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28 09:18:03| 人氣6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兒童能,企業為何不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桂格曼可是博士級的企管顧問,怎會問如此幼稚的問題:《兒童能,企業為何不能》?

  有些邪者磚家叫獸就是好發異論,桂格曼所謂的兒童13 種天賦:遊戲、熱忱、專注、迫切、領導、驚喜、 ...之前提條件是遊戲」,問題正是企業就非遊戲場、職場更非遊樂園。詳參【圖博館】:《辦公室不道德講座》

 

 

兒童能,企業為何不能?:從十三種孩童天賦中 發掘成長之道

Lessons from the sandbox : using the 13 gifts of childhood to rediscover the keys to business success

作者:亞倫葛雷格曼Alan Gregerman (臉譜出版 2002)

 

內容簡介

  「成長是天底下最困難的事情。」

  想在激烈的商業競技場脫穎而出,先馳得點,企業必須不斷地追求創新與成長。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向舉世公認,在創新與成長上位於權威地位的兒童學習呢?畢竟他們成天就是忙著成長,名符其實的「成長與發展的發動機」。事實上,兒童世界提供了許多有力提示,讓我們得以理解──現今大多數的企業何以無法發揮潛力——以及未來如何在商場上獲致成功。企業領導人與員工念茲在茲的如何讓企業成長,大幅改進工作績效,將可以由觀察兒童的思考與行為方式,掌握兒童遊戲、學習、領導、創新與創造神奇效果的天賦能力,得到解答——大多數的人在生活與職場間,失去了這一連串的天賦。

  美國知名的企管顧問桂格曼博士揭開了兒童天賦中,最最新鮮神奇,讓人耳目一新的企業成功訣竅。仔細觀察企業領域與兒童的日常生活之後,葛雷格曼發現了我們在孩童時期所擁有的十三種天賦,正是在企業戰場上脫穎而出的原因。他以活潑、實際的口吻解釋,如何重新發掘這些天賦,並將它們應用到企業績效的提升與個人成就的達成。這將是一次既嚴肅又有趣的遊樂場之行;在旅途中,你將得到關於學習、創新、合作、獲利與創意的驚人啟示──成功就在遊戲場的出口等著你。

  作者:亞倫葛雷格曼,亞倫葛雷格曼博士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地理學系,密西根大學經濟地理碩士與都市科技計劃博士。

  現為美國國會研究機構(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創業與經濟成長的首任客座教授。閒暇時間,他擔任人道關懷局(Human Services Institute)局長,致力於打破將人分為無能過正常生活的藩籬。

  亞倫葛雷格曼博士是「投資工作坊」(Venture Works Inc.)的創辦人暨總裁,也是企業策略與創新相關領域的知名權威。

  他是一位榮獲諸多獎項與讚譽的教授、公開演講者;素有「大西洋沿岸中部最具創意的人」與「企管顧問界的羅賓威廉斯」美譽。

  過去十二年來,他所協助的團隊超過三百個,他幫助客戶擬定致勝策略與成就了重大的創新——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他的客戶包括許多成長型公司、白手起家的創業公司與財星前五百大企業,如GTE、「發現傳播」(Discovery Communication)、「史克美占」(SmithKline Beecham)、「馬莉歐特」(Marriott)連鎖旅館與「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公司。作者現與妻子及三名子女居住在華府郊區,他的辦公室確實擺了一個沙箱。

 

職場心理學_百度百科

 

  職場心理學運用人類行爲模式理論和心理學研究成果,對許多政界精英、商界精英在處理人際關系中運用的“職場心理學”進行的深入的研究,而另一些人卻容易接受他人暗示、沖動地順從他人背後的心理根源是爲處于激烈的社會競爭和複雜的人際關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你可以通過大量生動的事例,了解到人性的複雜及其根源,學會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與影響,進而掌控你周圍的人。另外,你還可以了解到如何與領導、同事、下屬、客戶、朋友、同學、親人、陌生人等周圍最常見的人相處,懂得如何洞察他們的內心,並自信自如地與之交往。

