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10 10:37:32| 人氣5,195|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飛越杜鵑窩》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飛越杜鵑窩》不同本館前評諸瘋戲之重「情」:
   《鋼琴師:大衛赫夫考傳奇》《美麗境界》《我的左腳》《雨人》《阿甘正傳》《心靈捕手》《無情荒地有琴天》《陸上行舟》《飛越杜鵑窩》《瓶中美人》。
   而似前評《發條橘子》(貼於後)之重「意」:具強烈的對美國精神病政治社會學之批判。
   是嗎?那怎有人看出「反抗共產鐵幕」之「美國精神」「上帝奧秘」呢!
   後現代唄,隨人評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qoo--ozfU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維基百科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監製:麥可道格拉斯/Saul Zaentz
劇本:Lawrence Hauben/Bo Goldman
小說:Ken Kesey
主演:傑克尼克遜/路易斯弗萊徹/威廉雷德菲爾德/丹尼德維托
音樂:Jack Nitzsche
攝影:Haskell Wexler
剪接:Sheldon Kahn/Lynzee Klingman
  《飛越杜鵑窩》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據導演所講,這部電影其實是從他由布拉格之春之後的鐵幕捷克逃到美國的個人經歷而改編的。這次經歷,使他明白到任何的夢想的實現機會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而這種精神,也非常切合美國人一向提倡的美國精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9B%E8%B6%8A%E7%98%8B%E4%BA%BA%E9%99%A2

《飛越瘋人院》百度百科

  影片取材于肯凱西的小說,講述的是被社會抛棄的人們的反抗鬥爭,諷刺了西方社會的非人性化。影片著力刻畫了精神病人的黑暗生活和悲慘境遇,作爲精神病院非人性體制的衛道士的醫生的鐵石心腸和冷酷無情,以及精神病院中"病人"對傳統和體制的反抗。
  影片作風和立意都是十分嚴肅的,但觀衆的反應卻是喧嘩和幼稚的,他們粗俗淺薄的歡呼和掌聲,不應該是對這一部電影的獎賞。雖然影片的情節過于紛繁複雜,但它仍然是一部精彩紛呈的佳作。尤其是在臺詞方面,導演和編劇做了很多努力,許多對白至今都還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926172.html?tp=0_10

《飛越杜鵑窩》劇情簡介

麥克厭惡監獄的強制勞動﹐裝瘋送進了精神病院,從此平靜的精神病院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
精神病院裡的病人們平時管理嚴格﹐不時受到護士長拉契特的侮辱和折磨。麥克對護士長的行為十分不滿﹐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拉契特處處和麥克為難,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樂折磨病人們﹐並冷酷地拒絕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愛棒球的麥克提出看世界錦標賽的實況轉播時﹐拉契特則設法推搪拒絕。
麥克為了讓病人們打起精神﹐快樂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們帶到一個小港口,偷一條船到遠海釣魚作樂,病人們欣喜若狂﹐過了十分快樂的一天。回來後﹐麥克受到了懲罰。不久﹐麥克又把自己的女友弄到醫院裡﹐鬧得天翻地覆。聞訊趕來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其割脈自殺﹐而拉契特卻無動於衷。使原想要逃離病院的麥克再也抑制不住怒火﹐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
拉契特沒有死﹐麥克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腦白質﹐麥克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白癡。“酋長”悲痛地用枕頭悶死了這個實際已經死亡的生命﹐隨後“酋長”砸開了鐵窗﹐「飛越出杜鵑窩」!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Oatm0875050

《飛越杜鵑窩》(陳惠琬)

  潛力,是上帝在每個人內心深處埋下的橡實。外皮望來也許死寂,內裡卻裹蘊著湧滾的生命奧秘。
  所羅門王說:「正如你不知風如何吹,生命如何進入母腹而成形,你亦不知行萬事之神是如何工作。」生命橡實是何時埋進,何時轉熟,我們也許無從知道。但可確定的是,一旦時機觸發,皮開肉綻,迸裂出的常是叫人意想不到的生命驚喜。驚喜著韌力之線,竟可拉得如此之長,耐力之肌,比想像中來得強壯、堅實。
  潛力的觸發,多與我們個人境遇有關。也許是生命畫軸緩緩開卷,開到一處匕首霍然現出時,人被迫著拂袖閃身。那時,人反應之靈活與堅韌,常讓人驚異、憾動。
  平常一袋二、三十磅米,抱得起來並不稀奇,但能扛著跑十幾裏路,便令人無從想像。名導播黃以功曾分享他童年戰亂逃難,母親如何以一介女流之身,把幾十磅的他扛在背上逃生,終逃出母子倆的一條生路,令他終生感念。
  同樣,一個打擊、一個挫折、或一個難以忍受的環境,常會迫使我們化悲憤為力量,在充滿挫折的生活網中,想辦法為自己突圍。這已不只是打開心內倉庫,讓塵封藏貨暴光,有什麼拿什麼地取出應變而己。人逢絕境,被迫臨淵一跳時的飛揚,常可超出平常的軌跡,在生命中跳出一大道又驚人又美麗的弧線。
  星星之火,終可燎原,只待那火柴適時地擦過。而擦出這生命之火最重要的一根火柴,往往不是環境,是人!
  是人的一份尊重,賦與人為知己死的感動與力量。
  美國六O年代有本暢銷小說「飛越杜鵑窩」,探討的便是身為人,當面對社會大環境控制、壓縮人時,一個人如何因眾望所歸,而試著發揮潛質來飛越這大環境的「杜鵑窩」。
  整個小說背景是設在精神病院。社會、制度、醫生、與護士長組合成一個「組織體」,隱藏在霧中用恐怖手腕把人減縮、物化成機器。若有任何不適應或反叛之人,便當作精神病人送進院裡用各種不合理、不人道的方法來「矯正」。
  男主角麥可.墨爾菲應算是社會的混混,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犯了法,為逃避牢獄苦工,而裝瘋賣傻地混進精神病院偷懶。一進去後,卻發現院內病人,其實很人性、很正常,他們許多人的入院是出於志願,因外面的世界,比院內不人道的待遇還要叫他們懼怕,更不能適應。這激起他的憐憫之心。而麥可的自信、無懼與堅強,很令病友們傾羨,很快地便賦與他英雄角色,盼他能帶領他們推翻制度,重拾人的尊嚴。
  果然,原本嘻笑輕挑的麥可,在眾望之下,一下高大偉岸起來。挑鬥護士長,挑戰權威,盼能帶領這群弱者逃出精神病院,飛越杜鵑窩。只可惜他的心雖被提昇,手段卻不見改善,仍停留在用性與暴力來解放被壓制的病友。最後終成悲劇英雄,死於病院之中。
  正如此書的前言:「一隻向東,一隻向西,一隻飛過杜鵑窩。」英雄與平凡人的差別,便常在那選擇飛過杜鵑窩之人。然而,在這缺乏英雄,人人又渴羨為英雄的時代,任何群眾的需要、掌聲與鼓動,都可輕易地推出一個英雄,選擇飛過大環境的杜鵑窩。
  但英雄的外表形像捏塑容易,英雄的品格與精神嵌製困難。像麥可.墨爾菲那樣,只是被激出一時之勇與崇高,卻仍跨不過自己內裡的「杜鵑窩」。轉眼,英雄癱瘓、瓦解,又還回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
  是的,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深淵,一個充滿黑暗與軟弱的「杜鵑窩」須要飛越。真正潛力的發揮,尚不只在「外面」有改變環境的能力,更在「內裡」是否能突破個性中的限制,能飛越自己的「杜鵑窩」,使品格、靈魂被提煉,激出的善質能永遠嵌印在心中。
  但一個人要能作到真正改頭換面,脫胎換骨,那須要有多大的撞擊力呀!
  名百老匯劇「悲慘世界」裡,男主角冉阿讓一生坎坷,為生活偷竊入獄十九年。出獄時憤世嫉俗,投靠一主教家,受到親切招待,卻溫暖不了他怨恨不平之心。半夜爬起,偷了主教銀製餐具潛逃,又被捕。抓回與主教對質之時,主教居然告訴警察銀製餐具是他送給冉的,而使冉無罪開釋。
  當主教送冉攜著銀製餐具上路之時,臨別贈言:「我的弟兄,請記著,有一更高、更美好計劃在等著你。請記著用這寶貴銀子,還有你的熱情,成為一誠實之人。上帝把你由黑暗中拯救出來,我是為上帝的緣故,買回了你的靈魂。」
  這番話深深觸動冉的靈魂,改變了他的一生。不只在生活上奮發圖強,並在心靈上學會了接納人、愛人。日後雖面對苦難,他卻仍選擇誠實,並用生命熱愛澆灌另一孤女的生命。只因在他仍身為天際的一枚孤星之時,曾有一人向他伸手,用愛暖和了他的孤零,使他的靈魂被披沙瀝金,賦與他高尚又肯犧牲的品格。  
  每個人生命中,多少都需要這樣一位貴人,不任生命的橡實隨風吹落,反拾起,用愛心種在豐滿的沃土之中,才能破土而出,長成一樹華蓋。
  江山代有才人出。許多人興起,又摔落。我們可以不待生命走入絕境,便先選擇飛越。我們更可嚐試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用愛與鼓勵幫助別人飛越內裡的黑暗,更進而飛越天地間的千山萬壑。
  我永遠樂見更多的人能飛越杜鵑窩。
http://life.fhl.net/Novels/chen/potential.htm

