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vs機車?在台,誰能敵機車?連高捷也被機車打敗!
全台不是在瘋單車嗎?
看戲的傻子?分不清單車、機車都有兩種嗎:
這世界為何啥都會M型化?連機車也有兩種:貧窮上班族和奢華飆車族。
這沒也啥,單車不也有兩種:交通和休閒。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111999/20070428064114/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8492068/20071112065418這麼說來,全民公敵「機車」不禁,其它交通工具永遠行不得?
機車在台可是全民工具,那個民選首長敢禁?
高捷 被機車打敗【聯合報╱王達民/文字工作者08.08.30
今年五月中旬,筆者代表六大工商團體之一,參加「全國各縣市首度招商績效評比會議」擔任評分委員,高雄市是由當時的副市長邱太三領軍大力推薦高雄市,筆者以世居高雄人的立場向他提出對高雄捷運的憂心:
一、高雄的父老兄弟姊妹多年來以機車代步,本市與市郊鄰縣市,無所不達,載人載物,極為便捷,誰會捨棄機車?二、以紅線(小港至橋頭)而論,只有少數車站的周遭是鬧區,就以與高鐵共構重要的左營站,其周圍的交通也難稱便捷,舉目遼曠,人口不密集,如何就近攬客?三、北高兩市最大的不同是,板南線每一站的周圍都是鬧市,棋盤與網狀的公車路線載來源源不絕的乘客,而高捷路線周遭的聚落是點狀、線狀,難以聚眾;如此狀況下,捷運要有眾多乘客,必須有川流不息的公車為它載來。
如今,高捷不敵月月虧損,九月初將停駛深夜班次,而橘線即將營運也無餘力免費試乘,窘迫之狀,溢於言表!
要民眾拋下便捷的機車,以高雄言實非易事,那麼高雄市政府加開公車、廣闢路線,到頭來又是公車虧損累累!總之,高雄捷運可以說是敗在高雄人的機車之下。至於如何打敗機車?短期內似乎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另參本館<高捷變高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921621/20080828060148/漢寶德:如何取締機車,是改善都市環境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漢寶德〈東森星期講義/怎麼美化台北市〉:
如何取締機車,是改善都市環境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機車不但造成交通紊亂,而且污染空氣,破壞街面與人行道的安全,侵犯步行者的權益。世上沒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城市允許機車成隊的橫行。
喔?那我們來學廣州市的做法,〈07年元旦起廣州市區全面禁摩25萬摩托兩月後到死限〉: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根據計劃,2007年1日1日起,除執行任務的軍警用摩托車外,廣州禁止摩托車在市區範圍內行駛。廣州市目前登記在案的26萬輛摩托車必須在2007年1月1日前辦理報廢或遷移手續。
廣州市如此做法在內地也是頗絕,除我們熟悉的市區「禁摩」外,連強制遷移和報廢都來了。感謝天,還好漢寶德負責的是博物館,不然廣州市和台北市將成姊妹。
為什麼一看見台灣的機車氾濫,總是想超捷徑解決問題?捷徑就算抄成了,其後果biting back的影響,可不是只遺禍區區幾年而已。
請問:廣州禁摩了,杭州有類似的打算嗎?
說實在的,摩托車在路上發揮的作用比報道的負面形象強多了,廣州因爲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摩托車當作案工具,廣州居然一刀切,把孩子和髒水一起倒了,我難以理解.現在用面包車搶劫,廣州是否也該立即禁了面包車?
杭州總的來說對摩托車還比較寬容,我關心1點,在合法的行駛期限內,杭州政府是否也會學習廣州?或者說能開放牌照,讓我們這些買不起小車的人有個合適的交通工具.
看樣子`黨`是想把我們慢慢叫弄到原始社會~~~`大家用腳走路麽好的`
但願坐公車的公仆能體會到當家做主人的老百姓的苦處。
人大代表孫玉玲反對禁摩
“中小城市禁摩是跟風” 孫玉玲7大理由反對禁摩
“同樣是機動車,同樣承擔國家稅負,爲什麽汽車和摩托車就不能同時享有路權?”昨日省人大代表孫玉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禁摩”發出了質問。
她列出了反對“禁摩”的七大理由,其中包括沒有法律依據、市民出行難、加劇“民工荒”等等。她將在兩會期間建議省人大對各地禁摩現狀進行專項調查,取消地級以上城市及下屬縣(區)的禁摩政策。
孫玉玲說,摩托車基本上是中低收入者使用,在城市道路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公共政策嚴重傾向于汽車,這意味著首先犧牲的是中下層弱勢的權益。到目前爲止,所有的禁摩城市都不能給出禁摩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都規定了人民享有自主選擇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權利。大規模地禁止合法生産、合法銷售和合法購買使用的摩托車,超越了這些城市行政管理的許可權限。
“禁摩以後,一部分市民出行受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下降;而以摩托車爲生的人群則生計無著。”她經過調查發現,許多中小城市,禁摩往往是跟風行爲,不顧國情民情,一味提高所謂的“城市檔次”。
東莞禁摩後,汽車銷售陡增40%;廣州禁摩後媒體調查,有21%的摩托車用戶有購買汽車解決個人交通的意願。從摩托車到小汽車,到底哪個更“綠色”?孫玉玲也作了一個比較:一輛125ml的摩托車耗油量僅是一輛1.3L汽車的1/10到1/8,據他們在廣州市區的調查統計,轎車平均載人僅爲1.57人,摩托車爲1.4人。摩托車占用的道路僅是轎車的1/4至1/6,綜合效率要比轎車高4倍左右。從廢氣排放角度看,即使小汽車按滿載5人計,人均也比摩托車排放多。
孫玉玲說,不少城市禁摩是因爲摩托車成了“雙搶”工具,這樣的判斷和決策不僅說服不了公衆,也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搶劫,“現在廣東禁摩的區域開始出現了用面包車搶劫的現象,難道再禁面包車?”
