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烙碼防竊「這樣有用嗎?」
「可行性太低,長官腦袋都裝什麼?」
機車烙碼,單車烙碼;騎機車戴安全帽,騎單車也要戴安全帽
但不廢或大量減少機車,單車在台(尤其都市)不太可能成為交通工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111999/20070428064114北縣帶頭 自行車烙碼防竊【聯合報╱記者饒磐安08.06.23
比照機車烙碼,台北縣警局下月一日起要免費為民眾自行車烙碼,縣警局認為可減少三成自行車竊案。
這是全國各縣市警局第一個施行自行車防竊烙碼。
油價高漲,加上響應節能減碳,騎自行車風氣愈來愈盛,竊車案也隨著增加。台北縣警局要為自行車烙碼,以降低失竊率,並便於員警尋獲贓車時通知車主領回;另將成立自行車車主管理系統,將警方烙碼或出廠時已有車身號碼的自行車都列入系統。
烙碼對象以較低價位、沒有車身號碼的自行車為主。警方認為,偷車賊偷了有烙碼的自行車,銷贓得換掉烙碼的零件,相對增加銷贓成本,就會減少偷車念頭。
縣警局刑警大隊組長張嘉銘指出,多數知名品牌自行車出廠時,車架下方的「五通」位置即烙有車架號碼。但兩、三千元的平價自行車,大部分沒有車身號碼,也因價格低,車主較沒有「車不離身」的防竊觀念,失竊率較高。
多數自行車的車架、零件都是金屬製,警方現有的機車烙碼設備,無法在金屬車架或零件上烙碼,但可在塑膠材質零件上烙碼,如座墊、把手、腳踏板反光片或擋泥板上。烙印的號碼不使用像機車烙碼的金箔,因此加熱烙印後與自行車零件顏色相同,屬隱性烙碼,不會有外觀難看的問題。
自行車烙印的號碼有九碼,前三碼英文字母,分別代表縣警局、分局和派出所的代碼,後六碼是各派出所烙印自行車數量的編號。
烙碼後的自行車,員警將車主姓名、電話、車身顏色、廠牌等資料登錄在縣警局的自行車車主管理系統中,尋獲後可立即通知車主領車。車身已烙有號碼的自行車車主,也可以到轄區派出所登記資料,列入管理系統中。
下月一日起,全縣十五個分局將派員到各校園、社區及淡水、八里等自行車熱門路線宣導與免費替民眾烙碼,民眾也可以騎車到住處附近的派出所讓員警替愛車烙碼。
縣警局為讓員警上緊發條,認真執行烙碼,祭出連坐的獎懲辦法,每烙碼五十輛自行車嘉獎一次。縣警局並將嚴格抽查及電訪民眾,對執行不力或態度不佳的員警,包括派出所正副所長、偵查隊長到分局長都會遭連坐處分
烙碼有用嗎? 車不離身最保險【聯合報08.06.23
台北縣準備推出單車烙碼,警界、單車族、業者反應各不同。單車族大多先問「會不會破壞單車外型?」警界部分員警認為「可行性太低,長官腦袋都裝什麼?」業者則存疑「這樣有用嗎?」
新竹專辦刑案的偵查佐說,單車沒有引擎號碼,監理單位也沒有車籍資料,除非警政署規定全台所有單車都要建檔,否則單車烙碼流於形式。
高雄縣警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楊春長、台中縣警察局大甲警分局長張則誠認為,最好自行車出廠時就編號,就連經銷過程也詳細記載全部產品編號,讓竊賊不易銷贓,否則全然依靠警力,也是一大負擔。
腳踏車經銷業者不看好烙碼做法,因警方推行「機車烙碼」多年來,有「烙碼」的機車一樣遭竊,竊賊只要刮掉「烙印的號碼」,補土後重新油漆,外觀根本看不出來。
不過彰化縣警局統計,自實施機車烙碼後,失竊率降低約三成,破獲率高達九成;彰化警分局有意比照機車烙碼,繼北縣警局之後,也研擬自行車烙碼措施。
單車隊的群聯工程師韓盛鐘肯定烙碼有嚇阻作用,但烙碼位置很重要,如果手法粗糙破壞車身,就不會去烙碼。力晶半導體工程師張勝頎也說,如果烙碼傷到鋁合金或烤漆,他寧可不烙。
城市綠洲京華店自行車維修師曾貴楷則認為,北縣警方建立自行車車主管理系統的做法很棒,烙碼防竊的效果有待觀察,但有了車主管理系統,相信會增加車主找回失車的機率。
經銷業者及玩家異口同聲說,「還是車不離身,靠自己防竊最實在!」
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
導演: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演員:Lamberto Maggiorani、Enzo Staiola
得獎:1948年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1948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
194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義大利 / 1948年出品 / 90分鐘
劇情簡介
在不景氣的年代,安東尼已經失業很久了。這一天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找到一份新差事──貼電影海報。
安東尼的妻子瑪麗亞以及兒子布魯諾都替安東尼高興不已,畢竟有了工作,雖然微薄,但起碼可以讓家庭有了溫飽。三人心中暗暗默禱這會是個好的開始。