  「飛越杜鵑窩」,探討的是人與人性,一部電影裡傳達很多個意念,但以平實的手法表現嚴肅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設在精神病院,改編自小說,男主角傑克尼克遜飾演麥可墨菲,是名叛逆性格強烈(鬧事/頂撞上司/工作態度不佳)的囚犯假裝精神異常(妄想/未被允許的狀況下說話),而被送入州立精神病院;女主角露意絲弗萊徹飾演拉奇德小姊,一個以極權專制的手段,近乎無人性的標準化、制式的方法管理州立精神病院的女護士。
  當麥可墨菲被送進精神病院時,史貝利醫師就對他「真的」是精神病患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最後他還是「順利」進到精神病院,他為什麼要裝作精神病患呢?很明顯的,他的理由和印第安酋長的理由不同,是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嗎?純粹是叛逆嗎?無聊到想見識精神病院的生活嗎?應該是為逃避牢獄之災及勞役,而裝瘋賣傻地混進精神病院偷懶。
  精神病院裡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被送進去的,主角麥可墨菲屬之,有自願進去的,有躁鬱症的、憂鬱症的,也有裝病的,有老的,也有年輕的,最特別的是,有幾位住在精神病院是沒有勇氣面對外面的生活,一直說他們還沒準備好,印第安酋長就是這樣的,還裝成又聾又啞的樣子。
  為什麼他們不願離開這個沒有自由的牢籠呢?有點令人悲哀的是外界比院內的高壓、一貫化、非人性更要讓他們恐懼而不能適應,因而許多人是自願入院的,或許院內病人在很多方面是很人性、很正常的。這或許帶了些逃避的成分,當印第安酋長準備好了,他就自信地、雄壯地走出這個牢籠。
  事實上,麥可墨菲一進到精神病院,就看到團體治療中失序的情形,似乎不能幫助病人,甚至在不當的刺激下,可能反而會帶來傷害。他也提出院方應把他們當做人看待,應有的自由、自主不應該因為「簡便」的因素而被撥奪,將病人的行為自由剝奪的結果,只會使得他們更沒有行為能力,更不能適應外界環境,更沒有自尊、自信和生命的希望、前景。
麥可墨菲帶著大夥兒去釣魚,或許是他在精神病院的所見所聞激起他的同情心,似乎病人們也很羨慕他的自信,也佩服他敢做他們不敢做的-單槍匹馬挑戰管理者的權威,希望他能帶領他們爭取他們的「權益」,推翻既有的制度,重獲人性的尊嚴。
  可惜的是,麥可墨菲並沒有真正一套方法或有效的反抗去刺激精神病院的改革,話說回來,挑戰根深柢固的舊制度本來就不是易事。最後,他雖然挑戰了護士長及精神病院的權威,卻落得病友慘死、自己遭電療的下場,精神病院內一切如故,標準化、規格化、單一化的作昔及管理依然如故,除了拉奇德小姊的頸套外,沒有任何的不同。雖然如此,不見得是那麼神聖的-對於人的尊重,賦與麥可為知己死的感動與力量-麥可的確想要幫助他們。
  麥可墨菲有多次逃離精神病院的機會,他卻總是回到精神病院,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複雜的,逃避牢獄之災及勞役是他進到精神病院的原因,也可以是他不想離開精神病院的原因,但如同他對印第安酋長所說的,遠走高飛,不就高枕無憂了,起初他想帶同為假精神病人的印第安酋長離開,所以耽擱了,後來釣魚和大鬧精神病院那兩次,則是他對於這些病友的不捨吧!
  從某種觀點來看,墨菲在進入精神病院時,可能真的有某種的精神病,愛鬧事的個性或許是種病,也可能在進入精神病院時是正常的,但不論開頭如何,他在最後面對慘死的景象時,把拉奇德小姊壓在地上用力掐住她的脖子,當時他是否完全失去理智,是他本身反社會的傾向,還是說他出於驚懼、憤怒還是有虧欠感,恨護士長的處置不當,抑或憤怒他的好意反而致人於死?
  另外一個問題是,正常人在精神病待久了是否會被影響呢?我相信有的,我覺得麥可墨菲失去理智的那一幕或許就是這個環境的影響,護士長的冷酷若不是本性,或純粹是對於病人不正確的態度,那或許也是這個環境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交相影響。
  為什麼把電療當作處罰病人的方式?聽說做電療一定會先麻醉,病人不會感到痛苦,是一種安全,副作用少的治療方式。在片中把他電擊成植物人是不是為了方便控制他呢?最後印第安酋長幫助他解脫了,算是種尊嚴吧!不用再如行屍走肉般的躺在床上,卻是「直的進去橫著出來」。不管他是怎麼樣的人,似乎總是令人惆悵的。
  我想問的是這樣的精神病院的目的在那裡?對於病患有任何的幫助嗎?是要協助他們獲得重返社會的能力嗎?只是公式化地管理這些人的生活起居嗎?是要照顧他們到老死嗎?為什麼不把精神病患當人看待?那麼多種不同的精神疾病難道是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的嗎?為何不依照各別的狀況加以治療呢?除了當時的知識仍不足、觀念不正確外,還有其他合理解釋這些錯誤嗎?
  「飛越杜鵑窩」暗示整個大環境(社會、制度、醫生、與護士長的組合)把人(精神病患)視為「東西」,為了方便照顧、看護、管理、控制,將人物化成為無生物、機器,這手段,十足恐怖的手腕完全不尊重人這個個體的價值與尊嚴。首先,把不合乎體制規範下的人、不能夠適應或適應不良的人及反叛社會的人當作精神病人送進精神病院,用不合理、不人道的方法來匡正他們,如果在精神病院有任何不適應或反叛的人,甚至膽敢挑戰權威,就以暴力的方法處置他們,下場就像麥可墨菲一樣。
  當一個人面對著一個高壓的大環境控制時,該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潛能來飛越這大環境的「杜鵑窩」。周圍的人似乎以一種渴望的心情企盼著他對這個大環境有所改變,他要怎麼做?麥可墨菲扮演了像是個領導者的角色,反抗精神病院的僵化、沒有彈性的高壓制度,最後被院中醫生將他電擊成癡呆者。
  腦、神經系統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非常多的未知仍等待人們去發掘,只是有些觀念是現代人必備的,重視「知識就是力量」,認識腦如何工作以採取正確的步驟來面對問題;瞭解正常與不正常的分野在於程度上的不同,是個連續性的向度,沒有絕對的界線;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生命本來就是場硬仗,不順遂是必經之路,不是虧待,更不是不幸;心理的創傷確實能改變腦的生理組成,因此我們得重視「輕微」的失常,已免情形惡化,並積極地促進人的健康。
  總之,這是一齣以不慍不火的方式呈現具高度批判性的主題的電影,非常好看也發人深省。無怪乎拿下大滿貫-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五項奧斯卡金像獎。
http://blog.yam.com/popororo/article/4989334
 
