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17 07:50:22| 人氣3,525| 回應3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俞川心不只是「氣象將軍」(浙江省東陽市人,一九四三年生,空軍通信電子學校氣象科畢業。歷任氣象官、預報長、預報課長、氣象中心主任、空軍氣象聯隊少將聯隊長。一九九六年轉任行政院屏東榮民服務處處長。一九九八年十月轉任東森電視台氣象主播至今。)而且還是博物館館長,不然怎會寫《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果實,2004)?

別「望書生義」,書底的文宣不是說的很清楚了:

「台灣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因地勢陡峻複雜,位置特殊,因此孕育出千變萬化的氣候景觀。從平地的熱帶、山間的溫帶,一直到高山頂上的寒帶,台灣中高低緯度所有的氣候皆兼具;而從高溫潮濕的雨林到寸草不生的沙漠,台灣一樣也都有。台灣雖小,但世界各種的氣候現象皆包含其中,堪稱是座氣象博物館!

當大家趨之若鶩的前往「北國」賞雪之際,其實在亞熱帶的台灣,每年在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白皚皚的降雪,無論是「霧淞」、「樹掛」、「冰瀑」等寒帶景觀, 身處台灣都有機會可以觀賞。而黃沙滾滾的撒哈拉沙漠,是乾旱地區景緻的代表,但在台灣的恆春半島也有一處港仔大沙漠,積沙的厚度可達六層樓高,想要體驗沙漠的感受,不必大老遠搭飛機出國。又如可怕的龍捲風,也不是美國大平原的專利,每年在春天或梅雨季,台灣的嘉南平原上也都會出現龍捲風的蹤跡。」

還不如書首所附、橫躺著的「台灣特殊天氣現像觀測地點圖」,不但有古意而且極具台灣意識地圖觀──遠離中國而且台灣是世界的中心、全球啥氣候現象都有。

別亂給人家戴帽子,兪可是位中華民國氣象將軍,在書末章的<台灣氣象史>還特列兩節<中國古代的氣象觀測>和<軍事氣象的貢獻>。

不過台灣真的有座氣象博物館,書的末節就在介紹2001年底開放的新建七層樓台南氣象博物館,館旁還有座百年古蹟「氣象測侯所」。

可惜少有人會去參觀。
活生生的氣象都只關心預報而不理科學成因(如本書之內容)了,誰還去看氣象博物館古蹟?另外南部新天文台免費,每天也不到百人參觀。

要是我就對中國古代的氣象觀測與歷史氣象學,還有現代的氣象經濟學很有興趣。

是嗎?那我那天無聊沒書可評了,再給你評幾本。

別捨近求遠,還是先了解以下成因吧:
P.67東北角「瘋狗浪」
p.68「新竹風」
p.69「澎湖風」
p.75「台東焚風」
p.77「恆春落山風」
 

臺風>百度百科
 
  臺風這個詞是根據英語Typhoon(意思是颶風)音譯而來
 
臺風簡介

  (1)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臺風”。
  (2) 特指熱帶海洋發生的強烈熱帶氣旋。
  臺風(或颶風)是産生于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只是隨著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爲“臺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臺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在東亞、東南亞一帶稱爲“臺風”;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在南半球則稱“氣旋”。
  臺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爲順時針方向)。在氣象圖上,臺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爲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氣溫均達到最低值,天氣條件極爲惡劣,但臺風眼附近通常是風平浪靜。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臺風,是超強臺風泰培(TIP)。
  
臺風的形成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終必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風」。由于海面之廣闊,氣流循環不斷加大直徑乃至有數公裏。由于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産生磨擦,由于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漩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漩轉)由于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臺風和臺風路徑。臺風的中心就在我們目前看到的風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據風向和風速就不難判斷出臺風中心的距離和走向了。根椐我四十年觀測臺風耒臨前的行雲方向,判斷臺風是否從本地經過,基本上全部准確。准確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預報。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爲臺風。
  (以下爲人教版高一地理書第一冊的描述)
  在海洋面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後形成了臺風。
  