然而這份工作的附屬條件是必須自備腳踏車,以便四處張貼海報。於是瑪麗亞把珍藏多年的毯子送進了當舖,贖回了早已典當的腳踏車。
第二天安東尼騎著腳踏車送兒子上工後獨自去貼海報。貼海報看似簡單,但從無經驗的安東尼貼得手忙腳亂;貼好了海報,卻發現腳踏車被人偷走了。安東尼從後拚命追趕竊賊,但最後仍被逃脫,只好沮喪地向警方報案;但因為類似的案件實在太多,警方只是虛應以對。
安東尼不知道該如何向妻子交代,他找朋友商量。朋友建議他去舊車市場看看或許會有發現。第二天父子倆真的去找,但仍然沒有下落。此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父子倆躲到騎樓下,正好看見偷車的年輕人騎車經過,安東尼立刻快步追趕,竊賊加速離去,安東尼拚足勁,但還是讓竊賊逃掉了。
安東尼的情緒懊惱不已,不知不覺間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竟發洩在兒子身上,為了小細故將布魯諾打了一頓,並留下驚恐的布魯諾站在馬路上。
安東尼逕自往前走,卻在此時聽到有人高喊「有人投河」,安東尼大駭,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布魯諾跳河了,他奮不顧身地撥開人群,才發現不是兒子。安東尼鬆了一口氣,也對兒子愧疚不安起來。一轉頭正巧看到兒子怯怯地走來,安東尼為了表示對兒子的虧欠,花了身上的所有,帶他上了餐館吃了一頓。
安東尼也找了女相士問卜,但依然沒有腳踏車的下落。突然安東尼又看見了偷車人騎車經過,安東尼豈肯放棄,急急追趕。竊賊逃入一家娼館,安東尼被一群保鏢圍住,幸好布魯諾去報警,但因沒有證據只得悻悻離去。
父子倆沮喪地經過足球場,看見場外成千上萬的腳踏車,安東尼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他叫布魯諾先回家,自己偷了一輛腳踏車騎了就跑,但立刻就被人發現了。路人將他抓住,布魯諾聞聲趕來,他號啕大哭緊緊抱著父親的腿不放,這悲慘的一幕打動了車主以及路人,才使得安東尼免去一場牢獄之災,群眾離去後,留下身心俱創的父子佇立在街頭唏噓不已。
賞析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五年是義大利寫實主義大行其道的年代。不只在日後奠定了影史上重要的地位,也影響了各國的電影創作觀念。
狄西嘉是義大利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擅長表現社會的貧困以及陰暗面。單車失竊記可說是他的代表作,在一九四八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最高榮譽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從一部腳踏車作為橫向的劇情延展,幾次的轉折,帶給劇中人希望、沮喪甚至落空。這種手法很技巧地顯現本劇縱向的心理矛盾與掙扎,進而透析了人性的卑劣以及誘惑。
一部腳踏車對有錢人而言不算什麼,但對於失業兩年的安東尼而言卻是生活的全部。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足以讓一個家庭卑微地活下去,但竊賊卻無情地給予安東尼一次殘酷的考驗。
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次生命的歷鍊,但如果是,上帝為何獨厚安東尼?每個人似乎都有丟掉東西或被竊的經驗,那種沮喪與不甘願卻都不像安東尼的雪上加霜。他像無頭蒼蠅四處尋找,卻猶似海底撈針。但除了找,似乎又無其他方法。警方的敷衍使得觀眾有種熟悉的感覺,心中不免更加為安東尼抱屈。
父子親情也是本片極力表現的情節。這些不是職業演員的成績實在令人激賞。父親與兒子遭遇相同的衝擊,但父子的觀察雖有不同,卻總是在緊要關頭相互依附扶持,最起碼兒子站在父親身旁就有一種無聲的力量。
但父親在一次次的失望打擊後,逐漸動搖了對人性的期待與認知,隱藏在內心的怨恨終於爆發了,而遭受其難的反而是站在他身邊的兒子。
這一點是值得一再討論的,安東尼不是聖人,他是個低階層的窮人,但人性是沒有稱謂區分的。只要是人,必有潛藏心中底端的本性;這往往會突顯個人的性格表現。但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相信它的起始點是以孟子的「性善說」為基調。在善的對應中,其實往往有惡的一面相隨。安東尼在近乎絕望的衝擊中,遷怒到兒子身上。但因為觀眾已受前面劇情影響,所以大體上均能體會安東尼的過度反應,而布魯諾也只能委屈地落淚了。
安東尼的過度反應,其實就人生的態度而言,反而是一種健康現象。換個說法是,如果安東尼沒有發脾氣,他永遠不會從愧疚中知道自己是多麼愛著兒子與家人;也就無法在追逐之中看清事情的真相。
安東尼的贖罪方式是用身上的所有帶兒子上餐館吃一餐。這對兒子而言是何等貴重的禮物,在失落的歷程中,最起碼在此刻父子倆都因「美食虛榮」而得到暫時的喘息。
