬美元。在國內,這一價格是近人民幣 70 萬元/針,首年的費用約為 400 萬元人民幣,其後每年約 200 萬元。
治療科學且符合指南
患兒家長:知情並同意用藥,感謝醫護人員救治
  回應
找到最開始發消息的行銷號就知道是不是藥企在做妖
有本事去叫美國藥企降價啊。去和美國藥企講程式正義、實質正義去啊。
這種病本來就罕見,患者也不多藥分到每個人頭上可不是貴嗎?要是按照普通藥賣,藥廠賠死了。以後這類藥沒人去研發,患者只能等死。
2021-09-05 07:47:40
阿楨
抑鬱症會在中國成為“流行病”嗎? 2021-12-17 觀察者網 劉超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1-12-17資料,日本每100人就有6人曾深受抑鬱症困擾,女比男多1.6倍。1990年,一位年輕男性白領的自殺引起了日本大眾的討論,抑鬱症在日流行的開端。此前,日並沒有“抑鬱症”這個概念。但在美國製藥公司的極力推動下,抑鬱症成為像感冒一樣普通的流行病,均需要看病吃藥。憂鬱:作為一種美的日本傳統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只有一個關於抑鬱的精神學術語“憂病”,但它形容的是一種和精神分裂症一樣長期且令人絕望的精神病患。在日常生活中的憂鬱並不是一種病,更多的是與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等社會存在相聯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心靈境界,普遍接受的做法是當事者去尋找自己痛苦中的社會和道德意義。例如日本美學的三大核心便是物哀、幽玄、寂,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源氏物語》“如露降生,如露消散,此即吾生。難波之事,夢中之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正是凸顯的一種憂鬱氣質。在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的文中,多體現物哀之情,蘊含著人生的徒然、無端的哀愁以及美的終結——那是孤獨沉思、心靈憂鬱的結果。
  到了20世紀60年代,“憂鬱型人格”被海德堡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介紹進日本,是“有高度的秩序感,對自己的成就有著超乎尋常的高要求”。到80年代,當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抑鬱診斷標準作為通行的全球標準時,日本精神科醫生認為,美式的診斷標準根本不符合日本現狀,比如情緒狀態低沉兩周就被診斷為抑鬱症。為此,在21世紀初,美國的醫藥公司採取了一系列策略,而日本的精神病專業的學者是接受了美式的診斷標準,由此,普通人就像得了感冒一樣得了抑鬱症。
  回應
可怕的是“抑鬱症”的市場化。
2021-12-20 08:46:23
阿楨
一年致死127萬人!抗生素問題很嚴重

  2022-01-20,《柳葉刀》發佈最新研究,試圖量化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
  該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有127萬例死亡和抗生素耐藥直接相關;約495萬人因耐藥菌感染病逝。這明顯高於此前估計的每年70萬AMR相關死亡數。
  研究稱,AMR是一場“無聲的大流行病”,比瘧疾、愛滋病(HIV)更致命。
  與耐藥性相關的6大死亡病原體,分別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它們導致約92.9萬AMR死亡和約3.57億AMR相關死亡。
  回應
美國天天給飼養的家禽吃抗生素,醫院的抗生素使用收得再緊,解決不了耐藥問題!
我國對抗生素的管理,也才是近幾年的事,且在內地執行並不如北上深等大城市這麼嚴格,本人就經常讓西北來的同學帶些阿莫西林、頭孢等抗生素,內地普通藥店就能購買。
這個報告就是不完整,請仔細去研究因為沒有使用抗生素死掉的是多少。兩個做對比才叫科學。
2022-01-22 08:17:51
阿楨
印度仿製藥暢銷全球!為何西方蒙受巨損 也不制裁印度? 2022-07-3日

仿製藥不是假藥,當藥品專利保護期到期後,其他國家和藥廠即可生產仿製藥。(楨:?仿製藥非法!學名藥合法!)
印度每年生產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仿製藥,價值數百億美元,出口全球兩百多個國家,有著巨大的市場影響力。瑞士諾華公司曾因其治療慢粒白血病的首選藥物格列衛,處於專利保護期內被印度藥企大規模仿製而起訴印度政府。除了諾華,還有很多西方藥企因專利藥侵權起訴過印度,但結果不是敗訴就是訴訟被駁回。本視頻將從四大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政府的扶持;災難後的賠償;成為試藥基地;罰不責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fjwNLp2l0

醫保局“靈魂砍價”讓更多好藥以更低價格進醫保!背後究竟如何談判? 2022-05-06 08:51

國家醫療保障局在2018年成立後的4年多時間裡,每年都進行了一次談判。全國有500多個藥品品種,通過談判的方式進入了醫保目錄。醫保部門組織了相關專家,對談判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的價格、臨床應用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定,相當於出了一個“底牌”,然後談判的人員就與藥品生產企業,或者供應商進行談判。

“靈魂砍價”之後,醫保又揮起大刀 2022-06-16

在2019年那場著名的“靈魂砍價”中,阿斯利康的糖尿病藥物達格列淨,降價72%,該藥進醫保第一年就增長了200%以上,到第二年前三個季度的同比增幅接近300%,全年已超20億元,挺進了全國口服糖尿病用藥的前三。
協定到期需要續約的獨家品種,降價幅度將與醫保支付情況掛鉤。而且藥品進入醫保目錄以後銷售的金額越高,超出醫保基金預估金額越多,其降價的幅度就越高,即便不需要重新議價,也面臨最高25%的降價。“越是大品種,價格砍得會越狠。”
到2019年,進入醫保目錄的腫瘤靶向藥總數已經增加到了30種。其中,2018年納入醫保的奧希替尼,當年就1468.87%的放量——金額從186.56萬元增至2926.89萬元。
2022-08-02 07:28:43
阿楨
阿茲海默醫學醜聞:論文造假矇騙16年浪費3億美元 2022/08/13 中時

