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新型黑鷹主戰坦克電腦效果圖
俄羅斯90年代至今只公布了兩款新型主戰坦克,一款是T-95、一款是黑鷹。兩款坦克均裝備大口徑主炮
日本新型坦克也許是世界上第一種一開始便專門爲城市戰設計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法國Giat公司勒克萊爾-2015坦克
日媒:一輛日本10式坦克可摧毀3輛中國99式坦克!(楨:再吹吧!)
據日本《陸上力量》雜志電子版報道:2010年7月11日,日本10式主戰坦克(曾經命名爲TK-X坦克)于在日本富士學校進行機動性展示。該型主戰坦克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新一代裝甲作戰平臺,今年計劃小批量裝備10輛。
TK-X主戰坦克長9.42米(火炮朝前),寬3.24米,高2.3米。淨重40噸左右,戰鬥全重44噸,乘員3人。主要武器爲1門120毫米口徑滑膛炮,該火炮是由日本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通過技術轉讓給日本鋼鐵公司而生産的。TK-X主戰坦克輔助武器有1挺74式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此外,TK-X主戰坦克在炮塔兩側還裝配了4個煙霧彈發射器、4個激光告警裝置和晝夜攝影機裝置。TK-X 主戰坦克動力組件采用了日本MHI公司最新發展的通用8缸895千瓦柴油發動機,最大行駛速度可以達到70千米/小時,與90式坦克相當。TK-X主戰坦克配置了C4I系統,其中包括可以與基層團指揮與控制系統相連的車長用全天候360度全景觀測系統,該系統早在2007年的測試中順利通過力測試工作。 TK-X主戰坦克于2002財年開始發展,預計于2009財年完成。截止到目前爲止,該項目花費已經超過了4.48億美元。按照計劃,項目全部花費將達到 4.75億美元。
日本坦克專家福田真央表示,10式坦克的問世主要針對東亞某大國最新式的99式坦克。按照我們日本人設計與制造坦克的思路,中國99式坦克,可以說已經接近或者達到日本90式改的水平以及能力。而且,在綜合指標上,這種先進的主戰坦克,很可能優于我們的90式改。首先,車體設計是中國軍方北方公司在根據T72\T80U的底盤形勢上,加以改進研發而形成的。避免了前者在設計上的極大缺陷。並且增強了主裝甲部位1800米內的抗擊強度。
99式坦克前主裝甲,絕對不是所謂的脆弱。甚至它很可能是M1A2的貧油裝甲。在武器火力控制上,它的監控獵殲火控系統,並非是全部俄國血統。而是吸取了一部分法國格克萊爾的性能。在結合俄國産品,附加中國自身技術,制造完成。中國坦克早在90II形式上就采用過125mm貧油穿甲動能彈,這種新型坦克依舊采取得也是這種彈藥。穿甲厚度可以在1800以內擊穿美國M1a1主裝甲。面對數量占絕對優勢的99式坦克,日本只能做質量上的提升。
福田真央還表示,盡管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很可能一輛日本10式坦克面對20輛解放軍99式坦克的狼群進攻。但是如果從武士文化1對1的PK來看,中國的99式坦克絕對不是日本10式坦克的對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輛10式坦克可以摧毀3輛99式坦克。中國99式坦克的制造技術,在日本看來已經過時和不必要。盡管99式坦克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最後福田表示,中國99式坦克,一旦中國政府批准下,可以走出中國境內的話,他無疑比日本的10式坦克要暢銷的多。因爲10式坦克的售價連日軍都承受不起,更別說那些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了。相反中國的99式坦克價格低廉,在亞洲,中東阿拉伯,非洲國家將引起不小的轟動與震撼
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148973.html
俄高官稱T90坦克有致命缺陷如開戰將被完全摧毀
俄國防部副部長稱俄羅斯最新型的T-90坦克已失去了競爭優勢
今年4月,俄軍方有人表示,第五代坦克T-95的研制根本就是沒有任何意義
蘇聯坦克曾在蘇德戰場上大出風頭,冷戰時期,部署于東歐的龐大蘇軍坦克部隊也是與北約抗衡的主力。然而,目前俄羅斯坦克已失去世界先進地位,俄軍方高官和軍事專家都在唱衰俄羅斯主戰坦克。
俄高官稱最新坦克不堪一擊
據俄《新聞時報》2010年7月4日報道,俄國防部副部長波波夫金在接受該報采訪時表示,由于對坦克技術發展判斷失誤,俄羅斯最新型的T-90坦克已失去了競爭優勢,“北約已開發出摧毀俄坦克的技術。”波波夫金稱,盡管俄軍方已經停止對老一代坦克的升級,而把精力專注于新坦克技術的研發上,但對坦克進行“升級—淘汰”的做法仍普遍存在。目前在俄軍中服役的T-72、T-80、T-90等坦克的使用壽命,普遍在25~35年,如果只是盯著升級老坦克,那麽,俄軍營中就會堆滿過氣的老坦克。
俄軍事專家拉斯托普辛認爲,蘇聯的坦克升級系統已經過時,“它們往往只能完成一半的修理,而無法在技術性能上得到質的突破。”他說,以俄軍列裝的最新型T-90坦克爲例,該坦克的光電防護系統“施托爾”只能對付第二代反坦克導彈,而對北約早已列裝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則無能爲力,其裝配的“舞臺”主動防護系統,對北約的穿甲彈更是毫無辦法。更致命的是,T-90坦克沒有頂部防護系統,而目前許多國家都已經研制出高性能的戰場指揮系統,導彈兵、炮兵和空軍都可以在衛星的幫助下,從空中向裝甲部隊發動攻擊。如果是這樣,類似俄T-90這樣的坦克都會遭到重創。但目前在T-90坦克的升級預案中還沒有頂部防護的計劃。
此外,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波波夫金還表示,北約國家早已經研究出了依靠全球定位系統運轉的打擊系統。此類系統將使得俄羅斯坦克在其監控下無所遁形,“別幻想逃脫他們從天上的監視,俄羅斯還沒有開發此類坦克專用的反定位系統,而美歐的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研制此類系統。”波波夫金說,今後戰爭中很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俄軍坦克還沒有到達戰場就已經被完全摧毀。
俄軍需多少坦克還沒譜
此外,俄媒體還列舉了許多證明近年來俄坦克技術發展緩慢而混亂的事例。比如,T-95坦克是俄軍方早就開始鼓吹的一種坦克,它被看做是比T-90還要優秀的一款裝備。2003年俄軍方就稱,該坦克的研制會在2010年前完成。2008年時軍方又稱,T-95已經開始服役了,但此話說出不久,軍方又馬上表示,T-95恐怕還要等到2010年之後才能服役。今年4月,軍方又有人表示,T-95的研制根本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另外,俄軍需要多少輛坦克也是軍方各首腦無法統一的問題。俄陸軍司令波斯特尼科夫曾表示,俄軍目前有兩萬輛坦克,是實際所需坦克的兩倍。只是他沒有提及,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維修和升級。而副防長波波夫金則表示,俄軍需要5000~6000輛坦克。俄軍總參謀部在去年還說過,要把現有坦克數量削減到2000輛,但從未說明用這麽少的坦克如何應對敵人常規武裝力量的大規模入侵。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7-14/0823600585.html簡氏稱俄印未來坦克將裝備152毫米大口徑主炮
