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平志偉的博士論文《中西方戰術比較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之<內容提要>,便知我在前評《西方戰略思想史》為何敢言:
《西方戰略思想史》可說是鈕先鍾在譯研西方諸大戰略思想家的基礎上之代表作,若再加其《中國戰略思想史》(斷定中國戰略思想自唐之後便衰),可說是影響著大多華人尤其臺灣有關中西方戰略思想史之論斷(雖未必合史實,如前評有中國特色的中西戰略思想史之貼文,尤其後評《孫子三論》《中西方戰術比較研究》)
《中西方戰術比較研究》<內容提要>:
本文運用比較分析方法,系統研究了中西方戰術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及各歷史時期雙方戰術內容的異同,分析了影響中西方戰術發展的主要因素,並對中西方戰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及我軍戰術未來發展道路,作了前瞻性研究和探索。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總論。這是全文的邏輯起點和立論基礎。主要闡述中西方戰術比較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規定研究對象範疇,重新界定了戰術的本質,首次提出了戰術內容的四要素及兩條比較評價標準,最後闡明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第二部分,中西方古代戰術比較。主要比較中西方15、16世紀以前的古代冷兵器時期戰術。中西方古代戰術皆以方陣為最初形態,戰鬥程式簡單,戰鬥隊形的演變為戰術主要內容,均分別經歷了三次飛躍,將冷兵器時期戰術推向了各自的最高峰。中國古代戰術形成時間遠早于西方,發展水平始終領先于西方。中國古代步兵方陣結構復雜、外形多變,謀略運用內容豐富;西方古代步兵方陣以單元化結構為主,外形簡單,少有謀略運用內容。中國古代騎兵以弓矢輕騎兵為主,輕便靈活,善機動突擊,不拘隊形;西方古代騎兵多金戈鐵馬,笨重不堪,強調嚴整陣形的馳突。
第三部分,中西方近代戰術比較。主要比較中西方15~16世紀以來至20世紀初的火器運用戰術。中國明代至滿清初期、西方16世紀至18世紀中葉為第一階段。此階段,雙方均處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期,中國的“鴛鴦陣”戰術、車步騎營協同戰術等,均領先于同期西方的西班牙步兵方陣戰術、瑞典古斯塔夫斯的線式戰術。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為第二階段。中國滿清政府推行騎射戰術,限制火器發展,致使戰術水平趨于落後;而同期的西方軍隊大力普及火器,以散兵、縱隊隊形淘汰線式隊形,戰術水平前進了一大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為第三階段。此階段,西方自動火器問世,散兵群梯次攻擊戰術、野戰陣地防禦戰術形成,火器運用戰術進入鼎盛時期;同期的中國,通過引進西方火器技術、模仿軍制、學習思想而逐步進入火器戰術時代,但總體水平仍落後于西方。
第四部分,中西方現代戰術比較。主要比較中西方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戰術內容。50年代前為第一階段,此階段,西方機械化諸兵種合同戰術理論全面形成,中國人民革命軍隊也創立了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術。50~80年代為第二階段,即雙方核條件下的機械化合同戰術理論發展時期,都強調縱深立體戰鬥,但達成縱深立體的手段與方式有所區別。90年代以來為第三階段,中西方軍隊在繼續完善核威懾下機械化常規戰術理論的同時,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的戰術理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西方現代戰術水平仍居于領先地位;從戰術實踐應用的角度看,我軍戰術在謀略運用、戰法創新等方面,內容豐富,特色明顯,創下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奇跡。
第五部分,結論與啟示。全面總結了中西方戰術超越歷史階段的總體特色與差異,並從技術發展、民族文化、地理環境、戰略指導等四個方面,分析了促成中西方戰術總體特色與差異形成的原因。在前文比較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維空間力量的聯合戰術將成為未來中西方戰術的主流,我軍戰術在下個世紀應走跨越式發展道路,必將重新佔據世界戰術的領先水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