堅決支持人大代表孫玉玲!!!!!!!
說了半天沒人出來,那開這麽個版塊有什麽用?
一輛摩托車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一輛汽車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遍地摩托和遍地汽車,一個城市的"品位"要相差多少
這才是黨代表關心的
自主選擇交通工具的權利,基本是被剝奪了,哎!!!
日本遍地是摩托,香港也是,法國也是(楨:非實,是台)。就是中國不行?難到我們比他們跟文明?更有品位?
http://bbs.hangzhou.com.cn/thread-3809665-1-1.html廣州禁行電動單車 生産廠家告交警侵權索賠10元 >2004-11-04
交警部門在網絡上發布了一則通知,提醒市民電動自行車將不予上牌,而無牌的電動自行車又不能上路,廣州一電動自行車生産廠家認爲交警部門的這種做法讓市民都不敢買電動自行車,影響公司的銷售,于是以侵權爲由把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告上法庭,索賠10元。昨天上午,廠家向白雲區法院遞交了訴狀。
俗稱“電驢”的電動自行車能否上路,一直存在頗多爭議。5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界定電動自行車爲“非機動車”。然而,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電動自行車能否真正上路還得由省政府說了算。
盡管電動自行車在廣東不能上牌,卻無法擋住電動自行車進入家庭的暗流。據行內人士估計,目前廣東的電動自行車擁有量大約爲5萬至6萬輛,目前還以每月6000輛的速度進入家庭。在廣東的某些地方,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爲常見的交通工具。
引起這場官司的,是今年9月24日發布在廣州金盾網上的一則通知:《公安交警部門提醒市民:無牌電動自行車不能上路行駛》,電動自行車正逐步“輕摩化”,因其駕駛員大部分未接受過正規的培訓,極易發生交通事故,而且此類低運輸效率的個體交通工具嚴重占用道路資源,影響正常的交通秩序。對此,廣州市公安交警部門表示:廣州市對電動自行車擬不予登記,無牌無證的電動自行車不准上路,交警部門已經開始對無牌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進行糾正教育和執罰,請廣大市民慎重選擇出行交通工具,切勿輕信關于電動自行車可以上牌等謊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則通知的最後一句話,成爲引發官司的導火索。廣州一家生産電動自行車的廠家認爲,交警部門的這個通知,會導致市民顧忌買了車也不能上牌,因此不敢再買電動自行車,侵犯了廠家的權益。該廠家一紙訴狀把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告上法庭,侵權賠償請求是索賠10元。
各方說法
廠家:這是經銷商在維護權益
昨天下午,記者打電話到提起訴訟的電動自行車公司(廠家),該公司辦公室一位徐姓主任說,和交警打官司是經銷商提起的,這是經銷商維護自己權益采取的一種理智行動。
經銷商:限制上牌可能失去市場
一位多年從事電動自行車生意的經銷商說,廣東目前有電動自行車廠50多家,而真正獲得生産許可證的僅僅只有10多家。因爲廣東是全國最大的自行車生産基地,電動自行車與普通的自行車許多配件是一樣的,生産鏈非常成熟,優勢很大。如果廣東遲遲不給電動自行車上牌,可能會失去這個大市場。
部分市民:上牌要比禁行好
市民李先生今年初才購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他說,自行車雖然更加安全,但是速度太慢,而且騎起來非常吃力,不如電動車既快又輕松,適合現代人的速度概念。按照他的觀點,自行車正日益被淘汰,私家車對中等消費人群來說還爲時過早,電動自行車目前應該是普通市民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記者昨天在街頭隨機采訪了數十位市民,大多被采訪者認爲“上牌”比“禁行”好。但是,也有市民對“上牌”表示出擔憂。(南方都市報記者/吳秀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1/04/content_2176449.htm電動自行車國家新標准年底將出臺> 新華網 2003-08-15
明年起,個頭笨重、速度超標的輕摩化電動自行車將被逐出上海的馬路。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秘書長余世光在昨天開幕的第十三屆國際自行車展上透露,自今年6月1日起對輕摩化電動自行車停止上牌後,明年1月1日起,已經上牌的輕摩化電動自行車也將停止在上海市場銷售。
“輕摩化的苗頭應當遏制。”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王鳳和說,電動自行車的消費群體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工薪階層中也是以女性消費者居多。輕摩化的電動自行車不僅個頭相對笨重,而且速度也超過了國家標准規定的每小時20公裏,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余世光還透露,對于電動自行車輕摩化的傾向,重新修訂的電動自行車國家標准將作出限制。目前該標准正在審批中,預計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將出臺。一旦新的標准開始實施,對電動自行車的質量控制將更爲嚴格,二十多項否決項指標,一項不達標就不能出廠。余世光說,在電路方面,標准還將規定車輛必須做相應的耐潮、低溫試驗,以保證車輛電路不會因淋雨而發生短路;即使在攝氏零度以下的環境裏,車輛也能順利發動。
