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栽培漁業?在海底種海帶嗎?
非也!是另一<賣台農業專家>複製中國大連獐子島之建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479310/20070419072635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662240/20070520063148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662258/20070520063325免栽培啦!台灣有黑鮪魚可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353298/20070417065656澎湖能成獐子島?>中國時報 2008.03.07 杜宇
寒害給澎湖當地養殖業、沿岸魚類生態與觀光產業帶來重創後,產官學在澎湖研商如何讓受寒害的澎湖海洋盡速復育,決議將虎井、桶盤兩座島嶼四周水域畫為海洋保護區,放養海參、海膽、九孔及各種貝蟹類種苗,並計畫參考中國大陸獐子島復育經驗。這對一向以養殖技術為傲的台灣,是一大刺激,也讓人感觸良多。
事實上獐子島所使用的底播增養殖模式,就是栽培漁業,所謂的「栽培漁業」係指積極地以人為手段,培育生產高級魚貝介類種苗,養育成至適當大小再放流於適其生長之沿岸淺海海域,以其豐富的天然生產力培育成長後,在捕撈之水產業,必須結合養殖技術、漁場造成技術及資源管理技術,才能讓生產得以穩定。
「栽培漁業」在日本已有相當的歷史,自一九六二年於瀨戶內海建立第一個栽培漁業中心迄今,已有國立栽培漁業中心十四所,都道府縣立之栽培漁業中心四十六所,共放流七十六種魚苗,單單蝦苗投放量即達二億多尾。目前,日本、美國、俄羅斯、瑞典、韓國、中國等均把栽培漁業視為振興海洋漁業經濟的重點策略,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人工育苗流,取得顯著成果。
而台灣早在七○年代初期起即自日本引進栽培漁業技術,並從七十七年起將發展栽培漁業列入國家級研究計畫項目積極推動,每年除編列龐大經費,進行相關研究工作外並計畫成立三個栽培漁業生產中心,而澎湖縣馬公市青灣海域,即曾列名其中。政府也信誓旦旦要將澎湖縣發展成為獨特的漁業科技島。輾轉廿個年頭過去,許多原先願景一一落空,卻從來不曾認真檢討過,才會一再錯失良機,讓人在看到獐子島的傑出表現後,更加不勝唏噓。
位於中國大連的獐子島,原屬沒沒無名的小漁村,島上人口只有一萬五千人,「打魚摸蝦養活全家」為傳統獐子島人民生產與生活的寫照。但是在經過數十年的改革摸索後,最後以底播增養殖模式,成功養成大量的皺紋盤鮑、海膽、刺參、扇貝、魁蚶等海珍品,年收成蝦夷扇貝二萬噸、刺參三百噸、一百卅噸,並設有加工廠五座,育苗廠六座。
二○○六年更以「獐子島漁業集團股分有限公司」的名稱正式於深圳掛牌,成為一家營收人民幣六億三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廿七億元)的上市公司,每股股價高達一一八.五元人民幣,成為中國股王。這座島上的一萬五千位居民擁有了一個市值近人民幣九十億元的企業,平均每個人身價都超過人民幣五十萬元,且自二○○八年起,獐子島居民每都能坐享上千元的年紅利,被稱為中國最富有的島民。
獐子島能有如此佳績,必須從幾個面向來探討。首先該公司擁有不可複製的海域,獐子島所處海域位於北緯三十九度附近、地處黃海冷氣團邊緣、水流通暢、水質潔淨穩定、水溫流速適中、天然災害少、營養鹽豐富適合海珍品的生長,天然條件得天獨厚;其次為採底播養殖模式,充分利用該公司獨特的海域區位優勢,所生產的海珍品具有天然無汙染特色。
此外,該公司重視研發工作,每年光是苗種、養殖設施和管理投入費用近億元人民幣並透過「五合一」(公司+政府+金融機構+科研院所+養殖戶)團隊合作模式,結合各類社會資源讓技術不斷創新;成功建立「獐子島」品牌,產品並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取得「中國馳名商標」,該商標已經在新西蘭、美國、澳大利亞、歐盟以及香港等卅多個地區完成註冊,在消費者心目中有極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厚剛,為一位相當卓越的CEO,他能夠見識到未來的機會並做好定位,再以過人的決心與魄力去實踐願景,永不放棄。這也是台灣漁業界所最欠缺的。不過獐子島所擁有的生產技術與產品壟斷地位正不斷被挑戰,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後續發展值得觀察。在廿一世紀,一個公司應該具有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創造和敘述故事的能力,台灣呢?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成員)
