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啥族都有,有人自願坐困成「宅族」、有人被迫出走成「遊族」。
「宅族」一定自願嗎?「遊族」一定被迫嗎?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5903390/20070930065650/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6020301/20071002055235/貴婦變棄婦 夜夜「巡查」車站【聯合報07.10.01蔡惠萍/台北報導】
台鐵日前驅離台北車站裡的遊民,但不論中外,有車站處幾乎就有遊民,全台運量最大的台北車站,更吸引來自四方的遊民,甚至還有金髮碧眼的「阿斗仔」。每張模糊的面孔下,都藏著深淺不一的故事,在「亦敵亦友」的鐵路警察口中流傳著。
「報告,我要來執行任務了!」有位「大腹便便」的女遊民先前天天到鐵路警察局台北分駐所報到,自稱是經建會派駐車站觀察商店的「巡查官」,還說有「兵籍號碼」,讓員警啼笑皆非。有幾次,分駐所所長陳俊凱把她請進所裡,請她把兵籍號碼抄給他,寫完以後就會心滿意足地去「執勤」。
後來,員警透過身分證聯絡上她的母親,才揭開這個「貴婦變棄婦」的心酸故事。
原來,這名女遊民曾是陽明山豪宅女主人,因罹患腫瘤被丈夫遺棄,最後精神失常,「貴婦」身懷六甲的模樣,一度謠傳是遭到強暴,其實腹中藏的不是胎兒而是腫瘤;雙方為了贍養費鬧得不可開交,她的前夫跟媽媽幾次就在分駐所當場吵了起來。
每次「貴婦」被送到療養機構後,她的母親就會將她領出來「又放到台北車站」,她挑明告訴員警,「我就是故意要讓對方『難看』!」但「貴婦」好一陣子沒有出現,員警說,她又被社會局安置到機構,「暫時無法『巡視』業務了。」
榮民養小弟 威風三人行
很多人以為遊民都是身無分文,但車站裡有遊民不但月入數萬,甚至還能養「小弟」。員警叫醒睡在車站外地下街出入口、滿頭花白但衣著相當整齊的「老胡」,具有榮民身分、單身的老胡一個月至少就領有一萬三的榮民津貼,卻不願意住到榮民之家,「俺不愛拘束嘛!這裡有冷氣吹、有人聊天!」一口濃稠鄉音的老胡一臉不耐地說。
員警指著不遠處騎樓下呼呼大睡的兩個身影說,「他們就是老胡的『細漢耶』。」老胡的榮民津貼不只夠自己花用,還可以「資助」兩名遊民,每次出現都是「三人行」,「威風得不得了!」
討錢睡車站 雅房藏細姨
還有個遊民老愛向旅客伸手要錢,引起陳俊凱注意,這位遊民的「同梯」偷偷地告訴陳俊凱「他都拿去『飼細姨』啦!」原來這位拋妻棄子的遊民還有一位「小老婆」,還為小老婆租了一個小雅房,自己卻寧願睡在車站,三不五時去「探視」。
夜半時分,走到遊民睡覺的車站地下停車場,會發現遊民也有「領域性」,「像前面睡的都是白天有工作的。」原來車站遊民也分「掛」,除「工作掛」外,還有喝 酒掛、打牌掛、聊天掛,興趣相投就湊在一起、「睡在一起」,不但「防小偷」,彼此有照應,形成自成一格的「社會支援系統」。
現場側寫》尬車給警追 午夜「遊」樂園【聯合報╱記者 蔡惠萍】
當午夜來臨之際,白晝熙來攘往的台北車站彷彿是童話故事裡「灰姑娘」—只是故事剛好「反過來寫」。白天,不斷吞吐旅客只扮演單調、機械性運輸功能的台北車站,到了午夜進入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流動方式,叫人難以想像的奇幻世界。
捷運、火車都收班後,走在空無一人的台北車站大廳,突然「咻!」眼際「滑」過一抹白影,驚詫之際,接著又是一聲刺耳的煞車聲,車站自動門迅速地開了又關,「白影」立刻被巨大的黑暗所吞沒。
沒搞錯吧,居然有人在台北車站大廳裡「尬車」?相對於記者的瞠目結舌,一旁的鐵路警察卻是司空見慣地說「又擱來啊!」有遊民最大娛樂就是「半夜在車站大廳騎腳踏車」,在寬敞又平整的大廳樑柱間穿來繞去,車站成了「遊」樂園。
車站裡騎車都是「於法不容」,只好跑給警察追,每次警察只能「目送」這位鐵馬客揚長而去,氣得乾脆把他的腳踏車上鎖,後來索性也擺了一輛變速腳踏車。
白天,這名遊民也會牽「愛駒」閒逛,看到鐵路警察就露出促狹的口氣說「阿SIR,我是用牽的不是騎的喔!」
步下一樓大廳,「地底」又是另一個光景。時過午夜,「藏」在車站裡各個角落的遊民或醒或睡、或躺或立;醒著的,有的打牌、有的天南地北聊天,在這裡什麼都可以聊,就是不聊「過去」,馱負著各自傷痕在既核心又邊緣的城市裡相濡以沫。
也有遊民就著停車場慘淡日光燈開卷閱讀,書背上還印著「三重市立圖書館」。面對記者的探詢,他淡然地說,書是上圖書館借來的,白天拆房子賺錢,晚上就「看書,沒事做啊!」不管外界理解、認同與否,這裡自有一套屬於夜晚的、非主流的運作模式。
一個車站,白晝與黑夜卻是兩個世界,但叫人不得不承認的是:午夜的台北車站,簡直是迷幻小說的最佳場景。
遊民也需要愛》摟流鶯 小旅館溫存【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遊民圈」都是陽盛陰衰,台北車站裡的遊民生態也不例外。令人好奇的是,成天以車站為家的男性遊民要如何解決性需求?據了解,台北後火車站附近低廉的小旅館就成了遊民與流鶯「各取所需」的所在。
車站裡的遊民男性居多,且近幾年來,遊民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中年甚至青壯的男性遊民,每晚都會到車站報到。
員警就目睹過,遊民會車站外的「疑似流鶯」的女子談價錢,談攏了就相偕前往後火車便宜的小旅館「休息」,雖然幾百塊對遊民是筆大數目,但省吃儉用「也要拚命湊出來」。
也有員警碰過,有遊民摟著中年女子得意介紹「這是我的『七仔』(女朋友)!」不過,才過了沒多久,這名女子又變成另一位遊民的女朋友;後來才知道,其實遊民口中的女朋友只是暫時的「露水姻緣」,其實大多是「站壁仔」(應召女),只是花錢買來短暫的溫存與「愛情」。
車站裡男性居多,也讓女遊民成為「少數族群」,鐵路警察都會特別關注女遊民夜晚的動向。先前車站就出現一位「七年級」的女遊民,鐵路警察不僅會為她指定「床位」,刻意與男性遊民隔開,一晚巡邏好幾次,「看她還在不在」。
有沒有男遊民為女遊民爭風吃醋?員警搖頭說,沒聽說過,「大概都『向外發展』比較多」。
遊民也要工作》舉招牌 一天賺幾百【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為了遊民,一度引發台鐵與社會局的緊張關係,最近社政單位也開始為台北車站裡的遊民進行輔導就業及安置;現在遊民最時興的工作就是街頭「舉牌」,一天三百元進帳,還有「呷好道相報」的遊民轉介其他遊民加入再「抽頭」。
遊民不一定「無業」,台北車站裡遊民不少白天都有「正職」,甚至還出現「西裝男」,白天去上班,晚上睡車站。不過,遊民最常做的就是到附近捷運、大樓工地幹粗活,或從事拆屋,多半是勞動性質。
不過,這一、兩年來,街頭突然「冒」出許多房地產的攬客招牌,房地產火熱,也意外為遊民帶來不少「工作機會」,成為遊民圈裡最熱門的工作。目前市場上的「行情」,一天站八小時只有三百塊元收入,雖然微薄,對遊民卻不無小補。