專家表示,限制輕摩化傾向以及擡高行業門檻後,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綜觀此次自行車展上忙不叠亮相的澳柯瑪等實力廠家,從原先毫不相幹的行業殺入該領域,就是沖著這個巨大的市場而來。目前本市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爲22萬輛,而自行車的保有量達到了870萬輛,電動自行車僅占其中的2.5%。(記者/丁利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3-08/15/content_1027261.htm身份之爭將見分曉 電動自行車有望合法上路>新華網 2002-02-07
從近日結束的“首屆電動自行車論壇”上,專家學者提出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安全法(草案)》的建議,將促進解決電動自行車“名份”問題,這份法律草案指出,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小于每小時20公裏、空車質量小于40千克的車輛屬于非機動車範圍。如果這一法律草案經審議後並通過,意味著一場針對電動自行車、持續近十年之久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爭將見分曉。
于是,全國35萬輛電動自行車上牌照難題有望解決,而對于近千家相關企業來講,巨大的利好使電動自行車終于可以堂堂正正地邁開産業化發展的腳步。
以往由于沒有明確的身份界定,電動自行車十幾年一直處于“啞鈴”式的發展模式,一方面是廠家生産經營合理合法,一方面是目前已有35萬輛電動自行車大模大樣地上路。幾百家電動自行車生産廠家,有規模、有實力者寥寥無幾。電動自行車是死是活全在一紙“身份證”。
“要提高城市效率,加快運轉速度,如果只寄希望于小轎車,那麽能源緊缺、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隨之而來。”中國科學院何祚庥院士說:“中國未來交通的出路只能是大型交通工具加電動自行車。”
正如何院士所言,如今制約電動自行車發展的政策問題即將解決,類似歐洲一些國家爲電動自行車提供的20%到30%的補助等相關政策也有可能實行,由此爲行業帶來無限商機。在這次論壇上,來自各地的金屬、電池、五金以及電動自行車的生産銷售廠家和相關的科研機構已紛紛開始尋找合作對象,勾畫遠景目標。
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幾億人對出行代步高質量的要求爲電動自行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電動車專委會主任周鶴良教授說,電動自行車作爲自行車史上具有革命性的交通工具,在給百姓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爲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據北京有關機構抽樣調查表明:1000多萬人口的北京市目前的自行車社會擁有量約爲1000萬輛,假如有10%的人願意換成電動自行車,以此推算電動自行車的銷售市場應有100萬輛。若每輛電動自行車售價爲2500元,僅北京就能創造25億元的市場需求!全國目前自行車社會擁有量爲4億輛,假如有10%的人願意換成電動自行車,就有4000萬輛,這就是1000個億!
如果市場是産業發展的“燃油”,那麽,高技術將是産業平穩發展的“減震器”。
從目前已生産銷售的35萬輛電動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得出證明:由于國內微電子技術、電控技術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日益增強,電動自行車技術,包括電機輪轂、控制器、充電器、傳感器、調速手把等,從技術角度均領先國外。目前全國幾百家生産廠家無一家引進國外技術和生産線,全部是自行設計整車造型生産。領先的技術不但能帶來固定的市場,還可以規避來自國外的競爭風險,使行業步入快速平穩的發展期。
此外,智能型電動自行車是電動自行車技術的又一發展方向。在此領域,我國的力矩傳感器技術和微電腦控制器技術無論從技術角度看還是從研制時間方面看都居世界前列。而歐洲、美國、日本恰恰需要這種産品。(朱磊)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2-02/07/content_271858.htm臺企看好大陸電動自行車市場 年銷量有望翻番>新華網04-03-13
新華社臺北3月13日電(記者張勇 陳斌華)臺灣島內的“巨大機械”、“中廣電動車”以及“菲力工業”等多家自行車生産企業,目前正計劃推出針對祖國大陸市場的電動自行車新車型。業內人士認爲,祖國大陸的電動自行車市場已被臺灣自行車廠商一致看好。
島內業內人士表示,1998年大陸電動自行車産銷量只有5.8萬輛,隔年便大幅成長至14.8萬輛,去年更高達400萬輛,今年則可望達到500萬輛(楨:電動單車的數量於07年已經超過2千萬部,一說到08年已達6千萬部)。臺資自行車企業在大陸的銷量今年也有望增加一倍以上。
