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蘭德公司Mark Burles and Abram N.Shulsky的《中共動武方式》(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全球防衛,2001),比我讀過的兩岸大多相關論著(如後貼文)都能「知己知彼」,因其溯源至中國古代孫子兵法和毛澤東的奇襲遊擊,故中共戰略雖已由低科技人民戰爭→高科技局部戰爭,但仍可能延續之前對韓、印、蘇、越等四場戰爭的「防衛主權而非侵占他國領土」原則(可塑造一種中共是被迫動武、在收回失土後隨即退兵之和平形像),以「不對稱戰略」攻臺,阻止美援臺、迫使美接受「旣成事實」。
《中共動武方式》大意:
中共以往在危機與衝突形勢下動武的方式,常令美國及其他國家感到驚奇與摸不著頭緒。對美國決策官員來說,動悉中共未來動武的可能特性,確實重要,因為在未來的危機與衝突中他們可能必須面對中共的軍事挑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中共的動武方式
三章 中共的國家軍事戰略
四章 中共未來動武之可能性
第五章 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第六章 戰略應用:與美國打交道
第七章 結論
另參本館<共軍能阻美救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00504/20070422074128
中共對領土主權處理模式之分析---以韓戰、中(共)印、蘇、越戰爭為例
作者:唐仁俊
級職:空軍官校少校教官
學歷: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現就讀於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本文刊載於國防雜誌第十六卷第六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頁53~65。
提 要
一百多年來,中國受儘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並趁機瓜分領土,造成中國至今尚未真正統一,有鑑於此,中共自建政以來,經歷過韓戰、中(共)印邊界戰爭、中(共)蘇珍寶島邊界衝突及懲越戰爭,在此期間,即使國家在內外皆處於危困之中,對有關領土主權之紛爭,仍採取強硬的立場,並不惜使用武力來表達捍衛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充分顯現出中共對領土主權處理之不妥協性。
壹、前言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憑藉船堅炮利的優勢,窺探中國廣大的領土,企圖瓜分中國,使得現今中國尚未真正的統一,中共一向背負著復興傳統中國強國地位自許,對於以往的歷史回憶印象猶新,因此,自一九四九年建政以來,曾因領土主權爭議與鄰近的國家發生多次武力衝突,分別為一九五0年至五三年之韓戰、一九六二年之中(共)印邊界戰爭、一九六九年之中(共)蘇珍寶島邊界衝突及一九七九年之懲越戰爭。
從這四次戰爭中,可以了解到中共對領土主權的強硬立場,對於有侵犯其領土主權的國家,不惜使用武力解決,以表達捍衛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當前兩岸關係正因臺獨意識的高漲,而陷入緊張的局面,中共雖然明言將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並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以遏止臺灣走向獨立的意圖,有鑑於此,本文希望透過對韓戰、中(共)印戰爭,珍寶島衝突及懲越戰爭,來對中共處理領土主權模式進行分析,其能釐清其處理模式,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之分析探討。
貳、 抗美援朝(一九五0年六月至一九五三年七月)
二次大戰後,以美國為首之西方集團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之兩極化國際格局已然形成,韓戰的爆發更確立了此一國際情勢的發展。
