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31 09:26:27| 人氣4,61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魔法阿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小棣的《魔法阿媽》和陳玉勳的《熱帶魚》前評)為何都陷一(佳)片導演之困境呢?(王導《擁抱大白熊》片終狗續貂尾地旁白:小二歲時母會離去各自食色,似與片前父母離異導至小孩不幸之主題不合?《酷馬》則是部假魔幻之名關注家庭/學校/社會議題、實則是多情文藝工作者常見的濫情之作!

  外因臺灣電影不景氣,內因他倆本以電視劇謀生。(《擁抱大白熊》《酷馬》二片就是「公視人生劇展」之「電視電影」!另參本館:公視怎麼了)


《魔法阿媽》Grandma and Her Ghosts(1998)  

原名:阿媽倘賣沒(制作初期定的名字,後來不知道什麽原因改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Ozf_5s064 

導演:王小棣(Siu-Di Wang)

主演配音:文英 /莊博文/許傑輝

動畫設計故事:麥仁傑

監制:王小棣、李春滿

編劇制片:黃黎明

音樂指導:史擷詠

錄音:杜篤之

顧問:莊正彬

美術指導:李鴻祥

構圖:郭錦洲、陳偉松、王登鈺 KiKi工作室、陳慶升 麥仁傑

動畫制作:Plus One Animation Co Ltd

剪接:雷震卿  

故事講述了豆豆的爸爸因爲出了車禍,豆豆不得不暫時去那外表看起來很可怕的阿媽(外婆)家住一段時間,由于阿媽有著制服妖怪的能力,更是一個專捉惡鬼的大師,使得鬼怪都很怕她,其中一個被關在罐子裏的鬼怪因爲豆豆的貪玩,不小心給溜了出來,鬼怪爲了對付阿媽,欺騙豆豆收集阿媽的眼淚,企圖阻止阿媽來收服自己。。。。。。。。。。

卡通特色:

加入許多中國民間色彩的元素,尤其以鬼節習俗和漁村風情更爲突出,更顯出自己的特色。若論畫功、故事,魔法阿媽 肯定是沒法跟美國的迪士尼或日本的宮崎峻這些老大哥相比,但其制作的誠意則是不容否定的,至少他們沒有依靠電腦,全部是畫師們一筆一畫勾勒的(由日本擔任顧問及後期工作),他們亦沒有請外援(跨國與韓國合作難道對方只提供了資金?),由故事結構到人物造型一手包辦,不受商業考慮的羈絆(起碼我是不信)。唯一不夠的是資金和時間(這點我認同)。

主要人物:

  婆婆:表面上是一個以賣魚蛋爲生的老婦,其實家族自祖父那代開始已肩負起捉鬼使命,然而卻被親生女兒指爲迷信。外表凶惡、嚴肅,其實很疼惜女兒及孫子豆豆,爲對付上了貓(酷羅)身的惡魔,不惜與狗(西羅)調轉軀殼,險些喪命。

  豆豆:五歲,頑皮無知,因爲爸爸出了車禍而被媽媽送到基隆外婆家住,感到外婆凶惡、古怪,爲返回城市媽媽的懷抱,不惜答應把外婆賣掉,害外婆被車撞倒,最後認清一切是惡魔的詭計,和外婆一起捉拿惡鬼。

  小扁:一條可愛的蛇,給車壓扁後,意外給豆豆發現。並答應幫助它投胎,因此成了豆豆那看不見的朋友。

  小女孩:一個性格內向,手裏拿著個玩具娃娃,特害怕女頭馬面而不敢投胎。在中元節放水燈的時候意外與豆豆相識,自此小豆豆又多了一個看不見的朋友。

  阿民(內地稱阿寶):說話結巴,是豆豆來到阿媽家後認識的第一位朋友。擁有豆豆看不見的大鯨魚朋友,後來獨身一人去救大鯨魚卻被惡鬼捉了。

  【五項第一】

首部由電影導演執導的本土動畫長片。導演王小棣。

造型、場景、企劃全部由國內動畫界高手完成,總預算達新臺幣四千萬。

第一部以迪士尼卡通製作方式完成的動畫電影真人表演一遍,配好音之後才開始作動畫稿。

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文英首次為卡通人物配音。

首部進軍國際影展的動畫長片。

  參展 / 獲獎記錄:

  1998:

  魔法阿媽 獲得第一屆臺北電影節(原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及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入圍(因被金馬獎評審指爲“倡導迷信”,因此與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無緣)

  1999:

  魔法阿媽 獲得中時晚報華語電影獎優秀作品、美國洛杉磯國際頻道電視臺亞太地區優良電影及第十六屆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動畫影片佳作獎,並應邀參加13個國際影展

  詳細參展 / 獲獎記錄:

  1998 臺北國際影展,閉幕片

  1998 臺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

  1998 臺北金馬獎最佳動畫片入圍

  1998 加拿大溫哥華影展

  1999 香港電影節

  1999 新加坡影展

  1999 美國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費城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1999 曼谷國際電影節

  1999 日本福岡亞洲電影節

  1999 美國紐約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芝加哥兒童國際電影節,觀衆票選年度佳片

  1999 第一屆臺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獎

  1999 芝加哥兒童電影節佳作

  2003 英國艾斯特影展

  2003 捷克茲林影展

  2004 蒙古臺灣影展

  2004 臺灣鬼魅影展臺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  

  周邊商品

1999.03.18. 文英+徐懷鈺魔法阿媽之戀愛2世代-電影原聲帶(種子音樂)

1999.04.15. 王小棣魔法阿媽--我把阿媽變卡通了電影寫真書(麥田出版)ISBN 9577087442

1999. 麥仁傑魔法阿媽19cm實心公仔

2003.08.05. Grandma And Her Ghosts魔法阿媽DVD

  導演簡介:

  王小棣,1953年生于臺北,美國德州三一大學戲劇碩士。1979年回臺灣創辦民心影視公司,1992年和黃黎明創辦了民心劇場和稻田電影工作室。

    幕後花絮:

  記:你一直都是拍劇情片的,爲什麽會有興趣制作一部動畫電影?

  王:我看到宮畸峻的動畫很感動,特別是他的《魔女宅急便》,還有他之前的作品《再見螢火蟲》,我覺得臺灣因爲傳統與教育制度,令我們的想象力越來越窄,爲什麽我們沒有好好的發揮我們的想象力。

  記:《魔法阿媽》的故事有沒有特別的意義?

  王:我們的父母都是從舊社會來的,整天就跟你說我們以前怎樣苦。但我們的孩子卻是180度的不同,一屋都是玩具。你怎樣幫兩代溝通。上一代有他們的經曆,有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包容。有他們對天地的看法。《魔法阿媽》的鬼阿媽是非常大度的,她有現代的一面,也有傳統的一面。我們安排一個小朋友走進阿媽的世界,讓他去發現阿媽的世界也不是那麽古板的。

  記:制作這部影片最困難的是什麽?

  王:好萊塢的動畫片都是花幾年時間,上億元的制作,而我們因爲拿了國片輔導金(1000萬新臺幣),一定要在一年裏完成,制作費也只有四千萬臺幣,沒有錢又要定時完成是很痛苦的。

  記:這部影片在一些海外影展以至臺北的影展都得到榮譽,你覺得評審爲什麽會喜歡這部片?

  王:一些專業的動畫家喜歡影片中的創意、幽默與想象力,他們也不介意你的影片的資金不足、品質沒有好萊塢制作精良。在臺北電影節得到首獎,我想評審是想得獎的影片能讓觀衆欣賞。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有些ABC(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們也很喜歡。

  記:這部影片在臺灣有人認同,是否臺灣電影需要新的元素?

  王:《魔法阿媽》能夠在臺北電影節拿到首獎的原因,我想是評審希望有一些不太嚴肅的電影。當你聽到電影院裏小朋友的笑聲是很動人的。你會有很深刻的體會。每個人都是有童心的,但因爲經濟的壓力、工作的關系,我們必須將童心收藏起來,但《魔法阿媽》令他們得到了釋放,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1871.html?tp=0_10

 

《魔法阿媽》評介by小秋

 

如果,你從小是電視兒童,現在是電視先生、電視小姐,你一定得感謝導演王小棣,是她讓你在螢幕裡找到這麼多樂趣。

 也許你還記得,那段週末晚餐的配菜,總是溫馨又好笑的家庭喜劇《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的日子。這些讓你盯著螢幕、捧著飯碗、忘記夾菜的電視節目,就是王小棣當時帶領的民心影視所製作。

  總是短髮、襯衫、褲裝打扮的王小棣,個頭不高,看起來十足的男人婆,不笑的時候好像滿嚴肅。但王小棣卻不折不扣是性情中人。她唱作俱佳,一邊說話,可以一邊生動地「演」給你看;她情感豐富,向演員講解感人場景時,自己眼眶也跟著紅。她拍戲要求嚴格,沒達到她腦中的畫面,可以一再重來;她不必開口,眼神一瞪,就足以讓工作人員緊張一整天。她提攜後進,二十多年來,為臺灣的影視圈,培養了多位導演、演員,在各領域裡逐漸綻放光芒,如蔡明亮、吳乙峰、陳玉勳、楊冠玉等。她樂觀積極,連自己的乳癌,都能當笑話來講。「大家都只知道王小棣有暴牙,不知道王小棣有乳房,」年近50歲的王小棣露出暴牙笑道。但在她的溫暖笑容中,還有更深層的使命。對於社會、對於人群,她有太多的熱情與理想急於傳遞。

