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的果然多瘋子,繼前評《鋼琴師:大衛赫夫考傳奇》《美麗境界》《我的左腳》《雨人》《阿甘正傳》之後,《心靈捕手》也是,還有後評《無情荒地有琴天》《陸上行舟》《飛越杜鵑窩》《瓶中美人》。
可是影評多將《心靈捕手》聚焦於心理輔導諮商、心理電影、精神分析,就未免有點失焦了,電影的「影音魅力及藝術」畢竟是在呈現「人內在的拘謹戲謔和內心的細膩情感」。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FD40540FF3AA4D1
導演:葛斯範桑
編劇:麥特戴蒙
演員:羅賓威廉斯/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史戴倫史柯斯嘉/蜜妮卓芙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羅賓?威廉斯)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
金球獎最佳編劇獎(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提名(Lawrence Bender)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提名(麥特?戴蒙)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Minnie Driver)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Gus Van Sant)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提名(Pietro Scalia)
第七十屆奧斯卡音樂-歌曲獎提名(Elliott Smith)
第七十屆奧斯卡音樂-劇情片原作配樂獎提名(Danny Elfman)
金球獎最佳電影獎(劇情類)提名
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劇情類)提名(麥特?戴蒙)
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劇情類)提名(羅賓?威廉斯)
劇情介紹
成長于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吞嚥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旋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爲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專業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沖擊,亦逐漸開啓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幕後制作
本片是當時還是好萊塢新秀的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自編自演的成名作,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羅賓?威廉斯憑此片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不但是部關于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馬特與本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于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采用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以人物作爲因果關系的中心,以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作爲影片主導,但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隱隱流露出“天才崇拜”的情結。
影片評析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出自劇中主要演員麥特.戴蒙(飾演威爾)與班.艾佛列克(飾演查克)二人之手;這不但是部關于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麥特與班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采行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以人物做爲因果關系的中心。因此,《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嚐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此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透過破解藍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葉方程式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爲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鋪陳,威爾生動地展露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嚐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嚥下最後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爲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並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願意加入。」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而啃噬他對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夥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交纏沖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負嘲弄的心態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破解數學難題,洞悉國家情報工作的冷血無人性,甚至難耐「數學之神」的無能解題;但是,另一方卻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絕女友史凱蘭的真情付出,害怕別人離棄自己之前便先行抛棄別人,不敢嚐試與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電影多次出現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裏,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複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便是嚐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爲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爾在面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沖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且「跟著心走」,放棄藍勃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複合。
《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衆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首先,在麥特和班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劇本裏,隱隱流洩出「天才崇拜」的情結。劇中人物的思緒隨著天才威爾情緒起伏在擺湯,因爲他擁有我們一般凡人所沒有的「天賦」,背負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須去實現而不應被埋沒。誠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後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麼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鍾,因爲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麼走了。」果然,威爾走了,另創新的天地。但是,卻留下像摩根這樣的「智障」,經常面臨「管理階層重組」而失業;亦留下像查克這樣重感情但學曆不高,只能認命地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數像湯姆這樣「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爲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靜默地爲大師工作,並帶有一絲欣羨與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爾盡情發揮。如此一來,每個人還是會從「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看到別人屈尊難堪的眼神,即使是菲爾德獎牌的得主。因爲,尚恩遺留二個問題未問威爾,這卻是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的問題:我是誰?人生歸宿爲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夠的。此外,在這充滿「達爾文氣味」的競爭社會裏,「It is not enough for us like Lambeau(藍勃) to spend time hunting our good Wills(威爾),We need people like Sean (尚恩)to extend our own good will to people like Morgan(摩根) and Chuckie(查克)。」那才是真正勵志感人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精彩花絮
導演格斯?範?桑特曾經要求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重寫劇本,讓本飾演的查基死于一次建築事故。達蒙和阿弗萊克很不情願,但還是重寫了劇本。結果範?桑特讀了以後承認這是一個很糟的主意。
前哈佛學生馬特?戴蒙本來想把主角設置成物理天才,並爲此跟一名哈佛大學獲過諾貝爾物理獎的教授Sheldon L. Glashow進行討論,結果教授建議他主角是數學天才比較合適,並把自己的連襟,麻省理工的數學教Daniel Kleitman介紹給達蒙。後來這兩位教授都在字幕中被感謝。
當馬特?戴蒙飾演的威爾和羅賓?威廉斯飾演的教授西恩在辦公室中第一次見面時,威爾推薦西恩美國曆史學家霍華德?齊恩的書《美國人民的曆史》。馬特?戴蒙小時候是齊恩的鄰居,還曾爲這本書的有聲版CD獻聲。
在西恩教授的辦公室裏挂著的那張畫是導演格斯?範?桑特畫的。
西恩和威爾在辦公室中,西恩談到自己死去的老婆的一些趣事時,那些臺詞是羅賓?威廉斯自由發揮的,這也許是馬特?戴蒙爲什麽笑得那麽的厲害的原因。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鏡頭也在晃動,或許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片中明妮?德裏弗所飾Skylar的現實中的原型也叫Skylar,跟馬特?戴蒙約會過,後來嫁給了Metallica樂隊的鼓手和創始人Lars Ulrich,並成了一名急診室醫生。
影片結尾字幕的最後一行寫著“紀念金斯伯格(Allan Ginsburg)和伯拉斯(William S. Burroughs)。”他們都是“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930.html?tp=0_11
從電影「心靈捕手」探討輔導諮商的技巧>施建全
故事描述在兒童時期曾受父親淩虐的數學天才威爾,如何透過一個有類似成長背景的心理學教授│尚恩的諮商輔導,成功的走出陰影,活用天賦,並真心接受女友的關懷。片中心理輔導專家尚恩與當事人威爾的諮商過程,探討如下:
在歷經五位心理輔導專家的諮商失敗後,尚恩(以下稱諮商員)接受了昔日大學同學的邀請,並與威爾(以下稱當事人)進行第一次諮商。諮商員首先運用了「打破僵局」的技術,透過與當事人聊讀書、興趣、運動等話題,試著化解兩人之間的陌生感。
諮商員試著從當事人對一幅畫-「暴風雨中的港口」的看法中,去了解其內心的想法。但由於當事人的自我防衛態度相當強烈,用過份理智的行為來偽裝自己(內在的「抗拒作用」),因此無功而返,並有不愉快的情境發生(諮商員因為自己未解決的問題而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行為)。面對這樣的情況,諮商員適時的結束了第一次的諮商。
由於第一次的不愉快,因此諮商員將諮商地點改到河岸公園,以緩和彼此的對立。同時分析上次造成不愉快原因,要當事人摒棄書本上的信念,試著以開闊的心去體會這個世界。
諮商員此時利用「引導自我探討」的技術,試著使當事人願意更坦誠的開放自己,更深入自我探討的層次。另外,諮商員也運用了「自我開放」的技術,表露出自己也曾經驗類似當事人的成長環境,讓當事人學習更有效的開放自己,以讓諮商員能給與適當的幫忙,但並未成功。
劇情發展:
大雨中打電話給女友,但又不說話即掛掉。(自卑不敢去追求)
輔導諮商:
諮商員用「身體上傾聽」的技術,坐在當事人的對面等待。但由於當事人一直未能坦誠的開放自己,因此這次的諮商過程中,兩人並無任何對話。
當事人首先利用一些無關緊要的笑話及話題來打破與諮商員的僵局,並緩和自己的緊張心情。當事人開始談心儀女孩的太優秀以至於自己不敢接近。諮商員在了解到當事人目前所關切的感情問題後,即把握此議題,運用「自我開放」的技術,說明自己當初與老婆剛交往的情形,讓當事人增加對諮商員的信任感。
諮商員在了解當事人害怕自己的不完美會導致失敗,適時運用「初層次同理心」的技術,表達「人皆不完美,但求完美合適」的親身體驗,要當事人嘗試去踏出第一步。
當事人在上次諮商結束後,依照諮商員的建議鼓起勇氣去找女友,並獲得女友的諒解。此時當事人已開始對諮商員有了信任,並繼續向諮商員尋問一些對異性的看法;若沒遇到太太生活是否會更好【有遺撼,但不後悔相處的每一天】 何時確認她為自己的最愛【第一次見面即迷上】如何證明對她的愛【曾為她放棄工作、生活等一切】諮商員此時繼續運用「初層次同理心」的技術,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劇情發展:
當事人的女友探討到當事人的世界,結果因自卑而生氣,無法接受對方真誠的愛(自我封閉)當事人對世界都是負面的看法(小時候受虐經驗的影響)
輔導諮商:
諮商員談到心靈伴侶,要踏出第一步去擁有,並利用「對質」的技術,從當事人的行為矛盾現象去探究其真正內心世界與問題.試著幫當事認清自己的真正問題並勇敢去面對。結果當事人再次選擇逃避,並結束與女友的關係。
劇情發展:
朋友要他充分發揮所長,不要浪費天賦(適時鼓勵)
當事人真正接納諮商員的關心,開始談論自己長久以來的問題,諮商員運用「解釋」的技術,協助當事人從新的角度去了看待這個經驗,強調「不是你的錯」,最後當事人終於釋懷,走出陰影。整個諮商過程到此結束。
心靈捕手-讀書心得>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蔡雅婷
威爾‧杭特是一個高"工力"能自閉症的孤兒,20歲且從未唸過大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他在打掃時無意間解開了極難的傅立葉數學題,吸引了數學教授藍勃的注意,進而發現威爾是天生的數理奇才。於是教授打算和威爾合作一起進行數學研究並輔導威爾,他找了五位心理醫生都無法解開威爾的心防,反而被他氣走。於是教授請了他的大學室友尚恩‧傑克奎爾教授來開導威爾。尚恩以耐心及真誠面對威爾,藉由分享自己的過往建造溝通的橋樑,逐漸開啟威爾從小被家人遺棄又長期受虐,害怕被拋棄又充滿負面防衛的心靈。於是威爾終於打開心防,再加上好友查克的開導,願意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標與接受別人的關愛,不再害怕付出與被愛。
這部片中的心理學教授尚恩‧傑克奎爾在教育威爾這個自閉症孩子時,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的愛心與耐心。因為這樣,所以他才能在第一次被威爾以言語相激時,雖然一度憤怒的無法繼續,但是後來仍能考慮到威爾只是個孩子,願意安排下次機會再試試看。接著,尚恩藉由分享自己過往的人生歷程,逐步告訴威爾人生不是僅有書本上的知識,需要自己邁開步伐,勇敢去探索,這樣才能真正填滿自己的生命。
威爾因為從小被父母遺棄,又在各個寄養家庭中長期受到虐待,於是對人們產生強烈不信任感。又因自閉症的關係,害怕接觸人群,於是他只能在充滿音樂的酒吧中和僅有的3個朋友終日喝酒玩樂。由於恐懼被遺棄,所以他總是在別人有機會拋棄他之前就先離開對方,從他和女友史凱蘭的分手過程可以了解到,威爾不願意付出愛是因為害怕被捨棄,這一點也是威爾為何對所有人都充滿防衛性思考的理由。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我想最重要的目標無非是打開他的心防,讓他嘗試並學習與人群互動,解決他們溝通、社會互動、行為表現與興趣表現上的問題。因此首先必須先得到孩子的信任,尚恩一開始所做的大半努力都是在這個環節。得到威爾的信任與願意配合互動之後,接下來的開導才會有意義,於是一句又一句的「這不是你的錯」,才能適時牽動威爾的心,讓他卸除心理的痛苦與防衛。對待特殊障礙的孩子真的是需要很多的愛心與耐心,然而除此之外,充分的教學知識也是相當必要的,我們必須要擁有這些教學技巧才能適度給孩子們他們所需要的教育。期望自己將來也能向尚恩教授一樣,替孩子引導出明亮的道路供他們前進,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
http://teachers.dale.nhcue.edu.tw/forum2/showthread.php?threadid=1101
心靈捕手觀後感>海鷗
"你有心靈上的夥伴嗎? 他能觸動到你的心靈,與你分享生命."