一、戰爭發生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軍隊穿過三十八度線向南韓發動大規模攻擊。當天美國駐聯合國代表立即向安理會請求採取緊急措施,一面命令北韓立即停火撤回三十八度線以北,一面召開緊急會議通知各會員國不得給予北韓承認和援助。兩天後,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命令美國空軍軍部隊給予南韓部隊掩護支持,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巡航臺灣海峽,並且以聯合國名義揪集十幾個國家出兵朝鮮,三天後,美國陸軍第八集團軍直接參加地面作戰,朝鮮報導烽煙頓起,局勢急劇惡化。九月十五日,仁川登陸成功後,美國迅速向北推進。毛澤東決定由彭德懷領軍援助北韓,中共二十六萬部隊突然大舉南下的行動,讓美軍指揮官一時驚惶失措,並造成美軍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後撤行動。中共與北韓的軍隊將聯軍逼退到三十八度線以南後,北京曾考量到是否要向南繼續推進的問題。中共認為乘勝追擊將會發生補給線太長的運輸困難問題,況且美軍已無法在中國(共)與北韓的邊界上威脅中國東北,戰略目標已經完成,其餘就是大量殲敵,以迫使美國進行談判。最後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雙方在簽訂停戰協定後,韓戰正式結束。
總的來說,中共軍以劣勢裝備與聯軍抗衡達三年之久,雖然損失大量兵員,但也令西方國家正視人海戰術的威力。以後十多二十年,雖然內憂外患,國際上空前孤立,但西方自由國家對其韓戰印象其難磨滅,忽略了中共後期「外強中乾」的實質,而不敢採取斷然行動。
二、中共訴諸武力之原因
中共在建政初期,國內一切都還有待整頓的同時,竟然決定加入韓戰,大致可分為兩個原因:
(一)政治考量
韓戰的發生,正意味著以蘇聯為首之共產集團與以美國為首之民主集團間的對抗,釐屬於共產集團之中共希望藉此戰爭,確立本身在國際間的地位,況且中共建政初期,一切國內整頓工作有賴於蘇聯老大哥的援助,與蘇聯結盟有助於日後的合作。
除此之外,中共對美國之前援助國民政府打壓中共發展空間之對華策略,不以為然,藉由韓戰的發生,派兵援助北韓與美國對抗作為報復,並且可以激起國內人民同仇敵愾之民族精神,對於建政之初處於整頓時期的中共政權,有穩定的作用。
(二)戰略考量
從古自今朝鮮半島一直為中國重要邊境戰略要地,日本侵華也是藉由朝鮮半島進入東北,韓戰爆發,毛澤東認為,如果中共不出兵,整個朝鮮半島被美國侵占,中國大陸就直接面臨著美國侵略的威脅,大陸東北地區的電力將被其控制,工業基地將遭到破壞,中共將失去安心進行經濟建設的保證。況且東北一旦不保,中原屏障頓失,因此東北的存亡,實在維繫著中國之安危,朝鮮半島的戰略位置就好像是放在要打中國頭部的鐵鎚。基於戰略的考量,中共決定出兵援助北韓,以確立領土主權的安全。
參、中(共)印邊界戰爭(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至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關於西藏、新疆與印度的邊界問題,早在一九五0年代初中共和印度之間便發生歧見,不過當時雙方並未因而引起衝突。自從中共佔領西藏,把勢力推向接近與印度為鄰的麥克馬洪線後,便引起印度的不安,於是印度和中共的邊界糾紛便日益加劇。
一、戰爭發生
從一九五二年開始,印軍深入中國(共)境內佔地設點,一九五九年三月發生「西藏事件」,至八月二十五日,中共及印度邊境東段爆發首次流血衝突,一九五九年印度政府公開提出對中國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為主的共3.3萬平方公裏的領土要求,並製造空喀山口事件。中國(共)邊防部隊為避免再次發生流血事件,主動在邊境內側二十公裏地區停止巡邏。此時中、蘇交惡尚未表面化,但同時是共黨國家的蘇俄,卻站在印度一邊,不但在與論上偏袒印度,指責中共侵略,還大量供應軍火給印度。加以中共「三面紅旗」失敗,經濟大為惡化及出現大飢荒,國際上又空前孤立。面對著印度步步進迫,中共軍採取守勢,企圖以退為進。印軍趁機加緊蠶食中國領土,特別是一九六二年春季以後,大力推行「前進政策」,實施全面入侵,先後在西段中國(共)境內設立四十三個侵略點。
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共採取閃電攻擊的方式,對印度發動反擊,佔領「麥克馬紅線」以南的廣大地區。一個月的邊境戰中,印軍被清除掉九十個據點,基本被趕回傳統習慣線以後。步兵第七旅、第六十二旅和砲兵第四旅全部被殲;第十一旅、四十八旅和六十五旅被消滅過半;第六十七旅、七十旅、一百一十四旅和一百六十一旅被殲一部。印軍入侵的主力第四師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中印邊境全線的印軍已崩潰。按印度國防部戰後三年公佈的數字,印軍共陣亡第六十二旅旅長新格準將以下三千九百九十四人,另外失蹤一千六百九十六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共發表聲明,宣佈從二十一日零時起,中共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主動停止對印軍的追擊並撤至實際控制線二十公裏以內。十二月中旬,中共軍隊將繳獲的武器、彈藥、車輛及其他軍用物資全部交還印方,俘虜的印軍人員於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全部釋放回國。此外,中共趁此機會,把印度長久來在邊境建立的軍事據點摧毀,印度如要重建據點又要假以時日。所以中共在進攻和撤軍過程中清除了印度的邊防設施,建立了自己的據點,造成既定事實,從而鞏固了新藏公路的安全。