英國簡氏2008年7月28日報道 俄羅斯主要的烏拉爾主戰坦克(MBT)制造廠將與印度合作開發和制造未來主戰坦克(FMBT),以滿足印度陸軍的長期需求。
計劃中的印度/俄羅斯未來主戰坦克將從最新的俄羅斯開發中進行權衡,包括正在開發的、預計于2010年開始服役的新型俄羅斯主戰坦克。俄羅斯主戰坦克由運輸機械工程烏拉爾設計辦公室設計。該坦克將在外部裝備一部152mm的無膛線炮,所有人員均在內部操作。該坦克將裝備先進的全天候火力控制系統,具有殺傷能力和高生存能力。
若印度/俄羅斯主戰坦克計劃能順利進行,將會對雙方提供衆多益處,包括縮短開發時間和降低開發成本。同時,印度陸軍還可以將新型主戰坦克部署戰場,對抗目前巴基斯坦的主戰坦克發展。當前,印度已根據許可制造老式的俄羅斯T-72M1主戰坦克和T-90S主戰坦克。這兩種坦克都裝備有一架具有自動裝彈機的125mm無膛線炮。
http://www.ce.cn/xwzx/mil/junmore/200807/30/t20080730_16334765.shtml
法軍新一代坦克很強悍 搭載無人機 可偵察能攻擊
法國Giat公司的勒克萊爾-2015坦克概念最早出現在2002年。該型號與之前的最大變動在于炮塔,車體前部和側面裝甲都得到了增強,炮塔頂部也覆蓋了耐熱合金鋼,這麼設計主要是來對付攻頂彈藥。
此外勒克萊爾還第一次採用了主動防護係統,包括四個發射破片彈藥的雙聯裝發射器,分別布置在炮塔前和後部,可以提供360度覆蓋。每個發射裝置都有自己的雷達傳感器,可以獨立動作。該係統能夠探測到50米內的來襲目標並在接近到5米時展開攻擊。不過該係統目前正在測試之中,還只能防禦反坦克導彈或反坦克高爆彈一類慢速飛行的目標。
勒克萊爾-2015的車長觀察鏡也進行了改造,在頂部一個圓錐狀物體中集成了主動防護係統傳感器和熱像儀/激光測距機。
火控方面,該車裝備了具備自動瞄準追蹤能力的火控係統,能夠運用熱成像儀生成的高質量圖象來探測、分類並攻擊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勒克萊爾2015還在炮塔後部搭載了一部無人機,除了偵察之外還可以對目標實施攻擊。該車外部覆蓋著雷達波吸收材料,外殼和炮塔也有特殊的偽裝以減少紅外特徵。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11/content_7763591.htm
日本新型坦克專爲城市戰設計 性能不算最先進
2008年2月13日,日本防衛省首次在位于神奈川縣的“陸上自衛隊技術發展研究所”展示了其轄下“技術研究本部”開發的新型主戰坦克樣車,外界傳聞已久的日本“下一代坦克”終于撩開了神秘的面紗。那麽,曾經引起外界鋪天蓋地般猜測的日本“下一代坦克”究竟是一型怎樣的坦克,它的性能如何,有哪些特點?在此,筆者通過照片等已知資料,對這款日本新型主戰坦克進行一個大致的分析。
提前登場
日本是亞洲最早擁有坦克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駕駛著性能與同期歐美坦克相比顯得十分低下的“薄皮小坦克”侵掠四方,雖然在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都十分缺乏的中國戰場上囂張一時,卻在諾門坎和太平洋先後折戟沈沙,最終難逃覆滅的下場。戰後,出于對抗蘇聯的需要,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重建了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重工業,先後推出了61式和74式兩款主戰坦克。然而,由于日本工業能力的限制以及同時期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在坦克設計思路方面所走的“彎路”,這兩款坦克的性能在同時期主戰坦克當中顯得十分平庸,甚至面臨“一推出就落伍”的尷尬場面。例如,仿自M47的61式坦克相比蘇軍T一54/55已經處于下風,其服役一年後蘇聯就開始量産更先進的T一62了。74式坦克在研制之初就以T一62爲假想對手和趕超對象,但是當其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時,蘇軍已經開始大規模列裝更新型的T一72坦克了。而當時蘇軍精銳——近衛軍裝備的T一64主戰坦克更是74式所望塵莫及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憑借電子技術和精密工藝的長足進步,加上不錯的軍購環境可以比較方便地獲得歐美國家的技術支持,日本研制的90式坦克競開了風氣之先,成爲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中的佼佼者,甚至一度在某些“防務分析機構”列出的“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排名”中坐上了頭把交椅。90式坦克雖然具有主炮射速快(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整裝式彈藥自動裝彈機的主戰坦克)、命中精度高(火控系統先進)、機動性強等優點,但也存在炮塔與車體間有較明顯“窩彈區”、自動裝彈機可靠性偏低(90式坦克的主炮理論最高射速達16發/分,但自動裝彈機的平均故障率卻也高達18發/次,而自動裝彈機彈艙內的備彈只有19發,就是說“自動裝彈機彈艙內的備彈不能全部成功地發射出去”)、彈藥補充困難(90式坦克車體內的備彈不能直接補充到自動裝彈機彈艙,必須三名乘員同時來到車外,互相配合著將車體內的備彈手動裝填到自動裝彈機彈艙內,這在戰場環境下顯然有些不妙)等可以說是致命的缺陷。且90式坦克尺寸較小、升級潛力有限,至今也沒有改進型號出現。而其他國家的同時期坦克通過改進升級,性能不斷提高,使得90式坦克原本最大的“亮點”——火控系統方面的優勢也在逐漸喪失。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于21世紀初開始研制新一代主戰坦克。而隨著蘇聯的解體,日本不再需要像冷戰時期那樣“時刻提防著蘇軍登陸北海道的威脅”,于是新一代主戰坦克也就被賦予了“執行海外行動任務”的設計理念。就在這一時期,美國陸軍提出了革命性的“未來戰鬥系統”(FCS)計劃。計劃中的“未來有人駕駛地面戰鬥平臺”被要求不得超過20噸,能夠用C一130一級的運輸機進行整車運輸(該項目目前進展十分緩慢,雖然軍方已經將重量要求放寬到27噸,允許用C一17運輸機進行運輸或分解後用多架C一130運輸,但目前仍然不能推出滿足要求的樣車,研制工作也一再推遲)。外界猜測日本也會“跟風”研制一款強調快速部署甚至空中機動能力的坦克,于是一時間各種猜測比比皆是,想象圖當中不僅有采用無人炮塔的(類似約旦的“獵隼”坦克),甚至還有輪履混合布局的。2008年1月下旬,日本防衛省宣布將于2月15日公開展示新型主戰坦克,並向一些新聞機構發出了出席2月15日新聞發布會的請柬。就在外界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在2月15日的時候,日本防衛省卻在2月13日提前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並公開展示了新型主戰坦克樣車,這也是日本在21世紀推出的第一款重型陸軍武器。
