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08 06:52:29| 人氣8,046| 回應4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閒置空間‧新造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以為《閒置空間‧新造化》(文建會、帝門藝術,2000)只是政府的一頭熱,沒想到不只藝術家響應、許多研究生學位論文都在進行個案研究。

台灣的藝術家有些是軟骨頭、吃軟飯習慣了,老是離不開政治的奶水,人家美英甚至中國大陸的閒置空間、之所以能發展成具有「文化創意產業」規模的藝術村、都是藝術家由下而上自主地創造出來、然後政府再配合,那有像台灣反其道而成,難怪至今仍生不出半個會下蛋的藝術村。

有啊!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就由一些藝術家「非法的」佔領公有閒置空間開始的……

結果如何?不只沒產生啥「文化創意產業」,連主導權都收歸政府。

不然要怎樣?區區一個台北市政府,寶藏巖公社都鬥不過了,更何況是有強烈本土文化意識形態的中央政府。

原來是些御用的邪者、叫獸、和(專門騙人家的)專家在主導「文化創意產業」,難怪會指導出以下論文:

「閒置空間的形成是社會型態變遷、歷史競逐下的產物,而這些閒置廢棄的舊建築卻也承載了新建物所不能取代的在地集體記憶;老建築隱沒在荒煙漫草中,見證城市變遷,灰暗破舊的外表下,蘊含的是文化的具體表現。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旨意,是將閒置不用的建築與空間加以整修,保存活化在利用為藝文空間,提供藝文展演 或藝術創作使用,以重新賦予老舊建築物新生命。
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體制的運行及國際休閒化的趨勢,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成為各國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軸;在後工業化社會,知識經濟成為新的產業特徵,而行政院在2002年提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更將「文化創意產業」歸納為推展的要項之一, 提出「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計畫,以台北酒廠舊址、台中酒廠舊址、嘉義酒廠舊址、花蓮酒廠舊址與台南倉庫群做為文化創意產業操作基地;文化創意產業符合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所需,除了擁有龐大的經濟效益外,更讓台灣有機會取得「半邊陲、半中心」的地位。本文試圖從閒置空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之再利用的相關理論、文獻及國內案例的解析,以台中酒廠舊址為例,試圖了解台灣閒置空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用途之可行性探討。
台灣在面臨全球化浪潮的剝削下,正步入全球同質的危機當中,若無法建構屬於臺灣本土文化的特色,而隨之起舞,台灣文化將成為西方文霸權侵略下的砲灰獻身其中或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今日,文化是個高經濟價值的產業……是一結合許多不同產業的發展模式,藉由政府政策的推動與民間創意能量的發揮,對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以及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具關鍵性之影響;並整體從文化面、創意面、藝術面、設計面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徹底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精神,如此才能讓台灣成為華人世界的創意國度,發展台灣為文化創意最為蓬勃的地區,以因應全球化之挑戰。」

看來台灣不只政客會得大頭症,連邪者、叫獸、專家、研究生和藝術家也難免。

  藝術村其實可以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英文來看,如Artist-in-Residence、Artist Community、Art Colony、Art Farm、ArtCun 等,都在藝術村廣義的範疇裏,可見藝術村是包含不同規模與類型的。   
美國藝術村聯盟(AAC)對藝術村的定義爲:「藝術村是專門運作的組織,爲藝術家的創作研究提供時間、空間和支持,讓藝術家進入一個滿布鼓勵和友誼的環境。」;歐洲Res Artis對藝術村之定義爲:「一個特別爲提供藝術家創作所成立的組織,而且必須是獨立運作的單位體。」   
中國藝術村(ARTCUN) 對藝術村定義爲,草根底層的藝術集聚區,現在也通常定義爲文化藝術創意産業區。一般由政府行爲,對藝術家創作提供便利,大作文化品牌。   
其實,各國對藝術村的定義都有不同的見解,但探究「藝術村」一詞的起源,其實源自于「Artist-in-Residence」(藝術家進駐)。因此,「藝術家進駐計劃」,或許可說是在藝術村認定上的一個認定要項。以筆者綜合上述兩個組織的定義認爲,藝術村應是一個爲特定目的所設置的單位,並必須有獨立運作的行政體系與完整的藝術家征選機制、駐村計劃等,並兼顧藝術家創作功能與藝術教育推廣功能。在地方上,也能與當地社區互動、定期推出創作展演、工作室開放等功能。
 
臺灣藝術村指南

出版社: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年
內容簡介
1.竹圍工作室 2.臺北國際藝術村 3.草山行館 4.華陶窯 5.新竹鐵道藝術村 6.新竹沙湖壢藝術村 7.臺中20號倉庫 8.嘉義鐵道藝術村 9.嘉義梅山生活藝術村 10.臺南總爺藝文中心 11.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12.高雄駁2藝術特區 13.橋仔頭藝術村 14.枋寮藝術村 15.屏東米倉藝術社區 16.臺東鐵道藝術村 17.花蓮松園別館 18.澎湖桶盤嶼藝術村 
 臺灣藝術村(聯盟)發展協會  
臺灣藝術村(聯盟)發展協會為全國性社團組織,自九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橋仔頭藝術村倡議籌組,歷經一年多的籌備先後舉辦過十餘次的聯誼、互動、研討會活動。會員百餘名,遍佈全臺,成員大多為重要藝文機構經營者及傑出藝術家建築師、文史工作者等,可謂人才濟濟,為一理想性及使命感甚強之聯盟組織。
藝術村為藝術家藝術創作、研習、展演、民眾互動與國際交流,非常重要的場域
臺灣兩年來透過各藝術村及閒置空間再利用做為藝文用途等十八個機構,諸多藝文工作者之努力,已在臺灣各地獲致相當好的績效與民眾肯定
宗旨
  一、分享藝術村及藝文機構之經營管理及從業經驗。
 二、整合與分享藝文資源。
 三、凝聚共識、形塑彼此間對話、聯誼及策略聯盟之平臺與空間。
 四、提供諮詢及交換資訊,解決各藝術村及藝文機構之經營管理相關問題及提昇經營品質。
  五、協助及促進國內、外相關藝術文化團體之交流與互動。
  六、推廣相關之藝文活動或受委託規劃執行之。
  七、協助文化創意產業之建構與推動。
宣言及目標
【一】致力從事臺灣藝術村經營與發展之建構並協助 及支援政府推動文化藝術建設
【二】以建構臺灣專業藝術村經營管理經驗、論述、 傳承以及技術支援平臺為目的
【三】努力建立臺灣藝術村、藝文資料庫,以及藝術家進駐績效與品質之評核機制
【四】致力於協助政府藝術村之發展應有明確長期之計畫與策略納入我國文化政策
【五】將以民間社團身份進行藝術村組織聯誼、互動、結盟合作以及國際文化交流
http://tava.myweb.hinet.net/conclusion.html
 
 「藝術村是由一群專業人員所組成,提供自由創作時間、空間,讓藝術工作者作研究、探索與實驗,同時彼此之間互相刺激、互相支援的據點。藝術村不論座落在景色如畫的鄉村,或是車水馬龍的都市裡,都秉持著一個原則建立起來,就是透過各類型的藝術創作,使文化得以興起,而社會的夢想得以實現。」(竹圍工作室,1999),而國家級藝術村已儼然成為一個國家藝術水準的指標。藝術村之設置係為造型藝術與展演表演藝術或其他類型藝術等之工作創作者塑造一個具有前瞻性、國際性的藝術環境,並為國民提供藝術的休憩生活場域,達到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之目的。 
 藝術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空間(如工作室及住處)與創作支援(如設備、技術等),讓藝術家在一段時間中可以不受幹擾地專心創作。因此藝術村基於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肯定藝術創造對人類文化有其重要貢獻,而凝聚來自不同地方、有同樣興趣的創作者,做經驗交流、對話與互動,協助彼此成長,可說是個充滿烏托邦色彩的小社群。在藝術的發展裡,藝術村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是藝術家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有時亦為藝術家與其他社群之橋樑。
【一】        藝術村的由來
藝術村最早在法國成立,通常是貴族邀請文人雅士及藝術家到其鄉間的莊園休閒、聚會,或讓藝術家在此製作委託的作品。之後,志同道合的藝術家遠離城市,一起工作、生活,並共同切磋技術、相互扶持,而慢慢發展成今日藝術村的規模。九0年代,藝術村越來越具規模,不只需行政架構來推動藝術工作室,藝術村的活動,也得努力尋找經濟支援,不同國家的藝術村也開始有國際合作交流計畫。例如在1992年成立美國藝術村聯盟ACC,歐洲則在1993年成立Res Artis藝術村組織,進行藝術村之間的經驗交流,共同思考彼此面對的難題、改善駐村計畫,使藝術村更符合創作者需求。
【二】           藝術村定義
一般泛稱的「藝術村」,其實是模糊、多元的概念,使人認為藝術村一定得有村落的形式,或指觀光民俗文化村。而英文中,如Artist-in-Residency,Artist Community,Art Colony等,則指出藝術村包含不同的規模與類型。歐洲Res Artis對藝術村之定義為:一個特別為提供藝術家創作所成立的組織,而且必須是獨立運作的單位體。而美國AAC所定義的藝術村是:在一段時間提供工作室和居住空間,讓藝術家離開原本熟悉的環境,並且有專職人員負責運作的單位。
【三】        藝術村的功能類型
1. 提供美麗的世外桃源
               過去藝術村大多是為藝術家或藝術家親人、贊助者設立,在營運上也以藝術家的需求 為主要考量。提供私有土地、構築藝術村的理想藍圖,讓藝術家能短暫脫離世俗羈絆,專 注於創作,因此環境力求寧靜幽雅,房舍間維持適當距離,並提供吃住。藝術村有如一美麗世外桃源,藝術家在此目的是沈澱、構思,而創作就是唯一的責任。
2. 提供專業設備及技術
由工廠改建的藝術村大多在都會或近郊。除寬敞的空間外,有特殊設備或專門技術人員支援,以協助藝術家完成作品或創作語彙。此類型藝術村主要任務是提供專門設備和技術,不一定有吃住安排。如美國的雕塑空間(Sculpture Space)原是舊鍋爐工廠,有完善器材機具及充分挑高空間,可以提供雕塑家做各種實驗,製作大型作品。
3. 提供展演舞臺
    另一種都會型藝術村本身沒有景觀、設備,也不一定有住宿安排或提供夥食,但藝術家可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各種可能性,拓展自己藝術生涯,因之它主要目的是,提供創作者一個展演的舞臺,讓其有機會在大城市中展露頭角。例如紐約的PSI、ISP巴黎的西帖(Cite des Arts)柏林的白塔尼恩(Kunstlerhaus Bethanien)、倫敦的達爾菲那(Delfina Studio Trust),都提供工作室及展覽空間。這些藝術村宛如製造明星的搖籃,讓人趨之若鶩。
  4. 實踐生活理念
歐洲由於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有些藝術村如同共同生活理念之實踐場域,如:波蘭「澡堂當代藝術中心」(Bathhous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強調生態、政治、社會及文化狀態的議題探討與對話。而以生態、自然為議題的藝術村則多位於國家公園內,如美國奧瑞岡州的席卡生態藝術中心(Sitka Center for Art and Ecology),致力於探究現代藝術、公益與自然科學的關係;西班牙庇裏牛斯山的法雷拉藝術村(Centre d' Art Natura Farrera),則邀請國際藝術村針對自然、生態創作。
  5. 藝術教育推廣
有些藝術村以駐村藝術家和社區居民積極互動為主要訴求,以達到藝術推廣目的。例如日本的阿庫斯(ARCUS),由許多社團共用空間,因此特別要求藝術家與社區互動。然許多藝術村為解決經濟問題,會設計一些藝術課程讓大眾參與,以獲取廣大社群支持。如亞特蘭大藝術中心(Atlantic Center for the Arts)本身雖地處偏遠,亦在市區設置藝術推廣中心,從事成人及兒童藝術教育的推廣工作。以上皆是以藝術推廣教育為其宗旨。
  6. 國際交流
   近年來由於國際文化交流日趨受重視,以交流做為宗旨的藝術村也日漸普遍,例如日本的秋吉臺、京都的關西日法交流會館(Villa kujoyama)、奧地利的維也納藝術村等屬之。秋吉臺雖位於偏遠、鄰近國家公園山區,但其設立主旨是要藉國際交流來培養當地藝術人才。京都和維也納是著名的古老城市,傳統文化藝術保存完整,這幾個藝術村都是因應交流需要而創立。 
【四】       未來趨勢
由於國際文化交流日益盛行,世界各國乃不斷有新的藝術村成立,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將古蹟或閒置空間再利用,有的則以專業設備為號召,有的強調議題創作,顯見藉藝術村進行文化交流的方式分歧多樣精彩,重要性不可言喻:
1. 古蹟活化再生
德國在統一後,出現許多藝術村。例如位於萊因河畔的巴摩拉,原是十九世紀的貴族別墅,後曾改為溫泉旅館,直到1983年被化為歷史古蹟後,才變成兼具工作與居住功能的藝術村。
2. 閒置空間再利用
把廢棄工廠等閒置空間轉變為藝術村的,例如荷蘭的歐洲陶藝中心(European Ceramic Work Center),在1992年由咖啡研磨工廠改建而成。哥本哈根的文化製造廠(Kulturfabrikken)也在1992年,將一個大工廠改建為二十五間藝術家工作室,兩間給受邀來的國際藝術家使用,其餘以市價的一半租給本國藝術家使用。葡萄牙的馬托基金會(Fundacao da Casa de Mateus)也在1997年把煉油廠變成詩與樂匯聚的國際藝術村。
3. 以專業設備為號召
1990年成立的日本陶藝之森以陶藝為主,1996年布達佩斯成立的C3網路藝術實驗所,不僅是資訊文化中心,並致力於探討新媒材使用對文化影響。
4. 議題性創作
強調議題性創作的新藝術村,有以自然生態為主軸的西班牙法雷拉藝術村,德國的布洛林藝術中心。近年由於亞洲經濟起飛,歐美各國開始以亞洲為題,籌備藝術節或展覽等活動。例如美國仙人洞國際劇作家靜修中心(Shenandoah International Playwrights Retreat)曾在1996年辦【亞洲之聲】(Voice of Asia)系列活動。1999年夏天,布洛林藝術中心舉辦日本舞蹈藝術季,美國的床墊工廠也在十月底配合卡內基舉行亞洲裝置藝術展,邀請來自日本、韓國、中國、泰國、及臺灣的藝術家展出。
由上述可知,藝術村是落實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藝術家從交流活動所獲得不只是創作上的切搓、視野的開闊,更重要對於地球村理念有更深刻的體認。而臺灣礙於政治現實,國際文化人士所做的互訪受限,臺灣如果能早日建立多種類型、不同型態的藝術創作空間與藝術村,與世界各地藝術家互動、學習、交流的理想很快就可實現。
http://tava.myweb.hinet.net/conclusion.html
 

華山文化園區  維基百科 

 

華山文化園區八德路方向廣場

File:Huashan01.jpg

華山文化園區原古蹟名稱示意圖,深紅色字體者為華山園區中三大市定古蹟 

File:Huashan1914HistoricalMap.png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又名「華山藝文特區」、「華山文化園區」或「華山1914」,前身為「台北酒廠」,為台灣台北市市定古蹟。在1999年後,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此外,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店舖、藝廊等商業設施。

  台北酒廠

台北酒廠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6年,原為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專製清酒、蝴蝶蘭、人參酒;1922年,由台灣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台灣省專賣局改制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1950年代中期,台北第一酒廠的米酒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第一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後因地價昂貴及台北水污染問題嚴重、不利釀酒,台北第一酒廠的業務移至林口、龜山一帶新廠,舊廠現作為華山文化園區使用。

  閒置空間再利用 

華山文化園區的四連棟區,也是多項文藝活動的聚集地,此為2008年台北國際書展華山預覽展

1997年各領域之藝文界人士開始推動閒置十年的台北第一酒廠,再利用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於是臺灣省政府文化處與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協商,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臺灣省文化處代管,臺灣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

台北酒廠乃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華山」之名來自此區原為日本時代的樺山町,附近有樺山車站;「樺山」之名皆為紀念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而來。

精省後,華山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經管,2003年底開始委由「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並朝向「創意文化園區」的目標轉型。

  園區現況

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之後,結合了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文化園區」,於2005年底重新開園,先行提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2007年11月6日,遠流出版公司、仲觀設計顧問公司與國賓大飯店共同創辦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與文建會簽約,取得《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簡稱《華山園區ROT案》)「未來15年加10年」的整建及營運權。2007年12月6日,台灣文創發展公司正式進駐華山文化園區。

華山文化園區至今已舉辦多次藝文展演活動,園區內的舊建築物翻新、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來參觀、拍照,也是台北地區婚紗照的熱門拍攝地點。

  地理位置

華山文化園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1916年建立。位置位在忠孝東路、八德路交叉路口及金山南路、金山北路交叉口一帶,佔地72,000平方公尺,主要為四連棟、烏梅酒廠、辦公室、果酒禮堂、行政大樓、藝術大街以及沒有開發到的部分。地址為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近台北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和忠孝新生站。

  華山町 

因為「華山町‧藝術生活市集」、「華山町‧耶誕響叮噹」、「華山町百攤‧擺攤」等以「華山町」為名的主題活動的在該園區舉辦,所以也有人將該園區和周邊一帶稱為「華山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F%AF%E5%B1%B1%E6%96%87%E5%8C%96%E5%9C%92%E5%8D%80

 

寶藏巖  維基百科

 

市定古蹟:寶藏巖(觀音亭)

File:寶藏巖4.JPG

日治時代的寶藏巖,旁邊尚沒有住家

File:寶藏巖3.jpg

寶藏巖歷史聚落 

File:寶藏巖聚落.jpg

寶藏巖社區的小徑

File:寶藏巖5.JPG

寶藏巖本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與新店溪旁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

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該社區地處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公館淨水廠)之間,行政區屬中正區水源里。

寶藏巖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但擁有傍水山坡、漳泉廟宇與戰後違建眷村等等的人文特殊景觀,再加上其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1997年6月後,受到部分台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當時全世界最高樓,台北101大樓齊名。

  觀音亭

17世紀末,清朝正式統治台灣,中國漳泉移民開始移民台灣。移民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台北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台灣前民。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

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誌》:「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因此台灣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除此,也有「石壁潭寺」、「寶藏寺」、「觀音媽廟」等名稱。19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其中該「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1]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其中觀音媽廟內的褵虎石窗與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寶藏巖歷史聚落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1945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直至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1980年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因為多個社運團體奔走,於抗爭多年後;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參考資料

呂秉怡、陳永龍,《寶藏巖社區歷史變遷、空間的社會關係及社區的文化研究》,1988年,台大土木系都市計劃組「建築與城市史導論」期末報告,1988年6月

史宓,《違建社區與財富累積—以台北市寶藏巖為例》,2000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6%E8%97%8F%E5%B7%96 

 

牛棚藝術村  維基百科

 

牛棚藝術村入口 File:Cattle Depot Artists Village Enterance.jpg

牛棚藝術村內貌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View 5.jpg

村內有多座紅磚平房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View 4.jpg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View 3.jpg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House Ceiling 2011.jpg

餵飼牛隻的飲食槽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View 6.jpg

安裝於槽底的鐵鏈及鐵環至今仍然完好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Floor Facilities.jpg

藝術村內的藝術展覽 

File: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Building Interior.jpg

  租戶

牛棚藝術村(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位於香港九龍馬頭角馬頭角道63號,毗鄰「十三街」舊樓群,牛棚藝術村是出租供藝術工作室的一個場地。藝術村所在地的前身是牛隻的中央屠宰中心,建於1908年,於1999年8月停業,改建並分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創作家做工作室,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牛棚藝術村佔地1.7公頃,為鋪瓦尖頂的紅磚單層平房建築。

目前,共有20多個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團體駐場,其中包括「1A空間」(1a space)、「藝術公社」(Artist Commune)、「CUTANDTRY」、「錄映太奇」(Videotage)、「蛙王」、 「進念二十面體」、「牛棚書院」、等。

牛棚藝術村以往由政府產業署管理,一直不對外開放,只限招待已獲邀請的團體或行內人士參觀。直至2011年4月改由發展局(Development Bureau)接管,正式對外開放於公眾參觀。市民可以在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入內參觀,毋須登記,而且可以在公眾地方拍照。[1]

  歷史

1908年建成的馬頭角牛房,九十多年來一直被用作牛畜檢疫站兼屠房。1999年,屠房遷至上水,政府其後把建築群批予藝術工作者使用,後者把該地取名「牛棚藝術村」。由紅磚建成的馬頭角牛房,很有西方二十世紀初的市集特色,是香港僅存的此類歷史建築群,現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2]

  全景圖

牛棚藝術村全景

  建築

特色紅磚平房具二十世紀初西方市場的布局,而最大特色是採用紅磚建成。正對著牛棚入口的是中庭,是一片大約四十平方米的空地,紅磚矮牆重重圍起,原牆乃綁牛之用。環繞中庭有五座紅磚平房,各長五十米,排列錯落有致。在整個牛棚,到處可見長長的水泥槽,乃是餵牛的飲食槽,而槽底的鐵鏈及鐵環,至今仍然健在。紅磚屋的細微處亦處處見特色,鋪瓦的屋頂、以通花鐵欄裝飾的大門和窗戶、屋內木造的天花橫樑、幾乎絕跡市面的磚砌煙囪等。每座平房外部皆有鑄鐵柱支撐,現在全部塗上黑色,與紅磚形成強烈對比,充滿藝術氣息。[3]

現時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牛棚)的租戶,大都是北角油街前政府物料供應處的舊租客。他們搬離油街後,於2001年開始以市值租金承租牛棚內的單位作非住宅用途。牛棚共有二十個可出租單位。根據租約,有關單位是作非住宅用途,但並非只限藝術文化創作用途。

  批評

非對外開放

牛棚是由政府產業署負責管理。由於該物業並沒有符合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發牌要求的消防設備、燈光照明、緊急通道、衛生設備等設施,再加上部份藝術工作者不希望自己被騷擾,故此牛棚不能夠全面對外開放,舉辦接待公眾人士的大型活動。[4] 自2009年起,遊客要進入牛棚,需有邀請卡方可進入參觀,並只招待已獲邀請的人士或團體。有關人士進入後,必須出示及登記身分證方可進入。管理牛棚的政府產業處測量師表示,牛棚不是開放參觀的物業。[5]

村內嚴禁拍攝

政府產業署聲稱,為保障藝術工作者的利益及知識產權,村內禁止遊客拍攝建築外貌。但室內部份拍攝則按藝術工作者的要求而定,不少人士批評有關做法不合理。

  發展局接管

發展局(Development Bureau)於2011年4月起接手,改用較開放的管理,市民可以在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入內參觀。

  參考

^ 發展局接手 牛棚人流增

^ 舊馬頭角牛房

^ 百年牛棚變身藝術村 2008-03-31

^ 立法會十五題:牛棚藝術村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 牛棚不是藝術村!

