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機器》(北京商務,1999)?不可能!【維基百科】下面的機器人界說否定了「人是機器」:
「一個機器人可以包括一個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連結,而且這個連結不是由人類直接控制的。機器人的動作也許是電動機或是驅動器(也稱效應器)移動一隻手臂,張開或關閉一個夾子的動作。此種直接而詳盡的控制跟回饋也許是由在外部或是嵌入式的電子計算機或是微控制器上運行的程式提供。根據這個定義,所有的自動裝置都算機器人。另一方面,機器人也泛指「機器構成的人」,或是像動物的自動機器。真實的或虛構的機器都包括在內。機器人也泛指在工作或娛樂中直接取代人類或動物的機器。機器人的這個意思就是「仿生(模仿生物)的機器」。很少有人將一臺高度複雜的現代洗衣機稱為機器人,也許就是因為此機器不夠擬人。 還有些人只將高度自動的機器或者電腦程序稱為機器人。這種分法排除了大部分的機器。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研究的目標一直是不斷提高自動的程度。 雖然人們常期望高度精密的機器人,機器人的基本元素其實十分簡單。結合多種電子計算機與電機系統就能表現出相當的精密性。
今天,對人類來說太髒、太危險、太困難、太反覆無聊的工作,往往都由機器人代勞。工業流水線就用了很多工業機器人。機器人也多用在清理有毒廢棄物、太空探索、石油鑽探、深海探索、礦石開採、搜救等等。在人們的理想中,機器人也可望成為人類生活的伴侶。日本Sony公司推出的「Aibo」機器寵物就是一個實例。
科幻小說中對機器人行為的描述,以科幻小說家以撒·阿西莫夫在小說《我,機器人》中所訂立的「機器人三定律」最為著名。艾西莫夫為機器人提出的三條「定律」(law):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三定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類不受傷害,但艾西莫夫在小說中也探討了在不違反三定律的前提下傷害人類的可能性。在現實中「三定律」成為機械倫理學的基礎,目前的機械製造業都遵循這三條定律。」
乖乖!現實的機械製造業都遵循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反倒是他的同行和影視動漫等、不遵循。
你們都離題了吧!《人是機器》是拉美特里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 (1709~1751)的著作,他是「用有感覺﹑有精神的活的有機機器的新概念來說明人」,由於一般哲學史較少介紹他的生平和思想,本台特貼胡景釗之文:
拉美特里是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開創者﹑醫生。1709年12月25日生於布列塔尼省聖馬洛一個富商家庭。他初學神學﹐後因厭惡轉而學醫。173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隨即到萊頓拜名醫 H.波爾哈維為師﹐深受機械主義醫學思想的影響。回聖馬洛後一面行醫﹐一面翻譯老師的主要著作﹐積極傳播他的學說。1743~1745年在法蘭西近衛團任軍醫﹐曾患熱病。他根據對自己病情的觀察﹐得出人的精神活動決定於人的機體組織的結論﹐並以此作為他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心靈的自然史》(1745)的主題。這部書一出版就引起僧侶和當局的狂怒﹐被下令焚燬﹐他只好流亡荷蘭。1747年他在荷蘭匿名發表他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著作《人是機器》。書中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連當時較為開明的荷蘭人也激烈反對。1748年他應標榜實行“開明專制”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請遷居柏林﹐被任命為皇家科學院會員和御醫。他在普魯士出版了《人是植物》(1748)﹑《伊壁鳩魯的體系》(1750)和《幸福論》(1750)等一系列著作。除了這些主要的哲學著作外﹐他還寫過一些論戰性的諷刺作品和醫學論文。1751年11月11日他由於在自己身上試驗新的治療方法而卒於柏林。