性能簡介
雖然已經“公開展示”,但防衛省對于新型主戰坦克的相關性能的介紹卻十分“簡略”。在此,筆者只能通過日方公布的照片和一些性能參數,對新型坦克的性能特點作一個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根據日本防衛省公布的數據,新型坦克戰鬥全重爲44噸,乘員3人,全長9.42米,全寬3.24米,全高2.30米。與90式坦克(戰鬥全重50噸,全長9.7米,寬3-4米)相比,新型主戰坦克重量更輕、長度和寬度更短,乘員人數和高度則相同,可見其結構比90式還要更緊湊些。從照片上看,新型坦克的炮塔改變了90式坦克幾乎垂直的主裝甲和不能采用模塊式裝甲的格局,采用了類似“豹”2A5的楔形主裝甲,並在炮塔正面和兩側加挂了類似“梅卡瓦”系列的模塊式附加複合裝甲。90式坦克最受爭議的“窩彈區”在新型坦克上也得到了修正,至少不像90式那樣明顯。上述措施都能夠有效提高坦克的防護性能,尤其是在炮塔兩側加挂附加複合裝甲,更使新型坦克的炮塔側面防護能力相比90式有明顯提高。此外,新型坦克也十分重視對履帶的防護,側裙板幾乎將負重輪完全蓋住。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新型坦克只有5對負重輪,這是第三代坦克出現以來第一種只有5對負重輪的主戰坦克。在長寬和負重輪數量方面,新型坦克又回到了戰後日本第二代坦克——74式的水平(74式坦克全長9.41米,全寬3.18米,5對負重輪),也是第三代坦克出現以來最“短”最“窄”的主戰坦克(第三代坦克中的“輕量級”T一72坦克,全長仍然達到了9.53米,全寬3.46米)。
動力系統方面,日本並沒有公布新型坦克的發動機型號和功率等具體情況,只是宣稱其采用了“新型4沖程電子噴射可變噴嘴柴油機”。與90式坦克的三菱10ZG型2沖程10缸水冷直接噴射式廢氣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相比,似乎“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要高一些,相信諸如變速等控制能力也有不小的提高。畢竟十多年以來日本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是相當快的,既然可以將“數字技術”大量應用于民用發動機領域,就完全可以將這些技術延伸到軍用發動機上。不過話說回來,大幅度“數字化”的發動機可靠性究竟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發動機功率方面,90式坦克的發動機爲1500馬力,公路最大時速爲70公裏;防衛省公布的新型坦克公路最大時速還是70公裏,重量卻比90式輕了6噸,發動機功率應當比90式小,估計爲1200馬力。從74式開始,日本主戰坦克就使用液氣懸挂裝置,新型坦克自然也不例外。從現場演示的照片和視頻上看,新型坦克的液氣懸挂裝置比90式的更加先進,高度升降更加靈活。新型坦克的履帶與90式基本相同,均爲雙銷履帶。
火控系統方面,當年90式的指揮儀式火控系統憑借其可說是革命性的“自動跟蹤功能”摘得了“世界最先進火控系統”的桂冠,也是90式一度被評爲“世界最先邊主戰坦克”的最主要理由。十多年過去了,已經有很多國家的坦克火控系統經過升級改進具備了類似的能力,甚至超過了90式的水平。而90式的火控系統卻因爲無法升級而只能“原地踏步”(當然即使以今天的標准來衡量,90式的火控仍然是先進且“夠用”的)。不過這些年來,日本在電子信息領域也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爲新型坦克“度身訂做”一套先進的火控系統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新型坦克無疑會采用當今世界最流行的“獵一殲”式火控系統。從日本防衛省授權日本媒體拍攝的新型主戰坦克炮塔內部照片上看,新型坦克的人機界面十分先進,采用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器取代了傳統的瞄准鏡和單色顯像管顯示器,各種開關也排列得簡潔而有序。這些開關大多布置在液晶顯示器旁邊,乘員不再需要像操作90式坦克那樣一邊眼睛不離瞄准鏡或很小的單色顯像管顯示器,一邊按順序摸索開關進行操作,而可以同時看到液晶顯示器的圖像和開關,從容地進行操作。友好的人機界面不僅使駕駛和操作新型坦克更加方便和舒適,也更容易爲新乘員所熟練操作。在激烈的作戰中,坦克乘員的補充十分重要,且不說提供訓練有素的預備乘員,就算提供受過短期訓練的乘員也是很不錯的。新型坦克的人機界面已經達到可與美國F一35戰鬥機的“電子遊戲機”媲美的水平,也基本實現了“受訓三日,即可上戰場”的高水平。新型坦克的駕駛員夜視裝置爲熱成像儀,要比90式的微光夜視裝置穿透能力更強,也更符合人體工學。另外,從采用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器上看,筆者猜測新型坦克裝備有數字化的車際信息系統,指揮能力相比90式有很大提高。不過,由于坦克的搜索能力有限,即使采用了先進的數據鏈系統,其效果也不會像戰機上的數據鏈系統那樣明顯。
火力方面,日本防衛省公布的資料稱,新型坦克“采用一門國産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從照片上火炮的熱護套和抽煙裝置上看,新型坦克的主炮確實與90式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一120型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有所不同,和目前已知的其他型號120毫米滑膛炮也有差別,可以認爲是一種新型號的120毫米滑瞠炮。其身管長度與90式的Rh一120基本相當,可以判斷爲44倍口徑,因此威力與Rh一120相比不會有多少提高。當然,如果能夠實現完全國産化,也就標志著日本可以自行設計制造大威力滑膛坦克炮,這對于日本的火炮工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成就。既然新型坦克只有3名乘員,那麽很顯然裝備了自動裝彈機,可靠性或許會比90式的自動裝彈機有所提高。相信新型坦克已經可以在車體內向自動裝彈機彈艙補充彈藥,而不會像90式那樣需要所有乘員都來到車外裝彈了。新型坦克的炮塔長度比90式更長,應該與采用新的供彈方式有關。新型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12.7毫米重機槍和7.62毫米通用機槍各1挺,推測爲日本仿制的M2H型12.7毫米重機槍和日本自行開發的62式7.62毫米通用機槍。