 

798藝術區  維基百科

 

798創意廣場 

 

798著名的車間展廳

File:798工厂展厅.jpg



798藝術區,又稱大山子藝術區,是一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地區的一個藝術園區。

  概況

798藝術區所在地,原為1950年代由蘇聯援建、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總面積達110萬平方米的重點工業頂目798聯合廠,即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建築多為東德的包浩斯風格。1980年代到1990年代798廠逐漸衰落,從2002年開始,由於租金低廉,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諸多藝術家工作室和當代藝術機構開始聚集於此,逐漸形成了一個藝術群落。

一些著名的藝術人如洪晃、李宗盛等亦先後進駐。並有大量外國人參觀訪問。自2004年以來已經進行了兩屆「北京大山子國際藝術節」。成為北京的文化地標之一。也有新的北京三大景點「長城,故宮,798」的說法。

  國際影響

798藝術區吸引了眾多政界要人、影視明星、社會名流參觀。2004年以來,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國總理(施洛德)、奧地利總理、歐盟主席(巴羅佐)、比利時王妃、科菲·安南及夫人、法國總統席哈克夫人、挪威總理夫人、比利時王儲、法國總統(薩科齊)、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等都先後參觀訪問過798藝術區。

  批評:過度商業化

北京奧運會以來,798藝術區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中、外資本湧入這裡,不少人期望短時間內淘到破記錄的拍賣作品,「一夜暴富」的投機氣氛濃厚,但實際上並無多少藝術家能夠達到很高的水準。相反,由於租金上漲,許多安心創作的藝術家被迫離開798。

http://zh.wikipedia.org/wiki/798%E8%89%BA%E6%9C%AF%E5%8C%BA

 

北京七大藝術區地圖

 

  1.二十二院街

位于北京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區域。作爲北京首個藝術與時尚相結合的步行商業街,其鬧中取靜的位置占據了CBD最爲稀缺的資源。

 

  2.雍和都市藝術區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二環路北側,臨清澈的古老護城河而立,與金碧輝煌的雍和宮隔河相望。

  3.新保利大廈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1日。成立之初便確定了沖擊國際頂級拍賣企業的目標和思路。北京保利以拍賣中國古董、中國現當代油畫及藝術品、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古代書畫等爲主要拍賣項目。

 4.北京琉璃廠 

位于宣武區和平門外。遼時爲海王村,元明時曾設琉璃窯廠,故有“琉璃廠”之稱。清初古董商開始在此經營,從乾隆時(1736~1795年),這裏就已成爲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的集散地。

  5.方家胡同46號院 

原爲北京機床廠的舊廠房,現已成爲北京城三環以裏又一個藝術園區。

  6.草場地藝術區 

位于北京東北,很多人稱其爲“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樂土”,繼798藝術區之後,這裏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又一聖地。


  7.宋莊藝術區 

始于1994年。批評家栗憲庭和藝術家方力鈞等牽頭在此購房置業。1995年因圓明園畫家村的解散,這裏成爲藝術家的新聚點。

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9-10/09/content_12197571_2.htm

 

上海四大藝術區

 

蘇河藝術

 

蘇河藝術由挪威華人袁文兒先生及夫人麗莎女士于2005年創建,是一個獨立的、不以營利爲目的文化藝術機構。

它以“推動當代藝術發展、扶持年輕藝術家、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爲宗旨,通過舉辦展覽及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展示和經營具有創新意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蘇河藝術位于上海市中心區的蘇州河畔,該建築建于1912年清代末期。最初爲榮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廠,後改爲上海市第一服裝廠,屬于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建築。

蘇河藝術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共七樓,二、三、四層用于展覽,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主要策劃、組織、承辦國內外各類具有實驗性和前沿性的當代藝術活動,努力推動中外當代藝術的交流與合作。

蘇河將始終關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新生力量,在推廣他們藝術作品的同時,致力于建立一個當代藝術交流的平臺,以組織各種展覽、藝術活動的方式來扶持青年藝術家。自2005年1月開館以來,蘇河就一直致力于在多個領域中探索。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個展覽以及一些音樂、舞蹈、實驗電影、講座等藝術活動。

2006年3月,蘇河又在北京大山子789藝術區新建了一個藝術畫廊。其目的是希望多渠道的建立起與國內外藝術機構、藝術家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拓寬藝術家展示其作品的空間。

蘇河將以前瞻的眼光、開放的姿態、網羅各類藝術優秀人才,在實際的建設中不斷完善自身。歡迎有志于當代藝術發展的企業、機構、團體以及個人的參與,共同爲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和創新作出貢獻。

    田子坊藝術街

    泰康路是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這裏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區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後,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使原來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煥然一新。在區委,區府的領導支持下,泰康路依據打浦橋地區的功能定位開始實施特色街的工程。

  1998年12月28日,一路發文化發展公司首先進駐泰康路揭開了泰康路上海藝術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畫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藝術家和一些工藝品商店先後入駐泰康路,使原來默默無聞的小街漸漸吹起了藝術之風。爾冬強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劇演唱會高朋滿座。座落在泰康路220弄的樂天陶社藝展吸引國際陶藝家前來參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藝界享譽盛名。上海自在工藝品公司的縷青竹刻在滬上的竹刻中獨樹一幟,暢銷港臺。

  泰康路思南路口的古玩商店吸引了無數的古玩收藏者。

  泰康路210弄被名爲"田子坊"的小弄內更有一股熱流向你赴來;弄內的廠房構築起泰康路上的精華高塔。同時廠房改成的工作室經過藝術的再現體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氛圍;陳逸飛的工作室體現了古樸,凝重的建築特點,休息室內的壁爐不僅僅是擺設,還真能升火,在隆冬時節,圍在壁爐邊喝上一杯咖啡或紅茶,談論著藝術的創造,你的靈感一定會有最好的發揮。爾冬強的工作室體現出後工業革命時留下的痕迹,二臺吊車不僅是擺設,它照常能啓動,而天棚的進口透光板更能體現現代建材的運用,這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而版畫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時光穿梭中來回奔跑。物質可以經過人們的加工、提煉産生另一種物質,藝術的生産充分把人們對現實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陳逸飛先生的"東方少雕塑"作爲亞洲唯一的華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覽會上展覽。這是一種創作,同時也是一種物質的生産。還有美國的陶藝家傑米開設的陶藝工作室引來無數的"老外"在這裏學習陶藝技術。香港的著名陶藝家鄭禕也在泰康路220弄二樓開設"樂天陶藝館",將進行國際陶藝界的交流。

  "田子坊"內的一座五層廠房已改建成都市工業樓宇。在5000平方米內引進了10個國家與地區的藝術人群,他們在這裏設立了設計室、工作室。若廠門前有10根旗杆上飄著10面不同國家的旗子,象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中西方的文化在這裏交融、碰撞,閃爍著光和熱。泰康路正逐漸走向世界。

  泰康路上入駐的藝術品,工藝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駐的工作室、設計室有20余家,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在藝術街前期啓動中,整體規劃、功能定位、業態調整、環境的改善和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一定的資金,陳逸飛先生設計的"藝術之門"跨街雕塑已屹立在泰康路的東端,它是上海泰康路藝術街的街標,雕塑上方的飄帶將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藝術家們聯結在一起。

  目前已入駐了這麽多的商家、藝術家,到了應讓他們自己參與管理和籌劃泰康路上海泰康路藝術街的時候了,他們集各自的智慧和能量,使泰康路有一個新的發展、新的機遇、新的飛躍。政府用了三年的時間使泰康路有了一條藝術街的雛形,那麽三年後,泰康路的真正起飛,名揚四海,我們是深信不疑的。泰康路的發展將從一條弄--"田子坊",發展到一條街--泰康路上海藝術街,一個塊--泰康路、思南路、建國路、瑞金二路而享譽上海、全國、世界。

    東大名創庫

 

創建于2000年的東大名創庫是一個獨立運作的藝術中心,致力于另類與實驗藝術活動的拓展。東大名創庫總共擁有約960平方米的空間,展覽空間包括一個開放空間(280平方米)以及一個主展廳(320平方米),後者既是展覽的主要場地,同時也可作爲現代舞、音樂、戲劇的舞臺及電影與錄像藝術的放映廳。東大名創庫致力于獨立策劃、推廣藝術展覽活動,是一個非營利性的藝術中心。鼓勵並期待非官方團體、個人及組織的藝術展覽,同時願意支持並且協助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新銳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活動。

    莫幹山路50號

 

上海春明粗紡廠位于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莫幹山路50號,占地面積35.45畝,擁有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工業建築41000平方米。原爲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庭企業一信和紗廠。解放後更名爲信和棉紡廠、上海第十二毛紡織廠、上海春明粗紡廠。

2002年被上海市經委命名爲“上海春明都市型工業園區”,2004年更名爲“春明藝術産業園”。 2005年4月被上海市經委挂牌爲上海創意産業聚集區之一,命名爲M50創意園。

幾年來,上海春明都市型工業園區引進了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中國香港在內的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來自國內十多個省市的130余位藝術家以及畫廊、平面設計、建築師事務所、影視制作、環境藝術設計、藝術品(首飾)設計等。其中由瑞士人勞倫斯創辦的香格納畫廊和由意大利人樂大豆創辦的比翼藝術中心是目前國內最好的畫廊,並在國際藝術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這些藝術家及創意設計機構的入駐營造了蘇州河沿岸濃厚的文化氣息,衆多的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M50將吸引更多的創意大師入駐,打造國際化創意園區。並成功舉辦了2005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2005時尚之夜、Creative M50、法國工商會、中國傳統節日乙酉中秋論壇、寶馬車展、諾基亞及西門子産品推廣等一系列時尚活動,使之成爲蘇州河邊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爲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757ea01009sbj.html

 

紐約蘇活區  維基百科

 

Greene街上的鑄鐵建築(Cast-iron architecture)

File:NYC SoHo Green Street.jpg

蘇活區(SoHo)是紐約市曼哈頓內的一個區域,以北面的休斯敦街、東面的拉斐特街、南面的運河街與西面的瓦瑞克街為界。該地地名「SoHo」是「South」和「Houston」的開頭融合而成,意為「south of Houston Street」(休斯頓街以南),和英國倫敦的蘇活區(Soho)並沒有關係。

    藝術家工作室和住宅區

蘇活區在1960-70年代開始著名,原因是一群藝術家被此區的廉價租金吸引,開始進佔租用漸漸搬走的工廠,變成辦公室及攝影樓,其鄰近區域也在其後的數十年內急速發展。最後,真正的藝術家又漸漸搬走,餘下藝術館、精品店、特色餐廳及年輕專業人士留守。這種發展被稱為「蘇活效應」,在美國多個城市都有出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90%E7%B4%84%E8%98%87%E8%B1%AA%E5%8D%80

 

紐約SOHO藝術區的源頭


纽约SOHO艺术区的源头 

實際上紐約SOHO一點也不時尚,倒是十分陳舊的樣子。甚至非常像北京的“大柵欄”或是“天橋”的那種感覺。它沒有曼哈頓那樣現代,沒有上城那樣華麗,沒有東村那樣前衛,甚至馬路……

    國人最早聽說SOHO這個詞兒,大多都是從潘石屹大師的現代城那裏來的。當時潘大師的名聲,遠沒有如今這麽聽著如雷貫耳,人們也根本鬧不明白SOHO到底是什麽,再加上那年頭正好是玩兒概念的時候,所以攪和著老是把SOHO和SOHU弄混了,于是對SOHO根本沒什麽好感,認爲不過又是商人推銷的一個時尚罷了,跟這些年的“酷”“閃”“炫”“另類”什麽的新鮮詞兒沒有區別。後來潘大師把現代城賣火了,弄得北京人好像有一多半兒都打算家居辦公似的。于是時尚白領們的床頭又加上了一本書,關于對SOHO的解釋。于是大家這才恍然大悟,SOHO原本就不應該是辦公居住的地方,SOHO應該是藝術區。

    實際上紐約SOHO一點也不時尚,倒是十分陳舊的樣子。甚至非常像北京的“大柵欄”或是“天橋”的那種感覺。它沒有曼哈頓那樣現代,沒有上城那樣華麗,沒有東村那樣前衛,甚至馬路上不是很幹淨,可以看到垃圾和污水。但是當你一旦進入了SOHO,你就一定會被它吸引,因爲在它粗糙表面的裏頭,包著一個充滿創意的精彩世界。在視覺上,可以說SOHO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它的面積很大,一兩天是看不完的。這裏擁有的全是上了年頭的老建築,而且建築風格幾乎是一個樣子:大方塊狀的幾何體、紅磚外牆、老式防火梯、又黑又舊的水塔、狹窄的街道、牆上到處可見塗鴉與海報、天上飄揚著各種顔色與圖案的商店幌子……

    這裏以前是囤積紡織品的倉庫區,所以這些建築根本不是爲了審美而設計的,它唯一給人的感受就是高大、寬敞、結實。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舊工業的衰敗,這裏一度很蕭條,到處是閑置的房子,租金很便宜。于是一些貧窮的藝術家聚集到這裏,他們看中了這些建築的巨大空間,適合進行各種藝術創作,所以選擇在此工作和生活。他們通常的做法是:把建築裏大開間或者挑空的部分設計成工作的區域,然後在空間中的某一局部搭建出閣樓用以居住,這就是LOFT的雛形。家具也許是撿來的,所以得用花布遮住破損的地方;花布是隔壁作坊自制的,所以看上去很獨特;房間中的牆壁很厚很結實,而且面積太大了,釘一些閣板就可以放東西;將所有的牆壁用水泥抹平實在是沒必要,粉刷一下就可以了……因爲這些建築設計之初,根本就不考慮采光的問題,而且即使有巨大的窗戶,窗外也沒有風景可言,所以牆壁被塗上燦爛的顔色,巨大誇張明亮的工業照明設備經過改造被繼續使用。

    與798一樣,今天紐約的SOHO已經徹底跟貧窮的藝術家們沒什麽關系了,因爲這種奇特的感覺逐漸被來自歐洲的遊客認同,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跑到這裏花錢,所以這裏的房租越來越貴,以至于今天SOHO的房租已經是紐約最昂貴的地區之一了。漸漸地藝術家們因爲承受不了這昂貴的房租,被迫遷出了這些建築,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品牌商店、昂貴的香水店、家具店、古董店、畫廊、舊貨店、新舊書店、餐廳和咖啡館。但幸運的是這些商人的到來,並沒有改變SOHO的面貌,恰恰相反,他們大量使用以往SOHO的設計語言:簡捷略顯粗糙的鐵框玻璃門、明亮光滑滿是裂縫的水泥地面、裸露的牆壁以及牆壁上安裝的厚實的木閣板、玻璃與各種燈光縈繞出舞臺的感覺。這些乍看起來廉價的裝飾與這裏出售的昂貴的商品所産生的巨大反差,無疑強化了SOHO的視覺效果。

今天的798就是昨天的SOHO,但是今天的SOHO會是798的明天嗎?

http://www.botao188.com/2012/0227/27306.html


中國藝術區  by萬曉龍
     
     說到“老工廠”和“藝術區”,最具有典範意義的莫過于北京798藝術區。
   那是一片讓人無法忘卻的記憶。斑駁的紅磚瓦牆,錯落有致的工業廠房,縱橫交錯的管道,甚至牆壁上還保留著各個時代的標語,馬路上穿著制服的工人與打扮時尚前衛的參觀者相映成趣,曆史與現實、工業與藝術在這裏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北京798藝術區。
  北京798藝術區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大山子地區,坐落于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七星集團)所屬的798大院,總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這裏彙集了畫廊、設計室、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餐飲酒吧等衆多的文化藝術元素。截止至2008年1月,入駐北京798藝術區的畫廊、藝術家個人工作室以及動漫、影視傳媒、出版、設計咨詢等各類文化機構400余家,分別來自法國、意大利、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中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藝術區經常舉辦重要的國際藝術展覽、藝術活動和時尚活動,吸引了衆多世界政界要人、影視明星、社會名流到798參觀。2004年以來,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國總理(施羅德)、奧地利總理、歐盟主席(巴羅佐)、比利時王妃、安南夫人、法國總統希拉克夫人、挪威總理夫人、比利時王儲、法國總統(薩科齊)、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等都先後參觀訪問過798藝術區。這裏已成爲中國文化藝術的展覽、展示中心,成爲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
  如果說北京798已經爲業內人士所共知,那麽,成都的733就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了。這裏對733的個案分析,希望有助于江西化纖廠項目的開發。
     733是一座近期崛起于成都建設南路的一家藝術工廠。從外觀上看就是一幢破敗的廢棄廠房。去年7月18日,100位中外年輕藝術家在這個名叫"733"的地方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當代藝術展覽,隨之就宣布了“733”開館。據“733”首席負責人蘇陽介紹,早在打造"733"之前,蘇陽以及他的團隊就已經成功打造了上海的"四行倉庫"和北京的“1號地藝術園”。
  蘇陽認爲,雖然成都是一個藝術人才、資源的聚集區,但成都缺乏一個更好的國際化平臺,藝術家總是在四川創作,到北京上海去搏殺,去賣畫,去談判。因此,積累非常廣闊的跨國界的人脈關系,吸引外國藝術家參與是這類藝術區生存的一個關鍵。
   成都這麽大一個城市,應該有一個綜合性的文化集中地,733的出現可能會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甚至可能帶動成都藝術市場這一塊。而選在城市東部,那一帶原來是工業區,而當代藝術和工業時代有許多曆史關系,所以應該看好。
  當然,"733"的困境依然存在。據了解,目前"藍頂藝術空間"給藝術家的價格是每個月9元/米,北村是每月6元/米,而"733"如果要以每月15-16元/米的成本價來收租金,可能每平方米會虧損4到5塊。
  作爲成都當代藝術"大本營"的藍頂藝術中心也在悄悄改變,經過4年多時間的發展,其吸納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那些老畫室也愈發陳舊和擁擠。目前藍頂的藝術家們也開始"開疆擴土",在三聖鄉找了一大片土地開建二期工程。據藍頂的"靈魂人物"周春芽介紹,新藍頂也會積極發展創意産業,而且是當地政府積極邀請成都的藝術家加入,希望能通過藝術帶動經濟的發展。  
  上海"四行倉庫"
  上海四行倉庫總面積爲4.3萬平方米,改造老倉庫開發城市創意産業。據不完全統計,四行倉庫有建築、廣告、藝術等工作室100多個,聚集了1000多位藝術工作者。現在這裏每年還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交流,美國一些藝術院校甚至派出學生來藝術倉庫實習,已經成爲上海創意工業的坐標之地。
  北京1號地藝術園
  原本是北京市千斤頂廠,廠房閑置多年。2005年,受798影響,以"村莊"爲核心的集藝術機構、藝術家、策展人、經紀人、評論家、收藏家等形成完整的藝術産業鏈。據了解,整個一號地藝術園商業氛圍最爲成熟的區域是一號地D區,目前僅D區的藝術藏品價值就在12億元以上。目前,已進駐包括A-SPACE、臺灣現代畫廊、尚元素藝術館、吳畫廊、美國漢默藝術基金、藝公館等22家藝術機構。北京漢雅軒藝術有限公司、張小剛藝術有限公司、一岩堂藝術館、邱志傑工作室等國際知名的藝術機構也將進駐。另有70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
  平遙:攝影的衍生品
  提起平遙,多數人會想到曆經滄桑的古城、經緯交織的古街老巷,不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平遙國際攝影節認識了這裏。
  棉織廠、柴油機廠、土産倉庫和二針織廠……這些看來工業化十足的名字已經成爲攝影節的主要展場,並形成平遙的藝術聚集區。
  早已停産廢棄的舊工業廠房古老而有韻味,不同類別的攝影作品,陳列在不同的工廠,構成了絕佳的展示空間。雖然場地略顯粗放,但由老舊廠區轉型藝術園區的雛形已經形成,展示效果也不亞于798藝術區。
成都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城市。這次成都之行,我放棄了旅行社去都江堰的安排,專程去了一趟成都近郊的三聖花鄉等。  
     成都的藝術創意産業仿佛存在于一個更大的聚集單位中——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各個藝術創意群落都有藝術大師作爲領軍人物。
     全國著名設計大師許燎原在三聖花鄉建立了全國首個現代藝術設計博物館,該博物館除展出許燎原自己的作品外,還被打造成爲全國設計行業交流平臺,引進日本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設計師的精品佳作。目前,該博物館已成爲全國設計界高端對話的平臺。
  藍頂畫家村則聚集了以周春芽、何多苓爲代表的40多位全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在這裏進行藝術創作。
  而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張培力、吳山等8位當今國際國內知名藝術家,也在青城山腳下建起了“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這裏不僅進行展覽,還承辦國內外有關藝術博覽會及藝術專題沙龍、項目發布會等,在社會藝術教育方面,美術館群還舉辦各類美術類學習講座、市民藝術沙龍、藝術創作試驗區等,以增加公衆參與性。
  以著名油畫家程叢林爲代表的162名當代藝術家,也已經進駐位于武侯區的成都最大規模的藝術群落——國際濃園原創藝術基地。
    以岑學恭爲代表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家及書法家們,則選擇在送仙橋藝術城聚集。
  與北京798藝術區等地只有當代藝術聚集不同,成都的文化創意群落具有多樣性、包容性的顯著特征。通常一個群落裏不僅能發現當代藝術家的身影,中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家也會聚集于此。專家評價說,成都作爲中國當代藝術的重鎮,設計、繪畫、書法、攝影等各類藝術大師雲集,他們之間卻沒有明顯的藝術門類界限,相互借鑒、取經,在共同的文化藝術語境下進行對話、創作。
  如在三聖花鄉便聚集著創意村、畫家村、雕塑村、攝影村、民俗村等5個主題藝術村,在江家菜地雕塑村裏不僅有本土雕塑家在此創作,全國知名雕塑家趙樹同也將自己的雕塑博物館搬到了這裏,而雕刻家李先海也在江家菜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東籬菊園攝影村則以攝影爲媒介,將本土民俗、鄉俗、風土人情及豐富的鄉村文化向外界展示。花鄉農居以許燎原現代設計博物館爲載體,引入當代設計創意專家入駐。荷塘月色將引入以當代油畫家周春芽爲代表的藍頂藝術中心和以著名國畫家岑學恭爲代表的鳳凰藝術中心項目,建設“中國?成都當代藝術基地”。
  成都人愛用“安逸”一詞來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成都的文化創意産業也處處透著成都安逸的休閑娛樂氣息。可以說,成都天生就擁有生成創意的城市文化氛圍。成都文化創意發展與衆不同的格局,業內專家評價道,一個城市産業發展水平、人才、環境等因素,對其創意産業的格局形成與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獨特城市氛圍的滋養下,成都的文化創意産業顯現出與衆不同的活力。城市的特色已成爲本土創意文化藝術的靈感源泉,城市的特點成爲創意産業發展的優勢。
  成都向來就是各類藝術蓬勃發展的寶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均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傳統的水墨畫家,還是新銳的當代藝術家,都能在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成都的繪畫氛圍不同于杭州極度推崇水墨畫,也不同于北京極度推崇中原主流文化,成都的繪畫藝術有一顆平和的欣賞藝術之心,沒有二元對立,對所有的先進藝術兼容並包。從篆刻到行爲藝術,從水墨到當代油畫,幾乎所有的藝術門類在成都都有頂尖藝術力量存在,這在中國是罕見的。 
  成都曆史底蘊深厚,給中國傳統藝術生根發芽提供了沃土,而成都悠閑自由追求新知的傳統,又讓人們樂于接觸當代藝術。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反過來又影響了藝術家,使他們的作品糅合了多種藝術元素。這也形成了成都藝術創意群落的兼容並包的特點。
  成都,一邊在城市環境中滋養著創意,一邊廣納來自各地的創意智慧,實踐著創意産業的升級,實現城市創意經濟提速。業內專家指出,隨著文化創意群落的不斷發展,成都文化創意經濟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目前,成都正在逐步形成以藝術館、藝術畫廊、高水平的展覽、好的藝術家和專業的經紀人、策展人、批評家一體化的完善藝術“生態産業鏈”,每年都有大量來自全國和全世界的畫廊、藏家、拍賣行等來蓉淘寶,尋找好的作品、好項目。據了解,送仙橋藝術城便是目前全國藝術品交易量最大的場所之一。城市的藝術知名度,不是以地理或行政意義上的大小而定。
      我們認爲,成熟的藝術群落能提升整個城市的知名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320270100i06a.html
 
