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12 10:20:42| 人氣1,36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權力與美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面對《權力與美麗》無言以評啊!無妨!反正靠性別/本土政治正確,才當上扁政權行政院青輔會主委的林芳玫之作,也沒啥好評的!

  不是無言,而是在《權力與美麗》以下頁次,眉批多到懶得與女鬥了:

p.26,37,41,44,67-8,73-4,

79,93,96,103,107,113,115,127,156,164,173,180,194,217,227,238,244,25,254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九歌,2005)

 

  西蒙波娃說:「女性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女性學者林芳玫時時以這一句話時時提示自己,因此她公開闡述女權運動的精神與重要。本書是林芳玫針對女性種種問題的思考,有理論闡述,有社會常見第三者問題的探討,女性的閱讀與成長,現代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的抉擇多重話題,多方思考;在精準的行為中,思索女性的出路,與姊妹們共同迎接女性新世紀。

  ◎21世紀新女性主義代表,勞委會主委陳菊、立法委員蕭美琴等女性主管強力推薦!

  ◎精闢精采的論述,體認與掌握自我,可溫柔可強悍。

 

〈《權力與美麗》的奇蹟〉

 

  第一次見到林芳玫的名字,是在電視上,作為閣員,知名度大增絕不是問題。第二次見到林芳玫的名字,在清華大學期刊室,政大研究通訊上白紙黑字,原來她也是嚴謹的學者。最近一次見到,便在這本書的封面上,地點是我最常逗留的書店,卻發現她最顛覆的形象。

  做為一位拒絕牽手的新女性,她以纖弱的形象爭取女性獨立自主的權力,從不平等的父權思想中解構真正的女性,生活中的例子,經過她天平般的眼光,總能將滴滴悲情的女兒淚化作幕幕爆笑的荒誕劇。甚而,在鼓吹女權的運動上,她也從思想參與、全心投入,終於求仁得仁,覓得與她有志一同於女權伸張的終身伴侶。她,拒絕當一位委身牽手的小女人,留與天下女人,共同攜手向前。

  我們或許聽過包爾斯和金帝斯的階級複製,聽過布迪爾的文化複製,但這些專家學者,礙於性別,絕不曾意識到社會也會複製對女性的歧視。童話故事中的白雪公主,不但讓許多女性忌妒其白皙形象,讓更多的女性遐思有位萬能的白馬王子能奉養一派天真的自己,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別以為這僅僅是童書,正因為童書,觀念才根深蒂固,直到少女們為之瘋狂的瓊瑤小說,終亦不脫款款純真的女主角,氣派義勇的男主角。這種故事,不只女生愛看,男生也愛看,因為這是最理想的角色設定,女生溫柔可人,男生英挺多金,加上愛的結合,簡直是完美互補。但現實婚姻豈是如此刪節號跳過、句點結束這麼簡單。

今日婚姻看似現代,卻仍處處受到傳統社會模式的制約。我們以為三從四德已是上古時代的玩意兒,仔細觀察,父親大人在女兒出嫁時,潑出去的水就已象徵著女人需另覓著根之處,歡天喜地的喜事中,卻隱含著壯士斷腕的精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男人的胳膊儘管不時向外彎,女人的掃帚卻永遠用來打狐狸,因為她們在現實社會的眼光中,別無選擇,要守住自己所屬的家庭,當男人的太陽傘習慣性外移,屢勸不聽時,女人只好將自己反省所得,告誡給自己的兒子,放棄老子的婦人,再次斷根移植,兒子完全能體會母親所受的委屈,問題是,當兒子自己生命中出現了另一位需要紮根的女人時,誰要斷根?於是千年的婆媳問題,便是百代女性被三從教條背叛的無限輪迴。

  身為男性,我只能從男性的眼光看到女性的外表,卻無法從女性的眼光看見男性怪異的眼神。物慾橫流,逢場做戲,女性已在扭曲的環境下屈服,自迷迷人而自得其樂,但林芳玫是個少數特例,她保有男性清楚的意識去知覺身為女性所受到的痛楚,這才讓我能真正設身處地的去想,有乾坤大挪移的視覺去看。原來女人不是天生愛撒嬌、愛逛街、千呼萬喚始出來。撒嬌不過是為了符應長期以來男性沙文主義的形象,女人無法以暴治暴,只好以柔克剛。至於逛街,身為父親,男人不願看家,不願採買,把女人當保全,把家庭當旅館,又怎能怪妻子把購物中心當天堂。常言男追女隔層山,如果女生不表現懵懂的樣子,男生怎麼往下接話,如果女生不表現害怕的樣子,男生怎麼會扮演英雄,於是女生一直跑,男生一直追,翻山越嶺又能怪誰?

  「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很多有主見的女生讀到這樣的課文都會不高興,經婦女團體抗議後,媽媽改為「做早操」,但地終究要掃,爸爸出門了,還是媽媽在掃。這表示婦女團體要努力的,不僅只在矯正不平等地位,更該為女性爭取職場上自我實現的空間,讓工作表現優異的女性不再被貼上女強人的標籤,母親節偉大的意義也不全然是紀念犧牲的價值。否則一位婦女,不但要傳宗接代為父權結構的延續負責,還要小心呵護丈夫的事業,避免成為拖垮家庭經濟命脈的背後黑手,如此沈重的負擔,豈不是普天之下已婚男性共同推卸的責任?

  女生與男生,儘管天生就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扣除生理差別,仍有許多無法解釋的二分法,甚至有許多奇怪的職責會用奇怪的優勢命令女性去擔任。像是女人體弱,需要男人保護,女人要塑身美容才會有自信,女人擅於反省,因此能容忍體貼。這些特徵沒有男人會反對,因為這正造就了一個柔美天真、百依百順的淑女典型,只要女生一進入這樣的社會價值體系,便接受洗腦,成為包裝華麗卻暗藏凶險宿命的「淑女」,而男人便正大光明的擁有女人、評鑑女人,甚至得罪女人。如果說男人在幾千年的文明中慘遭退化,定是父權主義、霸權心態下用進廢退的結果。

  伸張女權,並不是父權的消解,而是要在平衡父權的狀態下使其茁壯,兩相扶持。蘇東坡曾說:「腹有詩書氣自高華」,當時的婦女只能蹲在爐竈邊滿腹委屈,如今,婦女亦不乏詩書之輩,氣焰高漲,待丈夫回家,便搬出家家那本難唸的經,倒背如流。其實,女人又何苦為難自己,不妨明訂收入與家事互補,代替職場老闆懲罰摸魚員工,習於遲到者,送子女上學,習於早退者,當家庭煮夫,而女人也學著勇敢走出家庭,擺脫黃臉婆形象,麗質雖非天生,詩書致用氣自高華,拿著白花花鈔票,不給丈夫加班理由,還命令他服侍巾幗娘子,說不定不久後,他還有育嬰假可請呢!