飛越杜鵑窩>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

  《飛越杜鵑窩》是美國作家克西(Ken Kesey, 1935-2001)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小說。當時反建制、反權威的熱潮方興未艾,可是這本小說很快成了暢銷書,可說是美國六○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先聲。一九七四年,以這本小說改編的舞臺劇上演了。可是國人比較熟悉的,是電影版的〈飛越杜鵑窩〉(1975)。
  電影〈飛越杜鵑窩〉在一九七六年的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出盡了鋒頭,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大獎,在影史上極為罕見。導演米洛須福曼(Milos Forman)出生於捷克,後來他再度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的〈阿瑪迪斯〉(1984),就是回故鄉捷克拍攝的。男主角傑克尼柯遜,現在是硬裡子性格演員,也是奧斯卡獎上榜常客。女主角露易絲弗萊雪(Louise Fletcher)的作品也相當多,不過她後來沒有再得獎,最近幾年的片子也沒在國內上映,大家對她可能比較不熟悉。
  但是露易絲弗萊雪在〈飛越杜鵑窩〉中扮演的精神病院「護理長」(the Big Nurse),的確是全片的靈魂人物;她象徵法律與秩序的壓制力量。傑克尼柯遜扮演的麥克墨菲一開始就不是個「正常的」精神病患者。司法機構送他到精神病院,是要醫師評估他是不是個精神病患。但是,麥克墨菲一進入病院,便以嘻笑怒罵的態度嘲弄一切,對於講究秩序的護理長,不只是挑戰,還是威脅。她非得馴服麥克墨菲不可。不然,其他的人群起效尤怎麼辦?唯恐麥克墨菲搞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的後果,大概是她最可怕的夢魘吧。
  電影中最令觀眾心驚的戲,大概就是對不馴的病人施以電療了。事實上,以電擊治療精神病患的點子源遠流長,直到現在,仍然是精神科醫師可以考慮採用的非常手段。不過,在〈飛越杜鵑窩〉中,護理長整治麥克墨菲的絕招,不是電擊,而是以手術刀破壞他大腦的前額葉。手術之後,麥克墨菲終於變成了一個「正常的」精神病患者,再也不會搞怪了。
  毀謗官司
  克西創作《飛越杜鵑窩》的靈感,源自他的親身經驗。他從奧立岡大學畢業後,得到獎學金到史丹佛大學創作碩士班進修。他為了賺生活費,志願到心理系參加服食迷幻藥的實驗,又在校區附近的榮民醫院打工。《飛越杜鵑窩》出版後,醫院的一位員工出面控告作者影射與毀謗,結果克西與出版商把書中兩處情節改了,可見他的確把見聞編入了小說。
  不過,最應該出面控訴克西毀謗的,可能是當時仍在史丹佛大學附近行醫的富利曼醫師(Walter Jackson Freeman, 1895-1972),因為他是美國第一位以破壞大腦前額葉的手術治療精神病患的醫師。
  富利曼醫師
  富利曼的外祖父當年是美國腦外科的先驅,在南北戰爭期間累積了大量治療創傷的經驗。他69歲封刀,可是繼續著述、編輯外科學教科書。一九三二年,他以九五高齡過世,但是那一年,他仍然出席醫學會議。
  富利曼從小就由母親安排,學會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還學習演奏大提琴。可是他在耶魯大學讀到四年級之前,仍然不清楚將來要做什麼。富利曼的父親也是外科醫師,卻勸他別學醫,並以一些親戚為例,指出他們做生意極為成功,五十歲就退休了,享受人生。但是他很有主見,判斷那些親戚是因為經商很無趣才「五十歲退休」的,他希望他從事的行業,能令他像外祖父一樣,不知老之將至。
  於是富利曼立志學醫,耶魯大學畢業後,進入賓州大學醫學院就讀。那時,他的外祖父是美國醫界大老,仍然活躍得很。畢業後,富利曼靠外祖父的關係,到巴黎、羅馬、維也納跟隨當時神經醫學界的重量級人物進修,二十九歲(一九二四年七月)就擔任首都華盛頓一家公立精神病院的病理實驗室主任。由於華府地區的醫學院水準相當差,富利曼很快就受聘為喬治華盛頓醫學院與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
  富利曼在費城賓州大學醫院實習的時候,就對神經系統極為著迷。神經系統的功能組織極有條理,從病人的症狀推斷病竈,既能考驗自己對神經系統的了解,對自己的觀察、推理能力也是個挑戰。他對各種神經疾病,都能模仿其精髓。他講解神經病理學,無論以屍體還是以病人示範,對臨床醫師與學生都是極富啟發的經驗。
  基本上,富利曼認為「精神疾病」是器質性因素引起的,因此對「精神分析」理論,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對佛洛依德等人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方法,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耐心。一九三○年代,有人開始鼓吹以胰島素、神經興奮劑、電流「震撼」病人身體,期望病人的神經系統因而「重新啟動」、恢復正常。富利曼大概是美國華府地區第一個使用「震撼」療法(shock therapy)的醫師。
  不過,一九三五年八月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神經學大會,改變了富利曼的生涯。
  墨尼茲醫師
  到倫敦出席神經學大會,也改變了另一位神經學家的命運,就是葡萄牙裏斯本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墨尼茲(Egas moniz, 1874-1955)。墨尼茲出身葡萄牙上流社會,自大學時代就對政治感興趣。他自醫學院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師,教授解剖學、病理學,可是同時還擔任國會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墨尼茲出使西班牙擔任大使,戰後還率領葡萄牙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但是由於葡萄牙政局動盪,軍人擁戴的一位經濟學教授最後擔任總理,創造了獨裁政權。墨尼茲的政治興趣從此消沈,專心行醫與研究,那時他已五十出頭了。
  墨尼茲常到巴黎,自認為自己的神經學訓練是在巴黎完成的,因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許多國家的年輕學者都到巴黎學習神經學。一九二六年,墨尼茲接受法國友人建議,決定研究改進X光血管造影術,以拍攝大腦血管照片,協助臨床診斷。一九二七年六月底,他得到了第一張清晰的照片,第二天立即搭快車前往巴黎,在巴黎神經學會、法國國家科學院報告他的「新方法」。然後,他繼續不斷發表論文,宣傳「他的方法」,到了年底,已發表了八篇論文。