意欲何爲
從上述性能指標上看,日本新型坦克與當今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相比,雖說較爲先進,但也並不突出,和90式相比也沒有質的飛躍。尤其是新型坦克尺寸過小,給防護和火力都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換句話說,日本爲什麽不把新型坦克的戰鬥全重提高到50噸,使其具有更好的防護性能呢?較短的長度可能也是其只能采用44倍口徑主炮的原因,相比周邊國家新一代坦克裝備的長身管滑膛炮(如52倍口徑125毫米滑膛炮和55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日本新型坦克在火力上占不到便宜,反而處于劣勢,這在坦克戰當中是相當“忌諱”的。而對于所謂的“重量輕、尺寸小可以進行空運,方便海運”的說法,我們也無法贊同。因爲日本新型坦克的尺寸和噸位遠沒有可以用C—17一級的運輸機進行空運的程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噸位與日本新型坦克相近、甚至比它更輕的T一80和T一90也不能用安一124以下的任何一種蘇/俄運輸機來空運,也沒有裝備蘇聯空降兵。事實證明,地面戰鬥平臺想要具備有效的空中運輸能力,其重量就要降低到30噸以下,就是要達到俄羅斯“章魚”空降突擊炮或瑞典CV90—120T輕型坦克的的程度才行。在電磁/電熱炮、電磁裝甲等“明天的技術”能夠真正投入實用之前,只能基本放棄裝甲防護,依靠火力和機動性來換取戰場生存能力。從海上運輸的角度考慮也是一樣,目前已知的高速兩棲輸送平臺也就是氣墊船,凡是能運這種日本新型坦克的,運60多噸的M1A2和“豹”2A6也不是問題。反過來,凡是不能運M1A2和“豹”2A6這一級坦克的,也沒法運這種日本新型坦克。而且,運1輛60噸級的M1A2所需的空間也不能運2輛40噸級的日本新型坦克,因此,減小重量和尺寸並不能給日本新型坦克帶來任何空中和海上運輸方面的便利。
那麽,日本研制這樣一種犧牲了火力和防護的新型主戰坦克,又是爲了什麽呢?筆者認爲,日本新型坦克應該是以城市作戰爲主要目的而開發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其采用了幾乎能夠將負重輪完全“蓋起來”的側裙板和十分重視炮塔側面防護。在野戰條件下,這樣的側裙板對于坦克可以說是弊大于利,薄薄的側裙板對于穿甲彈來說和豆腐沒什麽區別;相反,如果坦克在泥濘的道路上行進,幾乎覆蓋負重輪的側裙板還會將泥漿卷入負重輪甚至托帶輪內,容易造成故障。這也是一些部隊在野戰中將坦克側裙板全部拆除,將履帶和負重輪完全裸露在外的原因。事實上,在野戰條件下的坦克戰當中,如果被對方的炮口對著自己的側面,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因爲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種坦克的炮塔側裝甲都經受不住哪怕是105毫米坦克炮在2000米上的一擊,日本新型坦克也不可能例外。在增強防護能力方面,大多數國家首要考慮的正面防護,在傳統野戰條件下的坦克戰中,很少能有射擊敵坦克側面的機會。任何一個車組只要不是活得不耐煩了,就會盡全力避免將側面暴露給對方坦克,所以側面防護一般是次要考慮的。但日本新型坦克卻將炮塔側面防護甚至是履帶防護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重視程度,這顯然不是爲了對付坦克炮發射的穿甲彈,而是抵禦火箭筒、輕型反坦克導彈等步兵武器,而坦克最容易遭遇這些武器的場合正是城市作戰。
在最近幾場現代條件下的城市作戰,如車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後期的“治安戰”中,原本以野戰條件下坦克戰爲主要目的設計的主戰坦克,如T一80和M1A2都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多次被武裝分子用火箭筒、輕型反坦克導彈甚至大威力土造地雷、“路邊炸彈”等“低成本”武器擊毀。但在現代條件下的城市作戰中,沒有坦克的火力和裝甲保護,則很容易使己方步兵成爲任由敵方隱蔽火力屠殺的對象。這使得很多國家轉而開發或改裝以城市作戰爲主要目的的坦克,例如“豹”2A6的改進型“城市豹”和“勒克萊爾一城區行動型”。這些型號的共同特征就是強化炮塔側面的裝甲防護並采用幾乎完全覆蓋負重輪的側裙板,保護炮塔側面和履帶免受火箭簡和輕型反坦克導彈之類武器的攻擊,日本新型坦克也具備了這些“城市戰坦克”的典型特征。
有人提出日本新型坦克的炮塔與“梅卡瓦”有頗多相似之處,甚至稱其爲“小梅卡瓦”,而“梅卡瓦”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巴以沖突中的“治安戰”。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往下推,那麽日本新型坦克的“短”和“窄”也正是爲了能更好地在城市中較狹窄的道路上行進和轉彎,重量的減輕也使其能夠通過更多的城市橋梁。在城市作戰中,如果要作爲步兵的直接火力支援平臺,那麽44倍口徑主炮顯然是綽綽有余。即使在城市中遭遇對方坦克,由于建築物的阻擋,也很難在遠距離上射擊目標,因此長身管主炮的作用並不明顯(這也是蘇聯紅軍在解放維也納的戰鬥中,蘇軍的美援“謝爾曼”坦克輕松地擊毀多輛德軍“黑豹”、自身卻無一損失的原因。這在野戰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日本新型坦克選用44倍口徑主炮並不擔心火力不足。事實上,在日本防衛省的宣傳資料中,也著力宣傳了日本新型坦克的“反遊擊能力”。
從目前情況看,90式坦克的性能即使再過十年,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比較先進的。加上現在日本又沒有現實的陸上威脅,所以90式坦克並不用急著“退休”。因此,筆者認爲日本新型坦克未必會用來替代90式坦克,而更可能用來替換中央和西南方面隊(近似于軍區)目前仍在使用的74式坦克。日本新型坦克的重量和尺寸與74式更接近,也更適合原先裝備74式坦克的部隊換裝。近來日本陸上自衛隊還積極地著手組建了“可以用于海外行動”的“高機動旅團”,這些旅團也有可能裝備這款日本新型坦克。
行文至此,對于日本新型坦克的大致情況似乎已經比較明了。然而,如果日本新型坦克真的如筆者所推測的那樣,主要用于城市作戰而開發,那麽,這種坦克又要到哪裏去進行“城市戰”呢?難道目前沒有陸上威脅的日本陸自還需要用新型坦克來防守東京和大阪嗎?如果日本新型坦克有朝一日會隨著日本陸上自衛隊(如果那時的名稱還是“陸上自衛隊”的話)開進別國的城市,那麽對這支軍隊乃至日本來說又意味著什麽呢?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現代兵器第5期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8-29/0810518781.html
四代坦克來了? 還要能隱形?