常常假日一大早,在台北車站東門就會聚集一群人,就是要去舉牌「打工」,「上工」的前一晚,遊民就會「相招」。有的遊民做久還會幫「老闆」介紹,一個抽五 十到一百元不等的佣金;遊民一天的工錢,通常就買兩瓶米酒跟一個便當「剛剛好」。不過,「抽頭」不合法,因此最近也被勞工局給「盯」上。
也有很多遊民則會被當人頭,有員警就開玩笑地說,「別小看他們喔,很多遊民都是『大老闆』!」當然都只是「空殼公司」;有些遊民以「販賣」身分證謀生,據了解,一張可以「賣」到兩千塊,如果在郵局有帳戶的就更值錢,身價立刻「飆漲」到兩萬元。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1931)
《城市之光》(City Lights)是英國導演查理·卓別林所執導的一部電影,也是由他所主演。《城市之光》被廣泛的視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的代表作之一。
劇情簡介
劇情圍繞卓別林(破產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看到一個雙目失明的貧窮女子在街上賣花。他愛上她時,女孩卻錯以為他是個百萬富翁。他碰巧拯救了喝醉想自殺的百萬富翁,富翁就當他是最好的朋友,當富翁酒醒後又不再記得他是誰。
流浪漢得知女孩的租金逾期未交,她和她的祖母是可能會被趕出公寓。他開始打小工,如清掃街道,並參加拳擊比賽,都是為了女孩。最終百萬富翁酒後支付了一千美元的租金而且還能為女孩的眼睛手術。不幸的是當富翁清醒過來時,流浪漢被錯誤地指控偷竊了錢。流浪漢被捕之前把錢給了女孩,告訴她自己要離開一小段時間。
幾個月後,流浪漢被釋放,並找到還在原地賣花的姑娘,她的視力已經恢復,和祖母開了花店,每次富人進入店舖,女孩都猜測他是不是她神秘的恩人。當流浪漢看到一束花躺在排水溝裡,他彎腰撿起來,又被兩個頑童所踢。女孩看到流浪漢試圖把花給她時候笑著對祖母說「我被征服了。」看到花從他的手中掉落,女孩伸手給他一朵花,但是她覺得他的手是熟悉的。「是你? 」她問,他緊張地點頭,然後問:「你可以看到了?」她微笑著回答,「是的,我可以看到了。」 英文原版
[編輯] 評價
曾經有許多電影導演認為《城市之光》是他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包括奧森·威爾斯、史丹利·庫柏力克、費德里柯·費里尼與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8E%E5%B8%82%E4%B9%8B%E5%85%89
查理卓別林:維基百科
小查理?斯潘塞?卓別林爵士,KBE(Sir Charlie Spencer Chaplin Jr.,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常用名:查理?卓別林,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後來也成爲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尤其在好萊塢電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爲孩童演員登臺演出到他88歲高齡逝世他在娛樂業從事了70多年的生涯。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他本人成爲了一個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衆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贊揚,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嚴格批判。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A5%E7%90%86%C2%B7%E5%8D%93%E5%88%AB%E6%9E%97
天生一對 The Funny Couple 1984
導演: 朱延平
演員:許不了/顏鳳嬌/小彬彬
節目介紹
故事是講許不了這個街頭流浪漢,生活有一頓沒一頓的,但是他一方面收留了流浪兒童小彬彬,一方面還賺錢幫助在路邊賣花的盲女顏鳳嬌,替她籌治眼睛的醫藥費。
結果他努力地把錢籌到,幫助她恢復雙眼,還開了家花店,自己卻甘願隱身不見;而小彬彬原來是有錢人的孩子,他們兩個相依為命的情感,也終將回歸正軌。
小小彬+黃渤 重現許不了「天生一對」【聯合報╱記者粘嫦鈺2009.12.22
小小彬的出現不但是偶像劇收視爆點,更引爆大導演朱延平的靈感,對孩童特別敏感的他,是當年小彬彬走上銀幕的推手,如今看到小小彬充滿亮點,內心暗叫「可遇不可求」,朱導說:「想重拍『天生一對』,這是當年許不了和小彬彬作品,現在讓黃渤和小小彬來演吧」。
請出新科金馬影帝黃渤配5歲小小彬,新鮮逗趣,朱延平:「要到大陸拍,格局拉大,25年前這齣戲創下高票房,小丑父子的坎坷命運,笑中帶淚,現在想重拍,時空全要改掉。」正在宣傳「刺陵」的朱延平坦稱:「正在宣傳期,馬不停蹄,但只要一回到台灣,我就要和小彬彬、小小彬約見面好好聊聊」。
朱延平曾一手打造巨星許不了,還有好小子系列,他說:「就是對小孩特別有感覺,見面之後希望有更多火花。」而小彬彬也對恩師感念有加,對小小彬到大陸和黃渤合作,他表示樂觀其成。
許不了:維基百科
許不了(1951年2月20日-1985年7月3日),本名葉鐵雄,台灣新竹市人(出生於基隆市暖暖區),台灣知名的喜劇演員,有「台灣卓別林」的美譽。
[編輯] 生平
1951年2月20日,許不了出生於基隆市暖暖區的一個貧窮家庭,這個家庭貧窮到經常只能以開水代替牛奶來餵養嬰兒時期的許不了。由於無力撫養許不了,許不了的親生父母把許不了送給新竹「愛樂夢酒家」(今新竹牧場樓上)領班兼魔術師葉清江。許不了的養母徐明珠,本為「愛樂夢酒家」歌女,婚後成為葉清江的魔術助理。許不了的本名「葉鐵雄」就是葉清江取的。
葉清江創辦了「華僑歌舞魔術特技團」,團員30人,以滑稽魔術絕活賣藝。該團曾經代表台灣到日本參加國際魔術大會。在壞脾氣的葉清江的教導下,童年時期的許不了學會吞火、雜耍、口技、魔術、吹奏樂器、打爵士鼓等本事。許不了6歲時,已經是葉清江的助手,頗受葉清江表演風格的影響。
許不了沒有什麼童年時光,只在新竹市立東門國民小學唸了一學期,就開始逃家、逃學,後來在「王中強特技團」學習魔術、雜耍、口技等各項絕活。許不了12歲時,開始學習舞台上的表演功夫,起初是練習撲克牌魔術,後來是練習吞桌球(把桌球塞到喉嚨裡,再把桌球吐出來);其功力之高,即使他喉嚨裡塞著桌球時,仍然可以喝水。其後,許不了與父親搭檔,巡迴台灣各地表演。由於許不了的師父的藝名為「大伯樂」,所以當時許不了的藝名也順理成章叫做「小伯樂」。許不了滿20歲前,徐明珠在埔里自殺身亡,葉清江早已再婚兩次。
許不了20歲時,在桃園縣一家歌廳表演,遇到他的滑稽魔術的愛好者蘇美燕,兩人進而結婚,蘇美燕成為許不了的魔術助手。夫妻兩人隨著葉清江的特技團,遠赴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表演。1973年,許不了服兵役,被分發到衛武營的「干城藝工隊」,蘇美燕被聘為干城藝工隊的雇員。1975年,許不了退伍,夫妻兩人繼續到處賣藝。