漁業耗竭2011/05/04科學人(另參本館: 福島事件 賣臺農業專家 漁工也不想來臺 啥是黑鮪魚文化? 貴黑鮪賤候鳥
台灣的窘況是世界的縮影,全球的漁夫都在嘆問:「魚到哪裡去了?」海洋的整體基礎生產量並沒怎麼降低,變動的是食物鏈的頂層消費者。【撰文/李家維】
香甜苦甘是我對秋刀魚的禮讚,若是中午能在學校餐廳吃上一條鹽煎秋刀魚,常就快樂一下午。日本福島核電輻射外洩後,餐廳有好些天不供這道菜,我還去廚房央求,說台灣的現貨都是去年捕的,安全啦!日本外海的秋刀魚資源豐富,似乎取之不盡,尺長的鮮魚才賣10元一條,不過我並不樂觀預期能長享這美味。我生在澎湖,伴著臭肉魚的魚味長大,每年夏天整個島上到處是煮魚的大鍋爐和攤曬的魚乾。餐餐都是有些乾澀但又有嚼勁的臭肉魚,真訝異海裡哪來這麼多魚?然而當我12歲離開澎湖時,這個漁業已枯竭消失了。
類似臭肉魚的興衰事件在台灣持續發生,30年前盛極一時的台東柴魚和10年前開始崩潰的烏魚產業都是案例。烏魚是我們傲人的佳餚,先用高粱酒泡過,點火燒之,再切片夾蘿蔔,橙紅雪白滿口鮮香。烏魚既是黑金又是信魚,牠們每年準時南下產卵,漁民們張網捕個百萬尾是常事,但是現在只有1 /10的量了,怪水溫變暖或責大陸漁民半途攔截都無濟,可能過漁才是事實。
1/10是個海洋魔咒,可以套用在做生魚片的鮪魚上,也正是飛魚的現況。我的標本架上吊著兩條飛魚乾,是從蘭嶼帶回的達悟珍品,其實牠們和我的落難神像都是撿來的廢棄物,但不一樣的是,這棄置的魚乾代表了極高尚的生態智慧和道德。飛魚是達悟的鍾愛,每年3月1日開始嚴謹的祈豐魚祭,先是集體的船隊捕魚,接著再開放個體戶加入,到了10月14日終食祭後,沒吃完的都要棄之。他們在夜間用火把誘魚,3000達悟人,每戶約消耗1000條飛魚;由南循著黑潮北上的飛魚群,年年充裕供養了守份不貪多的達悟人。但是近年來漢人加入瓜分資源,用效率高多了的流刺網和定置網大捕飛魚,又用草蓆在宜蘭外海誘飛魚下蛋,我們吃生魚時配的脆爽魚卵就來自此,現在達悟人每戶只能配到100條了。
台灣的窘況是世界的縮影,全球的漁夫都在嘆問:「魚到哪裡去了?」海洋的整體基礎生產量並沒怎麼降低,變動的是食物鏈的頂層消費者。魚少了,水母就多了,除了海蜇皮,沒人要吃水母,如何經營海洋生態是現今的大挑戰,這期《科學人》有兩篇好文章來獻計,美國的養殖業者樂觀期待〈藍色食物革命〉,而中研院的嚴宏洋則痛定思痛,在〈從魚塭到沿海養殖〉談台灣養殖業的困境,他期勉年輕人要加入這應永續經營的水產行業。
日本的地震、海嘯和核電災難仍在持續,這當然是台灣的警惕和借鏡,我們的採訪主任李名揚獨挑大樑,寫了〈日本輻射外洩,會影響我們嗎?〉和〈福島核災教台灣核電的事〉,報導科學事實,也應能安撫人心。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15322 發展栽培漁業應有的觀念與作法 by謝大文 飼料營養雜誌88年第7期
一、前 言
農委會有鑑於重新調整台灣周圍海域漁業,積極發展海洋放牧式的栽培漁業及淺海養殖事業,以充分發展本土資源潛力之迫切需要,自民國67年起,即將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護及培育之栽培漁業工作列為重要的漁業施政計畫,大力推動各項漁業資源保護、管理及培育等先驅性措施。
農委會並於75年2月間召開之全國第三次科技會議中針對發展栽培漁業有關之技術開發、建立組織系統、制定法制等方面,提出具體的目標與策略。自77年度起「栽培漁業體系之建立與運作」並已列入農委會國家級研究計畫,加強辦理。另為配合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長程計畫農委會自行推動之農業科技「中程計畫」亦將發展栽培漁業列入項目之一,將分年納入農委會相關計畫積極推動。
至今為止,倡議發展栽培漁業言論甚多,國內亦在逐漸的起步,例如有關單位已於近年來開始實施部分種苗之放流工作,設立資源保護區及海洋牧場等,但是步調仍緩慢而不一致,特別是在放流海域生態環境的綜合調查與規劃,中間育成技術的開發、成長率及活存率,洄游路徑等生活史的研究及標幟放流等效益評估技術的開發,資料管理技術及法規的配合等,有些才剛起步。