  次年一月,諾貝爾獎委員會就收到了兩封信,都是墨尼茲在裏斯本大學的同事寫的,推薦墨尼茲。可是審查委員發現,墨尼茲的成就其實是改進前人的方法,而不是他原創的,此外,墨尼茲研發的技術似乎並不安全,因此沒有頒獎給他。
  到了一九三三年,又有人推薦墨尼茲角逐諾貝爾獎,同樣是他裏斯本大學的同事寫的信。這一次,諾貝爾獎委員很認真地考慮了他的獲獎資格。他們最後的結論是:墨尼茲的功績在改進前人的技術,而創意源自美國神經科醫師丹地(Walter Dandy, 1886-1946),所以兩人應該一起得獎。但是那一年沒有人推薦丹地,只好刷掉墨尼茲了。一九三四年,墨尼茲以大腦血管造影術為主題,已經發表了兩本書,一百一十二篇論文。可是他可能心裡有數,此生想得諾貝爾獎,希望渺茫。
  國際神經學大會
  一九三五年八月,墨尼茲與富利曼都到倫敦出席第二屆國際神經學大會。大會特別為墨尼茲留下一面牆,讓他展示研究成果,富利曼的展示區就在附近,可是面積很小,吸引到的人潮遠不如墨尼茲。
  大會有一天專門討論大腦皮質額葉的功能。宣讀報告的學者多是歐洲的知名神經學家,他們列舉大腦創傷病人與大腦手術病人的認知功能缺陷,討論額葉的功能。此外,美國耶魯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佛頓(John Fulton, 1899-1960)發表了他以黑猩猩做實驗的結果。他的報告中,有個細節引起了墨尼茲的注意。
  原來佛頓的實驗室有一頭雌性黑猩猩,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不肯合作接受測驗。可是動了額葉切除手術之後,她似乎就很愉快地接受測驗了。根據佛頓後來的回憶,墨尼茲當場起立發問:動物動了手術之後,精神症狀就不再惡化,也不再表現教人討厭的行為,那麼對人類精神病患,同樣的手術不就是個可行的治療方案嗎?
  前額葉腦葉切除術
  墨尼茲是個劍及屨及的人,回到葡萄牙後,他沒有做動物實驗評估手術效果,或是研究安全的手術法,十一月十二日就在醫院裡為一位精神病患動手術,破壞大腦額葉。他的方法極為粗糙:在病人前額上左右各鑽一個洞,然後注入純酒精,殺死腦細胞。接著,他在六名病人的額葉上動了手術,每一次都做了一些調整。到了第八名病人,他採用了一個全新的方法:以特製的手術刀破壞額葉的「白質」(神經纖維),他還為這種手術鑄造了一個新字leucotomy(白質截斷術)。
  第二年春,富利曼讀到墨尼茲以法文發表的簡報,立即訂購了墨尼茲預定六月出版的專著。他讀完後,決定暑假過後就跟進。他找到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名63歲婦人,她似乎患了躁鬱症,而墨尼茲認為這類病人的預後最佳。這對夫婦決定接受手術,只因不然就得送她到精神病院了。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四日,那位婦人在動手術之前,突然改變心意,因為她發現醫生會把她的瀏海剃掉,富利曼安慰她說,他會盡力留下她的瀏海。手術之後,富利曼沒有將她的瀏海留下,可是,她已經不在意了。
  然後,富利曼幾乎以一個星期動一個手術的速度累積病例,到了十一月十八日,富利曼出席南方醫學會在巴地摩爾舉行的大會,已有六個病例可以報告。由於他認為這種手術其實不只破壞了白質,「灰質」(神經元)必然受波及,所以另外鑄造了一個字lobotomy(腦葉切除術),現在仍然通用。
  質疑
  大家聽完富利曼的報告後,極為震驚,等到回過神之後,才追問細節以及醫德的問題。醫界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腦受到創傷的病人,印象仍然十分深刻,那些病人的情緒、智力、人格都發生了變化。現在由醫師在病人大腦上製造類似的創傷,居然叫做「治療」!醫界能夠坐視嗎?
  可是醫界的確坐視了。
  墨尼茲的報告發表之後,許多國家都有人跟進,不只美國。富利曼鍥而不舍,在一九四二年出版了專著《心理手術》(Psychosurgery),以大量病例與更說得通的理論說服了更多人。一九四三年秋天,富利曼收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信,請他推薦有資格角逐諾貝爾生醫獎的人選,可見他在國際學界的聲譽。
  墨尼茲自一九三七年起就不再發表心理手術的論文,一方面因為他的手術方法與理論都嫌粗糙,許多人發表了改進的報告,另一方面,他是公認的「心理手術原創人」,地位穩固得很,不必擔心後起之秀。
  一九四八年,葡萄牙政府資助第一屆國際心理手術大會在裏斯本舉行,吸引了兩百多位專家,自28個國家前來向墨尼茲致敬。會後,諾貝爾獎委員會收到許多推薦函,提名墨尼茲。一九四九年十月,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瑞士神經生理學家赫斯(Walter Hess, 1881-1973)與墨尼茲分享當年的生醫獎。到今天為止,墨尼茲是葡萄牙唯一得到諾貝爾獎的學者。
  這一年,美國就有五千名精神病人接受心理手術。
  心理手術沒落
  諷刺的是,墨尼茲得到諾貝爾獎肯定的那一刻,也是心理手術盛極而衰的歷史轉捩點。一九五○年代初,醫界逐漸放棄了心理手術。
其實我們以常識即可判斷心理手術的療效是個幻覺,根本不用舉實例說明。因為我們直到現在還不清楚大腦的功能組織,更不清楚各種精神疾病的病理。在這種情況下,以手術器械(例如鈍刀)插入病人大腦胡亂攪和,無異盲人騎瞎馬。我們應該討論的反而是:為什麼這種莫名其妙的「治療」方式在世界各地都有醫師熱心採用、推廣?
  關鍵在於精神病患是社會的負擔。
  以美國為例,接受手術的病人中,有半數是公立精神病院的病人,而公立病院的預算差、待遇低,精神病院的醫師在醫界只居邊緣性地位。這是精神病患在社會中得不到足夠同情與支援的後果。當然,這個後果也與他們的病情、一般人對精神病患的刻板印象有關。總之,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精神病患都是負擔。因此,任何能夠減輕負擔的手段,都受歡迎。學者指出富利曼擅長利用媒體宣傳心理手術的神妙療效,也是心理手術風行的關鍵。但是,如果沒有需求,大眾怎會趨之若鶩?
  一九五○年代初,心理手術開始沒落,並不是醫界突然覺悟這種手術的後果並不理想,而是「心理藥物」誕生了——各種抗憂鬱藥、抗精神分裂藥成為治療精神病患的主要手段。
  我們對於精神病患的態度,其實沒有根本的變化。
  富利曼與克西   
  一九五四年夏,富利曼遷到加州史丹福大學附近,繼續活躍在醫界。他仍然在宣傳心理手術的療效,只是時不我予。一九六一年一月,克西大概正在寫作《飛越杜鵑窩》,富利曼到舊金山一家醫院對一群心理分析醫師演講,主題是〈心理手術對青少年的療效〉。他報告的六個病例,最小的只有12歲,他們都接受過「心理治療」。富利曼的目的在攻擊「心理治療」,結果當然不歡而散。此後,他在醫界就越來越吃不開。不過,他直到過世,仍然在宣傳心理手術。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3&popsc_aid=290