1977年初,從日本表演回來的許不了到南沙群島勞軍,忍不住在他搭乘的軍艦上展現他逗人發笑的才藝,受到同艦的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經理王曉祥的賞識。王曉祥寫了一封推薦函,告訴許不了,可以拿著它,去找中視節目部副理王世綱安排演出機會。許不了沒有主動去找王世綱。同年,台灣知名歌星鳳飛飛在高雄市藍寶石大歌廳作秀,當時鳳飛飛的專屬舞群「四騎士」一位成員因故不能上場,改由許不了上場。前去探班的王世綱,在藍寶石大歌廳的觀眾席上看到了許不了、方正與鳳飛飛的表演,加上同年許不了在「中華民國各界金門前線勞軍團」勞軍表演時表現突出,遂主動邀請許不了與方正進入中視,與中視簽訂基本演藝人員合約,成為中視基本演藝人員。許不了與方正進入中視的日期相距三個月。
與中視簽約後的許不了,最初接連在中視幾部電視劇中「跑龍套」。之後,許不了、方正、徐風、倪敏然與凌峰並為鳳飛飛主持的中視綜藝節目《你愛周末》(播映期間:1977年5月7日至1978年6月3日)的固定班底,許不了與鳳飛飛對演的魔術單元〈笑說魔術〉是該節目的一大特色。在中視午間閩南語連續劇《雷峰塔》(播映期間:1977年4月18日至1977年5月16日)裏,許不了扮演主角許仙的書僮「許不了」而成名,故改藝名為「許不了」。1978年7月9日,鳳飛飛主持的中視綜藝節目《一道彩虹》(播映期間:1978年7月9日至1980年5月4日)開播,許不了與方正擔任該節目固定班底兼助理主持人,三人經常在該節目中聯手搞笑。閒暇之餘,許不了會抽時間去拜訪台北市私立基督教伯大尼育幼院,與院童一起玩,變魔術給院童看,並捐贈新台幣20萬元支票一張給院方。
1979年,許不了自組勞軍團,赴金門前線勞軍,自費新台幣70多萬元打點團內其他藝人的機票費、通告費等;同年,許不了因參演中國電影製片廠軍事教育電影《成功嶺上》而無法上《一道彩虹》的通告,被中視認定違約而遭罰「停演電視一年」。許不了在《成功嶺上》中的優異表現,讓他一炮而紅;從此,許不了便以主角身分演出電影,影片邀約總是接連不斷。1980年,他參演朱延平首次執導的電影《小丑》轟動大街小巷,造成一股「許不了旋風」,而片酬也飆漲至新台幣兩百六十萬元;同年,許不了與方正合演電影作品《小魚吃大魚》,兩人成為好友。由於許不了本身所俱有的草根性及早年累積的喜劇表演基礎,搭配所營造的悲喜劇的表演風格,讓他在演藝工作獲得極大的成就。後來,許不了與朱延平合作的一系列電影,更得到觀眾們的認同,甚至於連掛名客串演出的影片都很賣座,如同成為「票房保證」一般。
但是,「許不了旋風」成形後,許不了成了黑道眼中的「搖錢樹」(在秀場上,許不了只要單獨雜耍與口技就可以支撐票房,不像鳳飛飛還要搭配舞群與樂隊),成了他晚年悲慘生活的根源。在早期台灣演藝圈與黑道的糾結不清下,再加上許不了成名後累積的人情壓力,使得許不了被槍械與人情債押著,不斷四處奔波、軋戲,日夜顛倒,免疫力下降,許多病痛隨之而來。為了不斷趕通告,許不了飲酒、注射止痛藥來迅速提振精神與紓解病痛,因前者而罹患酒精性肝炎,因後者而染上B型肝炎與毒癮。另外,許不了欠下大額的賭債。蘇美燕不堪這種生活,而與許不了離婚。1984年1月,許不了參演中視連續劇《降龍羅漢》時,王世綱帶許不了去醫院作健康檢查,證實許不了已經因飲酒過量而罹患肝硬化。之後,許不了陸續併發十二指腸潰瘍、胰臟炎、黃疸、紅血球過多等疾病。
依據朱延平的描述,許不了的晚年生活是這樣的:許不了在製片廠時,經常會逗大家開心,是個很快樂的工作夥伴;但是他返家以後,經常獨自喝酒解悶直到天亮,喝醉了就放聲大哭。他的朋友們勸他住院接受完整治療,他卻經常在住院期間趁機逃出醫院,因為他不喜歡住院,他認為住院的生活就像坐牢。他不信任西醫,只相信他成名前結交的朋友們給他服用的中醫藥方;他服用那些藥方之後,健康狀況有些好轉,但是他又開始飲酒。這些情況反覆下來,導致他的病情惡化。
許不了參演他與朱延平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小丑與天鵝》時,在正式開拍一場在路邊攤喝酒的戲之前,他喝醉,抱著朱延平大哭,說自己活不久了,懇求朱延平代為照顧他的兩歲大的小女兒。1985年7月2日深夜,許不了嘔吐不已,被送進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最後,1985年7月3日,《小丑與天鵝》上映前三天,許不了因酒精性肝炎導致心臟衰竭而病逝,僅得年34歲。其命運正如台語諧音「苦不完」的藝名一樣。
1979年至1985年間,許不了共參演64部電影,部份電影史學者稱此六年之間為「許不了時代」。許不了參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是1985年6月在台北市「中正國宅」開拍的群龍電影公司《寶貝家庭》。他病逝之後,群龍電影公司找替身演員接替他的遺缺,拍完《寶貝家庭》。1985年7月27日,《寶貝家庭》上映日,群龍電影公司舉辦許不了公祭儀式。公祭結束後,許不了被安葬在台北縣三芝鄉。
[編輯] 家庭
許不了曾與三位女性有婚約,育有兩男兩女。
周姓女子:初戀女友
周明增(後改名周博均):往演藝圈發展。神似父親的臉龐與諧趣風格出道,演出不少知名喜劇。但是,曾因為酒後駕車及持有毒品,而風波不斷。
蘇美燕:第一任妻子
葉明樂:往傳播業發展。
陳秀霞:第二任妻子
葉蓉庭:往演藝圈發展。
[編輯] 演藝作品
[編輯] 電視
[編輯] 綜藝節目
1977年:《你愛周末》中國電視公司
1977年:《一道彩虹》中國電視公司
[編輯] 連續劇
1977年:《雷峰塔》中國電視公司
1984年:《降龍羅漢》中國電視公司
[編輯] 電影
[編輯] 導演
1981年:《雞蛋石頭碰》
[編輯] 演員
1979年:
《樓上樓下》
《功夫大拍賣》
《傳奇人物廖添丁》
《成功嶺上》
《三十七計》
《祝老三笑譚》
《丐幫傳奇》
《醉魚 醉蝦 醉螃蟹》
《要命的小方》
《怪拳 怪招 怪師傅》
1980年:
《天才蠢材》
《真假大亨》
《小丑對紅唇》
《古寧頭大戰》
《小魚吃大魚》
《舞拳》
《大人物》
《套房出租》
《小丑》
1981年:
《瘋瘋狂大發財》
《雞蛋石頭碰》
《大小姐與流浪漢》
《掃蕩大賭場》
《東追西趕跑跳碰》
《瘋狂世界》
《傻丁立大功》
《美人國》
《四個臭皮匠》
1982年:
《新濟公活佛》
《新西遊記》
《黑獄大逃亡》
《神劍動山河》
《糊塗妙賊立大功》
《浪子 名花 金花黨》
《傻搭檔》
《行船人的愛》
《紅粉遊俠》
《紅粉兵團》
《酒色財氣》
《傻丁有傻福》
《開心一級棒》
1983年:
《四傻害羞》
《情報販子》
《進攻要塞地》
《迷你特攻隊》
《寶貝尋寶記》
《火龍任務A計劃》
《聰明學生笨老師》
《女學生與機關槍》
《大集合》
《一九八三大驚奇》
《王哥柳哥》
1984年:
《男人真命苦》
《天生一對》
《獵艷高手》
1985年:
《打鬼救夫》
《快樂寶貝》
《少爺兵》
《八番坑口的新娘》
《醜小鴨》
《小丑與天鵝》
《寶貝家庭》
[編輯] 唱片
