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後期,法國曾研制出新型“維克斯特拉”(8×8)裝甲車。多數國家 的裝甲車采用的是鋼裝甲,而“維克斯特拉”不同,它采用了鋁合金裝甲。該車戰鬥全重28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爲1門105毫米火炮。爲增強裝甲防護力,戰時可挂裝反應裝甲。之後不久,法國開始重點研制能協同“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作戰的VBCI(8×8)步兵戰車。VBCI步兵戰車戰鬥全重爲27噸,車體也采用焊接式鋁合金結構,並敷有一層鈦合金裝甲。乘員3人,載員7人,新型單人炮塔上裝有1門M811型25毫米機關炮和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並裝有輔助防禦系統和反導紅外假目標系統。
德國也是最早發展並大量裝備輪式裝甲車的國家之一。德國陸軍現裝備的主要車型是20世紀60年代由萊茵金屬公司研制的“狐”式裝甲輸送車,有6×6和8×8兩種車型,均具有水上浮渡能力,1975年到1986年共爲德國陸軍生産了 1400余輛。“狐”1型(6×6)裝甲輸送車戰鬥全重爲19噸,乘、載員爲12人,主要武器可裝1挺7.62毫米機槍或1門20毫米機關炮。8×8車型 爲裝甲偵察車。2001年底,又研制出“狐”2(6×6)裝甲輸送車。該車戰鬥全重爲22噸,載員艙加高了145毫米,內部空間有所增大。駕駛員配備有數字式駕駛信息系統,可對在線系統狀態進行監視並對故障進行識別。
1999年,德國決定與英國合作研制一種新型8×8裝甲輸送車,之後不久荷蘭也參加該項目。2002年5月,制造出2輛樣車,命名爲“ 拳擊手”。該車采用通用底盤的模塊化設計,應看作是對傳統裝甲車輛總體設計思想的大膽創新。該車在設計上主要包括動力傳動和任務用途兩大模塊。動力傳動模塊是各車型 統一的基本模塊,包括整個動力傳動系統、駕駛艙、三防系統、空調裝置、滅火抑爆系統和標准接口。全車的動力分配由一個CAN總線系統進行監視和控制。任務 模塊可迅速更換,以適應作戰和保障的需要,靈活實現車族化的變型要求。但2003年7月,英國以該車不能滿足英國陸軍未來的作戰需求爲由,宣布退出該項 目,而將相關經費移用于本國的“未來快速反應系統”。德國和荷蘭陸軍也未再表明購買的意向,致使該車的進一步發展停滯不前。
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也積極躋身于輪式裝甲車的發展領域。1996年,意大利依維柯公司研制出“半人馬座”(8×8)裝甲偵察車,次年意大利陸軍訂購了400輛,擬裝備3個裝甲騎兵團。該車具有較強的裝甲防護力,車體內敷有“凱芙 拉”防崩落襯層,還可挂裝模塊式反應裝甲。戰鬥全重爲24.8噸,乘、載員爲9或11人,主要武器爲1門25毫米機關炮,並可安裝“陶”式反坦克導彈。目 前正在研制“半人馬座”(8×8)改進型裝甲車,包括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兩種車型。車體加長,承載空間增大,戰鬥全重爲24噸,載員11人。主要武器可 選裝25毫米機關炮、“陶”式反坦克導彈或1門105/120毫米火炮。
其它歐洲國家研制生産輪式裝甲車也比較活躍,不少車型除裝備本國軍隊外,還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其中,20世紀90年代後期芬蘭研制的8×8模塊化裝甲車和瑞典研制出多用途裝甲車具有顯著的特點,值得關注。
2004年5月,芬蘭帕特裏亞公司開始向波蘭國防部交付首批2輛模塊化裝甲車,波蘭 軍隊將其編號爲XC-360P。該車采用先進的模塊化設計,戰鬥全重24噸,載員12人,可根據需要選裝不同的武器系統。波蘭總共訂購了690輛,包括指 揮車、裝甲搶救車、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車、工程偵察車、醫療救護車和三防車等,所有車型均具有水上浮渡能力。
按照瑞典國防部的要求,瑞典阿爾維斯‧赫格隆公司研制了多用途裝甲車,包括履帶式和 輪式兩種底盤。重量約爲14噸,采用電傳動技術,輪轂內裝有電動機,采用和德國聯合研制的VETEC電子系統。作爲一個車族,多用途裝甲車的生産車型將包 括多種變型車:導彈發射車、自行迫擊炮、輕型搶救車、輸送車、情報偵察車、雷達車、觀測車和工程車等。
南非是非洲惟一具有裝甲車生産能力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研制的“密獾”(6× 6)步兵戰車共生産了1243輛。該車戰鬥全重19噸,乘、載員爲10人,主要武器爲1門90毫米火炮,並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兩挺7.62毫 米高射機槍。20世紀80年代研制出“大山貓”76(8×8)裝甲偵察車。該車戰鬥全重爲28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爲1門76毫米火炮。在該車基礎上,90年代末又改進研制出“大山貓”105裝甲偵察車,主要武器爲1門105毫米火炮,目前尚處于樣車階段。
2004年,爲開辟中東市場,南非和約旦合作研制出“大山貓”坦克殲擊車。該車采用 “大山貓”8×8裝甲車底盤,新安裝了一個“掠奪者”遙控全穩式炮塔,裝有一組4枚南非制造的反坦克導彈,1門20毫米機關炮和1挺7.62毫米並列機 槍;並裝有晝/熱像彩色光電觀瞄裝置。
在亞太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正在立足國內和引進國外技術發展本國的裝甲車制造業。 1999年,ADI公司開始爲澳大利亞陸軍和空軍生産“叢林之王”裝甲輸送車。但2001年因出現懸挂和傳動部分故障而不得不推遲批量生産時間。該車戰鬥全重爲15噸,乘、載員爲10人,車體采用V形結構底甲板,增強了對地雷的防護能力。另外,澳大利亞正在利用加拿大制造的車體在本國組裝生産LAV Ⅲ型(8×8)輕型裝甲車。該車采用了裝有25毫米機關炮、改進型火控系統和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的新型炮塔。
日本輪式裝甲車的發展,與其它國家首先發展基型車、再發展變型車從而形成完整車族的 做法不同。日本首先于1982年研制出82式(6×6)指揮通信車,1987年研制出87式(6×6)裝甲偵察車,後又于1996年研制出96式(8× 8)裝甲輸送車。87式裝甲偵察車戰鬥全重爲15噸,乘員5人,主要武器爲1門25毫米機關炮,並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96式裝甲輸送車由三菱 重工業公司研制,1997年投産並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該車戰鬥全重爲14.2噸,乘、載員爲12人,裝有1臺223.8~261.1千瓦柴油機,主要武 器爲1挺12.7毫米機槍或40毫米榴彈發射器。
臺灣陸軍輪式裝甲車的研制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97年首次對外公開展示自行研制的CM-31(6×6)裝甲輸送車。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該車戰鬥全重約16噸。車體采用鋼裝甲焊接結構,正面可防14.5毫米槍彈。後部載員艙 可搭載10名步兵。動力裝置爲1臺261.1千瓦柴油機,公路最大速度爲100千米/小時。由于采用了帶減振器的獨立懸挂裝置和計算機控制的中央輪胎壓力 調節系統,具有較好的越野機動性。另據臺灣報道,由于臺軍認爲6×6的CM-31裝甲車作爲武器平臺已不能滿足陸軍合成化部隊對武器平臺的要求,今年又推出了CM-32(8×8)裝甲車。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6-01-13/084734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