尋找的意義是人生追逐的本色,而這種現象雖因人因事因物而有所不同,然其本質是一樣的。寫實主義的電影也許不想摻雜太多象徵與符號,但人性本質的產生與在生活中的反應,其實是無法脫離這個議題的。
安東尼想要尋回的是一部腳踏車;也許有人要尋回的是埋藏失落的寶藏;更有人想要找回遺失的愛情,只是每個人的迫切性不一樣罷了。「單」劇最成功之處在於顯示安東尼的追尋急迫性;以及被社會大體制壓迫的悲慘不堪。其實失業兩年的他並不因此而抱怨,他樂天知命地活著,那是歷經戰爭之後的堅韌與毅力,然而戰爭未將他打敗,安東尼卻敗在一輛腳踏車上。
情節的安排是柔暢的,除了追索,也安排了安東尼的無助,譬如尋求友人的建議;甚至找女相士卜卦,在無助茫然下,猶如溺水之人只要有一小塊木頭,他都會毫不考慮地攀附。這雖是人性當中的弱點,但對未知的事留下存疑這才是行動的能量,也增加了激勵的動力。
「引誘」是最後的一場大戰,也是本劇的主題。就安東尼而言,別人偷我一輛,我再偷一輛,這從數學的觀點是「零和」遊戲,既然是零,當然是沒有犯罪。然而生命卻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種進階的歷鍊。
安東尼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善良,若非如此,也就不會有前面的追尋所受的委屈。但一再遭受無情的打擊與失望,尤其在面對成千上萬的誘惑時,安東尼心中矛盾掙扎。在決定之前,他猶豫許久,但最終是惡戰勝了善。然而安東尼卻不讓兒子受累;也可能是不願兒子見到自己的偷竊犯行,他支開了兒子。只為了延續日後的工作與生計,安東尼決定扛下這罪惡的擔子。
安東尼雖然在兒子的哭泣聲中被寬恕了,但導演卻沒有給予光明的希望。這樣的編排才是這部片子偉大之處,全劇敘述了一位平凡的失業工人;但因為它的平凡,反而在人性衝擊下顯現影片故事的不平凡。本劇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它給觀眾的不只是寫實的故事,人性的挖掘與剖析才是值得一再玩味之處。
http://blog.yam.com/hero_h/article/5982148
林明華著《單車失竊記》(聯經出版公司,1991)
一位思緒細密、感覺敏銳的失業青年,好不容易謀得為幼稚園開車的職業,卻因為單車失竊而顯露出陷於瘋狂混亂的狀態。作者通過他的經歷,展示現代人生的赤裸本貌。
「單車失竊記」原來是一部寫實電影鉅作,在本書蛻變為現代世界小人物的狂想曲,其中電影與小說之間所維持的對言頡頑的關係,以及移置、改寫、與意義的擴散,尤其耐人尋味。
單車失竊:劇情暗流
編劇可以寫白話,可以寫文言,電影要有伏筆才有趣味,要能首尾呼應才會好看
好不好看?其實全看編劇功力!
搞神秘是電影藝術中學問最艱深,執行最困難的大奧秘。搞得好,餘韻無窮;搞不好,不是被人笑說故弄玄虛,就是被人批評為境界太淺白。
太過或不及,都只會讓人歎息。
2005奧斯卡獎大贏家《登峰造擊》中,男主角克林.伊斯威特得空就在看書勤練蓋爾語,一手訓練出來的女弟子終於要上陣時,他替她做了一套運動服,同時替 她取了一個蓋爾語的名字{Mo chuisle}。音譯唸做(莫庫索)的Mo chuisle到底是什麼意思?成了《登峰造擊》中最吊人胃口的小謎語。
一直要到電影最後,克林才滿是遺憾地告訴半身不遂的愛徒:(Mo chuisle指的是我的心肝,我的寶貝 "My love. My darling") 剛好呼應了英文電影片名"Million Dollar Baby"的本意,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鐵漢教練最最深沈,最不外顯的愛。
巴西導演華特·沙勒斯執導的《革命前夕之摩托車日記》,男主角Ernesto Guevara獲得愛人贈送的十五美元,一路上,他的同伴艾貝多就覬覦著這十五元美金,肚子餓了想花它,生病看病也想用它,嫖妓前更想動支它……面對好友 的不停騷擾,Ernesto Guevara到底能抗拒到什麼時候?其實也構成了本片的一點懸疑趣味。
當正在備受氣喘之苦的Ernesto Guevara 還要面對色慾攻心的艾貝多,頭暈腦脹又一臉無辜地告訴艾貝多那十五元美金早就給了那對秘魯夫妻時,觀眾都笑了,一面笑著艾貝多的急色與失望,一面又佩服Ernesto Guevara的人格情操。
就是要會吊觀眾胃口,最後又能開啟觀眾的新視野,這樣的編劇佈局才見功力 。
經典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單車失竊記》則是另一種編劇手法,同樣讓觀眾引頸期待,同樣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光看片名,你就知道本片一定會演出一場單車失竊記。於是從男主角李奇的愛妻把陪嫁的床單都拿擒典當,換了單車之後,其實大家就在期待著這輛單車何時會失 竊?又怎麼個失竊法?於是李奇走上樓要看太太如何和靈媒對話,隨便就叫了在門口嬉戲的年輕孩子看管單車時,幾乎大家都以為他識人不明,單車即將失竊時,偏 偏事與願違,單車還是好好地停放在門口;反而是大家看到偷車賊沿著汽車旁蠢動時,正以為他要對汽車下手時,他卻是以汽車做掩護,順手搭起單車就溜了!