拉美特里繼承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笛卡爾﹐R.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想﹐在法國第一次提出系統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統一的物質實體是唯一的存在﹐運動同廣延一樣是物質的本質屬性。他用能自我創造的自然代替有智慧的造物主上帝﹐反對笛卡爾的二元論和 殭死的物質觀。拉美特里從物質具有運動力和創造力的根本觀點出發﹐批判地繼承了笛卡爾的“動物是機器”的思想﹐並進一步得出“人是機器”的結論。他肯定笛卡爾只以物質的原因說明動物的基本觀點﹐但不同意笛卡爾把動物看成是沒有感覺能力的簡單的自動機。他主張用有感覺﹑有精神的活的有機機器的新概念來說明人。他提出的“人是機器”的概念主要認為人的身體狀況毫無例外地決定人的心靈狀況﹐人的機體組織則是類似鐘錶那樣純粹由物質的機械規律支配的自動機。
拉美特里運用大量當時醫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科學材料﹐論證人的心靈對人的機體組織特別是對人腦的依賴關係。在他看來﹐外界對象刺激感覺器官中的神經﹐由神經腔中一種精細的物質“元精”將運動傳入大腦﹐達到感覺中樞﹐感覺心靈在這裡接受各種感覺。感覺能力是記憶﹑反省﹑想像﹑感情﹑判斷﹑意志等心靈的其他各種活動的基礎。腦部一旦出現毛病﹐腦子和感官之間的通道被堵塞﹐心靈的一切活動就會停止。
為了駁斥唯心主義者根據人才有思想和道德而斷言心靈是獨立的精神實體的觀點﹐拉美特里特別著重論證人的思維活動和道德感對人的機體組織的依賴關係。他認為﹐科學知識的基礎是事物間的相似關係﹐人之所以能在不同事物之間把握到種種關係﹐關鍵在於人發明了語言的詞彙這種符號﹐正如發明了數字符號便有了全部算術那樣。詞彙符號的實質是以聽覺器官傳到腦子的聲音作為視覺器官傳到腦子的形像的標誌。所以產生科學知識的思維活動不能脫離感覺﹐不能脫離人腦﹐它是人腦的功能和屬性。拉美特里把一般認為只是在藝術中起作用的想像﹐推廣應用到科學認識的領域﹐強調想像對認識的極端必要性和重要性。想像在他看來是感性與理性緊密結合的精神活動﹐心靈的一切活動都可以還原為統一不可分的想像作用。因此﹐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等心 靈的理性活動絕不是獨立於人腦的精神實體。拉美特里認為道德的源泉在於機體組織的自我保存的感覺。人和動物由於都是用同樣的物質構成﹐都有相似的機體組織 ﹐所以都遵循同樣的自然法則﹐具有保存個體和物種的感覺﹐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產生人和動物的良知的源泉。人和動物的機體組織的狀況雖然存在著異﹐但這只不過使人和動物的良知的敏銳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拉美特里認為宇宙間只存在一種物質組織﹐而人則是其中最完善的﹐所以在無機物﹑有機物和人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線。他的觀點已經接近自然界進化的思想。他還提出植物和動物有著統一的起源以及物質和動物逐漸完善的猜測。拉美特里堅決批判自然神論為證明上帝存在而以目的論的觀點歪曲自然的必然性﹐公開宣布無神論的觀點。這是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發展中的重大轉變。他明確指出認識是外物在“腦幕”上的反映﹐既強調經驗和觀察在認識中的首要地位﹐又承認在經驗基礎上理性的作用。他承認機體組織的不同決定人的智力的不平等﹐認為天才人物和他們對其他人的教育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他的享樂主義的倫理學說賦與社會利益以相當重要的地位。政治上他是開明君主專制的擁護者。拉美特里的思想對狄德羅﹐D.霍爾巴赫……等人有重大的影響。
http://libdlm.lib.ntu.edu.tw/cpedia/Content.asp?ID=56824
原來還是「人則是其中最完善的」,與中國老話「人是萬物之靈」差不多嘛!那何必立異說「人是機器」呢?
你不懂洋人在耶教上帝造人和科學革命的衝突下,常有失常邪說。
難怪西方文學中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會是出自瑪麗·雪萊(Mary Woolstonecraft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818)故事在描述一個天才醫生的瘋狂計劃,這位主角成為之後的許多故事中瘋狂學者的典型。那個計劃的內容就是主角想要靠自己創造一個不自然的生命(復活),而且戲劇性的,牠還長得有幾分像人,雖然更像恐怖怪物。這個怪物的身體絕大部分由醫生墳場精挑細選後偷出、被他以專業知識判斷為還能使用的屍塊拼成。因為這個主角發現這樣製造新的物種會冒犯神靈,於是在創造之後不久弗蘭肯斯坦便後悔了,想殺掉那個怪物,怪物本能的逃亡,隨後雙方開始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