  大學生常言戀愛為必修學分,許多男生更是趨之若鶩,深怕沒有一位女朋友如影隨形,就好像沒在課堂上參與發言,會被同學公認為學分被當。但這場考試,題目人人不同,解法可長可短,有人花了超過四年的時間,仍然滯留在二一階段,才深深體會到,身經百戰不過是自討苦吃。如今,林芳玫這本書,匯集了許多男人一錯再錯的重點,並將之系統化,不單是女權意識的寶貴見證,更是男人在兩性交往上的武林秘笈,從今以後,曠男怨女們能以異性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別人,不再被荷爾蒙左右,註定一輩子的對立,這個男男女女的世界,將會充滿奇蹟。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d/doo/20060503175928.html

 

林芳玫簡介

 

  國立臺大外文系畢、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博士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女學會理事長、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監事、常務董事、臺北市女性權利促進會理事、自由時報專欄作者 、Taiwan News專欄作者、行政院青輔會主委(2000-05-20-2004-5月19)、

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04-5-20-07-08-01)

  主要經歷:民進黨學運世代。1992年—1996年任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1996年任教授。1999年兼任《自由時報》、《新臺灣》雜誌專欄作者。2000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期間,多次為陳站臺助選,是陳水扁婦女政策的重要智囊。2000年5月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2004年5月任“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

政黨任職:2002年7月加入民進黨。

社團任職:長期投入社運、學運和婦運。1993年任臺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1995年任女性學會理事長。1997年任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監事、常務董事,臺北市女性權利促進會理事。

政治主張:從事社會學、媒體與大眾文化及女性學、兩性關係等研究。

著有《達文西亂碼》(聯合,2007)、《女神與鬼魅》(聯合,2007)、《色情研究》(商務,2006)、《跨界之旅》(張老師,2005)、《權力與美麗》(九歌,2005)、《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女書,1999)、《女性與媒體再現 》(高雄復文,199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時報,1994)等書。

個性喜好:個性自主、執著,做事果斷,喜歡創新。言論犀利,有“小酷姝”之稱。穿著簡單,喜歡淺色衣服。喜歡喝咖啡。

家庭生活:2000年初結婚。夫洪萬生,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為已故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之夫。子洪讚天,為彭婉如所生。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11/02/content_6017287.htm

 

《達文西亂碼》(聯合,2007)

 

  林芳玫的《達文西亂碼》以轟動全球的《達文西密碼》來架構其小說敘述,堪稱一部結合性別批判的「讀者反應」小說,凸顯解讀西方小說的過程:小說中的角色女性主義學者解讀《達文西密碼》,並對此部風行全球的西方小說提出獨特的女性主義角度解讀,敘述者則不僅透過此女性主義學者的解讀,來解讀《達文西密碼》,也在這過程當中重新解讀自己的記憶。如果記憶的曲折路徑與歷史的空白、錯認塑造等等是《達文西密碼》發揮的主題,這些記憶的謬誤與糾纏問題也在《達文西亂碼》裡展開另一種形式的變奏。如是繁複演繹臺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關係的作品,在臺灣文學小說領域裡相當罕見。透過與國外文學的對話來開展小說繁複層次,帶出另一番格局與視野。──邱貴芬(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透過《達文西亂碼》來解讀《達文西密碼》對達文西的解讀,亂碼除了一再打亂與挑戰原先密碼提供的解讀秩序之外,卻也提供了一個解讀亂碼與密碼的鑰匙,一個迷人的密碼:Phi。Phi是什麼?

  《達文西亂碼》嘗試取徑外國文學,開發臺灣文學的創作空間。作者以女性主義和在地視角,重新演繹一部西方重要的小說創作,提醒讀者透過外國文學的閱讀與重寫,可以開拓臺灣文學的空間與格局。

 

《女神與鬼魅》(聯合,2007)

 

  本書共分「動物.童話」、「姊妹.情誼」、「女神.鬼魅」、「生病.權力」、「男女.遊戲」五輯。作者以生活週遭的平凡事物,切入兩性、朋友情誼、社會現象,企圖以跨界方式,述說彼此的?聯及人生故事。

  從赤嵌樓裡石龜與池龜的對話,展開一片女性書寫的空間,填入林芳玫從童話、戲劇、電影、A片,以及生活周遭的男男女女,所發現的女性多重面向;是巫婆是仙女,是神龍是幽魂,是平凡是激進,是女人是男人,是權力是八卦,是真相也是再現,都在她或輕或重的筆觸中,活著。

  你/妳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填入自己的故事,如果不行,請倒立,別忘了神龍的提示:陰謀!陰謀!陰謀!

 

《色情研究》(商務,2006)

 

  廣義而言,真實的缺席與符號的膨脹氾濫,這就是色情!

  人們只是在自欺欺人、沈溺於符號消費、遠離生活真實;而媒介再現以外的真實世界,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與欣賞!

  本書內容以色情媒介裡兩性關係的批判為主。原由女書店於1999年出版,此次臺灣商務版,除重新修訂外,並新增「性擇論」一章。

  放在當代情境下,色情非關性行為,而是脫離真實、符碼指涉符碼的擬象世界。與其呼籲政府管制色情,或是批判父權體制,現在的作者,認為關掉電視、關掉電腦,走出室內去傾聽大自然的鳥叫蟲鳴、感受風起雲湧、觀看日月星辰,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跨界之旅》(張老師,2005)

 

  旅行的心情與視野,第一階段是家鄉、異鄉的對比;第二階段,卻是家鄉已成異鄉的尷尬;到了第三階段,你終於明白,家鄉在自己的心田與眼界……從年輕時旅行是為了追求新奇剌激,到中年以後從旅行中體會家常趣味,這樣的一段過程,本身不就是一段漫長蜿蜒的旅途?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芳玫,多年來在學界、文化界、女性團體間跨界揮灑,五年前出任青輔會主委時是最年輕閣員,轉進政界後視野更為開闊。《解讀瓊瑤愛情王國》一書曾獲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本書部分內容為《張老師月刊》「跨界之旅」專欄文章,榮獲2004年金鼎獎雜誌專欄寫作入圍殊榮。

  「跨界」與「旅行」是作者最想發抒的主題,涵蓋生死、性別、工作與休閒、人生的進場與退場、彼岸與此岸、家鄉與異鄉、全球與在地、世界大城與臺灣小鎮的跨界思維、跨界觀點;旅行自不限於異國出遊,作者舉例,在職場工作是一種旅行,在地生活也是旅行。作者擅長以文學、藝術、音樂、精品、電影、旅行等角度鋪陳書寫,精闢深刻的文化觀察和生命體驗躍然紙上。

  誠摯推薦

「讀芳玫的《跨界之旅》,眼睛一亮,沒想到散文竟能寫得如此新奇,如此誠樸,如此壯美。」孫慶餘(名政論家)

「新世紀的女性,追求的不是美麗的修辭,而是美麗的行動。閱讀林芳玫,讓我清楚見證,漂亮的行動與實踐,遠遠勝過庸俗的權力。」陳芳明(政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經由芳玫個人經驗與觀察建構的熟悉世界,忙碌的職場女性、女主管的玻璃天花板、來自內心的聲音,以及面對生死的感觸,在平淡文字中,散發了久聚不去的清香。」葉菊蘭(總統府資政)

 

《權力與美麗》(九歌,2005)

 

  西蒙波娃說:「女性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女性學者林芳玫時時以這一句話時時提示自己,因此她公開闡述女權運動的精神與重要。本書是林芳玫針對女性種種問題的思考,有理論闡述,有社會常見第三者問題的探討,女性的閱讀與成長,現代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的抉擇多重話題,多方思考;在精準的行為中,思索女性的出路,與姊妹們共同迎接女性新世紀。

  ◎21世紀新女性主義代表,勞委會主委陳菊、立法委員蕭美琴等女性主管強力推薦!