 

職場心理學 (海洋文化(旭昇代理)出版 2012)

 

內容簡介

  懂得職場心理學,讓你在職場生涯中不會輸。

  職場如戰場,工作如戰鬥,這就從另一方面闡述了職場競爭的激烈以及殘酷程度,因此,要想笑傲職場江湖,就一定要懂得必要的職場生存技巧。其實,很多職場問題的根源都是心理問題。因此,瞭解他人心理是你縱橫職場的一種有力武器。

  因此,用心理學去洞悉你領導、同事、客戶是你不能不掌握的技巧。

  本書正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職場中的種種問題的,例如如何了解職場中的自我;如何巧妙地認識他人並且向他人展示可被接受的自我;或喜或厭的職場人際關係;表情在溝通中透露出來的心理秘密;職場中的人格魅力及交往禮儀;業務上的那點事兒以及職場潛伏的人脈法則。

  本書特色

  懂得職場心理學,讓你在職場生涯中不會輸。

  職場如戰場,工作如戰鬥,這就從另一方面闡述了職場競爭的激烈以及殘酷程度,因此,要想笑傲職場江湖,就一定要懂得必要的職場生存技巧。其實,很多職場問題的根源都是心理問題。因此,瞭解他人心理是你縱橫職場的一種有力武器。

  因此,用心理學去洞悉你領導、同事、客戶是你不能不掌握的技巧。

  作者簡介

李津 中國知名管理實戰專家,先後從事近十種職業。近年來為多家報紙、雜誌做管理類專欄評論,曾為海內外數十家媒體撰寫長篇追蹤報導。在管理實戰中,與各行業處於原始累積期的創業者,共同策劃過多項產品推廣項目。同期,為各種企業提供過多項諮詢服務。

 

兒童遊戲心理學

 

  第一節 兒童遊戲心理概述

人們很容易發現,遊戲是哺乳動物的普遍存在的行爲。而人類兒童的遊戲除了生物學意義外,更有豐富的人類學的、心理學的、文化學的、社會學的意義。因此,兒童遊戲受到衆多學科的關注。在心理學領域裏,可以說,有多少學派就有多少遊戲理論。

  一、兒童遊戲心理的含義

盡管有關遊戲的論述很多,但是,由于對遊戲本質特征的理解上存在明顯分歧,仍然沒有形成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在我國學術界,遊戲通常是指兒童運用一定的知識和語言,借助各種物品,通過身體運動和心智活動,反映並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活動。也有學者認爲,本質上,遊戲是兒童能動地駕馭活動對象的主體性活動,它現實直觀地表現爲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活動。

  心理學家側重研究兒童遊戲心理過程,傾向用心理學概念描述遊戲特征。諾伊曼(Neumann,1971)首次把不同的遊戲現象的描述規則化爲心理學概念,把遊戲描述爲具有各種方式和各種行爲的過程。遊戲方式包括感覺運動、表達感情、口頭和認知的方式;遊戲運動包括探索、重複、複制和變換。從心理學視角分析,遊戲是多種心理成分參與並且以某種行爲方式表現出來的複合性心理活動。

  兩種主要遊戲本質觀

  遊戲的生物性本質觀:遊戲是兒童的本能活動。

 西方早期遊戲理論主要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思想的直接影響,從本能論理解遊戲的本質。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F.W.A.Froebel)認爲,遊戲是兒童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是一種本能性的活動。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H.Spencer)認爲遊戲的動力源于剩余精力的發泄或運用,並從中獲得滿足。美國心理學家霍爾(G.S.Hall)則從複演論的觀點出發,將遊戲視爲種族進化過程在個體發展曆程中的延續與再現。

  遊戲的社會性本質觀:遊戲是兒童的社會性活動。

蘇聯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從社會文化曆史觀理解遊戲的本質。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爲遊戲是在真實的實踐之外,在行動上再造某種生活現象,在這種活動中兒童憑借語言,以角色爲中介,了解、學習和掌握基本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長期以來,受蘇聯學前教育的影響,我國學者多數堅持遊戲的社會性本質觀。