四、農委會推展栽培漁業之先驅性工作現況
有關栽培漁業目前推動之先驅性工作,大致分為兩方面:
(一)配合地方政府共同推動之實務性工作,包括:
大面積淺海養殖區的規劃開發。
漁業資源保育區的設置及其生態調查與效益評估。
人工魚礁的投放、改造漁場環境。
重要經濟魚、蝦、貝類種苗的放流。
調整沿岸漁業生產結構。
(二)積極督導推動栽培漁業之基礎試驗研究,包括:
經濟魚、蝦、貝、藻類等基礎生活史的調查研究。
沿岸漁場環境的調查研究。
沿岸海域的污染偵測防治。
聚魚、消波等海岸工程技術的開發研究。
歷年來主要之執行概況簡述如下:
(一)在基隆、宜蘭、台北、苗栗、雲林、嘉義、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等十一個沿海縣市規劃設置沿岸漁業資源保育區。目前已設有保育區廿五處,保護水域面積約達4,360公頃,分別對於九孔、龍蝦、文蛤、西施貝、國姓蟯貝、鐘螺、海膽以及紫菜、石花菜等高經濟價值漁業資源予以適當的保護與管理,俟其成長至可採捕規格時,再開放供當地漁民捕撈,以達保護漁業資源及提高漁民收益的雙重目的。
(二)在各保育區內逐年進行人工孵化魚貝種苗之放流,實施之種類包括九孔貝苗、蝦苗、文蛤苗、國姓蟯貝苗、西施貝苗,同時並在宜蘭、台北、屏東、花蓮、台東等縣之保育區內建造專供九孔或龍蝦棲息之小型人工魚礁,以改善沿岸生態環境以及漁業資源之培育。
(三)農委會(前農復會、農發會)自民國62年度起,即在中央加強農建補助計畫項下編列經費配合省及地方預算,在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高雄、屏東、澎湖、宜蘭、花蓮、台東等十二縣市沿海選擇適合設置人工魚礁區卅一處海域投放人工魚礁、截至76年度止,共投放各式人工魚礁兩萬多座。
(四)自76年度起開始推動之「栽培漁業體系之建立與運作」計畫,已以團隊合作之方式進行下列研究項目:
九孔資源、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研究。
雙殼貝資源、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研究。
蝦類資源、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研究。
鯛類栽培漁業體系及運作之建立。
台灣沿岸海藻資源及其人工栽培之研究。
五、檢討與建議
栽培漁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必須實實在在,循秩漸進方可能水到渠成。當我們對長期生態資料的搜集愈完整,對環境的掌握愈確實,實施栽培漁業的成效也才愈顯著。尤其栽培漁業是利用公共水域來增加資源,其公共投資至為龐大,在錯綜複雜的生態系中,針對某些種類,從事種苗人工放流以期增大其資源量,猶如在雜草叢生的田圃栽培我們所希望的作物,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如果無任何基礎資料作依據,不論是從事人工魚礁的投放或是種苗的放流,公共投資之浪費幾無可避免。
發展栽培漁業實為對我國漁業科技實力之一項考驗。過去幾年來我國漁業發展迅速,無論是在養殖漁業或海洋漁業之發展均有豐碩的成果與表現,但是在發達的產業背後,我們不免要自問是否有深厚的科技水準與踏實的基本調查研究來支持產業的發展?是否有能力將我們傳統的「捕撈型」漁業轉型為兼顧資源維護與栽培的「資源管理型」漁業經營型態。日本早在廿五年前即開始展開栽培漁業之先驅工作。目前在「日本栽培漁業協會」之下計有國營栽培漁業中心十四所,縣營栽培漁業中心卅七所,遍佈於全國各地。結合有關的大學、國立水產研究所、縣立水產試驗所、地方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在政府之經費大力支援下,積極推動全國沿岸海域之栽培漁業。目前在日本所實施人工繁殖放流種苗已達八十種之多,其中最重要者有帆立貝、斑節蝦、砂蝦、仔、鮑魚、嘉臘魚、海膽類、比目魚與血蛤等。近年來日本沿岸漁業經實施栽培漁業己漸漸復甦,多年努力之心血,逐漸開花結果,但其背後之努力與執著都是我們在讚嘆之餘應深切瞭解與體會的。