中國藝術區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中國當代藝術區是一個特殊概念,特指1990年以後相繼誕生的、以民間畫家爲主體的藝術聚集區。因爲這些畫家多是富有才華、窮困而不潦倒的年輕人,因無力支付城市裏越來越高的房租,只好或主動或被迫地在城市周邊或者不遠的郊區農村或者廢棄的破舊廠房裏棲身從藝,久而久之,聚少成多,遠近聞名,他們居住兼從事創作甚至經營的地方,就自稱或者被稱爲“藝術區”、“藝術村”或者直呼爲“畫家村”。由于藝術區數量衆多,發展有延續性,且影響廣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反映了藝術的社會地位在不斷提高。但是,從理論、實踐和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區的發展喜中有憂,應當引起各有關方面的注意。爲此,記者走訪了《中國藝術區發展情況報告》的負責人、北京大學教授陸地先生。
陸地先生指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極速商業化正在摧毀藝術區的品質!
陸地先生認爲,藝術離不開經濟的滋潤。從中國當代藝術區的空間分布和數量分布規律都可以明顯看出藝術與經濟的密切關系。但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很多藝術區的經營者或者管理者都不是以呵護的態度對待藝術和藝術家,而是把藝術和藝術家當成了一只會下金蛋的雞,拼命地索取。
陸地首先以北京的798藝術區爲例。
因爲追求短期經濟效應,798藝術區內的房屋租金每年都在漲(從當初的0.3元/米/天已經漲到現在的7元/米/天,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因爲無法承受昂貴的租金,不少早期來這裏的藝術家和中小藝術機構已經離開了藝術區。現在的798藝術區,隨處可見轉租的廣告。另外,管委會與藝術家實行的是一年一簽租約合同的方式,而且藝術家們可否續租,決定權在管委會,這又迫使藝術家往往追求短期效應。另外,業主過于商業化的發展思路也導致藝術家們紛紛退場。爲了追求商業目標吸引更多大品牌的入駐,管理單位對798藝術區隨意整修,而這些整修往往違反藝術規律,嚴重損害了原有的曆史氛圍。比如,798藝術區內有許多黑色瀝青紙包裹的舊管道,這是798藝術區曆史的重要標志。在對藝術區進行整治時,用鋁合金將這些舊管道包裹起來,雖然看上去是整治一新,但卻失去了原有的韻味。此外,園區改建的798創意廣場、不鏽鋼櫥窗、玻璃磚地面等,也損害了798廠的原貌。而798藝術區的許多藝術家則希望保持現有特色,認爲如果大量吸收商業機構入駐,將798藝術區變成高檔消費區,原有特點就會大大褪色。大的藝術機構和商業機構確實能給藝術區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但藝術活力和人氣則主要是靠大量中小藝術機構來支撐的,各種藝術展覽、豐富多樣的活動往往由中小藝術機構來籌辦,如果中小藝術機構大批撤離, 798藝術區就會變味,有可能變成第二個SOHO區。
單純追求高房租和經濟利益致使798如今面臨著尷尬場面:一方面是國際時尚大品牌對798的青睞,另一方面是當代藝術品交易的青黃不接,藝術家們早就說798越來越世俗,越來越遠離藝術的真諦。現在看來798越來越成爲舉著藝術大旗買賣時尚商品的秀場。尤倫斯裏“迪奧與中國當代藝術”那場五光十色的盛宴爲此做了一個准確的注釋。但是,這也許又開啓了一種可能,就是798藝術區會逐漸向一個綜合時尚區過渡,首先是因爲現在當代藝術與時尚概念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從迪奧的這個展覽上就可以看出來。再有就是,相比于時尚的奢侈品,當代藝術的受衆面和影響力,似乎要小得多。已經有不少人預言,798藝術區將重蹈紐約SOHO區的覆轍(注:美國紐約SOHO曾經也是一片廢棄的廠房,因房租低廉,20世紀60年代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入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藝術家集聚區。藝術家的進駐,使SOHO區知名度大大提高,于是又吸引了一批著名品牌商店的進入也使當地租金不斷上漲,藝術家和畫廊難以承受昂貴的租金被迫搬出。現在的紐約SOHO區已經變成了一個高檔的商業消費區,藝術機構所剩無幾。)如今,798藝術區管理層似乎在有意效仿SOHO區的發展模式。在廠房資源成爲稀缺資源後,不斷提高房租既可以增加收益,也可以迫使個體藝術家和中小畫廊離開798,以便給大的藝術機構和高檔消費品廠商入駐騰出空間。
陸地舉的第二個例子是:中國的特區名片大芬村。
陸地說,雖然大芬村走的是銷售行畫的市場化之路,798更加注重前衛藝術和原創,但大芬村和798軌迹驚人地相似:自發形成——揚名天下——人才聚集——房租飛漲——向周邊擴散。大芬村是油畫的集散地,這裏的商機是臨近的木棉灣和南嶺所無法取代的,但是發展到今天,因爲大芬的房租太高,很多畫家就到南嶺和木棉灣去租房住。當然,從大芬村裏敗下陣來的畫商、畫工更多選擇的是離開大芬村。大芬村房租猛漲的分水嶺是深圳文博會,每屆文博會的結束就是房租上浮的開始。文博會一來,大芬便開始大手筆改造環境——可以迅速從一個灰頭土臉的小村瞬間變成具有歐陸風情的小鎮,家家畫廊也都開始裝修。當然這種巨變在文博會上是能夠得到回報的——大芬成爲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大芬村裏人頭攢動,第二屆文博會上大芬簽訂了1.7億元的訂單。遺憾的是,簽訂大單的都是實力雄厚的公司,和一般的小畫廊無關。更多的畫廊還在高房租和低成交的較量中煎熬。他們在思索房地産不火了,股票下跌了,經濟危機來臨了,腳下的路該怎麽走?有些急功近利的畫商爲了應付高房租挖空心思,把第一批單盡心盡力做好後,就開始找低價畫工作畫,結果是掉入自己挖的陷阱裏面,沒有誠信當然會失去客戶。 大芬村裏面真正賺錢的只占到25%,15%的人只能保本,另有10%的人在盈虧線上下波動,其余的就是虧本的。
因爲畫的行情不好,而房租卻春天的青草一樣瘋長,很多畫商搖身一變成了“房地産商”。在黃江廣場、集藝源、大芬盧浮宮一個個在大芬崛起的時候,大芬村裏最有實力的這些畫商似乎均選擇了建畫廊收租的方式。
鑒于大量的調查,陸地認爲,除了798和大芬村,在中國的很多藝術區,尤其是規劃運作的藝術區,都存在著急速商業化的趨勢和苗頭。藝術區運作和發展當然需要資金,需要進行商業運作,但如果在藝術區的整體結構穩定和各項服務和管理配套完善之前,急功近利地追求商業目標,無異于殺雞取卵,結果必然是藝術區的變味或者衰敗。
有人說,有藝術的地方就有人流,有人流的地方商業就緊隨其後,藝術家最終會被擠走。這是一個規律嗎?或許是。當人們在爲798的商業化而扼腕歎息的時候,成都的藝術區則在爲沒有找到商業的路而惆悵。如果真的存在這樣一條規律,藝術家們真是沮喪和無語了。但是,我們認爲,藝術與商業並非水火不容,有關部門不能輕易相信這個宿命,而是要努力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在藝術規律和商業邏輯之間,藝術常常處于弱勢地位,也就是處于一種受保護的地位。了解這一點,政府有關管理部門也就知道如何利用自己這只“看得見的手”,讓藝術的園地免于受到商業的幹擾甚至傷害了。
如此直白的商業炒作,藝術還有多少純粹可言?
說到中國藝術區面臨的第三個問題,陸地教授認爲是:穿著“藝術區”外衣的創意地産大行其道!關于這一點,陸教授有許多精彩言論,如:把藝術區演變成一種創意地産,不是一種創造,而是一種倒退,是對藝術的算計和褻瀆。再如:一邊讓藝術家們神情落寞,一邊卻樂壞了房老板和當地的農民“地主們”。還有:一個像等待“大限”來臨的囚徒一樣的畫家,真不知道還有什麽好心情來創作。且聽陸教授一一道來。
首先,隨著藝術區房租的高漲,房老板和“地主們”看清了一個規律——只要有藝術家們的聚集,出租房屋的可以很快提高租金,銷售房産的可以短時間內達到銷售目標。于是,被稱爲“創意地産”的行業迅速興旺起來。像北京盛邦藝術區就是盛邦塗料公司把閑置的廠房和土地改造成或新建成藝術家工作室,全部租給藝術家做工作室創作或教學。在北京郊區,包括宋莊也有很多工廠停産或搬遷到更遠的地方,把原來的廠房按照藝術家工作室的樣式改造。這樣比養著一群工人生産産品再去銷售容易得多,且比生産銷售産品的利潤更高更快更穩。北京崔各莊鄉及周邊郊區的一些農民也是聞風而動,珍惜每一片土地,推倒原來的房屋,全部蓋成工作室的樣式租給藝術家,對于農民來說,房租成爲一筆不菲的收入,他們從此過著悠哉遊哉袖手旁觀的生活。
再看上海,大東方畫家村號稱要打造亞洲最大的油畫基地。它的前身是一群商鋪,因爲租售情況不好,于是出此創意,免費提供給全國各地藝術家用兩年時間。隨著藝術家的入住,人氣逐漸旺了,據說大東方現在已經在附近蓋起了別墅,只等著房價炒起來後撈錢。這種方式讓裏面的藝術家看外面的人和外面的人看裏面的藝術家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如此直白的商業目的和商業操作,藝術還有多少純粹可言?當然,對于藝術家來說,兩年的免費居住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兩年以後呢?一個像等待“大限”來臨的囚徒一樣的畫家,真不知道還有什麽好心情來創作。
其次,一些藝術區規劃動輒幾十平方公裏甚至上百平方公裏,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房産地産之間也。衡量一個藝術區的價值和經營狀況,應從它作品的文化含量和品牌增值來看,而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盯著藝術生産創造的經濟價值。只有遵循藝術的自身規律,不斷提升本地區的文化內涵,從培育無形資産的角度謀劃藝術區的發展,才是取得本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把藝術區演變成一種創意地産,不是一種創造,而是一種倒退,是對藝術的算計和褻瀆。 
 

台長: 阿楨
人氣(8,046) | 回應(4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國際文化藝術節
此分類上一篇:《常民公共藝術》

顯示全部40則回應

QQ
末段看起來很八股...簡直滿溢歌誦意味,
上google查一下,發現作者似乎是魏愉真?那叫授或許是楊裕富囉?
http://phpweb.yuntech.edu.tw/g9333712/dc05.htm

記得上課講到閒置空間時,老師常會提到跟政府的齟齬;我也碰過藝術家略帶諷刺地說:我的提案/展覽,也呼應了政府提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政治正確吧!
所以,還是有不少自覺的人啦~
2007-05-18 09:35:42
版主回應
您還真認去找
我是不好意思指名道姓
這涉及人身攻擊
2007-05-18 10:59:33
藝術村變電影院
經營團隊 兼顧文化與商業【經濟日報07.06.18 李至和】

坐落台北市忠孝東路與八德路口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由於位在都心精華區,又是台北酒廠的前身,開發、改建過程備受矚目,整個計畫從籌備到今年已邁入第五年,歷經四任文建會主委,第一階段的電影藝術館OT案,今年底總算要營運,可見開發過程極為困難。

這個開發案除商業人士關注,文化團體也高度重視,尤其電影藝術館OT案招標時,仍有許多藝文界人士對「由文建會投資建設、委託民間單位經營」的方式表達疑慮,深怕文化空間最後流於商業經營,成為商人圖利的園區。

電影藝術館OT案最後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得標,背後又有資深導演侯孝賢參與規劃,才讓藝文界人士稍感安心。

第二階段的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案,日前敲定由資深出版人王榮文領軍,據了解,出錢也出力的國賓飯店在這過程中,相當低調,就是不希望引起外界反彈,讓這個案子能順利簽約。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案的經營團隊整合文化人、產業人士與設計公司,兼具商業與文化特質,團隊實力不容小覷,不過,藝文界人士也等著看,這個團隊將會為華山帶來什麼新火花。
2007-06-18 11:30:07
宋莊畫家
官司敗訴 宋莊畫家被趕出家門【聯合報╱汪莉絹08.01.02
 
買「農民房」弄得血本無歸,北京宋莊畫家的遭遇,想買「農民房」獲利的台商可引以為戒。
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購買價格低廉的「農民房」,要承擔一定風險。北京藝術村宋莊畫家李玉蘭等人房子遭農民討回,權利不受法院保護,是典型的案例。
北京市通州區潮白河畔的宋莊鎮,因藝術家聚居而成為藝術家聚落,近一千五百多名藝術家,在此擁有農民房改建的藝術家工作室、商店,以及造型各異的美術館、畫廊等,其中,至少有二百多人買了便宜的「農民房」,李玉蘭就是其中一個。
2002年,李玉蘭以四萬五千元人民幣,買下農民馬海濤的房舍,也簽訂「買賣房屋協議書」;買下農民房後,李玉蘭還花了二十多萬元整修房子。隨著宋莊被北京市政府定位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後,當地房價快速飛漲,比十年前暴漲十多倍。原先一間一、二萬元的房子,現在都要價二、三十萬元以上。
房價暴漲後,在利益誘惑下,當地農民反悔房子賣早、賣低了,想盡辦法要回自己房子。馬海濤就向法院提起告訴,要李玉蘭交還自己的房子。一場看似合法的買賣,卻因城市居民不能買「農民房」的法規,法院一審和二審判決都是馬海濤勝訴,確認雙方買賣合約無效。
宋莊畫家村的農民討房訴訟案件,至今已有十三件,起訴理由基本都是依據「城市居民不得買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住房」的政策,雙方房屋買賣協議無效。即使三百多位定居宋莊的畫家們,聯名向當局上書,也改變不了畫家遭農民討回房子的命運。
被判敗訴的畫家,依法將被「趕出」自己花錢買的房子,如果想要索賠,還要另外花錢打向農民索賠的官司,既費時又勞民傷財

閱報祕書》農民房【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農民房」在大陸一般稱為「小產權房」,又可稱「鄉產權房」。是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政府頒發,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房產證。
一般來說,大陸房地產市場提及的「小產權」,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區分發展商和購屋人的產權,因購屋人的產權是從發展商的產權分割出來,發展商的產權就叫「大產權」,購房人的產權叫「小產權」。
二、依房屋再轉讓時是否需要繳納土地出讓金來區分,不用再繳土地出讓金的叫「大產權」,要補繳土地出讓金的叫「小產權」。據此,普通商品房就是大產權房,經濟適用房就是小產權房。
三、依產權證的發證機關來區分,大陸國家發產權證的叫「大產權」,由鄉鎮政府發證書的叫「小產權」,即「鄉產權」,「鄉產權」並不構成真正法律意義上的產權。
第一種和第二種解釋的「小產權」是合法的,法律規定明確;第三種的「小產權」,即「農民房」的法律屬性存在很大爭議,近期以來,中共國務院一再下令,嚴禁城市居民購買。

投資農民房 從雲端跌落【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去年六月以來,「農民房」(大陸稱為小產權房)會不會走上合法化,成為全大陸民眾關心的房地產話題之一。
原先市場傳出,在新農村建設等政策面推動下,「農民房」可能會走上合法化。這一消息令不少在北京近郊「購買農地」蓋農民房,或把農民房翻建為別墅的台商,雀躍不已。一旦「農民房」就地合法化後,台商手中資產,將立即翻上好幾倍。
美夢由來最易醒。去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共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重申,嚴禁城市居民購買「農民房」;十七日,北京法院就畫家李玉蘭購買「農民房」一案,判決合約無效。這兩起事件,讓手中擁有「農民房」的台商,頓時從雲端跌落,不僅賺錢的希望破滅,還要擔心隨時被「收回」,落個投資血本無歸。
「農民房」的出現,在大陸已十多年歷史。起初是村委會替農民集中蓋房和建農民公寓時,把多餘的房子私下賣掉;這些房屋沒有大陸官方發給、具法律效力的「產權證」,因此稱為「小產權房」。
十幾年來,中共當局對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農民房」,一直採取放任態度,「農民房」遂在大陸各大城市周邊「遍地開花」。北京市的「農民房」自1990年代中期出現,當時是北京有錢人想到郊區休閒或養老而購買。2003年後,隨著大陸各地房地產市場飆升,北京郊區的「農民房」大幅興起。
與有產權證的商品房相比,「農民房」的建築成本相差無幾,價格卻便宜一半以上,原因在於這些房屋的土地沒有繳納土地出讓金和配套稅費,也沒有層層審批關卡,銷售時也毋須繳納相關稅費。於是,最初為安置農民和低收入者的「農民房」,搖身一變成為賣給有錢人的別墅。
目前北京市的房山、昌平、通州、密雲、順義等郊區,已售和在建的「農民房」項目突破一千萬平方公尺;在北京四百四十多個在售屋項目中,有八十個項目賣的是「農民房」,占項目銷售總數百分之二十左右。
北京市四環路以內的住宅預售屋均價,達每平方公尺一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元人民幣;四環至五環路均價突破萬元;五環至六環路的均價也達七千零三十七元。「農民房」價格則在每平方公尺二千五百元至四千元之間,僅為四環商品房價格的百分之廿五至卅,物美價廉,讓「農民房」炙手可熱。
北京市郊區「農民房」,大多是村委會或鄉鎮政府以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名義,通過自行建設或與房地產公司合作開發後,對外進行違法銷售。
由於「農民房」所占的土地為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沒有經過用途變更和上市拍賣,往往是開發商與村鎮幹部私下談妥地價後即進行開發,各個環節都是暗箱操作,集體土地的價格也是由村鎮幹部與開發商私下達成,土地轉讓的費用無從知曉,建成後產生的非法暴利更加驚人。
「農民房」的銷售人員向客戶表示,他們這種「農民房」,雖然不辦理「產權證」,但有五十年的「租賃證明」,這種說法只是哄騙購屋者而已。沒有大陸國家部門發給的土地使用證和預售許可證,購屋的買賣只是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私下交易」,沒有任何法律能保護買主買屋後的權利。
2008-01-02 09:40:47
利物浦
文創振興都市的省思【經濟日報╱邱淑宜08.01.12
 
利物浦,位於英格蘭西北部,是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現在是英國第三大城市。風靡全世界的披頭四樂團即出自利物浦,而近年來的足球文化,讓整個城市瀰漫著英格蘭足球迷的瘋狂和驕傲。
利物浦是2008年歐洲的文化首都,於1月11日、12日正式啟動為期一年的嘉年華活動,其中包括藝術、建築、芭蕾、戲劇、飲食、音樂和科技等,企圖將利物浦的文化、創造力和才藝,以全新面貌展現。
「歐洲文化首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計畫,是歐盟自1985年以來一項重要的都市文化復興計畫。獲選的城市,將成為當年度歐洲的標竿文化首都,以展現它城市特有的文化靈魂特色和發展重點。過去許多獲選的歐洲城市,似乎都成功地將地方文化特色轉型,並升級為以文化創意為名的國際型城市。
在18世紀初,利物浦就因船塢工業、貿易業而迅速發展,到了19世紀初,已有40%的世界貿易是經由利物浦港口,由此可見其富裕而繁忙的程度。
二次大戰時,利物浦慘遭德軍嚴重空襲,超過半數的建築遭炸彈摧毀,使利物浦由原本的熱鬧繁華,轉為破敗蕭條。1970年代起,利物浦的船塢工業和傳統製造業急速衰落,1980年代初期,利物浦是全英國失業率最高的城市,至今問題仍未改善。
利物浦試圖藉由這個計畫,從蕭條的工業城市,蛻變為2008年歐陸首要的文化首都。根據負責整個計畫的利物浦文化公司指出:這個計畫將創造1.4萬個工作機會,吸引17萬觀光客,並且鼓勵20億英鎊的投資。
改造 有商機也有危機
雖然這個計畫正在進行中,無法確實評估效益。但以英國1980年代起的都市與地方振興經驗來看,有些危機值得重視。
首先,這些振興方案都企圖引進新的產業或投資,並宣稱可以提供很多的工作機會和商機。但是1990年代許多研究已經指出,有些工作與商機,可能無法真正讓當地居民與產業獲益,因為大多數的工作與商機,都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與商業知識,而這些技能與知識,卻與當地現實環境脫節。
例如,一個非常優秀的造船匠師或汽車製造工,如何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創意產業或流行時尚工作者?就像是東倫敦(如碼頭區)從1980年代開始的更新計畫,或卡地夫的都市更新計畫,都顯示出當地的傳統產業工作者,只能在新產業中得到清潔工或警衛的低階工作,或被迫遷移到其他地方,尋找仍然需要他的技能的產業。
如果人們被迫丟棄他已經熟練的知識與技能,成為只能靠基本勞力獲取微薄工資;或地區產業因為強勢產業的殖入,而失去競爭力,只能出走;那麼得利的就幾乎都是外來人與外來產業。
反思台灣的都市與地方振興,是否有類似的狀況?事實上,很多英國學者都在質疑,當政府想要振興地區與破敗城市的時候,何不想辦法讓地區的傳統產業、技能與工藝得到新生?
因為,這樣的文化與創意振興方案,很容易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及預算排擠效應,使很多社會問題失去解決的機會,它可能造成一個為了觀光客而重建的城市,而不是一個為了市民而重建的城市。
(作者是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博士候選人,shuyi.chiu@googlemail.com)
2008-01-16 09:15:07
酸臭
北京798 藝術重鎮銅臭瀰漫>中時08.06.02亓樂義

     最近,北京流傳一個笑話,「北京的畫廊比作品貼在畫廊牆上的藝術家還要多」,逛逛北京七九八藝術區,就能證實這個說法。大批外資進入,使得這個曾是藝術家的創作天堂,瀰漫一股濃烈的商業氣息。
     「紅T畫廊」老闆譚仙,二○○五年在「七九八」藝術區開業,租期未到,今春卻被迫提前關門,因為房東要趕在八月奧運前,在畫廊的所在地闢建六層樓高的停車場,因應大批遊客湧入。
     除了奧運,大規模的商業化,把藝術創作逼上絕路。譚仙說,幾年前這裡主要是藝術家,僅有幾家畫廊,如今充斥著渴望找錢的大牌畫廊和藝術家,藝術已經變質。
     在「七九八」作畫達六年的傅雷(音),因不堪大量遊客的攪擾,最近黯然離開他的油畫創作藝術工作室。他說,「旅遊巴士每天都會來到這裡,好像這裡是紫禁城似的」。
     與此同時,他的房租翻漲三倍。他的大多數藝術家朋友,因付不起在「798」藝術區的生活費,只好撤離,把它留給商業領袖和資金充足的畫廊。
     四十八歲的傅雷說,這裡變得非常俗氣,只有富人呆在這裡,「第一批到這裡的藝術家基本已經離開。我們已經不可能在這裡生活。新來的人追求的是時髦和商業機會,而不是藝術。」不過,世界知名畫廊都看上「七九八」這這塊風水寶地,認為這裡蘊藏巨大的商業利益。
     有中國「玩世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之稱的岳敏君,去年十月以「六四」事件為題材的油畫《處決》,在倫敦拍賣會以二百九十萬英鎊成交,創下中國當代畫家作品的最高拍賣價格。五年前,岳的作品不過售價一萬美元,印證畫廊確有「慧眼」。
     大陸著名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則認為,高價作品雖令人稱羨,但也帶來負面影響。他慨然指出,「我們目前處於最差的文化創作時期。」
     「七九八」的快速變遷,讓藝術家感到無奈。幾年前,這裡像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紐約的蘇活區,古怪、大膽、前衛、後工業化。歷經卅年,紐約的蘇活區才被小商店和漂亮的餐館占領,「七九八」撐不過五年就完全走樣。
     「七九八」的畫廊越來越多,值得看的展覽卻少,盡管中、外收藏家如潮水湧入畫廊,希望短時間淘到破紀錄的拍賣作品,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藝術家能夠達到國際展覽的水準

東京藝術博覽會——日本畫廊全盛期來臨
‧典藏今藝術 2008/05/30 今年東京的櫻花提前一個星期綻開,彷彿日本的當代藝術,迫不及待的與世人見面。2008年度「東京藝術博覽會」(Art Fair Tokyo,以下簡稱東京藝博會)於4月3日開幕,收藏家與觀眾如排山倒海般的湧入會場,即使今年全球經濟處於不安定感... 【文‧攝影/潘廣宜】