  ◎精闢精采的論述,體認與掌握自我,可溫柔可強悍。

 

《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女書,1999)

 

  與其辯論色情的好壞優劣,不如對性與身體採取自在的態度,尋找媒介再現以外的愉悅來源:狗的氣味與體溫、運動後流汗的感覺,穿著內褲替小孩洗澡的男人、陽明山露天溫泉裡那一群豐腴、快活、聒噪不休的歐巴桑...,這些不同樣態的身體在社會關係的環境下展現牠們/她們/他們的自主與自在,這些都是媒介再現以外的真實世界,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與欣賞。

 

《女性與媒體再現 》(高雄復文,1996)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時報,1994)

 

  回顧六○、七○年代瓊瑤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她似乎成了那個時期臺灣社會中鮮明的文化圖騰;所代表的不僅只是單純的少男少女的浪漫幻想,而是載負者臺灣當時社會發展的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象徵意義。

本書即以瓊瑤為個案研究,將此文化圖騰以經濟研究與理論架構相互研究、辯證的過程。

 

另參本館:甭《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真搞不懂,瓊瑤虛幻的愛情小說有何好解讀的?六七0年代現代版的灰姑娘故事,窮美女碰上富俊男,若遭父母大人世界反對,不是妥協就是病、瘋、死,這樣的小說電影怎會大賣呢?當八0年代臺灣自由戀愛結婚之風已開之後,她又改販賣古裝的才子佳人、阿哥格格的虛幻愛情故事,同樣又在電視大賺。

  你嫌虛幻,莫非你喜歡重口味的西洋羅曼史或肥皂劇,這在民風尚屬保守的六七0年代不合一般人口味。

  噯啊,你們兩個男人怎會懂女人心,林芳玫的《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時報,1994)就是要批評由你們男人掌控的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二分的文學分類,她認為「瓊瑤所顯示的愛情觀,充分顯示了女性的軟弱與無力感,但在極端無能中死命地攀住一段愛情,由此反而流露出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與耐力,瓊瑤把女性無力/有力的弔詭發揮得淋漓盡致。」(p.268)

  怎那麼熟悉?哦!原來是英國「文化批評」者常有的調調,調到最後只能吊死自己,不信?不然你看林氏怎麼看弔詭:「瓊瑤企圖以情感融化父權制度,但是弔詭的是……更加強化了父權制度。」(p.268)

  你這是只從「批判」和「抗拒」看問題,林氏反批:果真存在徹底的「批判」和「抗拒」嗎?答應是否定的,現實總是兼具「保守妥恊和批判抗拒」(p.279)。所以從大陸學者來看,瓊瑤小說是反封建反父杈的,反而是臺灣學者批之為保守妥恊。林氏認為「從追求愛情的過程而言,瓊瑤式人物是叛逆的,但是從結局而言,則是妥恊。」(p.282)

  即便是「病、瘋、死」的妥恊結局也充滿瓊瑤式愛情宗教的救贖與希望,所以瓊瑤小說兼具羅曼史小說的幸福承諾和肥皂劇的宿命感(p.277-8)。

  厲害,那臺灣當局應重新包裝瓊瑤小說來對抗日韓劇,甚至發展成文化外銷產業。

  只可惜不夠本土,政治不正確。

 

  所以林氏才會認為「言情(?所有!)小說並不適合成為女性主義從事文化政治的工具,不管以負面的觀點批評它或是持樂觀的看法而寄望於它的顛覆潛力。」(p.284)

  那林氏在整本書中怎極力在反駁別人對瓊瑤小說的批評並強調它的顛覆性?

  還不是你們先從政治性來批判瓊瑤小說。

  我了,就像德國「批判理論」先批判「文化工業」,英國的「文化批評」才會不平則鳴?

  怕是骨子裡仍對自己曾喜好過的通俗文化感到自卑,才會用挑戰高手的方式,來自擡身價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979

 

另參本館《達文西密碼》

 

  你一連幾篇評論基督宗教,佛教呢?

  當然有,不過選戰已開打,做為愛國公民據說不能缺席,接下來幾天要先評與民調及媒體有關的專著,回過來再評佛書。

  《達文西也瘋狂》是誰的大作?

  達文西自己呀!

  見鬼了?還是又從那個古堡地窖挖出他的手稿了?

  何必多此一舉,他要是知道後人對他的種種解釋、不瘋也狂,不必創作什麼《達文西也瘋狂》。

  說的也是,繪畫嗎?純意象的直覺表現嘛!沒事在手稿裡大談黃金解剖化例、或夢鳥夢頭的,難怪弗洛伊德會從畫中看出什麼「戀母弒父」情結的。

  太「深臭」了,還是「蒙娜麗沙」的情婦來得八卦能打發現代人「平乏」的日子。

  你太落伍了,現在流行的是滿足一般人好奇心且「高聖」的《達文西密碼》(時報,2004)。

  不要跟我談「好奇心」,它和「想像力」一樣,都是文藝罪人、都是屈服於一般人的「非欣賞能力」。

  誰理你什麼「純文藝欣賞能力」,對情節故事發展及謎題推理的好奇、對謀殺事件的驚悚恐懼、及對愛情故事的浪漫想像,就構成了《達文西密碼》暢銷的賣點。

  太小看《達文西密碼》了,作者丹布朗的手法可高了,在原著的首頁及電視專輯上,他一再強調書中故事均是從各地古文獻考古所得的「事實」。再加上將新約中的妓女提升到耶穌的「聖妻」,在耶穌死後懷子一路逃到南法,後代遭父權的正統教會打壓,而達文西也曾加入的秘密教派「錫安會」則保護此一「神女」傳統、不受極端禁欲保守的天主教「主業會」的竊取及毀滅。

  其中夾雜著史實的「客觀」研究、性別正確的母神之「價值」崇拜、和科學的「解碼」過程,所以《達文西密碼》要不紅也難,據說在準備拍成電影哩!