栽培漁業祇是一種觀念,依各種主客觀之條件而有不同層次的作法。由於栽培漁業之運作體系至為複雜,若非有周詳的規劃調查與評估改進,實不容易見到其成效。栽培漁業已列為我國漁業發展之重要方向之一,今後政府並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配合栽培漁業之發展。台灣有那些海域適宜發展栽培漁業?應以那些種類為對象?宜以何種大小、多少數量放流?從那裡獲得種苗?如何輸送?如何中間育成?何時放流?如何執行漁業管理?如何進行放流效果追蹤調查?針對這些問題加以妥善規劃後,才能積極展開放流工作。因此在目前階段似不宜急於仿效日本栽培漁業之各項措施,而應學習其精神與內涵,按步就班踏踏實實做好下列工作,以奠定將來全面實施栽培漁業之基礎。
(一)為確實客觀評估種苗放流及其經濟效益,應建立長期完整的漁獲統計資料與系統。
(二)政策性鼓勵有關重要經濟魚蝦貝類生活史及台灣沿岸海域漁場環境調查之基礎研究,以落實栽培漁業之實施。
(三)河口與內灣水域為多種水產動物之哺育場,因此保護河口與內灣水域之生態環境為培育漁業資源不容忽視的工作,應針對有關的河口與內灣設置漁業資源保育區並嚴格防止污染並確實執行漁業管理與保育措施。
http://www.miobuffer.com.tw/fnm/198807/106110.htm日本的栽培漁業及其技術
摘要:1日本栽培漁業的進展日本栽培漁業的廣義概念為:采用漁場建造(包括投放人工魚礁)、苗種生產、放流和資源管理等主要資源增殖技術和措施,促進水產資源的穩定和增長,從而確保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概念為:通過人工大量生產苗種並在適宜水域放流,以增大漁業生產量.作者: 馬平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期 刊: 漁業現代化 ISTICPKU
Journal: FISHERY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004, (3)
引證文獻(4條)
1.潘緒偉.楊林林.紀煒煒.劉尊雷 增殖放流技術研究進展 [期刊論文] -江蘇農業科學2010(4)
2.熊洪林.王志堅.陳嶙 三峽庫區發展栽培漁業的可行性分析 [期刊論文] -貴州農業科學2009(1)
3.于沛民.張秀梅 日本美國人工魚礁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期刊論文] -漁業現代化2006(2)
4.潘緒偉.楊林林.紀煒煒.劉尊雷 增殖放流技術研究進展 [期刊論文] -江蘇農業科學2010(4)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yxdh200403003.aspx發展栽培漁業 再造黃金漁場 海洋財富網 2010年01月10日
生態惡化,酷漁濫捕,近海漁場形不成漁汛。養殖病害肆虐,傳統漁場銳減,“三漁”問題突出。運用發展新理念,探求近海漁業出路。實施牧漁工程,變“窮海”爲“富海”。
山東是全國重點海洋漁業大省之一,瀕臨的海域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海洋漁業資源豐富,近海有七大漁場,海洋捕撈業連續30多年占漁業總産值的70%以上,山東捕撈業和養殖業的崛起,爲建設“海上山東”戰略的提出立下頭功。但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捕撈能力的急劇增加,近海漁場形不成漁汛,養殖病害蔓延,昔日被稱爲納稅、創彙大戶,爲各級財政做出突出貢獻的海洋捕撈漁民,如今成了弱勢群體,“三漁”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重振海洋漁業雄風,成爲新時期解決“三漁”問題、搞好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爲,山東海洋漁業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借鑒發達國家和先進省份的做法,整治入海河流,恢複海灣魚蝦洄遊産卵場,大力發展以建設人工漁礁、實施大規模的人工增殖放流和發展深水網箱爲主要內容的栽培漁業,再造魚躍蝦蹦的近海黃金漁場。
一、生態惡化,酷漁濫捕,近海漁場形不成漁汛