"有啊!"男主角列了好幾位文豪與哲學家.
"那些人都已經作古了! 我是指活著的人啊!" 男主角默然.
試問,我們又有誰在生命的過程中,擁有心靈上的伴侶呢? 我們也許有生活的伴侶,性伴侶,工作夥伴,但心靈上的夥伴呢?生活中有誰能夠與你分享心靈深處的想法,有誰與是與你頻率相近的靈魂,他嗅得出你心靈發出的訊息,甚至不用開口他都知道你內心的想法?那種惺惺相惜的默契? 如果有,相信孤獨會少一些.
心靈捕手這部片子沒有鐵達尼的浪漫,沒有侏玀紀公園的高潮疊起,全片卻在每次的男主角與心理學教授的心理諮商對談中,強烈的撼動著你的心.
當那位教授重覆的對男主角說" Its not your fault, Itsnot your fault.....", 我的眼淚也不禁隨著內心強烈的震憾與糾起的心奪眶而出! 這個眼淚不是同情劇中的情節而流的,而是被直指到內心深處最軟弱敏感的部份而流的!那位男主角終於卸下了層層的防衛,接受了 "Its not my fault"這麼簡單的一個事實,多年來捆綁著他心靈的桎梏終告釋放,抱著那位心理學教授痛哭許久! 在生命的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過傷害.年幼的心靈常把某些負面的對待或遭遇(如受虐,被忽視,雙親離異...)解釋為是自己做錯了甚麼自己不好所造成的.從此抱著這樣的生命腳本長大,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值得被愛的,無法接納自己,他的心靈必然是空虛不安的,不是努力的要從他人身上證明肯定自己,就是從人群中退縮不敢真正去愛.
要相信,也許自己不夠好,不夠完美,但絕對是值得愛的,那是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容懷疑也不需去證明的.生命過程中縱使曾被不公平的對待,但那不見得是你做錯了甚麼事所造成的,原諒無辜的自己,勇敢的接納肯定自己,再重新跨出吧!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gora/2461/kino1.htm
《心靈捕手》觀後感——卸下心靈的枷鎖(心理電影影評優秀文章)
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象一棵樹獨自站立,又和許多樹心手相連構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麽強大和樂觀的人,面對著愛與信任、理想與現實、堅持與放棄這些問題時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困惑,心靈的城池上飄著陰影。有些人走過這段旅程,清風淡月,一步步走進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沒能趟過這條河流,擱淺在了青春的中途。《心靈捕手》就是一部描寫青年人走過青春陰霾,解除封閉自守,釋放心靈的感人片子。
本片的主人公威爾是一名很普通的清潔工,他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對數學卻具備與生俱來的天分,再加上他的勤奮與刻苦,使得他在數學領域表現出超凡的能力。但是由于他小時候被繼父虐待,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創傷與自卑,所以在他與人交往的時候處處表現出敏感和戒備,同時他努力想要證實自己的價值,努力想讓別人讓社會接納他,承認他,但是卻又因爲深切的自卑使得他無法坦然的去面對身邊的一切。造成了他狂傲卻又懦弱,敏感而又自甘墮落的複雜性格。 影片的開頭部分以具體的一些事件向我們展示了威爾的複雜性格。但是他的數學才能還是被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林保發現了,因此才有了該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林保請心理學家爲威爾作心理輔導。
林保教授用了很多方法希望他能打開心結,走進他的心,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爲威爾做心理咨詢的心理學家,都被這個有著驚人的高智商的小子洞悉心理而反遭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藥可救”。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肖恩,希望他來開導這個異常聰明而又固執倔強的年輕人。肖恩同樣是位“性情古怪”深居簡出的教授,和威爾一樣飽受心底深處黑色陰影的困擾,在一番鬥志鬥勇之後,兩人終于惺惺相惜,慢慢融化了冰封的心,成了忘年之交。
肖恩給威爾的輔導一共有八次,八個場景處處叫人難忘。
其間第一個場景,是一個小時的沈默。最終威爾首先說話了,兩個人打破了沈寂。肖恩說出了妻子的缺點,但即便這樣她仍然是自己的妻子,兩個人在一起就要兼容對方的優缺點,並以此激勵威爾的信心與勇氣。接著,肖恩說出威爾自身也並不十全十美,讓威爾相信沒有人完美。如果我們發現自身的缺陷又不敢承認,就容易造成問題。當威爾對肖恩産生興趣而反複提問時,肖恩嘎然而止,指出時間到了。好一招欲擒故縱!