二、中共訴諸武力之原因
中(共)印邊界問題自從清末以來就一直存在,其原因起於外國勢力的介入,英國極欲將勢力範圍擴及西藏,所以背後支持西藏獨立,因而引發邊界上的紛爭,中(共)印邊界衝突,中共訴諸武力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從政治、戰略及領土主權上來探討。
(一)政治因素
一九五九年,西藏爆發大規模叛亂,印度輿論對中共普遍採負面態度,更增加了中共關於印度對西藏意圖的懷疑。西藏叛變失敗後,達賴喇嘛逃亡印度。同年三月十日,西藏叛亂份子中的十二名代表,到印度著拉薩領事館,表明西藏是獨立國,要求印度給予保護,印度領事館竟然公開接見這些叛亂代表,收下他們的獨立聲明,並答應轉告印度政府。由於在清末年間,英國一直將西藏納入其勢力範圍,使得獨立後的印度也始終認為繼承英國在西藏的權利,所以對西藏的獨立是持贊成的立場,印度在背後支持西藏獨立,無疑直接對中共造成威脅,也引起中共對印度的不滿。
(二)戰略因素
此時中共已經與蘇聯關係陷入緊張,如果西藏獨立並且印度在中(共)印邊界上影響力加深,將會使中共陷入蘇聯及印度的戰略包圍中,對國家安全及領土主權產生立即的威脅,因此,在印度於邊界出兵進犯時,決定給予迎頭痛擊,挫其銳氣,確保中(共)印邊界的穩定。以破除蘇印聯手的戰略應用。
(三)領土主權因素
清朝末年因外國勢力的介入,中共與印度的邊界紛爭就一直存在,其爭執的地段可分為西段、中段和東段三部分:1.西段包括新疆、西藏和拉達克接壤的一段邊界;2.中段包括西藏的阿裏地區同印度接壤的一段邊界;3.東段包括不丹以東的中印邊界。由於領土主權的紛爭,中共礙於國內外情勢的困難,原本想用和平手段來解決,然而,印度一再的武力進犯,使得中共為確立領土主權的完整,發動武力還擊。
肆、珍寶島事件(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至三月十五日)
珍寶島原來並不是一個島,而是烏蘇裏江上中國一側江岸的一部份。[23]面積0.74平方公裏,該島北端與中國大陸相聯,由於江水沖刷一九一五年才形成小島,因它兩頭尖,中間寬,形似古代的元寶,故得名珍寶島。
一、戰爭發生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在中(共)蘇邊境烏蘇裏江內在此島爆發了中蘇共武裝衝突,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珍寶島事件」。中國人稱這長一公裏,寬三公裏的小島為「珍寶島」俄國人稱之為「達曼斯基」島。就像這島各有各的叫法,中蘇共雙方都宣稱擁有該島主權。加上烏蘇裏江經常改變水道,位於其間小島的歸屬權,常隨河道變化引起雙方爭執。為中蘇共埋下衝突因子。
三月十五日,一次更大規模的衝突又開始。淩晨四時許,蘇軍出動幾十輛坦克、裝甲車和大批武裝部隊,從冰上越過烏蘇裏江主航道,進入珍寶島地區,開到島的中部、南端和西側的中共河道,與正在島上巡邏的中共邊防軍發生衝突。中共邊防軍向蘇軍再度提出警告,蘇軍沒有理會。上午八時許,蘇軍和中共邊防軍相互射擊。雙方戰鬥持續到下午一時許,蘇軍從烏蘇裏江東岸的蘇聯境內,發射重砲向西岸的中國(共)境內炸射,縱深達七公裏。在重砲的掩護下蘇聯武裝部隊持續向珍寶島上的中共邊防軍衝擊。雙方戰到晚上七時許,蘇軍撤出珍寶島,退回到烏蘇裏江的東岸。
二、中共訴諸武力之原因
中共訴諸武力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綜合其主要原因大致可分為政治、戰略及領土主權等三個因素。
(一)政治因素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在意識型態宣傳上既「反帝」、「反資」也「反修」,但卻是以「反修」為主。易言之,就是以蘇聯為首要敵人。而文革發生後,蘇聯在中蘇共邊境上開始集結重兵,中共也是沿邊屯駐大量兵力,雙方嚴重對峙。一九六八年八月,蘇聯派兵鎮壓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隨後莫斯科又宣佈「布裏滋涅夫主義」(Brezhnev Doctrine),亦即蘇聯認為當社會主義道路處於危險之際,它有權採取行動以幹涉任何共黨國家之內政。北京斥責莫斯科為「社會帝國主義」,但也感到驚恐,深怕蘇聯利用文革混亂情勢將矛頭指向中共。由於政治上的分歧,使得中蘇共的關係愈發緊張。
(二)戰略因素