  二、兒童遊戲的心理結構

有人把遊戲比做一團紗線,認爲如若把線團解開,其結果是複雜的結構特征便隨之消失了。這種觀點形象地說明了遊戲的整體性和複雜性,但並不意味著不能對遊戲進行結構分析。就一般的心理結構而言,每個遊戲幾乎都具有認知和情感兩種基本成分,其外部行爲表現主要有語言和動作兩種方式。

  (一)兒童遊戲的心理結構:認知、情感和社會化

兒童遊戲的心理結構中,認知是重要因素。認知的基本成分是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其中,創造性想象是最活躍的成分之一。任何遊戲均在假想的情境中創造性地反映現實或自我。無論是角色扮演還是結構造型或物品替代,均需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想象之上。創造性想象不僅構成了遊戲興趣的源泉,而且是創造性遊戲的基本條件。

  兒童遊戲的心理結構中,動機和情緒是基本成分。其中,內源性動機和愉快的情緒體驗是最穩定的成分。動機或需要是遊戲的心理動力。一個活動之所以成爲遊戲,關鍵的是活動的動機源于兒童的內驅力,即內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強制所爲。這種內源性的動機最爲直接的表現就是兒童遊戲興趣中心指向遊戲過程而非結果。這種直接的興趣使得兒童在活動中極爲投入,且獲得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反過來強化了遊戲的動機。

  情緒體驗似乎是遊戲過程的産物,其實,遊戲過程中兒童情緒體驗的性質往往決定了遊戲過程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情緒體驗對遊戲活動具有雙重影響:積極的成功體驗有助于遊戲過程的靈活性和主體性的發揮,而消極的挫折體驗則可能破壞遊戲的吸引力,不利于主體性的發揮和創造性的發展。

  遊戲是學前兒童的主要社會生活方式,直接構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社會條件。學前兒童在遊戲中開始初級社會化並且建立初步複雜的社會關系。在遊戲中,兒童不僅獲得一些粗淺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遊戲,兒童可以逐漸地解除自我中心,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關心他人,認識並認同成人的社會角色。

  (二)兒童遊戲的行爲表現方式:語言和動作

兒童遊戲過程中使用的語言,不僅具有交流、組織及調節的作用,而且成爲角色扮演的表現手段。也就是說,遊戲過程中的兒童語言具有兩種形態:遊戲語言和角色語言。遊戲語言體現兒童對遊戲的向往、追求和在遊戲中體會的滿足。角色語言決定于特定角色的規定性,不僅是表演過程中“人物造型”的需要,而且是角色體驗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在一定意義上,角色語言充分地展示了假想中的“自我”。

  同時,遊戲中的語言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遊戲的主體自由性和規則制約性是有機統一的。在許多情境下,規則是自由的保證。在遊戲過程中,兒童使用語言調控遊戲的內容、進程、相互關系,使遊戲順利進行並得到愉快的體驗。

  遊戲過程的動作包括表情、手勢及材料操作,也是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造型的基本表現方式。表情、手勢和語言一起共同表現遊戲情節及主題,而操作則是外部動作與內部思維、想象在材料使用上的綜合表現。遊戲材料的操作不僅反映了遊戲的創造性和主體性,而且體現遊戲情境的激勵功能。

  第二節 遊戲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

遊戲是最適宜學前兒童發展的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過程中,學前兒童心理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遊戲中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特點

皮亞傑的遊戲認知發展理論認爲,遊戲的認知功能主要是兒童以同化作用改變現實,滿足自我的情感需要。兒童遊戲與認知發展構成了一種雙向互動的協調關系。在兒童遊戲過程中,認知技能得到練習和鞏固,認知結構不斷完善;通過順應而形成的新的認知結構又進一步提高了兒童的遊戲水平。其後,受皮亞傑的影響,心理學家日益關注兒童遊戲中認知發展的特殊性及其在兒童智力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價值。