  大雜燴的二流作品也會大賣?暢銷的東西就是這樣,不識貨。敢問《達文西密碼》的驚悚、驚得過一流的驚悚作品嗎?推得一流的推理作品嗎?解得「質數鎖或量子鎖」嗎?浪得過羅曼史小說嗎?神得過密教的佛母嗎?更何況其史實全是偽造的偽史。真不知一般人的品味怎那麼差?

  就是「吃到飽」才會大賣啊!各種口味的消費者都可滿足。

  自己的「飯」館門可羅雀、就嫉妬人家的生意興隆。

  不是這樣的,我真的替它擔心,萬一又找來二流的導演,大雜燴地亂拍一通,那真是變成「大鍋菜」了。

  好萊塢式的暢銷電影本來就不要一流導演,一般人怎消化得了一流的東西。

  那又何必多此一「拍」?

  不然要跟你一樣賤嗎,邊抄邊析判原稿。文化產業的商人都是自賣自誇的,怎可能用電影反思原著。你真是頭殼壞去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1

 

美麗是女人的權力

 

 一個月前,甲同學跟我說,你有興趣麽,我可以培養你寫特稿,賺點買衣服的錢。無獨有偶,今天碰到乙同學,他說,妹妹可以多給我們寫東西啊,賺些買化妝品的小費。于是我問他,難道女人賺錢就是爲了養顔?乙同學說,美麗,是女人的權力嘛。

  美麗,是女人的權力。我即刻就愛上了這句話。

  “權力”一詞,帶些飛揚跋扈的味道,還頗有強詞奪理的可愛。它比“專利”要生動,“專利”給人的感覺,像冰冷的器械,硬邦邦的,生疼。

  其實女人所擁有的權力,又何止是美麗,還包括相關的衍生物。比如,被男人寵愛的權力。雖然男人是一種慢性毒藥,一點點侵入花朵,卻也給予了溫暖的營養。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感情線,注定男人擅長從熾烈的海誓山盟走向相逢如同陌路的境界,而女人,卻在溫柔的扼殺下,愈加墜入愛情魂不守舍。所以,女人與男人永遠遏止于萍水相逢,蜻蜓點水,毒藥侵其膚而終于表,才是青春永駐的秘訣。女人要學會疼惜自我,堅持自己的美麗守則,絕不因男人一句“我喜愛你的小肚子”而疏于減肥,絕不給自己懶惰的理由,保持魅力,才能終生享受男人寵愛。

  女人擁有自由的權力。因爲美麗,所以自由。可以像浮萍一樣遊走,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可以住單身公寓,化個精致的妝容,只是爲了中午,能一個人開車到西直門吃碗牛肉面。只是爲了享受手指放在方向盤上的表情,而用盡各種色調的指甲油。每當聽到男同事說“賺錢攢錢買房娶媳婦”這個萬古不變的生活准則,我就會爲能做一個自由的女人而感到自豪。

  但是很多女性,主動放棄了美麗的權力。爲做女強人辛苦工作,爲膝下的弟弟妹妹讀書付學費,爲生活憂愁。因爲有太多的責任背負,而過早衰老,頂著一頭沒有精神強打摩絲的頭發,腰間是四季都在往外長的“遊泳圈”,運動的時候已經跟不上別人的體力,高跟鞋跟上也滿是未曾清洗的泥漿,香水在身體裏泛著媚俗的香氣,就像受污染的河水上漂浮的氣泡。她站在大街上,走在琳琅滿目的女性商店裏,竟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買什麽樣的衣服。她不知道自己的肩膀適合圓潤還是堅挺的領子,她日益肥碩的臀部,該套上什麽樣的褲子。櫥窗裏是與自己完全不相幹的模特,她們永遠精瘦微笑並且光彩奪目,她終于低著頭走了出去。

  永遠不要給自己機會做一個不知所措的女人,記得捍衛美麗的權力。它與年齡無關,與職業無關,它就躺在你的手心裏。只是一不小心,它就丟了,只留下幾道歲月的痕迹。

  美麗是女人的權力,但曼妙風姿全在于是否能拿捏住功力的七寸;而深藏不露的美德,才是擾亂男人定力的真正資本。

http://dzh.mop.com/mainFrame.jsp?url=http://dzh.mop.com/topic/readSub_8220795_0_0.html

 

茅國雄:權力是如何醜化女性的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女人能做的事,男人也應該做到。懷胎十月生孩子固然尚處于科學實驗階段,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男人隊伍日益壯大確是不爭的事實;笑容可掬的“奶爸”、“家庭煮夫”也時常見諸于媒體:反之,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完全能做到。 上世紀五十年代,“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二十一世紀的職場, 也處處晃動著“白骨精”的身影。躍上單位、組織、團體權力頂峰的巾幗英雄也不在少數。過去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現在則是,一個成功的女性背後獨具慧眼的男人至少有一個。要江山,還是要美人,是令男性搔頭皮的事; 要權力,還是想留住美麗,則是令女性深感困擾的問題。

  將權力與美麗對立起來,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女性疾病的大幅上揚除了環境和飲食等因素外與職場的壓力不無關系。要奮鬥, 就會有犧牲,要進步,就會有壓力,要權力,總得有代價。可見權力是致變、致病的疑似因子。 但只要是爲了權力的攫取、鞏固、把玩,就是變得其所、病得其所。

  實際上, 上述問題也可從中國傳統的陰陽理論得到解釋。

  萬物有陰陽,天屬陽、地爲陰;人類分男女  男屬陽,女爲陰。男性之美在陽剛;女性之美在陰柔。何謂陰柔?體態身姿、眉眼顰笑、舉手投足、都有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韻味。如果一個女子一身肌肉雄赳赳,除了“同志”,誰敢近身?

  不但具象的萬物有陰陽,抽象的事物也有陰陽。權力屬陽, 順從爲陰;征服屬陽,屈從爲陰;管控屬陽,服從爲陰。女人屬陰,卻又是天生的政治家,政治家又天生愛權。這是上帝的惡作劇。權力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結合在一起,雖然在官場上能剛柔相濟,縱橫馳騁。但在女性的生理上尤其是容貌上 ,卻沒有出現預期的陰陽調和的功效,反而出現此長彼消的危象。因爲權力的本性會使女人雄性激素增生,內分泌失調,會使面部的肌肉發生不可逆轉的橫向變化、會使目光變得鋒利如刃、會使臉上難掩霸橫肅殺之氣。任何性感的口紅、曖昧的香水都無法掩蓋、柔化這種變化;任何有氧操、SPA還是瑜伽都無法逆轉這種變化。總之,會將一張即使是如花似玉的臉扭曲得極其醜陋,會將女人味一掃而光。這從男女各自對待“女強人”這個稱呼上的態度得到頗爲滑稽而有趣的印證:男人總是敬而遠之地將這頂“桂冠”慷慨地奉送給嗜權的女人,而嗜權的女人也總是“深明大義”地對這頂“桂冠”唯恐避之不及。 而且,像在電視劇裏扮演人人痛恨的反派角色的演員總要聲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個“大好人”一樣,女強人也一有機會就喋喋不休地表白,自己是一個很有女人味的女人。 這恰恰說明權力具有醜化女性的奇特功效。