中共在建政之初雖然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並給予中共在經濟及國內復原工作上科技人員之援助,但是好景不常,在一九五六年二月,蘇聯總書記克魯雪夫(N.S.Khrushchev)在俄共第二十屆大會上發動貶史達林運動,並對西方世界提出「和平共存政策」(Peaceful Coexistence Policy),此兩項決議招致中共強烈的反對,一九五八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炮戰,蘇聯袖手旁觀,一九六0年六月蘇聯在中共三面紅旗失敗之際撤回援助中共之技術人員,一九六二年中(共)印邊界戰爭,蘇聯不但未站在中共這邊而公開支持印度,一九六八年蘇聯派兵鎮壓捷克,介入捷克國內事務,這一連串的事件,使得中蘇共關係處於緊張衝突的局面,並在邊界部署重兵,雙方一處即發,因此,基於彼此間的戰略因素,邊界領土不可以退讓,以保持本身之戰略主動性。
(三)領土主權因素
在歷史上,中蘇邊界的糾紛就未曾間斷過,遠在一六四四年,及清順治元年時,俄國就曾佔領中國東北的雅克薩城,並作為經營黑龍江的重要據點。[28]珍寶島是烏蘇裏江上的一塊小沙洲,隨著河水的沖刷而位置大小時常更改,因此也就造成雙方衝突的引爆點,加以當時兩國關係緊張,加上中共對領土主權的堅持,因而引發了這一場邊界的武力衝突。
伍、懲越戰爭(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至三月五日)
越南於一九七八年入侵柬埔寨,推翻中共所支持之波布政權,並建立橫山林政權,引起中共的不滿,又因有蘇聯的背後支持,對中共產生了戰略上的包圍。
一、戰爭發生
越共在一九七五年攻佔西貢,「統一」全越之後又繼承胡志明「大一統印度支那」的夢想,先置寮共於其卵翼之下,其後更力壓柬共在波爾布特、喬森潘領導之下,執行狹隘的極左政策,清洗了柬共內部的親越份子,與越共直接衝突。柬共之所以趕力拒越共,是因為背後有中共支持。中共不欲越南過於強大及威脅其西南邊境,且親中共的黃文歡被黎荀迫走,另一親中共將領阮志清在早期更死得不明不白,中共及越共早已不甚和諧了。在越、柬衝突中,中共支持柬共,於是發展成中、越共的衝突。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中共透過新華社發表作戰聲明,「越南當局無視中國(共)方面一在警告,最近連續出動武裝部隊,侵犯中國(領土),襲擊中國(共)邊防人員和邊境居民,局勢急劇惡化,嚴重威脅我國邊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國(共)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奮起還擊。」於是中共與越共之間便展開戰爭的序幕。
在十六天的侵越作戰中,中共動用五個軍或二十個師以上約計二十萬人的部隊,死傷士兵四萬多人,被毀戰車三百多輛,但都被拘阻於去邊境二十裏左右山區,未獲得重大戰果。三月五日中共感覺師勞無功,難以持久,授命新華社發表聲明,宣佈中共軍自當日起全部撤兵至邊境以內。
………………
柒、 結論
從戰後中共對外所發生之四次戰役之中,可以顯現出中共對於領土主權及國家安全的處理模式是不因為國內外環境因素的發展而有所改變,當威脅到領土主權及國家安全時,中共不惜以武力來表達對領土主權的立場,具有不妥協的原則性。
我們也可以把中共對領土主權的處理模式轉移到兩岸關係的發展上來看,中共雖然在八0年代之後,就明言以和平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然而,在臺灣獨立、外國勢力介入及臺灣發生動亂的情況下,不放棄使用武力,再一次證明中共對領土主權的原則性,只有在領土主權完整的基本原則下,中共才願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分治已經五0年了,兩岸分治雖然是目前兩岸關係的現狀事實,然而,中共的優勢條件也是我們不可否認的,唯有厚植本身的國力,並謹慎處理兩岸問題,避免發生武力衝突的結果,才是兩岸中國人之福。
中共軍事戰略與台海安全>沈明室/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班
壹、前言
軍事戰略的定義,依照中共學者的觀點,指的是「一個實踐活動的領域,具體規定武裝力量的戰略任務和完成戰略任務所需的兵力武器,可據以制定並實行有關國家武裝力量,以及有關擬定戰爭與戰略性戰役計劃的措施。」[1]簡言之,軍事戰略就是對軍事武力運用的策略。
中共一向善於隱藏自己的缺點,使得原本對中共軍事發展的觀察,因欠缺可靠資訊及學界看法的歧異,顯得更加的困難。以往對中共軍隊長期所累積的看法,也容易成為既定的主觀見解,有礙對中共軍隊的正確評估。[2]所以如何建構及描繪中共軍隊軍事戰略的正確面貌,對亞太潛在發生衝突的地區與國家而言,毋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共軍的學者,無不盡其所能的以各種面向和途徑,來深入了解中共軍事能力。