  (一)遊戲中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

兒童遊戲的主要表現形態是同伴之間的語言交往過程。遊戲過程中,學前的語言發展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

(1)語言功能協調發展。語言具有概括、調節和交流三種基本功能。遊戲,特別是角色遊戲的展開,必須同步發揮語言的三種基本功能。兒童在同時使用遊戲語言和角色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以夥伴的語言作爲參照來組織自己的語言(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另一方面,根據對角色的理解來組織語言,並且通過角色語言來完成角色扮演。于是,遊戲的兩種語言形態爲學前兒童語言功能的協調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語言環境。

(2)語用技能快速發展。學前兒童的語用技能主要是說話和聽話兩種技能。兒童遊戲中的語言很少涉及語法規則的探討,幾乎不關注語言表達的規範性,更富于口語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于是,兒童說話和聽話獲得了一個輕松、自由的語言情境。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學前兒童迅速掌握了口語的基本方式和技巧。

  (二)遊戲中學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特點

自由想象最早在遊戲中的出現,標志著兒童的創造力開始萌芽。遊戲中創造力發展特點充分表現在建構遊戲和表演遊戲之中。

  在建構遊戲中,形成兒童創造力的主要認知技能得到全面的激活和綜合運用。由于建構遊戲的對象結構不明確,建構方法不確定,兒童必須借助記憶表象和想象表象自由構思、反複操作,于是,直覺思維和空間思維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有研究發現,在創造性結構造型活動中,兒童具有強烈的創造意識,作品表現出較高的獨創性和複雜性。

  表演遊戲爲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創設了一種藝術氛圍。在表演遊戲中,兒童根據作品提供的基本線索自編、自導、自演,表演的戲劇性和遊戲的娛樂性有機結合。盡管作品爲兒童遊戲提供了基本素材,但是在遊戲過程中,兒童必須借助形象思維將作品中人物性格及故事情節創造性地轉化爲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或藝術情境,並且運用語言、動作來表現出來。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表演遊戲構成了學前兒童藝術思維發展和創造意識形成的一種特殊活動。

  (三)遊戲中學前兒童智力發展的特點

任何遊戲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著智力因素。關于遊戲中智力發展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考察象征性遊戲來進行的。皮亞傑認爲,兒童在遊戲中的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思維出現的主要標志。在維果茨基看來,兒童在遊戲中以物代物是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環節。象征性遊戲中智力發展主要取決于兒童以物代物的能力。

  以物代物之所以能夠提高兒童的智力,是因爲它本身就是表征,是一種心理結構,是思維、想象、記憶等多種心理活動參與的複雜的心理過程的産物。以物代物是一個特殊的智力操作過程,它包含了模式或潛在關系的知覺、原有信息的重組與改造、意義的轉換操作等因素。而這些正是智力的主要構成要素。這種因素上的相同性正是促進發展兒童智力的內在心理機制。

  二、遊戲中學前兒童社會化發展特點

  (一)遊戲中的角色社會化

角色社會化是兒童學習社會角色規範並且形成相應的行爲模式的過程。可以說,遊戲是兒童角色社會化的天然“人生實驗室”。遊戲中學前兒童角色社會化主要體現于初步形成一定的社會角色。

  打打鬧鬧好不好?

許多家長都不喜歡孩子打打鬧鬧,幼兒園教師更是明令禁止兒童打打鬧鬧,甚至某些教育工作者公然提出培養紳士、淑女要“從娃娃抓起”。

  有研究者認爲,兒童之間打打鬧鬧的遊戲是有價值的。因爲這種行爲是社會溝通的一種方式,至少給兒童帶來了身體的接觸。有學者認爲,這類遊戲可以幫助兒童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使兒童學會通過正向情感過濾負向情感,並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即使有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沖動快要動氣時,同伴團體的壓力會及時抑制打架的沖動,使兒童學會自我調控。通常,兒童之間的打打鬧鬧不同于真正的攻擊行爲。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危險因素,用不著一看到兒童之間的打鬧就動顔幹預。許多教師怕兒童闖禍,實際上是怕連累自己。