  王小棣領導的民心影視公司,自1983年至今已經製作兩百小時以上的戲劇節目,80小時以上的報導性節目。期間作品數度獲得金鐘獎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等獎項。在電影編劇方面,王小棣曾以《稻草人》(王童導演)獲得一九八七年金馬獎最佳劇本獎。《飛天》是王小棣自編自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和1997年喜劇作品《我的神經病》,均入選多倫多、溫哥華、釜山、鹿特丹、新加坡等重要國際影展。1998年新作為動畫作品《魔法阿媽》,獲得臺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王小棣病後正全力投入的,是公共電視臺新戲《赴宴》。這齣戲的劇本,靈感來自植物的生命。有些花朵只開一天,像是赴宴,努力展現出最美麗的姿態。王小棣認為,人的一生,彷彿出席一場宴會般,也應該展現自己最美、最有自信、最棒的一面。

  王小棣執導的動畫「魔法阿媽」,在上映後獲得廣大的回響。許多孩子在電影院裡笑得嘰嘰嘎嘎,一個告訴一個;直說好看。許多大人也在看完後感動地說,臺灣終於不再只是動畫的加工出口國,已有了自製動畫的能力。「魔法阿媽」除了是一部動畫電影之外,其實也有點像是清流的本土劇,幽默中帶有本土的民間信仰故事穿插其中。由麥仁傑設計的卡通造型,加上文英的本土臺語,簡直像個活生生的、有點道仙法術的阿媽在面前。

  該片導演王小棣說:“《魔法阿媽》一片能得到認同,我想是大家都希望看到一些不是太嚴肅的電影。當聽到電影院裏小朋友的笑聲是那麼動人時,我有很深的體會。每個人都有童心,但因?經濟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我們這些大人不得不把童心收起來,但《魔法阿媽》讓觀眾的童心得到了釋放。”

  童心是人人都珍愛的。全世界的人都愛看迪斯尼的動畫,在亞洲,熱愛宮崎駿的動畫迷更是從穿制服的小學生到白髮老人,但是臺灣人格外鍾愛《魔法阿媽》,這畢竟是首部臺灣本土的動畫長片,造型、場景、企劃全部由動畫高手完成。更難得的是影片中蘊含了百分百的卡通精神———誇張的人物造型、神秘的鄉間景致、變身的黑貓、各種古怪的小東西———沒有不敢想的,只有想不到的,這是小孩子的特性,也是動畫的特性。

  導演王小棣還說,《魔法阿媽》在主題上,反映臺灣社會中的真實部分,主要是講述隔代親人之間的文化差異與代溝,及人倫親情的可貫,並且處理了臺灣民間信仰的文化議題。但部分金馬獎評審批評為:整部電影帶有嚴重的迷信色彩,倡導迷信,以及就教育學的學術觀點而言,是反智的,會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饗‥‥等。以意識型態的理由,拿來做為一個影展參展能否得獎的依據,足甚為可笑的,不僅扼殺了創作者的創作空間與創作自由,評審對於這種主題的否定,等於是否定了臺灣曾經存在過這樣的文化!

  在歷史學的探討上,任何荒誕不經的神鬼傳說,都是建構在當代文化的意識型態上;民間信仰的偶像崇拜、圖騰崇拜,甚至是乩童、牽亡魂、通神鬼‥‥,都曾是建構臺灣文化的一部介。以今日文明開智的角度看過去的臺灣,我們可以說它是迷信,不值得倡導,因為當時民智末開:但是有一個重要的態度不能忽略,那就是我們可以反省、批評過去,卻不應該否定過去,否則,生命延續的意義便遭到否定。

  《魔法阿媽》的趣味是相當多元化的。首先,它融合了民間鄉野奇譚的神祕性,把中元普渡、孤魂野鬼、邪靈作怪都編進故事裏,卻不見得危言聳聽。因為與其說它是在渲染迷信,不如說是借用鬼來講道理。相較於附身在黑貓身上、不斷用其他生命和靈魂來圖利自己的惡鬼,像「小扁」一樣可愛的鬼朋友其實更多,但彼此的力量與資源卻不見得平等。

  表面上,這在電影裏是鬼的問題,其費更像是人類世界的寫照。所以豆豆跟惡魔的決戰,也可以當做是一種純潔與邪惡的對抗。只是電影把「說教」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沒有長篇大論,而是讓觀眾隨著投入劇情而自動唾棄自私自利的黑貓。

  而好的內容,一定要有「技巧」來表達,否則絕對不會好看。如果我們以最常接觸到的迪士尼卡通及日本動畫為主要觀察對象,會發現《魔法阿媽》學習到迪士尼善用活潑的配角來強化主題、推動發展的技巧。小女孩和她的布娃娃、阿民和大鯨魚都算討喜,但最具畫龍點瞄之妙的,還是那隻綠色的小蛇「小扁」。很少有電影會把蛇拿來當做喜劇角色發揮,但是《魔法阿媽》卻把牠塑造成一個可愛、弱勢又有點迷糊的角色,並藉此打破角色性格分類的僵化,提供一個較廣闊的道德態度。想想看,如果蛇都能扮演最可愛的角色,我們又怎能光憑標籤就隨便認定別人的好壞呢?

  在精神上,《魔法阿媽》還是受日本動畫的影響比較多,特別是宮崎駿所帶領的人文動畫風潮。他的動畫向來喜歡歌頌人和土地親近的樂趣,以及描繪主人翁如何蛻變成為純潔勇敢的戰士,在強烈的人文精神之中,也暗含了對現代社會的批判與憐憫。《魔法阿媽》這方面的特色十分明顯,在小家庭愈來愈多、親子關係愈來愈淡薄的今天,豆豆親近鄉土、認同阿媽的經歷,無疑是有編導的用心和寄喻在其中的。這也是我最欣賞這部動畫的理由之一,儘管在創作理想上,它很明顯地受到日本動畫的薰陶,但是它所刻畫及關注的,確是十足本土化的問題與感情。

  當然,它不太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為有人才的素質問題,也關乎成本與資金的配合:正因為它在如此局促的條件下完成,還能做到言之有物及意味盎然,讓我們看到了臺灣的動畫希望所在,才更值得珍惜與推薦! 參考資料:魔法阿媽(王小棣等著、麥田1999出版)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30.htm

 

王小棣 维基百科

 

王小棣(1953年-)為台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擅於小人物內心情緒的描寫。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

  生平

王小棣為前陸軍上將王昇之女。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並留學美國德克薩斯州三一大學,主修劇場碩士,爾後轉學進入舊金山大學主修電影。1979年回台灣工作,並成立民心影視公司,擔任電影《血戰大二膽》的副導演和部份編劇, 以及王童執導的《稻草人》和《香蕉天堂》編劇。此後,數度獲金鐘獎得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的肯定,是台灣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小人物型電視劇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品包括《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納桑麻谷我的家》。1992年2月10日,王小棣和黃黎明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主要為台灣的公共電視頻道製作電視劇和長片。

  逸聞

 與已故導演王玫均以男裝打扮聞名。

 曾在2001年罹患乳癌。

  電視

 華視 - 全家福 - 導演

 華視 - 佳家福 - 導演

 華視 - 母雞帶小鴨 - 導演

 華視 - 納桑麻谷我的家 - 導演

 公視 - 百工圖 - 1986年

 公視 - 台灣玉 - 編劇

 公視 - 大醫院小醫師 - 導演 - 2000年

 公視 - 赴宴 - 導演 - 2003年

 公視 - 45度C天空下 - 導演 - 2005年

 三立 - 波麗士大人 - 導演 - 2007年

 公視 - 我在墾丁*天氣晴 - 編劇 - 2007年

  電影作品

 1994年 電影《熱帶魚》獲得一千萬元電影輔導金。

 1995年 執導自己第一部電影《飛天》。

 1997年 推出台灣本土手繪的第一部長篇劇情動畫《魔法阿媽》。

 2004年 為兒童議題製作了另一部電影《擁抱大白熊》。

 2010年 執導電影《酷馬》。

 2011年 參與由金馬影展發起之電影聯合創作計畫《10+10》,執導短片《釋放》

  入圍及得獎紀錄

 2008年台灣第43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公視《我在墾丁*天氣晴》(與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曾莉婷共同獲得)

 2004年台灣第39屆電視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公視《赴宴》

 1999年台灣第34屆電視金鐘獎,導播獎:公視《人生劇展·九歲那年》

 1986年台灣第21屆電視金鐘獎,編劇獎:華視《頂好劇場·秋月春風》

 

 

曾韋禎的部落格:王昇死了 2006-10-6

 

這位雙手沾滿鮮血,主導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暗殺江南案的幕後黑手,踐踏民主的屠夫,居然可以享壽92歲,而未受任何審判,不知到我們的政府是幹什麼的。

  王昇病逝三總 

前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見圖,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上將因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於昨日凌晨一時病逝三軍總醫院,享年九十二歲。

三總表示,王昇上將遺體目前暫厝三總懷德廳,國防部長李傑於昨日中午率參謀總長李天羽、政戰局局長吳達澎及軍醫局長陳宏一等人前往向家屬致唁,並協助治喪事宜。

  王昇一生 國民黨威權縮影

蔣經國執政時代的情報頭子、前總政戰部主任王昇昨日病逝,這位曾經權傾一時、令民主人士切齒的人物,代表著一個壓制、獨裁的年代,已經隨其落土而遠颺,而其以高壽正寢,也舉證了台灣民主化過程的寬容與饒恕。

   王昇早在中國贛南時期就追隨蔣經國,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蔣介石一死,蔣經國接掌大權,兩天後立刻發布王昇擔任總政戰部主任。