1981年:滾石歡樂英雄系列第二輯《方正、許不了:歡樂大兵專輯》,台灣:滾石有聲出版社。
[編輯] 資料來源
梁昆傑 製作,方笛 旁白,中國電視公司特別節目《一個小丑的故事:許不了回顧專輯》,中視無線台1985年首播(日期不詳),中視綜藝台2007年12月27日重播。
葉龍彥,〈許不了小傳(1951-1985)〉,《竹塹文獻雜誌》,2002年4月23日。
〈周明增命運遺傳許不了〉,TVBS新聞,2004年10月18日。
〈台灣的卓別林—【許不了】〉,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8%B1%E4%B8%8D%E4%BA%86印度電影《流浪者》Awara (1954)
導 演: 普利特維?拉茲?卡普爾
編劇:
Khwaja Ahmad Abbas ....dialogue (as K.A. Abbas)
Khwaja Ahmad Abbas ....screenplay (as K.A. Abbas)
Khwaja Ahmad Abbas ....story (as K.A. Abbas)
V.P. Sathe ....story
主 演:
普利特維?拉茲?卡普爾
納爾吉司?杜特
拉茲?卡普爾
上譯廠叢連文/白景晟/白玫/張桂蘭等經典配音
劇情簡介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的是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紮卡有罪,紮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對法官進行報複,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趕走了懷孕的妻子,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紮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遇上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墜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紮卡在繼續逼迫他,而當他面對親生父親時,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
影片幕後
“流浪者”是由卡普爾家族第二代傳人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裏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流浪者》公映後,轟動一時,並于1953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
說到本片不得不說1955年爲本片配音的那些中國的藝術家們。片中爲拉茲配音的是那時剛剛20歲出頭的演員叢連文。叢連文後來又爲《好兵帥克》、《一仆二主》等影片的男主角配音,也受到了好評。七、八年前,叢連文患上了膀胱癌,一直在家養病。除叢連文患上癌症,當初擔任過《流浪者》譯制工作的人大都已離開人世了。翻譯尹廣文、譯制導演徐明、爲拉貢納特法官配音的白景晟已故去多年。白景晟爲許多著名的前蘇聯電影配音,如《海軍上將烏沙闊夫》、列寧、斯大林等等。爲拉茲母親配音的白玫是老一輩的電影配音演員,她也在前幾年去世。爲小麗達配音的張桂蘭2001年不幸去世,“阿信”是她用聲音塑造的最爲膾炙人口的“人物”。 本片是筆者童年的最愛,“阿巴拉古”的旋律相信曾經挂在與筆者同齡人的口邊。強烈推薦給大家“流浪者”,一定要買D9版本,否則對不起這樣一部經典名片。
影片評論
印度電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進入中國。《流浪者》和其主題曲“拉茲之歌",在中國最轟動的時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難經曆之後。
《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級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這當然是影片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後中國人的共鳴,自有其深刻的曆史淵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61.html?tp=2_11 47個流浪漢種
作者:李佳穎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09日
這是李佳穎在聯合報副刊上連載的47種流浪漢,搭配47幅插圖,一本風格特異的圖文書。
李佳穎以最低限文字(每則一百五十字)勾勒流浪漢身形,他們長相千奇百怪,卻都有一種頹廢的姿態,搭配後設味道濃厚的語言,給讀者帶來各式各樣的反思:有偽裝成一般人的流浪漢、喃喃自語但從不說「我」字的流浪漢、豢養流浪貓的流浪漢、被上帝趕盡殺絕的流浪漢、辯稱地下道收訊差所以沒人打電話給他的流浪漢……。
流浪漢姿態各異,說出的話像讖語,又像詩。荒誕、幽默、戲劇張力十足的敘述,帶讀者觸碰「人性」、「存在」、「情感」、「孤獨」等話題。
本書特色
1.插圖繪者張雙鳳是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新銳插畫家,特殊的風格有異於其他繪本,畫面遊走現實和奇想間:牆上浮現的臉孔、紙箱伸出捧著花束的手掌、圖騰般的眼睛……,略帶歐風的47幅插畫,誘引讀者對「流浪」產生更多想像。
2.李佳穎首部小說集《不吠》獲王德威、唐諾等學者作家大力推薦,現在,李佳穎以圖文書形式延續其獨樹一格的文風,以最簡練語言呈現流浪漢對話,卻引人反覆思索,藏在他們對話底下的深層涵義,這群流浪漢是世上最「意在言外」的表演者。
作者簡介
李佳穎一九七七年夏天生於台北。交通大學外文系畢,現就讀科羅拉多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著有短篇小說集《不吠》(木馬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2347
流浪藝人>百度百科
是指沒有任何學曆或者文憑,憑借自身的某項特殊的技能或者本領來謀生的人,
流浪藝人和乞丐不同,乞丐是無償祈求別人幫助的人,而流浪藝人自身具備其他人所沒有的某項特殊技能。所以流浪藝人應該得到尊重。比如我們知道的《二泉映月》的創作者“阿炳“。他是民間藝人,也算是流浪藝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993647.html?tp=8_11
街頭藝人>百度百科