  蘇聯心理學家艾利康寧重點研究角色遊戲中學前兒童形成角色的過程及其機制。在他看來,角色遊戲具有以物代物和以人代人兩種象征機能,以物代物被包含在以人代人的象征結構之中,而兒童角色的形成孕育于實物活動之中。實物活動是掌握和操作物體的社會所規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活動,其內部結構是雙向的,一方面聯系著實物,另一方面聯系著人的動作。兒童在實物活動中,最初只注意到實物的社會使用方法,以後,隨著對物品的使用方法的掌握、動作的概括化形成,兒童開始注意到作爲主體的人,模仿成人的活動。于是,兒童的角色開始萌芽。

  (二)遊戲中的情感社會化

兒童情感社會化包括情感本身的社會化和人際情感的發展。在遊戲過程中,一方面,兒童更多地獲得積極情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在遊戲中形成的同伴關系及交往活動有助于兒童解除情緒體驗的封閉性,轉向一種開放式社會情感狀態,使兒童形成寬容的性格,萌發友誼感和集體榮譽感。

  遊戲中學前兒童情感社會化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一是遊戲的社會性使兒童的社會性情感增強,兒童必須根據遊戲的社會要求調控自己的情緒,掌握情緒識別與表達的社會技能;二是從親子遊戲向同伴遊戲擴展,兒童的人際情感不斷複雜化並且獲得多種情感寄托。

  (三)遊戲中的道德社會化

道德社會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社會學習過程。相對而言,遊戲中的道德社會化是一個自覺接受社會道德規範對個體行爲約束的過程。可以說,遊戲規則是一種特殊形態的道德規範。遊戲活動中的規則表現出隱性和顯性兩種形態。隱性規則以隱蔽的方式約束兒童的遊戲行爲,而顯性規則以公開的方式制約兒童的遊戲行爲。與其他道德學習方式一樣,學前兒童內化遊戲規則實質上也是一個從他律發展到自律的過程。遊戲中兒童道德社會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遊戲規則的內化與發展之中。

  遊戲的隱性規則存在于遊戲主題以及遊戲過程中各種人際關系的處理之中,直接來源于現實社會生活。特別是在集體性遊戲中,隱性規則就是現實社會道德規範的一種變式。在一定意義上,集體遊戲就是兒童在一種輕松愉悅的過程中內化現實道德規範的練習過程。這種道德行爲練習不僅成效快,而且可以避免兒童的逆反心理。由于活動情境的相似性,遊戲中形成的規則意識和親社會行爲可以直接遷移到現實社會生活之中。

  三、遊戲中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特點

自我意識萌芽于嬰兒末期。自我意識一旦形成,遊戲就成爲兒童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監控自我的主要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對遊戲與兒童自我意識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在他看來,主動性與內疚是幼兒期(2~5歲)的主要心理社會危機,而遊戲構成了幼兒化解心理社會危機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手段。因爲遊戲過程由兒童自我控制,達到了高度的自治,不用懼怕懲罰或內疚,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並且逐步學會控制自我。在遊戲中,兒童開始學會信任外部環境的永恒性和持續性,也學會了信任內部環境(對沖動的意識、記憶和行爲預見能力等)。

  相關研究表明,遊戲是學前兒童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遊戲中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

(1)兒童在遊戲中不斷獲得並且檢驗自我力量,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美國心理學家薩頓-史密斯(B.Sutton-Smith)認爲檢驗遊戲(testing play)是貫穿于整個兒童期的一種遊戲類型。 他非常強調遊戲對兒童好奇心和靈活性的重要性。遊戲讓兒童在安全的範圍內探索思想與行爲的新結合,使兒童學會打破事物現成意義的窠臼,使個體産生一系列新聯想、新策略和新行爲,有利于將來用在正規的社會生活中。遊戲還能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遊戲培養的創新能力可以爲兒童建立一個原型和聯想的倉庫。2歲以後,兒童開始偏愛集體性的運動遊戲,從中,兒童在學習並檢驗運動和社會技能的同時提高自我意識,學會控制沖動和調節記憶,從而逐步形成自我力量。遊戲不僅爲兒童提供機會,發展角色的靈活性,還促進發展自主感。