貳、中共軍事戰略的變與不變
從中共創立軍隊以來,因為多次國內外戰略環境的改變,使其軍事思想與軍事戰略歷經數次的變革。學者在論及中共軍事戰略演變時,均有不同的劃分方式(附表一),並將中共軍事思想或戰略的演變區分為三個至五個階段不等。有學者認為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實際上仍只是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雖然名為高技術局部戰爭,但中共目前軍事能力尚未達到高科技的水準,其所發展出來的「超限戰」思維或是「以弱擊強」的作為,仍未超脫人民戰爭的基本觀點。本文亦從人民戰爭演變的三個階段,探討中共軍事戰略思想的演變。
表一 中共軍事戰略轉變歷程區分表
學者
階段與歷程
丁樹範
人民戰爭(1927-1977)
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1978-1985
局部戰爭(1985-1992)
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1993- )
Mark Burles, Abram N. Shulsky
人民戰爭(四階段)
1.(1927-1937)
2.(1939-1945)
3.(1945-1949)
4.(1949-1975)
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1978-1991)
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1992- )
林斌
土地革命前期的游擊戰(1927-1931)
國內正規戰爭(1931-1937)
抗日游擊戰(1937-1945)
解放戰爭的游擊戰(1945-1949)
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1958)
八○年代軍事現代化(1978-1992)
新時期戰略方針(1993-)
歐陽國華
陸地生存戰略週期(1950-1980)
海洋戰略發展週期(1980-2010)
信息戰略週期(2010-2040)
一、人民戰爭時期(一九二七~一九七九)
中共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以共黨為領導核心,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澈底實行全面的人民戰爭。
一九五○年代韓戰爆發,中共派遣志願軍支援北韓作戰,但原本適用於大陸戰場的人民戰爭原理和歷史經驗,對於具海空優勢,使用現代化武器的美軍,人民戰爭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基於韓戰的教訓,共軍在五○年代的軍事現代化,乃集中於改善與現代化先進國家作戰所發生的缺陷與侷限性。一九六○年代由於中蘇交惡,中共擔心美蘇兩大超強的威脅,使得人民戰爭思想再度復甦,成為中共對抗超強來犯的有效手段。
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一九七九~一九九一)
中共一九七九年「懲越戰爭」的失利,促進了共軍在軍事戰略思想的重新檢討和修正。當時的國防部長徐向前提出了關於理論改革很有說服力的論證。他認為必須要研究敵人,知己知彼,找到當今條件下指揮人民戰爭的規律。在一九七○年代末期,由於軍事科技的穩定提昇,蘇聯軍隊獲得前所未有的火力精準度、射程與摧毀力。使中共戰略家發現如果蘇聯發動無預警的攻擊,其具有空前毀滅潛力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特別是核武,將可對中共軍事、經濟與政治中心發動災難性後果的攻擊。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使共軍擁有預備方案,可因應未來非全面性入侵的安全威脅。
由於中共軍隊在文革期間過度的政治化,失去應有的軍事專業訓練,所以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的提出是為了要引導共軍向現代化的道路前進。但共軍武器裝備的劣勢地位,不可能在短期之內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除了精簡軍隊,大力實施現代化之外,仍需仰賴人民戰爭來實現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敵人的作戰構想。
三、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一九九一~)