最近,俄羅斯和日本分別高調公布了兩款新型坦克。一時間,兩國軍事媒體都稱自己的新型坦克為第四代坦克。呼嘯間,第四代坦克就闖入了人們的視野,踏遍了萬裏河山,一個時代就這麼來了嗎?
T-95,撲朔迷離
2008年初,俄方高調公布了一款新型坦克即將入役的消息。于是各種傳聞開始漫天飛舞:它就是傳說中的T-95,甚至還有一輛被帆布蒙著的坦克的視頻被瘋狂轉載,從視頻中可以隱約看出矮小的炮塔,倍徑較高的火炮身管。時隔不久,俄軍事網站就有人專門撰文,細致描述了T-95的性能。
最新公布的T-95性能數據:車重50噸,乘員2-3人,主炮口徑152毫米,載彈量40發,裝甲厚度相當于1500-1800毫米均質裝甲,發動機功率2000馬力,最高時速85公裏/小時,最大行程700公裏。
俄網站還一並公布了新坦克採取的一係列新技術:無人炮塔;最新型發動機,功率為2000馬力;全新的獵-殲式火控;目標自動跟蹤係統;全新復合裝甲,相當于1500-2000毫米均質裝甲,全新反應裝甲;智能懸挂裝置。這一切,都超乎人們對現有坦克的認識。
單純從性能上看,這一切就像是一個極為夢幻的奇跡,以至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我們不妨仔細推敲一下它的可信度,俄方網站公布的這些新技術,基本是目前已經實現的最新技術成果,如:頂置火炮,美國已在“斯特瑞克”上列裝;智能懸挂,俄方也在T-80上進行過試驗;2000馬力發動機,德國已研制成功;烏克蘭方面近日公布的新型反應裝甲,也可使現役坦克接近此防護性能。但這些技術能否整合到一輛車上,目前看其難度係數仍然相當可觀。即使強行將這些技術整合,其結果勢必降低可靠性,價格激漲。而這些行為方式絕非俄式風格,所以T-95越看越像某些專家所言的——純粹的宣傳品。
俄羅斯是典型的大陸國家,陸軍一直是最受關注的軍種,其坦克儲備也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之一。俄軍工企業也確有實力與決心研制新一代主戰坦克,T-95坦克應該確有其事,只不過性能是否如傳聞般神奇,就另當別論了。
關注坦克的朋友都知道,近幾年流傳甚廣的關于俄軍的坦克共兩款,一款是T-95,另一款則是基于T-80研制的“黑鷹”。“黑鷹”坦克進行過公開展示,而且從技術程度上看,“黑鷹”似乎更容易實現,且物美價廉、可靠性高。此次俄方公布的坦克,並未說明具體型號,筆者據上述推測其是“黑鷹”的可能性更大。
可能很多軍事愛好者會質疑:俄軍會採購性能不如T-95的“黑鷹”嗎?但現實狀況是這樣的:2001年,T-90服役列裝,但僅裝備了一個營級部隊,原因不外乎試驗性列裝和推銷手段而已。近年來,俄軍新研裝備很多,性能高下未經裝備部隊這一環節考察很難定論,更何況一款自己國家都未曾列裝的坦克,要想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取得佳績,很難。基于此,俄軍極有可能先少量列裝 “黑鷹”,順勢將其推向市場,作為T-95入役前的過渡,既能抗衡北約,又迫使美國在俄羅斯的優勢領域裏與之競爭。這或許才是俄軍大泄新型坦克信息的醉翁之意。
TK-X ,東瀛新銳
2008年2月13日,日本防衛省在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防衛省研究本部,向外界展示了其最新研制的TK-X主戰坦克,並宣布此坦克為74和90坦克的補充,預計于2010年服役。
此次,日本還公布了TK-X坦克的一些基本性能:長9.42米,寬3.24米,安裝的復合裝甲不同,坦克全重40-45噸,防禦性能與90式基本相當,主炮為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44倍口徑或50倍口徑火炮。乘員3人,動力係統為四衝程柴油發動機,功率為1500馬力,單位功率27馬力/噸。全液氣懸挂,觀瞄係統全間接觀瞄。信息傳導設備能與相鄰坦克實現信息共享,將實現與其他兵種的信息鏈接,使其進入了信息化坦克的家庭。
從日方公布的性能看,TK-X坦克具備了相當強的機動性和高度的信息化。但據其數據性能顯示,新坦克除了在減重和觀瞄方面有所進展外,其他方面進步並不明顯,與其說是開創了新一代坦克的新時代,倒不如說是為第三代坦克完美謝幕。TK-X,算得上第三代坦克發展30年來各種技術的集大成者,其在火力,防禦,火控,機動4個方面臻于完美。單價為650萬美元的TK-X,與日本坦克一直都有高價傳統的記錄相比,價格還算適中(90誕生之初為690萬美元)。
其實,回顧一下日本主戰坦克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日本的主戰坦克一般都走在時代的後列,而且其坦克設計也一直是保守有余、創新不足。此次日本新坦克誕生,難道會有反傳統的舉動?
