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18”號:只有照片,沒有查到資料~~ 看外表應該也屬于645型海洋綜合調查船,或許設備有些改進。
“向陽紅21”號:
1976 年10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的電子對抗和雷達管理領導小組《關于電子對抗雷達發展方針和主要任務的建議》,確定選用645型海洋調查船船型,按電 子技術偵察的使用要求進行修改設計。708所2室自1977年8月至1980年9月進行了方案設計,擴初設計,擴初設計修改,施工設計,施工設計修改等幾 個階段完成了全部設計圖紙。上海滬東造船廠于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建成,定名爲:向陽紅21號。1982年9月-10月試航,1982年11月 交船,于1983年3-4月進行專業設備試驗,並服役于南海艦隊。該船爲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配套設備全部國産的第一艘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
主要性能:主機選用兩臺9ESDZ43/82B中低速柴油機,額定功率3308千瓦(4500馬力),轉速200轉/分; 滿載排水量時最大航速爲19節,最小航速可從零節起任意調節; 4葉KL95/4型調距槳兩套及被動式減搖水艙; 電站爲400千瓦,380伏,50赫茲,6250GZC柴油發電機組3臺;90千瓦應急柴油發電機組1臺; 在17節航速時續航力可達12000海裏; 定員150人; 自持力45天; 船體結構按中國鋼質海船建造規範的B級冰區加強設計; 穩性滿足我國海船穩性規範對I類航區的要求,且滿足按12級風(風速53米/秒)核算抗風能力; 各種偵察設備共10臺套。
“向陽紅10”號遠洋調查船
向陽紅10號船是我國爲遠程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代號718工程)首次研制的大型綜合性海洋科學考察兼遠洋通信船,它的使命任務是:勘查海上試驗靶場; 發布所在海域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危險天氣警報,爲試驗船隊和火箭飛行試驗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調查地球重力場,磁力場,爲彈道修正提供資料; 保障遠洋通信和試驗時的轉信及通信頻率預報; 調查海洋水聲,爲火箭數據艙水下打撈的水聲布陣提供海洋水聲資料; 承擔直升機遙測任務等; 根據國外船舶的常規分類,承擔上述任務的船應分別爲海洋調查船,天氣船和通信船等三種不同類型的專用船。但因當時經費困難,結果該船綜合了三種船型的特點,設計成一個大型多用船舶。
該船有10層甲板,用了近7000噸鋼材,安裝了近9000臺儀器設備,鋪設管路近29公裏,敷設電纜190多公裏,其施工量相 當于3艘萬噸級貨船。在船上除設有一般海洋綜合調查船所有的各種儀器設備和實驗工作室外,還設有:大型艦載直升機系統,可滿足一架“超黃蜂”型直升機長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 氣象中心系統,可承擔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危險天氣警報; 全天候遠洋通信系統,可保障多網絡大容量全天侯數據通信和中繼專信; 大功率海洋水聲系統,可長時間連續進行海洋水聲測試和聲納設備試驗; 深潛工作艇系統。在世界各國衆多的海洋調查船中可以說找不出第二條類似這樣別具一格的獨特船型。因此,日本的《世界艦船》雜志在報導該船時稱之爲大型特殊船。
該船于1971年2月開始研究設計,1975年7月開工建造,1979年10月交船。經過多次近海交船試驗和遠洋專業性擴大試驗,證明該船的各種性能均達到 或超過了戰術技術任務書規定的設計指標,滿足了使用要求,榮獲國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總體設計一等獎。該船先後完成了我國首次向太平洋海域發射 運載火箭試驗,首次南極科考及南極長城站的建站任務,首次南太洋科學考察任務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85年,該船榮獲我國首屆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