今年東京的櫻花提前一個星期綻開,彷彿日本的當代藝術,迫不及待的與世人見面。2008年度「東京藝術博覽會」(Art Fair Tokyo,以下簡稱東京藝博會)於4月3日開幕,收藏家與觀眾如排山倒海般的湧入會場,即使今年全球經濟處於不安定感,但是怎麼也擋不住他們血拼的熱情,由此可見日本當代藝術炙手可熱的程度。
繼今年新春在東京Agnes飯店所舉辦的「art@agnes藝術博覽會」,日本的畫廊更全力出動,將重點作品放在東京藝博會中,呈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與觀眾。去年東京藝博會完美落幕,以五倍的成長幅度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因此今年東京藝博會的步伐顯得更為穩健、自信。東京藝博會的水準向來保持的相當高,展出的藝術品種類多元,從古董家具、浮世繪、日本畫到最近當紅的日本當代藝術作品,貫穿古今而精緻,是其他亞洲藝博會所沒有的特色。東京藝博會的新聞發布會有來自超過一百家世界各地的媒體採訪,除此以外,開幕期間除了日本主要五大新聞報刊以大篇幅刊登,更占據了富士電視台的黃金時段,NHK夜間新聞也採訪了東京藝博會總監、多位畫廊業者以及重要收藏家。這樣廣泛宣傳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大眾媒體的渲染力,讓日本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了解不僅止於美術館中的欣賞,而能夠延伸並推廣藝術品收藏的概念。
由於接連不斷的媒體報導,因此大會還尚未整理完媒體效益的統計數據,但是無庸置疑的,今年東京藝博會的媒體效益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短短四天的展示期間,總來場人數超過了去年的1/3,有4萬3,000人湧入了位在有樂町的國際會議中心,盛況空前,加上媒體的大力推廣,更讓會場的買氣熱氣沸騰到了最高點。
這次東京藝博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辦單位在與相關藝術團體的串連,以及整合上的努力。主辦單位發揮了大和民族的團隊精神,與東京多處藝術機構進行整合,在開幕活動的舉辦時間,共同組織了連續五天的「日本當代藝術密集訓練營」;4月2日「101當代藝術博覽會」(101 Tokyo Contemporary Art Fair)開幕,緊接著4月3日東京藝博會盛大開幕後,4月4日Est-Ouest拍賣會落槌聲不斷,而同一天在丸之內大樓舉行的「東京新人藝術賞」(Art Award Tokyo),4月5日Shinwa拍賣會則是在東京藝博會場的同一棟大樓舉辦。這次的日本當代藝術密集訓練營以銀座為中心,在距離10分鐘車程的丸之內以及京橋等地展開,讓來到東京的外國觀光客一氣呵成地欣賞日本當代藝術。日本各個相關藝術機構之間的緊密連結是這次東京藝博會成功的一個主要關鍵,許多第一次來到日本的藝術愛好者也因此更進一步認識日本當代藝術精髓。
另外,在東京藝博會會場可以看到人手一冊的《丸之內藝術一周遊2008》(Marunouchi Art Weeks 2008),這是東京藝博會與Tokyo Art Beat所提供的小手冊,也是東京當代藝術的A-Z導覽地圖。主辦單位用心良苦,讓遠道而來的外國遊客不但享受到春暖花開的櫻花季,更可以同時在短短四天的行程內,一覽東京當代藝術的全貌。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以東京藝博會為中心串連起日本當代藝術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是日本當代藝術界團結一致的向心力。畫廊、拍賣會、藝博會、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或者藝評家,以及媒體界,都全力支持日本當代藝術的整合,這是日本大和民族一向的風格。不分畫廊,不分美術館以及拍賣會,日本當代藝術一致齊心協力走向國際,這或許是其他城市難得見到的景象,值得我們借鏡。

亞洲國際藝博會的條件

如果說1990年代是雙年展的黃金時期,2000年的現在則是藝博會盛產的年代。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藝術博覽會中,亞洲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所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麼?東京藝博會總監辛美沙說:「日本在許多先天條件上或許比不上北京或者香港的優勢,但是我認為藝博會本身是要呈現最好的藝術品質。」辛總監久久苦思東京藝博會的國際化定位,但是當她從「杜拜藝術博覽會」回來後恍然大悟:「前往杜拜藝博會可以一覽所有世界級大師的精品,從赫斯特(Damien Hirst)、卡普爾(Anish Kapoor)到村上隆,但是,我卻看不到代表杜拜的藝術作品。因此我想東京藝博會的定位,應該是一個呈現日本最具有代表性作品的藝博會吧!」對於外國畫廊來說這或許不是最理想的回答,但現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收藏家可以自由飛往世界各地購買作品,日本當地也不乏購買國際藝術作品的收藏家。在這裡所提出的想法是藝博會所應具備的代表性意義,以及其品牌定位與市場區隔的概念。
今年參加東京藝博會的畫廊總共有108家,其中只有七間畫廊來自世界六大城市,首爾、新德里、紐約、香港、北京以及馬德里,參展的外國畫廊數與去年差不多,但是距離「巴賽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或者「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的國際程度,仍然相差甚遠。在去年高成交額的鼓吹下,國外的畫廊也蠢蠢欲動前來參加東京藝術博覽會試水溫。中國參展的畫廊有來自北京的Pekin Fine Arts畫廊,業者馬志安(Meg Maggio)樂觀的表示東京是個國際化的現代都會,在這裡有許多最前衛的展覽與藝術觀眾群,收藏家也有相當高的國際品味與水平,想要在東京增加曝光率是他選擇參加的原因。
而除了成交額以外,當地收藏家多寡、外國畫廊的參展數量是不是評價一個好的國際藝博會的絕對值?參展畫廊的品質與作品可能是決定一個國際藝博會的標準,因為收藏家總是期待在藝博會買到最好的作品。本次外國畫廊在東京藝博會的販賣情況不甚理想,這點與101當代藝博會雷同,這樣的現象或許反映了日本當地收藏家品味還是偏向保守,也或許反映了日本當代藝術作品內需市場的好景氣呈現穩定,以及國際間收藏日本當代藝術品藏家增加的趨勢。東京藝博會以選擇高品質畫廊為旨,評委員由數位多間參加過歐美國際藝博會的畫廊組成,包括小山登美夫畫廊、小柳畫廊、廣田美術、井上東方藝術畫廊、東京畫廊、銀座柳畫廊、Shugo Arts等;並與往年一樣,由Scai the Bathhouse Gallery的白石正美擔任資深顧問。這些老字號畫廊熬過了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時代,時常積極參加國外藝博會,因而開拓了國外收藏家的市場,正因為有著國際的視野與經驗,相對的對於東京藝博會的品質有所要求,不論是在硬體設施規畫上,或者是在參展畫廊的選擇、軟體的研討會的企畫上,均講求國際視野。
日本在設計以及建築領域上,長年都有著國際級水準表現,然而在藝術的表現上是否可以得到國際間的認可?從逐年攀升的日本當代藝術作品的販售量,以及拍賣會的新興明星藝術家的出現,或許可以證明日本當代藝術早已經脫離了「失落的十年」,當代藝術的景氣逐漸回溫。東京藝博會或許沒有最大的集客量與成交額,但是就與日本當代藝術作品一樣,東京藝博會具有一種獨特而精緻的魅力。

亞洲藏家暴增,美國藏家驟減?

這次最讓日本畫廊以及東京藝博會驚訝的,應該莫過於大量來自亞洲區域的收藏家群。開幕首日萬頭鑽動,亞洲的觀眾群尤其醒目,其中不乏來自中國、台灣、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地的收藏家。首爾、北京以及台灣畫廊業者的熟面孔也在會場中天天報到,這一股日本當代藝術風潮似乎在亞洲區域有越來越熱的趨勢。歐美的著名畫廊業者以及收藏家也都是會上嘉賓,讓日本的畫廊業者又驚又喜。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以收藏中國當代藝術著名的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於開幕當天現身會場,引起一場不小的騷動。
這是烏利.希克第一次來東京參觀藝博會,他首先到Mizuma畫廊的展位參觀後,購買了會田誠(Aida Makoto)的錄像作品《The video of a man calling himself Bin Laden staying in Japan》,社長三末雄開心的不得了,因為這是希克收藏的第一件日本藝術家作品。另外,在日本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高橋龍太郎也買下了鴻池朋子(Konoike Tomoko)的大型雕塑作品《Virginia-Set Me Free, Fly from my Restraint》。展示期間MIZUMA畫廊售出了80%以上,銷售成績相當好。其他大豐收的畫廊還有東京畫廊,聚集在展位的收藏家門庭若市,首推松浦浩之的大型兔子雕塑,每天搬來新作即刻就搶購一空,繪畫作品也在開幕當天數小時內貼上了紅點,這次松浦浩之首次在日本展出的版畫,來自世界各國的收藏家詢問度都相當高,東京畫廊的販售成績也在80%以上。山本現代的Yanobe Kenji大型裝置作品,白石畫廊的嵯峨篤(Saga Atsushi)以及河源溫(On Kawara)的混合裝置媒材作品也在會場中相當醒目,許多人爭相在作品前拍照留念,美術館以及歐美收藏家的詢問度相當高。
這次除了亞洲國家收藏團體的購買實力令人驚豔,也有許多歐美的藝術旅遊團體針對東京藝博會以及賞櫻季節而來,其中尤其以比利時、法國最多,還有英國、瑞士、美國等來自歐美的新舊收藏家面孔居多。除了國際收藏家的蒞臨,日本的收藏家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大林組建設公司社長大林剛郎、森美術館理事長森佳子、ISE文化基金理事長伊勢彥信、Anee Wong等重量級的人物蒞臨,讓會場蓬蓽生輝。但是今年奇特的例子是會場中美國藏家的身影似乎減少許多,首先由於4月5日在古根漢美術館有村上隆的個展,因此原本計畫要來參加東京藝博的策展人都突然中止前來;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美元走軟,這也反映在日本拍賣會的交易上。

日本畫廊作品供不應求

東京藝博會開幕當天,紅屋畫廊(Beniya)的年輕藝術家六角彩子的作品在短短三分鐘內全數貼上了紅點。三分鐘售罄!破了東京藝博會歷年以來的紀錄。這位年輕的藝術家以往是由村上隆「Kaikai Kiki」所推薦的藝術家,她用手直接在畫布上創作,畫風生動,色彩鮮明,並且充滿天真的童趣,在日本擁有相當多的粉絲。六角彩子最驚人之處是她可以在短短一個月內創作200幅作品。這位只有26歲的年輕藝術家因為有了村上隆的背書,加上眾多粉絲的擁護,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脫穎而出,這次參加東京藝博會也在每天固定時間當場繪畫創作,人山人海的觀看人潮,每次都會引起交通阻塞的狀況。六角彩子今年也將與代理其歐洲市場的荷蘭畫廊一同前往「台北藝術博覽會」參展。
除了紅屋畫廊以外,泰明畫廊(Galerie Taimei)代理的TOMI-E的塗鴉風格作品深獲年輕收藏家群的愛戴。頂尖日本畫廊表現出色,Mizuma、山本現代、小山登美夫、白石、小柳、TAKA ISHII等在國際藝博會中時常出現的畫廊,販售情況都相當亮眼,供不應求的捷報頻傳。16日東京藝博主辦單位公布總成交額為10億日圓,數據與去年相同。今年並沒有因為造訪人數的湧入而增加成交額,造訪人數與成交額並未成正比地往上提升,以及購買作品的兩極化,是這次東京藝術博覽會的現象之一。除了全球動盪的景氣,收藏家們想要的「wishing list」相似性過高或許也是主因,以至於收藏家永遠都在排隊等待購買明星級藝術家的作品,而認知度較低的作品還是掛在牆上,乏人問津。
這次東京藝博會的總成交量為80%左右,與去年相同。總體來說,畫廊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好作品可以拿出來在藝博會裡銷售,因為許多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有知名度的日本當代藝術家,作品總是一作難求,往往在開幕的第一時間就已經貼上了紅點,例如松浦浩之、鴻池朋子、村上隆、會田誠等。
雖然日本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比前幾年又再度攀升許多,但是與亞洲區域比較,相對來說還是物美價廉。因此慕名而來、按圖索驥的收藏家有持續增加的趨勢。一般而言大型的高價作品在藝博會的買氣總是最旺盛,但是日本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價格較便宜的作品比較得到青睞,這是日本比較特殊的例子。此外,來自亞洲其他地區的畫廊所代理的作品有較日本當代藝術作品昂貴的趨勢,即使是岳敏君等人的版畫,在東京藝博會當中還是屬於高價位作品;由印度新德里的Nature Morte畫廊所代理的Thukral & Tagra繪畫作品相當討喜,雖然價格不斐,但是還是有收藏家慕名而來。原本辛總監擔心外國畫廊不好銷售,努力張羅藏家前往展位,但是畫廊業者Peter Nagy只想增加在日本的市場的曝光率,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帶藝術家來日本觀光賞櫻,沒想到作品意外的銷售一空。可知藝術市場的趨勢雖然是地方品味的呈現,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作品本身的個別差異。
在東京藝博會中可以看到日本的藝術市場相當多元,例如洋畫、日本畫也得到相當多收藏家的青睞。東京藝博總監辛美沙表示因為電視媒體宣傳的影響,在周末尤其湧入相當多的觀眾與收藏家,單價便宜的作品大量的在周末販售完畢。但是古董類作品的成交量今年明顯降低,十年前主導日本藝術市場主流的骨董商,交易量大幅縮水,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參展的角匠畫廊所代理的日本國寶級大師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一套六式,售價3,600萬日圓,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古董界的市場似乎並沒有當代藝術的旺盛買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7&f_ART_ID=124926
2008-06-02 09:09:40
版主回應
798藝術區>維基百科

798著名的車間展廳798藝術區是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地區的一個藝術園區,原為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建築多為東德的包豪斯風格。1980年代到1990年代798廠逐漸衰落,從2002年開始,由於租金低廉,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藝術家開始聚集於此,逐漸形成了一個藝術群落。
一些著名的藝術人如洪晃、李宗盛等亦先後進駐。並有大量外國人參觀訪問。自2004年以來已經進行了兩屆「北京大山子國際藝術節」。成為北京的文化地標之一。也有新的北京三大景點「長城,故宮,798」的說法。
國際影響
798藝術區吸引了眾多政界要人、影視明星、社會名流參觀。2004年以來,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國總理(施羅德)、奧地利總理、歐盟主席(巴羅佐)、比利時王妃、科菲·安南及夫人、法國總統希拉克夫人、挪威總理夫人、比利時王儲、法國總統(薩科齊)、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等都先後參觀訪問過798藝術區。
批評:過度商業化(楨:那個不過度才能成功)
隨着奧運會的到來,798藝術區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中、外資本湧入這裡,不少人期望短時間內淘到破記錄的拍賣作品,「一夜暴富」的投機氣氛濃厚,但實際上並無多少藝術家能夠達到很高的水準。相反,由於租金上漲,許多安心創作的藝術家被迫離開798。
外部連結
798藝術區798藝術網
http://zh.wikipedia.org/zh-hk/798%E8%89%BA%E6%9C%AF%E5%8C%BA
2010-06-01 09:28:26
蘇州河
文化長廊發展創意產業 上海政府“雕琢”蘇州河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29張達智/整理

 一條源遠流長的江蘇河,不但承載著上海人生於斯、長於斯的記憶,更加傳承著海派文化的血脈。為了讓滬人的母親河重煥生機,上海市普陀區政府在28日上午舉行的蘇州河文化長廊建設國際論壇上宣佈,將在未來五年內著力雕琢這條歷史悠久的母親河。
 據大陸中新社報導,上海市普陀區區長蔡志強在論壇上表示,普陀區政府將對蘇州河河段上已有的十三座橋進行景觀改造,同時開始建設一座人行景觀橋建設。此外,還將開設一條專門的水上旅遊巴士,將這些景觀橋樑和沿岸優秀歷史建築串聯起來。蘇州河沿岸的燈光也將重新設計,屆時,這些景觀燈光將形成“四大樂章”呈現給上海市民。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充分挖掘蘇州河橋樑的文化內涵,爭取在五年內打造一條“蘇州河文化長廊”。
 蘇州河沿岸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血脈,其中包括了上海麵粉廠、上海造幣廠舊址,以及由著名設計師鄔達夫設計的原上海啤酒城釀造樓和灌裝車間等一批富有歷史底蘊的老建築。既要保護歷史建築,又要讓這些建築重現新的生機,是老建築保護工程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上海普陀區政府決定充分挖掘老建築的文化內涵,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例如滬上著名的創意園區M50春明園區,原先就是一座廢棄的老紡織廠。
 目前,蘇州河畔已經建成了中國大陸造幣博物館、絲綢博物館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主題博物館。在建設“蘇州河文化長廊”的工程中,上海普陀區政府還將建設十大專題博物館,他們包括工業遺址博物館、佛文化博物館、動漫藝術博物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占地二百四十畝的工業遺址博物館,建成後將融合歷史底蘊與時尚元素於一身,將上海工業文明的軌跡娓娓道來。
2008-10-09 09:25:14
版主回應
新版桃花源 賴聲川暗戀杭州西溪創意產業園區2010-07-22 旺報 記者楊俊斌

 賴聲川說:「要有些不同。」於是就有了《新暗戀桃花源》。《新暗戀桃花源》確實「有些不同」!因為有越劇元素。這個春天,賴聲川先生就用他的經典代表作《暗戀桃花源》,讓話劇與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聯姻。「《暗戀》繼續話劇,《桃花源》則用越劇來表現,賴聲川將徹底顛覆賴聲川」,所以賴聲川將這個發生在2010年的經典名劇翻新改名為《新暗戀桃花源》。
 為什麼會有《新暗戀桃花源》?——緣起杭州2008年初,大陸話劇版《暗戀桃花源》到杭州紅星劇院演出,紅星劇院的這次運作讓話劇這個在杭州「比較冷門」的藝術首次出現了火熱的場面,之後的《這一夜WOMEN說相聲》也同樣火爆。也因為這個緣分,賴聲川先生喜歡上了杭州,也和紅星有了很好的合作機緣。

 話劇加越劇 耳目一新

 之後,感動於杭州市的熱情和支援,也因為和紅星團隊的誠意和良好合作,賴聲川先生接受杭州的邀請,在西溪創意產業園區成立了工作室。希望在美麗的杭州有一些別致的創作,是賴聲川一直惦記著的事。杭州最著名的文化特產是越劇,柔美深情。「如果讓越劇和話劇碰撞,放在《暗戀桃花源》的殼裡,一定很有趣。《暗戀桃花源》演了20多年了,應該有些不一樣的變化。」賴聲川突發奇想。《新暗戀桃花源》就是這樣來的。在《新暗戀桃花源》的漫長醞釀期中,賴聲川看過許多越劇碟片,甚至專程從台北飛到杭州來看現場演出。看過新編越劇也看過一些草根越劇後,賴聲川決定,他更想要原汁原味的那種,那種百年前曾經在紹興田間唱過的調,那些有鮮明的越劇特色的調,用最傳統的越劇,演一齣很不可思議的戲。把《桃花源》排成越劇,對於這個經典名作來說是個相當有趣的嘗試,而對於越劇來說,何嘗不是呢。
 考慮到非越語區觀眾不能完全聽懂越劇台詞,《新暗戀桃花源》的越劇部分將會全部打上字幕。有了越劇的《新暗戀桃花源》真的非常新、非常美「全部都要新的。」這是賴聲川對《新暗戀桃花源》的製作要求。所以這個新暗戀桃花源不僅演員新,越劇新加入,連服裝、舞美也全部更新。

 別緻舞台 大明星助陣

 舞台上有一輪大月亮,街燈的式樣將會變得又復古又精緻,非常老上海那種。而服裝,更是別出心裁,江濱柳將不再穿長衫,改穿西裝。春花、袁老闆、老陶在《桃花源》中穿的白袍將變成白紗下暗暗豔麗顏色透出的飄逸但有色彩的衣衫……《新暗戀桃花源》的主創和演出團隊集合了大陸這個領域幾乎最強大的陣容。賴聲川先生親自負責創意及導演,越劇編劇嚴全毅(春晚戲劇編劇),作曲劉建寬,服裝設計藍玲、越劇導演展敏、唱腔設計陳軍等等。
 在演員陣容上,本劇也聚集了眾多明星和越劇名家:黃磊、孫莉、趙志剛、謝群英、徐銘等。越劇的加入讓《桃花源》的段落充滿了新奇。向來只演英俊小生的大陸最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之一、「越劇王子」趙志剛將出演倒楣粗魯的漁夫老陶,而風騷潑辣的春花則由著名的金派名旦謝群英擔任,這幾年在江浙滬地區躥紅的女小生徐銘則扮演何炅演過的袁老闆。
 也就是說,在《桃花源》中,謝群英和徐銘兩個女人將扮演一對火熱的偷情男女。因為化身越劇,所以《桃花源》部分可以說全面翻新,詞、曲、服裝統統重新創作,「最好統統都不一樣」,賴聲川這樣說。跟越劇流行的新編風不同,賴聲川希望曲作者劉建寬盡可能保留「泥土氣息濃」的最傳統曲調,也就是觀眾將有幸聽到趙志剛唱「老底子」的「盎篤調」。但服裝時尚新派且美麗,顛覆以往《桃花源》中固定「白衣飄飄」的符號。就連整體平面設計也請來為馮小剛設計《非誠勿擾》海報的設計師——楊晨曦重新包裝。

 迴響熱烈 22日台北見

 賴聲川也毫不掩飾對《新暗戀桃花源》的讚美「這絕對是《暗戀桃花源》所有版本中最唯美、最豪華的。」2010年4月23日,《新暗戀桃花源》在杭州首演,3場爆滿。4月26日還進行為玉樹災區義演,所有收入全部通過杭州慈善總會捐給玉樹災區。《新暗戀桃花源》首演吸引海內外主流媒體關注,中央電視台、《解放日報》、《文匯報》、《浙江日報》、浙江衛視、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新加坡聯合早報》等近百家媒體都進行重要報導,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網易的全國主流網站都為《新暗戀桃花源》設立主頁……《新暗戀桃花源》4月29日已開始第一輪巡演,預定場次超過40場,陸續赴溫州、寧波、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南京、武漢、香港等地巡演……。7月22日,《新暗戀桃花源》將首次在台北亮相。
2010-07-22 12:15:16
阿楨
漢寶德:沒那麼嚴重,有些政治化 【聯合報周美惠 2010.03.03

總統府資政、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長期規畫顧問委員會委員漢寶德昨晚指出,汪希苓特區特展引發大爭議,主要問題在於園區的定位不清、任務不明,才會讓藝術家的創作受到誤解;文建會當務之急要先定位人權文化園區,有個方向,公務員才好做事。
漢寶德指出,監院糾舉文建會文資總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副組長朱瑞皓,他認為「事情其實沒那麼嚴重」,是有些政治化。
針對此一糾舉案,文建會低調表示,主委盛治仁尚未看到相關內容,必須等了解詳細狀況後再議。
在汪希苓軟禁區設置地景藝術的藝術家游文富則認為,他的作品並未歌頌汪希苓,兩位主事者不該遭糾舉。
文化界反應兩極。有人贊成,認為汪希苓特區像歌頌協助戒嚴獨裁統治的執行者,有著歷史事實的錯誤認知;但也有人批監委在搞「另一種白色恐怖」,認為此案的關鍵出在「國家介入藝術生產」太深。
※延伸閱讀》
‧施明德要拆「汪希苓特區」展
‧施明德妻子陳嘉君 人權園區噴紅漆
‧在人權園區抗議 施明德妻遭銬
‧ 紀念汪希苓? 人權展惹爭議遭監院糾舉
‧ 總統建中同學 王壽來遭糾舉:人生大挫折
2010-03-03 12:22:51
版主回應
陸委會:補助台團體 非陸藝術家津貼2010-07-08 中時(楨:吸獨過度就逢中發作啦!)