目前,臺灣自行車整車及零部件出口總額每年約爲300億元新臺幣。“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近日在接受此間媒體采訪時表示,大陸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車市場,臺資企業在大陸生産的電動自行車的價格雖略高于當地品牌,但在技術、品牌等方面擁有優勢,因此在大陸仍大有可爲。
1993年,“巨大機械”在江蘇昆山設立捷安特公司,稍後又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廠合資設立巨鳳自行車公司。經過10年多的努力,捷安特品牌在大陸自行車行業中已名列前茅。不久前,該公司決定投資1200萬美元到四川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新廠,並把其電動自行車研發中心遷往江蘇昆山廠。
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4-03/13/content_1364312.htm抽查結果顯示:93%的電動自行車質量不合格>新華網04-09-14
新華網成都9月14日電(記者毛朝敬)四川省樂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最近公布的電動自行車抽查結果顯示:93%的電動自行車質量不合格,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據樂山市工商局近日介紹,最近樂山市工商局委托四川省産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對在樂山市銷售的28個批次的電動自行車進行了抽樣檢驗,其合格的僅2個批次,占抽查的7%;不合格的高達26個批次,占93%。
據介紹,在這次抽樣檢驗中發現,絕大多數不合格的電動自行車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 一是制動性能差,有的設計水平、加工水平、裝配水平等不合符質量標准;有的整車重量超標,給高速行駛帶來很大慣性,影響了制動系統的可靠性;有的車在銷售前未按國家標准要求對制動系統進行嚴格調試,導致制動系統不合格;還有的因車速設計過高,破壞了制動系統的可靠性。二是最高車速嚴重超標,按國家標准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20公裏,可是許多廠家爲取悅消費者,設置時速大多超過規定時速限制,由于電動車的時速過高,使電動自行車整車的穩定性、操作性大大降低,給消費者生命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目前,樂山市工商局正依法對銷售不合格電動自行車的商家進行查處,責令立即整改,嚴禁不合格電動自行車上市銷售。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9/14/content_1980826.htm有關人士呼籲:不要讓電動自行車成爲新污染源>新華網04-02-09
新華網杭州2月9日電(謝雲挺、潘勤儉)電動自行車不産生尾氣,是一種環保産品,但它的廢舊電瓶如果處置不當,會污染環境。浙江省政協委員陳國榮呼籲各地政府要盡早重視處置電動自行車的廢舊電池。
近些年來,電動自行車以其環保、便利和價格合理而風行全國,全國人大通過新
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將電動自行車劃入非機動車範疇,爲電動自行車的合法生産、經營、上路提供了法律依據。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爲許多地方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浙江爲例,目前全省電動自行車生産企業(不包括零部件)有250余家,年産值數十億元,電瓶生産廠家更是爲數衆多,約近1000家。
陳國榮委員指出,電動車雖然不排尾氣,但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電動自行車使用的大多是鉛酸蓄電池,其使用壽命長的在一年左右,如果是劣質産品三五個月就得更換。這種電池腐蝕後溢出的含鉛重金屬和酸性物質對土壤和人體健康危害很大。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會對人的大腦造成損傷,導致中樞神經功能低下,神經及行爲功能異常。
他說,現在理論上對電瓶處理的保障性措施是通過生産廠家與銷售商家簽訂廢舊電池的回收協議來完成的。但是實際上,在企業、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他們不會投資處理廢棄電瓶,基本上都是把回收的廢電瓶隨便混同生活垃圾丟棄,廢棄電瓶已成爲污染城區環境的新的污染源。據了解,浙江全省電動自行車年産量達100萬輛,按現有電瓶更換率計算,每年至少産生廢棄電瓶100萬個。
陳國榮委員建議政府盡快重視處置電動自行車的廢舊電池問題,防患于未然。一是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行業協會制定周密的電瓶回收處理細則,在行業協會監督下強制執行,保證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二是督促企業進一步提高電動車生産水平,在電池容量更大重量更輕的同時,也更環保。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09/content_1305714.htm油價高企.電動單車使用人數劇增>加通社多倫多電2008年9月9日