   在蔣經國的令符下,王昇組「劉少康辦公室」,以黨政軍聯合作戰反統戰為名,展開一連串肅殺的反民主鬥爭,美麗島事件、一九八○年的林宅血案、一九八一年陳文成命案,一九八二年圍剿陶百川案,都是在其權勢如日中天年代發生。

   一九八三年五月,蔣經國以王昇招搖囂張、不知節制,恐功高震主,裁撤劉少康辦公室,又免除王昇總政戰部主任職,最後外放巴拉圭。

   這位威權獨裁者的鷹犬,在李登輝主政時,才得由南美洲回到台灣,但二○○三年元月,在國民黨主席連戰宴請退役將領時,王昇上台抓著麥克風大罵李登輝:「這個人太可惡了,如果我有權,我一定要揍他一頓」。

   這是王昇留下的最後公開畫面,其樓起樓塌的一生,正是國民黨統治台灣的一段歷史縮影。

  回應

這位雙手沾滿鮮血,主導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暗殺江南案的幕後黑手,踐踏民主的屠夫,居然可以享壽92歲,而未受任何審判,不知到我們的政府是幹什麼的。 請尊重司法! 司法有起訴誰嗎? 那這樣類推可以嗎? 這位雙手沾滿貪腐,主導內線炒股、sogo禮券、污掉國務機要費的幕後黑手,踐踏民主的莽夫,居然可以賴著不走,而未受任何審判,不知到我們的政府是幹什麼的。另參本館:扁定罪

  一直很好奇,像王昇這種加(迫)害者是怎麼看待他自己的一生,他的家人,以前同夥的那些人,又是怎樣看待回顧那段日子 他的女兒(王小棣)眼中的父親,除了親情因素外, 很想知道她知道多少當時的內幕~

  這種事,說真的,小孩知道的多半不多,除非是被刻意栽培走政治路的, 才會有所涉獵。不過也由於無知,這些小孩更是會極力為父祖辯解,甚至連父祖自己承認的事,這些小孩還可以否認、推翻。楨:王小棣應似外獨會等原罪/自鞭型的!另參本館:蔣自鞭

http://blog.roodo.com/weichen/archives/2243921.html

 

王小棣:拍電視劇是一種社會運動 2008-09 天下雜誌

 

無論是早期的「全家福」,還是近期將推出的「波麗士大人」,王小棣一直相信,電視劇能傳達小人物的悲喜,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如果有時間,看王小棣導的電視劇,會隨著主角的掙扎徬徨而感到一種似曾相識的心有戚戚;如果有機會,和王小棣聊聊天,會因為她的熱血激昂而有一種好漢結義的暢快淋漓。

  九月上旬,王小棣正為即將上檔的新戲「波麗士大人」進行後製。對於這個講述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警察故事電視劇,同樣男性化的小平頭、同樣笑得瞇成一條縫的眼睛,王小棣學著一個刑事組小隊長的口吻說,「哎喲,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很有理想的,看到老伯伯沒輪椅,會自己想辦法去幫他申請!」

  五十五歲、進入影視產業三十年,王小棣像個初入行的年輕導演般,從新作品的趣聞講到當代影視環境的墮落,激動時眉毛挑得好高,溫柔時聲音又變得好低好沈,彷彿歲月從來沒有在她的童心留下痕跡,彷彿現實不曾打擊她的意志。

  作為一位導演,王小棣的戲標識著幾個世代的共同記憶。離得近一點的,是她在公共電視製作的一系列優質連續劇「大醫院小醫師」、「赴宴」、「45度C天空下」;拉得遠一點的,是那個老三台年代,陪伴五、 六年級長大的「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等家庭喜劇。

  用鏡頭說小人物的故事

對於電視劇,王小棣自有一套信仰。二十年前,她幫公視拍攝紀錄片「百工圖」系列,接觸到各行各業、最基層的小人物生活,當時她心中即產生一個念頭:「這些人,才是社會最重要的貢獻者;每一個小人物,才是社會進步的癥結。」從此,她立志要多呈現真實人生裡的各類型人物,藉著鏡頭去碰觸他們的理想與挫折。

  作為最主流的大眾傳播工具,大家都知道電視的社會功能很強,但鮮少有人像王小棣這樣,把「自己是社會主義者、拍電視劇是一種社會運動」叨叨唸唸地掛在嘴邊;也很少有人像王小棣這樣,話一出口總讓聽的人流露佩服的目光,從她過去的努力深深相信她每一部戲的力量。

  王小棣是圈內公認最用功的導演,她的戲不僅力求真實、幾乎都是原創劇本,更希望能深刻表達戲劇背後的社會意義。對她而言,「偶像劇」的定義是「帥哥美女扮演生活中的無名英雄」,從「大醫院小醫師」紅了之後,她就找到了用明星結合真實人生的說故事方法。

  「跟她共事最難的地方,是永遠不能只看戲的表面,因為她總是有個主題意識在那邊,」與王小棣合作超過十年的配樂家史擷詠指出,她不要好萊塢式的華麗渲染,但音樂卻又要能夠跟得上戲劇情感的濃烈,「跟著她像是每兩年一次的期待和惶恐,能有成長的回饋、辛苦的代價,但那個過程,你得用全部的能量和能耐去配合!」

  王小棣修戲不厭其煩、求好心切,但無論是同輩還是後輩,大家都還是死心塌地跟著她。第一齣戲就是由王小棣帶入行的演員藍正龍回憶,拍「大醫院小醫師》時自己還是個沒有人生方向的小孩,「但拍完戲後有一種『謝謝』的感覺,謝謝老師找我演戲,讓我遇到那麼多不同的人事物,認識更多的人生,喜歡上這個工作。」

  你要看著人家的眼睛說,我不妥協

王小棣曾在接受一所高中校刊採訪時對年輕人說,「要常常看到別人,眼睛裡有別人,人生會比較開闊。」或許,這些年輕的演員們,就是因此決心追隨這樣一個既嚴格又溫情的老師。

  王小棣花時間與演員相處,觀察演員的動作與習慣,「你要與演員一起努力,到角色所在的地方,」她比了一個往心裡去的手勢。聽起來似乎容易,但磨起戲來,不單演員痛苦,導演自己心裡也不好受。

  拍戲拍到地老天荒,所有人都累了,但沒有達到王小棣的要求,她不會讓這個鏡頭結束,「因為戲播出來的時候,沒有人會原諒你,沒有人會追問那天發生了什麼事,只有作品會留下來。」

  不妥協,是這個堅持的導演一直在學習的功課。「愈年輕的時候,想得愈自由,但被告訴的『不可能』也愈多,」就像國內許多的創作者,總在最大的限制裡找出路,王小棣至今還是會說,「你要看著人家的眼睛說,我不妥協。」

  戲劇要傳達的是真實人生

她的不妥協,當然不僅僅是在作品的品質上。王小棣年輕時即創辦民心影視公司、稻田電影工作室,從公司名字就可看得出來,她多想貼近這塊土地、關心土地上的升斗小民。

  拍「大醫院小醫師」,想探討實習醫師生態;拍「赴宴」,是為了研究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該如何雙全;拍「45度C天空下」,是想把開闊如連加恩這樣的台灣年輕人故事介紹給大家。不只是議題導向,她還想溝通一些人生的感觸,讓觀眾明白如何去欣賞情感。

  「她想把自己心裡體會到的一些感動,傳遞給普通老百姓,這是她創作的動機,」與王小棣合作近二十年的製作人黃黎明分析,對王小棣而言,如果戲劇都只有誇張和夢幻,人們就少了一個瞭解真實人生的曲折、學習處理自己情緒的管道。王小棣曾說,「如果我們的電視劇拍得好一點,是不是社會自殺的人會少一點?因為他們會知道,人生的艱難不只你我會遇到。」

  面對某些知識份子,總是撇撇嘴說,「我不看電視。」王小棣心裡忍不住氣呼呼地想,「這是很驕傲的一件事嗎?如果我們的電視節目都那麼差,應該是要引以為恥的吧?」對她而言,電視是最能達到普羅大眾的傳播工具,但電視文化長期的積弱不振,簡直就是國恥。

  「如果我們在電視裡沒有感覺到一種溝通的力量、展現一些細緻的情感,讓所有國民看戲、欣賞的能力都沒有了,讓說自己故事的能力都消失了,這又是誰的責任?」王小棣感嘆,許多人知道汽車的等級、皮包的等級,但卻未必在意精神糧食的等級。

  我想改變大家跟警察的關係

「就是因為她是如此想要社會感受到溫度、能夠做出優秀的原創劇本,所以我們邀請她來做這一齣戲,」三立電視台執行副總蘇麗媚指出,雖然「波麗士大人」可能因為警徽的關係而無法賣出中國版權,但為了希望能帶起影視產業的良性循環,商業電視台也願意放下海外版權獲利,製作好戲。

  王小棣不諱言,從公視轉換頻道至三立,就是希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不是一廂情願的理想性,我更不相信有人會說,好的東西我不要看!」她的眼底,有一種不容青史盡成灰的強悍。

  這一回,王小棣把鏡頭轉向警察,其實也與二十年前的「百工圖」拍攝經驗有關,「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一個軍人、一個警察的題材最難拍,明明有問題,卻又不肯講,」但她也記得,彼時仍為刑事組小隊長的侯友宜,是如何形容下班後的自己,得在家門附近繞三圈確定沒人跟蹤後,才能安心回家。

經過了二十年,警察的例子仍然像一個典型的社會議題,「大家都跟它有關、也都覺得問題很大,但誰要來改變它?」王小棣認為,不能總是不去接觸不去思考,就只是坐在那裡罵句髒話。