街頭藝人指在街頭的公共場所爲公衆表演拿手絕活的藝人,包括一些音樂家、畫家、行爲藝術家等。通常是爲了取悅路人並獲得捐贈。表演形式繁多,例如演唱,樂器演奏,作畫,雜耍表演等等。在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有街頭藝人的表演。他們的表演又被稱爲街頭藝術。
在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有街頭藝人的表演。 他們的表演又被稱爲街頭藝術。 街頭藝人比較傳統藝術表演者有分別,後者會出現于室內場地。 而街頭藝人表演的場地是免費的,未必得到當局認許,經常會因爲阻街被票控。
http://baike.baidu.com/view/810234.html?tp=0_11
街頭文化>百度百科
概述
街頭文化有五個重要的元素
街頭文化的構成COSPLAY
服飾
塗鴉
街舞
rapper
Hip-HopDJ
特技單車
滑板
直排輪滑
滑板車
街頭籃球
街頭足球
日本街頭文化原宿文化
街頭?流浪——街頭音樂、街頭音樂家及其他
街頭品牌Number(N)ine
BAPY
Abercrombie&Fitch
FRED PERRY
X-LARGE
Y-3與山本耀司
Neighborhood
super lovers
loverhouse
Hectic
BEAMS BOY
PAUL FRANK
BAPE
UNDERCOVER
VISVIM
stussy
supreme
evisu
TRIBAL
FUBU
概述
街頭文化有五個重要的元素
街頭文化的構成 COSPLAY
服飾
塗鴉
街舞
rapper
Hip-HopDJ
特技單車
滑板
直排輪滑
滑板車
街頭籃球
街頭足球
日本街頭文化 原宿文化
街頭?流浪——街頭音樂、街頭音樂家及其他
街頭品牌 Number(N)ine
BAPY
Abercrombie&Fitch
FRED PERRY
X-LARGE
Y-3與山本耀司
Neighborhood
super lovers
loverhouse
Hectic
BEAMS BOY
PAUL FRANK
BAPE
UNDERCOVER
VISVIM
stussy
supreme
evisu
TRIBAL
FUBU
[編輯本段]概述
一說起街頭文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HIP-HOP,從某種程度上說,HIP-HOP確實也已經成爲了街頭文化的代名詞。 90年代後期,街頭文化隨著哈韓哈日的潮流進入中國年輕人的視野,掀起嘻哈熱潮,到了21世紀,街頭文化深入傳播到中國的各大城市,對于新世代的潮人型人來說,街頭文化已經成爲型酷和時尚的象征,也成爲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編輯本段]街頭文化有五個重要的元素
分別是服飾、街舞、Hip-HopDJ、唱白(MC)和塗鴉。一般人最容易想起的一定是那些尺碼超大、寬松隨意的嘻哈服飾,還有有型有款的街舞,因爲這些比較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比較容易接受和學習。
街頭文化有很多,幾乎在街頭任何的藝術都可以成爲街頭文化.近代的街頭文化在20世紀的70年代得到發展,集中在歐美地區,特別是美國的街頭時尚熱火時區,出現的街頭音樂RABRAP(說唱音樂)、搖滾音等。還有街頭舞蹈街舞、滑板族、滑旱冰。伴隨出現的是街頭服飾、塗鴉等。
現在的街頭文化打破傳統,打扮誇張。形象突出特點。這些特點使年輕人喜愛而且傳播很快一下在世界各地紮根。在我們的亞洲,先在日本和韓國出現的說唱組合,然後出現跳街舞的舞團,然後在基礎上出現一些說唱的組合會跳齊舞和簡單的高難度動作。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460.html?tp=1_11
流浪漢小說>百度百科
流浪漢小說(La novela picaresca)又稱“饑餓史詩”或“消極抗議文學”。
16世紀在西班牙開始流行的多以流浪漢爲主人公,以他們的生活爲題材的小說。
這類小說描寫城市平民的生活,並通過城市平民的眼光對各階層人物加以諷刺。
16世紀中葉,隨著美洲殖民地的建立,西班牙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對外貿易十分興旺,致使大批本國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産,淪爲無業遊民。加之社會上冒險之風日盛,流浪漢遂成爲一個龐大的社會階層。流浪漢小說便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産生。1554年,《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Lazarillo de Tormes,全名La vida de Lazarillo de Tormes y de sus fortunas y adversidades,漢譯《小癩子》)開了流浪漢小說的先河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由于家庭不幸,不得不給一個瞎子引路,從此開始流浪生涯。爲了生存,小拉撒路先後換過不少主人,曆盡世態炎涼。作者通過小癩子的生活遭遇,揭露封建社會中僧侶教士的貪婪自私、道德敗壞與貴族紳士的虛僞無聊和假充闊氣。小癩子從一個貧苦兒童經過生活的磨練最後成爲一個老練狡猾的騙子手的過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此後陸續出版的流浪漢小說有M•阿萊曼(Mateo Alemán y de Enero)的《古斯曼•德•阿爾發拉切》(Guzmán de Alfarache)、烏維達(Francisco López de Úbeda)的《流浪女胡斯蒂娜》(La pícara Justina,全名Libro de entretenimiento de la pícara Justina)、克維多(Francisco Gomez de Quevedo y Villegas)的《騙子外傳》(Vida del Buscón,全名Historia de la vida del Buscón, llamado Don Pablos, ejemplo de vagamundos y espejo de tacaños)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3326.html?tp=1_11
流浪者之歌>百度百科
獨奏曲
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爲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面,並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相當完美的結合。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