全球投入無數資源與人力進行研究的阿茲海默症學術研究圈最近傳出重大醜聞,據知名學術期刊《科學》最近發表的深度調查報告指出,一篇發表於2006年的醫學論文涉嫌在實驗數據造假。該論文發表後極受重視,16年來被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引用近2300次,涉及研究經費近3億美元,將無數的研究人員與資源帶入歧途,最近才被發現證實造假的證據,調查還在持續進行中,可能成阿茲海默研究開以來最大的學術醜聞。
據《科學》雜誌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被稱為此一事件「吹哨人」的范德堡大學教授舒瑞格(Matthew Schrag)是一名研究阿茲海默病的年輕科學家,先前因公開批評一款獲批准上市的阿茲海默病藥物而獲得關注,他應2名神經學家邀請參與調查,發現該論文中有關β澱粉樣蛋白亞型導致失智症的研究使用的數據圖片有被竄改與重複使用的跡象。這篇原先發表於2006年《自然》期刊上的論文,曾經被視為有奠定阿茲默症研究基礎的作用,是本世紀被引用最多的阿茲海默症論文之一,該研究引爆了整個醫學產業爭相投入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發,大量學術研究界亦參與其中。
阿茲海默症是德國病理學家艾洛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在1906年發現,他在解剖一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時觀察到了腦中的斑塊與其他蛋白沉積,1984年科學家們才查明這些斑塊的主要成分是β澱粉樣蛋白,後續研究也鑽研於去除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做為治療策略。調查報告指出,數十年來有上百個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臨床試驗先後啟動,大量擠佔了阿茲海默症其他病理研究的經費。直到2006年刊登在《自然》的論文才消除對β澱粉樣蛋白假說的大量質疑,整個病理的理論與研究方向才被確定下來。
發表這篇論文的是知名神經學家凱倫.艾許(Karen Ashe)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她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普辛納(Stanley Prusiner),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建立能生產人類β澱粉樣蛋白的小鼠模型,並觀察到這些動物的大腦中出現斑塊,實驗小鼠也出現失智症狀,這也成為後來阿茲海默症研究常用的研究模型之一。後來科學家注意到一種被稱為「毒性寡聚體」的β澱粉樣蛋白亞型,但未能證明這類物質會直接導致認知能力衰退的失智症狀,而正是2006年發表的論文為此提供了直接證據,認定這種β澱粉樣蛋白亞型能導致動物的認知出現嚴重衰退。這項研究獲得《自然》評論為阿茲海默症研究的重要發現,艾許教授也因此獲得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獎項。
2022-08-13 06:41:31
阿楨
中醫看得了慢性病嗎?2022-12-03

我小時候有嚴重的鼻炎和哮喘,父母帶我去看中醫,吃了很久一點效果也沒,後來我運動健身把病好。我外公有糖尿病,他堅持正規療法,今年85了,還不錯。但他弟弟74歲,他家信中醫,還偏偏方,現在眼睛都幾乎失明了,才開始找西醫,但是晚了。
  回應
 中西醫各有優點,要針對不同病症來看中西醫,堂哥是醫生,他們說西醫能明確診斷的病,以西醫優先,比如,單純的乙肝,抗病毒就可療效確切,這時去找中醫就是跑錯,反過來,西醫沒法明確的病症,找中醫或許更靠譜,比如本人曾有神經遊走疼痛,去西醫查了遍,得出結論沒啥毛病,他們沒法治,開藥也就是甲鈷胺,穀維素等營養神經的藥,效果不佳,後來去看中醫,中醫認為是瘀阻血脈引起,需要活血通絡,幾副中藥吃完就再也沒有疼過。所以要按病症選擇醫生,像文中,西醫明確的糖尿病,結果去選擇中醫,確實是跑錯了廟。
 西醫治本,中醫治根,西醫治病灶,中醫究調理,西醫講究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是把人當成一個完整,身體各部位相互有關聯,地處不同,醫生不同,環境不同,同一種病的治法就也不同。我抽煙,有咽喉炎,很多年了,西藥也吃過不少,就是抗生素,給你消炎,一直沒有治好。前陣子變的厲害了,就去問一個熟悉的中醫,結果他說能治好,半信半疑的抓了三付中藥回來煎,結果前後抓了六付,現在喉嚨正常了。還有我一女的朋友,開始檢查說是急性腎炎,大量的抗生素消炎藥吃下去,沒效果,後來又說是卵巢癌,做了手術,結果病沒治好,身體也垮了,她家人急忙把她拉回老家來,吃了一個多月的中藥調理腸胃,總算是慢慢緩過來了,能吃的下東西了。中醫治病幾千年了,不要用當前的科學理論與知識來死搬硬套它,當前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多了去了,如果當前的科學理論與知識都是完全正確的話,那還用往前發展嗎?
 我的大腿根部年後鼓起一個膿包,很大,影響走道睡覺。破了以後還鼓,週期在一個月左右,吃了很多消炎藥也打了消炎針,毛用沒有。到醫院,大夫讓我做手術。後來有人告訴我,你買點舌丸吃。一瓶九十多塊錢,三十六粒,一天兩回一次兩粒。一瓶沒吃完,好了!
2022-12-04 08:51: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