《發條橘子》

  你是要評1962年小說原著的《發條橘子》(城邦,2003)或是庫柏力克1971年改拍的同名電影?依作者伯吉斯1986年版的<引言>自白:
  「《發條橘子》在美國從未全文發表過…廿一章對我很重要,但對於紐約出版商來說,它們是無關緊要的。他出版的小說只有廿章,執意要砍掉第廿一章…我在1961年的時候需要錢…如果出版此書的條件就是刪節,那就刪吧…我的後半生確實有大量時間在複印關於創作意圖和意圖落空的聲明,而庫柏力克和紐約出版商卻厚顏地享受肆意歪曲帶來的回報…第廿一章裡發生了什麼呢…簡單說,我的惡棍主角長大了。他厭倦了暴力,承認人的能量用於創造勝過用破壞…如果小說不能表明變化,那就離開了小說的領域,而步入寓言或諷喻的範疇了…紐約出版商認為,我的第廿一章是見利忘義…它溫和乏味,活像主張性本善和自由意志的貝拉基主義者,不願意承認人可以成為萬惡不赦的典型。他的意思是說,美國人比英國人更堅強,更能夠面對現實……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對人生的公正描繪。我這樣認為是因為按照定義,人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來選擇善惡。只能行善或者只能作惡的人,就成了發條橘子──也就是說,他的外表是有機物,具有可愛的色彩和汁液,實際上僅僅是發條玩具,由著上帝、魔鬼或無所不能的國家操縱…不幸的是,我們身上原罪深重,反而認為惡很誘人,破壞比創造更加容易,更加壯觀…不幸的是,我的譏諷小書竟吸引許多人,因為它就像一筐壞蛋,散發著原罪般的臭氣…我自己承認的原罪是健康的…不過此書也有道德教訓在內…這個教訓顯得不合時宜,為此我傾向於貶低《發條橘子》,這麽說教的作品是不可能富有藝術性的。小說家的任務不是說教,而是要展示。我展示夠多了…我使用了帶俄語意味的英語──納查奇語,藉以緩和色情描寫可能引起的露骨反應,它把此書寫成了一場語言冒險。人們更喜歡看電影,是因為他們對小說語言望而生畏,這是正常現象。」(p.23-9)
  上述真是篇少見的作者的自白,道出了小說作者、小說文本、出版商、改拍電影導演、讀者、甚至譯者等之間的解構關係。
  基本上我認為作者是位半吊子的道德哲學家或是入錯行的小說家,做為譏諷小說、它的語言充滿了文字魅力(至少中譯是如此),稍有品味的讀者都能感受到、尤其是主角的內心獨白,更不是電影的影音魅力所能取代。所以第廿一章的敗筆不在如唐諾在<伴讀>所言:「這個無預警的180度逆轉結局把整部書帶回青春成長小說」(p.10),唐文太被作者的善惡自由意志的偽哲學意圖誤導了,其敗在於作者最終想以「說教」強壓整個文本的「展示」。
  要是導演不能發揮影音魅力而被作者的道德意圖誤導的話,不但連原著的文字魅力將盡失,連影像魅力也無從展示,所以電影中誇張譏諷的表演非但不是如一般所批、認為是討好觀眾的煽情,而是譏諷小說的文字魅力之影像式之展示,連二場誇張的性道具和表演、也是極具裝置藝術和行動藝術的意味(另參本館《身體與行為藝術》《政治‧權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47/20060531071952

殺客同萌 Sucker Punch  2011

導演: 查克史奈德 
演員: 愛蜜莉布朗寧 艾比柯妮許 吉娜馬隆 凡妮莎哈金斯
  劇情簡介
繼陽剛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另參本館:《波希戰史》)後,查克史奈德這次選擇了女武打英雄的題材,拍攝成本八千五百萬美元,片中有不少驚險的特效和華麗場景,包括東方的武打動作和紅磨坊式的歌舞場面及充滿未來感的大都會。
一個名為「洋娃娃」(愛蜜莉布朗寧)的女孩,其神智清楚但仍被迫關在精神病院中,惡毒的繼父想盡各種方式要在五天之內把她逼瘋。「洋娃娃」並沒有因此失去生存的鬥志,反而下定決心要追尋自我及自由。她透過幻想一個美好世界的景象,並且進行逃亡的計畫。
於是,「洋娃娃」找來了四個女孩跟她一起進行逃亡計畫。她們每個人各擁有一項獨門武器,用來對抗奇想世界中的各式各樣的敵人──有毒蛇、二戰軍人、日本武士以及未來世界的機器人;不僅要打敗敵人,還要偷齊五樣物件才能順利的逃出。
劇組幕前幕後集結不少亞裔血統的影星和工作人員。除了有女演員凡妮莎哈金斯與鍾潔咪演出外,還有知名的華裔攝影師方賴瑞(Larry Fong),與查克史奈德合作多次的華裔剪輯師許偉樑(William Hoy)等。