 對於藝文界質疑陸委會補助大陸藝術家來台駐點創作,是瓜分本土資源、獨厚對岸藝文界,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表示,邀請外國藝術家駐點創作,是國際藝術界共通的作法與概念,外來藝術家可與在地文化發生聯繫,也可推動本國藝文界的國際化。
 簡任祕書施威全出席座談時澄清,所謂的六萬三千元,並不是補助大陸藝術家個人的津貼,而是補助台灣本土承辦交流活動的團體。而且期限是二到四個月,屬「短期」、「少數個案」、「審核嚴格」的補助,非普遍性、長期性的生活給付。
 也有部分藝術家質疑,中華發展基金會對大陸藝文人士的補助,會影響到本土藝術家的生存空間與補助,部分人士指出,不應給與對岸藝術家優於其他國家藝術家與學者的待遇。
 趙建民說明,文建會每年補助國內視覺藝術團體相關經費一千八百多萬,對於國內表演藝術人才培育也編列一千八百多萬,同時,也補助國內藝文團體相關活動一億五百七十餘萬。
 他指出,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對國內進行與大陸文化交流補助,包括對岸藝術家來台駐點等,全年總金額不超過三百萬。明顯可見,政府藝文預算以台灣本地藝術家為主,「向對岸傾斜」指控毫無根據。
 此外,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與學者,來台就學與研究,教育部每年單獨編列四億預算,來提升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這也同樣可以證明,政府並未未獨厚對岸學術單位。
 趙建民強調,台灣到對岸交流的團體與藝術家,也享有補助,且補助更多。實際上,許多大專院校與藝術團體,已多次成功申請到去大陸進行交流的補助。
 施威全表示,藝術家來台駐點計畫,始自前民進黨政府,新政府上台後,肯定前政府「豐富本土藝文空間」的初衷,但作法更平民化、本土化,所以駐點不限藝術村。今年受補助的國內藝文團體僅邀請大陸藝術家十餘位來台,見證台灣社會的豐富多元。

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補助大陸藝術家及研究生來台 Q&A 日期:2010-07-09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85958&ctNode=6409&mp=1

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補助大陸地區研究生來台研究及補助辦理大陸青年藝術家作家來臺駐點說明2010-07-04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85734&ctNode=5649&mp=1
2010-07-22 12:25:47
阿楨
張大春: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PO文回應淡大生 2010-11-17 中國時報

 張大春在個人部落格貼出「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文,以「詐騙集團」、「惡性腫瘤」比喻他根本不承認存在的「文創產業」,他指出:「文創產業的來歷是一群寄生蟲般的人物……他們的興趣和職責就是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分的幫閒份子。」
 這篇文章的源由來自一名自稱淡江大學學生的留言,這位學生表示校內開設「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來自業界的老師,卻藉課堂為自己事業宣傳,因此質疑學界是否該應業界需要而改變學術方向。這位學生也轉貼在淡大任教的台灣文創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甫彥的演講文連結,希望張大春為他解釋這篇他「聽不懂的演講」。
 張大春的答覆火力全開。他表示,有一群沒有創作與研究能力的人,闖入出版、表演等傳統領域,虛構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創作者拉不下臉來談生意,就需要他們。他們生意談大了,就回過頭來指導創作者。創作者要是沒出息一點,就等著被這種人掌控、消費或淘汰。」而淡大設立的這種學程是「建築在臺灣集體幻覺上的一個單位」。他力勸大學生「不要浪費生命,趕快遠離這個學程。」
 張大春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他不否認文化界應該要有好的出版業、優良的影視、健全的經紀人制度、充分的技術資源,但作家跟音樂家、舞蹈家跟畫家等跨界合作早已不知進行多少年,現在卻發明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名為鼓勵,其實卻是一個政府補助的名目。
 張大春說:「這個名詞是空泛的,就像『創意總監』這個詞也是空的一樣,我只是指出國王的新衣,以及台灣社會的虛幻與百無聊賴。」
 他認為文創產業是個空泛的名詞,更對於文創產業進入學院成了一門學程,直言是「學院的墮落,低級得要死」。
 他表示,一門學術必須在教育系統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足以形成,但有的大學卻趕時髦,跟著語詞起舞,疊床架屋地搞出一套學院論述,「就像老鼠會一樣,不瞭解的人被騙進來,然後就繼續騙人,發展出一套論述,非常離譜。」
相關新聞
王榮文:作家特權就是可以亂講話
小檔案-今年1月 文創立法
淡大:課程多元 選修人數爆滿
王偉忠:不至於狗屁不通吧!
2010-11-17 10:22:35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閒置空間‧新造化》 藝術市場的虛實 《當藝術遇上經濟》 文化能公辦民營? 故宮想變新宮? <淺談博物館行銷> 不合時宜的憂思 《文化很好賺》 《博物館行銷策略》 故宮真的變新宮)

留言
充其質最多只能算是文化行銷, 但卻將它冠上文化創意.
台灣出一些,連自己都養不活吃不飽的[文化創意產業]是很可笑的事
這個人常常說一些令人不解,聽不懂的東西
張大春是不是一個狗屁作家?
如果張大炮要批的是政商關係,就直接指明便罷。但如果把政府補助都算政商關係,那麼補助藝文活動又是哪回事呢?藝術創作的層次與格局有高低是沒錯,但有沒有市場,如何進入市場,能不能養活自己和更多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人間的善並不是孤獨的創作者就能獨攬和壟斷解釋權的,許許多多的中間環節,包括米麵茶碗湯湯水水的包裝者、說故事者、傳譯者和文案圖像設計者,他們所行之善恐怕都遠過於孤獨的創作者吧!
張先生真是不食人間煙火,大家也不過是為了賺錢,別把自己形容的太高級,把別人形容的這麼不入流,他們只是比你會鑽錢罷了
張大春一向有骨氣向公共資源說不,但所謂的政商關係的背後大約就是公共資源分配的問題。這又讓人不免聯想:這議題莫不又是一些「純藝文人」在和「非純藝文人」在爭奪公共資源?又或者,這一切無關乎資源,而無非是「誰才是文化盟主」的名份權位之爭?
張大春談論公共事物總是挾泥沙俱下,有耐心的人就耐心地從他的話裡披沙瀝金吧,反正他也總以萬斗泥中的一粒金沙自傲,不是嗎?
別光罵而無作為. 否則會被認為老狗技窮
張大春眼界停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那種所謂"文人",應該有的刻板印象,他應該出國走走、見見世面,就知道文化創意產業是全世界所有現代化國家的共同趨勢,更是韓國為什麼能在近年快速崛起的關鍵因素。張大春,多充實自己吧,你不懂文創並不代表全台灣文化人都不懂文創,你落後這個時代已經太多了!
台灣本土市場太小了啦 !韓國、日本市場都比台灣大, 還能有效開拓亞洲市場 !
台灣文化人或自居「文化人」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只有創作和學術研究才是最高價值,對於產業如何形成、如何鍊結、甚至如何營生都一概漠視,而自限於邊緣,脫離產業生活。產業知識的缺乏至少產生了如下的弊病:教育目標與手段的扭曲、盲目的升學主義、社會新鮮人跌跌撞撞、相關部門決策、立法及執行等都脫離現實、文化人和知識人的批評不食人間煙火,終於使得社會發展更加艱辛。該是讓這些邊緣而高傲的發展多嚐一點人間味了。
它們「...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分的幫閒份子。」 說得好!只是,符合這個標準的還有社工和環保,張大爺要不要也給個說法?!
台灣文創產業有2種,一種創意十足,足以在世界上居領導地位,這種人根本不需要政府補助,另一種寄生文創,只靠政商關係以政府補助為生,讀者不見全國各地辦的活動,不管是鮪魚節,金魚節,還是什麼碗糕節,活動內容千篇一律,無聊當有趣,藍綠執政都一樣,因為這些傳播公司背後的老板都是同一批人,所以創意也就一抄再抄,根本發展不了地方特色,以這個觀點,台北花博算辦的不錯,錢雖花的多,至少創意十足,其他很多活動,錢雖然花的比較少,但無聊又沒意義,一年幾百場下來花的錢跟花博也差不多
鬼島 鬼媒體…每天不是 李李仁熬夜操陶子啦~ 就是 蕭薔倒立救老奶啦~ ㄚ不然就是 致中幹妮可啦~文化創意產業??? 俺就ㄧ個字… 呸 …
滿街 師父、上人、大師 和鬼法師啦~到處 鬼廟、鬼宮、鬼寺 和鬼道場啦~上至執政掌權者 下至平民百姓…人人 占星交鬼、算命卜卦、改名改姓改風水啦~
您說 這…這…是鬼島不? 文化創意產業??? 檳榔西施啦~ 跳電子三太子啦~ ㄚㄧ堆流氓 抬個鬼媽祖 說叫做…繞境啦~您說 這…這…垃圾不?
台灣有創意喔 真是大笑話,最大的創意就是孫文的三民主義,因為就是一堆屁話言的真該被打屁股
沒有當年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和革命,您哪想有今天的自由?當然,若您想當奴才,那就另當別論。
最有創意的就是民進黨的黨綱,還有口口聲聲說要獨立, 執政了8年也不敢獨立,因為就是一堆屁話!
2010-11-17 10:26:11
阿楨
上海「田子坊」 旅遊新星【經濟日報╱特派記者侯雅燕 2011.04.27

上海近期崛起的熱門旅遊景點「田子坊」,受歐美人士、韓國等遊客喜愛。上海市政府日前開會,在上海都市旅遊中心圈的建設計畫中,將田子坊列為重點推展的旅遊景點。
上海市政府日前召開部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座談會,討論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遊城市的旅遊景點規劃。
東方早報報導,上海將進一步推展都市旅遊中心圈建設,包括水岸黃金遊覽圈、小陸家嘴、田子坊等旅遊集聚區;加快市郊休閒度假地建設,形成夢上海、東灘、吳淞國際郵輪港等旅遊集聚區。
田子坊並非傳統的上海熱門景點,但近五年受到遊客的喜歡。田子坊位於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是一個馬路集市,後政府更改為文化創意商店區,2004年吸引了不少創意小店和藝術工作室前來落戶。
目前田子坊發展成為一個富有國際化色彩的街區,包括台灣人、歐美人士或其他亞洲國家的遊客都喜歡這裡的老弄堂,舊城區呈現出了老海派文化與各地文化元素的奇妙結合,充滿藝術氣息。
除了田子坊之外,上海還將圍繞都市中心旅遊圈,打造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旅遊區,沿黃浦江、蘇州河、杭州灣北岸的沿水旅遊帶和崇明生態旅遊島,形成「一圈四區三帶一島」的旅遊發展新格局,推動中心城區和郊區連同發展。
同時,上海市將聚焦世博園、迪士尼國家度假區、虹橋國家會展中心、黃浦江延伸內河、長江和海島水系旅遊等重點旅遊景點。
2011-04-27 11:46:33
版主回應
北京8大新文化創意產業區將形成 包括新媒體基地

  中新網2006/6月8日電 北京日報消息,日前,北京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向市政協常委通報該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時透露,目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已經形成10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8大新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正在規劃建設中,即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中國影視生產基地、三辰卡通動漫網遊產業基地、北京歡樂谷主題公園、新國展會展中心、德勝園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朝陽公園文化園區。
  國內首個真人實景數字娛樂項目即將投建
  目前,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範基地已投入建設資金5億元,初步建成了八個特色中心,形成了研發孵育區、體驗娛樂區、數字交易區、人才培養區等四個功能區,有70余家企業入駐。下一步,基地將投資9億元建設大型室內主題樂園,投入3億元建設國內第一個真人實景數字遊樂項目。
  高碑店將建水鄉茶樓一條街
  高碑店傳統民俗文化產業園區是一個集傢具、家居、民俗旅遊風情于一體,生產、銷售、倉儲、物流產業鏈完整的大型古舊傢具交易區及民俗村落。目前,正在建設水鄉茶樓一條街,並積極整合周邊區域和產業要素,提升經營品位,延伸產業鏈條,著力發展古舊傢具銷售、民俗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10萬平方米古玩藝術品交易拍賣中心正在規劃
  由潘家園舊貨市場、古玩城、兆佳朝外古典傢具市場等八家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共同組成的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區,目前正在規劃建設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具有國際化水準的古玩藝術品交易拍賣中心。
  亞洲規模最大動漫網遊研發製作中心將建
  三辰卡通動漫網遊產業基地計劃三年內投資10億元,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動漫網遊產業基地。年產值預計可達30億元,帶動衍生產品行業產值逾百億元,直接從業人員1.2萬人,成為全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動漫網遊研發製作中心。
  規劃建設中的八大新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
  ●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
  ●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
  ●中國影視生產基地
  ●三辰卡通動漫網遊產業基地
  ●北京歡樂谷主題公園
  ●新國展會展中心
  ●德勝園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
  ●朝陽公園文化園區 (周暹 柴玥)
2011-04-27 11:51:30
阿楨
解放軍工廠 變身文創樂園【聯合報2011.10.26

天津3526軍工廠變身文化創意產業園 / 陳東旭
位在天津的三五二六軍工廠積極變身文化創意產業園,圖為園區內被藤蔓攀附的舊廠房,顯出陳舊又具詩意的外觀。特派記者陳東旭/攝影
中共近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各地都在發展文化創意產園。位在天津的解放軍三五二六工廠最近也變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園,透過轉型,為閒置的老工業基地再生。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界人士指出,隨著各項政策公布,文化產業將成為「十二五」期間的重要產業,未來五年文化產業產值將增加一倍以上,與文化產業有關的項目,都會得到政策和資金的協助。
解放軍三五二六廠建造在五○年代,原是研製醫藥的軍需廠,隨著廠房老舊,已在多年前廢棄,天津市政府為保留老工業基地,兩年前開始推動軍工廠為文化創意工廠。目前多數廠房已被刷上花花綠綠的塗鴉,生銹的機器變成了後現代的作品。
園區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水產前街,占地面積六萬三千平方公尺,建築面積三萬平方公尺,各式建築七十六棟,建築結構大部分為磚混、少部分為磚木和鋼混結構。
園內部分廠房保存完好,許多廠房被藤蔓覆蓋,在周遭大樹襯托下,更顯詩情畫意。
廠內趙姓工作人員指出,目前廠房已被劃分為人才培養基地、創意中心區、創意工廠區等功能區,集人才培養、工業設計、工業製作及休閒娛樂為一體,已有現代動漫學院,文化創意產業、電子網路IT產業,教育培訓、工業設計等廿餘家企業和科研單位進駐。
2011-10-26 10:57:43
版主回應
大陸創新城市 蘇州第2贏過上海【聯合報2011.10.26

繼之前發布「2011富比士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和「2011中國大陸經營成本最高城市」子榜單後,富比士前天再公布「2011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榜。深圳、蘇州、上海位列前三名。
深圳市蟬聯冠軍。蘇州創新能力指標今年趕超上海,躍居第二。江蘇表現搶眼,共有11個城市上榜。前十名中縣級城市共占4席,全部聚集在江蘇。
據瞭解,該榜是透過對2010年全市產值在436億元人民幣以上的129個大陸城市進行調查,並參考新申請專利數(人均及總量)、科技三項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等指標,加權計算出城市的創新能力。
江蘇縣級城市表現尤為搶眼,前十名中縣級城市聚集在江蘇,分別為吳江(第5名)、昆山(第8名)、常熟(第9名)、張家港(第10名)。其中吳江為創新能力最強縣級城市,排名超過杭州、廣州等大型城市。其他江蘇上榜城市還有南通(第13名)、宜興(第16名)、太倉(第21名)、揚州(第24名)、常州(第25名)。南通、揚州、常州為今年新上榜。
在今年排行榜中,深圳市蟬聯冠軍。主辦單位指出,因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放在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資訊技術上,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快速增長,預計2011年將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
25個上榜城市中,除了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今年共有6個縣級市、10個地級市入選。
從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創新能力顯著強於其他區域。珠三角地區有5個城市入圍創新力25強。西部仍然無一城市入圍。
長三角區域共15個城市上榜,其中江蘇就有11個城市。地級市中,無錫首次進入創新城市25強前十名,位列第六。
2011-10-26 10:59:00
阿楨
只有補助一招?【聯合報 吳仁麟 2011.11.09

以「缺席」為名,艾未未的作品在台北展出,他自己也「缺席」未能來台。這次個展就像他的另一件創作,以當今時空為畫布,描繪出藝術家的憤怒與無奈。
與此同時,被視為「中國當代最貴的畫家」的張曉剛的作品也在台北展出。張曉剛作品在國際市場屢創新高,今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張圖拍出了七千九百零六萬港幣的天價。在國際藝術市場,他已被視為大師級的藝術家。
這次在台展出的張曉剛作品,並非在藝術市場流通的知名畫作,而是他廿多歲的早年畫作。這些作品從未在市場上流通,也沒人能估量到底有多少身價。原來,這批畫作的持有人,是在大陸西南地區經營廿多年的台商。
艾未未及張曉剛等中國藝術家作品來台展出,其實也映照了台灣文創產業的困局。我們的文創產業長期靠政府的補助才得以苟延殘喘,長年以往反而只培養出一批討好官方體制的文創人。這些人民血汗錢養出來的「藝術創作」,恐怕連本地的消費者都不買帳,更遑論國際競爭力。
過去我們總是很阿Q地自我安慰說,台灣的「軟實力」遠優於中國。但透過國際市場的加持,中國的文化創意已慢慢成為台灣市場的強勢商品,不管在高端的藝術市場,或是大眾影視市場,台灣的文創產業顯然已經越來越失去了優勢。
而我們的文建會卻仍然只有一招:「補助」。

艾未未狠批奧運會和張藝謀 2008-9-21 加拿大新聞商業網

藝術家艾未未拒絕出席開幕式,拒絕出現在他參與設計的“鳥巢”之中,並以與奧運會有關聯而感到恥辱。
對北京奧運會,他說:“這次的奧運會是最政治化的奧運會。一個極權國家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唯獨不能激起全民的真正的歡樂。”
對于張藝謀,他說:“他就是一個投機者,一個完全沒有靈魂的人。完全不懂得什麽叫是非,什麽叫最基本的藝術職業工作者對藝術的尊重,和對人的基本品質、倫理道德的尊重。他崇尚權力,做著一些令人作嘔的事情。”
對于開幕式,他說:“這是一個經典的僞傳統文化廢品回收站;一個褻瀆自由精神、虛情假意的視覺垃圾場;趣味低級的資訊污染;帝王意識借屍還魂的雜耍;終極版的集權文化的樣板;精神淪陷的百科全書。”
http://newnews.ca/?action-viewnews-itemid-9314
2011-11-09 11:27:12
版主回應
南方朔觀點-亂燒錢沒藝術 文化大承包商可休矣 2011-11-08 中時

 近年來,台灣出現了一個夭壽(妖獸)的文化概念,那就是「文化創業產業」。這個不清不楚的概念,對喜歡搞做秀、進行壯觀或表演宣傳的政治人物乃是一大啟發,於是各種壯觀、奢華有如現代版大型雜技表演的文宣活動遂告不斷,一些新型態的文化表演承包商遂靠著政治關係而崛起。一個表演燒掉兩個億,開次會就每人發兩萬元。現在已不是「台灣錢淹腳目」,而是台灣錢已多得淹到某些承包商的腦袋了。
 如此不把納稅人錢當錢花的大手筆,真的讓台灣更有文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文化藝術活動必須是人文啟蒙價值的體現,而台灣只談一個表演的鋼絲掛多高,空中噴水及煙火如何,舞台搭得如何壯觀等,這種表演已和早年的雜技團並無兩樣。如果我厚起臉皮也去承包,我一定出動直昇機拉起一千公尺鋼絲,在空中搞出個立體大舞台,加上聲光化電和千人自天而降跳蹌滾,這是百年所僅見,就這一招就足可要價十個億,台灣更可透過宣傳而揚名國際。問題是搞文化藝術為名的表演,錢可以這樣胡天胡地的亂燒嗎?這樣的燒錢對得起台灣的老百姓嗎?
 世界上可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搞文化宣傳表演的,唯一的例外乃是中國大陸。大陸過去蹉跎了幾十年,它的國家缺乏了新的國家神話,也缺乏新的節慶傳統,在這個百廢待舉的時刻,它現在大國崛起,人民幣多到用不完,於是燒錢搞文化表演活動遂應運而生。別國辦奧運就是個運動會,但中國的奧運卻負有國家表演,宣揚大國崛起和盛世到來的責任。由於它的表演活動具有這些責任,於是像張藝謀這種具有「表演活動總管」身分的文化承包商遂告出現。一場奧運開幕式的表演,被搞成超級雜技團及燒錢不計其數的舞台科技秀。打著「表演活動總管」的身分,張藝謀又到大陸每個名勝地區搞甚麼「西湖印象」、「武夷山印象」這種千篇一律的表演秀,它是一種燒錢堆出來的科技和人海雜技表演,壯觀有餘,就是少了藝術。如果這代表盛世,所謂的盛世也不過爾爾。這種燒錢的表演活動可以燒出超豪華歌劇,可以燒出佈景道具皆金光閃閃的電影,但除了金錢味之外,它卻沒有了藝術味!
 大陸的那種文化承包商亂燒大陸錢,燒出一些爛表演和爛電影。有次習近平被記者訪問,他就說「我看不懂《滿城盡帶黃金甲》,反而是像《溫馨接送情》這種低成本電影讓我感動。」但搞文化表演活動的人,搞了一輩子苦哈哈,他們衷心都羨慕張藝謀們那種成為文化承包商的燒錢特權。於是在兩岸互動,相互學習的過程,台灣遂出現了「台灣的張藝謀們」那個正版的張藝謀,動輒可燒幾億或幾十億人民幣,小號的台灣分身也如法炮製,但才燒到台幣兩億多,那種官藝勾結,浪費人民納稅錢的非法本質即已遮蓋不住。由大小張藝謀們不同的命運,顯示出台灣在抵擋腐敗上,畢竟還是比大陸好了太多。
 藝文人也是人,也愛錢,這不是罪,但愛錢就請規規矩矩去賺,絕對不能以黑箱方式從政府那裡去刮取納稅人的錢。今天的台灣,表演界有所謂的「四大金剛」,他們是台灣的張藝謀們,官方的宣傳表演錢都是他們在包辦,藝文人變成了官藝勾結的文化承包商,這是藝術的墮落。而政府也要自我反省,政府必須以政績去爭取民心,用金錢去籠絡一些文化承包商,燒愈多錢搞宣傳性的表演,必然愈會燒掉人民的信心。政府的錢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誰都沒有資格去浪費,藝文人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談人文價值嗎?官商勾結、私相授受、浪費公帑,可不在人文價值內,一個節目燒掉兩億多,他們那種雜技秀式的表演,其實根本沒這個價值。為了宣傳表演這樣亂花錢,還不如在老農津貼、學童的牛奶補助及弱勢的原住民身上多做一點照顧。台灣的那些大尾的文化承包商可以休矣!
 留言:
政府文建經費是立法院同意專款專用,不能拿去當教育社福經費。盛治仁已將承辦廠商請款支出憑證送交檢調查核有無違造文書及單價不合理!還須為文亂批?文建會不懂見人見智+文人相輕之藝術。
藝術是很抽象、艱深的,不是你這個老南人所能瞭解的!

另參本館:《張藝謀神話的終結》 誰的國慶?北京奧運 反北京奧運 臺灣奧運症瘊群 高雄世運症瘊群 中共為何反維權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身體與行為藝術》 真有哈臺族?別再比較兩岸了 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2011-11-09 11:36:38
阿楨
不要抹黑林懷民【聯合報黑白集 2010.10.25

邱議瑩說,那場晚會(她咬定是花博晚會)請來爆破藝術家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是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然而,邱議瑩若知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即必然會在同一名單上得知林懷民是總顧問;她質疑蔡國強,其實就是抹黑林懷民。林懷民豈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才邀他共襄盛舉?
 高雄世運的朱宗慶,臺北聽奧的賴聲川,及百年跨年晚會的林懷民,由這些本土大師主持國家盛典,一方面是他們為社會效力,一方面是國家提供他們歷練的舞臺,另一方面亦因他們的人格形象均佳,可獲社會信任。但是,即使是林懷民,現在一樣也被民進黨拖進政治糞坑裡,這是何等驚悚恐怖的場面?
 賴聲川義務主持聽奧晚會,卻被抹黑成獲得暴利,花博以五百元標出保活六個月的五盆空心菜被抹黑成貪汙,蔡國強如此國際名家只因是「總統女兒的老闆」就被抹黑,綠建築大師張清華的花博新生三館也慘遭汙名化,現在民進黨難道連林懷民也不肯放過?