(2)兒童在遊戲中逐步掌握應對挫折和宣泄壓力的正確方法,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斷增強。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通過遊戲釋放心理能量(他稱之爲裏必多)以減緩焦慮的人。後來,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者們進一步發揮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強調遊戲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宣泄被壓抑的攻擊性,降低焦慮。人具有一種本能的攻擊性內驅力,需要不斷地尋求表現。這種內驅力在哪兒被否定,就會在哪兒出現病症。遊戲是社會容許的釋放這種內驅力的合法形式,也是發泄的有效途經。兒童通過攻擊性遊戲可以降低攻擊力,從而得到內心的平衡,增強了自信和自尊。

(3)兒童在遊戲中獲得基本的社會技能,學會協調並且整合自我情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掌握合理的自我評價方法和標准。任何社會性遊戲都需要兒童具備一定的社會技能,其中語言交往和視角轉換是最基本的技能。在同伴協作過程中兒童學會了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有助于兒童從自我中心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第三節 學前兒童遊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遊戲心理發展作爲心理發展整體的一個方面,遵循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學前兒童遊戲心理的發展過程

皮亞傑著力從認知發展的側面考察兒童遊戲心理的發展過程。在他看來,遊戲的發展決定于認知的發展並且與其發展過程相對應。據此,皮亞傑把兒童遊戲的發展劃分爲練習性(機能性)遊戲、象征性遊戲、規則性遊戲三個基本階段。

(一)練習性遊戲階段(0~2歲)

這是個體遊戲發展的最初階段,相對于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遊戲以動作爲主,實質上是感知動作的自我訓練。其作用是使已獲得的技能鞏固化,並將已經掌握的動作重新組織。兒童經過動作的反複練習,從控制自己動作和體驗動作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二)象征性遊戲階段(2~7歲)

兒童的認知處于前運算階段,語言已經獲得並有很大發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思維中的形象是對外界事物的表征,表明兒童已經獲得符號功能,能以意義所代,代表意義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爲反映客觀事物或主觀願望。于是,兒童具有了象征性遊戲的能力。最常見的象征性遊戲如兒童跨在棍子上“騎馬”、坐在椅子上“開車”、哄布娃娃睡覺等。

(三)規則性遊戲階段(7~11、12歲)

規則性遊戲主要是有組織的集體遊戲,有時,這種遊戲帶有公開的競爭性,需要個體間協同活動。規則性遊戲出現在兒童的認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以後,因爲對規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兒童具有一定的邏輯運算能力和社會交往的協調能力。

  皮亞傑對以上三個階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當兒童有了更多的社會經驗以後,前兩類遊戲會進一步融進規則遊戲之中;遊戲的內容和形式不變,但新增的規則使原有的遊戲方式和過程變得更複雜,思維的組織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遊戲發展過程中,實際上還有第四類遊戲即建構性遊戲。它存在于前三類遊戲之中,處于遊戲和智力操作之間,或處于遊戲和模仿之間。通常當兒童到兩歲半左右便開始出現,在整個遊戲發展過程中平行發展著。

綜合考察表明,學前兒童遊戲的發展往往以遊戲類型的變化表現出來,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已經在第三編中從兒童人際交往的角度作了闡述。遊戲類型的數量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上呈現出倒U形趨勢,並且兒童在每個階段都有某種偏愛的遊戲類型。我國心理學家楊麗珠等人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的社交與認知類型發展進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盡管在一些遊戲類型上存在一定文化差異,但中美兒童的遊戲社交水平和認知水平在整體上均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楊麗珠等:《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社交類型和認知類型發展的研究》,載《心理學報》,1995年第1期。