  切莫誤會,以爲我反對女人嗜權。我向來主張世界應由女性來統治。因爲女性是水做的,男子是一塊爛泥巴。因爲女人是和平的天使,假如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的總統都由女性擔任,早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核武器統統銷毀掉,航空母艦改造成水上五星級賓館或豪華郵輪。假如女性人人都掌握一點權,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但是,我是一個唯美主義者,是一個女性陰柔美的崇拜者。 我只是想作爲一個唯美主義者善意地提醒一下,權力是美麗的天敵,是戕殺美麗的凶手。在男女平等的今天,美麗,女所欲,權力,女也所欲,但兩者可兼得乎?在權力之路上或在通向權力之路上縱橫捭闔的女強人們可要想清楚咯。

http://www.china-week.com/html/3307.htm

 

女政治家:要權力也要美麗

 

  4月14日,西班牙新一任內閣宣誓就職,17位內閣大臣中有9位是女性,超過了半數,成爲名副其實的“粉紅內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即將成爲母親的國防大臣卡梅?查孔。

  宣誓當天,她挺著大肚子出現在閱兵儀式上,迅即成爲世界焦點。在雄風林立的士兵面前,這位准母親讓我們看到政壇的粉紅魅力。

  似乎從“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開始,政界女性總是給人們強硬的感覺,卻少了一份女性應有的溫柔和美麗。這次新鮮出爐的西班牙內閣,首相薩帕特羅攜衆美女一同亮相,引發了各界的爭議,而其中最出人意表的,就是懷孕7個月的新任國防大臣卡梅?查孔。

  當孕婦走在一個國家前面

  在莊嚴肅穆的閱兵儀式上,這位新任女國防大臣卡梅?查孔頂著隆起的肚子,發表了簡短講話,並帶領大家高呼“西班牙萬歲!國王萬歲!”這無疑成爲閱兵儀式上的最靚麗的風景線,卻也爲她帶了各種各樣的爭議:究竟這位孕婦是否能勝任如此重要的國防工作?甚至她的産假也成爲被議論的焦點。然而卡梅?查孔似乎沒有被這些非議困擾,不久後便帶著産科醫生、麻醉師與兒科醫生一同前往阿富汗和黎巴嫩慰問當地的西班牙士兵,再次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政治魄力。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女性參政和執政已經成爲國際政壇的新趨勢,女性“當家”也給政治議題注入了不少感性和溫情。美國國務卿賴斯、智利現任總統巴切萊特、剛卸任的中國副總理吳儀,都可謂是國際政壇上赫赫有名的女性。她們以出色的政績消除了人們對女性執政能力的擔憂,然而這種信任往往是建立在她們如男性般剛強的性格和嚴肅的外表上,溫柔和美麗似乎不屬于政治舞臺。此次查孔以准母親的形象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孕婦形象不僅沒有讓人感覺到臃腫,反而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情。查孔似乎要告訴世人:政界的女性不會只像“鐵”一般剛硬,美麗和溫情一樣可以在政界通行。

  女政治家要權力也要美麗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然而身在政界,女政要們的這種權利似乎被無形地剝奪了。人們期待女政治家永遠身穿正裝,以中性裝扮來代表一個國家的政治形象。盡管這種要求看似合理,但是女權主義者們卻將之認爲是對女性的壓迫和不平等對待,身爲女性代表的女政要們也在悄然做出改變。

  不久前德國女總理默克爾身著超低胸的禮服出現在挪威歌劇院啓用儀式上,受盡非議,默克爾對此的回應是:“因爲德國總理是女人。”雖然她這種穿著是否得當仍有待商榷,但從她這種追求美麗的表現可以看出,女政要們正在開始擺脫自己一貫嚴肅的形象,她們要在政壇這個舞臺上,用自己的魅力風采感染世人。

  卡梅?查孔人生曆程

  卡梅?查孔1971年3月13日生于加泰羅尼亞地區巴塞羅那附近,是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她曾經擔任過營業員,在巴塞羅那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加拿大、英國的多家大學任教。

  還是大學生時,卡梅?查孔就對政治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999年,她成爲市議員,2004年成爲議會發言人,最終隨著薩帕特羅獲選進入內閣。2007年7月卡梅?查孔出任房産大臣。2008年4月14日,卡梅?查孔成爲西班牙首位女國防大臣。

  德國總理默克爾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形象一直備受批評,而近來她也致力于改變自己的穿著。然而在挪威歌劇院的這身超低胸晚裝卻使她繼續成爲被炮轟的對象,看來默克爾的轉型之路還很漫長。

http://www.9istyle.com/Article/20080518/78757_3.html

 

包容不衝動 德女性從政實力【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2011.02.07

 

德國的女權其實並非那麼先進,按照聯合國最新報告,甚至還遠低於台灣,德國政界一向充斥男性臉孔,但這幾年已開始變化。首先,圖林根邦,然後是北萊茵威斯特邦,再來凱倫貝爾即將被任命為薩爾邦邦長,16名邦長中已有三名女性,德國婦女即將反撲政壇?

德國政治觀察家馬林慕絲表示,正在改寫德國女性從政形象的卻是保守政黨基民黨,除了梅克爾沒有生育子女,該黨其他女性從政者都在家庭與事業中維持平衡,勞工部長馮德列燕甚至有七個孩子,「這使很多德國人對女性從政者更為認同」。

事業與家庭兼顧本來便是一個難題,這是德國企業女性高級主管比率很少的原因之一。在全德百大企業中,只有2.2%由女性當總裁,在從政方面,則在全球排名第18,德國國會議員約有三分之一是女性。

但許多德國女政治人物的成功,仍取決於有沒有男性在後面撐腰。馬林慕絲說,德國政治的特點便是,女性若有男性導師從旁協助,政途往往走得更順,最成功的例子便是梅克爾。

另外,一些女性出頭往往是因為男性從政者陷入困境,無論是選舉失利還是醜聞纏身。譬如,梅克爾當年得到前總理柯爾的提拔,一路做到環保部長,她的政治恩師便是柯爾,也正因為柯爾捲入政治獻金醜聞,因此得以出任基民黨黨主席並出馬競選總理,最後以幾票之差打敗施洛德。