觀後感:殺客同萌

我寫這篇時有些心痛。我承認我是Zack Snyder的粉絲,在新世代導演中,我對Snyder的愛僅次於Nolan,從活人生吃到貓頭鷹守護神我每一部都看了超過兩遍以上,我甚至特地請國外的親戚寄了一片Watchmen Ultimate Cut給我。他絕對不是一個完美的導演,許多影評痛恨他並不是(專業影評網站Playlist就非常厭惡他)單純找票房導演的碴什麼的,以高度風格化的導演來說,Snyder既不像昆丁塔倫提諾有惡狠狠將學院派技藝拿來翻炒的能力,也不像達倫亞諾夫斯基或拉斯馮提爾一樣可以拍出使人惡寒到心底的變態心理劇,他有的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視覺稟賦,請記住「獨一無二」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決定了Snyder為什麼不同於麥可貝之流,比起後者的大而無當,Snyder對於自身風格之掌握讓我感受到這個導演是多麼鍾情於實現自我祈願─雖然他的祈願不一定能將電影帶往好的方向─講誇張點好了,輕拋劍外,千山我獨行的姿態。
  昔我往矣.......今我來思,想起誰了沒?總之,就是那種很「酷」的人。
  這樣的姿態非常容易勾起有相同興趣之人的認同,尤其,他對流行文化自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怪異見解,他超愛慢動作,連吳宇森都沒濫用自己賴以成名的寶貝到Snyder的地步(好吧,或許有,你看那邊那群鴿子),他愛流行音樂,並非是市場上的口水音樂,而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曲,他的視覺構圖精緻華美,有許多讓人無法喘息的巧思。你可以罵他空洞、將視覺與劇情本末倒置,但你不能不承認他真的是個非常有格調的導演。
  如此從一而終也註定了Snyder的缺陷與極限。在看過Sucker Punch以前我也不想用「極限」兩個字,因為在我看來這對任何導演而言都是極大的污辱,然而在看完SuckerPunch以後,我想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人在貫徹自我前還得先將自己擺放在適當的位置。事實上早在拍出300時缺點就已悄悄浮現,他能完美實踐改編作品重現大螢幕的氛圍與構圖,他能賦予改編作品獨一無二的風格,而且他完全有一個導演該有的基本能力,許多Snyder的同業自MV導演轉戰螢幕後只會拍武打戲而文戲粗糙,他卻有一個文化創作者該有的品味,但在編劇這一塊Snyder始終顯得欲振乏力,在幫300編劇時中他完全沒更動任何劇情,到了Watchmen時他除了要求編劇「更忠實、尊重於原作」以外並沒有插手,而貓頭鷹守護神,
  Snyder雖然將故事說好了,但他卻無法遏止編劇的失誤導致了本應獲得更多美譽的電影淪為看過即忘的娛樂片。
  而如今到了Sucker Punch,當Snyder終於有一個完全做自己的機會,他卻自曝其短,很明顯的,他的風格不適合套到編劇上頭來,更糟糕的是,他缺乏不讓想像力暴走的自制力。
  事實上,看完Sucker Punch後,種種念頭在我腦袋裡旋阿旋的,我試著從中找出一個準確的,明晰的概念,但卻節節敗退,是在一段文湖線捷運上寧謐的小睡中使我省悟到Sucker Punch為什麼會成為一部失敗作:太龐雜,太混亂,太不知所云。
  我詳加說明一下我的意思好了。Sucker Punch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當它的形式讓人感覺像是一部B Movie時,偶爾的靈光一現卻會讓電影死灰復燃而使人正經的看待它,然而不久後的一個轉折卻又會讓你希望放空腦袋純粹將之視為一部史密斯先生之類的B級爽片,電影在兩個極端間搖搖擺擺不知其所終,這就是Sucker Punch。於是,觀眾不能像看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一樣,因為對於麥可貝的文戲毫無期待而專注於大而無當的特效,也不能像參加全面啟動中諾蘭的智力遊戲,專心一致的燒腦。它的本意是希望什麼都是,但最它的本意是希望什麼都是,但最後它什麼都不是。
  當你詳加檢視,Sucker Punch的劇情並不無腦,然而,它卻像是一個妄想成仙的人的腦袋過度運作後的吊詭結果,到最後不僅自己身陷玄虛幻境,連帶將旁觀者帶入五里霧中。我想Snyder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說些什麼,他有意創造出現實與虛幻間的迷離情境,諾蘭的全面啟動是俄羅斯娃娃般層層疊疊的夢境結構,Snyder則試圖透過畫面剪接與圖像暗示、雙關意涵台詞甚至是時間軸刻意錯置來誘導觀眾的理解方向,一草一木都能產生聯想,但在前二十分鐘踉踉蹌蹌卻充滿期待的兜圈子後,他卻完全毀了自己方才的努力。
  聽起來很矛盾,實質上是種諷刺,因為正是Snyder對於自己創造的奇想世界無可自拔的迷戀將Sucker Punch帶入無可挽回的境地。而即便這是Snyder的影像炫技之大成,我卻缺乏一探究竟的心情,我本以為跳Tone不成問題,但事實上:問題可大了。跳舞即為戰鬥並不是個很蠢的點子,但當Snyder將之濫用且誤用時,就成了過關打王式的愚蠢。諷刺之中的諷刺,Sucker Punch就技術面而言真的沒什麼好挑剔之處,慢動作與各種炫到「破表」的運鏡硬生生將Snyder以往電影的動作場景比了下去(不代表比較好,但肯定更華麗),如果我能帶著看B級片的心情來看Sucker Punch,肯定比喀藥還High。配樂也是將現實場景與Snyder的暴走想像力完全切斷的幫兇,除了一開始哀傷而迷炫的Sweet Dream外,其餘的既成音樂選用除了讓戰鬥顯得更炫以外並沒什麼幫助,甚至完全可以視為獨立的MV來觀賞。
  寫到這裡我不經想起Snyder曾經在訪談中提起的「Brazil」。巴西是泰瑞吉倫傳世之作中為人稱道的一部,同樣充滿奇想,同樣不合邏輯,同樣想闡述現實的殘酷與心靈幻境的美好如此哀傷的主題,但Sucker Punch僅僅有Brazil的皮骨而沒有靈肉,因為Sucker Punch的靈肉仍然是Snyder的「風格」而不是Snyder想講的「故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創作者的悲哀,他對於貫徹自我的毫不收斂竟然成了自戕,將Sucker Punch硬是大卸八塊成難以拼湊的碎片,試圖尋找深度者繞了大半圈什麼都沒找到,僅剩空泛的口號,想體會動作爽度的人只能「間接」的爽,因為在你自瀆到一半時,嚴肅與哀傷的氛圍又會突然繚繞四周使你敗興。
  Sucker Punch不是一部好片,卻也不是一部爛片─但這正是它最悲哀的地方,它根本什麼都不是。Zack Snyder,我真的非常,非常的喜歡你,但你真的還不
3F
我想版主可能對Zack期望過高,我自己是覺得就美術風格跟音樂還是有水準之上,對劇情好或不好 我早就麻木了,影展片先不提,這一年半年來,院線片有哪幾部看了讓人覺得劇情很棒呢,尤其是標榜聲光效果的電影.他可能沒有比守護者或300帶來給我更多震撼,也沒有比全面啟動來的面面俱到,不過如果要拍的比這些都好才算正常,那也太苛刻了.我倒滿想知道女性朋友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比其之前的美漫系列的大男人主義,這部是不是有點不同
10F
這部片把日本的御宅文化,御宅美學發揮到極致,難怪對於喜不喜歡動漫文化的觀眾來說,對於這部電影的喜愛程度有很大的差異!
11F
御宅文化?其實真正的日本人拍的武打片反而不好看了,還是好萊塢厲害啊
13F
我每次看完電影後,都會來開眼看看大家的想法. 開眼裡的留言者大多很隨性,很直白(髒話一堆),且不太深入研究...所以我都只是來湊湊熱鬧.結果大大你完全說出了我心中混亂,矛盾的思緒呀!!我在回家的路上,陷入一片混亂.到底是好看還是難看?明明場面精采為何看了卻顯沉悶,那些隱喻,那些意象,似有似無.現實與幻想互相交錯,像是絕妙的安排,又像是刻意彆扭又做作的搪塞....真的就是太龐雜了!現實與幻想的節奏無法順暢的連結起來.該爽的時候爽不起來,該嚴肅的時候則難以平靜...唉,你說得太好了!給你一個讚
14F
這片超正點的啊,有美女,有動漫,有高級特效,有劇情,不是那種看了變形金剛打打殺殺了兩小時就忘記的片子啊.版主真的也很愛這位導演吧,愛之深責之切,但有時是這樣...用太多學理或比較太多經驗法則,反而失去純粹看電影的樂趣,不過只是看電影
16F
我看完影片(首輪末期的時候)還是很喜歡殺客同萌.根本不用想太多啊.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惡評.實際去看.我覺得真的很好看啊?
17F
在你的內心激起漣漪.這不證明已經產生共鳴了嗎?你有這樣的感受(其實我覺得看過的人多少應該都有)不就是被電影感動?
18F
版大分析精確,此片又想達到動作刺激,又想兼顧比較深層心理,結果落得兩邊不是人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5642