波灣戰爭多國聯軍在作戰的勝利,激起中共對其國家軍事戰略的論辯。中共中央軍委會於一九九一年初召開三次會議,重新評估中共的軍事戰略。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一九九一年曾強調「技術落後就意味著被動挨打」,並呼籲共軍強化高科技,尤其是電子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另外中共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劉華清也於一九九三年強調高科技對戰爭型態與作戰方法有重大影響。有強烈危機意識的中共領導者,於是指示共軍必須一方面加速高科技之軍事運用,更需強化高科技戰爭的軍事理論研究。江澤民更提出「科技強軍」的戰略思想與「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決策,以強化共軍的質量建設,但是也不忘強調抓好民兵工作,形成人民戰爭的江洋大海。
綜合而論,中共認為人民戰爭與高技術局部戰爭有其延續性,沒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並且依然可以在高科技的戰爭中,以人民戰爭獲得戰爭的勝利。
中共軍事戰略從人民戰爭發展到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代表著中共軍隊現代化程度日益進步的情況下,仍未完全放棄人民戰爭。因此中共精簡兵力形成三種兵力結構:一是數量少但配備高科技武器的兵力,可彈性部署因應區域性危機;二是為數龐大,但配備中低級科技武器的兵力,主要在維護國內安定;三是適度的核武部隊,以對其他核武國家維持適當的核子嚇阻。為了彌補上述兵力結構的不足,維持戰時可以有效支援第一線的戰力,中共亦積極致力於建構有效率的國家動員制度。目前並未達到所有軍區能夠遂行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或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戰方式的能力,而是同時並存三個階段的作戰思維。因此才會產生中共對未來戰爭的觀點有三派不同說法的觀點。
參、中共對台的軍事戰略
就中共的威脅認知而言,南海問題是一個立即威脅、臺灣是近程威脅,美國長程上是要防止中共富強故而對中共構成長程威脅、日本則是公元兩千年之後的威脅。綜合這幾項威脅可以發現,這幾項威脅的背後,都有一位強大的支持者美國,而且與美國發生衝突的關鍵,在於台灣問題。因此要解決台灣問題,免不了要與美國較勁,甚至要在軍事上一較高下。
但中共軍方認為,美國正在領導一場適應資訊時代的,以高科技戰爭為內涵的軍事革命,如果和美國採取硬碰硬的作戰方式,很難獲得決定性勝利。因此,中共對美國採取不對稱的軍事戰略。首先,中共軍方強調集中力量重點突破關鍵性技術,解決制約作戰效能的瓶頸,以儘快擁有具有威懾力的「殺手?」武器。換言之,中共對台軍事戰略的重點在於獲得關鍵戰力,以因應台灣及區域國家的戰力提昇,同時也為美國可能介入衝突而預作準備,並使部隊具有快速部署的作戰能力,並在高科技條件下,於週邊地區贏得未來區域戰爭。
其次,中共目前急於追求與實踐先制攻擊的作戰概念。中共軍方認為,一旦與擁有高科技優勢敵軍的爆發戰事,敵人極可能迅速部署部隊,並接著發動大規模的空中作戰。但當敵軍進行兵力集結時,將暴露可施予先制攻擊的機會。這種先發制人的作戰,可以抵銷敵人科技優勢的有效手段。因為先發制人打擊敵人要害的手段,成為中共用來說服敵人,使其在未完全戰敗前即放棄作戰,或向中共讓步接受其政治條件的便捷手段。為了運用這種戰術,中共自己必須集中主要的作戰力量,「打擊敵人防衛的核心」,以逐漸對優勢敵軍取得各級作戰的決勝地位。這種建軍途徑,使中共既可獲得「有效威懾」的武力,以實現政治及軍事目標,又不需要進行全面性軍力優勢整建,是一種以弱擊強的構想。
最後,中共在認知將來台海的衝突中,美日兩國介入可能性很高的情況下,將採取「一石多鳥」的策略,以抗衡美日,封鎖台海。這也是一種「圍點打援」的戰法,就是以一部兵力(導彈或潛艦),包圍封鎖台灣,誘使美日兩國派兵增援,再以主力兵團在援兵增援運動過程中,加以殲滅的做法,這也合乎上述中共先制攻擊的概念。如果增援兵力過強,又可將此戰法改為「阻援打點」(或攻城阻援),就是以嚇阻性武器及兵力,阻止援軍增援,主力兵團全力攻打戰略目標等。阻援的戰法不一定針對前來馳援的航母戰鬥群發動攻擊,中共也會試圖以長程戰略導彈或發動資訊戰攻擊的方式,壓制美國在有限時間內將龐大軍事資源投入衝突地區的能力,以及對西太平洋港口、機場、交通要道、基地或其他重要設施發動飛彈攻擊(或揚言發動攻擊),造成美國人民強大心理震撼,藉此撼動美國與論,壓迫美國撤軍或觀望不敢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