全曲共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爲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郁,以變奏和反複做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在這部分,管弦樂並不太明顯,始終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爲主題。
第三部分:稍爲緩慢的緩板,2/4拍子。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旋律廣爲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變爲極快的快板, 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爲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遊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于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作者簡介: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時即學習小提琴,十歲登臺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畢業後在歐美各地巡回演出並大受歡迎。其演奏技藝精湛,音色甜美純淨,因而它被後人稱爲“帕格尼尼再世”。與他同一時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魯赫、聖-桑、維尼亞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創作小提琴作品題獻給他。
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獨奏曲和協奏曲,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代表作品爲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卡門主題幻想曲》、《阿拉貢霍塔》等。
同名電影 Dom za vesanje
更多中文片名:茨岡人的時代、吉普賽人的時代、天倫劫
更多外文片名:
Tempo dei gitani, Il.....(Italy)
Time of the Gypsies
國家/地區: 英國 / 意大利 / 南斯拉夫
演職員表
導演: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 Emir Kusturica
編劇: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 Emir Kusturica
Gordan Mihic
主演:
Davor Dujmovic ....Perhan
Bora Todorovic ....Ahmed
Ljubica Adzovic ....Khaditza (Grandmother)
獲獎情況
1989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0年法國愷撒獎提名最佳外語片
劇情介紹
吉普賽男孩貝漢,爲了醫治妹妹的跛腳到鎮上看病時,被誘拐加入族長得扒竊集團,前往意大利以偷竊、乞討及販賣嬰兒維生,還天真的以爲那些騙子都是好人。很快就學會了斂財伎倆的貝漢,衣錦還鄉後竟然想以賣掉女友腹中胎兒作爲娶她的條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387.htm
吉普賽人>百度百科
民族起源
遷徙
人口分布
生活方式
羅姆人和塔羅牌
現狀
總結
吉普賽人(Gypsies)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
深色皮膚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現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爲主。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爲,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並到達澳大利亞。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爲加傑人(「外人」之意)。
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爲業。婦女從事蔔筮、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獸醫學問世以前,很多農民依靠吉普賽的家畜商人指導牧群的養護管理。雖然現代吉普賽人仍四處流浪,但他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進步。他們乘坐帶有大篷的汽車、卡車和拖車旅行,以出售舊汽車和拖車代替了家畜販賣。不鏽鋼炊具的大量生産淘汰了補鍋業,一些城市吉普賽人成爲汽車技工和修理工。流動馬戲團和娛樂場所爲現代吉普賽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如馴獸師、小吃攤販和算命仙。
吉普賽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婦、兒女和至少一個已婚兒子及其妻小組成。婚後,夫婦與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學會婆家的規矩。理想的情況是,兄長准備分居時,弟弟已准備結婚,將與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給女方父母聘禮,是吉普賽人婚姻的主要特點。吉普賽人維特薩(vitsa,宗族)的領導權要由最能體現吉普賽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這種人善于運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決爭端,能爲自己的女兒商定滿意的聘禮,而且能巧妙地與吉普賽人和加傑人做生意,認真遵守吉普賽的傳統。普遍流傳的「吉普賽王」這一故事性的想法無疑部分來自維特薩首領的形象。維特薩的領導權不一定世襲,優柔寡斷或失敗的首領會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個維特薩內的若幹家庭抛棄原來的首領,加入另一個更有威信的宗族。