「一旦女性當選或接下職位,她們往往很受歡迎」,但馬林慕絲也說,「她們就是得突破第一道關口。」

但也有例外,像北萊茵邦邦長卡夫特便自己打了一場艱難選戰。2010年,她在選後展開艱難談判,說服綠黨共組左派聯合政府。這兩個政黨剛好在該邦都由女性領導。

不但有越來越多婦女在政壇上展現驚人實力,她們並創造了女性從政文化。馬林慕絲認為,新的政黨體系支離破碎,選票也無法集中,這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聯盟和談判來打造,因此,現代德國政治需要不同的領導風格,不但能變通、開放,並同時能兼具感性考量,「女性在團隊中更有包容性」。

專家也認為,從幾位女性政治人物身上可看出,她們已學會不要模仿男性的作風,對任何事不立即作出衝動反應,馬林慕絲說,這一課學得最好的便是梅克爾。很多年輕女性坦承以梅克爾等人做為榜樣,未來女性從政人數只會愈來愈多。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137052.shtml

 

另參本館:男女大不同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海德格、他的情人與納粹 《女性主義理論》 什麼《女性特質》 什麼《母性》特質 如此的百大女性

 

柏林選情差 梅克爾恐連丟6邦

 

德國總理梅克爾率領的保守派基督教民主黨2011年9月18日可能在柏林地方選舉再次受挫,這讓他們今年吞敗的邦選舉推增至六個,在國會兩周內舉行重要的歐元區投票之前,削弱梅克爾的影響力。

根據民調,在十八日舉行的柏林選舉中,梅克爾的基民黨將以約百分之二十二選票居次,大幅落後領先的社會民主黨。根據預測,立場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將獲得約百分之三十一選票,會與綠黨或左翼黨共同執政。

梅克爾中間偏右政治聯盟在柏林可能面臨另一個壞消息,也就是聯盟中的小友黨自由民主黨十八日無法贏得至少百分之五選票,將被踢出邦議會,情況會更糟糕。

如果自民黨在柏林無法贏得百分之五選票,將是該黨今年七場選舉中第五次得票不到百分之五,這會讓自民黨面臨壓力,讓不受歡迎的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下台。

 

德國成功的秘密/德國做對了什麼? THE ECONOMIST2011/02/11 (另參本館: 歐豬四國)

 

西方世界的確該要對中國的經濟奇蹟感到驚嘆。但沒幾個人注意到在西方世界裡的另一個小小奇蹟。但現在大家也該注意一下德國的新經濟奇蹟了。

德國曾經歷嚴重衰退,製造業根本拿不到訂單,但目前他們的經濟已經強勁反彈,並在去年成長了3.6%,這樣的數字遠遠快於其他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當然,這有部分原因是在特別嚴重衰退後所發生的「蹦極效應」,但是這樣的奇蹟不是只發生在這一年而已。透過幾項措施(包括保持失業率低下─這是自1992年以來最低的年度),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所反映出的繁榮,德國在過去十年,成了G7這些富裕國家中閃亮明星。德國人抱持著自2000年以來最樂觀的情緒進入2011年,商業信心也達到Ifo研究所自20年前開始追蹤這個情況以來至今的最高點。

德國成功的秘密是什麼?是什麼幫助這個國家不用經歷繁榮或信貸的泡沫,而且讓公共財政控制在令人欽佩的程度?而最重要的是,德國的成功一直都是出口導向型的:這和大多數其他發達經濟體不同,在過去十年中,德國在世界出口的份額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儘管中國已經在這方面興起。

這不是因為德國政策的決策者中出了個特殊的天才,以選出較有利的產業明星──儘管企業的確有受益於優秀的研究機構,而這些研究機構又是由國家所支持的。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德國擁有充滿廉價勞動力的腹地:家門前就是中歐,讓德國公司能以便宜的價格提高效率。同時,德國公司生產的東西,又剛好是蓬勃發展的中國所想要的:從豪華汽車到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機械。因此,德國在全球化的供應方和需求方,一直都是大贏家。歐元也助益良多,這則要感謝部分地區(如西班牙和希臘)的(非持續性)需求。

 

跨不過梅克爾障礙 2012-07-02中國時報短評

 

 在德國總理梅克爾講出「只要我活著,就不會讓它過關」的話後,眾歐豬國引頸期盼的歐元公債,幾乎就難再談下去了,這個「梅克爾障礙」大概少有人能跨過。  

 不過,梅克爾的堅持,倒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些財政已出大問題的國家,如果不撙節、反而要採擴張政策來提振經濟,請問錢從哪來?嗯,原來是從德國的金援來,天下哪有這種慷他人之慨的凱因斯政策?所謂的歐元公債,其實就是拿德國的信用擔保,讓歐豬國家花錢,難怪梅克爾說出只要她活著絕對不讓歐元公債過關的重話。

 經濟規模最大的四個歐元國家中,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全都贊成發行歐元公債,只有德國強硬反對。但贊成的這三國都是財政狀況、國家債信都已有問題的國家,經濟講究實力原則。最有實力、等於要為歐元債券當保人的德國不贊成,這個戲碼就未必唱得成。

 更何況,德國也算「吾道不孤」,其它財政健全的國家如芬蘭,也是反對歐元債券。至於全球第一大國美國,嘿,隔著老遠的大洋觀戰,嘴巴喊著歐洲要盡快解決問題,但口袋卻一毛不拔。

  相關新聞

梅克爾被妖魔化

峰會前夕 發行歐元共同債券 歐盟向德施壓

法義聯手抗撙節 梅克爾火大:無理取鬧

梅克爾:一息尚存甭想共同債券

歐4國元首 同意一千三百億歐元經濟成長協定

識時務盤算 梅克爾歐峰會讓步

挨批自毀立場 梅克爾辯解

歐債有解! 全球股市大漲回應

 

自家黨員出書罵:教母梅克爾 戀權專制 2012 -9-10

 

英國獨立報報導,新出版的「教母:梅克爾如何重建德國?」一書,指德國總理梅克爾迷戀權力,還把她與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中的黑手黨老爺子柯里昂(Vito Corleone)相提並論,說她是女版「柯里昂」,這本書已在德國政壇攪亂了一池春水。

這本新書是由基民黨內71歲的重要女幹部荷勒(Gertrud Hohler)所著,她與梅克爾都當過前總理柯爾的幕僚。她在書中嚴厲評擊梅克爾如何操弄歐元,迷戀政治權位,並建立一個近乎獨裁的專制政權。

在歐元問題上,荷勒指梅克爾為了保住權力,再次討好德國選民,對希臘等國家設定嚴苛且不可思議的紓困條件。她雖以「歐洲女皇」自居,但其實在毀滅歐元;「強迫性的節省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經濟要成長,也需要所得及消費者。」

 

梅克爾想留住希臘 促撙節【經濟日報2012.09.10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呼籲提出解決方案,避免希臘在今秋離開歐元區。另外,希臘國際債權人訂9日與10日與希臘財長和總理會面,希望向希臘施壓提出新撙節計畫。