而在最後一次咨詢中,影片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的更深層次內容:人應該正確認識和面對自己的過去。在他內心卻第一次開始回憶過去受繼父虐待時的情景,肖恩准確把握了威爾這一情感上的變化,一連十幾句:“It’s not your fault”,肖恩使得威爾的情緒由平靜到激動到憤怒到流淚,最終伏在肖恩肩頭痛哭出來,將影片推至高潮。至此,肖恩成功的打開了威爾的心結,使威爾認清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正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整個咨詢過程是一個曲折而又艱辛的過程,但是經曆了種種的波折,肖恩就像一個機敏而富有智慧的獵手一樣,在桀驁不遜的威爾面前,通過自己的真誠和嫻熟的心理咨詢技術打開了威爾的心扉,捕捉到了威爾的心靈,找到了威爾的心理問題的症結所在,幫助這個富有才華的年青人重新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使他把所遭遇的困境和痛苦抛諸腦後,重新打開心胸擁抱生命。
觀此影片後,我百感交集。我相信,很多人在小孩時都曾受到過家長不同程度的語言或者身體上的教訓,我也不例外。但是每次與父母爭吵之後,自己都會想想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對的地方,並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做好。有時候自己會想,究竟爲什麽活著,究竟意義何在?人的一生,是否就應現實地隨波逐流,圓滑世故的投身于社會,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名利雙收,吃好、穿好、住好、玩好?究竟什麽樣才算是幸福快樂的生活?生活的本質是什麽?這些問題以前就曾經與父母交流過,但是我覺得還是需要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人活著就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快活自在地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奴役。能讓自己生活得充實快活,那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和最有意義的人生,這樣也才能使替你著想,爲你擔心的人幸福與快樂。這是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都相信家庭是很好的避風港。當我剛剛離開家,步入大學殿堂的時候,心想著終于擺脫了束縛,終于可以給自己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但是情況並非如此簡單,其間感受到了一些挫折,比如考試的壓力、同學之間的關系,這時,唯有打電話給家裏,傾述自己的苦衷。這時,父母便會一一給我講解爲人處事的道理,緩解我的壓力。事情遠非很大,但是卻能夠讓我正確合理的處理事情和人際關系。他們給了我最無私的幫助與忠告,也是我能夠保持快樂、健康心態的力量源泉。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不經意地遇到大大小小的暗礁,如何去避開或者碰到後如何去修複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繼續遠行。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我們應該學會怎樣去卸下心靈的枷鎖,去正視我們的過去,正視我們的生活,正視我們的未來,使自己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這也許就是該片最想展獻給我們的一個深刻內涵吧。
http://sytw.med.stu.edu.cn/new/ReadNews.asp?NewsID=453
從《心靈捕手》看“人本主義”>小魚
自幼失去雙親的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裏做清潔工,數學教授出在黑板上的算式,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求證出來。對這些高難的問題都經過許多人多年的研討,數學教授在找不到解題人時又出了另一道更難的題目,他又輕松地解開這個難題。教授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
他終于發現了正在做題的威爾,他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拘禁。他通曉各種知識,可以用法律爲自己辯護。最後經過數學教授的保釋並向法官求情,才讓他免受牢獄之災。雖然教授希望威爾能夠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用盡方法希望他打開心結,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爲威爾做心理訓練的心理學家,卻都被洞悉心理分析的威爾所羞辱,無功而返。數學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肖恩,希望他來開導這個正在不知所措地逃避生活的年輕人。咨詢從這裏開始……
第一次見面,肖恩試圖通過一些輕松的話題和威爾建立信任關系。然而,威爾一如既往地想憑借自己的狂妄和天賦來抓弄這位心理學家。威爾不是自願來接受心理治療的,而且對此充滿抗拒;前面已經有好幾位心理治療師被他氣走了。這個狂妄的青年對自己心愛的妻子的妄加猜測最終令肖恩忍無可忍,他氣憤地掐著威爾的脖子將他推到牆上……第一次面談不歡而散。作爲一個普通的男人,肖恩的行爲無可厚非,甚至令人欽佩;然而作爲一個心理咨詢師,他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咨詢師怎麽可以對來訪者施加暴力和威脅呢?這似乎有違職業道德。但從劇情安排上來看,這樣做是十分明智的。有過相似童年經曆,肖恩可以走出陰影,去如此深切地愛著一個人,並願意爲她做任何事情;而威爾卻一直在逃避。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前面的咨詢師不同的是,他沒有放棄威爾。
第二次見面是在湖邊。肖恩經過一夜的思考後,了解了威爾的問題所在。一見面他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威爾的心理特征:一個狂妄怯懦的孩子。極具天賦,什麽東西一學就會,但只停留于理論層面而不敢去實踐。不敢向別人袒露自我,因爲怕受到傷害……這番話使平時口若懸河的威爾無言以對,我甚至覺得他的眼睛裏似乎有淚花在打轉。這時候的肖恩看起來像是一個循循善誘的父親般,字裏行間流露著對威爾的理解和關注。他大量地進行自我表露。他語氣中透出批評的氣息,對這個心高氣傲的青年人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最後,他鼓勵威爾和他以誠相對,然後走開了,留下目瞪口呆的威爾,他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第三次見面是在肖恩的辦公室。值得一提的是他辦公室的門是用半透明的玻璃做的,據老師介紹能夠給來訪者帶來安全感,因爲知道外面沒有人在偷聽。肖恩認爲要讓治療發生作用,就必須讓威爾先自願和他說話。因爲這代表了威爾信任他,願意對他說真話。這對一直以來封閉內心感情的威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想而知,這次見面是在沈默中度過的。但在沈默中,威爾的內心其實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第四次見面,威爾終于耐不住,主動打破了著沈默,代表著他對肖恩的那層防禦網已經被撤下,標志著兩人的信任關系正式建立。肖恩目標明確,將話題引到對親密關系的探討上。威爾坦陳他正在和一位哈佛女生交往,目前爲止他覺得她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他不打算再和她深交下去,因爲怕日後發現她的缺點,而使她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受損。肖恩再次自我表露(爲什麽會有這麽多表露啊?難道只因爲他和威爾有相似的經曆?治療師如何合適地進行自我表露?),道出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建立良好的關系關鍵也不在男女雙方是否完美,而是懂得如何去完美的相處。但他也就點到爲止,而沒有再進行深入地指導。威爾扯開話題轉到對他感情問題的討論時,他也及時的推掉。
第五次見面,肖恩再一次自我表露,生動地描述他與妻子第一次相遇的情形。對于一個電影觀衆來說,那場面實在精彩,打動人心;但從一個心理系學生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他做這麽多的自我表露是否有些過了呢?是否有悖人本主義“以來訪者爲中心”的宗旨?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他們倆已經建立起了更深的信任關系。
第六次見面時,威爾已經和女友分手,因爲害怕離開波士頓和她去加州而被抛棄;和藍波教授也鬧翻了,因爲他不喜歡受束縛的感覺。一開始威爾講述他最近去國安局面試的經過,滔滔不絕地講不接受這份工作的原因。但肖恩像沒聽到這事情似的,直接問他是否有精神上的伴侶,一個可以鼓勵他向上的人,再一次迫使威爾面對建立親密關系的問題上。而威爾又本能地回避了這個問題。肖恩將話題引到對人生理想的探討上,毫無顧忌地指出威爾現在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他應該找一份和自己的才能相匹配的工作;而且肖恩進一步指出威爾潛意識裏是有這樣的抱負的,只是他不敢面對而已。而威爾再一次本能地去逃避問題。于是肖恩生氣地將他趕出咨詢室。這裏咨詢師和來訪者進行了激烈的價值觀碰撞,是咨詢的一個重要部分。剛開始學“人本主義”的時候,對咨詢師的價值取向很困惑: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咨詢遵循的是非指導性原則,那他在價值觀上是否應該保持中性呢?但咨詢師也是普通人,身爲一個人怎麽能做到價值觀中性啊?後來經老師的進一步闡釋,才知道其實保持價值觀中性是不可能的,咨詢師可以和來訪者進行價值觀上的探討,但應盡量尊重來訪者的價值取向,避免替來訪者做做決定。後來自己看書,了解到其實咨詢界中咨詢師在基本價值觀上是有很多共識的,這也有理駁斥了治療中應保持中性價值觀的說法。但肖恩對威爾的批評,潑冷水,發脾氣等幾乎失控的行爲似乎不是一個合格咨詢師的表現。
第七次見面時,藍波教授和肖恩正在咨詢室進行激烈地爭吵。由威爾的問題牽扯出他們一直以來對對方的不滿,直到威爾出現兩人才停止。從他們兩個人的爭吵我們可以看出:藍波教授一心想栽培威爾成爲數學大家而不理會他的感受,而肖恩會設身處地地爲威爾著想,尊重他的選擇。這是同理心和無條件關注的體現。同時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每個人似乎都有一段自己不願去面對的經曆,而這樣的經曆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未來,直到我們願意去面對。藍波教授是這樣,威爾也是這樣,而我、你是否也是這樣的呢?這樣的經曆讓威爾將內心封閉起來,盡管他有最好的哥們,但對于真正的親密關系,他卻敬而遠之。因爲小時候的那段經曆,讓他感到這種關系是不安全的,不可靠的。因爲害怕,所以逃避。這看起來和精神分析似乎很像,但“人本主義”強調的是當下的感受。在互相交流了小時候受虐的經曆後,肖恩一次次說著“不是你的錯”,強迫威爾去面對,去厘清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最終幫助他突破自我,達到心靈上的成長。
第八次見面,威爾已經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了。治療關系結束,而朋友之情開始。威爾問,這樣會不會有違治療關系的規定。肖恩開玩笑似地說,除非你抓我的屁股。這涉及到了心理咨詢師的職業道德。
最後,肖恩和藍波教授重歸于好。威爾駕著死黨作爲生日禮物送的二手車往加州尋找他的女孩。
總的來說,肖恩在咨詢中運用了“以來訪者爲中心”中的三個基本原則:
1.一致性或真誠。
2.無條件的正面關注與接納。
3.正確的同理心之了解。
但是,他卻似乎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人本主義咨詢師:大量地進行自我表露,對來
訪者發脾氣,常常以時間到爲由趕來訪者(守時是咨詢師的一個重要的體現,但我不喜歡他那種比較無禮的趕人方式)……或許因爲這是一個心高氣傲、極具天賦的來訪者,應該多給他潑潑冷水?或許咨詢師達到某一個較高的境界時,在進行咨詢中可以更多地體現自己的個性,在細節的把握上有更多的發揮余地?又或許因爲這只是一部電影,我們看到的咨詢師其實是編劇和導演心目中的形象?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36830/
溝通原則十五條
一、講出來
尤其是坦白的講出來你內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絕對不是批評、責備、抱怨、攻擊。
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攻擊、不說教
批評、責備、抱怨、攻擊這些都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三、互相尊重
只有給予對方尊重才有溝通,若對方不尊重你時,你也要適當的請求對方的尊重,否則很難溝通。
四、絕不口出惡言
惡言傷人,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
五、不說不該說的話
如果說了不該說的話,往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來彌補,正是所謂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甚至於還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終生遺憾哩!所以溝通不能夠信口雌黃、口無遮攔;但是完全不說話,有時後也會變得更惡劣。
六、情緒中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
情緒中的溝通常常無好話,既理不清,也講不明;尤其在情緒中,很容易衝動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開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對峙已久的上司下屬,尤其是不能夠在情緒中做出情緒性、衝動性的「決定」,這很容易讓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後悔!
七、理性的溝通,不理性不要溝通
不理性只有爭執的份,不會有結果,更不可能有好結果,所以,這種溝通無濟於事。
八、覺知
不只是溝通才需要覺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如不想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我錯了》,這就是一種覺知。
九、承認我錯了
承認我錯了是溝通的消毒劑,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問題;就一句:我錯了!