  在新竹的小派出所裡,王小棣看到警察桌上的電腦螢幕保護程式,是一張張由左而右閃過的嫌犯的臉。她與製作團隊遍訪上百位各層級的警察,以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劇本,「『警察』可能是你難以想像的工作,我想改變大家跟警察的關係,而不是永遠都等到事情發生才來互相爭執、怨懟,我要藉著電視劇來溝通兩邊!」

  好的戲劇,有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價值。而這個世代的我們,還需要什麼?不就是那一點點的被理解和被感動?王小棣從不放棄做那個溝通的橋樑。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2282

 

林朝鑫再揚言告學生 點名王小棣煽動 NewTalk 新頭殼 2012-8-3

 

 反旺中「走路工事件」案外案繼續發展。針對外界質疑旺中媒體集團旗下雜誌媒體《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林朝鑫捲入走路工事件一事,林朝鑫今(4)日清晨在臉書上發表〈『為了尊嚴,我非告不可!』小記者的告白〉聲明,再度宣示將會提告。他並點名王小棣、王丹等明人煽動學生。

7月30日林朝鑫便揚言控告清大學生陳為廷,但因隔日遭逢蘇拉颱風來襲而作罷。林朝鑫今早再度在臉書揚言非告不可,並向抗議學生嗆聲「來吧,來包圍我吧」!。

知名部落客比利潘在31日在部落格發文,質疑林朝鑫與走路工幕後出資者、上多利國際娛樂活動部副理張文霖分別是致理技術學院的教師與學生,兩人間的關係不單純。

林朝鑫在臉書聲明上沉痛指出,自己已被逼到無路可走。林朝鑫批評質疑者,「『他們』透過各種管道壓迫、摸(應是「抹」的誤字)黑我,也用反旺中的大帽子扣我!目的何在?就是怕真相被查出來;就是怕背後的那一隻黑手被揪出來。」

林朝鑫指這是自己的個人名譽與尊嚴問題,與旺中無關。林朝鑫進一步批評質疑者與報導的同業,「明知網路上的照片是『定格栽贓』卻仍眛著新聞專業與良心,一起起哄中傷我,可悲也可恥」!

林朝鑫指出,網路上質疑的聲音,「只因反旺中便連我的清譽也陪葬下去」,他表示將為了自己的名譽、為了活下去,也為了家人、更為了身為記者、老師的尊嚴,「非告不可」!

林朝鑫語氣堅定地再度強調,「不要再牽拖旺中了,那是我個人的行為。人,沒了尊嚴、沒了骨氣,寧可一死」!

他批評日前在臉書等社群網站轉載質疑圖文的學生,指「如果學生可以亂講話損人名節,而沒人管,那教育也可以收收起來了。為了告訴社會大眾、提醒千千萬萬的學子,法治是民主的基石,再優秀的學生,做錯事一樣也要受罰,任意譭人名譽就要接受審判。這就是教育!」

林朝鑫話鋒一轉,針對日前王小棣導演等人的反旺中訴求提出嚴厲批評,「有人一直牽拖旺中,說什麼:『旺中你好大,我好怕!』動不動煸(應為煽)動學生包圍旺中」。林朝鑫還一一點名民運人士王丹、作家張大春、馮光遠以及「什麼名字我不記得的大導演」等「各位高知名人士」,他強調,自己「只是一名小記者,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譽,就算辭去工作,我也無謂」。

聲明最後,林朝鑫指自己一定告到底,「非告不可!來吧,來包圍我吧」!

 

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擁抱大白熊 维基百科

 

擁抱大白熊是王小棣導演於2004年所拍攝的一部描寫親子關係的電影,以生活上的小事情,探討現代家庭的疏離感。片中小孩的舉動天真爛漫,充滿不少溫馨的場面,能讓人會心一笑,但也以不少情節敘述小孩孤單寂寞時的反應與神情,令人為之動容。

  主要角色

 趙大軍:陳冠伯飾演。父母雖然離異,卻依然很有精神,是一位天真活潑的小學生。看似調皮搗蛋,其實心思細密,是聰明的小孩子。

 王怡芬:洪顥瑄飾演。她是趙大軍的高中表姊,為了買櫃窗中的大白熊,很不甘願的照顧大軍,表面上跟大軍合不來,但因同樣不喜歡大人的種種行為,而與大軍漸漸產生了一種患難之情,當成家人。

 趙立成:汪建民飾演。他是大軍的爸爸,想要照顧大軍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才請了怡芬幫忙,對大軍還不錯,有空的時候會陪他玩,有時候很嚴厲,以自己的方式希望大軍茁壯成長,卻忽略了大軍真正想要的東西。

 方勤:陳湘琪飾演。她是大軍的媽媽,是一位空姐,平常跟大軍根本沒時間見面,因此大軍很珍惜與她久久一次的相處機會,但她交了一位新男友,一心只想著他。

 丁小婷:周幼婷飾演。她是一位明星,大軍爸爸的女朋友,關心大軍可是不被他認可,是個戲份不多的角色。

 怡芬母:陳季霞飾演。家裡的工作繁忙,又有些重男輕女,老是認為青春期的怡芬不懂得為家中著想,維持家計,對於怡芬,只是一味責備,無法了解怡芬的感受。

 陳梵:黃安琪飾演。大軍的朋友,是一位女生,跟大軍同班也一起上電子琴課,她們家是大軍家庭的對照組,擁有平凡的小幸福。會跟媽媽說悄悄話,父母會答應她的要求,每次在一起大軍總是對她和她們家很好奇。

  故事內容

出生在冰原上的小熊在兩年之後,就必須離開母熊,強迫長大。而牠在夜深人靜之時,總會想起當初媽媽溫暖的懷抱。

趙大軍功課不好,父母離婚,爸爸很忙,所以請了怡芬表姊來照顧他,他和他表姊常吵架,因為他並不需要她。

大軍唯一的願望只是希望有錢買無數張飛機票,媽媽飛到哪,他就跟去那。他房間裡擺了很多鬧鐘,代表世界各地的時間,為的就是知道媽媽現在的作息;而怡芬則是為了存錢跟同學合買那隻抱起來一定很舒服的大白熊,才代替姨丈照顧大軍。怡芬花了很多心力照顧大軍,把阿嬤、大軍爸爸的女朋友全叫去大軍的電子琴教學課程,可是大軍毫不領情,甚至還發脾氣。上次大軍的媽媽在家中待了一下就走,醒來的大軍看到身旁的是怡芬表姊,她反成了代罪羔羊。大軍平常會打她、罵她、咬她,甚至還不小心拉肚子大便在她的衣服上,大軍某次路上帶回來的朋友還嘲笑她的身材,偷摸她的胸部,怡芬的媽媽不知道一個十歲的小孩有多可怕,只會勸她多忍耐,有錢賺有地方吃住有什麼不好。

雖然他們兩有如冤家般,但最了解自己的還是對方。

怡芬知道大軍的功課不行,老師說要多培養課外的興趣,所以她鼓勵大軍好好照顧他的小動物,也知道如果他發生了什麼事情,那些動物要送給誰。唯一會接他下課的只有她,在家陪他的也是她;大軍則是在怡芬她好朋友打來說不合買大白熊,已經把錢跟男友花掉時,幫她出了一口氣,臭罵了怡芬她朋友一頓,甚至還要幫表姊出錢。他們的關係就這樣維持在巧妙的平衡點上。

 

大軍的爸爸擔心大軍的未來,決定將他送到美國,接受良好的教育,與他高學歷的姑姑跟姑丈同住,還告訴他媽媽要結婚了。因此才引出了這起假綁架事件,大軍傳簡訊給他媽媽,完美的用了課堂上回答不出來的「不管」造句要媽媽不管在哪都要回電,可是當時正在試穿婚紗的媽媽並沒有心情玩這兒戲,她只在乎她的裝扮 。

最後大軍唸了那個咒語,蠶寶寶化為一道道綠色光芒消失,只有表姊注意到,也隱約想到他可能在的地方。

故事結尾大家在大白熊的懷裡找到他,他不知怎麼穿透玻璃,迷糊之間問媽媽知不知道「不管」的意思,不管就是無論如何。後來,他買了那隻大白熊送給表姊。

那年夏天,台北下了一場雪。

  參展及得獎記錄

 參展: 加拿大溫哥華電影節

 韓國釜山電影節

入圍: 第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黃黎明、王小棣)

 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獎(陳冠伯)、最佳新人獎(陳冠伯)

得獎: 第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新人獎(洪顥瑄)

 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編劇獎(黃黎明、王小棣)、最佳新人獎(洪顥瑄)

 

BBS討論區 主題:一部理盲與濫情的電影

 

犯下殺人罪的糖果,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悔改(還是酷馬在旁邊開導她)糖果家庭不幸福得不到父母的愛,就可以掩蓋殺人的罪行嗎?跑步有屁用嗎?雖然是酷馬求她的,但跑步跟解決仇恨與酷馬媽媽的喪子痛有任何的意義嗎?電影中最可憐的是酷馬的媽媽,真是為她的遭遇感到心酸

殺人的糖果 應該接受法律的制裁(不能因為她是未成年)這是一部理盲與濫情的爛爛爛電影,談甚麼寬容與包容,都是唱高調 放狗屁.如果你是酷馬的媽媽,請問你們會原諒 殺你兒子的兇手嗎?不要騙人了!

2F

片中包容的化身,是酷馬!馬媽是因為了解了兒子無上包容的大愛,而感動, 不去報復糖果.並非真正原諒~糖果依然懵懂,去坐牢也未必能回改 .但酷馬開啟她的悔悟之門!