儘管政客及企業家不時投訴政府在准許使用無廢氣排放電動單車方面行動緩慢,但亦有人意識到當中一些愈見增加的問題。
自從聯邦交通部2001年修改法例容許國民的單車裝上電池發動馬達以來,使用該款電力輔助一般稱為「電動單車」(e-bike)的國民人數大幅增加。
卑詩省使用者多達萬人
溫哥華電動車輛聯會(Vancouver Electric Vehicle Association)發言人斯通利亞(John Stonier)表示,電動單車在卑詩省的受歡迎程度急劇上升,使用者估計多達一萬人或以上。卑詩省是全國其中一個最早准許省民使用電動單車的省份。
斯通利亞指出:「使用人數增加得非常迅速。」他補充指出,基於現時的燃油價格、加上人們對廢氣排放及氣候變化愈見關注,促使更多人考慮使用電動單車。
諸如卑詩省及魁省等省份迅速通過法例准許省民在道路上駕駛電動單車,但亦有一些省份在追隨相關做法方面較為緩慢。
安省是其中一個走得較慢的省份。根據省府該項於2009年秋季限期屆滿的試驗計劃,電動單車目前可合法使用,但必需符合一套使用標準。
一名多倫多企業家周五投訴,指省府法例阻撓著電動單車的廣泛應用,亦因此損害該種產品的銷售情況,以及減少國民外出時使用更清潔及更環保交通運輸工具的選擇。
達維杜域茲(Larry Dawidowitz)指出,人們考慮購買電動單車時變得十分謹慎,原因是他們擔心省府或會在試驗計劃結束後宣布禁止使用該類單車。達維杜域茲目前出售的電動單車,價錢由大約1,500元至2,200元不等。
他續稱,駕駛者現時無需購買保險或配上車牌,但有時卻會令警方誤將該些電動單車當作小型摩托車看待,因而出現更多問題。
安省落後其他省份
新民主黨消費事務評論員奧爾瓦特(Andrea Horwath)周五促請安省政府即時准許電力汽車及電動單車在道路上行駛。
奧爾瓦特指出,省府應將該項試驗計劃即時變為一項永久承諾,從而給予零售商及消費者確定性。
渥太華電動汽車聯會(Electric Vehicle Association)總裁韋徹特(Juergen Weichert)表示,他支持安省的試驗計劃,並深信電動單車最終可獲當局批准使用。
根據聯邦交通部法例,電動單車每小時行車速度不可超過32公里,馬達的整體輸出功率不可多於500瓦特,並且必需裝設把手及踏板。現時加國共有8個省份批准省民使用電動單車。
http://www.singtao.ca/tor/2008-08-02/1217657266d1195300.html
專家稱時速超20公裏電動車不可能劃歸機動車2012-09-04北京晨報
9月1日起,《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以下簡稱“新國標”)正式實施,時速在20公裏以上、50公裏以下,重量超過40公斤的電動車將被作爲輕便摩托車納入機動車管理範疇。新國標已經實施三天,但是超標電動自行車還在街上跑,商店裏也還在賣,新國標將會在北京何時,以何種形式落地,市民非常關注。
經銷商: 不把新國標當事兒
昨天下午,北新橋的一家電動自行車經銷店內,選購電動自行車的顧客絡繹不絕。“這車能跑多少?”顧客最關心速度和電池的續航能力,“跑40沒問題。”店員回答,有的車型能跑到時速60公裏。
對于新國標的消息,店員表示不知情,“新國標實施了又能怎樣,顧客不會買速度慢的車,也不會有人真去查。”店員稱,現在交警查處的重點是燃油助力車和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很少有人管。
在另一家店裏,外觀威猛的電動自行車很受顧客喜歡,“這車得有50公斤,挺結實的。”店員說,外觀像摩托的電動自行車銷路不錯,很多顧客喜歡這種樣式。對于新國標頒布的情況,店員有所耳聞,“如果超標不讓賣,我們就不賣了,反正現在沒有人管這事。”不過店員坦承,這些電動自行車因爲速度快都上不了牌照。
市民: 希望早日按新國標來規範
剛買了電動自行車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他買了新車在路上騎,發現別人的車都比他的快,他找到店裏,店員稱按照國家標准,時速不能超過20公裏。“店員告訴我,如果我願意,可以把限速開關拆了提速。”吳先生說。
不過,即使顧客喜歡購買這些高速的電動自行車,其他人卻對高速電動自行車比較擔心。“出了不是一起兩起事故了,騎電動自行車都能撞死人。”市民劉先生表示,希望有關部門早日對超標電動自行車按機動車管理,以便減少對道路上騎自行車人和行人的安全威脅。
交管: 將研究相關措施
交管部門對于新國標的實施比較關注,很多交警近日也在談論新國標如何實施。一位一線交警表示,超速電動車導致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其威脅不亞于摩托車,交警雖一直在加大力度查處,但因不能憑眼睛判定是否超速,需要進一步鑒定,處理起來費時費力。
“如果嚴格按照新國標執行,今後的管理會更有效。”這位交警認爲,速度快的電動車如納入機動車管理,可以通過查驗駕照、車牌等手續,避免無牌車、非司機上路。不過,交警提出,納入機動車管理的電動車若進入機動車道路行駛,會給交通帶來一定壓力,“也許禁止超速電動自行車上路,也是一種結果。”
記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尚無應對新國標的配套措施出臺,交管部門將會根據新國標的有關規定,研究相關的措施,會及時告知市民。
晨報首席記者 王彬
■專家說法
“電動自行車劃入機動車是誤讀”
昨天,有媒體報道稱“時速超20公裏的電動自行車將劃歸機動車。”本報記者昨天向《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標准制定協調小組專家、中國自行車協會助力車委員會主任委員陸金龍求證,他表示,該說法是對標准的誤讀,“電動自行車不可能劃入機動車。”