勾銷了多少人的新仇舊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開的死結,讓人豁然開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對自己,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於我是誰?在這浩瀚的宇宙洪流裡,人最在意的就是「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打壓我、欺負我或侮辱我時,即使是親如父子,都可能反目成仇,偏淚一點的,離家出走還算什麼,死給你看的例子都屢見不鮮哩!
十、說對不起!
說對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轉圜」的餘地,甚至於還可以創造「天堂」; 其實有時候你也真的是大錯特錯,死不認錯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
十一、讓奇蹟發生
如今自己願意互相認錯,就是在替自己與家人創造了天堂與奇蹟;化不可能為可能。
十二、愛
一切都是愛,「愛是最偉大的治療師」。
十三、等待轉機
如果沒有轉機,就要等待;急只會治絲益棼;當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會從天下掉下來,還是要你自己去努力, 但是努力並不一定會有結果,或捨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時,你將什麼都沒有。
十四、耐心
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十五、智慧
智慧使人不執著,而且福至心靈。
心靈妙方:
找一個良辰吉時開始,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要「講出來」、「表示意見」、「跟他溝通」, 如此一個星期,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http://www.jay7119.twmail.org/oblog/u/pilipig/archives/2008/161.html
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由專業人員即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各種技術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含義有二:一、咨詢關系是“求”和“幫”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心理咨詢中有普遍意義。二、幫助解決的問題,只能是心理問題,或有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爲問題,除此以外,咨詢師不幫助求助者解決任何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心理咨詢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概念,它涵蓋了臨床幹預的各種方法或手段;狹義概念主要是指非標准化的臨床幹預措施。也就是說,廣義的“心理咨詢”這一概念,包括了“狹義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這兩類臨床技術手段。
心理咨詢借助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啓發、暗示和教育的過程。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上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和康複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障礙,促使咨詢對象的自我調整,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爲了達到交互的及時性,真實性,常常要求求詢者和咨詢工作者的相互交談。咨詢工作者是求詢者的朋友和心理話的傾聽者,而求詢者是一個訪問者。可能的話,咨詢工作者要幫助進行情景構造。
關于心理咨詢的操作性定義,古今中外的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說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心理咨詢是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並力圖促使其行爲態度發生變化的過程。我國馬健青在其《輔導人生——心理咨詢學》中認爲,心理咨詢定義爲運用有關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解決咨詢對象(即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包括發展性心理問題和障礙性心理問題),來維護和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的過程。我們認爲,要吸納各種不同見解的合理內核,按照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來下一個定義: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
一、心理咨詢的概念及其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納對咨詢的定義是:心理咨詢是指一種專門向他人提供幫助與尋求這種幫助的人們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創造的氣氛使人們逐步學會以更積極的方法對待自己和他人。心理咨詢能夠爲人們提供全新的人生經驗和體驗。
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心理咨詢所提供的全新環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處理各種關系,逐漸改變與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並學會與外界相適應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價值。
二、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特點
(1)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能夠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排除困擾、最終實現自我成長、自我發展。
(2)心理咨詢師是屬于高階層的職業,不僅體現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服務的人群方面也是如此。目前世界上心理咨詢師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EAP服務,服務對象就是世界500強的企業。現在,世界500強的企業有75%都選擇爲員工提供EAP服務。
(3)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可以終生從事的職業,不會因爲年紀的增大而無法持續從事。
(4)心理咨詢師收入屬于中上階層。
三、心理咨詢的現狀和收入
1、心理咨詢的現狀
目前不少心理咨詢工作室/公司發展不太如意,更別說很高的收入,少數很專業的知名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公司經濟效益不錯。因此,如果想做面向社會收費的心理咨詢業務,目前必須是很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2、心理咨詢的收費標准
心理咨詢收費在任何國家都是昂貴的,目前,在美國,心理咨詢師每個小時的收入可以達到150美元左右。
據了解,現在國家規定的心理咨詢收費標准爲每小時60元,而實際的咨詢費用一般爲每小時50元至150元,甚至更高。
在北京的一些CBD商務區內,咨詢收費往往會達每小時100美元,在南京,平均收費100―200元/小時。重慶、武漢、長沙 等地,一次心理咨詢收費一般是50-150元,而在蘇州等地起價爲200元,最高500元;心理治療的費用相對要高一些,如果是婚姻問題,並且由資深治療師治療,每次兩個小時,500元/小時;如果是其他問題,資深治療師收費400元/小時,普通治療師300元/小時。
四、心理咨詢師的職業前景
心理咨詢師是擁有廣闊前景的職業,特別在教育、醫療、社區、機關、企業、司法、團系統等領域將有更大需求。按有關規定,監獄勞教部門、大專院校各個系、各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的人事部等各個場所,都應配備2至3名的心理咨詢師。目前,中國已在公安系統、體育界和部隊裏配備了心理咨詢師。
五、什麽人需要心理咨詢
“抉擇自我發展可咨詢心理咨詢師”(特區晚報)
心理咨詢專家陳智雄指出,在心理健康意識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當人們主觀上覺得自己生活得不是很積極,或者覺得有不適的心理感覺(例如心理感覺不舒服或者有煩惱),就會借助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來解決,這相當于我們中醫所說的“治未病”,就是在心理問題轉化爲“病態”之前就來把它解決。
他指出,目前尋求心理咨詢的人群按性質可分爲兩種:一是發展咨詢。精神正常人群,在現實生活中會面對許多問題,如婚姻家庭問題,擇業求學問題,職業適應和發展問題,等等。他們面對上述自我發展問題時,需要做出理想的選擇,以便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在這裏,心理咨詢師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向他們提供心理學幫助,這類咨詢,叫發展性咨詢。
第二類就是心理健康咨詢。長期處在困惑、內心沖突之中,或者遭到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盡管他們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卻下降許多,出現了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甚至達到“可疑神經症”的狀態。這時,就需要心理咨詢師提供幫助,這叫心理健康咨詢。
六、心理咨詢的對象
心理咨詢專家陳智雄在接受晚報采訪時指出: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並不是“病態人群”。
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可分爲三大類:一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群;三是特殊對象,即臨床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
其中,心理咨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問題的亞健康人群,而不是人們常誤會的“病態人群”,病態人群例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對象。
陳智雄說,健康人群會面對許多婚姻家庭、擇業、親子關系、子女教育、人際關系、學習、戀愛、性心理、自我發展、焦慮、抑郁、壓力應對等問題,他們會期待做出理想的選擇,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求得內心平衡,以及自身能力的最大發揮和尋求良好的生活質量。這時他們就可以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特區晚報)
七、心理咨詢的需求
中國市場需求巨大,心理咨詢師奇缺。
1、中國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于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在中國,目前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據調查, 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
中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已達28.7萬人,每年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者; 1990年中國2560萬例抑郁症患者,僅有5%得到治療,而15%的抑郁症患者抱有自殺傾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爲,缺乏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已經感覺到痛苦,而且這種痛苦已經影響到生活時,他就應該去心理咨詢了。
白領階層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焦慮、抑郁、心理障礙,對什麽都不感興趣等問題越來越多。有了苦悶,和朋友或家人訴說,有時並不能得到解決辦法,有時也不方便。所以心理咨詢會像到餐館就餐一樣成爲一種普遍的需求。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專家錢銘依教授認爲,心理咨詢是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北京燕園博思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建議,當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擾,准備選擇一位心理咨詢師走入咨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經驗,閱曆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與治療行業中有著衆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詢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爲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爲,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爲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爲方式。
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爲補充的。
【心理咨詢的流派】
一. 現實療法
“現實療法”,由格拉澤(William Glasser,l925—— )創立于60年代。其要點有:
1.人都有愛與被愛兩種基本需求。如果它們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産生焦慮、怨恨、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反應,並可能産生逃避現實、不負責任的欲望。因此,心理咨詢的目標在于減少來詢者不負責任與自我毀滅的意向。
2.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長動力。因此心理咨詢的作用在于,使來詢者在生活中區分“成功的認同”與“失敗的認同”,增加對前者的體驗,減少對後者的體驗,這樣才能充分滿足個人愛與被愛的需求,感受到個人的價值。