素描,四代坦克
單就目前公布的性能數據進行客觀分析,俄羅斯新銳坦克稱得上第四代坦克。而反觀日本坦克,盡管其在單項技術上風光無限,但從綜合角度上看,它仍是一款“三代半”坦克。那麼第四代坦克到底是什麼樣呢?筆者不妨做一個素描,為其勾畫個輪廓。
第四代坦克,火力將邁上一個新臺階。目前的坦克,炮口動能約為10MJ,穿甲能力約為600毫米。而下一代主戰坦克的炮口動能須達到18MJ以上,穿甲能力約在1000毫米左右。穿甲威力成倍提高,火炮至少需採用140或135毫米坦克炮,隨著技術的發展,諸如電熱化學炮、電磁炮、液體裝藥炮等新概念的提出,坦克的主火力可能發生變化,採用一些新的技術。坦克火力的大威力化、多用途化,已是必然趨勢。
隨著火力倍增,第四代坦克的防禦也必須提高。主要防禦區必須能對抗新一代坦克的火力,至少需要相當于1000毫米均質鋼甲板,同時必須保證不能過重,否則將會給機動性帶來極大損失。近年,一些新式裝甲概念不斷出現,如英國的電裝甲,烏克蘭的可防禦動能穿甲彈的反應裝甲,歐洲一些國家提出的復合反應裝甲等新式裝甲,都是坦克多方面防禦的新思路。另一方面,防禦也體現在對坦克乘員的保護方面,美軍的“斯特瑞克”中型裝甲車輛,在提高成員安全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單就乘員保護而言,“斯特瑞克”中型裝甲車輛,已經趕上或超過了坦克。
第四代坦克的機動性應有較大提高。具體體現在:戰術機動性和戰略機動性兩個方面,戰術機動性方面要求第四代坦克最大時速達到70公裏以上,而戰略機動性則更多地體現在坦克輕量化,及其為運輸和部署帶來的便利。
第四代坦克還必須具備前幾代坦克都不具備的特點——隱身性。這一點的確比較難實現,因為坦克交戰距離短,探測手段多樣,不僅有雷達探測,還有紅外探測,紅外探測依靠熱源探測坦克的位置。近幾年,法國和美國在雷達隱身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在紅外隱身方面尚無突破性進展,相信第四代坦克會在隱身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以上,仍是以對抗傳統坦克的思維設計的第四代坦克。除此之外,各坦克強國在20世紀末,先後推出了全新設計的美國M3、德國“豹”Ⅲ等。但這種大而全的坦克設計理念,越來越不適應當下的高技術戰爭。首先,這種設計下的坦克,車重很難下降,德國豹Ⅲ預計將達70噸,可部署能力不升反降。另一方面,單車價格持續上漲。比如,韓國的XK2價格已高達850萬美元,並且這還是較保守的設計,如果再大量使用新技術,第四代坦克單價很難控制在1000萬美元以下,這是令各國陸軍都難以接受的價格。因為坦克屬于大量裝備品,一個坦克師動輒200多輛坦克,僅坦克裝備費用就需20億美元,一個坦克師總費用大約在40-50億美元之間,這個價格恐怕連山姆大叔都吃不消。
新思維,化整為零
近年,美軍試驗裝備了一種全新的陸地作戰係統,即“斯特瑞克”中型車族,包括1126步兵運載型,1128火力支援型等近二十種車型。這是一種全新的思路:即將一輛坦克的功能分散到幾輛車上,這樣既可減輕車重、加強車輛的可部署性,也能降低單車費用。同時,用整體生存取代個體生存,使得單個個體在失去戰鬥力時,整體戰鬥力不會受太大衝擊。
“斯特瑞克”中型戰鬥車輛,也只是一個過渡,美軍意在推出FCS車輛係統。這是一個龐大的車族,包括直瞄火力型,間瞄火力型,指揮車型,步兵戰車型等車輛組成一個車族,採取模塊化設計。底盤選用輪式或履帶式底盤,單車重20噸左右,有著良好的通用性,並且單價較低廉。同時各車間信息係統相連,具備高信息化的特點,作戰單位群的作戰能力會因此增強。
車族化的另一個好處——是不用將整車更新換代,只須加強其中一個子單元即可使車族的戰鬥力提高迅速。如直瞄火力型車輛,目前可以裝備120毫米炮,也可以換成任意一款武器係統,諸如電熱炮、電磁炮等。再向縱深延展,這種係統也有利于實現聯合指揮,空地一體。這種作戰係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各種偵察機器人,包括無人機和無人偵察車輛。
FCS車輛係統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單車價格雖有下降,但整個係統的價格仍然可觀。比如, “斯特瑞克”1126單車價格已高達450萬美元。其次,整體生存性能提高了,但個體生存性能卻有所下降。這是FCS車輛係統不可避免的缺陷,恐怕也是這類車輛係統的通病。
不可否認,FCS車輛係統的研制成功,已為坦克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這種發展的思路是否正確?輕裝車輛係統能否取代單獨的坦克車輛?諸多疑問還有待時間的檢驗。(編輯:岳正)○(新華軍事博客/世界軍事雜志社的博客)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04/11/content_7959233.htm
未來坦克火力的新轉折
隨著東西方軍事對抗的結束,世界超級大國改變了其全球安全政策。在這種形勢下,人們開始深入思考各國武裝部隊的任務、結構、組成和裝備。特別是在地面裝備方面,關于主戰坦克長期存在的原因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激烈爭論從未停止過。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終于在最近幾年得出重要結論:未來坦克的設計將抛棄陳舊觀念,提出新的設計理念,其中火力的發展將是轉折性的一環。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許多國家都展開了研發新一代主戰坦克的計劃,特別是提出了提升未來坦克火力性能的計劃。這些計劃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研制大口徑滑膛炮,如西方的140毫米火炮計劃和俄羅斯的140毫米火炮計劃;另一類是研制高效的新型火炮替代常規火炮。這些新型火炮包括電熱化學炮、電熱炮、線圈式電磁炮和導軌式電磁炮等。
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計劃大都無疾而終,情況最好的也不過是計劃仍在勉強實施,但進度緩慢,采用的技術和設備也大打折扣。現在,未來坦克武器系統的研發重點已經轉向一系列新目標,包括:提高現有火炮的射擊精度和攻擊效能;研究和改進105毫米和120毫米火炮,使之成爲供20噸級裝甲戰車使用的低後坐武器;研究最適合未來作戰要求的新型彈藥。下面我們就對目前有關這三個方面的部分研究計劃作一概述。