陸金龍介紹說,在《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標准出臺後,國家標准委聯合公安部、交通部以及有關專家先後召開了兩次研討會,明確了三個意見。一是近期不會出臺有關電動自行車的新管理辦法;二是正在修訂中的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其修訂將不受限于《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三是電動自行車新國標修訂完成後,機動車標准中有關電動自行車的表述將基于此做梳理和修改。
記者獲悉,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已修訂到第十一稿,有望明年面世。新國標出臺後,將在行車、防盜等安全問題上有更高要求,對重量和時速將適當放寬,最大時速可能會從20公裏放寬到28到29公裏。
晨報記者 鄒樂
■延伸閱讀
“電動車納入機動車”曾暫緩實施
2009年,國家標准委公布《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安全要求》等4項國家標准,標准規定,“40公斤以上、時速20公裏以上的電動自行車,稱爲輕便電動摩托車或電動摩托車,劃入機動車範疇”。該標准本計劃于2010年1月1日開始實施。
標准發布後,爭論激烈。有業內人士稱,按此標准規定,超標電動自行車車主可能需考駕照、上牌照、買保險,甚至要在機動車道與汽車同行。而2000多家電動車生産企業也面臨生存危機。隨後,中國自行車協會以及各地方協會先後向國家標准委遞交申請,請求暫緩實施或撤銷有關國標,並建議盡快修訂《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准。
當年12月16日,國家標准委通報稱,《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等4項國家標准涉及電動輕便摩托車的內容暫緩實施。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04/011925092720.shtml
全球瘋單車 各城市配套不同>中時08-09-01陳文和
美國《華盛頓郵報》八月卅一日指出,過去十年間全球各大都會居民騎乘自行車蔚然成風,單車族人口倍增。而「地球政策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全球腳踏車產量持續六年來與日俱增;台灣舉世聞名品牌自行車廠商「捷安特」二○○二年以來產量二倍攀升,且需求持續勁揚,捷安特今年第一季即增產二四%。
然而單車盛行並不意味全球城居人口大量借助鐵馬作為日常交通工具。北京等大都市各交通衝要仍有自行車專用道,上路的鐵馬多達五億,但與十年前六億七千萬的峰值相較已不可同日而語。而印度廿年前還有六○%通勤族仰賴單車,如今則劇減到四%。新德里人騎腳踏車甚至會被誤以為經濟狀況出了問題。
究竟要如何促使騎單車成為主流通勤方式?北歐各國政府是最早提供誘因的,包括劃設自行車專用道、安全無虞的停車空間以及便利的接駁轉乘大眾運輸系統服務。當局同時也搭配祭出調高汽車各項稅負、劃設特定塞車區徵收使用規費,以及調降市內最高行車速限等措施。
至於美國則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城市鼓勵單車上路。美國的交通政策仍是以汽車為主軸,加以城市不斷延伸擴展,以致自行車通勤艱難險阻重重,乏人問津。目前騎乘鐵馬的數百萬美國人主要仍是休閒取向,通勤路程借助單車的比率僅占○.四%。
一旦城市當局擬就配套措施全力倡導騎乘單車通勤,往往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以英國倫敦市為例,市府除明快修整基礎設施以利自行車上路,還在二○○三年劃設特定「塞車區」對駛進區內的車輛徵收約十六美元的規費,短短一年內,倫敦市區單車通勤族增加近二五%。倫敦當局過去八年間投注在自行車專用道、停車規劃以及相關教育的經費更十倍速增長,一舉將全市鐵馬通勤族提升近兩倍。
德國、丹麥與荷蘭則在一九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就已著手佈建城市間自行車路網,目前三國的多數城市間已建置完善整合、安全無虞的單車交通網絡。三國同時也祭出高規費和層層限制,竭力抑制開車人口。這些措施促成高居已開發國家之冠的人均單車通勤率及最低的自行車事故率。
歐洲推行單車通勤的做法需要政府高度干預且成本高昂,而日本則另闢蹊徑,以提供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接駁轉乘服務作為主要誘因。在總計涵納近三千五百萬人口的東京首都圈,通勤族住處距離火車站或地鐵車站泰半不超過一點五英里,騎乘自行車去轉乘火車或捷運所需時間通常不到十五分鐘,比徒步或搭公車接駁更省時方便。
東京當局今年斥資六千七百萬美元在江戶川區建造了電腦化單車停車塔,騎士只要刷磁卡就能驅動高科技機械手臂為其調配自行車停車位,要取回車子同樣也刷磁卡,約十秒鐘就可拿到車。但大東京地區幾乎沒有劃設自行車專用道,騎鐵馬得與行人爭道,撞上路人的意外屢見不鮮,江戶川區公共工程總監土屋伸之指出:「東京單車騎士習慣極糟,有時還會有自殺行為,政府交通官員對他們都只有負面看法。與歐洲相比,日本實在望塵莫及。」
80億建單車道 上班不用車尬車【聯合報╱記者許玉君08.09.09
騎自行車上班、上學,未來不用再和汽、機車爭道!經建會委員會議昨天通過內政部的「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本環境改善計畫」,明年起連續四年共編列八十億元,在全台建設通勤(學)專用自行車道。