劇情順乎情理,結果卻出乎意料,正是編劇必修的課程。既然單車失竊了,總該想辦法找回來吧?不然這家人要怎麼過日子?《單車失竊記》的人生酸苦這時才攀上 最高峰,完全沒有公理的人生,讓李奇這對父子只能擦乾淚水,悄悄淹沒在人群裡的無言結局,正是本片最卑微最寫實也最有力的控訴。
情境對比,也是狄西嘉編劇手法最突出的設計。男主角李奇第一次見到凡夫俗子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迷信風氣很不以為然,對妻子既冷嘲又熱諷,然而妻子認為靈媒事 先預言先生一定會找到工作,預言果真靈驗,當然要去謝恩,這是凡夫俗子最最單純的人生情義,也是做人基本道理,她當然一定要納錢謝恩!這麼淡淡的一筆生命 小插曲,卻是為了後來李奇親自去求神問卜的伏筆,當大家看到他去問如何找回自己單車的急切時,才豁然明白他已經走投無路,才會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 只好病急亂投醫,他的分寸大亂,他的無奈,是多麼深沈地痛啊!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56811
十七歲的單車(2001)
本片是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的驚豔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但因爲沒有征得電影局的批准而私自出外參獎,而被列爲禁片,實屬可惜。不過,我懷疑禁片的目的並非僅僅只是參獎而已,這不過是一個噱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電影裏面隱喻了太多讓心照不宣的忌諱才是被禁播的原因。
個人覺得,第六代導演裏,王小帥和賈樟柯都是執牛耳的人物。
演員點評:
飾演“小貴”的崔林和飾演“小堅”的李濱二人讓人過目不忘。崔林把“小貴”的那種農村孩子來到城市討生活的拘泥、忐忑、卑怯和堅韌展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的木訥有時候到了讓人痛恨的地步。而扮演“小堅”的李濱,作爲個人來說,我更加喜歡。陽光、任性、叛逆和懵懂的情感表露,都是十七歲少年特有的感知。
高圓圓所飾演的“女孩”屬于那個年齡段大部分少年心目中的女友形象,純淨而透明。起初,在我看來,高圓圓在電影裏看起來要比李濱的年齡略大,兩個人之間的那種懵懂之感給人一種不太真實。但仔細一想,卻又不得不佩服導演的細膩。那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心裏和生理上都比男孩要成熟很多。周迅的保姆很一般,在2000年的時候,周迅的名氣應該還不大吧,本片的保姆出鏡的機會不多。相比兩個男孩子,女孩子們的表演要遜色很多。
十七歲那年,你做了什麼?或許在記憶的角落裏還殘留著一張發黃的照片,那上面有一個青澀的淡淡的笑容,在陽光刺眼的籠罩之下散發出飛揚的青春。又或許還有一點點莫名的憂傷,在殘酷的現實當中,迷惘的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兩個十七歲的少年為了爭奪一輛自行車而大打出手,背後卻隱匿了一絲帶有淡淡哀傷的情節。小貴是從農村裏進城打工的孩子,他送快遞。按照公司的規定,只要他能夠跑出績效設定的獎勵就能獲得這輛自行車。眼看著這個希望還有一天就要實現的時候,小貴的自行車卻失蹤了,小貴因此而丟掉了工作。於是,小貴開始在諾大的北京城裏尋找那輛自己做過記號的求生之車。終於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自行車被一個叫做小堅的學生騎著,於是他開始了要回自己這輛自行車的行動。這輛自行車是小堅偷了自己家裏五百塊錢買來的,自然不會輕易還給小貴,雙方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自行車保衛戰。雖然小堅的狐朋狗友很多,但小貴卻鍥而不捨,最終雙方在決不放棄的堅決之下達成了無奈的妥協,就是兩個人各自使用一天。於是,在北京城的某個胡同口,小貴或者小堅總是堅持的等在那裏,等待對方把自己交給自己,只為享受那一天有自行車的生活。
作為小貴來說,那輛自行車已經不是簡單的自行車了,而是他生活來源的保障,是他憧憬融入這個城市的夢想,是變成城裏人的最可靠的載體。所以,即便是頭破血流也絕不退縮,也要要回承載自己夢想的那輛自行車,也要保留自己的美好的夢想。所以,但最後那個地痞肆意的破壞他自行車的時候,也重重的拍碎了他的幻想。於是向來卑怯的他毫不猶豫的舉起了手中的板磚拍向了那個地痞,夢想只留下了一堆扭曲的廢鐵和觸目驚心的血痕。
而貴為城裏人的小堅,則純粹是因為可以和同學們在一起玩山地車的技巧,可以追逐自己心儀的女生,可以很陽光刺眼的在胡同裏到處穿梭,在同學們羨慕的眼皮底下充當護花使者的驕傲綻放。為了得到自行車,他堅守父親對自己的承諾,成為學校的前五名。然後在承諾沒有兌現的情況下,他盜取了家裏的五百塊錢在黑市上購買了小堅丟失的這輛自行車,隨後發生了雙方的爭奪。最終,他護花使者的願望破碎,飛揚的青春一頭撞上了胡同僵硬斑駁的牆壁,夢幻開始破滅,他執著而又驕傲的把板磚拍向了情敵,也把自己放到在了血泊當中。
一個生活的夢、一個青春的夢、一段懵懂的初戀、一切對於未來美好的願景,就在這輛自行車當中緩緩的折現,可最後所有的一切都要破滅,這就是成長的代價,生活的代價。所以,到最後,我們必須用謊言和幻境來堆砌一個我們生活的環境。在電影的背後,在鏡頭的陰影裏,我看到了青春的飛揚和現實的無奈,看到了懵懂的怦然心動,也聽到了來自陰暗角落裏的一絲無奈的歎息。