3.“現實療法”重視現在超過重視過去。它強調過去的事實無可改變,因而應將眼光放在現在與將來的發展之上。它主張咨詢者在協助來詢者面對個人的痛苦、失敗經曆時,要幫助他看到個人的潛能及以往的成功經曆,從而認識到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存在,可供自己選擇和享用。
4.“現實療法”十分注重承擔責任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並將其當作心理咨詢的核心,強調人只有積極面對現實,才能承擔責任,獲得“成功的認同”。在操作方法上,“現實療法”十分強調面質(confrontation),制訂具體計劃,不接納借口,不用懲罰等技巧。
二. 格式塔療法
“格式塔療法”,由佩爾斯(Frederick S.Perls,1893—1970)創立于6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詢的中心任務是幫助來詢者充分認識到自我在現實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詢不求爲來詢者的困難做解釋與指導,而是鼓勵來詢者主動承擔責任,主持自我的治療與改善。
2.人應該將精神集中在現在的生活與感受當中,而不要對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許多焦慮都産生于不能正確對待以往生活向當前生活的過渡,以逃避現實的做法來處理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壓力。這嚴重阻礙了一個人的健康成長。
3.使人積極面對現實,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幫助他完成內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這通常指個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靈創傷和刺激經曆所留下的不良情緒體驗(如懊惱、悔恨、內疚、憤怒等)。它們猶如一個個心緒,系住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由活動。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現實生活,就必須排除這些“心結”的幹擾。
4.在咨詢手法上,“格式塔療法”強調幫助來訪者由“環境支持”轉向“自我支持”,以便來訪者從一開始就不依賴他人,盡量控掘個人的潛能。
三. 來詢者中心療法
“來詢者中心療法”,由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8)創立于5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都有能力發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並加以改進。所以心理咨詢的目的,不在于操縱一個人的外界環境或其消極被動的人格,而在于協助來詢者自省自悟,充分發揮其潛能,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
2.人都有兩個自我: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自我感覺,而後者則是個人對“應當是”或“必須是”等的自我概念。兩者之間的沖突導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獲得的肯定越多,則其自我沖突越少,人格發展也越正常。
3.這一療法很強調建立具有治療作用的咨詢關系,以真誠、尊重和理解爲其基本條件。羅傑斯認爲,當這種關系存在時,個人對自我的治療就會發生作用,而其在行爲和人格上的積極變化也會隨之出現。所以,心理咨詢人員應該與來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關系。這樣即可使來詢者處于主動的地位,學會獨立決策。
4.在操作技巧上,這一療法反對操縱或支配來詢者,主張在談話中采取不指責、不評論、不幹涉的方式,鼓勵來詢者言盡其意,直抒己見,以創造一個充滿真誠、溫暖和信任的氣氛,使來詢者無憂無慮地開放自我。
四. 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由美國心理咨詢專家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創立于5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煩惱和情緒困擾大多來自于其思維中不合理、不符合邏輯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現實,自怨自艾,不敢面對現實中的挑戰。當人們長期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時,便會導致不良的情緒體驗。而當人們接受更加理性與合理的信念時,其焦慮與其他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2.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3個特征:1)“絕對化要求”,即對人或事部有絕對化的期望與要求;2)“過分概括”,即對一件小事做出誇張、以偏概全的反應;3)“糟糕透頂”,即對一些挫折與困難做出強烈的反應,並産生嚴重的不良情緒體驗。凡此種種,都易使人對挫折與精神困擾做出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的反應。
3.“ABC理論”:在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個人對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個人對誘發事件所産生的情緒與行爲後果C(Consequence)這三者關系中,A對C只起間接作用,而B對C則起直接作用。換言之,一個人情緒困擾的後果C,並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對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對于個人的思想行爲方法起決定性的作用。
4.“理性情緒療法”的目的在于幫助來詢者認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邏輯、理性的信念,以減少個人的自我挫敗感,對個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學會容忍自我與他人。
五. 認知領悟療法
“認知領悟療法”,源于霍姆 (Homne) 關于人的內隱行爲是人心理的操作者之觀點。而這一療法是由一系列人共同創立的,其要點包括:
1.它十分強調認知過程對人的情緒變化和行爲動機的支配作用。它主張通過改變來詢者的認韌模式,並輔之以行爲療法的技術,來矯正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爲。這祥,隨著來詢者認知方式的改變,他的憎緒和人格降礙也會隨之得到緩解。
2.雖然“認知頓悟療法”很重視人的認知方式對他心理變態和人格障礙的影響,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療法”那樣,一味追究來詢者早年生活經曆(主要是指3歲前後)對當前行爲的潛意識作用,它主要探討來詢者當前認知方式對他行爲表現的影響。
3.“認知領悟療法”很強調來詢者對自己問題症結中的非理性、非邏輯觀念的深刻須悟,並以此來幫助來詢者置新認識、評價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認知模式,擺脫非理性觀念對自我的幹擾。
六. 交互分析療法
“交互分析療法”由伯爾尼(Eric Berne,1910—1970)創立于50年代,其主要觀點有:
1.人格由3種自我狀態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 Self)“成人式自我”(Adult Self)和“兒童式自我”(Child Self)。其中P代表父母的價值觀,是其內化的結果,偏向權威化;A是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客觀反應與評價,它既不情緒化,也不權威化;C是人格中的兒童欲望與沖動的表現,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緒化。這3種自我狀態,構成了人格沖突與平衡的基礎。
2.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愛護與肯定。這通常包括父母、師長、領導、朋友、戀人等人物。個人在人格成長中得到關愛與肯定越多,則其人格沖突便越少,自信心則越強。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之間的交互作用,會産生積極、正面的生活腳本(life script)。反之,則會導致不良的人格表現,使人在交往中充滿焦慮和自卑。
3.心理咨詢的目的,在于使來詢者成爲一個統合之人(integrated person),使個人從“父母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脫出來,增強“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學會與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並在交往中學會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療法”的核心任務之一。
4.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療法”十分強調傾聽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動來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的沖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來審視個人的生活腳本,積極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增強自信心。
七.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所創立。它內容龐雜,包括潛意識理論、人格理論、性欲理論及精神防禦理論等方面。其理論要點綜述如下:
1.人的心理活動分爲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又稱無意識)三個部分。其中意識指人能夠知覺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指人平時感覺不到,卻可以經過努力回憶和集中精力而感覺到的心理活動,潛意識指人感覺不到,卻沒有被清除而是被壓抑了的心理活動。弗格伊德認爲,許多心理障礙的形成,是由于那些被壓抑在個人潛意識當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沒有得到釋放的結果。
2.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本我”是個人原始、本能的沖動,如食欲、性欲、攻擊欲、自我保護被等。它依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個人在與環境接觸中由“本我”衍生而來的。它依照“現實原則”行事,並調節“本我”的沖動,采取社會所允許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則”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層次,也是良知與負疚感形成的基礎。弗洛伊德認爲,“本我”、“自我”、“超我” 之間的矛盾沖突及協調構成了人格的基礎。人欲維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協調好三者的關系。
3。人在維護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時,常對生活中的煩惱和精神痛苦采取某種自圓其說或自欺欺人等認識方法,以求心靈的自慰。弗洛伊德將這些認識方法稱作“心理防衛機制”,通常包括解脫、補償、合理化、投射、轉移、升華及理想化等方式。弗洛伊德認爲,這些心理防衛活動多是無意識的,它們對人體的心理健康可起積極作用,也可起消極作用。
4。爲使人們領悟其心理障礙的根源,人們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療,通過移情關系的建立來重塑人格。在這當中,心理分析師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聯想、催眠、釋夢等技巧來疏解思考“本我”與“超我”的沖突,減輕“自我”的壓力,更好地面對現實。
八. 行爲療法
“行爲療法”源于“行爲主義”理論,它強調通過對環境的控制來改變人的行爲表現。其理論基礎包括俄羅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P.Pavlov, 1849—1936)的“條件反射”理論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一1949)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B. F.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等,主要有如下要點:
1.人的所有行爲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其中強化對該行爲的鞏固和消退起決定性作用。強化可采取嘉獎或鼓勵(正強化)的方式,也可采取批評或懲罰(負強化)的方式。由此,學習與強化,是改變個人不良行爲的關鍵。
2.心理治療的目的在于,利用強化使來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爲,建立新的行爲方式。它通過提供特定的學習環境促使來詢者改變自我,擯棄不良行爲。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療目標的明確化和具體化,主張對來詢者的問題采取就事淪事的處理方法,不必追究個人潛意識和本能欲望對偏差行爲的作用。
3. “行爲療法”的常用療法包括“系統脫敏療法”、“松弛療法”、“模仿學習”、“自勇訓練”、“厭惡療法”、“泛濫療法”等療法,其核心均在于利用控制環境和實施強化使來詢者習得良好行爲,矯正不良行爲,重塑個人形象。
九、藝術治療
追溯藝術治療的起源是在在史前時代的人類因對于大自然等許多現象感到畏懼與恐慌,又不明白其道理,所以在岩洞中留下許多的壁畫,以表達其敬畏之心。而到了近代精神醫學蓬勃發展的時代,如弗羅伊德與榮格等心理學大師亦采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夢境與分析。因藝術具表達、符號象征與創作等元素在,故近代將藝術應用在精神疾患者的治療上。
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之定義:「藝術治療提供非語言的表達與溝通機會,在藝術治療之領域中有二個主要取向:一、藝術創作即是治療:透過創作的過程,緩和情感上的沖突,提高當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或達到情緒淨化的效果;二、把藝術作品應用于心理狀態之分析,對作品産生的一些聯想,有助于個體維持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和諧,使人格獲得重整。」藝術治療較關心的是個人的內在經驗,所以治療的過程、方式、內容和聯想變得非常重要,因爲每一部份都反映出個人人格發展、人格特質和潛意識的內容。