3F

這部電影太不真實,酷馬被殺 鬼魂難道沒有半點怨念嗎?跑步與解決仇恨 有任何的關係嗎?電影一昧的談寬恕包容,卻連基本的公平正義原則都喪失了,所以到頭來寬恕包容也只是唱高調的假象,偽善矯情而無法讓人心服而感動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3333

 

用心投入生命2010-11-21 中國時報評論(楨:又在精神勝利法了!另參本館:精神勝利法)

 

 台灣電影繼去年由戴立忍以《不能沒有你》包辦最佳劇情片與導演後,今年再度由《當愛來的時候》與《第四張畫》分獲這兩項大獎,為台灣電影守住疆土。阮經天(小天)的得獎,距離上一次台灣演員、《一代梟雄》中的柯俊雄稱帝,更已長達11年。

 台灣電影近年在《海角七號》與《艋舺》先後創下票房奇蹟後,產量愈發蓬勃,但在品質參差不齊下,究竟是「復興」,還是「虛胖」,見解分歧。許多抱著投機心態與自我膨脹的國片陸續出籠,讓觀眾好不容易對國片恢復的信心又要動搖。幸好仍有《當愛》與《第四》這樣從劇本、導演到演出,所有環節用心製作,毫不妥協的作品,努力維繫住國片在本土感情與創作誠意上的扎實傳統。能在台灣的戲院裡看到這樣的作品,對台灣觀眾是安慰也是驕傲。

 若錢不夠多,就用心彌補;若資源不足,就用生命完成。這是從《艋舺》到《當愛來的時候》所帶來最大的啟示。

 

許一個 當國片起飛的時候…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 2010.11.21

 

今年金馬獎以入圍影片來看,本土華語片「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都有多項入圍,而大陸華語片「十月圍城」、「透析」及「春風沉醉的夜晚」也來勢洶洶;倒是正宗港片有退潮現象,不過在中港合作的影片中,有不少港星及編導人員參與,也算是一個新的製片方向。

 以昨晚得獎的名單看來,可說是兩岸三地的華語片平分秋色,各有優點。展現新人輩出、承先啟後可喜的新方向,以黑色幽默述說台灣喪禮習俗的「父後七日」,奪得男配角改編劇本獎;以愛情親情及一平凡家庭生活變遷的「當愛來的時候」,獲得最佳影片、攝影及美術設計獎,及「第四張畫」除了導演鐘孟宏勇奪導演獎,還獲得女配角獎和年度台灣最佳影片,大陸影星呂麗萍則以「殘酷青春」一片獲得女主角獎,男主角則由本土演員阮經天以「艋舺」一片拿下。

 大陸與台灣演員平分秋色,新人發光發亮;至於最佳影片則是頒給了「當愛來的時候」,也算是完成張作驥導演多年美夢,也是給本土國片最大的鼓勵,期待台產的國片能夠趕緊起飛。

 

 評論:臺灣電影人視野狹隘 金馬獎氣度不夠(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十月圍城 中共的救災能力 )

 

  粉絲網電影訊 2010-11月20日晚,第47屆臺灣金馬獎在桃園縣展演中心舉行頒獎典禮。近4個小時的頒獎典禮,此前大熱影片、候選人均紛紛落馬。面對內地影人的“合圍之勢”金馬獎還是聰明的以藝術的名義巧妙化解了尷尬。呂麗萍封後、阮經天稱帝、連鍾孟宏的最佳導演背後,都透著金馬獎“矯情”的堅持。

   “矯情”的堅持

   在內地刷新票房紀錄的《唐山大地震》並沒有得到金馬獎的厚愛,僅有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入圍,即使有馮小剛捧場助陣,卻仍顆粒無收。最佳女配角給了出演《第四張畫》的郝蕾,而最佳女主角,則給了在內地上映期間,票房口碑完全失利的《玩酷青春》的呂麗萍。

  多年來一直堅持文藝小衆路線的臺灣金馬獎,即使在電影市場大變臉,商業片質量大幅提高的今天,仍本能地拒絕著商業影片的“大舉入侵”。或許作爲一個“臺灣電影人自娛自樂”的獎項,金馬同金雞擁有同樣的尷尬,是從觀衆角度出發,還是從專業角度出發。顯然金馬從來沒有想過要兼顧這種,或許是往年的兼顧到了今年決定放棄。

   至于阮經天的影帝,連主持人都覺得是“在三大戲精中留下的一座金馬獎”。呂麗萍雖然不顧形象,扮演了一個社會底層母親的大愛,但擊敗在《唐山大地震》中贏盡口碑的徐帆也屬意外。當然若以金馬獎的“文藝範”評審標准來說,《唐山大地震》確實是部刻意的商業影片,而徐帆外放似的表演,也對不上他們愛內斂的路數。

   短視的留住金馬

   以十四項提名入圍金馬獎的大熱影片《當愛來的時候》最後只收獲了四座金馬。今年頒獎典禮上,獲獎人和主持人都喜歡說“將這座金馬獎留在臺灣”。作爲一項面對話語影壇的獎項,卻介意地將獎項頒發給地區意外的電影人,這點金馬獎的氣度遠不及金像獎。

   “留住金馬”只能說明是臺灣電影人的短視,臺灣電影工業的衰敗,雖然近年來有《海角七號》、《艋胛》等救市之作,但始終未能形成大的氣候。作爲一個大衆藝術形式,電影應該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少臺灣電影人,包括朱延平都承認,臺灣電影大氣候,永遠只有那些文藝片拿獎,商業影片的環境已經死了。對臺灣電影市場來說,放棄臺灣以外的電影市場,也是死路一條。不能以開發的心態來面對金馬獎上的“外來客”,或許也難以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臺灣電影的出路。

   《十月圍城》是香港電影人用十年的不斷嘗試,找到了香港商業影片與內地市場的一次成功結合。那臺灣電影人,何時才能開始這種嘗試呢?

 http://movie.ifensi.com/article-330715.html

 

評審金馬獎 王瑋 2001/11/7(楨:臺灣金馬搖擺獎!另參本館:《搖擺狗》)

  

筆者在此特別強調的是,金馬獎所頒發的獎項,是在主流電影工業的體制下,依不同的分工所設定的。因此,金馬獎的評審制度、邀請評審的取向,以及評審的結果,基本上就會趨近於主流電影工業。相對於主流電影工業,凡是個人的、藝術的、或任何非主流電影工業體制下所產生、創作的電影,勢必會在這樣的評比、競賽中居於劣勢。

 如果對上述的說法有任何疑義,不妨以美國奧斯卡和法國坎城、或是和威尼斯的競賽做一比較。前者就是在主流電影工業體制下,由影藝學院所主辦的電影獎,因此技術性的獎項如視效、音效都被含括其中;後者則是強調電影的藝術性、文化性與創作者的美學突破為主,所以作為電影「作者」的導演最受矚目,屬於工業性的分工項目則付之闕如。而在評審的組成上,前者是由為數者眾的「會員」投票,後者則是菁英取向的小評審團進行看片、討論和票選。

 ……………■本文轉載自『金馬四十專刊』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280,c99-1.php

 

越不過海峽的金馬獎 終究是給臺灣人助興2011-11-27 鳳凰網 木衛二

 

爲什麽《賽德克?巴萊》能登頂?或許,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因爲在很多人的預測版本裏,它都會拿個大獎。然而,當它真的拿到了,難免還是要有質疑的聲音。有人說,《賽德克?巴萊》是入圍最佳影片中質量最差的。但不用多說,他肯定不是臺灣人。否則,只要看一眼臺灣本土論壇PPT的精神狂熱,他就可以被淹沒了。無論如何,金馬獎所提倡的大華語電影概念,終究還是有點局限。其他人入圍得再多,終究是給你家助興,怎能服衆?

 爲政治服務的《賽德克巴萊》 必須得獎以正名

 面對《賽德克?巴萊》,臺灣人摻雜了難以理解的批評壓力,比如尚未開拍便被定義爲“史詩”,政府出面、保駕護航。這跟提前搶占道德制高點,並無兩樣。而大投資、高預算,導演個人的苦難史,現在全部成爲了同情的資本。更多的資本,它終究還是要爲政治服務。聯想到金馬的設置初衷,這樣的結果倒也是相當吻合。再則,有這麽一部電影開工,一大批的新老過氣演員、廣大技術類的電影人員都有了活路。臺灣人不仰賴它,那倒是稀罕了。況且,金馬獎確實欠魏德聖和《海角七號》一個人情。畢竟,這票房拯救了市場,而市場又會引導觀衆去關注金馬。

 遊蕩在《賽德克?巴萊》當中的身份意識和自我認同,它亦是《賽德克?巴萊》的一大法寶。電影抛開了本省與外省的多年之爭,轉以原住民爲突破口,再有抗擊日本的真實事迹,充分放大了臺灣這一概念。放眼到金馬以外,《賽德克?巴萊》參賽威尼斯的時候,慘遭國際輿論和內地媒體的惡評。那之後,能駕馭大題材的魏德聖,他卻駕馭不了糟糕的國際版,反倒成了導演的噩夢。所以,金馬此役,不但不可不失,還必須正名一把。

 與《賽德克?巴萊》相比,《讓子彈飛》的毛主義解讀就是另一個世界,《鋼的琴》的工廠情結同樣是對岸的家事,《到阜陽六百裏》勢單力小。至于《桃姐》,它已經拿了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再這麽拿下去,所有人都要懷疑劉德華和于冬是不是給評委會塞錢了。那麽,如果以純藝術的角度考量,《賽德克?巴萊》真有勝出以上電影?好在,面對這位《賽德克?巴萊》,所有人都已經打過了預防針。