向陽紅10號改建成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遠望四號”由曾首航南極的“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改裝而成,此次改裝共改造、更新、修理、特裝了4大類、400余個工程項目,主要對航天測量、航海氣象、通信導航、船體結構、動力裝置、甲板機械及房艙進行了重大改造。改裝工程由江 陰澄西船舶修造廠承擔。1999年7月完成中修技術改裝,正式交付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海上測控部使用。有關專家對“遠望四號”船驗收時認爲, 通過增加新波段大型遙測設備,可以滿足國際聯網的需要;通過更新通信和計算機設備,提高了計算機網絡化程度,數據傳輸率提高了數百倍,並增加了語音傳輸功能;氣象情報的獲取和氣象預報的能力有了增強,從原來單一的太平洋區域擴展到全球三大洋;結合技術改造和更新,對甲板面天線和設備進行了調整,布局更趨合理,進一步提高了船舶的穩定性;其主要技術指標滿足航天測控要求,船員海上長期作業所需的生活保障條件也有顯著改善。
“向陽紅10號”遠洋綜合科學考察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和江南造船廠設計建造,于1979年10月交付使用。1980年4月,“向陽紅10號”參加了我國首次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運載火箭試驗:1984年4月我國首次發射同步試驗通訊衛星,它承擔了衛星定點區域氣象預報及通訊聯絡任務,都取得了成功。
“向陽紅10號”的主要尺度:總 長: 156.2米。型 寬: 20.6米。吃 水: 7.75米。排 水 量:13000 噸。巡航速度: 20 節。動力: 9000 匹柴油機2臺。
“向陽紅10號”船體力球鼻船首,巡洋艦尾。雙槳雙舵,並且在舵上還帶有螺旋槳,船中舭部有防搖鰭,船的操縱性和適航性能極好。在12級風中可以堅持航行,在任何兩艙進水的情況下,不致下沈。“向陽紅10號”主要承擔大洋的海洋水文、氣象、水聲、物理化學、地球物理、地質地貌、海洋生物等調查研究,爲發展海洋科學和開發海洋資源服務。爲了進行上述科研工作,在船上配置了各種科研裝備:1.直升機停機坪和機庫。機坪面積533平方米,機庫頂部設指揮塔和導航臺。2.前甲板設有28噸起重機,供吊放和回收深潛器用。3.齊全的氣象體系包括:氣象火箭發射系統,探空氣球系統,測風和測雨雷達,衛星雲圖接收,氣象傳真等設備,可以進行中短期氣象預報。4.大功率發訊機通訊系統和其它通訊設備,能同時進行兩個方向的遠距離通訊以及船船、船岸、船空的一般通訊。遠距離通訊用天線高架在前桅和後桅頂端,羅經甲板和駕駛甲板四周豎立著衆多的鞭狀天線。5.配有包括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內的先進導航設備,能在全球範圍內安全航行並能滿足海洋調查高精度定位要求。衛星導航定位天線安置在機庫頂部甲板上。6.上甲板的兩舷和尾部設有調查用吊杆9具,用作海中取樣。1200米至11000米的電纜、纜繩絞車10臺,供水文物理、水化學、水聲、地質、地磁、生物等項試驗以及拖網作業用。7.船上設有各學科的實驗室及計算機房數十間,可以在現場進行各項實驗、分析和數據處理。8.全空調系統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外界氣溫爲-18℃~35℃的情況下,室內保持20℃~27℃。
“向陽紅”10號1999年改裝爲“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
“向陽紅”28號(814A型近中海偵察船)
1979 年,海軍裝備技術部提出,爲中近海跟蹤,監視敵艦活動,搜集海上情報,急需建造4艘近中海偵察船的要求,並建議對635C中型海道測量船進行改裝設計。 708所1室進行了方案設計,經審查後認爲不能滿足部隊使用要求。1980年3月25日海軍裝備技術部下文同意重新設計排水量爲1500噸的近中海偵察船。708所于1980年6月30日完成了1500噸級全部方案設計。審查中,鑒于會議要求與原任務書已有較大改變,所以708所建議將排水量由1500 噸增加到1800噸,會議討論後接受了這項建議,重新議定了戰術技術任務書。708所1室于1982年2月和8月完成了修改方案和技術設計;于1983年 8月完成了施工設計。武昌造船廠于1983年12月22日正式開工建造,定名爲向陽紅28號;于1986年6月12日下水,同年10月竣工,10月29日 在青島進行了交船試航。1987年2月至5月進行特種裝備海上試驗。這次試驗在北海艦隊直接指揮下,有海司情報部,海裝電子部等20個單位170余人參 加,采用陸海空及水下密切配合的立體試驗。在試驗中動用了導彈驅逐艦,反潛護衛艇及33潛艇,H-5及Y-5型飛機;岸上有403型對海警戒雷達和63,64型超短波電臺密切配合。試驗證明船上所配備的光學,聲學,雷達及無線電通訊等4大偵察系統均達到試驗大綱要求。該船目前服役于海軍北海艦隊偵察大隊, 艦號:V841-北調841。