歐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賽居民集團,他們遵守很多吉普賽習俗,從事傳統的吉普賽人的職業,講吉普賽語,但受當地語言很大影響。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爲「辛特」人,認爲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真正」吉普賽人按照他們在歐洲固定流動區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幾個居民集團。在巴爾幹和中歐的,叫卡爾德拉什人(Kalderash),占全部歐洲和北美吉普賽人的大多數;流動在伊比利半島、北非和法國南部的叫吉塔諾人(Gitanos),在法國、亞爾薩斯和德國的,叫馬努什人(Manush);每一種人又以定居的地點進一步加以區分。由于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注冊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點)以及在社會和政治上長期受歧視,確切估計他們的人數相當困難。全世界的吉普賽人約爲200∼300萬,20世紀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歐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區。
“吉普賽”一詞源于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誤以爲羅姆人來自埃及,于是稱之爲“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
……………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287.html?tp=0_01
流放>百度百科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並以此維護社會和統治秩序。作爲一種刑罰,流放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放刑罰在我國起源很早,並且沿用曆史悠久,從遠古流放之刑出現,到清末被廢除,曆經了幾千年。
流放之刑的起源雖然很早,然而遠古以來多是零星出現,到秦漢時代才逐漸形成體制,直到南北朝後期流刑開始進入五刑體制,占據其中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隋唐之際,以徒流刑爲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確立。自此,流放之刑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中國刑罰史上,並一直影響到清末。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繁榮的農業文明國家,大多數人被束縛在土地上,安土重遷。人們普遍強調家族主義,子多福多。兒孫滿堂,四世同堂,成爲多數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無論是誰,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罰,一定被認爲是一件極爲不幸的事情。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流放是十分獨特的政治現象,被統治者自詡爲一種仁慈的刑罰。所謂“不忍刑殺,流之遠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從而體現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但爲了使流放刑起到降死一等重刑的作用,曆代統治者煞費苦心的變換流放的方式,創造了花樣翻新的流放形式。與此同時,曆代統治者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對于流放地點的選擇也費盡心機,西北絕域、西南煙瘴和東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島都先後成爲過流放地,形成了曆代不同的流放標准,造就了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處。
http://baike.baidu.com/view/861153.htm
流亡:維基百科
流浪者 Dante流亡或逃亡,指任何人或團體,因為自然災害、受到侵略、迫害或其他負面因素而離開出生或定居的國家、地區。流亡未必指在國外流亡,如唐玄宗幸蜀,也可以稱做流亡。強迫他人流亡的刑罰稱為流放。
[編輯] 中國古代的流亡
流放的記載很早,《尚書》〈堯典〉稱:「流宥五刑」、「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1]。《尚書》又稱:“成湯伐桀,放於南巢”。
清初多流放罪人至東北盛京、寧古塔、尚陽堡,尤以漢人居多。順治十二年(1655年)以「寧古塔地遠嚴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改為「將遼東各地量其遠近,酌罪輕重,以為徙所。」但順治十四年(1657年)南闈科場案發,方拱乾舉家數十口判徙寧古塔。
流放是生死搏鬥的歷程,罪犯身心皆承受極大痛苦,多病死途中。清代刑律規定“限日行五十裏,若三千裏限二月;二千五百裏限五十日;余准是。”流人每天的食物,均由當地政府供給,犯人經常受到擔負遞解任務的解役兵丁肆意虐待,動輒遭受打罵。即便抵達戍所,貧苦、飢餓等一再威脅性命。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裏皆茫茫白雪。”
但也有不少文士,天性樂觀,不以放逐為惡,在當地從事教育事業,如清初因通海案放逐至寧古塔的楊越,「伐木構室,壘土石為炕,出餘物易菽粟。民與習,乃教之讀書,明禮教,崇退讓,躬養老撫孤。」[2]依《大清會典事例》,清初遣戍東北,有捐馬、修城、認工等放歸方式。
[編輯] 被視為正在流亡者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方勵之
王軍濤
王丹
王有才
方覺
黃長燁,北韓思想家,1997年出走
陳用林,前中國外交官,2005年5月26日出走
[編輯] 曾經流亡的人物
晉文公
金大中
金日成,1925年,他隨父親逃亡到中華民國
卡斯特羅,在古巴總統巴蒂斯塔宣布大赦後,他流亡美國、墨西哥
他信
[編輯] 注釋
1.^ 《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卷3,頁40。