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就連小貴每天看到那個漂亮的女孩子穿著不同的衣服,如同一個時尚摩登的模特出現在雜貨店裏婀娜招搖,可那也只是泡影而已。一個保姆,每天偷偷的更換主人的新衣裳。當那個美麗的背影不再出現小貴的夢裏的時候,當那輛自行車變得扭曲而不能使用的時候,小貴的夢終於醒來,他看到了殘酷的真相。
于小貴的卑怯、艱辛和執著,小堅確給了我們一個青春陽光的背影,雖然在胡同牆壁上斑駁的展現,但至少我們心裏還曾經保留了一絲懵懂而又清純的影子,時不時的從心裏深處偷偷的探出頭來撩把著我們日益麻木的心靈。所以,青春的懵懂讓人保持清純和幻想,這是多麼美好而又渴望的幻想呀。可惜,那都不能長久。隨著自行車在兩個人之間不停的易主,隨著那朵美麗的花朵不再為他而停留駐足綻放芬芳,隨著那個黃頭髮的山地車地痞輕蔑的拍打他的腦袋時,小堅青春的血液裏,除了叛逆之外,又飛出了一顆憤怒的子彈。於是,他拿起了板磚憤怒的拍出,在胡同裏逃竄得雞飛狗跳的時候,結局已經無法避免。他就在躺在血泊的牆角那裏,那個時候,天空湛藍湛藍,卻沒有了夢想的雲彩。
很多時候,半夜我躺在黑暗當中看著畫面時有點恍恍惚惚,好像四周都洋溢著燦爛的陽光包圍著自己,就好似躺在母親子宮的羊水裏溫暖的漂浮著,可是拐角的陰暗角落卻又一次次的喚醒自己。當看到小堅和那個洋娃娃一樣的女孩子站在樹蔭的角落裏仰頭望著天空,小堅內心慌亂異常,他看著女孩子緊閉的雙眼,看著身旁充滿了青春誘惑的軀體,他心慌失措、手心冒汗。導演點到為止,我們沒有看到庸俗到腐爛的接吻鏡頭,但那個意味深遠的吻卻留在了我們心中。那一刻,我無比感謝導演給我們昏庸不堪的精神領域還保留了一絲最後清純和幻想的羅曼蒂克。
竟然有點和《孔雀》一樣,或許是《孔雀》和他一樣,但不重要。有時候我又想起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裏面的小武或者那兩個任逍遙的男孩來,我有點錯亂了,不能分清那些變幻莫測的身影。可是,小堅和小貴最後又能分清了什麼?看清了什麼?其實,無所謂,不管你是否願意,真實的現實總是殘酷的在前面靜靜的等著你茫然的闖入,它有點酷,更多的卻是無奈和彷徨。
那輛單車僅僅只是單車嗎?非也,非也。我們內心都有一個非常渴望而又邀不企及的神聖之物,每個人都不同,只是這個東西太脆弱,或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這個東西很難獲得,也很難成長。即便你獲得了,也是很容易就被打碎,被掠奪。如果你想要,你就必須奮勇反擊,雖然反擊的結果是你未必獲得,但不反擊肯定就是面對失去。看到小貴和小堅、那些打工的和城裏人、青春的男孩和社會的地痞,我忽然想起了“城鄉二元對立”這個詞,實話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但卻可以像一塊石頭一樣的僵硬,象一塊透明到堅硬無比的防彈玻璃。外面的人可以看到裏面,可以觸摸,可以感受,可你就是進不去,就是進不去。你憤怒,你咆哮,你哀求,你無動於衷,總之你無可奈何,最後就像落花流水一樣,春景一年復一年。
那年,十七歲。兩個少年得到了一輛單車,卻又失去了一輛單車。在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反反復複過程中,他們只能麻木而又清楚的面對殘酷。只有那晃悠悠的陽光依然從湛藍的天空裏輕輕的撫摸著你的頭髮,在七彩的炫目的陽光裏,我們看到了青春那個美麗莫測的一個背影搖曳而來,最終又似漣漪破滅。
http://www.douban.com/review/1625883/
練習曲 Island Etude (2006 )
導演:陳懷恩
編劇: 陳懷恩
演員:黃健和/許效舜/吳念真/東明相
影片短評
感覺像大鍋飯,食材好,味道糟 光有美景沒演技,國際評價也糟透了
看完後,好想騎單車環島。很有感覺的一部片,需要靜下來慢慢看。也好希望能騎單車上班,夢想啊
確實拍的不錯,但有點悶
出個重新剪輯無人物版的DVD吧! 我一定去買~
劇情簡介
旅行,永遠是遇見真實故事最好的時刻。一個聽障男孩決定在大四畢業前,揹著吉他騎腳踏車旅行,一百分鐘的電影、七天六夜的旅程,銀幕上一路展開的風景,也隨著男孩所經歷的點滴故事,走進這片土地的深處,描繪出屬於福爾摩沙的影像地圖。《悲情城市》資深攝影師陳懷恩首度執導的真摯之作,壯闊且細膩的攝影,捕捉了真正屬於台灣的人文風景。
從第一天晚上說起,明相在太麻里的海邊紮營,練習彈吉他,雖然他是個聽障者,但依舊對聲音有著無比的興趣。
次日清晨,他沿著台11線走,遇到來東海岸拍攝MV的一群人,他們記錄下明相騎車的片段。而後,明相在北回歸線地標處休息時,認識一名要去花蓮看母親的單車騎士,當晚明相住在騎士母親家,他感受到這是個拆散的家庭,騎士母親有著淡淡的哀愁。
次日明相挑戰以艱困著名的蘇花公路,吃盡苦頭,在中途漢本車站,遇到一名匈牙利女孩,獨自旅行,女孩錯過了去花蓮的普通車,在明相的協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許因為語言不通,兩人用筆談,對於聽障者而言,反而輕鬆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他看到衝浪者阿沅的憧憬,聽到關心社區改造者對社會的批判,閱讀到在地人阿圖,一步一腳印的童年時光。
當晚住在海邊的國小,感受到即將退休劉老師的照顧與鼓勵。想彈吉他給老師聽時,弦卻斷了。
第五天,他沿著西岸,由北往南走,這兒上演著社會的變遷,一群失業女工在無奈中的喘息,藉著抗爭租來的遊覽車,順便旅遊。同理噴畫的少年的心情,交換各自工具,噴畫、彈吉他,宣洩年輕的狂放。