藝術治療之內容涵括了繪畫、舞蹈、音樂、文學等方面,均可當作治療之媒介;可以是單獨進行,也可以是團體形式。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拿起筆隨性塗鴉一番,或者隨著音樂的旋律舞動自己的身體?在創作的氣氛下,是一無危險、無威脅性的環境,可穿越時空限制,所經曆的,是自我的對話,對卸下防衛的自己有更深層的認識與了解。
許多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如幻聽與妄想等症狀導致害怕、恐懼等不穩定之情緒,注意力無法集中,也有許多慢性患者已喪失對自我之自信與低自尊,在社交上表現退縮與畏懼,而藝術如繪畫等活動除了可增進認知與手部精細動作等功能外,更有助于患者具體表達情緒與面對問題、建立自我之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合宜之社會行爲與社會角色。
藝術治療在國外以及該有一些曆史了,但在國內發展的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比較有代表的是韋志中,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來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石頭的故事),也在繪畫藝術治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他創造的繪畫治療技術“十年、我的六個家、前世今生”等,在個體心理咨詢中,已經得到良好驗證,是比較有效的本土心理咨詢技術。並且在雲南師範大學、山西太原、青島成龍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等一些單位的邀請下,韋志中教授前往當地主持了(繪畫藝術治療工作坊),並且取得圓滿成功!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14.html?tp=0_11
另參本館無情的《理情行為治療》 《躁鬱奇才》 不只《聖徒與瘋子》才一線之隔 《藝術治療》 《兒童故事治療》
推薦24部心理學經典電影
1.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
編劇、導演、剪輯:加斯.範.桑特/Gus Van Sant
攝影:哈裏斯.薩維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國: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88分鍾
IMDB: 7.3/10
簡介:
影片根據1999年震驚世界的美國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案改編,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片名的含義則來自盲人摸象這則家喻戶曉的古代寓言。
哥倫拜恩慘案”發生後,媒體過度渲染其血腥場面,很多記者、犯罪專家、心理學家和青少年問題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評論,圍繞這起少年慘劇周圍的是各種猜測、無端的責備,同時也變成公衆的一種消遣。這一切都令導演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認爲這是“美國新聞史上的一次醜聞”,他說,“在這個時候,只有拍一部電影才能再現整個事件的真相”。
影片力圖通過“純粹客觀”的電影方式再現整個事件的過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觀判斷。加斯以兩個固定時間作爲電影的起點和終點,在這個時間段之內,不同主人公的活動展開了關聯和交叉,我們看見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成爲對方的“經驗片段”,然而,僅僅是一個片段,只有把這些片斷連綴在一起我們才得到了一個完整的時間。
除去影片特有的敘述,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和在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也一並得到揭示。在社會中,中學校園作爲現代社會裏的一個機構,就像在這部美國電影中一樣,它同時還是一個幻覺工廠,一個學著服從權力的實驗室,一個有著獨特邏輯、秩序和欲望的隔離區,教育成爲一個形式的虛設,成年人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的傷感、憎恨、幼稚和孤獨,這個“問題年齡 ”從未獲得一個合理的解決。加斯爲了拍攝訪問了許多學生,他說,“有的中學生認爲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也有的則很滿足,但有的人直接說校園生活就是地獄”(引自《大象》法語版海報)。校園隱藏的這些問題就像一枚炸彈,這部電影拔掉了它災難性的引線,當埃裏克和阿萊克斯決定以自己的邏輯和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對這個成人世界已經不再信任,這不但是個少年悲劇,也是成人世界和現代社會的悲劇。無怪乎,法國國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評選以絕對多數票把一等獎給了《大象》,可見該片在整個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響。
心理學看點:當衆媒體憑主觀臆想紛紛炒作馬加爵事件的時候,人們尤其應該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
藝術性:*****
觀賞性:***
這部被國際影評界一致稱贊的電影緊密關聯著兩個成功因素:首先電影客觀地再現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環境和他們的狀態,引發了社會對青少年問題的重新重視,爲此法國國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評選以絕對多數票把一等獎給了《大象》,可見該片在整個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響;第二是它以一種難以想象的時間-空間語言挑戰了傳統電影的現實主義,從這個角度,討論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一個哲學層面,對一件已經發生的事實,時間已經過去,以回憶和和判斷建立的感知體系能夠還原事實本身嗎?從現象出發如何抵達真相?經驗事實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質?電影的藝術虛構性與現實的真實性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這個題域從胡塞爾的現象學開始一直到德勒茲的“影像-時間理論”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任何理性,無論是意識形態的權力話語還是純粹的理論/話語推導,在現象的叢林中是多麽盲目和無知。他說,“我就像哥侖布,我對一切將一無所知”,也許正像《疾走羅拉》的開場白那樣,“電影只進行90分鍾,剩下的都是理論了!”
2.I.D./ IDENTITY/身份(2003)
導演:James Mangold
編劇:Michael Cooney
風格:驚恐、懸疑
IMDB: 7.3/10
時間: 90分鍾
語言:英語
簡介:風雨交加的夜晚,11個人先後被迫困守在一家破舊的汽車旅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人死去,而死者的身邊總能找到下一個死者的房門號碼。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共同點,震驚地發現,所有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究竟凶手是其中的哪一個,或者凶手另有其人?
心理學看點: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礙)
藝術性:***
觀賞性:****
3.Gothika/歌西卡(2003)
導演:Mathieu Kassovitz
編劇: Sebastian Gutierrez
風格:驚恐、懸疑
IMDB: 5.8/10
主演:Halle Berry
時間:: 98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犯罪心理學,失憶
4.insomnia/失眠 (2002)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memento》
編劇:Nikolaj Frobenius&Erik Skjoldbj?rg
風格:犯罪、驚悚
主演:Al Pacino、Robin Williams
IMDB:7.3/10
時間:118分鍾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又是一部Christopher Nolan拍攝的與心理疾病有關的驚悚片,這一次地理環境特殊——永遠是白晝,嚴重失眠的警探如何與老謀深算的疑犯展開貓鼠之戰?
5.異度空間/ Inner Senses(2002)
張國榮生前最後一部電影
編劇、導演:羅志良
演員:張國榮/Leslie Cheung、林嘉欣、潘美琪、徐少強
出品國:中國香港
語言:中文(粵語)
片長: 100 分鍾
IMDB:6.5/10
心理學看點:影片更多是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待超自然現象,所以鬼魂是否是真實的並不重要
6.American Psycho/美國精神病I、II (2000、2002)
導演:Mary Harron
編劇:Bret Easton Ellis & Mary Harron
類型:恐怖、驚悚
IMDB:6.7/10
MPAA:NC-17級(幾乎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只能在極有限的級別影院上映,看不看自己考慮一下吧)
時間:120分鍾(完整版)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一個年輕人在白天是標准的都市雅皮,到了夜晚卻會變成一個瘋狂的連環殺手。
7.La pianiste/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2001戛納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及評委會三項大獎
同名半自傳體小說作者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獲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導演:Michael Haneke
編劇:Michael Haneke、Elfriede Jelinek (novel)
IMDB: 7.2/10
主演:Isabelle Huppert 、Benoît Magimel
時間:: 130 分鍾
語言: 法語
簡介:年屆不惑的女鋼琴教師自小受到母親的控制和壓抑,兩人像是一種複雜的共生體,怨聲載道地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直到一位年輕聰明的男學生出現……
心理學看點:繼《藍絲絨》以後最卓越的性心理變態電影傑作
藝術性:*****
觀賞性:***
8.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2001)
2002奧斯卡獲獎片
導演:Ron Howard
編劇: Sylvia Nasar (book)、Akiva Goldsman
IMDB: 7.8/10
主演:Russell Crowe
時間:: 135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愛在精分治療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影片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Nash的真實生平改編,巧妙地展現了偏執型精分患者的幻覺世界。一個獨一無二的天才,一個傳奇的精分患者。
藝術性:****
觀賞性:****
9.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實驗(2001)
提名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
提名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
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
編劇:Don Bohlinger (screenplay)、Christoph Darnst?dt (screenplay)
風格:驚恐
IMDB: 7.8/10
時間:: 119 分鍾
語言: 德語
心理學看點:爲了可觀的實驗酬勞,20個應征者隨機分成兩批扮演囚犯或看守,然而短短幾日之內,模擬監獄頓成人間地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不可避免地走向惡化的呢?當一類人對另一類人具有無限權力的時候,人性的殘暴則畢露無遺,且看這部根據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改編的社會成人版電影如何去演繹。
藝術性:****
觀賞性:***
10.The Beach/海灘 (2000)
2000柏林電影節提名
導演:Danny Boyle
編劇:Alex Garland (novel)、John Hodge (screenplay)
主演:Leonardo DiCaprio
IMDB: 5.8/10
時間:: 119 分鍾
語言: 英語 / 法語 / 瑞典 / 泰語
心理學看點:假如在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如畫的海灘凝聚起一些優裕、樂天的遊客,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夢幻般的天堂?僅僅指出人性的貪婪是遠遠不夠的。個人認爲這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有待看過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藝術性:****
觀賞性:***
11. Memento/失憶(2000)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編劇:Christopher Nolan、Jonathan Nolan
風格:懸疑、驚悚
IMDB: 8.7/10
時間::113 分鍾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短時性記憶缺失,講述一個十分鍾內的事件都可能忘記的人,是如何進行複仇的故事。
12.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聖女貞德(1999)
"You didn't see what was; you saw what you wanted to see."
法國凱撒獎八項提名
導演:Luc Besson
編劇:Luc Besson、Andrew Birkin
類型:反類型史詩戰爭片
IMDB:6.6/10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來?