行政院宣示多項節能減碳政策,強調將徹底轉變未來生活型態。目前各縣市提報較成熟的案子,包括:台北市敦化南北路自行車專用道、新竹縣竹北市都會型自行車計畫,台南市孔廟等六大文化園區自行車道規畫案等。
營建署官員說,也有若干縣市透過政府擴大內需的管道,取得專用自行車道的補助款,但擴大內需經費只有今年有,明年起各縣市必須改向營建署申請補助經費。
官員說,自行車專用道的型態大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縮減現有車道,增列自行車道;另一種是在寬度足夠的人行道上,將人行道一分為二,加設自行車專用道,未來會授權地方自行規畫。
經建會表示,這項計畫自明年起執行至民國一百零一年,中央預計投入六十億元經費,地方政府則需配合編列廿億元,協力辦理相關改善計畫。計畫推動後,預期增加人行道綠覆蓋率,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一百零八萬噸,相當於種植約一百廿萬棵闊葉喬木,將人行道適宜性也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提高至百分之四十。
所謂「人行道適宜性」,是指人行道的步行空間、占用阻礙情形、無障礙設施等。適宜性比率越高,代表人行道的使用舒適安全度越高。
紓解交通空汙 杭州推免費單車>中時08-06-23林克倫(楨:仿巴黎
一公里的距離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對大眾運輸系統卻是個嚴酷考驗,用走的覺太累、開車又嫌太短,更別提晚上可能出現穿黑風衣的怪叔叔騷擾,杭州市政府為紓解城市交通與汙染難題,針對這短短一公里路程推出自行車交通計畫,大力鼓勵市民多多使用自行車代步。
在西湖涌金廣場邊上,一整排橘紅色自行車整齊停放在人行道,一旁藍色棚子掛著「移動便捷式服務點」牌子,這是杭州市政府五月一日,創中國紀錄首次推出「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六十多個站點其中之一,目的是解決杭州是日益擁擠的交通問題。
一公里路程 打造完整大眾運輸
打造生活品質之城是杭州市施政目標,但國民所得增加卻帶來汽車數量暴增,廢氣汙染影響空氣品質、車輛遽增堵塞道路,「交通是城市的癌症、不可能解決,只能想辦法緩解」,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指出,唯一緩解方式只能以「公交優先」,打造完整的地鐵、公交車、出租車等大眾運輸系統。
「一公里路程」則是城市大眾運輸系統的罩門。像杭州這類動輒數百萬人口數的大城市,公共汽車站點安排密度無法密集,否則一趟公車搭下來要數小時,「經過研究後發現,乘客在公交車站下車後,平均要走一公里路才能回到家」,王國平解釋自行車交通的概念說:「因為一公里路,許多市民選擇買車、開車上下班,關鍵就在最後一公里!」
為讓市民出行能主動選擇大眾運輸工具,杭州市於今年五月一日,在沿西湖的公共汽車站牌邊,先設置六十多個自行車租賃點,提供兩千多輛自行車供市民借用,承租者只要憑身分證件或是外國護照、台胞證,即可租用自行車環遊西湖。
一小時免費 就怕市民不願使用
鼓勵市民遊客多騎自行車需有誘因,自行車的租賃價格設定十分便宜,涌金廣場的價目表顯示,第一小時免費,兩小時內一元人民幣(以下同)、約四元台幣,三小時為三元,以後每增一小時加三元,最高一天十四小時共卅六元,還可以採用適合本地居民的「甲地租、乙地還」模式,外地遊客則需回原地取回證件。
一小時免費確實解決不少交通問題,「因為一小時以內不用錢,附近很多人要去個銀行或辦點事,就來租輛自行車」,涌金廣場租賃點的工作人員指出,「雖然自行車是政府買的、免費提供,但弄丟了或是弄壞了,還是要賠償的!」
目前杭州市政府計畫在一年半內,投入五萬輛自行車並推廣至全市,日後市民搭公共汽車下車後,可就近租自行車騎回家,隔日再騎回還車,而自行車交通計畫的財政建置成本,也比想像中要低廉。
看好自行車的廣告輻射效用,已有業者主動跟市府接觸,打算以一年一億元包下全市自行車廣告。
「現在公交系統一年財政負擔六千萬元,等於還賺了四千萬」,王國平十分樂觀地指出,「自行車與租金都不是問題,現就怕市民不願使用!」
進步的單車環保政策>彭百顯
面對全球暖化及空污的惡劣環境,我們肯定環保署提出公共單車租借政策,但更期待行政院提供多項方案,徹底還給自行車明確的身分,以證明台灣對全球暖化的善意努力。
台灣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驚人排放量,躍居世界第一,在各界關注地球暖化下更顯突兀。
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Nature)比較全球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名國家,台灣並未在內,但比較個別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台中火力發電廠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麥寮火力發電廠居世界第六。國際能源總署(IEA)」曾指台灣平均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11.26噸,排名全世界第十八,在亞洲為第一。這些國際評比指標,反映台灣在發電生產效率、能源運用效率、節能以及綠色環保方面需要全面檢討,事實上,政府與國人可以改善的空間仍相當多。