順道去看看阿公阿嗎,用過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明相讀到過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明相聽障,全家陷入苦悶的歷史。
而當下街坊鄰居談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媽祖遶境。
次日清晨,祖孫二人騎著鐵馬,參加廟會盛事。
最後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的老捷安特,在荒蕪的飛沙,爆胎了。也許承蒙媽祖的庇蔭,適時出現一名也在騎車環島的中年男人,因著他的幫助,讓明相得以完成旅行。而兩人短暫的同行,也令男子憶起:與已故同窗相偕騎車的美好時光。
候鳥返家,台西落日,預告了旅行終將結束。
回到宿舍,收到MV拍攝小組,記錄明相的片段。修好吉他,彈著練習曲,回憶這七天的旅行。
第一天,他踩著南台灣沿岸美景到了台東,在太麻里,明相悄悄地發現,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紀錄。胡德夫海邊演唱“太平洋的風”,奏起這個故事旅行的開場。
故事繼續…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他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遊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帶著大家去旅行,沿著台灣本島的海岸走一圈,呈現當下台灣,是導演努力的功課。幾乎每個喜愛騎車的人都喜歡騎循環路線,在台灣最長的循環路線就是沿海環島。電影開始於東海岸的日出出發,在台灣西岸的落日中結束旅行。以七天六夜的旅程舖陳延伸,開始和結束在同一個點:太麻里,迎接台灣第一道陽光的地方。這個逆時針的循環,像是時間的倒轉,回憶的圓圈,一如始終如一的人生,本來無一物。
故事開始於旅遊的第二天,這是個電影旅程的開始,太麻里日出的意義,除了在視覺上的魅力,令「開場」的意涵,簡單而有力。而主角旅遊的第一天,是電影中的尾聲,如此安排,除了希望傳達人生循環的感受,實際上,旅遊中的許多遭遇,或許當時的感受,不如事後記憶來的深刻,過程形成累積的作用,透過時間的行進而昇華。
試著說一個沒有暴力,沒有黑社會的故事,將抗日的史實、抗爭的現實、傳說的事件、傳統的更迭巧妙融入劇情。一如旅行過程中,因為環境、立場、關係的改變,一步步的發現與期待,隨著時間與空間同步推進,這也是造成影片張力的獨特創意。
導演陳懷恩的電影夢一如騎單車環島般,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而終於在他45歲之際,要將兩個年輕的夢想,一起完成。陳懷恩剛好趕上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波,從《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和電影結緣,二十多年來,從場記、劇照、副導、攝影…等等,幾乎各種工作都做過了,另外也以攝影與國內外導演合作電影、短片及廣告拍攝,作品超過百部。
導演的話:
曾經,我困惑電影還能帶給觀眾什麼?
「創造一種新的,可能的視覺敘事」這是電影《練習曲》嘗試的說故事方式。
不倚賴情節的鋪排,運用台灣沿海的自然景觀與特質,給故事發生應有的情境與氣氛,也賦予電影進行的節奏和張力;我重視電影特有的基本魅力:觀眾觀影時,當下的期待與驚奇。
旅行的渴望,一直是人類心靈深處不可或缺的遊戲;一段旅程帶給旅人的意義,就如同觀眾經歷一部電影的獲得。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itw31215501&channelid=CHD52
真實的?《練習曲》
「一部沒有劇情的電影能打動人,那麼它靠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一直這樣思索著…。
直到字幕整個跑完了,我才緩緩起身,帶著些微的滿足感步出戲院。隨著聽障少年的七天環島之旅,《練習曲》的確帶人領略了一股專屬於台灣的民俗風情,滄桑又帶點可愛,不完美中卻意外地純然。
當男主角說出第一句台詞時,怪腔模糊的語調引起了我不少驚奇。而正是在這個聽力受損設定下,我們必須更費力的去理解他所說的一切,要仔細的聽,要用心的聽。一如他必須更努力的去聽我們講話,去理解我們這些大多數人的作為。
這其實也代表著某種與世俗不同的觀點。因此,每當主角駐足於某些地點,他所看見的風景雖然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都市」或「觀光景點」,而相遇的事件也並非是主流社會新聞的寵兒。但,在電影的大螢幕上,沿途出現的這一群群平民主角,譬如家庭失和的母子、地方與現代建築的爭議、拉布條抗議的女工們、枯萎的木麻黃…等等,縱然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太多話語,但在安靜的凝視與傾聽中,彷彿給了觀眾更多的暗示和關心,更意外的開啟了一種被觀眾接受的可能。
不過若是把《練習曲》看作一部純粹的劇情片,其中不乏有許多片段相當「刻意」,更是把不同語言、口音、世代、族群、議題給硬拉進電影裡來,碎片式的萍水相逢無法堆砌起真正豐厚的內容;而假若《練習曲》作為一部紀錄片,那麼其追蹤主題的方式又只見廣淺而不見深。