藝術性:****
觀賞性:****
13. the six sense/靈異第六感(1999)
2000奧斯卡提名
導演:M. Night Shyamalan
編劇: M. Night Shyamalan (written by)
IMDB: 8.2/10
時間:: 107 分鍾
語言: 英語 /拉丁語/ 西班牙語
心理學看點:兒童心理學,講述心理醫生是如何治療一個能看到鬼能和鬼說話的小男孩的故事。
14. Good Will Hunting/心靈捕手(1997)
導演:Gus Van Sant
編劇: Matt Damon (written by) &Ben Affleck (written by)
IMDB: 7.8/10
主演:Robin Williams 、Matt Damon
時間:: 126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15. The game/心理遊戲(1997)
導演:David Fincher
編劇: John D. Brancato (written by) &Michael Ferris (written by)
風格:懸疑、驚恐、冒險
IMDB: 7.5/10
主演:Michael Douglas
時間:: 128 分鍾
語言: 英語 / 德語
心理學看點:他學著父親的樣子跳下了樓。而這正是康拉德設計這一遊戲的最精彩情節,他就是要哥哥以親身經曆來治愈心理創傷,將情感從死去的父親身上轉移到面前所有的親朋好友身上。
16. Le Huitième Jour/第八日/幻海情緣/The Eighth Day (1996)
第四十九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提名
法國愷撒獎 最佳男演員 提名
導演/編劇:Jaco Van Dormael(雅各.範.多梅爾)
主演:Daniel Auteuil(丹尼爾.奧特尤爾)
IMDB: 7.3/10
時間:118分鍾
地區:法國,英國,比利時
語言:法語
心理學看點:一個自小患有唐氏綜合症,一個是事業成功而社會生活失敗的推銷商,且看兩個人不尋常的友情如何改變彼此的生活。
17.夢旅人/Picnic (1996)
導演/編劇:岩井俊二
類型:劇情,倫理
主演:卓娜 淺野忠信 橋爪浩一
IMDB:7.5/10
時間:72 分鍾
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心理學看點:繼《情書》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岩井俊二又推出了這部以精神病患者爲題材的作品。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裏,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由此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18. 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導演:Paul Verhoeven
編劇: Joe Eszterhas (written by)
風格:懸疑、犯罪、驚恐
IMDB: 6.7/10
主演:Michael Douglas 、Sharon Stone
時間:: 123 分鍾 Country: USA / France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弗洛伊德 性與暴力的本能
藝術性:***
觀賞性:****
19.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沈默的羔羊(1991)
1992奧斯卡獲獎片
導演:Jonathan Demme
編劇: Thomas Harris (novel)、Ted Tally (screenplay)
風格:驚恐、犯罪
IMDB: 8.5/10
主演:Jodie Foster 、Anthony Hopkins
時間:: 118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藝術性:****
觀賞性:*****
20. rain man/雨人(1988)
1989奧斯卡獲獎片
導演:Barry Levinson
編劇: Barry Morrow (story)、Ronald Bass (screenplay)
風格:喜劇
IMDB: 7.9/10
主演:Dustin Hoffman 、Tom Cruise
時間:: 133 分鍾
語言: 英語 /意大利語
心理學看點:濃墨重彩地展現了自閉症的典型症狀
藝術性:****
觀賞性:*****
21. Blue Velvet /藍絲絨(1986)
1987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導演:David Lynch
編劇:David Lynch
風格:犯罪、懸疑、驚恐
IMDB: 7.7/10
主演:Isabella Rossellini
時間:: 120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展現了各種性心理扭曲的場景
22.Spellbound/愛德華大夫(1945)
1946奧斯卡提名
導演:Alfred Hitchcock
編劇:Francis Beeding (novel)、Angus MacPhail (adaptation)
IMDB: 7.6/10
主演:Ingrid Bergman 、Gregory Peck
時間:: 111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
藝術性:***
觀賞性:***
23.Matchstick Men/火柴人(2003)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尼古拉斯?凱奇 米羅娜?沃爾特斯
類型:犯罪 劇情 喜劇 驚怵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評分:7.4/10(9523)
分級:阿根廷:13 德國:12 葡萄牙:M/12
心理學看點:強迫形人格
藝術性:****
觀賞性:*****
24. Lolita/羅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1997)
導演:阿德裏安?萊恩
主演:梅勒尼?格利菲恩 傑瑞米?艾恩斯 多米尼克?斯溫 弗蘭克?朗格拉 繆斯?沃森
類型:劇情 愛情
地區:美國 法國
對白:英語
評分:6.7/10(4915)
顔色:彩色
心理學看點:亂倫 性心理變態
藝術性:****
觀賞性:*****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79779/
心理學與電影
課程名稱 :心理學與電影
開課系級 :心理學系 3 年級
學年/期:99 學年度第 1 學期
課程介紹
電影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與一般的電影欣賞課程不同,本課程將看電影視為一種認知活動,著重看電影的訊息處理歷程,而非電影本身的啟示或藝術性。本課程藉由修課學生已經具備的心理學知識探討人們看電影的心理歷程,讓修課學生對心理學更有興趣也更了解心理學。
與這門課性質最接近的課程,並非一般的電影欣賞課程,而是「閱讀心理學」課程。當然,電影有其獨特性,看電影和閱讀的歷程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文本與電影仍有許多相似性:都是有結構的、也都是線性呈現訊息。閱讀與看電影也是相似的:都是透過視覺管道獲取訊息、都需要理解語言的能力、目的也都是理解內容形成整合的表徵。因此,「閱讀」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基本架構,作為探討看電影的心理歷程的基礎。
修課資格
本系學生:修過心理學系的「普通心理學」及「心理實驗法」。
外系學生:修過任一門由本系教師主負責的「普通心理學」,且必須修過與研究方法有關的課程。
關於課程期待
大學生多半已成年,而大學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自由。教師不是學生的監護人,實在沒有資格與權利「要求」學生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所以,標題說的是「課程期待」而非「課程要求」,指的是每位學生如果願意對自己所修課程負責任且認真學習,應該會做到所列的事項。
修課學生有權選擇不做前段所列事項的一項或多項(例如,不來上課、只閱讀共筆而不閱讀教科書及補充教材、或不親自確認考試時間),主負責教師都會尊重,不會幹涉。但學生應該明白,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必須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未能充分學習而影響考試表現、或因為記錯考試時間而缺考)負責。
數位學習
本課程將利用網際網路資源輔助教學與學習。學生每次繳交作業後,必須在時限內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並貼至 funP 推推王。之後,學生必須仔細閱讀其他同學的作業,並發表迴響。這個作法的意義是,希望同學們寫作業時用「可能會被不特定的路人讀到」的心態來寫,把每一份作業寫成一篇自我完備的文章。如此,才會儘量表達清楚,讓不認識的人也能理解你想表達的想法。當你的作業可能被公眾檢視時,你自然而然地會比較認真寫。希望同學們寫作業是真正為了「分享觀點與感覺」,而不是為了「交給老師換分數」。在稍後的「作業」一節中,我會再詳細說明相關細節。
參考書
Boggs, J., & Dennis, W. P. (2003). The art of watching film (6th ed.). McGraw-Hill.
Bone, J., & Johnson, R. (2001). Understanding the film :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appreciation (5th ed.). Glencoe/McGraw-Hill.
Hogan, P., & Hogan, P. C. (2003). Cognitive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A guide for humanists. Routledge.
Persson, P. (2003). Understanding cinema: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moving image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ince, S. R. (2003). Movies and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3rd ed.). Allyn & Bacon.