真實童話-殺客同萌〈Sucker Punch〉

【殺客同萌】無疑是我今年初最為期待的電影,撇開導演Zack Snyder本人的才華洋溢,光是天馬行空的創意劇情就值得我的高度期待。女英雄的電影一向難拍,要不像【特攻聯盟】那樣看似描繪男孩的成長,實則是女強人的蛻變,不然就像【生死格鬥】、【霹靂嬌娃】那樣看似闡論女英雄,但實則仍將納入男性沙文的思考範疇。Zack Snyder的期待度則絕對可以排得上我最為看好的好萊塢新生代導演前三名的寶座,每年拍攝大片的導演多如過江之鯽,無論是【全民超人】的Peter Berg、【騎士出任務】的James Mangold都以大明星大成本為號召,肩負著片商的重大期待,但結果卻仍是不一。
  【殺客同萌】的出現有幾個重要的指標性元素,這是Zack Snyder的完全原創作品,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意劇本,同時Zack Snyder的影像極致風格化也讓影迷們早在半年多前就在期待,我們到底可以看到什麼?而早在我看完電影之後,心裡不免冒出了兩種想法的交集,一種想法是Zack Snyder絕對可以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天才導演之一,但前提是他必須要有足夠的成熟概念,可以凌駕他那想像奔馳的影像美感。另一種則是對Zack Snyder的些微失望正在蔓延,因為稍加經營,這絕對可以是一部探討心理學的上等傑作,只可惜劇情視效相比之下,他終究選擇了視效的那一方。
  但這仍無礙於Zack Snyder的未來發展,我們都知道【活人生吃】、【300壯士】及【守護者】有多麼地好,其中可能稍有微詞的便是【守護者】,Alan Moore極富深度的哲理作品,仍無法在商業及藝術上獲得完美的改編,但仍無損於【守護者】的跨世代視效成就,光是開幕介紹演員段落就足以讓電影邁入經典之林。而到了【殺客同萌】,這部原創作品裡面我窺見的是Zack Snyder充沛且可怕的創造力,雖然相比另一名天才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劇情及深度上難以比較,但在視覺及創意的成就上,Zack Snyder也應該擁有其重要地位。
  好了,讓我們來聊聊【殺客同萌】。
  這確實是一篇探討心靈成就的典型佳作,預告不就開宗明義地說了"Reality Is a prison.",現實是監牢而心靈卻能無限飛翔,因而洋娃娃肩負著親人的死亡,極具悲劇性地被繼父矇騙到了精神病院,在那裏她看到了舞台上的小甜荳,也看到布女郎、火箭女及黑琥珀等三人在牌桌上玩牌,準備好了,但應當毫無準備,因為我們都隨著女主角邁入超乎想像的幻奇空間,此後的大部分劇情都是想像出來的第二層幻境。洋娃娃與其他四人密策逃亡,原因是五天後浪子將要來將其開苞奪其處子之身,但換算其真實場面,我們不難發現那是醫生的侵犯,醫生奪取的將會是她的心智,在第二層的幻境裡面,心智的重要性與處子之身同樣重要。
  另一對照,洋娃娃開始所幻想的便是將自己的心境,將另外四位精神病院所認識的人物投射進她的幻想裡面。我總覺得最重要的台詞莫過於火箭女那一句"We are already dead.",活著的人卻形同死亡軀殼,逃亡則必當成為了重要之事,布女郎及黑琥珀相比之下呈現的是兩種脆弱,布女郎因而恐懼說出所有事實,黑琥珀則意涵著一種魅惑(勾引市長)卻又對自己毫無自信,以洋娃娃為主體投射出去,最重要的人其實是小甜荳,如同洋娃娃所說的,這不是我的故事,這是妳的故事就能夠完整表達整部電影的意念。
  為何是小甜荳?要說洋娃娃最為傷心之事為何,莫過於無法保護自己的妹妹,因此在廚房那段火箭女與小甜荳的生死訣別,是洋娃娃內心裡面永遠的痛,她無法保護自己的妹妹,甚至連保護自己都做不到,因此小甜荳則成為了她心目中的寄託,只有讓她獲得自由,才是讓自己自由。
  If you don't stand for something, you'll fall for anything.
  相比之下,電影超乎想像的四場幻戰,則就當作是Zack Snyder送給大家的視覺震撼吧,開戰的鬼武者戰役融合著力與美,一刀一槍的組合讓洋娃娃成為了當代最精采的女英雄典範,逃出日本廳堂大門之後補上日本武士一槍,瀟灑地離去那幕實在美得出奇,二戰場面讓五人結合團體戰,空戰與陸地戰結合,讓動作性展現得又飽滿又美麗,我其中最愛凡妮莎哈金斯呈現力與美的武打,不愧是有舞蹈底子的她打起來就是漂亮。神話場景裡面我最在意的則是用刀刺死龍母的那幕,是否象徵著在現實生活中她也即將被醫生用手術道具刺入腦部。最終的科幻場景則不多說,是電影慢動作用得最多的一段,雖然確實美麗但力道不足以與前幾段相互抗衡。
  要說是這四段的共同點,我所產生的想法最主要的是其中一點,洋娃娃從未在幻境裡面親手殺人。鬼武者、神話、科幻場景這三段不算,二戰場景還先說明對方都是蒸汽士兵,就連最後面的德軍軍官也未殺害,這是她內心始終保持的一種純真,抑或是還有其他指稱,則應該擁有其討論空間。
  但看到這裡,其實我反而對電影的基調開始有些失望,劇情不像是一種推進,而是刻意要加入這四段特效而想盡辦法要有所編排,但Zack Snyder仍不足的說故事能力沒有讓這段逃亡過程說明得清楚明白(也或許是PG-13的分級制度使然?)。【殺客同萌】像是一盤炒得豐盛的菜餚,但卻是諸多珍饈一同作為雜燴,分開來看或許傑出,但結合起來卻總讓人覺得嵌合度不夠精準。
  但最後的結局,卻讓我心頭一驚,Zack Snyder原來還是很厲害的。
  原本只能出場在第三層幻想裡面的智者,卻出現在第二層的幻境,當小甜荳順利逃亡之後,智者以公車司機的姿態出現為小甜荳解圍,強調小甜荳是很乖的女生,並要小甜荳在這段漫長的路途上好好休息。對照起現實生活,卻會發現洋娃娃已經施行手術完畢,整個人已經毫無心智,但卻被醫生、藍佬及病院院長等人認為其神色詭異,臉色竟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安詳感。
  怎麼了?
  「她這一路上都很乖/我會一直很乖。」
  「看到媽媽的時候記得跟她說,我很愛她/我多麼地想要再次見到媽媽,並且我想跟我的妹妹再說一次話。」
  「你永遠無法得到我/我的心智思想已經完全自由,你即使能佔有也只是空殼。」
  洋娃娃終於順利逃亡了,但她的逃亡卻是心靈的奔逃。心理面最重要的那一塊終於能夠永遠地好好睡上一覺,不需要為親人的死亡而愧疚,也不需要為現實生活中的悲苦而憂傷,如同電影裡面的最後一段話,誰能夠決定妳的舞步、誰能夠讓妳生存讓妳瘋狂,只有妳自己,妳的心智將會是最大的武器。Zack Snyder確實地告訴觀眾,過去被認為娛樂性較重的我,其實也是認真於深度的營造,這點從他最為鍾愛的漫畫《守護者》就不難發現,但說到最後,仍然可惜的是他對電影深度的掌握仍不足,但假以時日的確有機會能夠樹立其經典地位,我永遠地期待著那一天。
  P.S.殺客同萌裡面最棒的部分除了視效,音樂曲目的選用也皆屬上等。包括Sweet Dream等精彩曲目的迷幻演繹,光是原聲帶就是一次心靈的上乘享受。
  回應
  你的文字和對電影的闡述會讓人一直回響電影裡的每一個細節,我同意導演和編劇的原創性非常足夠但是不夠純熟,我覺得它表達上比較沒有中要害,需要反覆思考去咀嚼比較有意思!重點是看了你解剖裡面的細節會讓人很想再度把思緒整理一遍,重點是我覺得導演時在是很有突破性,突破沙文主義的感覺!讚啦!
  我其實是喜歡這部電影的,在於這部電影很cult,而且基本上用少女去主演整部電影,又很直接地表達其意淫觀念。本來就是歐美社會較難接受的,但我覺得除了這個層次以外,電影在精神學、心理學都是可以慢慢探究的,雖然電影評價票房都不好,但我其實很希望幾年後可以翻盤,至少別讓【殺客同萌】繼續再落此罵名 .我當然覺得【殺客同萌】整體架構上不算完整,但是勇於挑戰,還是值得鼓勵的。
  我也是Zack Snyder迷,但這一部Sucker Punch沒上電影院看,跟一樓回文的一樣,被預告片給騙了,預告片給我的感覺是Zack欲打造"女版"的300壯士,就像拍續集電影一樣了無心意,加上上一部"貓頭鷹守護者"實在令人失望,所以連劇情簡介都沒看就否決了這一片,剛開始的轉變有點唐突,從精神病院到戲院,一直看到後面才看懂戲院也是幻想的情節,(囧)老實說這一部片在"動作"的場景比一般動作片電影弱了很多,幾個女性要角很明顯的發現不俐落的動作和毫無勁道的揮刀,Zack沒用拍攝角度或是配音去補足,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缺失
  我剛看完時有點不懂..看到你的文章後全懂了. 但是那些確實是導演想全市的東西還是你的感想? 無論如何.真是服了你... 看完後確實是有點失望..因為被廣告片的誤導下.本來是用著當駭客任務的心態來看的.. 屌
  babydoll 假扮被催眠(女醫生研究催眠療法) 去吸引視線, 就如她是在舞台表演, 其實內裡是為逃亡戰鬥, 正如在化妝間一幕, 鏡裡鏡外都是真實(跳舞室的鏡影也像真的一般), 醫院因此申請很多funding,但blue 害怕他和外表像神父的後父的事被披露,繼而親手毀了他的搖錢樹 智者代表babydoll的理智,自由, 由babydoll傳給sweetpea去延續
  一開場就覺得是shutter island, 之後就變成inception, 打鬥由古代到二戰的蒸汽人到最後飛船上的 i-robot, 令我覺得主角對抗過去傷痛到奔向未來的戰鬥, 頗失望的是打鬥場景到場景間欠連貫性以至有些混亂, 整體結構跟inception一樣, 都是音樂入夢, 描述第一層的時間較短, 第三層較長etc, 但第三層跟第二層 連繫稍有欠缺, 重於描寫主角心理但跟瘋人院的實況沒關連, 最後她自己走出去給人打時, 我以為故事完了(也對這電影頗失望), 但原來她回到了現實, 故事變得完整 心智不會被奪走, 跌倒後只要有心, 你已經有齊所需的武器, 而最後babydoll笑了, 她已經活在她心靈的港口, 正如shutter island的結尾, "die as a beast or live as a man"
  殺客同萌〈Sucker Punch〉其實就是一個悲劇 穿插著緊張刺激的動畫 不禁覺得有些突兀 但若不是因為這些動作畫面 我想這樣沉重的題材 應該很難讓人看完吧... 目瞪口呆看完的人留
http://blog.chinatimes.com/kevincs/archive/2011/03/27/633658.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5,195) | 回應(4)|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屋頂上提琴手》
此分類上一篇:《阿瑪迪斯》