 《桃姐》贏得的是電影人的尊嚴

 最佳影片之外,金馬獎還是有可說之處。《桃姐》的強勢再度讓人看到了許鞍華的敬業,在她身上,那有一種少見的電影人尊嚴。水城之後,葉德嫻的登頂毫無意外。相反,劉德華的登頂讓人意外。也許,劉德華並不見得比葛優和王千源好,但是,在他自身的作品裏,他已經是演得比較好了。最不濟來說,這一次評委沒有選擇臺灣的彭于晏,實在萬幸。

 《鋼的琴》惜敗 《到阜陽的六百裏》實至名歸

 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人並不意外,《賽德克?巴萊》的徐詣帆入圍了男配和新人兩項,必然會取一項。當九把刀失去了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必然就是他的電影形象化身——柯震東。最佳女配角給了唐群,一個恰如其分的選擇,她完美地化身爲在外務工的中年婦女,不服氣的只要看下《到阜陽六百裏》,他們便會明白評委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

 劇本選擇上,去年捧了《碧羅雪山》,金馬今年繼續青睞小片,《到阜陽六百裏》的成功確實讓人看到了某種希望。不依賴大投資,不借助于大牌的導演和演員,只要有一個踏實的好劇本,它就能成功。如果一部電影只需要看三分之一,那麽在我眼裏,烏爾善的《刀見笑》確實是個好片子。《讓子彈飛》,金馬獎讓所有主要獎項都飛了,徒留一個改編劇本,不知姜文是何滋味。更爲諷刺的是《鋼的琴》,它拿了一個充滿安慰性質的外圍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以前被人嘲笑是有獎項沒票房,現在連像樣的獎項都沒有了。縱然在影評人這邊擁有再好的口碑,只可惜,評委裏頭一個正職的影評人都沒有。

 賽事開始前,我一直強調著,無論怎麽個走勢,這屆金馬都不應該存在有冷門。因爲即便在金馬是輸家,但是幾部重要影片在不同領域都獲得了相應成功——獎項或者票房的肯定。但從這點來看,就像別人強調的,奧斯卡的提名影片都值得一看,它們並沒有鴻溝一樣的差距。那麽,面對金馬,我們只好這麽自我安慰,它沒有錯漏好電影。只要能做到這點,它依然是個好的電影節。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48goldenhorse/pinglun/detail_2011_11/27/10926794_0.shtml

 

看奧斯卡,想國片【聯合晚報社論 2011.02.28 (楨:都爛!另參本館:《當代好萊塢》)

 

 大家盯著螢幕看第83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王者之聲」果然是大贏家,獲最佳影片的大獎,也讓其導演湯姆霍伯因此片而得到最佳導演的小金人。最佳男女主角的項目亦一如預期,「黑天鵝」的娜塔莉波曼和「王者之聲」的科林佛斯摘下影后、影帝的桂冠,都是名至實歸。

今年奧斯卡獎的入圍影片水準很整齊,呼聲最高的「王者之聲」和「社群網站」不在話下,其他如「真實的勇氣」、「燃燒鬥魂」,都是好看又有內涵的好電影。甚至得到最佳動畫片的「玩具總動員3」,全球票房破十億美元,絕不僅僅靠著通俗熱鬧而已,更包含了很多吸引人心的元素。

電影這個產業,國際化到今天這種程度,雖然說來有點矛盾,但一方面呈現普世化的趨勢,卻也同時可見百花勝開的多元化發展。像「王者之聲」和「社群網站」,從主題到全片的調子,看來令人感覺像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代對比的產品,它們各自的粉絲團也許重疊不多,但從電影專業和純然的影迷角度來說,都是上乘的作品;且不管是歷史片或描述現代熱門科技趨勢的故事,背後都傳達了人性的主旨。這才是好片成功的要素。

從這個角度看,近年來國片顯現振興的氣勢,但也還有更勝上層樓的空間。從「海角七號」立下多項里程碑開始,其後的「艋舺」,今年的熱門電影「雞排英雄」,乃至其他的小品「一頁台北」、「茱麗葉」等等,都令人看見清新的氣息。這些片子都以「台味」取勝。本土化色彩鮮明的電影沒什麼不好,例如獲奧斯卡青睞的英國導演丹尼波爾的「貧民百萬富翁」,在台灣異軍突起的「三個傻瓜」,觀眾印象裡可謂印度的「本土片」,但都能突破文化差異而動人心弦。相對而言,台灣這幾年興起的「台味」電影,還不太容易打開海外市場,離當年台灣「新電影」浪潮下的作品獲國際影壇認可的成績,也尚有一段距離。本地觀眾回籠捧場國片,已是好現場,本土電影工作者要再接再厲,希望能更創佳績。

 

 (楨:相較於靠國際得獎轉內銷的侯孝賢/蔡明亮等極具導演作者個人風格的新電影,《海角七號》《不能沒有你》《父後七日》等雖然主題庸俗、內容雜亂、故事零亂、表演平庸,導演靠台灣觀眾熟悉的題材而叫好叫座,但一出島外(連華人市場) 票房便奇差,可見台灣影/評迷之民粹!另參本館:《海角七號》 鐵飯碗 《送行者》民粹亡臺 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苦民所苦 還是專業低頭【聯合報╱張升星/法官2010.01.14

 

總統、行政院、內政部等中央及地方機關首長,陸續要求全體公務員觀賞電影「不能沒有你」,訓勉公務員除依法行政之外,還要表現人性關懷的同理心。從中央到地方同聲一氣的呼籲,再加上監察院長王建煊適時贊聲:「公務員裡有一大堆笨蛋」等語,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不能沒有你」的官僚批判,已經成為當前「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

 該片改編自數年前的社會新聞,一名男子與女友同居生女後,女友不告而別,他則成了單親爸爸。當女兒面臨就學問題必須確定身分時,才發現女友早有結婚登記,按照法律的規定,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爸爸面臨不知去向的女友及其配偶,再加上難以克服的法律障礙,到處碰壁受挫,最後只好訴諸激烈的抱女跳橋而爭取輿論的重視。

 對於並不熟悉法律的多數老百姓而言,本片徹底反映出官僚的冷漠與法律的僵化;但是在法律實務工作者看來,本片則是依法行政的必然結果與倫理親情的無奈抉擇。民法第一○六三條規定:「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因為女友及其配偶存有婚姻關係,因此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既然是「婚生子女」,除非其身分被女友或其配偶提起「否認子女之訴」加以推翻,否則任何人都不能主張其為真正生父,要求認領他人的「婚生子女」。

 為什麼法律必須這樣規定?這個問題涉及法律對於「婚姻」的制度性保障。婚姻是身分上契約,一旦結婚,夫妻就享有婚姻的權利(例如法定身分、財產分配、親子監護等),同時也負擔伴隨婚姻而來的義務(例如履行同居、互負扶養、貞操保持等)。夫妻間的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障,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出生的子女,就不容許他人任意否定其「婚生子女」的身分。這就好像合法成立的契約,第三人不能惡意干擾一樣。這些法律並不是台灣獨有,其他法治國家也有相同的規定。

 導演有感而發的創作,或許蘊藏文以載道的使命,但是政客卻把一部人文關懷的電影,搞成像「南海血書」、「向雷鋒學習」的政治樣板,民粹當道而專業低頭,令人感慨萬千!

 公務員裡確實有一大堆笨蛋,而且越笨,官做得越大!

 

另詳參本館:楊志良辭職信(館長代擬)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468742

 

那些年,我們一起賺的鈔票 2011-8-28 台灣立報社論

 

網路作家九把刀首次跨入電影圈,自己擔任編劇和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初試啼聲即獲得超額的獎勵,不僅票房創下「最快破億」的紀錄,也是首部由網路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叫好又叫座。這種「全民瘋國片」的現象近年來層出不窮,《海角七號》、《艋舺》和《雞排英雄》票房都在億元以上,電影本身的內容優劣姑且不論,電影作為一個商品或一種產業,這些片子都算是成功的案例。

 不過由這些電影成功的模式,能否理出一條作為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道路?這幾部電影的題材和類型都不太相同;以偶像明星包裝也不是必要條件。比較類似的地方在於風格皆是詼諧輕鬆,又好像具有一點人生意義和批判性的小品,唯獨《艋舺》主要是靠偶像包裝和龐大的宣傳費用。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這幾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皆高於國片平均水準,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計畫,2009年台灣電影平均製作成本是新台幣1,462萬元,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製作成本即花了4,500萬;2010年的《艋舺》含宣傳費高達7,000萬;至於今(2011)年的《雞排英雄》和《那些年》則分別花了6,000萬左右的製作宣傳費用。雖然多花錢不一定票房比較好,但似乎已成為票房破億的必要門檻,其中除了魏德聖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票房紀錄令人刮目相看之外,其餘3部票房破億,並不令人驚訝。

 因此,票房破億真正的關鍵是電影投入的資本,否則不論題材、類型或風格,這幾部影片都很難找到共通之處,況且處理類似題材、類型,運用相同風格的電影作品,其間亦不乏優秀者,然而在宣傳及製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自動被市場歸類為小眾藝文片。

 此外,「全民瘋國片」的現象多少帶有國族主義的熱情,猶如「愛用國貨」的宣傳,所以在台灣的電影市場中,除了美國好萊塢為主流,唯一有競爭力的其實還是國片,像是最近風評頗佳的印度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票房仍是冷冷清清,叫好不叫座。畢竟國片作為文化商品,具有文化親近性的優勢,但是這種有國族主義熱情「全民瘋國片」現象並非常態,如何創造屬於自己且有號召力的文化符碼,才是關鍵。