明鏡周刊未引述消息來源說,梅克爾告訴核心人士「我們必須為希臘找到解決之道」。據說梅克爾是在希臘債權人三方代表團(歐盟、國際貨幣基金與歐洲央行)展開最新稽查任務前,提出這個構想。

該周刊表示,梅克爾與其顧問團擔心希臘退出歐元區將引發類似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的骨牌效應。根據明鏡周刊,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讓德國付出620億歐元(790億美元)代價,梅克爾也將這種情況的政治後果列入考量。

據說梅克爾希望避免給予希臘第3輪紓困基金,擔心這點可能無法在德國國會闖關,但她表示願意採取目前方案,提高下1輪紓困金額。

三方代表團上周五已抵達希臘,將決定雅典當局是否夠努力來換得下1輪重要紓困金315億歐元(399億美元)。

 

權力>維基百科

 

國家間的權力關系是國際政治的研究重點。權力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政治學、國際關系與國際政治學的核心概念。在政治學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對“權力”的可能有四種甚至以上的定義:

“權力”作爲個人或國家的追求目標(power as a goal)。

“權力”作爲影響力(influences)的度量(measurement)尺度[1],即資源的內容與多寡。

“權力”作爲政治鬥爭的結果(results)。

“權力”作爲一種宰制(domination)與被宰制關系的表述。

關于上述四種定義,由于個別研究者研究領域各有側重,因此不同的文獻和學人,可能使用不同的定義。例如社會學、文化批判、論述研究(discourse studies)等領域可能側重“宰制關系”。政治哲學側重個人、團體、國家等單位追逐的目標的探討。國際政治學則側重國際行爲者影響力的度量。

由于權力天生的強制性和不平等性,人們常常將權力與惡相提並論。但是權力也是人類社會維持運作的必然手段。當權力的正當性失去後,往往會蛻變成赤裸裸的暴力。

  詞源

中文的“權力”一詞來自對英語power的翻譯。power來自拉丁語potestsa或potentia,引申自拉丁語動詞potere,意爲可以做某件事,權力則指通過意志的運用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能力。

漢語裏的“權”是公平,平衡的意思,並沒有英文power中能力的含義。英文power翻譯成“權力”是後人的附會。

  權力與政治學

權力作爲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在東西方古代哲學文獻即被廣泛探討。在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馬基維利、霍布斯、孔子、韓非等人的言論或著作中,都曾直接或間接討論到權力的要素、正當性或非正當性權力的評價、權力的取得與喪失等倫理與現實問題。例如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認爲,哲學性的知識或公民制訂的法律,都可爲政治權力的來源,而由一人、少數寡頭或多數人所掌握。孔子在論語曾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三項統治者的權力資源,即經濟條件、軍事實力、和政治正當性。韓非則以“勢”的概念定義權力資源,區分了物質性資源(“天造之勢”,如國土資源等)與非物質性資源(“人設之勢”,如政體、法令、統治策略的優劣)等。

現代政治學的興起與對權力的分析密不可分。美國政治學家拉斯威爾(H. Lasswell)在1950年代提出,分析權力即研究“誰、贏得何物、何時、如何贏得?”(Who get what, when and how)的主題。美國國際政治學家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也在1950年代提出“作爲利益的權力”觀念,區分了包括人口、地理、經濟、戰略等權力資源,並斷言國際政治的本質即對此等資源的無止境的追逐。此等見解大致奠定了現代政治學研究權力的主要方向。

另外,在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中的跨科際流派,如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等學說中,權力關系被進一步追溯到人類意識的形成以及語言符號衍生的宰制關系。如原始父權宰制與反抗發展出了現代公/私領域二分和宰制/反抗關系;人類文明、社會固有的對個人本能(id, ego)的壓制及其引發的不滿現象;又如話語論述中,被政治、經濟力量強制灌輸、支持的觀念,所形成的文化霸權的宰制(有時稱爲軟權力)等等。上述研究皆從不同的角度拓展了權力研究的視野。

政治學上對權力的界定,注重于權力雙方所具有的不平等性而帶來的控制性與強制性。個體對權力的遵從不是來自于恐懼,而是權利的合法性所帶來的反抗權力可能導致的懲罰。但是國家對權力的行使只依賴暴力的話,則會形成暴政,無法使權力穩固,社會穩定。

  行使權力的主體

關于擁有權力的主體,曆來存在甚多爭論。一般性的看法是,行使權力的主體(或載體、單位,bearer, unit)可以是個人或團體。團體性的權力單位最大的是“國家”(state),合理化其權力行使的理由是主權理論。然而從個人到國家中間,仍存在大小不同的權力單位,包括若幹具有跨國力量的組織與團體:

官方性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北約、東盟、歐盟、大英國協、獨立國協、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和已經解體的華沙公約等)

跨國企業(如IBM、微軟、波音、英國石油公司、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美國通用電力公司(奇異)、洛克希德馬丁等)

國際非政府組織(NGOs,如國際特赦組織、無國界記者、PES歐洲社會主義政黨組織、綠色和平等)

國際恐怖主義網絡

大型國際媒體(如時代華納集團、CNN、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等)

主流宗教團體(如天主教廷、美國福音教派、全美猶太人協會)

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基金(如摩根大通、彙豐)。

階級、政黨、利益團體、工會。

在國際政治中,很多時候國際組織與跨國企業的資源和影響力,遠較多數中小型國家爲大。例如亞洲金融風暴中,熱錢背後的跨國性對沖基金的力量就比許多東盟國家的中央銀行爲大。而蓋達組織的武裝力量和政治影響力,也遠超過某些中小型的中東國家。即使大國也必須畏懼三分。

然而從方法論與本體論的角度來看,也有論者認爲,權力最終的載體仍是個人(individuals),“團體”(grouping)僅是個人行使權力的憑借和工具,本身並無自有的權力。過于強調“團體”容易導致崇拜集體的迷思,其論證矮化“人”的地位卻突出集體的地位。但反對者以爲,“團體”的運作規律已非團體中的個別人所能主導,所以“團體”有其自身的自主與能動性(dynamics)。這兩種爭議間並不存在最終結論。另有論者認爲,權力的控制主體,雖然外界表現爲人或組織的決定,對人性的溯源卻最終體現在由人的想法,思考,欲望,判斷。因此,權力的實施過程最終表現爲討論,決策,執行,服從等各個逐漸影響放大的過程,這個過程表述爲權力,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能量,也可以按照物理學的原理對權力作爲力的屬性進行分析,最終的權力是由人的自身的一種理想與現實的理性判斷中和最後所導致的一種經過強化爲所有主體意識的一種強制力,然而在最終的源泉來自實際決策者的種種主觀意識所決定。