圖博館
我採訪了三個從網癮中心出來的少年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016-08-12 ,微信公眾號“為你寫一個故事”發表了一篇有關“電擊教授楊永信”的文章。文中,網友雷斯林分別對三個從網癮中心走出來的少年進行了採訪,講述了他們當年在“網癮治療中心”的遭遇,以及“電擊療法”對他們後來生活帶來的影響。原文如下:
  戰網魔,其實戰的是家長的心魔
之前我在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中提到了當年被曝出用不正規手段治療“網癮少年”的某教授依然在進行著治療網癮的事業。
  我寫之前那篇文章時主要的材料來源是《中國青年報》白雪的文章以及CCTV柴靜做的《網癮之戒》,以及當年幾位記者和貼吧中一些人的言論。但和報料人聯繫後,我意識到中間的問題可能比我當初想的還要嚴重得多。
  電擊沒有像我想像的那樣消失,相反,至少14年5月,電擊還在繼續,只是從電休克變成了電針灸。而且,楊永信團隊會給網癮少年偽造精神疾病,然後讓他們吃精神病的藥用以治療。如果果真如此,可能就是現實版的《飛越瘋人院》。
  當然這個行為是有家長支持的,就像我文章裡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有很多家長的需求是孩子聽話,而不是孩子快樂。所以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讓孩子聽話地走上正軌就可以了。
  那麼應該如何制止?
一方面,應該讓家長明白,孩子不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不能這樣隨意擺佈。
  同微信,知乎,微博不同,在騰訊新聞我之前的那篇文章下面,充斥著家長對楊永信團隊的感激,他們連稱楊永信是偉大的,無私的救世主。
  我從來不相信有哪個孩子是生下來就是無可救藥的。然而在他們眼裡,他們的就是天生漠視親情,自私懶惰的混蛋。天生無可救藥,必須經過楊叔的治療才能重獲新生。他們自己沒有一點責任,都是孩子天生的,都是網絡害的,反而是幫孩子走上了正途。
  讓這樣的家長反思自己,其難度無異於登天。對於這樣的家長,真的只能告訴他們,他們無權這麼做,孩子有自己的自由。然而讓人明白,我們是自由的,難度也只比登天小那麼一點。
  我有個朋友祝佳音寫得很有道理:
陶宏開也好,楊永信也好,都有一套非常自洽的邏輯理論支撐。《戰網魔》一書也好,接受電視台採訪也好,人家開朗自信著呢。你覺得有什麼他沒想到的地方嗎?沒有,他都知道,他會反問你,“家長說跟孩子不親,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2016-08-13 09:54:18
圖博館
“網癮中心”的根本在於,大量鄉鎮父母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包括時間精力和知識),看著孩子“走上邪路”(的確有不少孩子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走上邪路”)之後,束手無策,所以只能選擇最粗糙最差勁的方法。
  楊永信的戒網癮學校,還有類似“軍事化管理學校”“矯正學校”其實都是一個路子——幫家長生產“孝子”。其他的一切都是幌子,網癮是幌子,國學是幌子,弟子規是幌子,一切都是幌子。是啊,幫家長生產聽話的孝子才是真,其它都是幌子。所謂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解決家長觀念的問題可能是這一問題中最治本的方法,而且不僅僅針對楊叔一家。
  另一方面,從科學,制度,倫理等多方面角度揭露楊永信的真面目,將利益鏈暴露在陽光下,促使政府來好好管管這個爛攤子。
  這很難。
柴靜《網癮之戒》那樣大範圍的報導,無數貼吧網友的口水都沒能讓楊永信停止他的戒網癮生意。說明觸及不到根本的輿論根本動搖不了他的生意,或者說他的生意經過一系列操作,看起來是“完全合法”的。
  關於這個決定我猶豫了很久,但最後在父母,以及特警朋友的建議下還是決定放棄,因為我怕死,也怕我珍愛的東西受到傷害。但我已經將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交付給了可以信任的專業記者,同時將其中一部分寫在了這篇推送裡。希望他們能給力,發出一篇真的擲地有聲的報導,也請原諒我,因為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寫楊永信相關的文章了。(全文完)
  回應
 26歲青年連續四個月玩網絡遊戲,不干任何工作。家人拔掉網線後,從四樓跳下死亡。不知各位有何感想。
 呵呵家長失職。強行甩鍋給網絡。
 家長負責就不會有網癮?無知又天真,你們真是小瞧心理學和行為學控制術的力量了,網游是資本和心理學行為學的結合體,有多少家長有對抗它的專業知識和力量?又有多少人知道自由意志是個不過是個假像.
 作為一個從事網游行業的人,我想分享一點人生的經驗,遊戲都是套路,就想讓你掏錢而已。
2016-08-13 09:56:26
阿楨
“金句”流浪漢是誰?上海徐匯:此前在區審計局工作因病休假 2019-03-21 澎湃新聞

上海一名流浪漢在網上走紅。他名叫沈巍,因“精通”《左傳》、《戰國策》等書籍,並向路人講述《論語》等經典著作,被網友錄製成視頻發佈後走紅,其中不乏網路主播、微商借沈巍的走紅而宣傳自己。與此同時,有關他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復旦大學畢業生,妻女車禍過世,上海徐匯審計局的公務員......上海徐匯區新聞辦:沈巍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其他情況因涉及其個人隱私,單位不便予以公開。網路上有關他從復旦畢業和妻女車禍過世的資訊都是謠言。沈巍稱自己在外流浪撿垃圾是因為對垃圾分類理念的認同,但是家人卻不理解他。
  回應
這麼長時間不去上班,不是應該辭退麼?或者辦理因病退休?
患精神病,不能開除辭退。

無知菁英太多 上海博學流浪漢被直播成網紅 2019-03-21 中央社

沈巍的走紅,是窺見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一個切口。在強調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時代,尤其是功利氣息相對濃鬱的中國社會,沈巍非主流的生活顯得出格,這讓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陸民眾眼睛一亮。
復旦大教授陳雲告訴中央社記者,民眾一窩蜂的現象,與當下中國社會的趨同性有關。很多人過著與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這時發現了有人堅持另類生活20餘年,很自然會感到驚奇或驚喜。因為社會精英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真實的或喬裝的無知者太多,民眾才會轉而去關注邊緣社會裡面的「有識之士」(楨:精神病患?)。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雪忠認為,隨著中國的言論空間不斷縮小,社會輿論幾乎喪失了公共性,媒體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問題,更側重獵奇的報導。

流浪國學大師憑什麼這麼火 顏值比得上當年犀利哥? 2019-03-21 聯合報

說到流浪漢,不得不提到最經典的「犀利哥」。犀利哥本名程國榮,2010年初在浙江寧波流浪行乞時,被人試用相機時拍攝下一組照片,隨後以「秒殺宇宙第一極品路人帥哥!」為題轉載於天涯論壇,受到網友的追捧,迅速成為網路紅人,連英國媒體都曾報導過他。由於「犀利哥」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他在過度關注下驚慌失措,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並拒絕前往救助站,他曾在家鄉與親人團聚,但不久後又在老家附近開始流浪生活,2013年又被送到鄱陽精神病醫院安頓治療。
2019-03-22 09:17:28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2:45: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