俗有“魚池、油池、鹽池”和“黃金漁場”之稱的渤海、黃海,由于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和漁場大戰,十余萬平方千米的近海漁場已經形不成漁汛。渤海內三灣(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魚蝦洄遊産卵場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渤海、黃海原有魚類116種,現在減至不足60種。優質魚類被低質魚類代替,種群結構日趨小型化、低質化、低齡化。山東近海七大漁場除部分中上層魚類外,大宗品種洄遊魚類基本形不成漁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曾經盛極一時的渤海中國對蝦和小黃魚汛早已不複存在,其産量分別由曆史最高年份的4萬噸和1.9萬噸下降到目前的1 000噸和幾十噸。目前,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仍居高不下。據農業部和國家環保局近日聯合發布的公報顯示,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造成的可測算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達36.36億元,渤海仍是環境污染的重災戶。
二、養殖病害肆虐,傳統漁場銳減,“三漁”問題突出
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不但給捕撈業造成毀滅性打擊,而且給海水養殖業帶來災難。養殖蝦病十分肆虐,據統計,全國每年因病害造成的養殖經濟損失高達30億~50億元。1997年以來,由于球形病毒等造成的櫛孔扇貝連年大規模死亡,1998年僅山東海區櫛孔扇貝死亡率就達80%左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億元。山東第一個小康縣長島,三年損失15億元。近幾年,隨著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實施,山東海洋捕撈業更是雪上加霜,按協議規定山東機動漁船要喪失黃海南部50%以上的傳統漁場,全省5 500艘大中型漁船中僅有不足1 000艘能在日韓專屬經濟區水域作業,其余的漁船被迫停港待業,10萬多從事海洋漁業的漁民生活出路成了難題。對此,盡管各級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認真落實國家近海漁業産量“零增長”的目標,積極調整漁業結構,發展遠洋漁業,實施漁船報廢、漁民轉産轉業和名優養殖,引導捕撈漁民“棄舟上岸”,但一支龐大的捕撈業隊伍全面得到調整談何容易,“三漁”問題日益突出。面對廣袤的近海漁場無魚可捕和專屬經濟區水域不准進入,廣大漁民憂心忡忡,呼籲國家和有關部門站在關心解決“三漁”問題的高度,采取積極措施,整治海灣生態環境,盡快恢複黃渤海漁業資源,給捕撈漁民尋找新出路。
三、運用發展新理念,探求近海漁業出路
在海洋漁業發展史上,我國同世界發達國家一樣,走了一條“先開發、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但發達國家由于資金和科技力量雄厚,加之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整治海洋生態環境,大搞栽培漁業,收到了明顯成效。目前,日本、美國、俄羅斯、瑞典、韓國等均把栽培漁業作爲振興海洋漁業經濟的戰略對策,投入大量資金,開展人工育苗放流,恢複漁場基礎生産力,取得了顯著成效。1991年日本政府栽培漁業的預算達到48.6億日元,放流的漁業品種達94種,放流規模百萬尾以上的種類超過30種。2003年北海道地區秋季大馬哈魚的捕撈量猛增到5 500噸。
山東省曾于1983年在乳山灣進行人工放流增殖對蝦試驗,獲得成功後,省政府決定在山東南部沿海實行爲期三年的大規模人工增殖放流開發性試驗,也獲得了成功。據統計,僅1998~2002年5年間,山東省共放流體長25毫米以上中國對蝦苗種14億尾,秋汛回捕增殖中國對蝦4 582噸,實現産值4.7億元,直接投入與産出之比爲1∶37。同時還進行了海蜇、烏賊、日本對蝦等品種的增殖放流和小規模人工魚礁建設,均獲得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實踐證明,在海灣魚蝦洄遊産卵場沒有得到恢複前,建設人工魚礁和開展人工放流增殖資源,既改善了生態環境,也恢複了部分資源,這是解決近海漁場“荒漠化”的成功經驗。
四、實施“牧漁工程”變“窮海”爲“富海”