另參本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是因我從前評《語言與影像的魅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俠失諸朝》《旣無歷史也非小說》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霸王別姬》《誘僧》《胭脂扣》《秦俑》《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957985
2011-11-09 11:53:38
版主回應
參觀人數的迷思2010-08-28 中時短評

 重量級藝術家陳界仁炮轟台北市立美術館「徹底票房化、商業化」、「失去美術館應有的功能」,話說得很重,也說出了很多美術界人士的心聲。擁有豐沛資源的北美館,應該在提升台灣文化自信上做出更多努力,不能再沈溺於媚俗的國際展覽與參觀人數了。
 北美館近年汲汲於舉辦皮克斯、蔡國強等國際性展覽,的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參觀人潮。表面上看起來,能夠有這麼多民眾走進美術館、培養藝術氣息,應該是件好事,北美館應該獲得很多掌聲才對。但是,北美館的策展方向卻招致兩極評價。去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桂冠的陳界仁,這次利用在北美館展出的機會宣布「告別北美館」,就是來自圈內人批評聲浪的最強烈表現。
 陳界仁痛心提問:「廿多年來,北美館培養出哪幾位可以端上國際檯面的策展人?建立多少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庫和深度研究?」他更不客氣指出:「『皮克斯』即使在鐵皮屋展出,也會有四十萬的參觀人潮。美術館不能一味媚俗,需要耐心與長時間溝通」。
 北美館對於「國際文化加盟店」的抨擊一定感到委屈,但陳界仁念茲在茲的「從在地經驗生產出在地的知識與論述」,確實是北美館近年被認為不足之處。
 這種質疑或許刺耳,但何妨再深思檢討一下,別再被參觀人數沖昏頭了 。

留言和迴響
陳界仁應深思在地藝術何以不受在地人歡迎?自己作品差,還怪別人不捧場!。(楨:凡夫看不懂也不愛看的後現代錄影裝置藝術啦!另參本館:《 《當藝術遇上經濟》)
台灣的悲哀-台灣人自己沒本錢,卻要強出頭.原來是一群惡霸,打著台灣名號,欺騙壓榨台灣百姓.
陳界仁算得上是重量級藝術家?太抬舉他了吧!有本事就跳上國際舞台參展啊?如果陳某的東西上的了抬面,能吸引觀眾,早就被搶著參展了,真是酸葡萄心裡。而沒水準的更是寫短評的記者。(楨:終時短評一貫的霉體毒手啦!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回應陳界仁北美館:吸引人潮 是培養藝文第一步2010-08-28 中時

 台灣藝術家陳界仁日前批評台北市立美術館近年展覽過度商業化,且殆忽在地藝術知識生產之責,昨日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北美館代館長陳文玲召開記者會,回應陳界仁的質疑。謝小韞表示,北美館是綜合性美術館,以培養藝文愛好者為主;不過,台灣視覺藝術資源不足,她已向市府提出設立第二美術館的可能性。
 謝小韞並表示,北美館培養國內藝術家與策展人不遺餘力,包括每年以新台幣四千萬的典藏預算購買國內藝術家作品,去年還撥款給包括陳界仁在內的多名策展人和藝術家,前去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北美館對於現在檯面上策展人和包括陳界仁在內藝術家成就是有貢獻的,現卻被一筆抹殺。」
 代館長陳文玲指出,北美館的義務是培養藝文愛好人口,「吸引人潮是第一步,再來就是教育推廣。」她說去年參觀人數有一一五萬,是二○○八年的三倍。「美術人口的培養需要階段性的作法,吸引他們到美術館看原作是第一步。」
 陳文玲以《藝術家雜誌》策畫「二○○九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活動中,北美館推出的「皮克斯動畫廿年」、「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蔡國強泡美術館」和「生命之渺:方力鈞創作廿五年」與「叛離異象:後台北畫派」一舉囊括前五名,證明美術界人士也持肯定的態度。
 陳界仁提出告別北美館的聲明,館方表示尊重。對於館方的反駁,陳界仁不表回應。
2011-11-09 11:57:34
阿楨
賴聲川談「夢想家」 讓觀眾公評【聯合報2011.11.03

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引起質疑,該劇創意總監賴聲川昨天打破多日沉默,首次發表公開信。他在信中強調自己「相信台灣自由創作的空氣」,才決定接下晚會重任;該劇結果如何,「留給兩百萬位電視機前面及現場觀看的朋友評論」。

誰的夢想家? 藝文界批判國慶歌舞劇2011-10-17 台灣醒報

建國百年搖滾劇《夢想家》,最近被表演藝術評論家鴻鴻、林采韻批評的體無完膚。《夢想家》原是為建國百年慶生,重新詮釋辛亥革命歷史,但台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今天投書報端感慨的表示,不管從秀場、政治宣傳或藝術角度來看,耗資2億的《夢想家》都慘不忍睹。
導演鴻鴻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文表示:以兩個時代對夢想的追求為主軸,對「建國百年」的歷史難脫避重就輕之嫌。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建國革命在中國、而百年國慶卻在台灣?不去面對這個問題,也就無法避免「台灣」在劇中完全失焦的結果。《夢想家》當中對革命、藝術、乃至夢想的詮釋,都不只是簡化、而是膚淺與偏差,他嘆說:「我以為這已不僅是藝術的問題了。」

《夢想家》的三點可取之處

第一,它的創新性。以往的國慶晚會是什麼模樣,相信我們都看夠了;歌星輪番上陣唱幾首應景的歌,然後「普天同慶、四海聯歡」一番,形式上很像中國大陸的央視春晚但又遠不及人家精彩。
第二,它的劇場性。我們都知道劇場是小眾的,而劇場工作者的努力與成果亦不易被外界看見,但這回,政府等於搭了一個使表演藝術家得以施展身手的舞台,同時透過電視轉播,讓一般民眾得以看見來自於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界的合作與成績。成績的好或壞,是仁智互見的,但至少它是一次面對群眾的好機會。我和賴聲川既沒有交情更沒有恩情,也不是表坊的粉絲,只想為他近來的飽受譏評說幾句公道話。大家不妨想一想,以賴聲川和表坊的名氣,他需要藉國慶晚會來拉抬自我、替表坊造勢嗎?以賴聲川的財力,他需要為了一百二十萬的人事費便下海接這個吃力不討好的case嗎?
第三,它的年輕化。回想一下,《夢想家》裡有多少演員你能叫得出名字?它沒有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相反地,它的每一張臉都很年輕。對賴聲川而言,如果真的要去請那些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會很困難嗎?不,一點也不困難。
http://blog.roodo.com/warmup/archives/17786111.html
2011-11-10 11:14:55
版主回應
抹黑「夢想家」花博的翻版 四問蔡英文【聯合報2011.11.10

對國慶晚會夢想家的質疑,過去的說明在選舉操作下無法讓事實浮現。去年,看過同樣的人對花博的指控。本周,自己體會什麼叫作抄家滅族式的鬥爭。例如「賴聲川三千九百萬創意標,拿來做四首歌」,就是近期民進黨記者會的基調。此創意設計標實報實銷,實際花費約兩千八百萬,內含音樂及影像設計和製作費共約六百萬,其餘兩千兩百萬是所有導演及設計團隊約八十人的費用(如舞蹈、燈光、舞台、道具、攝影等),以及行政、交通、住宿的支出。其中賴聲川的總導演費用,為一百二十萬。
 藝文界及觀眾對該劇的評價,藝術家和文建會要虛心聆聽檢討。但一個演出好不好看,跟有沒有必要辦、過程有沒有浪費或貪瀆,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藝文界長期資源不足,文建會也一直積極爭取。今年支援補助表演藝術經費是五點八億,比四年前二點一億成長兩倍多,還是遠不敷實際需求。因此我們完全尊重也接受藝文界對個案花費過多的不滿。建百數百個活動中,去年底跨年慶典和今年國慶晚會是最大型的兩場戶外演出,跟室內藝文表演的規模經費無法相比。
 但國家在政策上是否應該辦理大型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效益如何?則是另外一個嚴肅課題。近年來的高雄世運(約一百卅億、十一天)、台北聽奧(約五十六億、十一天)、花博(約一百四十億、六個月),以及建國百年(約十八億、一年)等大型活動,其內容及行銷轉播等經費,都可加以比較。國家辦理大型活動呈現整體軟實力,也讓參與者累積寶貴經驗。但對個別體育或藝文人來說,這些天價經費確實能夠幫助許多計劃。
 在司法的部分,民進黨迄今對夢想家所有圖利、貪瀆等指控,都已被事實駁斥,但基於選舉考量,其發言人群還是繼續抹黑。簡單地說,花博和台灣燈會都與我無關;將標案拆成十三個是為了不讓一個統包商指定合作廠商,而要透過公開程序分別招標產生,這是為更嚴格的監督,而不是規避;招標底價和決標價格相同是因為廠商議價時願以底價承作,並非巧合或弊案;十一個國慶晚會的設備得標廠商中,有八個不是聽奧的得標廠商。這些廠商我都不認識,也皆非表坊前員工,標案金額最高的舞台廠商也已發表公開信痛斥烏龍爆料。這些清楚且易查證的事實,在一連串的抹黑中被掩蓋。這也是為何文建會在第一時間就自行移送檢調,相信終能讓事實浮現。
 蔡英文主席日前表示,她嘗試改變台灣選舉文化,不一定要恩怨情仇、也不用每天指著對方罵。這些話真是說到大家的心坎,但是對照其發言人群在國慶晚會一案中的扭曲抹黑手法,有幾個問題想就教於蔡主席。

第一、您能否請貴黨發言人至少清查整理上述的不實指控加以說明澄清,以行動真正建立新的選舉文化?
第二、賴聲川的一百二十萬費用,您認為是否過高?如果司法證實有弊,貴黨揭弊有功。如果調查結果證實是抹黑,您建議要如何回復由貴黨發言人所詆毀的相關人士名譽?
第三、您在政策上支不支持藝文採購規範鬆綁,還是要比照工程採購?
第四、您是否要宣示未來只要普遍性補助無法滿足需求,就不爭取或辦理大型活動?
2011-11-10 11:28:52
阿楨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馬文化政策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劇場筆記》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2011-11-20 11:43:01
版主回應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2011-11-20 11:46:09
阿楨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2011-11-25 10:01:21
版主回應
 最近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其中所質疑以市場產值、人數等取向為主要目的文化政策。從以下事例可說明這樣的質疑,非空穴來風:一、將原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列為產業政策一環,要打造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二、漠視《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關於「擴大社教功能」規定。三、以立法方式,鼓勵、強調、施行「故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二十一條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出租、授權的規定,可說是把「公共所有」的國寶數位圖檔,拿來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侵蝕「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目的與「公共所有」範疇。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11-11-25 10:20:31
阿楨
海市蜃樓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田園城市 2011)

   內容簡介
  全國一百處「蚊子館」現場直擊
  繼2010年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後的第二本踏查紀錄,藝術家姚瑞中再次帶領藝術大學的學生,更完整地透過「返鄉踏查」的文字與影像來記錄下「閒置公共空間」的現場。本書所收百處案例,包括延宕開發的大型園區、蓋到一半卻停工而閒置的設施、新建卻缺乏實質效益的建設、經營管理不佳的館舍、功成身退仍堪用的閒置空間……等,多數文字資料參考自監察院、審計部資料及招標網站,或彙整比對相關報導並實際走訪拍攝而成。
  從《海市蜃樓》到《海市蜃樓II》的踏查紀錄中,「蚊子館」生態面貌也漸漸有了改變:近年來「XX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產業園區化已經成為主導政策,然而這些全面整合產官學界、公辦民營的開發遠景下,原本只是為數眾多、但大多只有單一空間的蚊子館,現在動輒是包含數十棟建築物的龐大閒置園區,保守估計全台已有上百座。
  作者簡介
  姚瑞中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受邀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日本橫濱三年展、澳洲亞太三年展及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擔任過天打那實驗體團長、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目前為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長、中華民國視覺藝術聯盟理事、忠泰文化建築藝術基金會董事及非常廟藝文空間顧問,並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著有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著)、《台灣裝置藝術》、《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灣廢墟迷走》、《台灣行為藝術檔案》、《流浪在前衛的國度》、《廢島─台灣離島廢墟浪遊》、《姚瑞中》、《人外人》、《幽暗微光》、《逛前衛》(合著)、《恨纏綿》、《甜蜜蜜》、《海市蜃樓》(編著)、《搞空間》(監製)等書。個人官網 www.yaojuichung.com
  LSD(Lost Society Document)
  全名為「失落社會檔案室」,為一臨時性組織,是由姚瑞中老師所帶領的一個攝影工作坊,發動大學生回故鄉進行攝影踏查。參與第二本計劃的成員約七十位,仍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為主,另有一些自告奮勇的外系或外校學生主動參與,多數學生都是所謂的攝影素人,他們以有限的設備利用課餘時間走訪全國各地,透過文字與照片呈現社會發展的特殊現象,以公民參與的方式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

另參本館:蚊子館再啟 《閒置空間‧新造化》
2012-05-13 13:14:00
版主回應
北京首鋼舊園區 9200億文創大改造【聯合報2012.11.04

  投資9千多億 北京首鋼文化產業園啟動 / 陳東旭
北京首鋼老廠區大變身,計畫以十至十五年時間,耗資二千億人民幣打造「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圖為服務首鋼近四十年退休的蒸氣火車。特派記者陳東旭/攝影
  大陸最大舊工廠改造行動,正在北京首鋼啟動。歷經十年搬遷,首鋼去年底全部停產。首鋼舊園區將至少投入二千億人民幣(約九千二百億台幣),以十至十五年時間開發成一個具文化創意的「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區」。
「這個鐵鉈子(專門用來砸鐵渣的重錘)重十九噸,可以賣十萬人民幣,但賣了,就沒有了!」首鋼搬遷期間,許多舊設備、廢料都留下來,有的成為舊廠房的鎮寶之物,有的是許多廠區一隅的特色景物。
「這輛一九七一年製的蒸氣火車頭,五年前退休。卅多年下來,最少拉了一千三百萬噸的鋼材、鐵渣。員工都與它有了感情,退休後將永久成為展物」。
首鋼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陳世杰說,「賣一件,少一件。首鋼過去靠它們;未來(轉型升級)更要靠它們。」
  圖為原首鋼鍊鐵廠三號高爐。 特派記者陳東旭/攝影
原首鋼二通廠房改造成的「首意工坊」目前展出「鋼鐵韻律─趙成民鋼雕藝術展」,每個維妙維肖的作品,全部從首鋼零件和廢鋼拼湊組合而成。
位在北京石景山的首鋼自一九一九年建廠,已經有近百年歷史。民國時期風雨飄搖、國家內憂外患、加上沒有技術,首鋼前卅多年累計僅生產廿八點六萬噸生鐵,連鋼都沒能力生產。如今首鋼搬遷至河北唐山曹妃甸後,以全新的廠房和技術,今年可達三千萬噸鋼產量。
首鋼過去雖然推動了北方的重工業,但也製造了汙染,在首鋼最生產量最大的時期,石景山周遭每年每平方公里的落塵量高達卅四噸,居民不敢開窗,出門必須戴口罩。
為了改善環境,並落實辦好北京奧運的承諾,首鋼十年前開搬遷。如今留下的八點六三平方公里的舊廠區,將以二千億人民幣(不包括產業投資)、十至十五年全面規畫成含有文化創意產業的新首鋼園區。這是大陸迄今改造面積最大、投資最多的舊廠房區。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475419.shtml
2012-11-04 11:22:57
阿楨
陸億萬富翁 瘋蓋博物館【經濟日報2012.06.11

中國億萬富翁投資人劉益謙和妻子王薇屬於新一代亞洲富豪,兩人前兩年為收購藝術品,已大手筆砸下20億人民幣(3.17億美元),如今需要找地方展示收藏。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案是自己蓋一座博物館,希望藉此為中國浮華暴發戶注入些許氣質。
亞洲富豪向來以購買奢華玩物而聞名,如私人飛機、豪華遊艇和超級跑車,不過現在有人改而把錢花在建立藝術珍藏,而且希望向他人展示其高尚品味。
這股興建私人博物館的浪潮在中國最為明顯。
因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而迅速致富的企業家,不惜重金收購藝術品,已使中國在2011年連續第2年成為全球最大藝術品市場。
王薇在上海興建的龍博物館,占地1萬平方公尺,預定10月底正式開放,每年營運費用需1,000萬人民幣(160萬美元)。
王薇表示,這座博物館除展示她收藏的中國革命時期和當代藝術品外,還可以用來為新富階級進行文化教育。
她說:「富太太有的是錢,但除了逛街購物外,不知道怎麼花。我想教她們變得更有品味。」
以此為目標,一座博物館當然不夠,王薇計劃在上海蓋第二座,預定今年8月動工,2013年10月對外開放。
還有更多富豪也在籌辦博物館。印尼華裔農業大亨余德耀預計明年在上海開辦德美術館,以亞洲和西方當代藝術為主。
他的第一座博物館2008年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幕。
另據藝術期刊報導,收藏家管藝計劃在北京外郊建一座博物館。業內人士說,鉅富收藏家正計劃在中國各地蓋博物館。
香港國際藝術展負責人連弗魯指出,這些博物館所的未來業主,永續經營是個大問題,口袋要夠深才負擔得起開銷。
他說:「興建和翻修就耗資數百萬美元,而這尚未計入收藏品、人事和營運費用。心臟衰弱的玩不起。」
私人博物館蔚為風氣的原因之一是慈善事業日受重視。亞洲經濟快速發展,每年在此區創造出數千位新百萬富翁。
胡潤報告顯示,自去年1月起至今年3月底止,中國前百大慈善家共捐出16億美元,比開始編纂報告的2004年增加4倍。
這也令人回想起稍早的美國和歐洲,當時由富有的藝術愛好者協助建立的私人物館,現在已聞名世界。
余德耀承認,剛開始建立個人收藏時,多少有點虛榮心和自大,但他現在已改採他所謂「較平實」的生活型態。

另參本館:爆發戶心態 《博物館能量》藝術市場的虛實
2012-06-11 10:58:14
阿楨
十年繁華夢? 798藝術區向商業妥協‧典藏投資 2013/03/04文/吳亞男

根據中國北京的藝術市場研究中心(AMRC)統計,截至2012年11月,北京各主要藝術區內畫廊變動數量上,798藝術區由207家畫廊減少至173家,是畫廊變動數量最多的藝術區。
  798藝術區一路走來十年了,它的繁榮,它的困頓,都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脫不了關係。中國當代藝術的三十年,藝術家們經歷了劇烈的身分轉變,從極為困窘的文化盲流到受人推崇的思想菁英,再到資本世界藝術產業鏈上的第一生產者,伴隨他們命運的藝術區也同樣經歷了角色轉換。798藝術區作為典型藝術聚集區的品牌效應所帶來的商業利益不斷膨脹,因此產生的摩擦矛盾不斷。三十年來的當代藝術從野生自發到如今的商業化,整個體系都產生了大質變。
  798藝術區約有200家畫廊及藝術機構,如果每個空間一年平均規畫6檔展覽,那過去十年間798藝術區至少誕生了5千個展覽!2003年,798藝術區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評選為全球最有文化標誌性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年度評選的世界具發展性的20個城市之一,入選理由仍然是798。這裡接待過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國總理、比利時王妃等數不盡的名人貴賓。
798藝術區的崛起與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的發展,或許就是為了繁榮而不可避免的代價。
  催生中國當代的野草地
2000年,位於北京東北三環大山子的798還很荒涼,遍地垃圾。一些藝術家從城內被驅趕到此地建立工作室,許多風聞而至的藝術家也陸續進駐。2002年,第一家國際畫廊-東京藝術工程入駐,負責人田畑幸人回憶起創業初始,當時在日本結識的黃銳剛好從日本返回中國,經他邀約到北京798藝術區開設東京畫廊第一家海外分店,「其實我當時腦子也是一片空白,只是憑著一股熱情和夢想到中國。那時候的798破破爛爛的,根本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與他抱持著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比如東八時區書店的美國人羅伯特,1999年在北京三環租了間房子,做了一個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英文網站,到了2002年,網站規模擴大,經隋建國介紹來到798藝術區,如今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對面開設了東八時區書店兼咖啡館。
2013-03-06 12:41:55
版主回應
  直至2005年,798藝術區已初具規模。
798的快速成長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急遽成長的兩年。在熱錢資本湧入下,愈來愈多的畫廊和機構入駐798,其中不乏尤倫斯、林冠畫廊及常青畫廊等國際機構,798藝術區也因為有尤倫斯,褪去土味,搖身成為國際級的藝術社區。而其周圍的郊區也受惠,環鐵、草場地及黑橋藝術區紛紛成立。當時也有不少台灣機構入駐798,亞洲藝術中心、山藝術、八大畫廊、新時代、旻谷畫廊以及罐子書屋。台灣第一家赴中國內地發展的畫廊索卡藝術中心當時還位於東城區,直到2010年才搬至798藝術區。
  藝術家的宿命從不曾改變,798火了,房租漲了,藝術家只好撤到附近的草場地及黑橋環鐵這一類的城鄉交接處。2010年春天,黑橋藝術區被爆出藝術家遭暴力驅逐的消息,現在的黑橋仍有少數藝術家駐留,但是沒人敢肯定下一個會不會拆到自己的家門口。而798藝術區,一個經官方認定的四星旅遊景點,反倒成了最安全也最昂貴的港口。
  遭商業圍剿的藝術區
現在只要在網上搜尋「798藝術區」,其相關資訊早破上千萬條,其中還不少是「798藝術區旅遊攻略」,教你怎麼吃喝,怎麼逛798。798的遊客愈來愈多,藝術卻愈來愈少。
  798藝術區這樣的例子在美國和英國都曾出現過,比如美國的SOHO和東村,它繁榮後的命運肯定是走向商業化。大財團、企業及品牌把這些藝術空間逐步侵蝕掉,在美國東村,用了將近二十年才消耗掉一個藝術區,而在中國,只需要3至5年。
  798東街可以說是園內最熱鬧的一條路,這裡聚集眾多活躍的畫廊——山藝術、亞洲藝術中心、亦安畫廊、星空間、玉蘭堂及Hi小店,咖啡館、書店及藝品店也多數聚集於此,大路兩旁放置著富怪趣味的雕塑作品,吸引眾多學生遊客爭相合照,車流如水,人聲鼎沸。
  「以前進畫廊的人不多,但是買藝術品的人比例挺高,現在進來畫廊的100人中有99人是遊客,另1個單純是迷路。」亦安畫廊張明放忍不住抱怨,目前他的畫廊採取預約制,平日大門深鎖,「我不是不歡迎遊客,只是現在有些中國遊客素質不高,會伸手去摸畫,這樣我還得挪出人力去顧展場。」山藝術的林正也認為,798藝術區裡的服裝店與畫廊,對遊客來說已經沒有差別了。商業化的發展,「對798絕對是好的,但對畫廊沒有益處」,因為沒有多少藏家會耐著性子在798藝術區裡堵著車只為了去看畫。
  Hi小店的伍勁則表示,798聚集人氣的優勢太明顯了,他曾統計Hi小店一天的來客數達300人,而香港的貝浩登(Galerie Emmanuel Perrotin)畫廊則需要一個星期才能達到這個數字。
  798的發展還摻雜著各種複雜因素,許多利益爭鬥、政治陰謀,各種亂七八糟的勢力介入,「物業、二手房東、開發商、管委會什麼的各種角色在798發展起來後,就想從中分一杯羹,搞得園內烏煙瘴氣」,張明這麼說。798的房租從一天1平方米6毛人民幣,喊到現在6塊人民幣,還不一定是好地段!近來記者聽聞一家畫廊想搬至798,前去物業詢問價格,沒想到物業居然回答:「看你的誠意。」完全沒有規章的物業都如此了,加上大房東或二房東、三房東時不時無預警地喊漲價,面對遭眾多藝品店圍剿的畫廊們,實在有苦說不出。
  大洗牌 ,新798成形
798藝術區一直是由七星物業進行管理,物業根據中國政府的藝術區保護條款,有著「非文化機構不能進入798藝術區」的規定,對餐廳及商店進行名額限制,不過近來圍繞著798物業租金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多,顯見物業與畫廊間對藝術區的定義仍有矛盾。
  目前798裡公認的好地段,有尤倫斯所在的四號院,路最寬廣的798東街,以及擁有佩斯畫廊、林冠畫廊、楊畫廊、品畫廊及索卡藝術中心的二號院。原本在三里屯的楊畫廊是在去年結束租約後,搬遷至原純萃畫廊所在地,就在佩斯畫廊對面。房租漲價及大環境不景氣,讓798藝術區裡的畫廊洗了一次牌。與玉蘭堂共享一個入口的世紀翰墨,去年秋天傳出撤離798,是否因房租上漲或798生態變化而撤離,負責人林松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肯定的是,長久耕耘藝術領域的林松會繼續以另一種形式做下去。
  部分台灣畫廊也有些許變化,新時代畫廊證實已轉手給僑福老總黃健華,正式改名為芳草地畫廊。深耕內地已久並有所斬獲的亞洲藝術中心也告訴記者,他們已與房東達成租金協議,未來將繼續在798服務藏家。位於東城區雍和家園的林舍畫廊,目前則是積極尋找798內的畫廊場地。
  798曾是中國當代最有活力與創造力的藝術區,而今在資本的洗禮下,早已不再是小型畫廊能夠躋身的一級戰區,這兒,已經蛻變成集觀光、資本與藝術展覽混搭的「新798」。十年一覺揚州夢,798的純藝術已然夢醒,新一輪洗牌後,未來的798樣貌,已然浮現。
2013-03-06 12:42:16
阿楨
夏鑄九:文創不能全是吃喝【聯合報2013.10.27