日前環保署提出新環保政策,預定明年起試辦「市區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計畫」,在市區的合適地點,例如捷運、火車站旁設公共腳踏車租借站,民眾付了錢就可租公共腳踏車,使用完後可在各租借站歸還,再選擇其他交通工具繼續下一個行程。環保署將於明年元月起選擇兩個都會型的縣市試辦,縣市必須提試辦計畫,環保署審查通過後,用空污基金補助。目前包括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高雄市等四個縣市已向環保署提出推動計畫,第一期只選定兩個縣市試辦。環保署為推動這項綠色交通運輸政策跨出了一大步,令人欣慰。然而檢視環保署的計畫內容與推動步驟,則讓人感覺過度保守,不僅推動速度過於緩慢,與民意期待仍有落差,且經費來源僅侷限於空污基金補助,忽視民間充沛的企業資源與參與能量,成效恐將大打折扣。
環顧世界,單車已是城市裡移動最經濟又快速的交通工具,而地球暖化、石油價格飆漲,加上健康環保理念,更使單車成為21世紀許多先進國家都市交通新寵。包括荷蘭、挪威、丹麥、法國等十多個歐洲城市,均積極推動單車租借系統;巴黎今年7月起推動「大眾自由單車服務」更受各國矚目。巴黎在全市設立750個單車租借站,擺放一萬多輛單車供市民使用,用過的人都稱讚;短短一個月就有160萬人次租用,平均每天5到7萬人次,單車租借大受歡迎由此可見。估計至年底,巴黎會有1,450座單車站、20,600輛單車,每250公尺就有一座單車站。依照里昂兩年前開辦的經驗,里昂每天單車租用約兩萬人次,九成五屬免費。由於租用最初半小時免費,可見大部分行程皆在半小時內,這項經驗可供台灣參考。歐洲城市推動單車政策的成功,明顯減少空氣污染與擁擠車流。
檢討台灣政府部門對推動單車成為交通工具相形消極,單車族除了特定節日可以暢行街道外,平常必須退居河濱自行車道或鄉村曠野間,單車只能作為休閒的工具,無法成為大眾載乘運具。
面對全球暖化及都會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交通壅塞的惡劣環境,推動自行車成為運輸工具值得努力。我們肯定環保署提出公共單車租借政策,但我們更期待行政院及早擴大檢討包括:修正「公路法」將車輛涵蓋自行車等非動力交通工具,還給自行車明確的身分,單車免費提供或低租金,普設租借站方便異地還車,興設安全便捷的單車專用道路網,鼓勵民間企業參與提供免費單車(私人商家捐贈,可以在車體上打廣告)等措施,以明快動作證明台灣對全球暖化的善意努力。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5518拆解高價單車昂貴的秘密>商業周刊08/06/27
兩萬元的碳纖維踏板曲柄組、九萬元一組的手工輪圈組、Shimano頂級變速器,這些再簡單不過的自行車零件,為何讓玩家們甘心花大錢擁有?【文/尤子彥】
你能想像最貴的單車價格是多少錢?三萬?五萬?
答案是新台幣六十萬。
義大利超級跑車品牌法拉利(Ferrari),去年慶祝建廠六十週年,推出限量六十輛紀念單車,出廠價一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八萬元),高雄御盟建設總經理邵永添透過管道,以新台幣六十萬元高價購入編號「○○一」的這款紀念車。問他一輛汽車價格的單車,騎起來感覺如何,邵總的回答是:「很抱歉,沒騎過,因為它是我的收藏品。」
從不到新台幣三千元的單車,到一台房車的價格,其中的關鍵來自一連串的改變。
重量:從三十公斤降到六公斤。
材料:鋼管車架換成鋁合金、碳纖維;輪胎由棉紗原料換成防彈衣材質。
關鍵零組件:前後雙避震器、變速器的改變,讓時速從十公里飆升到五十公里。
單車的功能從用來騎、用來「玩」,到列入收藏等級,價格三級跳可以理解,但是要讓玩家掏錢,還是得拿出真本事。而組合成這些高價車的零組件,有點像是IC設計中的聯發科,從摸清楚人性,找出潛在的商機。而全世界流行的頂級零組件製造基地,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台灣。
什麼原因,可以讓人捨棄美學之都義大利米蘭,落腳有著田野風光的台中大里?
今年二十八歲的義大利青年Giorgio,三個月前才繞過大半個地球,從家鄉米蘭飛到位在台中大里的天心工業,擔任這家生產自行車零件公司的材料分析工程師。Giorgio前一份工作,是受雇於有一百二十三年歷史,名列義大利頂級單車界「一王四后」的Bianchi車廠,而天心的外籍員工,還有來自西班牙的產品部門設計師Inigog。
「台灣自行車產業正蓬勃發展,很吸引我,」Giorgio一開始是把履歷投到天心在義大利米蘭發展品牌的據點,只是沒想到,最後的工作地點卻是在地球另一端。而Giorgio之所以會注意到天心這家公司,則是來自天心在歐美自創的FSA(Full Speed Ahead)品牌。
材質更堅韌 碳纖維較鋁合金輕,強度絲毫不差
二○○四年雅典奧運登山車越野賽項目,男女冠軍分別為法國選手阿布薩隆(Absalon)與挪威選手達赫爾(Dahl),腳下踩踏的就是FSA碳纖維曲柄組。
天心生產的FSA碳纖維材質空心曲柄組(連接腳踏板與前變速器座組件),最頂級的款式要價六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八千元),這個預算,已經可以買到中高階的自行車成車,但曲柄組卻是影響自行車職業運動選手表現的關鍵零件之一,其外型設計與材質強度,以及前變速器齒片換檔上鏈的順暢度,攸關騎乘時的踩踏力道能否發揮最大功率。
天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纖維曲柄組製造商,十多年前就專注在碳纖創新材質應用,比日本變速器大廠島野(Shimano)早十年量產碳纖維曲柄。搭上二○○○年以來全球自行車產業大量應用碳纖維材質的熱潮,天心去年營業額達新台幣二十億元,較五年前成長逾一倍,更創下建廠三十八年以來新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