肯尼斯?加爾布雷斯更指出,權力的基礎包括了人格、財産和組織。權力的基礎有賴于強大的人格,權力的分配受制于財産,權力的掌握和運用則依賴于階級、階層、政黨、社團等組織[3]。而埃濟翁尼則認爲權力的基礎是武力手段、物質獎勵和合法性象征(例如聲望或愛戴)[4]。丹尼斯?朗把權力基礎分爲財富、聲望、專長等個人資源,以及集體資源[5]。未來學家托夫勒還提出了“權力轉移”理論,認爲權力已經從傳統的暴力、財産轉移到了知識上。

  權力的表現形式

作爲一種社會關系,權利的表現形式有多種。根據權力運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爲:

 

政治權力:帶有公共權威性質的關系

經濟權力:基于社會經濟關系而産生的權力,具有強大的滲透性,對政治權力産生直接影響

社會權力:基于社會角色中的群體認同而産生的權力關系,例如組織中的上下級關系,家庭中的家長權力文化權力:在文化共同體中,對文化象征物和文化解釋權擁有壟斷地位的人所天然擁有的權力 加爾布雷斯根據權力屬性不同,分爲:

應得權力:強制或選擇個人和團體愛好的能力來使他人服從的權力

報償權力:給予個體某種利益使之服從

制約權力:通過改變信仰實施權力,服從者並沒有感覺到服從的事實

根據權力形式不同,可以分爲:

強制性權力:權力關系雙方當存在利益沖突,需要以武力威脅

誘導性權力:以獎勵等積極誘導來使對方服從

  權力與國際關系

  權力作爲目標

對古典現實主義者如馬基維利、摩根索等而言,權力同時是個人與團體(主要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以及手段。此一定義下,目的與手段合而爲一。至于權力這一目標又服務于何種目的,古典現實主義者們傾向認爲人性的本質之一就是無止境地追求權力極大。

固然權力類似經濟學中的貨幣,可以用來換取政治領域的其他資源,但權力“自身”就是欲望的目標之一,甚至就是主要目標。對于某些人或團體而言,支配、宰制關系就是滿足其需求的憑借,不需要用權力兌換其他資源,如財富等等。此一論點也可以在某些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存在主義)流派中找到根據。曆史上某些人或團體似乎能夠甘于經濟清貧,卻不斷擴張宰制其他團體、個人的力量,其理由或許是推廣意識型態或宗教,但對某些現實主義者而言,最終的理由就是權力本身。

  權力作爲影響力

對于部分現代政治科學研究者而言,將權力定義爲個人或團體追求的目標似乎過于抽象、玄奧,無法證實。因此將權力視爲是爭奪其他資源的“影響力”似乎較爲恰當。此種影響力可以是物質性、有形的影響途徑,如經濟合作與制裁、軍事威脅和同盟,也可以是無形的資源,如理念價值的傳播。

但此種觀點也受到批評。論者認爲,“影響力”(influences)這一概念與權力運作的“後果”(outcomes)牽扯不清,容易使人得出“勝利者即影響力大者,即權力大者”的邏輯性謬誤(tautology)。例如1812年軍事與經濟處于劣勢的俄國擊敗拿破侖法國,能否因此結論稱,俄國影響力本就優于法國,便大有疑問。如此一來,便削弱了權力概念的科學性和解釋力。

  權力作爲能力或資源

國際政治學(或國際關系理論)的結構現實主義學派爲解決上述爭議,提出將權力界定爲“能力”(capabilities)的方案。此“能力”其實即是摩根索等人曾提出的“權力資源”(resources)。此種定義嚴謹化的優點是使“能力”可以較精確地度量。例如對各國的軍事力量、經濟實力等做出比較,並用數理模型演繹、模擬其對抗的可能結果。

不過此派學者也同意,“能力”與“資源”並不能百分之百決定兩個以上的單位較量的勝敗得失,因爲“政治”中總有各種偶發、不確定的因素。例如天候、瘟疫、誤判等等。因此度量力量對比只能限縮國家間爭鬥結果的可能範圍,而不是對特定結局作保證。

批判結構現實主義的意見認爲,將“權力”窄化爲“能力”與“資源”雖有便于計量的優點,卻過度壓縮權力承載者--“人”的能動性,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因果關系過度簡化爲物質力量間的制約關系,而有淪爲物質決定論的危險。

上述批評意見與中國老子、毛澤東等人的觀點有近似之處。老子曾提出“以柔克剛”的現象,毛澤東則曾論證“弱國擊敗強國”,強權資源豐富卻是“紙老虎”的觀點。這類觀點非常重視權力執行者的戰略,而不偏執于有形的資源。當代中國的超限戰概念與此有關。

  軟硬國力

武力是硬國力的直接象征。圖爲蘇聯S-A-N3導彈模型將權力視爲“能力”、“資源”的觀點容易偏重“硬國力”(hard power)以利模型建立和跨國比較,但此種角度易于偏廢非物質性的因素在國際角力中的作用。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學者奈伊(J. Nye)在1990年代初提出“軟國力”(soft power)概念,是對權力研究的重要進展。

根據奈伊等人的觀點,軟國力是一個國家的價值、意識型態、生活方式等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一個國家若具有較大的軟國力,也就是說,他國認同本國所欲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觀,則當該國執行外交政策追求某種利益時,便可大幅減少硬國力的消耗。反之,若他國對本國的價值與意識型態極爲反感仇視,則即便本國擁有明顯的軍事、經濟優勢,在追求某一國家目標時,也將付出不成比例的慘重代價。

目前學界仍普遍接受美國擁有相對較強的軟國力。這一軟國力表現在美國的自由經濟體制和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此一體制所支持的發展創新環境。另外,美國式的、自由放任型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鼓勵個人各顯神通地追求財富與發展,也是各國優秀人才不斷流入美國,幫助美國維持經濟增長、科學領先和與軍事優勢的重要原因。但是此種體制,以及2000年布什就任後的系列政策,則被批評爲嚴重折損美國軟國力,使美國在全球各地追逐利益時,付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價。

擁有自由而優質的教育體系是軟國力的無限泉源。圖爲美國哈佛校園

  綜合國力

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在1990年代中期也提出了“綜合國力”概念。這一概念有利于將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權力要素做出綜合估計,並以數理模型處理。但是目前存在的若幹模型中,對不同變量的權值估計頗多出入,得出的結果彼此有不小差異。此一情況在他國也屢屢發生,特別是對中國、俄國、印度、日本的國力究竟應如何估計,不同的研究結果往往大相逕庭。

  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亦譯做“均勢”、“勢力均衡”,是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國際關系研究文獻中的“格局”概念與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種強調國家間應彼此警惕、制約的政策主張。也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國際體系間的力量對比態勢。究竟采何定義,端視文獻脈絡而定。

參見:權威 暴力 合法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C%8A%E5%8A%9B

 

台長: 阿楨
人氣(1,36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
此分類上一篇:《怪女孩出列》

D’Artagnan
明明過30的女政客,選舉還標榜青春無敵,真是想吐....
2012-11-12 18:12:16
版主回應
順者時尚
下回標榜
美魔女吧
2012-11-13 08:41: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