  二、嬰兒遊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剛出生的嬰兒不會遊戲。兩三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對周圍環境中的某些物體或玩具産生好奇心並且作出積極的反應。例如,顔色鮮豔、能夠運動、發出聲音的玩具不僅能夠吸引嬰兒的注意,而且使産生愉快情緒體驗。于是,嬰兒開始主動操縱這些玩具以獲得一種心理滿足,這時,遊戲發生了。在整個嬰兒期,遊戲心理發展呈現三個明顯的趨勢。

   嬰兒的遊戲

明明是一個3個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個上午,他躺在嬰兒床上環顧左右。突然,一陣微風將蚊帳上連接著風鈴的帶子吹到他的手邊。他無意中拉動帶子,蚊帳上的風鈴擺動並發出悅耳的聲音。他被這種現象吸引住了,全身興奮,四肢運動使連著帶子的風鈴不斷發出聲音。如此循環,他更加興奮,張開雙臂,嘴裏發出“啊啊”的歡呼聲。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一分鍾。

(一)遊戲的類型以練習性遊戲爲主,並且主要表現爲感覺—動作遊戲

最初,嬰兒往往用同樣的動作對待所有的物品。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嬰兒逐漸對物體本身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發生了興趣。于是,嬰兒的遊戲動作開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遊戲動作技能。

(二)遊戲的認知結構不斷分化

兩歲左右的兒童由于動作的重複練習,以及語言和形象思維的發展,在物體的擺弄、操作的基礎上,出現了象征性遊戲的萌芽,即開始出現一種物體替代另一種物體的遊戲活動。這種代替活動的出現表明兒童的遊戲已初步具有象征性的功能。

(三)遊戲的社會成分不斷增加

嬰兒的練習性動作最初是針對自己的身體,如不斷吮吸手指,撫弄腳趾等,然後才指向環境。在此過程中,假裝動作産生並逐步發展起來。起初,嬰兒假裝的動作都和他自己相關,以自己爲中心。嬰兒晚期,兒童開始出現對他人的假裝動作,模仿動作也複雜起來。

  三、幼兒遊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幼兒的運動技能、認知水平、語言能力日益提高,遊戲的形式和內容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呈現一些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遊戲類型日益齊全,並且以象征性遊戲爲主導

幼兒的精力旺盛、興趣廣泛、富于想象、樂于交往、敢于探索。于是,在幼兒期,各種類型的遊戲都開始形成或進一步得到發展。其中,以角色遊戲爲主要形式的象征性遊戲構成了整個幼兒期的主要遊戲類型。

(二)遊戲的象征功能不斷豐富、完善

幼兒初期,兒童在遊戲中的象征性活動主要采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選擇實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並且遊戲缺乏目的性,主題和內容極不穩定,隨外界刺激或情境變化而經常變化。進入幼兒中期後,幼兒開始逐漸脫離專用替代物,進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替代物。在遊戲中,幼兒不僅能夠以物代物,而且能夠以物代人、以人代人。于是,幼兒遊戲的象征性功能明顯增強。同時,遊戲的目的和預測性也隨之增強。

(三)遊戲的社會性成分日益多樣化

角色遊戲在幼兒期發展相當迅速。遊戲過程中,幼兒從主要反映人類的實物活動發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動盡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應有的職責,並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現了角色意識。角色意識出現之後,相繼産生了相關的角色關系。如有了“孩子”就會出現“媽媽”,有了“病人”就會出現“醫生”。小班幼兒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會顧及其他角色,因而,遊戲過程中常常出現脫節甚至相互爭吵。進入中班後,幼兒開始學會合作並且能夠反映角色之間的關系。他們用語言共同協商,確定遊戲的主題、內容、規則。在大班幼兒的角色遊戲中常常出現一個主要角色並和幾個有關的社會性角色建立聯系。例如,醫生不僅和生病的孩子有聯系,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媽媽有聯系。遊戲的情節也從簡單的動作發展到表現不同角色的特點和職責、相應的行爲規則以及角色之間的關系,開始表現具有人類活動的社會意義的遊戲。

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xqjy/xqet/201006/t20100604_648168.htm

台長: 阿楨
人氣(6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兒童行銷》
此分類上一篇:《解放兒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