提高射擊精度和攻擊效能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英、法、德、以色列和瑞士等國家都致力于新型14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研究,蘇聯甚至爲其T-95坦克安裝了一種新型大口徑滑膛炮(對其口徑衆說紛紜,135~152毫米的說法都有)。各國研制大口徑新型火炮的根本目的是將火炮的炮口動能從目前的10兆焦耳提高到16~20兆焦耳,將發射動能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的炮口初速提高至1 800~1 900米/秒。在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大口徑新型火炮的功能演示車都進行了射擊試驗。但隨著冷戰的結束,在新的戰略方針下,有些國家取消了安裝這些火炮的新型平臺計劃(例如德國NGP)。原則上,爲現有主戰坦克換裝大口徑火炮也是可行的,例如在“豹”2坦克上安裝140毫米火炮,但這也是一項很大的改進計劃,需要設計新的炮塔,費用也會很可觀。
作爲備選方案,德國和美國都傾向于改進其現有的120毫米火炮,改進後的火炮將安裝在M1A2“艾布拉姆斯”和“豹”2主戰坦克上。德國的火炮改進非常成功,改進後的55倍口徑長身管火炮安裝在了“豹”2A6上。但在美國,M256E1火炮的改進卻困難重重,而且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任何關于改進“艾布拉姆斯”的坦克炮的計劃。
140毫米火炮的研究並非全無成績,它帶動了其他領域基礎科學和技術的研究,其中特別是對提高射擊精度和終點彈道效應的研究。雖然140毫米火炮研究計劃中止,但這些領域的研究仍會繼續。
爲了提高火炮的射擊精度和攻擊效能,設計人員對如何改進坦克炮進行了全面研究。重點之一是如何調整搖架後坐質量的最佳位置。若位置偏差過大容易導致射擊時火炮擺動,對射擊非常不利,未來的目標就是完全消除這種情況。許多研究還針對炮膛的改進,特別是在提高平直度、選擇最佳結構設計以及提高鍍鉻層抗破壞能力以減少磨損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
性能優秀的制退機的設計是有效抑制火炮射擊時擺動的一個重要因素,選用最佳的制退機和複進機設計,能夠大大減小氣壓産成的初始後推力。另外,盡管熱護套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因炮管熱變形造成的射擊偏差,但由于炮管和熱護套之間並非恒溫,這多多少少還會對火炮的射擊精度造成影響。設計人員正在考慮采用具有內部熱反射/吸收層的炮管熱護套,以保持炮管和護套之間的恒溫。據稱,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將安裝一種能通過主瞄准具自動、連續調節炮管熱變形的系統。
提高火炮末端彈道效能的方法之一是采用不隨溫度變化的發射藥。一般認爲,發射藥溫度在50攝氏度時燃燒産生的膛壓爲火炮的極限膛壓,現有火炮在設計和生産中一般都遵循這一原則。如果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發射,現有發射藥産生的膛壓會大大低于極限膛壓,造成火炮的末端彈道效能不穩定。爲了解決這一問題,設計人員研制了新型表面包覆雙基推進劑,不管在任何溫度條件下燃燒都能産生恒定膛壓,這給設計人員提供了更大的設計空間。將使火炮在正常溫度或在沙漠高溫環境使用高初速彈藥成爲可能。德國新型D63動能彈就計劃使用一種表面包覆雙基推進劑發射藥。另外,通過增大膛壓也可提高末端彈道效能,但這要求進一步提高炮管材料的強度(拉伸強度>1 300兆帕),而且實施起來遠比說的困難。此外,爲了提高穿甲彈的穿甲能力和靶後效應,設計人員還考慮改進穿甲彈及其彈托的設計,並進行兩者相互作用的研究。
輕型戰車的新型滑膛炮
隨著現在及未來作戰形式的變化,可快速部署的“中型部隊”越來越吃香,這就要求大力發展在火力支援和反坦克裝備上達到坦克級別的輕型/中型裝甲戰車,使之具有通過C-130“大力神”(最大載重18.5噸)或A-400M(最大載重32噸)空運的能力。
早在1995年,萊茵金屬公司就開始研制一種可以安裝在18噸輕型裝甲戰車上的新一代105毫米滑膛炮(Rh105-20和Rh105-30型),2000年進行了射擊試驗。該炮采用新型炮管材料(Rp0.2>1 250兆帕),將膛壓從L7 105毫米線膛炮的525兆帕增加到680兆帕。同時,改進後的炮閂質量也從500千克減輕到360千克,武器的總重只有1 550千克。該炮還采用了高效、多孔“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並將後坐長度增加到750毫米,發射時的後坐力大大減小,只有150千牛頓。
Rh105-20的彈膛結構與L7 105毫米線膛炮相同,因此,Rh105-20可以使用現有的M456尾翼穩定空心裝藥反坦克彈藥。此外,萊茵金屬公司還在研究一種新型105毫米滑膛炮,配備了專用的新型彈藥(包括炮口初速達到1 700米/秒的動能彈),並且能在1 000米的距離上穿透560毫米軋制均質鋼裝甲(這足以穿透T-72坦克的前裝甲)。此外,一種新的殺傷彈藥也正在研制中。
如果將來需要重新爲“斯特賴克”機動火炮系統換裝一種新火炮,Rh105-20將是理想的選擇。除了研制105毫米火炮外,萊茵金屬公司還推出一種120毫米47倍口徑輕型低後坐力火炮。這種武器適合安裝在25噸或以上的平臺上(例如“拳擊手”和“美洲豹”),且能由A400M空運。
比利時、法國、以色列、意大利、南非、瑞士和美國也在研制類似的長後坐距離低後坐力105毫米或120毫米輕型火炮。在2004歐洲“薩托利”武器裝備展覽會上,法國GIAT公司展示了其新型120 FER 120毫米52倍口徑火炮,這種火炮可能裝備法國EBRC裝甲車。120 FER有望在2005年進行射擊試驗,該炮安裝了一種複雜的雙藥室炮口制退器,後坐長度550毫米,最大後坐力270千牛頓。另外,奧托?梅萊拉公司早在2002年就披露了一種120毫米45倍口徑輕型火炮,並在改進型“半人馬座”8×8裝甲車上進行了試驗。射擊試驗證明“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和550毫米的後坐長度將後坐力減小到250千牛頓,使得“半人馬座”裝甲車即使處于危險的射擊位置(如炮塔轉向側面),照樣能進行射擊。
以色列斯拉文地面系統公司(屬于以色列軍工集團公司,生産“梅卡瓦”Ⅲ的MG251 120毫米44倍口徑滑膛炮以及M60A1改進型的MG253火炮)近幾年一直在研究新的火炮系列,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型105毫米線膛炮。該炮安裝了炮口制退器,後坐長度增至450毫米,最大後坐力達到250千牛頓。該炮配備自動裝彈機後能安裝在20噸級的車輛上。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型120毫米輕型火炮(RG120)可能裝備在戰鬥全重在25~30噸的裝甲戰車上。
南非迪納爾公司也正在試驗新型GT12 120毫米滑膛炮。這種火炮也安裝了高效的炮口制退器,後坐長度加長,後坐力小于280千牛頓。GT12可能裝備到即將改進的“大山貓”8×8裝甲車上,取代其76毫米火炮。
瑞士魯格公司早在1988年就推出了基型120毫米49倍口徑緊湊型坦克炮,現正對其進行改進,加裝了多孔炮口制退器,效率提高了35%~40%。由于加長了炮管(50倍口徑),並將後坐長度從410毫米增加到500毫米,後坐力從50千牛頓降到26千牛頓。改進後的火炮可以安裝在CV90等輕型裝甲戰車上。