對我而言,《練習曲》的半紀實風格近乎巧詐地使得影片介於劇情片與紀錄片中間的模糊地帶。撇去情節張力的堆疊,導演陳懷恩自信的將「影像」建立於觀眾們對於島嶼的集體記憶與共通情感之上。而「追尋」與「成長」這兩個公路電影的重要元素,在導演魔術般的敘事軸線,將「第一天」放在片末,這種旅程既是結束也是開始的隱喻,使得主角原本「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的衝動動機,竟展現著一種對人、對土地的熱情嚮往。
是呀,人生公路正要啟程,成長點滴才要在心中發芽。
近來有許多國片紛紛上市,產量也有增加的趨勢,其中不乏有電影做出通俗的嘗試,極力塑造明星魅力,或是力圖打動年輕族群…等等,但就普遍評價與票房而言,表現並不出色,沉緩的《練習曲》卻反而在大家力求商業、能拍出賺錢的電影裡殺出頭來,實在有點令人意外。
然而,像《練習曲》這樣一部攝取了大量現實作為素材,近乎紀錄片創作的電影,縱然能引起觀眾們的情感共鳴,也巧妙的免去了許多「電影創作」上的責難,但實際上仍透露了一種眾家電影創作的盲點,其所顯示出來的隱憂警訊,是影像創作者對於電影劇本的想像過於貧乏,或是故事根本無血無肉,以致於只要一出現相當「真實(的悸動)」的元素,觀眾就會被打動,就如同前幾年所謂紀錄片的熱潮一般。
究竟何時台灣電影才會出現「深刻」又「豐厚」的劇本呢?(特別我接續著看完《刺青》後),這是我看完《練習曲》後的小期待與小雜感。
http://blog.chinatimes.com/fansss/archive/2007/05/23/168848.html
主題:看完之後 終於了解為什麼德國人說台灣是豬圈了
回應
1F內容很平實 也很生活化,不過有些地方交待的太有人情味了點,現實生活上面 我想很難遇得到吧,台灣人被形容充滿熱情 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但相反的 不管你死活的台灣人也是很多,不然就不會發生一個女生快被人強暴了 也沒人鳥的類似事件了,總覺得編劇有些地方真的很矯情
另一點很心痛的就是台灣的基礎建設乏善可陳,也許平常大家出門開車看慣了的景色(大概是麻痺了嗎?..)一把這些東東放到電影上面來,真的就是感到渾身不太對勁,一個生活所得和經濟力都在亞洲蠻前面的國家,竟然呈現出這樣的軟硬體
真的無法形容.......就好像快鑽到地洞裡的那種感覺
片中整個海岸景觀,似乎只有吳念真出現那個片段比較有現代化國家的樣子
(新竹市待了那麼久 第一次覺得終於有東西拿出來見人了)其他.....真的是只有慘慘慘
3F你感覺台灣有人情味~就會有~如果你不能給每個人ㄧ個釋懷的微笑~你的台灣就不會有人情味了,我只希望台灣越來越好~
4F如果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台灣會是一塊非常美的土地,我不知道是因為版主平常就是冷漠的?還是我太熱情?我看過的、認識的台灣人,去過的、拜訪過的城市鄉鎮,再再的小事都告訴我台灣人有多熱情,這塊土地是多有人情味...
6F因為它是一部表達臺灣人熱情的電影,如此而已,不否認你們所說的,臺灣有許多黑暗面有很多的不足,問題是...這部片表達的主軸是什麼,今天如果將討論區諸位所探討的黑暗面放進去,無法想像這對變成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電影終歸只是電影,它無法包含絕大部分的意念,它所能表達的只有編劇.導演.演員所要傳達給我們,只能說能不能接受的問題,至於現實面嘛...只能說如果要以這觀點去看點,對我而言太痛苦,因為電影本來就不算是真實的
7F不過是一部電影而已嘛,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有沒有感動到你,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有很多非常美的地方,當然也有遭到人為破壞的,其他國家亦然,我相信德國還是有比豬圈更豬圈的地方.算了,這不是我想回應的目的,看完練習曲一段時間了,我一直在想,因為生活的壓力,曾幾何時,我已經漸漸失去了像影片主角追逐夢想的那種熱忱了,現在又有點蠢蠢欲動的感覺了,除了生活我還是有很多想去完成的夢想,以前因為某種原因藉口停頓了,現在我想再去尋找我新的夢.
8F我遇到的德國人都說台灣很棒很方便想住在台灣,不知道是他們比較特別還是怎樣,不過我想世界上有其他國家比台灣還像豬圈,既然要住在這塊土地上
身體力行比抱怨更重要
9F我遇到的歐洲人(德.法.奧.瑞)都說台灣很醜,無論鄉村或所謂的都市,都看不到一絲絲是國民所得比較高的國家,到處都是亂蓋的鐵皮屋,不然就是破破爛爛年久失修的瓦房,不知道是你(你)比較特別還是怎樣,我想世界上一定有其他國家比台灣還像豬圈,比方伊索比亞 東非 柬埔寨.....但台灣要跟這些國家比嗎???講出去給人笑吧,既然要住在這塊土地上,就要勇敢說出事實,了解台灣有多可憐,才有追求進步的動力為下一代作出負責任的建設,而不是因為台灣長期失去國際地位因而民族自尊心低落導致連說出真相的勇氣都不敢
10F這部片的重點在於拍攝屬於台灣根底的東西,幹麼拍先進的一面,看起來像豬卷,那是主觀的見解,還有什麼台灣黑暗面...偏離主題太遠了吧
12F話應該客觀一點,說台灣醜是一部分事實,因為鐵皮屋亂蓋的是真的,說台灣景色優美也是一部分事實,那是得天獨厚的原始寶島。台灣像大都會?對;台灣像落後國家豬圈?也對。
基本上台灣的特色,就是一個接受度很高的小島,這是我們的特色,你在台灣看的到東方倫理、西方文化、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極度開發與開發中.....。
一切採並行同置,你們看到的都是台灣的一部分。
很多老一輩的藝術家感嘆台灣沒文化,但也不少新一代的藝術家很感恩台灣這麼多采多姿的刺激與交流,反成特有的另一面文化。
13F說的很真,台灣都市的軟硬體並沒有多優,道路.格局.建築.標示.環境污染..