「文創不能全是吃吃喝喝」、「文創也不是櫥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夏鑄九昨天在新加坡表示,政府以公有地設立文創園區,就不能拿來當房地產操作、收高租金,他強調:「文創園區內最重要的『生產者』,藝術家、設計師不能被高租金逼走。」
夏鑄九昨天應新加坡新躍大學「當代中國講座」邀請,在「都市文化遺產保護:去留與得失」講座中發表「台北經驗」。
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是私有地改成藝術村,夏鑄九還記得李安的電影「喜宴」中金素梅還演畫家。格林威治村有了藝術家進駐、雅痞進駐,小餐館、博物館跟著進駐,但當私人地主漲房租,最重要的「生產者」就因為付不起租金而搬家。
上海也在做文創,速度快得令夏鑄九吃驚,「我原本以為要十年」,但現在也出現類似問題,藝術家難以持續待在文創園區。
夏鑄九說,「要讓文創適度獲利」,也要找出自己的商業模式。他不反對有些吃吃喝喝,但不能反客為主。

悲情城市改變九份 夏鑄九:算文創嗎【聯合報2013.10.27

新加坡聽眾圍著夏鑄九談他們最熟悉的新北市九份時,夏鑄九說:「當初我的研究生想在那裡找麵吃,都沒賣麵的,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上映後,整個九份改觀」,但這代表九份可成為創意產業基地嗎?
新加坡人赴台灣旅遊,九份是熱門「景點」,夏鑄九與新加坡聽眾一問一答,有人回稱:「九份太郊區,很難變文創園區」;夏鑄九也說,九份地區的居民出租房舍給賣土產的,少數畫家也賣畫,但因為遊客多了,「半夜不睡覺」,居民有段時間快發瘋,因為原本的寧靜沒了,而且要面對交通、垃圾等問題。
夏鑄九認為,台北市公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雖經過一番挑戰,後來成為都市中文創園區的模式。他說,「寶藏巖某種程度上是成功的」(楨:?),他補充,「紐約時報來台北,只去兩個地方,一個是一○一大樓,另一個就是寶藏巖」。
寶藏巖讓藝術家及設計師等文創「生產者」進駐,展現出在都市中追求自主性的意向,此地也是「共生社區」,除了進駐的藝術家,也有原本居住在此的居民。
夏鑄九說,寶藏巖在馬英九競選市長時的政見,後來靠文化局長龍應台兌現。
2013-10-27 11:15:23
阿楨
台生果然比陸生有創意

  對比館長前評【選最醜建築?】【土豪的異化】與台生在全球各大發明設計展奪金數名列前茅,可知台生比陸生有創意1。
  問題是大多數台生沒國際觀,連克羅埃西亞發明展的克國在那兒也不知「道」。
  國際觀和背國名無關、好不好!
  問題是不知通往全球之「道」,如何將奪獎的發明設計品行銷全球?
  錢!錢!錢!人家是為設計而設計。
  原來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文青小資!
  怕是為升學成績而發明設計吧,不然畢業找不工作,為何又要政府的文化創意產業2來負責呢?
  有呀!政府不是在各地利用閒置空間3設置了許多藝術村和創意市集4嗎?
  問題是沒生意上門5,文創家設計師只能窮得有品味6。
  不然又要窮得有人養嗎?台灣的文化廢物和流氓實在很理盲濫情很呆歹,呆到不知沒有市場的發明設計是賺不到錢養不活自己的、歹到又要有人養。
  不完全是沒市場吧,而是台灣的教改7強調創意和快樂學習8過頭了,忘了後現代非理性的創意、若沒現代的理性思考和前現代的毅力努力、是很難成為一成功的商品。
  所言極是,教改之「道」本應為解決聯考下、大學生缺乏學習意願和獨立思考,但在快樂學習和創意的民粹9風潮下、走了歪「道」!旣解決不了解決補習10壓力,又在在禁止老師體罰11後產生劣徒霸凌師生!
  誰說歪「道」了?陸生來台12,課堂上陸生的學習意願和發問思辯能力、明顯地強過台生。一批愛台13的邪者叫獸邪生,頭頭是道地反駁說,陸生是在填鴨式教育和未來工作壓力下才如此,不如台生有創意!
  果然是真有創意的反駁,問題是駁的了台生在校在職之競爭力都不如陸生之事實嗎?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29200
2014-04-02 08:58:10
圖博館
中天的夢想驛站/台北文創新亮點 松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2K-yhsv14&list=PL91BBCCF65CE3D190&index=3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te_Sr2-sk&list=PL91BBCCF65CE3D190&index=4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YyFNwxjkE&list=PL91BBCCF65CE3D190&index=409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台北市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英語: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簡稱松山文創園區(原松山菸廠)位於台灣台北市信義區,建於1937年,前身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1945年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1947年又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1998年停止生產,2001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並於2010年正式轉型定名「松山文創園區」。松山菸廠在光復後種植大量植栽,景觀優美,停產後已經成為台北市東區最大的綠地。除了松山文創園區,松山菸廠舊址目前還有臺北文創大樓及興建中的台北大巨蛋,與松山文創園區分屬不同管理單位;且臺北文創大樓為BOT模式獨立經營,不屬於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範圍,兩者亦互不隸屬。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E%E5%B1%B1%E6%96%87%E5%8C%96%E5%89%B5%E6%84%8F%E5%9C%92%E5%8D%80
  相關新聞
松菸古蹟區第一區「紅點」今動工修復2015-11-9
松菸煙囪傾斜遠雄強調與施工無關2015-11-6
松菸古蹟修復議員批北市文化局打混2015-10-19
柯文哲談五大案雙子星已結案、松菸案最滿意2015-10-29
大巨蛋、松菸古蹟修復爭議未解議員批市府消極賴遠雄2015-10-20
漏水、龜裂、展品毀… 紅點擬撤出松菸文創 2015-9-6

另詳參【圖博館】:《閒置空間‧新造化》《文化很好賺》連柯台北之爭
2015-11-12 09:08:16
圖博館
老胡同變出新商機 文創民宿紛進駐 中國進行式 2017.02.12

到了北京不能不逛胡同,胡同最能代表北京最平民、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經過亞運、奧運和APEC後,怎樣在快速拆遷和假古建四合院的縫隙中,保留京味文化,北京人正發揮老胡同的無限新創意。 對台灣人而言,北京的「胡同遊」一定就是什剎海後面的老胡同,包括恭王府、老輔仁大學、梅蘭芳等名人故居。現在不同了,除了已商業化的南鑼鼓巷、煙袋斜街;文青拍照聖地五道營胡同、國子監街,現在又多了大柵欄後面的北鑼鼓巷、楊梅竹斜街和方家胡同。 其中方家胡同四十六號原為中國機床廠的舊工廠,後改造為藝術區,很多藝術工作室選擇在此辦公,有「小七九八」之稱。有台灣人開的雙城咖啡,也有彭于宴和白百合拍「分手合約」的紅葉拾楠。
琉璃廠東街旁的楊梅竹斜街,則成了年輕人的最愛,這裡沒有五道營的喧囂和奢華,卻有許多文藝書店和雅緻的咖啡廳和茶座,老胡同的建築,卻散發出淡雅的唐風。
已在北京創業數年的CAFE DE SOFA老闆董孟浩表示,北京人愈來愈懂打造自己的文創氛圍,胡同不再是把原來的住戶清光,或敲掉重蓋的「示範四合院」。有居民住的地方,才能真正體驗當地文化,能看到老大爺提著鳥籠逛公園、大媽推著車賣煎餅果子,老太太曬被子,圍繞著熱情又帶有皇城根人情味京腔,這才是真正的胡同。 董孟浩說,現在胡同裡賣的文創商品,有很多是藝術家獨創的商品,例如古董版畫、胡同油畫、竹子做的單車、茶道和香道店等。現在逛胡同,成了約會最時尚的地方。
胡同文化不是只能賣些百年老字號商品,也不是商業街。北京人發現,胡同應該是要有「人味」、「京味」、「帝都味」和古今交匯的詳和與大氣。如同日本的京都一般,幾千年依然不斷創造著迷人的風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PebQ29v6mw&t=313s&list=PLRPdZdTG7HaD8dTTQObtGQRKzDX1tB5Dp&index=2
2017-02-19 08:01:54
圖博館
北京宋庄画家村小产权案尘埃落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2DOnZ6MvE

北京宋莊畫家村農宅交易案終審宣判 宅基地流轉困境未破

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 張小梅 北京報導 北京宋莊藝術家與農民的宅基地房系列糾紛第一例案件塵埃落定。 2012.12.17,惟一一例進入審判程序的李玉蘭案二審終審判決,法庭裁定畫家李玉蘭與農民馬海濤的農村房屋買賣合同無效,裁定李玉蘭於判決生效90日內騰出住房。同時,法庭認定合同無效的主要責任在於農民馬海濤反悔,畫家李玉蘭可另行要求賠償。 這是北京著名的國際藝術區宋莊畫家村系列農房買賣案中一例,其他13起訴訟也已進入司法程序,而當地至少有200多名來自全國甚至國外的藝術家在這裡購買了農民房屋安家,進行創作。隨著宋莊藝術區聲名日盛,當地的房價同步飆升,一些早先出售農房的農民和購買農宅的畫家的糾紛層出不窮。 剝離國際畫家村的藝術光環,近些年,以宅基地為核心的農房和集體產權住房(“小產權”)交易從未停止,而因此引發的糾紛和訴訟也屢見不鮮。儘管政府三令五申嚴禁宅基地交易,但如何解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問題,解決城市化日益緊迫的土地需求,不僅僅是土地節約利用的問題,更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相關文章
畫家村案毀約者付出賠償余文唐
宋莊土地流變史
宋莊之爭:如何跳出“零和”遊戲
農地權屬交鋒
對小產權房清理整治的法律分析
村民不願小產權房轉正:轉正後產權只有70年
國土部:國家不會出台處理小產權房統一文件
行走的“中國宋莊”——淺析宋莊緣何能吸引5000多藝術家
宋莊畫家村未來3年投資10億打造文創發展平台
北京宋莊部分藝術家生活拮据
北京通州宋莊:“畫家村”的產業夢
了不起的文化現象南北畫家村比較分析
http://www.360doc.com/relevant/340892671_more.shtml
2017-02-19 09:31:50
圖博館
美國人:宋莊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宋莊我特知足

   新華社北京20172月22日電在中國生活12年,別人叫他“中國通”,他叫自己“宋莊人”--來自大洋彼岸的美籍印度人雷森明,在北京宋莊這個中國原創藝術家聚居群落里當起了“北漂”,即便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也依然活得興高采烈:創作、策展、交各國朋友、娶中國媳婦,一個都沒落。
  “外來客”緣何選宋莊?
   在宋莊鎮一個繁華的十字路口,你一眼就能認出雷森明:黝黑膚色,戴黑框眼鏡,穿黑舊外衣,推一輛二手自行車,走近一看,那濃密的披肩捲髮猶如懸垂半空的黑色瀑布。可他剛一張嘴打招呼,一口濃重的京腔讓人嚇一跳,好像是個地道的“北京爺們儿”。
   在宋莊待了6年,圖個啥?“這兒是藝術家的天堂,文藝的氣氛包容、活躍。”雷森明不假思索地回答。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包括世界級藝術大師黃永玉在內的一批藝術家開始在宋莊安營扎寨。宋莊的名氣隨著畫家的作品已由京郊村野遠渡重洋傳遍世界各地,被譽為“中國文化矽谷”。
   在這裡生活創作的藝術家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近10000人。美、英、法等國的200多名外國藝術家紛至沓來,在文化交融中見證“文化矽谷”的崛起。
   “宋莊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上萬人在這兒,就是搞藝術,還能生存,我覺得特神奇。”在雷森明看來,他對宋莊有這樣規模的藝術家群落感到吃驚, “和這麼多藝友溝通交流、分享經驗,有這麼多美術館能辦畫展,街邊這麼多畫材店鋪,走路幾分鐘就能買到便宜的宣紙……我特知足。”
   其實,10多年前,雷森明曾是工程師,在美國工作多年,收入頗高。“但這不是我喜歡的生活,太乏味了。我想拿起畫筆,做一個獨立的藝術家。”
   “中國文化對我有極強的吸引力。”雷森明說,原本帶著“背包客”心態到中國旅遊的他,沒想到被宋莊的魅力深深吸引,常駐下來。
   雷森明的作品融合了藝術與科技的元素。“我喜歡用塑料片、樹脂材料和3D打印機搞畫材製作。”
   去年春節前夕,雷森明和小他10多歲的北京女孩兒秦紅喜結良緣。今年1月,他們喜得千金瑪雅,“這是上天給我的禮物,是紮根中國的結晶”。
   雷森明說:“在這裡生活,我感覺不到有什麼國別界限,我們都是愛好藝術的'宋莊人'。”
2017-02-24 10:51:08
圖博館
外來的和尚咋念經?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在宋莊,這些曾在巴黎、羅馬、紐約等世界藝術之都生活的“老外”藝術家,很容易被貼上“作品大賣”“衣食無憂”的標籤。
   現實是骨感的。和宋莊其他中國畫家一樣,雷森明每天都要在藝術理想與家庭生計間徘徊抉擇。
   賣畫是雷森明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約10萬元人民幣的年收入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正常開銷。“八年前宋莊的畫作交易特別好。但這幾年,交易一般,每年能賣出20%的新作就謝天謝地了。”他舉例道,“我的作品當前均價也就每幅六七千塊。”
   為打開銷路,雷森明絞盡腦汁:參展推銷作品,參加各大藝術品交易博覽會,委託代理機構或平台銷售,開辦個人網站交易……雷森明清晰勾勒著潛在市場--中國、美國和印度,“一有機會我就到這些地方辦畫展,效果還不錯”。
   “當下,越來越多的外國藝術家以宋莊為豪,'MADE IN宋莊(宋莊製造)'的品牌意味著作品價值。”雷森明說,宋莊正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通道。
   通州區文化部門的信息顯示,近5年來,每年有近100名在宋莊的中外藝術家的近千件作品被美、英、日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著名藝術機構收藏。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風向標”,宋莊正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有誰知道,未來會怎樣?
   2017年2月,某房地產網站掛出的最新房價顯示:在宋莊鎮,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售價約210萬元。看似房價並不算高,但對距北京中心區直線距離超30公里以及在這裡生活的大部分藝術家來說,這樣的價格很難負擔。
   雷森明並不喜歡大城市的喧囂和過度商業化,更不願看到藝術被商業驅逐。面對一些偽藝術家和商人對宋莊的趨之若鶩,他嗅到一些“危險的味道”:這裡似乎越來越多地以旅遊景點、餐飲區及交通擁堵節點的面目出現。
   雷森明和他的中外藝友時時刻刻都擔心房租再漲,擔心各種生活成本再大。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成為普遍心態。
   令他欣喜的是,根據北京建設“文化中心”的發展定位,通州區正將“宋莊原創藝術集聚區”升級為“中央藝術區”,依托“北京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規劃,以“中國宋莊”的文化品牌全力打造符合國際新城發展需求的文化產業集群品牌。
   從美國到中國,雷森明目睹了宋莊的崛起。而現在,這個“宋莊人”希望踏著宋莊這塊跳板,走向世界。(梁相斌周寧盧國強)
2017-02-24 10:55:47
圖博館
美媒:修自行車攤的變遷折射中國發展

  美國《自行車時代》雜誌2017.7.6文章,原題:在北京騎自行車全球學者和政界人士都熱衷談論中國崛起。
  中國曾是20世紀最流行騎自行車的社會之一。直到1986年,63%的北京市民還把自行車當頭號交通工具。但如今,中國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並擁有1億多中產階層。自行車與現代城市的風氣格格不入。研究顯示,2013年把自行車當首要交通工具的北京人還不到13%。
  北京市對現代化的迷戀也迫使街頭小販從市中心向城市外圍擴散。這些修車攤和小吃攤等小買賣似乎與政府想對外展示的中國首都形像不匹配。但有專家表示,在中國城市,街道小販正為營造社區氛圍提供機遇,“這又回到那個大問題:政府如何看待公共空間的價值?是希望所有地方都很整潔,還是希望看到人們在那裡樂享生活?”(作者馬特·莫伊爾,丁雨晴譯)
  回應
美國人的口氣就是這麼自大和討厭,什麼叫做如何看待公共空間的價值?
政府的行政行為覆蓋整個社會,大而美是政府推行,有目共睹
與時俱進吧,這在中國已是常態,可西方人總是什麼事都往政府身上扯,拿自己的意識形態來說教,何時休呢

英媒:中國通過轉向創意產業擦亮“鏽蝕地帶”

  英國《金融時報》2017.7.6文章,原題:中國通過轉向創意產業擦亮“鏽蝕地帶” 在重慶石棉廠門口附近懸掛著一張毛時代的宣傳畫。當年,這幅畫或許能令工人們心潮澎湃。但如今,這只是一種超現實主義藝術作品,與巨大的茶壺和滴水水龍頭等雕塑一起,為重慶最新潮的藝術產業空間烘托氣氛。
  這個創意園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象徵。全中國各地正紛紛關閉受困於產能過剩和環保問題的重工業,或將其遷出市區,以便為服務業和消費產業騰地方。
  在中國,這種轉變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某工廠被改造為798創意廣場。“所有人都把798當典範”,在重慶某創意園開咖啡館的王女士說,該市已有許多類似創意園。
2017-07-08 12:00:13
圖博館
古蹟為何要開餐廳?因…能賺錢2017-09-14聯合報

古蹟活化,為什麼一定要開餐廳?台中市目前有7處活化的歷史建築委外經營,都附設餐飲空間。台中市文資處表示,委外招標沒有限制類型,但開餐廳較易獲利,業者賺錢後,更願意花心思維護,可減輕政府修繕負擔。
文化局長王志誠說,古蹟、歷史建築活化,並非「全面」經營餐廳,餐飲只是一小部分,以台中文學館為例,6棟建築只有1棟經營文學餐廳,其他屋舍仍以推廣藝文、文學為主。台中演武場亦然,它的前身是刑務所,道禾教育基金會標下後,推廣劍道、六藝,只利用小空間賣冰淇淋、餐點。
「古蹟沒有賣吃的,會被民眾投訴!」台中市文資處說,多年前台中放送局曾委外給一家知名的木器廠,業者很堅持不賣吃的,經營文創木器、家具,但民眾、遊客屢投訴「熱得要死,連水都買不到」,「沒東西吃,設計不貼心」,業者經營3年都沒獲利。
今年6月才開幕的北屯區歷史建築「一德洋樓」林懋陽故居,建築融合閩南、日式木造住宅、日式近代洋樓等特色,開幕至今已吸引11萬人次造訪,業者經營文創、餐飲,還有羅布森書蟲房,空間規劃「有吃、有看、能坐、適合親子」,遊客讚不絕口。
文資處表示,餐飲是民生必須,較容易獲利、注入人氣。委外營運就是希望業者協助維護,業者有營收,才願意花錢維護,曾有單位沒賺錢,老房子漏水、補漆都說沒錢修,除草也要文化局協助負擔。
  回應
台灣人到哪都要有賣吃有的,台灣人到哪都要吃,坐下來就是吃.
台中市文資處表示:台中市得了饑荒症候群
2017-09-15 12:16:29
jsoujsou
遍地開花的影視園區:促進產業發展,還是蚊子館的前奏? 2018-9-6 蕭文杰