2003年,美國新型XM291輕型火炮裝在聯合防務公司研制的18.7噸“雷電”輕型坦克演示車進行了射擊試驗,這種火炮的改進型XM36 LW120火炮將來可能安裝在未來戰鬥系統的直射武器平臺上。
安裝在專用CMI炮塔上的新型“科克裏爾”105毫米 CV火炮是2004年歐洲“薩托利”武器裝備展覽會上的亮點之一。該火炮除沿用L7的標准彈膛結構外,還安裝了高效的(效率幾乎達到70%)單室炮口制退器,後坐長度增加到580毫米,後坐力也降至150千牛頓以下。除了可以使用L7的制式彈藥以外,CV火炮還能發射新型“米卡爾” M1060動能彈,該彈炮口初速達到1 520米/秒,在2 000米距離上能穿透510毫米的軋制均質裝甲。根據美國的要求,公司正在對該彈做進一步的改進,計劃將同等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提高到540毫米。
看到各國研制出這麽多新型火炮,有人可能會認爲研制一種低後坐力/長後坐距離坦克炮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如火炮安裝精心設計的炮口制退器後確實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卻會增大摩擦,並導致炮彈的明顯晃動甚至引起炮口下垂。而且並非所有的穩定器和火控系統都能完全修正這些不穩定因素,事實上還可能會增大對彈道和殺傷效能的影響。
目前,這種低後坐力/長後坐距離坦克炮的研制思路在多個國家基本上取代了電磁炮等新型武器的研究。雖然電磁炮仍然在研究之中,但目前考慮更多的是將電磁炮用作艦炮或防空武器,而不是用于坦克。另外,爲進一步完善等離子點火技術,電熱化學炮的研究也在繼續,可靠的等離子點火技術對增大發射藥密度,使用低易損性炸藥都很重要。雖然在現代城市戰和不均衡作戰中可裝備裝甲戰車的大功率微波武器和激光武器(致盲系統和光學對抗系統)大有用武之地,但與低後坐力/長後坐距離坦克炮相比,其發展速度則慢得多。
新型彈藥
在現代和未來的戰爭中,坦克與坦克的對抗可能將不再是戰爭的重心,但現代裝甲部隊仍必須能夠有效地對付各種不同的目標。因此,坦克彈藥的研究重點已經從穿甲彈轉向各種彈藥,包括帶定時引信的榴彈/殺傷彈、新型殺傷彈,甚至非殺傷性/低殺傷性彈。
帶定時引信的榴彈/殺傷彈 過去幾年中,萊茵金屬公司一直在研究新型120毫米滑膛炮彈藥(Patrone 120毫米×570 榴彈)。該彈專門用于完成德國裝甲部隊新增作戰任務,有望于2008年前後替代目前使用的DM12A2 多用途彈。該彈采用可編程引信,引信有三種起爆模式:觸發爆炸、觸發延時爆炸和程序控制半空爆炸(具備定時功能)。該彈可在作戰中對付反坦克部隊(包括位于隱蔽位置或防護位置),在城市作戰中對付近程反坦克武器,以及遠距離打擊輕型裝甲車和徒步步兵。帶有折疊式尾翼的全口徑彈彈重28千克,彈頭內裝有約3千克的高爆炸藥和數千顆重金屬球。當炮彈在彈膛內待發時,可由火控系統控制的程序控制線圈設定引信,但也可按照標准觸發(無延時)模式發射炮彈。用55倍口徑火炮發射該彈時,炮口初速有望達到1 100米/秒。
法國GIAT公司在120 F1高爆彈的研究上也是遙遙領先。該彈總重25.5千克,炮口初速約爲1 000米/秒。炮管長爲52倍口徑時,F1的實際打擊距離能增大到4千米。盡管預計最近只能使用觸發引信,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來也可能選用延時引信。
瑞典博福斯公司和以色列軍工集團公司也在迫擊炮彈的基礎上共同研制了一種120毫米殺傷彈。這是一種簡單可行的方法,但現有引信的耐壓力太低,致使炮口初速只能限制在740米/秒左右,這自然會對有效射程和彈道性能産生負面影響。
殺傷彈 以色列和美國目前都在研制新一代坦克炮彈,主要用作市區作戰的殺傷彈。美國M1028 榴霰彈能散射約1 000個鎢鋼珠,有效射程約700米。以色列軍工集團公司爲105毫米線膛炮和120毫米滑膛炮研制成殺傷/爆破彈家族。該彈射程爲3 000米,不僅能打擊徒步步兵和其它面目標,還能打擊輕型裝甲戰車和武裝直升機。每發彈包含6個能産生破片的子彈藥,打擊面目標時,炮彈在飛行中就釋放子彈藥,定時引信按照車輛火控系統預先編好的次序引爆子彈藥。但在對付點目標時,子彈釋放程序被禁用,只能采用觸發模式。
非致命性/低致命性彈藥 到目前爲止,在非致命性/低致命性彈藥研究中取得的實質性成果還非常有限。在非致命性/低致命性的原則下,人們利用了藥劑,甚至光/噪音。在研制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包括這些藥劑的實際效用,以及使用這些藥劑是否會傷害己軍等。針對占領區的特殊作戰環境和巴勒斯坦青年喜歡爬上裝甲車拆掉或破壞車外裝備的特殊習慣,以色列國防軍于2003年要求使用一種可由105毫米和120毫米坦克炮發射,且在近距離內非常有效的非致命性彈藥。爲滿足這一要求,以色列軍工集團公司研制了一種眩暈彈,該彈內含上千個玻璃纖維碎片,發射時能散射到距炮口5米的地方,聲音沖擊波會使人眩暈,在非常近的距離上還會造成聽覺損傷,但不會造成其它創傷。
結論
所有資料表明,105毫米和120毫米低後坐力輕型武器的研制,以及各種新型彈藥的問世將爲滿足現代和未來戰場的作戰要求提供一系列方法。這些武器能夠有效對抗0~3 000米範圍內的所有可能目標,而且隨著射擊精度的提高會減少附帶損傷。由于坦克炮的射程範圍較廣,因此,它仍然是市區作戰和在空曠地區作戰的理想武器。使用新型彈藥突出了身管武器固有的靈活性,新一代導彈系統仍然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備選裝備。盡管主戰坦克在近期並沒有特別引人注目的新發展,但低後坐力輕型滑膛炮的應用前景卻越來越廣泛
http://qkzz.net/magazine/1001-8778/2005/03/422340_3.htm
另參本館:
中外坦克優劣 坦克發動機 坦克裝彈機 坦克火控系統 坦克炮射導彈 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 坦克貧鈾裝甲 臺軍坦克 85式和MBT-2000坦克 中國坦克搶救車 中國坦克族譜 ZTZ-99性能之爭 共軍ZTZ-99式坦克 俄軍T-72坦克 俄軍T80坦克 印度“阿瓊”坦克 印T-90S與巴MBT-2000 烏軍雅塔甘坦克 韓國黑豹坦克 日本90式坦克 以軍梅卡瓦MK坦克 法國AMX-40坦克 德國豹2坦克 英軍挑戰者坦克 美軍M1坦克 FCS未來戰鬥系統
臺軍裝甲車 中國輪式裝甲車 俄軍輪式裝甲車 現代裝甲偵察車 輪式裝甲車百年史 美軍輪式裝甲車 中國履帶裝甲車 俄軍履帶裝甲車 美軍履帶裝甲車 美軍輪式裝甲車
臺軍反坦克飛彈 共軍反坦克飛彈 俄軍反坦克飛彈 歐洲反坦克飛彈 美軍反坦克飛彈 現代反坦克飛彈 機載反坦克導彈 中國履帶反坦克突擊炮車 中國輪式反坦突擊炮車 臺軍火箭筒 中國火箭筒 俄軍火箭筒 美軍火箭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