不論是採取先制攻擊,或是「圍點打援」都必須要有強大的海上軍力。最近中共也正積極的擴充海上軍力,例如除了原有四艘基洛級潛艦外,中共又增購八艘擁有先進靜音科技而極難被偵測的636型的基洛級潛艦,並預定於二○○六年交貨。中共海軍將再增購兩艘現代級驅逐艦,配備射程三百公里的超音速飛彈,可能部署於潛艦後方作第二波的攻擊。雖然增購潛艦的目的在對台灣的東海岸進行海上封鎖,中共同時也希望達到抑止美國和日本擴張海上軍力的效果。
對於這種趨勢,美國中共問題專家費雪(Richard D. Fisher)警告說,中共正在加強由遠距離外與美國航空母艦對抗的武力這個事實,可能助長共軍敢於軍事冒進的信心。如果再加上中共對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其後果不堪設想。中共戰鬥機飛行員敢於攔截美軍海上偵察機而發生軍機互撞事件,可以視為中共軍官軍事冒險情緒升高的徵兆。因此美國若要在台灣海峽維持嚇阻力,應該加強研究如何擊敗中共海上不對稱新戰法。另外據美國保守派刊物「洞察」的分析,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羅德曼到北京與中共官員會談,所談的三個主題中,其中一個主題就是要避免中共誤判台海情勢。他提醒中共不要誤以為針對美國的衛星武器或航空母艦等系統發展一些「殺手」武器,就可以在台海採取軍事行動。可見美國已經感受中共擴展海上軍力威脅的針對性。這樣的憂慮也反應在7月12日美國國防部所公布的「中共軍力報告」上。報告中指出,中共對台灣的軍事戰略,將以攻其不備、欺敵及打擊台灣中樞,使台灣喪失對抗意念為主,其用意在迫使台灣進行政治談判。這樣的觀點迴異於以往中共無力武力犯台的觀點,進而點出了台海危機的急迫性。
肆、國軍因應之道
由於中共對台軍事戰略已經將阻止或打擊美日增援納入其對台軍事戰略的一環。相對的,我國反制中共對台軍事戰略除了必須針對中共威脅,我國現有軍力與台海戰略環境之外,亦應考量美日兩國所可能採取反制中共的軍事戰略,給予我國反制戰略應有的定位。依據蘭德公司的研究,美國若對台灣的軍事援助,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駐紮琉球的陸基戰鬥機聯隊及十餘架轟炸機的話,可以提昇防衛中共武力犯台成功機率至90%,但是中共也正針對美軍此種增援方式,以不對稱作戰方式先制攻擊,以阻遏美軍的反應與支援。反制中共武力的威脅與侵略,不能完全依賴美日兩國的保護傘,應該在美日與中共對台軍事戰略的較勁之中,尋求最有利的立足點,維持我國國防武力防衛作戰的自主性,避免因為受到美日兩國受到中共軍事壓制無法馳援,而被迫舉行政治談判。因此,除了建立因應中共對台威懾的反應能力,制定良好軍事戰略,以整合三軍作戰行動之外,更應積極推動國防現代化,建立本身的指管通情系統,強化各軍種之聯戰能力以及建立整合性飛彈防禦系統等,才能嚇阻中共遂行軍事冒險的行動。
http://www.peaceforum.org.tw/filectrl/CM0207001.htm
解構現階段中共應急作戰能力>王崑義/青年日報97年1月6日
依據1997年的《中共人民解放軍軍語》解釋,「應急作戰」是指:「為應付各種緊急或意外情況而進行的作戰」。這項類似美軍「快速反應部隊」的概念,隨著近年戰爭機械化與資訊化發展,更受重視。尤其在後冷戰時期幾場高科技戰爭,美軍更是將「應急作戰」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美軍認為「應急作戰」是其作戰的常規形式和主要任務,對危害美國及盟國利益的國家或組織,應實施快速打擊與突然襲擊,以營救被扣押的人質,更要顯示武力或使用特種部隊透過戰鬥蒐集情報等而採取的軍事行動。隨著高科技武器裝備的發展和資訊時代來臨,應急作戰發生了許多變化,更一躍成為現代和未來資訊化局部戰爭的重要作戰模式。
一般「應急作戰」的特點即為作戰對手、時間、地點、手段等各方面充滿不確定性,準備時間短,甚至來不及準備;決策時間短,需要應急決策等。
一、中共建構應急作戰戰略的過程
前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在1990年12月的全軍軍事工作會議上,確定加快組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的戰略方針,這是中共建構應急作戰能力的起源。1991年,江澤民強調「技術落後就意味著被動挨打」,要求共軍強化高科技,尤其是電子技術的研發與運用。當時中共建立起「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即意圖在「遠戰速勝,首戰決勝」的構想上,進行軍事裝備的全面現代化。
二、中共發展應急作戰的特點
1999年,江澤民指出中共發展應急作戰能力有以下兩項特點:
(一)不再以「人海戰術」應付高科技局部戰爭:高科技局部戰爭的準備時間短、進程快,初戰即具有決定性意義。所以,應急作戰觀念的提出改變了傳統共軍堅採「持久戰」的作法,邁向「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戰略觀。
(二)優先保障應急機動作戰部隊之需求:當時中共的財務狀況不佳,而軍隊現代化也不可能齊頭並進,須先後有序,分梯建設。但無論在武器裝備、物資和經費方面,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都得到特別保障。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三、共軍應急作戰能力的現況
中共軍隊基本上可分為一線守備部隊、戰區輪值部隊和應急機動作戰部隊三大類。為因應突發事件,近年積極進行應急機動部隊的戰備部署,包括二砲部隊、沿海一線空軍部隊、東海及南海艦隊新一代作戰艦艇、七大軍區所屬地面部隊的編成。近期則強調超越傳統作戰模式,面對優勢之敵,共軍主張應突破戰場與非戰場限制,以各種軍事或非軍事手段,爭取勝利,這對共軍作戰理念已產生一定程度影響。而目前共軍對臺應急作戰戰力包括:
(一)地面部隊:現有7大軍區、18個集團軍,地面部隊總兵力近130萬人。7大軍區分別為南京、廣州、濟南、北京、瀋陽、蘭州及成都軍區,其中南京、廣州軍區,以對臺作戰為首要任務,對臺作戰部隊約40萬人,可立即投入對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約18萬人。各大軍區均編有未經臨戰訓練的應急機動部隊,可於1~3天內將兵力增援至南京、廣州軍區遂行作戰任務。共軍現有電子對抗部隊,已具備對臺灣進行電子干擾與攻擊的能力。
(二)海軍部隊:現有2個陸戰旅及各型艦艇140餘艘,共約28,000人。中共認為東海及南海是最有可能引發海上衝突的海域。此以東海、南海艦隊兵力為主,以東海艦隊掌握支援南、北海域作戰任務。東海艦隊的上海、舟山基地與南海艦隊的廣州基地之主戰兵力,可於3天內抵達支援作戰。
為強化非正規登陸之防空及突擊上陸之兵力,共軍更訂定徵租法規,律定徵用商船以為「船載砲兵、艦載防空兵」之用。以蘇、浙、閩三省為例,非正規登陸作戰之機漁船(80噸以上)約有16,000餘艘,若以每艘裝載50名,則可裝載約40萬名輕裝步兵;中共沿海現有各式商貨輪約1,300餘艘,其中實際可動員商貨輪約800餘艘,可運載5~7個建制步兵師。
(三)航空部隊:中共空軍及海軍航空兵現有航空師、獨立團、雷達營、導彈師、導彈旅、導彈團、空降師及後勤場站等部隊,編配各型作戰飛機約800餘架,兵力約4萬人,可立即投入戰鬥。
(四)二砲部隊:現有總兵力約13萬人,部署約1,000枚「東風系列」機動短程飛彈或巡弋飛彈作為對臺作戰用途,並以每年約75~100枚的速度增加。
四、中共對臺應急作戰的戰術模式
當前共軍強化應急作戰能力,大致是放在對臺作戰的準備上。2005年,共軍地面部隊以對臺應急作戰準備為主軸的演訓共計20餘次;2006年,則增加為30餘次,強化空機降的三棲登陸作戰演訓,以累積快速登島作戰經驗為日後武力犯臺預作準備。中共對臺應急作戰是以「速戰速決」為要點,從戰略觀點上討論出中共可能採取的作戰模式大致可歸納為︰
(一)斬首戰:以水上摩托車、小型氣墊船、翼地效應飛行器與直升機搭載特種部隊,在潛伏間諜的引導下,沿淡水河而上,綁架或刺殺我國行政首長,以逼迫我國與中共談判。
(二)點穴戰:運用巡弋飛彈或彈道飛彈,在最短時間內以最準確的方式,對重要政治、軍事指揮中樞的電力與通訊系統進行「點穴突擊」,以癱瘓臺灣C4ISR(指揮、管制、通信、電腦、情報及監偵)系統。
(三)威懾戰:具逐次升壓、武力展示、靈活運用及衝突界限模糊等特質,目的在運用未及全面戰爭門檻的各種軍事手段,屈服或打擊我方意志。其手段包括:「大軍演訓施壓」、「網路電子干擾」、「機艦海空挑釁」、「局部封鎖脅迫」、「全面封鎖窒息」等。
(四)資訊戰:共軍已建立網路部隊,可採木馬程式、駭客入侵等手段;亦可能使用電磁脈衝武器,徹底掌控臺海制電磁權,以直接癱瘓我C4ISR能力。
(五)登陸戰:在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殲擊機與特種部隊的協同下,迅速瓦解臺灣的防空能力,待機場、港口等主要防衛力量被破壞、重要橋梁也被控制後,即可對臺進行登陸及空運部隊行動。
2007年底,共軍軍事科學院的大校朱紹鵬在一場演講中提出,對臺要以「攻心為上、奪控為重;島內決戰、島外決勝」為戰略原則。他認為共軍不需登陸臺灣,只要在島外進行決戰,藉此掌控臺灣民心,如此即可掌握優勢原則,解決臺灣問題。兩岸局勢詭譎,面對不斷追求現代化、資訊化作戰能力的共軍,我國除了要強化防衛能力,如何理解共軍的戰略與戰術,也是立於不敗之地的要項。
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m970508-i.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