2.^ 《清史稿》,卷499〈楊越傳〉,頁13800。
[編輯] 參見
流放
投誠
流亡政府
軟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4%BA%A1
流放的過客
作者:慕爾(Richard J. Mouw,富勒神學院校長)
翻譯:孫以理
[原刊載於《今日基督教》2000年四月號]
一九八○年代起,美國神學界出現逆轉現象:一向定睛天上家鄉的福音派信徒,開始積極關懷地上家園;而早先以塑造大眾文化為己任的教派,反過來宣揚「客旅」理念。
本文作者認為,這種轉變表面看來是神學上的進步,但他憂心兩方都缺乏深刻的神學反省。
本刊除詳介慕爾這篇文章,另邀三位本地教牧、宣教士回應。
我必須承認:我們北美基督徒自視為「流放」之民(編按:即來十一13所稱的客旅、寄居者),對於這點,我的感覺著實錯綜複雜。我不會為這基本概念和人爭辯,因我確實相信:流放的概念應該是瞭解教會使命的一個中心課題。我個人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深受門諾派神學家尤德(John Howard Yoder)著作的影響。他使我確信對於今日從政的基督徒而言,舊約中的最佳典範,是那些身處異教環境、卻一心忠於神旨意的人:例如,約瑟在法老的宮中秉公行義,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面前為受壓迫的同胞求情,末底改為拯救同胞不至毀滅而捲進宮庭的陰謀。
但是我也明白,談論流放的思想,可能成為免於行動的藉口。在我成長的福音派環境裡,我們對流放的思想極端重視,強調要為抵達天家的日子預備好自己。這個主題清楚浮現在我們所唱的詩歌裡:「我有更美家鄉,在山的另一邊,在那佳美之地,我們永不衰老」;「主阿,哦主阿,哦求你記念我,在那天上天」;「這世界非我家,我無一定住處」。這類聖詩,不大能鼓勵我們從事今生今世的社會改革。
八○年代,福音派在公眾領域,改採較為積極的角色,於是我們開始貶低流放的主題。的確,在九○年代初期,當「倫理與公共政策中心」探討福音派參與「宗教新右翼」(Religious New Right)運動的意義時,他們所出版的學術論文集就取名《不再流放》。這一書名巧妙地捕捉了新行動的意圖。福音派--至少現在試圖影響公眾生活模式的這些人--不再認為自己在世上是客旅。事實上,我們最著名的一個行動機構,就有著十足非流放的名字:「道德多數團體」(Moral Majority)。這樣的論調也開始出現在詩歌裡。以前我們頗為謙遜的唱,但願每個人的光,不藏於斗底下,這麼唱就滿足了。現在,我們卻熱情地大唱:「哦主發光!讓這地充滿父神榮光。」
我天生較悲觀的一面,使我懷疑許多福音派人士,並沒有經過多少神學反省,就一頭栽進「不再是過客」的狀態。八○年代的趨勢,諸如應要求即可墮胎、電視上充斥雜交的性畫面、公立學校摒棄信仰教育等等,使得大眾文化幾乎完全失控。福音派意識到這是個機會,可以在公眾事務上帶來正面影響;但是當我們愈來愈活躍時,很自然就放棄舊的意象,而採納新的。
馬士丹(George Marsden)觀察從十九世紀過渡到二十世紀,對福音派來說有點像移民經驗。這種轉變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從對基督教福音派相當友善的文化,轉移到對我們公然敵視的新處境。這種文化上的遷移,導致神學上的改變。福音派在過去,展望美國的未來時,總是充滿榮耀的基督徒遠景,像新耶路撒冷那樣榮耀,然而現在他們的下一代,在參加聖經預言的特會時,卻只能以末世的角度來詮釋美國文化。
不過在二十世紀中,歷經前幾十年的文化疏離之後,許多福音派人士在八○年代,試圖回復「聖潔國度」的想法,但是對於這一觀念上的轉變,卻沒有闡述多少神學理由。數十年來,我們的文化觀可以下列三個特點來界定:餘民式的教會觀、道德上的「超越和敵對」、末世性的未來觀。現在突然地,我們建造起超大型教會,談論道德大多數以及如何制定策略以贏得文化之戰--這些轉變,大多未經過嚴肅的神學思考,我們不曾深思:何以福音派現在看事情如此不同。
是流放還是藉口
……………
http://galilee.campus.org.tw/this_world_is_not_my_home.html
流浪漢原理
設法去配合趨勢,而非妄想趨勢來符合策略。
流浪漢原理是《亞當理論Adam’s Theory》 Welles Wilder著‧ 書裡導入觀念的一個譬喻,我很喜歡這個原理,它也不只在亞當理論中使用,實質上,它是心理面上的主軸,長時間應用下來,流浪漢原理就成為我進出股票的準則。
以下非《亞當理論》原文。
一個流浪漢身無分文,現在人在臺北想到南部。好不容易偷進火車月臺,總算找到一列開往高雄的車子。嗯,『沒錯!』他瞇著眼,在月臺上看著那〈臺北←→南部〉的車牌,這是一列往南部的車子。
他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流浪漢,流浪的時間很久了,吃過很多苦頭。經驗告訴他,雖然已找到了往高雄的車子,但先不急著上車。之前他曾經有過上了車之後,車子往後開,到八堵去換車頭的。有一次還開到宜蘭;是他看錯車牌了。很多時候上了車,等了老半天,車子也不動。開車時間沒到。經驗累積多了,流浪漢坐車就有他遵行的道理。車子不動,他不動。
車子動錯邊,他馬上下車。到宜蘭那次,過了八堵,他就覺得不對了,可是他沒下車。
到瑞芳時,他已確定車子開錯邊了,他還是沒下車。一直死撐到宜蘭,最後辛苦的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回到臺北車站。
現在,就算是車子動了,流浪漢也還要再確定方向對嗎?看看車牌對嗎?
火車已在月臺移動了,流浪漢這纔身手敏捷的跳上車。
現在,他坐錯的機會少了,可是有時還是會神智不清的坐錯邊,但是現在只要他一發現錯了,就會立刻跳車,至少下一站一定下車,他再也不會死撐到最後再來悔恨。
流浪漢原理,就是隨車而動。
當您確定方向,確定車次,剩下的就是等它動。所有的股票不會動得您不知不覺,您一定會知道,一定有其徵兆,動了,真動了,動的方向也對,您再不慌不忙地進場。萬一錯了,二話不說,立即出場,最忌,再看一下、再等一下.......
如果,它動了,您進場了,結果動一動又不動了,也要立即出場,表示進場時間不對,它不是真的啟動。這就是流浪漢原理最基本的操作原則,行情一定要先動我才動,不對,馬上砍單,再伺機而動,夠簡單吧;所有最精奧的心法,都是最簡單的道理。
流浪漢原理其實包含了進出,把它介紹在入市這部份的用意是,最好的操作策略,是等行情啟動了再行動。通常人們費盡心力推算高低位置,最後也只是當參考 ( 因為,我們通常是做不到的 ),大部份的情形下仍是要以盤面上所表現的強弱為觀察重點。至於盤勢要到什麼程度才算啟動,以流浪漢原理的操作法來說,怎樣才是進場時機?
接下來我們進入實務的說明。
………………
請參考『甘氏矩陣圖/價格篇』-基礎角度分割進場法
http://blog.udn.com/rm35p4/160874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