 導演九把刀其實不必再將作品偽飾成獨立製作的小品,何妨與電影產業的同儕多談談「那些年,我們一起賺的鈔票」,為台灣商業電影找出成功模式。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285

 

龍飛鳳舞 2012-01-08

 

從性別倒錯的情境中擷取荒謬突梯的喜劇元素,這原本就是許多國家的傳統劇場裡屢見不鮮的基本戲劇類型,台灣的歌仔戲由女扮男的傳統演出形式,剛好提供了此類性別喜劇另一種轉換衍伸的絕佳架構,很難想像歷史悠久的台灣電影竟然一直到《龍飛鳳舞》出現,才有人想到要拿這樣豐富的題材來發揮。

  《龍飛鳳舞》以歌仔戲班為主題,由貨真價實的歌仔戲天王郭春美飾演戲班台柱春梅,因意外腳傷不良於行,讓原本就已在時代變遷中生存艱困的戲班,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戲班意外發現一名掃街男子莊奇米竟與春梅長相神似,藉故脅迫他頂替演出,緊急集訓後打鴨子上架,竟也矇混過關。朱宏章飾演的春梅丈夫,則不僅要訓練這個假老婆登台,眼前面對的卻又是一個貌似自己老婆的男人。導演王育麟透過劇本與選角的精準契合,不僅為電影奠定了最紮實的戲劇核心,更成為全片最大的趣味所在。

     郭春美以歌仔戲天王的專業訓練,要演一個戲班台柱自然駕輕就熟。但讓人意外的是,她要一人分飾莊奇米與春梅這男女二角,並分別扮演這兩人在台下與台上的不同面貌,竟然可以詮釋得如此層次分明,並拿捏好適切而不過度誇張的喜劇效果。她身為一個專業歌仔戲演員,卻得搖身為一個對歌仔戲一竅不通的人來假裝演員登台演出;她身為一個習慣反串男性的女演員,卻得飾演一個男人再去假扮成反串男人的女人。這些遠比一般歌仔戲單純反串更加複雜的層次,她竟可在首度嘗試電影演出時輕易勝任,實在讓人對傳統戲曲專業演員的演技功力嘆服不已。

   一群戲班年輕演員,是片中較為明顯的敗筆,從模糊的角色個性到薄弱演技,在長輩演員們相較之下落差過大,光靠「我是很喜歡我們戲班這種四海為家、相依為命的FU啦」這種生硬台詞,實在無助於傳達讓歌仔戲年輕化的企圖。若能適度地去蕪存菁砍掉部分枝節,將篇幅保留給更具發揮空間的角色,應可營造更大的感人力量。

   吳朋奉飾演的戲班長子阿義從在外浪蕩到回家扛起重任,又在前妻與戲班小旦間感情牽扯不清,雖是戲份較重的配角,可惜卻在心境轉折與動機上都交待不清,可惜了一個應該可以有更好表現的好演員。此外春梅遠赴印度尋求解答,又與香港男子產生曖昧情愫的一段劇情尤其怪異,不僅與全片格格不入,更無法對春梅身心的巨大轉變提供足夠的說服力。

     然而作為一部開宗明義為春節檔打造的電影,《龍飛鳳舞》就賀歲片這種獨特片型來說,娛樂性卻是無庸置疑的,喜劇的明快節奏控制得宜,並成功地倚重片中的歌曲選擇,來傳達多元化的情感氛圍。本土色彩的台灣電影近年蔚然成風,公式不外乎將傳統與現代元素拼貼錯置,再飆一些流利的國罵讓觀眾大感親和,但所謂的本土,難道就只能有如此單薄的面貌嗎?《龍飛鳳舞》透過真假歌仔戲演員的劇情結構突顯了一個重點:台灣電影不論再怎麼打本土牌,劇本中最重要的仍是從人性與環境中所捕捉到的衝突與趣味。

 http://blog.chinatimes.com/redhot/archive/2012/01/08/1154364.html

 

(楨:相對於黃春明/侯孝賢等鄉土文學/電影之真實反映反思台灣鄉土!

 新鄉土文學電影有兩類虛偽:

 一類是前現代的懷舊性虛偽、如公視的人生劇展。

 一類是後現代的拼貼性虛偽、如近年來本土電影。

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陣頭:三太子的變奏曲

 

馮凱從小螢幕跨足大銀幕的《陣頭》,縱然賣座鼎盛,從創意的格局到執行,終究只是部電影版的電視劇。

 台灣電影近來很瘋三太子,但是多數只倚重三太子的「視覺」符號,從神偶的逗趣造型到豔麗的色彩,卻能創造吸睛效果(如《愛的麵包魂》),但也只是炫麗符號而已,別無深意;《陣頭》是少數碰觸到了三太子神話原型的創作,可惜依舊只是點到為止,依舊只求訴諸三太子的視覺意像,未能從神話中提煉精華,轉換成當代寓言。

 《陣頭》的父子對立情勢雖然激烈,卻不像「封神演義」或「西遊記」那般激情。神話中的哪吒因為在龍宮闖下大禍,累及家門,最後悍然以自戕方式,先割肉還母,再剔骨還父,痛徹心肺的李靖一度還阻止哪吒復生,最後全靠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再造哪吒肉身,從此得列仙班,還能伏魔平妖。《陣頭》的阿泰角色其實跡近哪吒原型,只是火花從未停歇的父子之間,少了割肉剔骨的血花四濺,換成了血脈賁張的口水噴發與拳腳相向,最終的圓滿大和解,亦只是走回了勵志電影的必然軌跡。

 哪吒變奏曲不只是存在於阿西與柯有倫之間,也同樣存在於黃鴻升(小鬼)飾演的阿賢與廖峻飾演的武正之間,馮凱除了讓武正除了喝斥(有時候是罵給別人聽的),還是喝斥(有時候真的是罵給兒子聽的),別無其他立體空間,唯其如此,最後阿賢的棄團叛逃就顯得更加蒼白了。

 人際關係的過度簡化正是《陣頭》的最大盲點。

 例如,廖峻與阿西兄弟鬩牆,究竟在爭些什麼?競逐的利益又有多龐大?廖峻又有多少恨?何以非把阿西逐出台中?而且,兩組陣頭的岐異何在?未能清楚交代的細節,其實正是《陣頭》最重要的骨架,簡單開場,草草終場,恩怨義氣只剩模糊嘴臉。

 其次,阿泰為什麼要以擊鼓取代原本的陣頭基本功?他的夢想是什麼?視野又是什麼?憑什麼確定環島之行的肉身磨練,可以激勵團員的肉身、意志與技藝?不論是革新或者革命,《陣頭》的劇本其實是早就有選定了答案,但從答案回頭設計問卷時,卻少了必要的演算細節,以致於全片充滿了跳躍式思考,既不能提供理論來服眾,更無法從過程中淬煉出迷人元素以動人,以致於最後只能以公路行走時的巧遇記者,成就了因緣際會的報導,因而得能在羽翼未豐,陣形尚未成立的蒼白階段就已暴得美名。

 最不堪的當然是因為阿泰上了電視,有了名聲,更得著了藝術季的表演邀約,死對頭阿賢竟然就捐棄成見,攜手加盟?這種一廂情願的劇情轉折,既缺少陣頭技藝得能揚名立萬的鋪排設計,更讓藝術季的邀約有如笑話,完全不能突顯阿泰的成功魅力與領袖風采,反而暴露了阿賢見風就轉舵的勢利(登山比鼓的挑戰,其實也是一場自不量力,又莫名其妙的不公平比賽),何等失策?正因為《陣頭》疏於細節經營,以致壓軸的表演,固然華麗又催淚,卻依舊只能在沒頭沒腦的格局中翻轉。

 至於林雨宣飾演的敏敏對阿泰日久生情,其實是刻板公式下的必定趨勢,只是《陣頭》卻在他們之中硬插入馬劉品言飾演的記者小畢,因為她的主動,改變了阿泰的命運,但是小畢無所忌憚的熱情,卻也讓敏敏開始吃味,急著捍衛「主權」......這類小糖小醋,純為博君一粲的小兒女私情,正好也說明了《陣頭》的電視劇格局。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1/33513429/

   

   

台長: 阿楨
人氣(4,610)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第四張畫》
此分類上一篇:《熱帶魚》