覺得跟東南亞一些比我們所得低的國家根本豪無兩樣,請不要在信意計劃區和新板特區待一輩子,有機會請走遍大大小的的台灣都市吧,這也就是為什麼歐美人會覺得台灣不值那個價的真正原因
鄉村來講也是一樣,相信台灣鄉村的原始風貌絕對是不輸國外的,但是台灣人心狠手辣的破壞,已經把這個財產消耗完了,所以片中在台灣西部,除了大量的濱海工業區之外,基本上是看不到什麼優質風景的
小弟前陣子也獨自去環島(非走濱海)有一次經過桃園縣跟新竹縣的交界路段時
心情真的很難過,聽說那邊原本就是比較低度開發的地方,所以還可以看到不少小池塘和竹林,沒想到因為一個砂石廠和台鐵要遷建機廠,就把這些自然生態完全破壞了,池塘被水泥灌漿填平,蓋出來的建築物又醜陋到不行,說真的當下我就覺得台灣沒什麼希望了,常聽一些人說要愛台灣,但所謂的愛台灣,其實也只不過是把台灣當消耗品罷了,市上販賣的暢銷書,也常告訴台灣人民要學習愛爾蘭和芬蘭那樣的優質國家,但其實上 那根本只是自我的幻想罷了,實際上台灣人作不到...
14F人情味、美醜都是人內心鏡向的反射,拿某個所謂先進國家的標準套一些所得數據,就在某些層面上希望看到等號,這樣的求好心切,其實並沒有真正去了解過這塊土地與人,看到一些片段,聽過幾個人的說法,然後就蓋棺論定的說好或不好,也許都太過主觀了,你自己去過德國嗎?你看過德國人的冷淡與不協調嗎,你知道先進的美國哈林區是什麼樣子嗎,每個地區都有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這中間還加上了歷史的因素,不要太苛責你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她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用良善的心看她,她會讓你看到她的美麗
15F台灣我覺得美 有時我也覺得不美,靠山也靠海 不是很多國家都可以這樣,髒哪個國家不髒 人情味多少國家有人情味,雖然拍起來很普通,但是他的重點不是在於拍出特效,主要在於鄉村生活,一般民眾的生活,台灣人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情感,你覺得有多少國家可以向台灣嗎,或許德國真的比較好,但是德國有海嗎?能在海邊欣賞夕陽西下的美感嗎,在這片土地上雖然有很多人不認同,但是有多少人在努力為這塊土地付出,不求回報 只因我們喜愛這片土地
16F是啊,德國看不見海?!樓上自己地理能力實在太差,常識不足請不要故意說出來給大家笑好嗎??謝謝,給你個提示好了,德國北方與丹麥接壤,請問你覺得德國有沒有海岸線呢??
17F我去過德國...
搭公車等錯邊,公車司機在路的另一邊問我的目的地,我講完他一直招手要我過去坐他的車。那天下大雨,路上車很多,我過不了馬路,司機等久了,居然跑下車幫我指揮交通讓我過馬路...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他的人情味,只是我覺得台灣的人情味真是慢慢消失了~
至於環境問題,我想去過的人都知道,根本沒得比...
18F練習曲劇中,一早起來望過去的金色海面V.S全球暖化特急事件!
戲劇中,那位能騎腳踏車環島..真的是閒人才能做的,真羨慕,說真的我很佩服練習曲騎腳踏車的主角 !!但是現實中,現在台灣治安那麼差,真的能單獨旅行嗎 !!??還有,最近這幾天全世界都發生氣候變異的現象,台灣政府目前還在搞什麼吃包子事件,還再製造族群分爭,甚至還搞什麼..大赦...,為了不就是明年的選-總統要賺選票的手段,不好好做事,也不好好立法看看要怎麼跟隨國際各國-好好刪減co2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政策,每次都看新聞說把我們的血汗錢拿去做邦交,還說要爭取加入聯合國,屁啦,該做不做,搞三捻四,亂78糟,如果我們co2環保做的很好,國際就會知道了,...現在的治安,女性朋友要是真的騎腳踏車...我看練習曲...會變成 斷魂曲吧 一'一
20F建議看完練習曲之後請看由高爾演講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就知道台灣的真相,練習曲只是拍出好的一面,但我們要的不是這個,要的是台灣民眾來認清事實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7630
陳懷恩
簡歷: 1982年世新印攝科畢業,1983年正式開始電影製作工作,剛好趕上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波,從【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和電影結緣,二十多年來,從場記、劇照、副導、攝影等等,幾乎各種工作都做過了,近年來,以攝影和國內外導演合作電影、短片及廣告拍攝,超過百部。
電影作品年表 出品年份 片名 影片參展及得獎紀錄
2005 經過
2006 練習曲
其他作品 1983【兒子大玩偶】場記
1985【青梅竹馬】助導、【童年往事】劇照
1986【戀戀風塵】音樂監督
1987【尼羅河的女兒】攝影
1989【悲情城市】攝影
1992【少年ㄝ安啦】助導
1993【戲夢人生】副導演
1995【好男好女】攝影、音樂監督
1996【南國再見,南國】攝影、【忠仔】美術指導
2002【扣扳機】攝影、【7-11之戀】攝影、【美麗時光】美術指導
2005【經過】攝影
2007【練習曲】編劇、導演、攝影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31280&ctNode=3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