鑒于山東廣袤的近海漁場常年閑置,海灣産卵場生態環境短時間內難以改觀,建議省實施牧漁工程,即把大力發展栽培漁業作爲山東漁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來抓,把山東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科技優勢變爲經濟優勢。具體采取以下5條舉措:一是大面積開展人工放流增殖資源。要按照海洋功能區劃的要求,科學分析區域海域的生態容量,搞好規劃,合理布局,在繼續鞏固和擴大對蝦、海蜇、烏賊等傳統大宗品種增殖的同時,鼓勵扶持各地發展文蛤、雜色蛤、海參、鮑魚、蝦夷扇貝、魁蚶、牙鮃、梭子蟹等地方優質品種的增殖放流。把渤海和黃海近海建成海上大牧場、活魚庫。二是全面實施人工魚礁建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爭取5年內在渤海、黃海建設一批能形成規模的“增殖型魚礁”、“漁獲型魚礁”、“休閑垂釣魚礁”和“海珍品型魚礁”,爲海洋生物營造棲息、繁殖場所。三是大力發展深水網箱養魚。重點發展抗風浪特大型網箱,進行名優經濟魚類養殖。四是建設海床生態漁業區。全面推廣貝藻間養和立體養殖,建設海床生態增殖區和海床藻類長廊,改善局部海域生態環境。五是嚴格休漁和禁漁制度。進一步加大海灣生態環境整治與保護力度,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實施限額捕撈、漁船強制報廢以及休漁、禁漁制度,促進近海漁業資源恢複。通過以上五大舉措的實施,爭取在5年內使有條件的半島沿岸5%海床敷設人工魚礁,近海漁場全面人工放流增殖,增殖品種擴大到30個以上,深水特大抗風浪網箱發展到200個以上,把栽培漁業打造成山東省海洋漁業的半壁江山。
五、幾點建議
(1)建議把海洋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作爲生態省建設規劃的重點來組織實施。整治海域污染,是改善海洋環境、恢複漁業資源的前提和基礎。省應重點加強萊州灣、膠州灣的生態整治,加大對入海入灣排污總量的控制,達標排放,加強監測和沈積性污染的生物治理。萊州灣和膠州灣海洋生態整治所需的20億元資金按《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逐年落實到位。同時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大海水養殖的宏觀調控力度,科學分析養殖容量和水域資源承載力,科學規劃半島優勢水産品區域布局,解決好自身污染和病害防治,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水産品養殖。
(2)加大對栽培漁業的投入。栽培漁業是海洋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世界發達國家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日本將栽培漁業經費列入每年的政府預算,與大路、橋梁一樣,作爲基礎設施建設,僅每年投到人工魚礁的資金就達589億日元(折合人民幣42億元),中央政府和縣政府、市町村各負責50%。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魚礁區。從國內看,沿海兄弟省市發展栽培漁業有大動作。廣東省自2001年開始,省、市、縣政府每年拿出8 000萬元,連續10年共8億元,用于建設人工魚礁區。山東目前每年用于沿海漁業放流增殖的資金僅爲700萬元(漁業資源費),由于資金杯水車薪,人工魚礁和人工放流增殖形不成規模。建議山東省借鑒發達國家和外省的做法,把發展栽培漁業作爲扶持海洋漁業弱勢群體的重大舉措來落實。將栽培漁業的發展資金按《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逐年落實或列入省、市、縣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每年投入3億元,連續10年,其中,1億元由省、市、縣安排,省每年安排5 000萬元,市、縣安排5 000萬元;另外2億元按市場運作,調動民間投資,全面用于推進漁業人工放流增殖、人工魚礁和深水網箱區建設,全面實施牧漁工程。
http://www.hycfw.com/HotFocus/llsjj/hyqyjj/2010/01/10/39180.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