主要技術性能。船型爲鋼質,長首樓,雙槳,雙舵,舯後機型中速柴油機驅動船,首柱前傾,有球鼻首。主要參數。總長94.33米; 設計水線長86.0米; 型寬11.6米; 型深5.7米; 設計吃水3.64米,設計排水量1861噸; 滿載吃水4.04米,滿載排水量2198噸。 主機在最大功率時最高航速爲20.03節,額定功率時航速爲19.54節。在巡航速度爲18節時續航力爲4000海裏,自持力爲45晝夜。 主機選用兩臺6E390中速柴油機,額定功率2646千瓦(3600馬力),轉速450轉/分;最大功率可達2940千瓦(4000馬力),轉速466轉/分。
偵察手段有4大系統即:光學偵察系統,聲學偵察系統,雷達偵察系統及無線電通訊偵察系統,並裝有先進的氣象衛星接受系統,衛星導航組合系統及其完備的全套通訊設備。船上一切設備遵照海軍裝技部要求均采用國産設備。船上因聲學偵察需要,加裝了超大球鼻,阻力下降了1-2%。 考慮到該船系獨立執行任務,活動區域廣闊且又多在惡劣海況下工作,因此船的穩定性可以抗12級風。 振動是這類中速機船最容易發生的問題,812型偵察船就是因爲嚴重振動而報廢的,因此該船吸取了812型船的經驗教訓,采取了特別措施。本船裝有大量偵察設備,電磁兼容問題十分突出,吸取了“遠望”航天測量船的成功經驗,使電磁兼容性得到圓滿解決。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69
遠望號太空航行監控船
遠望一號是中國第一代綜合性的太空航行監控船,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廠建成下水,長191米,寬22.6米,高38米,吃水深度9米,滿載排水量約2.1萬噸。於2005年該船已在海上作業近1500天,累計航程27萬多海哩,完成了38次有關衛星和飛船的監控任務。神舟五號任務期間,遠望一號於日本海進行監控,在船箭分離9分鐘後捕捉到飛船訊號並指令把太陽帆板展開。神舟六號任務中,遠望一號位於西太平洋,在船箭分離31秒後捕捉到飛船訊號並指令把太陽帆板展開。
遠望二號規格和遠望一號類似,都是在1977年建成下水的中國第一代太空航行監控船。於2005年該船航行近40萬海哩,20次停靠國外港口,並完成了31次重要科學研究任務,並創下多項中國的遠洋太空航行監控紀錄。神舟五號任務期間,遠望二號於南太平洋進行監控,2003年10月15日9時30分捕捉到飛船訊號,並使飛船進入橢圓形初軌。神舟六號任務中,同樣在南太平洋,於2005年10月12日9時30分捕捉到飛船並注入初軌數據。
遠望三號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二代太空航行監控船,1994年4月26日建成下水,1995年5月18日編入遠望號船隊,長180米,寬22.2米,高37.8米,吃水深度8米,滿載排水量約1.7萬噸,巡航速度18節,最大航速20節,續航能力1.8萬海哩。於2005年該船17次出海執行任務,總航程21.4萬多海哩,完成了18次太空航行監控任務。神舟五號任務期間,遠望三號於南大西洋進行監控,2003年10月16日5時34分對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六號任務中,遠望三號於南大西洋負責控制飛船調姿、軌返分離、制動點火、制動關機、計算返回軌道以及軌道維持等工作,2005年10月17日3時41分向飛船發出返回訊號。
遠望四號1998年由向陽紅十號科學考察船改造而成,長156.2米,寬20.6米,高39米,吃水深度7.5米,滿載排水量約1.2萬噸,具有跟蹤測軌、資料傳輸和雙向話音通信等功能。於2005年該船總航程12萬多海哩,完成了9次太空航行監控任務。神舟五號任務期間,遠望四號於印度洋進行監控,2003年10月15日15時30分,把楊利偉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的畫面和聲音傳到北京,向全世界廣播。神舟六號任務中,同樣在印度洋的遠望四號於2005年10月15日8時29分負責傳送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與兩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的視像對話。
遠望五號於2007年9月30日交付使用。遠洋五號採用了船舶建設、航海氣象、電子、機械、光學、通信、電腦等多領域的新技術,數字化、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較之前遠望系列有明顯提高。遠洋五號滿載排水量為2.5萬噸,抗風能力可達12級以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A0%E6%9C%9B%E8%99%9F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