講義
本課程沒有課前講義。
每一主題講授完畢後,我會將投影片上傳至Google 文件(高醫)。
包含投影片在內的所有輔助教材皆以開放原始碼辦公室軟體 OpenOffice.org 製作。
OpenOffice.org 可以從 http://zh.openoffice.org/ 網站免費下載。使用上若有問題,可參閱 OpenOffice.org 補給站。
為什麼要用開放原始碼軟體準備教材?請參閱:開放原始碼軟體;「跨越數位落差」不等於「微軟化」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授課內容重製授權
修課學生可以
將上課內容抄錄、編輯成筆記。
編輯上課筆記,加入其他內容。
將上課筆記提供或複製給同時修同一門課的同學。
如果獲得授課老師口頭或書面同意,可以
在上課時錄音。
將錄音內容整理為文字稿,或加入其他內容重新編輯。
將原始錄音或文字稿提供或複製給同時修同一門課的同學。
除非以書面向授課老師請求,並獲得授課老師的書面授權,否則不可以
在上課時照相、錄影。
將講義、筆記、錄音、或任何根據上課內容部分或全部編輯產生的資料,上網或用任何方式公開。
將前述資料提供或複製給不是同時修同一門課的學生。
旁聽生可以
將上課內容抄錄、編輯成筆記。
編輯上課筆記,加入其他內容。
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在上課時錄音、照相、錄影。
將上課筆記提供或複製給任何人。
將講義、筆記或任何根據上課內容部分或全部編輯產生的資料,上網或用任何方式公開。
作業
公佈時間與要求
作業主題於每週五上課時間公佈。
每份作業為一篇 1000 字的文章,文章應自我完備,讓沒有修課的人也能清楚理解。
這些只是一般性的原則。如果有需要,我會針對個別作業作適當調整。例如,增加或減少字數限制。
繳交時限與流程
每份作業繳交時限是六天後的晚上 12:00。每星期五公佈的作業,於下個星期四下午 6:00 以前繳交。
將作業發表至個人部落格並貼至 funP 推推王。
以電子郵件郵寄作業全文,並於開頭附上作業在 funP 的網址。全文直接貼於信件內文,勿寄附件。
在作業發表至部落格之後的下個星期四上午 8:00 以前,讀完所有同學的作業,並挑選你覺得寫得最好的幾篇(不包括自己的;實際篇數與互評標準另外公佈),在 funP 推推王 推薦。
成績計算
在時限內完成所有程序,才算準時繳交作業。若其中任何一項程序未於時限內完成,當次作業成績以零分計算。
若任何一次作業的任何一部分涉及抄襲,經確認後,全學期所有作業成績皆以零分計算。
因為部落格上的文章可以再修改,繳交的正式記錄以電子郵件版本為主。
學期成績評定
作業成績:10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主題
1 2010-09-17 心的方向
2 2010-09-24 部落格經營與資訊倫理
3 2010-10-01 看電影的藝術
4 2010-10-08 影像與知覺
5 2010-10-15 校慶(不上課)
6 2010-10-22 梅姬颱風(不上課)
7 2010-10-29 電影討論(一)
8 2010-11-05 學習與探索
9 2010-11-12 期中考週(不上課)
10 2010-11-19 電影討論(二)
11 2010-11-26 記憶與理解
12 2010-12-03 電影討論(三)
13 2010-12-10 意識與心靈
14 2010-12-17 電影討論(四)
15 2010-12-24 智慧與人性
16 2010-12-31 電影討論(五)
17 2011-01-07 傳統與創新/期末回顧
18 2011-01-14 期末考週(不上課)
http://hao.dlearn.kmu.edu.tw/blog/psychology_and_movie/
電影心理學
電影心理學 電影心理學,即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受衆觀影經驗的理論。是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爲依據,研究觀衆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而研究觀衆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觀衆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包括多個方面。
依據心理學原理和範疇研究電影視像特性、電影創作與觀衆感受的電影理論分支,心理學與電影美學的交叉學科。
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提出“電影不存在于膠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銀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實現的思想中”的立論,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遊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
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爲藝術》從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出發,系統研究了電影影像的物理特征、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和電影作品的藝術特性,強調“心理結構能力說”和關于“審美主體的能動性”的觀點,提出了“局部幻象論”和“形象偏離說”,爲無聲電影的藝術合理性辯護。(參見“局部幻象論”)
1940年,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的《電影心理學概論》論述了電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現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學依據。
40年代末期,法國電影理論家讓?馬紮萊的《電影與心理》和莫裏斯?梅洛—龐蒂的《電影與新型心理學》對一般主觀鏡頭的分析,是電影心理學的重要論述。
1963年,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裏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第一卷)問世,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對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結構、彩色和音樂諸元素作出了心理學的解釋,尤其以心理學爲依據論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電影作品的“形象—符號—藝術”三個層次。蘇聯電影理論家謝?金茲堡的《電影理論概述》從視知覺角度探討了運動和深度的心理學原理。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爲依據,研究觀衆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
研究範疇
研究觀衆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觀衆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包括
1電影觀衆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如視覺暫留、認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夢、參與、鏡像;
2影片影響個體心理的功能,如宣泄、撫慰、殿堂效應和快樂原則等
3影片的群體效應,觀衆通過感受影片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聯系起來的獨特社會群體,達到群體審美的溝通,造成社會行爲情境,從而使觀衆個體加入到群體中,體驗集體情緒,發生複雜的內心活動,調節個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獲得淨化和升華。(參見“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滲入電影理論領域。精神分析學的重要範疇,如無意識、潛意識、鏡像階段、初始場景、濃聚、移換、窺視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釋電影的機制、觀看主體的心理活動、電影作品的創作和感受過程,從而形成現代西方電影心理學的新階段。法國電影理論家克裏斯蒂安?麥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相結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象的能指》,創立了電影的第二符號學——電影精神分析學。
http://www.hudong.com/wiki/%E7%94%B5%E5%BD%B1%E5%BF%83%E7%90%86%E5%AD%A6
《美麗境界》
有人影評道:「對於一部傳記片來說,「美麗境界」(朗霍華導演,艾基瓦高茲曼編劇,羅素克洛、珍妮佛康娜莉主演,2001年)算是很平實的描述了主人翁大半生中發生的事件,雖然我尚無法確定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因為是充滿了一些事件的集合,成篇缺乏一個中心議題加以論述,關於研究貢獻、關於愛情、關於疾病等解說本片並不鞭辟入裡,看完以後難以對約翰奈許本人獲得更深入瞭解;天才、內向與精神分裂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必然關聯?電影裡頭也沒有一絲因果解說。我想「美麗境界」若非打著真人真事改編,恐怕不容易單獨吸引觀眾目光;若非有一意外轉折拉攏重看觀眾,恐怕美國票房也不會衝破億元。」
啥「真人真事改編」?啥「意外轉折」?比較下一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所寫的納許傳記《美麗境界》(時報,2002)便知電影太失實也太戲劇性轉折了,似乎全靠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和妻子的包容及關懐加上納許本人的不懈努力,一位數學瘋子不但恢復了天才,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好萊塢電影嘛!別太苛求!有人評道:「因以納許本人的心理狀態為敘事角度,因此片子引導觀眾經歷納許以其數字直覺的天份,被邀請涉入軍事、政治的機密,而後納許這涉入政治、軍情的角色終於被發現,他被跟監、被抓——終於, 劇情急轉直上,敘事角度也突發的轉變成納許的妻子與醫生、學校朋友們的心理角度——原來一切都是納許的幻覺妄想,他會被抓,僅只是因為他病情太嚴重,不得不強迫送進精神病院就醫。這敘事心理角度的突發轉變,使納許的精神分裂故事很有戲劇張力,幻覺與真實兩個世界之間的遊走,也給觀眾很大的震撼。 但是由娜薩所寫的納許傳記卻更多著墨納許的妻子艾莉西亞的心路歷程。」
這也是從女性觀點來看,娜薩的《美麗境界》不只對納許對數學尤其賽局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貢獻有深入的分析,關於納許和母親、太太、男女情人、同事等之恩怨情仇也有糾纏不清的介紹,關於病因更從家族生理性遺傳、個人心理性性格、數學天才與瘋子、尤其是當年的麥卡錫白色恐怖的氛圍……等全方位的探討,這些都不是電影所能取代的。
不過電影中間一大段的虛實難分的「被邀請涉入軍事、政治的機密,而後納許這涉入政治、軍情的角色終於被發現,他被跟監、被抓——終於, 劇情急轉直上,敘事角度也突發的轉變成納許的妻子與醫生、學校朋友們的心理角度——原來一切都是納許的幻覺妄想」的確很吸引人。
不只!「然而,很多時候他沒有辦法工作…碰到諸如此類的情形,他就充滿怨恨。諾貝爾獎也不能補償他所失去的東西。對納許而言,生活主要的樂趣向來都是來自創造性的研究,而不是與別人感情人的親近交流(p.529)……(其子)約翰查理將納許與艾莉西亞拉在一塊(雖離婚仍同居),卻又把他們拆散。他們為約翰查理的不當行為(因遺傳了瘋病)互相指責(p.53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425/20070309075554
《我的左腳》
克利斯帝‧布朗的自傳《我的左腳》(皇冠,1990)比吉姆‧謝裏登導演的同名電影,更能發掘先天性腦性麻痺者的內心世界。
是嗎?那《我的左腳》怎會「榮獲了1990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獎,1990年英國影藝學院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獎,1989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和評審團榮譽獎、評審團特別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全美影評家協會頒發的最佳男演員獎」?
這就對了!「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獎」嘛!全靠明星演技!
別小看男主演丹尼爾‧戴‧路易斯,他可「是英國詩人兼小說家塞西爾‧戴-路易斯的兒子,母親是一名演員,他早年只是在《甘地》等影片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後來憑藉在英國電影《我美麗的洗衣店》以及《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的出色表現一舉成名,隨即好萊塢給了他銀幕生涯中最強有力的表演機會……在這部《我的左腳》中,路易斯扮演了一位從小就患嚴重腦中風的病人,他不但把角色在平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表演的非常真實可信,最難的是在 沒有多少臺詞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扭曲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極好地表達出角色內心對美好生活的真摯與渴望,也難怪奧斯卡評委們把影帝的寶座送給他了。」
所以克利斯帝‧布朗在《我的左腳》深刻且豐富的內心獨白,全被丹尼爾誇張的肢體尤其是臉部表演掩蓋了。
這你不懂文字和影音魅力的不同!
那也不能將重點置於克裏斯帝的愛情世界啊:
「克裏斯帝的愛情從青春期開始萌芽,他曾畫圖送給心儀的女子表白,卻被當面婉拒,這讓他在愛情上感到自卑退縮,而當他發現自己喜歡上溫柔的愛琳醫生時,克裏斯帝把自己關在房間不見任何人,他害怕有所期待就會有更大的失望,而劇情發展到最後,愛琳即將結婚,代表克裏斯帝又在愛情的路上狠狠跌了一跤,極度挫折與受傷讓他勇氣盡失,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但是,身心障礙者在愛情面前和一般人並無兩樣,都要有放手追求的勇氣,勇於跨越自己在生理、心理的障礙,勇於給自己和對方機會,遑論殘疾者,這種勇氣就算在你我之間都是難得的。克裏斯帝歷經兩次失敗之後,在慈善宴會上遇見瑪麗,他終於明白勇敢與否決定一切,在他堅決的邀請下,瑪麗答應和克裏斯帝的約會,日後成為他的妻子。」
好萊塢電影連科幻、災難、戰爭、驚悚……啥都要添情加色,更何況原著也提及上述兩次失敗愛情,編導那會放過煽情表演的機會。
那終成眷屬又能怎說?
總要給花錢買票看電影的觀眾一點「從此過著幸福美滿日子」之幻想。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422/2007030507435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