近年台灣有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就是地方政府打著李安、魏德聖等名導的名號,紛紛卯足全力號召興建影視園區,彷彿是最新、最火熱的促進經濟發展之仙丹妙藥。
在「拚經濟」的大旗下,影視園區被各地方政府官員形容成未來產業的金雞母,伴隨地方民意代表天花亂墜的描繪想像,民眾也多信以為真,認為會帶來地方發展、繁榮當地產業,恨不得馬上開工。
在這股「全台瘋影視園區」的熱潮下,中央政府可能礙於地方自治,在過去並未多所置喙,但筆者認為影視園區遍地開花的現象,缺乏由國家高度進行整體需求評估,而現有影視園區的規劃,土地多為公有地,實施方式多採用BOT、OT方式,時間多長達50年,雖然立意旨在「促進影視產業發展」,但也可能造成環境破壞,犧牲農業用地及文化資產,甚至助長土地炒作的歪風。
筆者並非反對台灣興建影視文化園區,而是建議國家應由國土規劃角度,進行需求與效益評估,在完整的評估報告底下,思考如何集中財源選擇適當地點,才能不使影視園區成為另個蚊子館的前奏。
  你知道全台灣打算蓋幾個影視園區嗎?
盤點全台正欲進行與正在進行的影視文化園區,有台中霧峰「中台灣影視基地」,占公有地3.12公頃。爭取李安造浪池留在原址不成的水湳經貿園區,台中市政府依舊給糖吃,在該園區另規劃電影文化園區,這個電影園區面積1.48公頃,土地成本不算,台中市政府就需要編列約12.4億元。
其次,位於台南白河佔地35公頃的「台影文化城」1,在南台灣擁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去年影城因為營運不佳,才把道具、服裝全數拍賣,關門歇業,即使蔡英文總統親至依舊無法力挽狂瀾。
白河台影文化城在這波影視園區熱潮中似乎也成不了前車之鑑,當地依舊如火如荼在公有土地上規劃了好幾個跟影視有關的園區,民代更為了政治仕途,更是努力開出「影視建設」的選舉支票。
據媒體報導,台南地區另有沙崙影視基地、鹽水岸內糖廠影視園區等。而魏德聖希望拍攝「台灣三部曲」的場景,最初選址位於台南安南區佔30公頃的天馬電台舊址,但是魏導認為腹地不夠大,因而將目標轉移至後壁區烏樹林台糖林地118公頃的土地上。如今天馬電台舊址由明華園提出30億元影城投資計畫。而新營糖廠則被規畫成跟影視產業有關的動漫園區。若這些計畫都如期實施,近年光是在台南以國有土地規劃的影視動漫園區,已達五個之多。
2018-09-08 09:18:06
jsoujsou
台北市過往曾有北投製片廠跟士林中影文化城,隨著國片沒落兩者都已不再開放, 郝龍斌擔任市長時規劃了大直、內湖、北投三個新建的影視園區。其中,面對北投製片廠的後續利用,時任市府以「具備文化資產價值」、「影視人的集體記憶」等理由,在2013年時由市府編列15.7億向國防部購買,當時的文化局長謝小韞曾邀電影人到製片廠,這些電影人表示希望保留製片廠,重現它的價值,或成為孕育電影人才的地方。
  彼時,謝小韞局長公開表示:「製片廠裡面有兩個大片廠,架構非常完整 ,不必拆除現有架構,只要稍加整修即可使用, 節省許多經費。」可是,到了柯市府時期,卻一度想黑箱拆除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北投製片廠,宣稱是要改建為「數位影棚」。
影視園區宛若魔咒,很多縣市都著迷其中,新北市政府也對興建影視園區磨刀霍霍,根據媒體報導,新北市規劃了128公頃的林口「新北影視城」,以及占地2.6公頃的新莊「台灣電影文化園區」,這還不包含而民間投資的有林口阿榮片廠。在近期,桃園市市議員張運炳也因為桃園跟中央爭取到2,345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建議於桃園內壢打造巨城影視園區。
當然,影視園區的熱潮不止在西部地區,搶著興建影城的縣市還有宜蘭56.9公頃的武荖坑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台開集團也在花蓮洄瀾灣投資興建占地22公頃的「華萊塢影視城」。然而,筆者質疑,這些遍布全台的新建影視文化園區真是為解決拍片需求?筆者還記得多年前台灣一片科技園區熱時,也是號稱為了發展特定產業,但現況如何,我想讀者多少在新聞報導中見過。
目前擬興建的製片廠通常標榜巨資、高科技、大空間,例如數位影棚。影城也被賦予遊樂園的功能,這些投資其實就必須面臨到土地取得及國際上其他類似空間競爭的問題。
2018-09-08 09:19:09
jsoujsou
令人質疑的是,為何大多是採取BOT案50年?台灣的影城在強調高科技的技術端真有跟好萊塢拚重金的本錢?又投入巨資的高科技數位影棚往後若要租借的話,租金該怎麼算?年輕導演有足夠資金承租使用嗎?而單純比園區規模的話,台灣的影棚、影城要跟好萊塢、中國的影視園區比空間腹地大小嗎?但比設備、科技、園區規模跟資金,平心而論,台灣真的有跟好萊塢與中國一搏的條件嗎?
很顯然台灣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影視園區的問題,台灣面臨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影視基地?該如何規劃才符合公共利益?因為影視園區並非只是單純有地、有影棚就能運作,若沒有足夠的產業能量,未來園區營運就會出現問題,也不符合經濟效應3。
另外,眾所皆知,電影產業是受政治因素影響的,台灣電影業若將市場定位在大華人地區,就難以避免中國因素。業者為了在中國市場爭取更多機會,勢必採行與中國合拍、合資及使用中國片場的方式,相對也會壓縮使用台灣影視園區的需求,未來新建的影視園區將如何永續經營,恐怕還需要更多從業人員的討論,才能突破困境。
筆者認為,基於保障創作自由,可以即興發揮是台灣影視文化園區存在的價值,台灣一年拍片量大約45~60部,多數為中小型成本製作,吸引國際導演來台拍攝的誘因可能是人文地景勝過影棚、影城的使用。在這樣考量下,並非影視園區不重要、不值得投資,重點在於興建影視園區是否有進行需求及效益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設計適合台灣本地的園區類型,相較於到處灑錢的方式來說,此舉不是才更符合效益嗎?
2018-09-08 09:19:37
圖博館
英媒:中國的名畫複製村轉型不容易

  英國路透社2018-12-18中國藝術品複製村努力改變自身聲譽 在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南方的一個村莊——曾經是藝術複製品的發源地——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大芬村是廣東深圳一個人口稠密的村莊,這裡曾是住著300多戶水稻種植戶的偏遠村莊。伴隨改革開放,大芬村一躍成為國際油畫交易中心,並一度佔據全球油畫複製品市場份額的75%。大芬村現在擁有1200家畫廊和藝術品生產企業,行業雇員超過2萬人,2017年油畫相關產業產值達到41.5億元。32歲的馬春燕(音)是該村一位藝術家,他可以在一天內創作出梵古代表作《星夜》的複製品——售價1000元。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對藝術複製品的需求不斷減少。當地政府隨後開始實施一項計畫,欲將大芬村轉變為原創作品的生產地。然而,成功似乎遙不可期,市場對大芬原創藝術作品的需求不溫不火,對原創作品感興趣的藝術家也寥寥無幾。為了吸引藝術家,當地已投資1億元建造一座藝術博物館,為讓藝術家安居樂業,當地還建造了268套公寓。該村現在有300名藝術家專注于原創作品,然而,在大芬村工作12年的原創藝術家陳景陽(音)對未來並不樂觀,“大買家都知道這裡曾經因複製品而聞名,這是一個低端市場,所以沒有多少人來這裡購買原創作品。”

大芬村_百度百科

深圳布吉的大芬村,是並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一走進這座占地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深深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在這裡,不但可以見到國際上著名油畫家的作品,而且可以瞭解國際油畫市場的走勢。因為這裡不但雲集了全國各地2000多名畫家和畫師,而且200多家畫廊複製的油畫作品都是市場最流行的名畫。大芬村每年生產和銷售的油畫達到了1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被國內外的藝術同行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
  面臨難題編輯
在大芬村,畫工和畫廊聚集,相關的產業鏈條和貿易規模已經初步形成,但由於原創太少、複製太多、租金飆漲等因素,這個曾經被深圳官方視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樣板的地方一直飽受詬病,圍繞其是否將沒落的聲音也從未停止。
2018-12-19 09:24:19
圖博館
江西上猶縣油畫產業園建成後,這種聲音越發突出。上猶縣政府網站介紹,該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成後將吸納3000多名油畫創作人員入駐,承接大芬、福建莆田、廈門海蒼等油畫產業成批轉移。大芬村已有180余名畫家搬遷過去。
一些大芬村的老畫工們仍然不願挪窩。在他們眼裡,大芬村雖然面臨諸多問題,但其是自發形成的油畫基地,距離市場最近,短期內大芬村的地位無可取代。
  原創困境
早在2006年前後,大芬村便已興起了離開潮。畫工蕭中說,噴繪技術出現後,門檻降低,價格跌得太厲害,很多人待不下去,走了。
蕭中也是美院畢業生中的一員。“什麼人都可以來畫畫,根本不需要專業背景,只要你會填色。即便不會,兩個月就能學會一種填色技法。”他感歎說。
門檻降低之後,伴隨入門人數增多的是競爭的愈加激烈,以前一幅人物畫畫工至少能拿三四百元。
受過專業訓練的美院畢業生們不得不與毫無美術根基的人搶飯碗,更難堪的是,還未必搶得過。“一些半路出家的人都沒上完學,但專盯著一個系列,比如說凡•高的畫,幾年下來填色速度飛快,美院的畢業生根本比不過,只能離開。”蕭中說,“許多美院畢業生也心高氣傲,不然待上一兩年便能活下來。”
  來自於西洋的油畫在國內市場一直難以打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外訂單銳減,大芬村生存困難引起各界關注,對 “大芬模式”的思考也隨之四起。部分學者認為大芬村過於依賴複製,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呼籲調整發展模式,原創作品被視為大芬村重新崛起的出路。政府也通過在保障房分配和積分入戶等政策上的傾斜鼓勵轉型。
2018-12-19 09:25:38
圖博館
一夜之間,搞原創的人多了起來,但是市場效果並未如想像中火爆。以大芬村前門入口處一街之隔的盧浮宮為例,這一旨在打造原創藝術精品的展銷中心,開業六七年來,由於租金比村內便宜幾成,曾先後雲集了百余名原創畫家,由於市場冷清,人數流失過。
  大芬村的原創畫作占兩至三成。而今,畫廊也逐漸將視線投向國內市場,畫家們的畫作風格也隨之改變,油畫開始與國畫相融合,很多以花卉和人物為主題的水墨畫改用油畫來表現。藝術形式也逐漸多元化,國畫、刺繡、雕塑等紛紛進駐。
  前景難料
在從大芬村遷至上猶的畫工群體中,鄭洪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上猶的油畫基地會定期派車免費接送,去了之後租金全免,已經去了三四批。
鄭洪稱,那裡包吃住,一月保底工資低的都有2000多元,級別高的畫工保底工資能有五六千元。完成工作量之後,還有提成。
鄭洪去上猶之後感覺競爭壓力不大,不像在大芬村,有上千人在競爭,但他待了一個星期就回來了。他顧慮那裡市場還未形成,人氣不旺,擔心以後畫賣不掉,也無人下單,而離開大芬村太久,老客戶會將他遺忘。
東莞、南京各地也紛紛興建油畫基地,打造集油畫創作、生產、展示、銷售等於一體的綜合型油畫產業藝術基地。但是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地方政府介入文化產業時未充分考慮市場因素,有的是為了政績,有的是想做大,但不具有對市場的判斷和把握能力。
2018-12-19 09:27:26
圖博館
科技日報評“故宮首開夜場”:用力過猛

2019-02-19夜,故宮景象經媒體渲染鼓噪,引發一場全民狂歡。且不說文物保護問題,故宮不是青樓,為招徠生意可隨意打扮!試問,光怪陸離中,帝王風範安在?絢麗流華里,禁城威儀何存?把故宮打造成為朋友圈第一網紅。從一票難求到追捧圍觀,期待、狂歡過後,恐怕更多是失望和質疑——四個字簡單來形容:用力過猛。
  回應
媒體就是這樣,不管你做了什麼都要給你挑出個花來
小文青張口來一句“我理解的故宮是……”,其實你理解的啥,除了你自己,沒幾個人關心。故宮的大紅大亮大福字,這其實是典型的中國式喜慶景象,和春晚一樣,圖個熱鬧和喜慶。

美國《華盛頓郵報》:從故宮亮燈到夜晚經濟

  紫禁城歷來在夜間禁止除皇帝、“幽靈”和來訪達官顯貴以外的任何人入內,但在本週二(豬年元宵節)黃昏後,隨著中國慶祝春節結束,該建築群被燈籠和其他燈光點亮。這是紫禁城在94年前化身為故宮博物院後首次在夜間對公眾開放。
  雖然在很多國家,夜間參觀博物館已不是新鮮事,但該創意使已有近600年歷史的故宮更年輕並使傳統文化進一步貼近公眾。中國的電視臺還在播放展現故宮文物修復人員的工作、館藏寶藏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作用的紀錄片。
  相關新聞
兩岸故宮此消彼長: 2018年參觀人數1700/380萬;文創營收70/6億新台幣
何去何從 故宮處境越來越尷尬:政院敲定由獨派台灣史專家吳密察掌故宮,引發外界「去中化」疑慮。
2019-02-21 09:33:14
阿楨
文創難做! 花創慘賠8年閉門掙扎 2019-09-15 聯合報

文創是門好生意,但實際做起來卻虧損連連!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民國九十六年起,陸續將台灣菸酒公司繳回的舊酒廠土地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全台共有台北、花蓮等五大據點,但花蓮園區營運八年持續虧損,七月初承包商關閉營業場館,所有駐點廠商都被請了出去,地方憂心「是不是倒了?」
花蓮文創園區於民國一百年委由新開公司營運,維護費、租金與權利金每年得繳近千萬。接手時園區內廿二棟歷史建築都是空殼,且沒有建物使用許可,營運團隊花了上千萬元申請,還花一大筆錢加裝空調,第一年就投入八千萬元;合約中規定,十五年營運期間新開必須投入一億多元,但新開在第三年就「達標」。
團隊接手初期,每年固定舉辦花創花酒節,另也與企業合作舉辦超跑、老車聚會等,每年活動多達上千場,吸引不少人潮。後來業者為求盡早達成損益兩平,調整經營方式,近年人氣逐漸消退。去年二○六花蓮地震衍生的高額建物修繕費用,成為壓垮園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開公司三月透過立委蕭美琴,向文化部請求協助,園區營業場館也從七月一日起關閉,店家全數撤出。地方熱議園區「是不是倒了?」雙方都否認解約。
不只花蓮文創園區遇到問題,文化部的五大文創園區,除台中文化資產園區屬公辦公營無虧損問題外,民國一○二年委外的台南文創園區,起初經營遇到瓶頸,去年底團隊調整後漸入佳境,才有盈餘。
最「年輕」的嘉義文創園區民國一○五年委外,被文化部定位為傳統藝術創新園區。園區執行長孫育晴表示,因定位本來就非熱門展區,每月需三百萬元營運金,至今收支無法打平。而最賺的華山文創,也是足足花了六年才達到損益兩平。
2019-09-15 07:43:39
阿楨
是創作,還是破壞?虎尾建國眷村的塗鴉衝突 2021-02-17 李依倪

文化資產保存重要還是藝術創意重要?
1月26,雲林縣的聚落建築群虎尾建國眷村遭到藝術家塗鴉,整起事件過程為藝術家偶然路過虎尾建國眷村,看到眷村中一面噴著電話號碼的牆面,便起了塗鴉創作的念頭。雖然創作到一半經主管單位雲林縣政府與地方青年口頭勸告、要求復原,藝術家以「反正都要復原」之名義,半夜將作品完成後才進行水泥復原,該作品為「虎尾」二字搭配「老虎」圖樣的塗鴉。
牆壁彩繪、社區彩繪於多年前社區營造中蔚為風潮,原因是塗鴉彩繪可快速看到成果,且容易複製。於是此風潮出現不久,社區牆壁彩繪便面臨保存不易、繪圖內容與地方景觀衝突的議題,許多卡通人物甚至毫無關聯的圖樣大量出現於純樸的社區中,已被視為一種對社區、建築美感的景觀破壞。
時至今日,社區營造早已不鼓勵社區牆壁彩繪,轉而支持維持社區應有的地景與景觀,呈現原有美感與歷史痕跡。因此,虎尾建國眷村這面牆即使「不美觀」,但上面的歷史痕跡不容被取代。
退一步來說,該面牆就算不屬於文化資產,一般民宅、建物在尚未經過所有人同意就遭塗鴉彩繪,仍屬於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0條。
由此虎尾眷村的塗鴉牆事件,明顯的破壞與錯誤的復原卻無法懲戒,筆者認為,這是台灣《文資法》的失能,法定登錄只能成為一種象徵性保存,而非實質性保存。
李依倪,雲林虎尾人,畢業於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致力推廣文化記憶保存、文化資產教育及地方學學歷史。
  回應
塗鴉只有當初一開始在外國開始流行時才有創新,後來就變成大家抄來抄去的屁孩文化了。
2021-02-18 08:34:01
阿楨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16中國書店數量不斷增加,達到史上最多的原因

受電子書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街頭的書店不斷減少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近年來,中國的書店數量卻不斷增加。
2002年至2012年,受租金飆升和互聯網發展的衝擊,中國的書店遭遇寒冬,近半數書店倒閉。民眾習慣了在書店找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去網上以五六折的價格購買。但最近5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截至今年11月,北京市共有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只有國營的新華書店,全國不足1萬家,而2019年全國書店數量達到16萬家,堪稱史上最多。
書店數量增加,首先是經濟力量的結果。中國每年都有五六百家大型商場開業。很多商場為了提升格調,都會開設散發文化氣息的書店。裝飾前衛、藝術感十足的書店層出不窮。經營者並不指望靠賣書賺錢,而是想讓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在書店駐足閱覽後,再去餐廳就餐,享受購物的樂趣。
其次是文化力量的結果。經營者會尋求一些提高書店盈利的方法。比如售賣咖啡或零食。很多書店還會進行製作咖啡、插花的教學以及音樂教室等活動。一些書店每年舉辦的相關活動超過300場。店員表示,“書籍的毛利潤在30%左右,咖啡是50%,而體驗活動的利潤空間是非常可觀的”。
最後是政治力量的大背景。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全民閱讀,通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來促進消費,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戰略之一。

日媒:“包不包書皮”,折射中日不同文化

日本雅虎新聞網2021-02-22中國人不解日本人為何特意包書皮?
跟一位中國朋友去上海某書店時,我們聊起這個話題。我問“中國人為什麼不包書皮呢?”朋友反問“為何日本人特意包書皮呢?”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這是為了不弄髒書,也是習慣。但中國朋友說:“畢竟買了本書,想向周圍人炫耀一下,因此沒必要包。”確實,我如果偶爾買到一本有深度的書,也會產生“擁有這本書很值得驕傲”的感覺。中國人注重面子,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背景(楨:? ),人們才不包書皮。
2021-02-28 09:11:35
阿楨
年輕人怎麼又愛趕集了? 2022-02-11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集市與城市集市也有了新的變化。
集市,原本是一種定期集聚進行商品交易的活動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定期的空間集聚現象。
集市誕生後,許多有關的活動也隨著產生,如趕集、趁墟、趕街、趕場等等,這些活動在如今的鄉村還尤為常見。
鄉村集市保留了以往一貫的商品,如蔬菜、零食、鍋碗瓢盤等等,但隨著科技的創新化及媒體平臺的發展,許多鄉村大集進入了大眾的視線,成為網紅大集。以往鄉里人喜歡跑到城裡進貨,現在反而是一些城裡人想要感受鄉土氣息與熱鬧氛圍而跑到鄉村大集裡進行採購。
比如寧夏銀川,目前其鄉村市集在直播的帶動下吸引了不少的客流量。如距離銀川市區不遠的金貴集市,交易著各種各樣的糖果、小吃、麵食。,這個占地近3.5萬平方米、有近300家商戶的鄉村大集,在每逢日期尾號為1、4、7的開集日中,平均吸引了近萬人次的人流量,若是恰逢節假日高峰,這一數值可高達3萬人次。
同樣在哈爾濱的鄉村大集中,也形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不同的文化民俗下,許多農村的趕集習俗或日期並不一致,如有的村1號趕集,有的村5號趕集,這一點倒是和廣西農村存在的“嶺頭節”有些類似。
在這種幾乎每天都有大集的情況下,許多村子輪流“坐莊”,為鄉村集市帶去連續不斷的客流量。在時間的發展與人員的管理規範下,鄉村集市越來越大,產品品質越來越好。
除了鄉村集市外,城市集市也紛紛興起。不過與作為農貿品交易、更接地氣的鄉村集市不同,城市集市往往更加地高端化、新穎化與個性化。在城市中,許多依託購物中心、步行街、景區的集市紛紛出現,涉及文創類、體驗類、主題類商品。
城市集市如今在媒體網路平臺上受到許多90後、00後的追捧,其中小紅書上搜索“集市”就能找到42萬+篇筆記,北上廣深、杭州、長沙等地的集市赫然在列。
上海網紅集市的蓬勃發展就不用說了,豫園舊校場路整條超長的校場復古集市、大學路的天地創市集、康定路的近1000平方米的Vintage集市及外灘金融中心的BFC夜市等等數不勝數,吸引了無數當地及外地的遊客。
作為網紅大城的成都,其集市經濟發展也很熱鬧。錦江畔的文創商品集市在每月推出一個主題集市下,至2022年1月中旬,已舉辦7大系列主題活動,吸引了300萬人次。
  回應
逛集市,除了熱鬧有人氣,更重要的是說不定會遇上自己意想不到的新奇玩意。
2022-02-14 10:20:53
阿楨
挨轟修毀鹿港龍山寺 文化部喊停 2022/10/18 中國時報

國定古蹟彰化鹿港龍山寺的彩繪修復踏出第一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斥資5600萬元(整體修復計畫編列2億預算,目前規劃分3區,)啟動「夔龍窗」示範修復卻引發譁然,原本靈動的魚眼上色後竟變成呆滯遭轟「死魚眼」、螭虎頭也畫成「青煙」,且「螭虎爐堵」宛如加上廉價畫框,被質疑「修毀」國寶,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17日考察,文化部長李永得當場要求停工。
有200多年歷史的鹿港龍山寺是台灣龍山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包括木雕、石雕、彩繪,處處是國寶,五門殿兩側木雕窗櫺「夔龍窗」更是眾多欣賞焦點的一絕,圖騰取自《易經》,以兩魚象徵兩儀,四隻夔龍代表四方之象。
地方原本就對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意見紛雜,今年中央編預算啟動,彩繪工程由雲林科大團隊以5600萬元得標,首先展開的「示範區」修復工程為「夔龍窗」,豈料一塗裝,就讓文史工作者全傻眼,質疑魚眼從靈動有神變得死板呆滯,國學博士兼書法名家林俊臣指出,新作用色、畫法與原作不同;更有地方文史工作者怒轟變成「死魚眼」。
公民團體「構社」成員整理缺失後指出,除夔龍窗用色與原作不同,朱顏百首變青面紅顏,也未參考等比模擬復原圖稿,圖像左右不對稱。此外,屋簷下古意「螭虎頭」被塗成豔彩青煙;夔龍窗下方「螭虎爐堵」,原本紅漆底色以纖細白、藍色退暈、黃線條構成簡潔外框,卻被畫成俗麗濃綠畫框。
鹿港公民會堂質疑,修護團隊在官方粉絲頁公佈「示範標準」,是否有科學考證,另質疑9月夔龍窗上彩前,未依規定先開說明會;且修復團隊私將木雕納入單彩範圍,將夔龍窗重新上彩等,不符核定的計畫。
  回應
文化部專長浪費公帑,多少荒唐,假文化之名以行
文化塚會/文賤會...
桃園的工程品質夠爛了 在這裡重演
凡事都有個過程的,先設法爭取修復立項,然後修得生不如死,只好追加預算,再修,再追加三修,三追,大家覺得 12億這個數字如何?
2022-10-19 06:19:29
阿楨
公共藝術遴選不利年輕藝術家? 藝術界建議辦金酸莓獎2024-01-23

監察院糾正文化部公共藝術代辦亂象,認為文化部未緊扣設置公共藝術政策目標,與時俱進,特別是培養年輕世代藝術家。但藝術界指出,公共藝術不同於繪畫,從設計到施作不僅耗時費工,往往還需要與當地民眾互動,因此競圖時評審往往會看藝術家的公共藝術經歷,缺乏經驗的年輕藝術家較難出線。但文化部可以在專家學者資料庫中增加新世代策展人、藝評或學者,為台灣的公共藝術注入更新鮮的觀點、更前瞻的角度。
策展人胡朝聖擔任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多年、也曾做過公共藝術代辦。他認為,公共藝術代辦一詞近年已被「汙名化」,代辦有政府和民間兩種,政府代辦如台北都發局代辦機場捷運公共藝術,品質不錯。公共藝術出現代辦「一條龍」圍標壟斷問題的,多半是較偏遠地區的小型案子。蔚龍藝術總經理王玉齡也認為,民間代辦公司目前爆出問題的是兩三家,卻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竿子打翻所有民間代辦。

胡朝聖認為,代辦出現亂象的關鍵在於評審,不在於代辦公司。如果公共藝術審議委員能做好把關,台灣公共藝術的品質自然會提升。他認為文化部提供公共藝術評審的「專家學者資料庫」萬年不變,是造成台灣公共藝術「劣幣逐良幣」的源頭,資料庫中的評審沒有世代交替,選出來的作品自然也不會世代交替。甚至還有藝術家看了評委名單,就不願意參加遴選。
胡朝聖指出,公共藝術和一般大眾認知的繪畫等「純藝術」不同,除了自我的藝術創作,還必須跟民眾、公部門不斷對話,因此年輕藝術家不容易掌握。有心創作公共藝術的藝術家往往要歷經歲月的錘鍊,才能做出精彩的作品。監察院批評「近年難見具台灣特色公共藝術」,胡朝聖也不以為然。他指出,公共藝術風格相當多元,有菁英品味也有庶民美學。他舉例,藝術家帶著國小學生或阿公阿嬤一起創作的公共藝術,菁英來看可能粗糙,但從公共藝術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深具地方特色。
台灣每年都有公共藝術年鑑,也會有公共藝術獎的評選。胡朝聖建議,公共藝術獎不妨舉辦「金酸莓獎」,每年選出最醜的公共藝術並公布評委。民眾可以藉由討論公共藝術的美醜凝聚對公共藝術美學的共識,評委也會因為擔心選出「最醜的公共藝術」而潔身自好,改善代辦的圍標問題。
2024-01-23 03:17: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