阿楨
熊熊愛上你 Bear It 2011

導演: 鄭芬芬
演員: 郭品超 柯佳嬿 丁強 庹宗華 陳希聖 馬之秦
  劇情簡介
2009年國片票房冠軍《聽說》導演鄭芬芬的最新奇趣力作,郭品超和當紅小資女孩柯佳嬿主演。
導遊彼得對應付難侍候的旅遊團員已感到深深厭倦,於是把歪腦筋動到視絨毛玩具泰迪熊視為重要寵物或家人的人,替他們帶這些泰迪熊出國旅遊。殊不知橫生枝節,接送泰迪熊途中出了車禍意外,更令他錯愕的是,車上的三隻泰迪熊竟不翼而飛,而早早把團費花光的彼得為了拖延賠償時間與金額,竟異想天開地拿泰迪熊花束中的迷你熊權充歸還三隻熊的主人。
將雅克熊當成兒子一般的朱爺爺、朱奶奶,毫無保留的相信將女兒珍愛的秧秧熊送出國旅遊就能治好女兒小美絕症的王太太,把羊熊當成男友在對待的Selina,還有弄丟「熊遊客」的冏導遊彼得,一群因泰迪熊而相識的人,因此展開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熊熊愛上你》碰觸了「溺愛無生命」的奇特社會現象,曾讀到相關國際新聞的導演表示:「為什麼有人想將愛寄託在泰迪熊、將它們當真人關心?甚至讓它們出國旅遊?」於是她從這點發想構思,藉此探討現代人的人際關係與情感問題。
  關於電影
碰觸了「溺愛無生命」的奇特社會現象,曾讀到相關國際新聞的導演表示:「為什麼有人想將愛寄託在泰迪熊、將它們當真人關心?甚至讓它們出國旅遊?」於是她從這點發想構思,藉此探討現代人的人際關係與與情感問題。
  導演簡介
第二部電影長片《聽說》在09年成為年度國片票房冠軍,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獎,獲台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及大阪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影片短評
給小孩子看看還行 超過10歲的就不用看了
簡直在侮辱觀衆的智商,其心可誅!
腦殘片
一部無病呻吟的爛片
好看又好笑的溫馨小品
  其實這是一部十分溫馨的影片,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最真的情。無論是憂郁症亦或者是自閉症,病根往往都是源于寂寞,因爲心的寂寞而抑郁、自閉。
溫馨又感人~
  台灣的小品電影,沒有大製作,大卡司,可是新一代的電影人還是透過好劇本的創作
  從沈睡的青春﹐聽說﹐到熊熊愛上你鄭導演憑她的感動和決心讓大家好看。請據續加油!
2012-10-29 10:25:11
版主回應
親愛的奶奶:影夢癡愛

瞿友寧毫不諱言愛看電影的奶奶,啟發了他的電影夢想,問題是他要用什麼電影手法,才能不落俗套,既生動又逗趣地書寫這份電影之愛?
  逝去的親人,已經不在了,那是客觀的現實;逝去的親人,一直都在,那是主觀的想像。前者屬於肉身,後者屬於精神,電影的魔法就在於可以雜揉客觀與主觀,創造一個並不寫實,卻可能極其真實的意識世界。
  瞿友寧執導的《親愛的奶奶》是一部半自傳體電影,用「半」來形容,一方面是故事源起在於他的成長歷程,源自私密的個人經驗;一方面則是他提煉了一己的私心夢想,點化成為眾人能懂,亦能共鳴的群體迴響。瞿友寧左腳緊踩住當下的土地,右腳則隨著夢想的風勢舞轉,夢想有了土地基礎,就更添了三分人間溫度了
  瞿友寧在《親愛的奶奶》中坦承自己會走上拍電影這一行,主要是受到奶奶的影響,祖孫兩人的夢想交集在電影,所以也就適合用電影手法來回溯這場夢。瞿友寧選擇了主筆與曲筆兩種論述,主筆是文化城拍片與戲院迷航記,曲筆則是家庭放映機,兩者兼具了時光交錯的趣味。
  柯宇綸飾演阿達的就是瞿友寧的化身(童年時期則另有童星飾演),電影中僅有的一場文化城戲就跨越了兩個世代,一個是他在奶奶帶領下,得見假戲真做的震撼;一個則是跟隨老師到片場參觀,驚識女友李千娜的初戀情。一個是對電影的癡愛,一個是人生的愛慕,同一個場景,同樣是武俠戲吊鋼絲的打鬥場,少年阿達與青年阿達的目光與人影流閃,那是意識與當下視界的流動,驚豔的喜悅寫滿了蜜甜的回憶。
  至於戲院迷航記,瞿友寧則是試圖融合《新天堂樂園》與《開羅紫玫瑰》,打造台版的戲夢人生。《新天堂樂園》是少年托托對著放映室裡放射出來的光束的追尋,《開羅紫玫瑰》則是癡情戲迷終於看見電影主角走出銀幕的夢幻傳奇,《親愛的奶奶》只對強烈光束拍了一個鏡頭而已,主要戲份在於電影人物走出銀幕的傳奇,瞿友寧採用了伍迪.艾倫的概念,請出陳匡怡、蔡昌憲和謝宇威等人另行拍攝了一部《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盗》(回憶文章難免會提及知名的或者難忘的電影片名,但是買版權太昂貴了,換成自製版的彷古電影,不但經濟,自由度也更高,更能縱情揮灑),而且讓每位演員都能走下銀幕,穿過觀眾;甚至電影散場了,演員也收工了,可以去吃宵夜了......看似荒誕不經的戲,卻簡單說明了一件事:少年瞿友寧一直相信,電影是有人在幕後演出的玄奇人生,是癡,亦是呆,卻精準書寫了多少人在戲院裡迷航的少年心情。
  至於少年阿達的眼光一直沒有離開女主角陳匡怡,她也不時回眸一笑,十足勾魂,那份歎息,其實是所有曾經暗戀過電影明星的癡情影迷才能體會的幽微心緒了。
但是這類「電影中的電影」概念,前人已經多次著墨,不算新創,瞿友寧只是藉此展示了「有為者亦如是」的能耐,真正的功力在於透過家庭放映機的壁面投影,訴說思親愁緒。
  劇情來到急於用錢的青年阿達,利用奶奶洗澡時光,闖進奶奶房間翻箱倒櫃找錢,不意卻發現了父親的生前資料照片,父親在阿達小小年紀時即已告別人世,腦海裡並沒有存留父親抱他親他的印象,他亦不曾去探究父親多年來「缺席」的真正原因,阿達想要偷錢卻偷出了家族刻意隱藏的秘密,就在措手不及的命運奇襲下,他呆住了,此時牆上開始湧現了童年時光的泛黃影像,那是類似八釐米攝影家所拍下的往事影像(唯有如此,才有斑駁的時光印痕),光束就對著牆壁顯影時,阿達似乎看見了父親曾經抱他、逗他、親他的舊日風情,那是他有生以來,看得最清楚的父親影像,柯宇綸試圖伸手想要去碰觸父親,可是影像隨著他的手勢移動,手怎麼伸展,就是觸不到,光影一直引領著他轉,阿達不想放棄,於是只能跟著轉動,人子孺慕的孝思惆悵,就在這場「人追影,追之不得,卻又不捨放棄」的情況下,徹底改寫了空間與時間的定義與局限,晉級到了詩意殿堂。
此時,奶奶洗好了澡出來,完全不知道兩眼空茫,站在門口的孫子發生了多大的心靈拔河,遞給了孫子幾張千元大鈔,嘴裡喃喃唸著:「你還是學生,花錢怎麼花這麼兇......」奶奶的溺愛,更突顯了孫子一度意圖「自力救濟」的不堪,讓才剛經歷天倫洗禮的孫子,更形尷尬,悲糗交織,百感交激的千頭萬緒,盡皆映射在柯宇綸一句話也說不出口,只能默默受納的呆立身影中,堪稱是《親愛的奶奶》密度最高的高潮戲了。
  當然,電影最魔幻的角色就屬飾演父親的張世了。他的軍裝造型,搭配林美秀的流利台語,精準交代了這個家庭是外省男人與本省女人合姻的時代元素,電影中他是只能以幻影現形的魂魄,然而每一回的魔幻現身,卻也反應著華人世界「敬親如親在」的神鬼人信念,所以,劇情走到了柯宇綸的「成人」晚餐戲時,一個鏡頭,四款張世相繼現身,表情動作各不相同,各有好戲可看時,你已經可以確認:瞿友寧不但深諳電影的幻術本質,而且信手拈來,皆有文采,儼然已成一方之家了。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0/33802356/
2013-09-27 10:19:53
阿楨
親愛的奶奶的短評

詐騙集團的設計令人困惑,張世屢次穿越令人厭膩,回溯倒敘是否合適,書信轉場是否過硬,觀眾情緒能否堆疊,抽色處理是否切合,《霧中風景》那段是怎樣… 不可否認奶奶(或說女人)、電影兩大主題有「動人」處,導演更放置極多的自我、情感(恐怕太露了)及滿滿的誠意,但都無法改變成果欠佳的事實。
  一部溫情片,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是感動不到人,整部電影的結構和基調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怪怪的,看的昏昏欲睡,也沒有任何想流淚的衝動,也許是我不懂欣賞,個人覺得總體說來算是一部爛片吧。
  我想說這部電影真的很棒  
影片敘事結構很好地與主題相契,因為是回憶思念紀念親愛的奶奶,所以採用倒敘。雖然倒敘手法也常能在其它電影文學作品裡看到,但往往故弄玄虛,用於設置懸念。用在這裡,感覺很自然,也很精妙。電影前面大概3/4都是在倒敘,一個小事件接著一個小事件,而且是層層嵌套。有人覺得這裡結構紊亂,其實細想下,我們平時回憶的時候不也是這樣的嗎?從一件事某點又想到另一件事,想了一會兒就忘了自己怎麼會想到這麼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不過整整3/4時間都在層層嵌套的小回憶中,而且沒有很清晰的線索脈絡,雖然作者每一次都會加入信紙上的旁白來過渡,但依舊感覺腦力無法承受,因為的確,如果沒有看到後面就不知道作者為什麼會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
後來,我覺得有一個比喻很恰當,前面3/4,我們只看到導演在一顆一顆穿珍珠,我們只看到一顆一顆美麗的珍珠,猜到大概也有根絲線,只是因為絲線是透明的,若隱若現,看得不是很清楚;最後1/4時間,導演把手一抖,線一拉,我們就看到了整串珍珠項鍊,因此我們也得以看到那根線。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26179/
2013-09-27 10:26:43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5 20:12: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