臺風結構

臺風結構從臺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産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于海面水溫,臺風只能形成于海溫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臺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臺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于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兩極增大,臺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臺風的發源地

  臺風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加強發展爲臺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臺風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
  (1)中國南海海區;
  (2)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關島等附近海面(最重要的臺風發源地);
  (3)馬裏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編輯本段]臺風的分級
  在熱帶洋面上生成發展的低氣壓系統稱爲熱帶氣旋。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
  一、較強臺風
  超強臺風(Super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大于51.0米/秒,也即16級或以上。
  強臺風(S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臺風(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級。
  二、弱臺風
  強熱帶風暴(S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
  熱帶風暴(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熱帶低壓(TD):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米/秒,也即風力爲6-7級。[編輯本段]臺風的路徑
   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于作用于臺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臺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臺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臺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臺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臺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于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臺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臺風移動路徑爲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進型臺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10-11月。
  ②登陸型:臺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臺灣島登陸,然後穿過臺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並逐漸減弱爲熱帶低壓。這類臺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③抛物線型:臺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抛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最終大多變性爲溫帶氣旋。
  臺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臺風,氣旋半徑一般爲500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臺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臺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産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臺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臺風眼位于臺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臺風眼區的風速、氣壓均爲最低,天氣表現爲無風、少雲和幹暖。隨著臺風的加強,臺風眼會逐漸縮小、變圓。而弱臺風、以及發展初期的臺風,在衛星雲圖上常無臺風眼(但是有時會出現低空臺風眼)。
 
西北太平洋常見幾種異常路徑

  根據異常臺風路徑對我國的影響,通常將異常路徑分爲八種型式:
  (1) 黃海臺風西折:其主要特點是臺風沿125E附近北上到黃海時突然西折,襲擊遼魯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徑是在這一帶向東北方向轉向的。
  (2) 南海臺風北翹:這類臺風主要特點是到南海北部急轉,沿經線方向北上,正面襲擊廣東省。正常路徑是在南海北部繼續西移,登陸我國廣東西部、海南島或越南。
  (3) 倒抛物線路徑:倒抛物線與抛物線路徑相反,它將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動,有少數在我國華東登陸。正常路徑是向西北方向移動或成抛物線向東北方向轉向,
  (4) 回旋路徑:當兩個臺風距離足夠接近時,在太平洋上常見到互相作逆時針方向回旋,並存在互相吸引的趨勢。Fujiwhara曾對此做過實驗,並指出其間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徑:當臺風在前進過程中,同時出現左右來回擺動,表現成一條蛇形路徑。預報時,每一次擺動,都可能引起預報結論的混亂,或隨實況不斷地改變預報結論。
  (6) 順時針打轉:臺風打轉是其移向急變的一種方式,打轉以後往往選擇一條新的路徑移動,使原來的預報失敗。順時針打轉一般發生在基本流場很弱的環境裏。
  (7) 逆時針打轉:有一部分逆時針打轉發生在幾種基本氣流並相互作用的環境裏,這和順時針打轉基本氣流很微弱的環境不同。
  (8) 高緯正面登陸:這類臺風生成以後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動,登陸朝鮮和我國遼寧、山東一帶。這類路徑很穩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個經度上,這種路徑比正面登陸我國華東的路徑要偏北10-15個緯度。[編輯本段]臺風來了,注意事項
  臺風來臨前應將陽臺、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切勿隨意外出,家長關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戶應把門窗捆緊栓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采取防護,確保安全。市民出行時請注意遠離迎風門窗,不要在大樹下躲雨或停留。
  提示一
  千萬別下海遊泳
  據市氣象臺消息,受臺風影響,最大風力可達8-10級,海灘助潮湧,大浪極其凶猛,在海灘遊泳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千萬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受傷後不要盲目自救 請撥打120
  120急救醫生介紹說:臺風中外傷、骨折、觸電等急救事故最多。外傷主要是頭部外傷,被刮倒的樹木、電線杆或高空墜落物如花盆、瓦片等擊傷。電擊傷主要是被刮倒的電線擊中,或踩到掩在樹木下的電線。不要打赤腳,穿雨靴最好,防雨同時起到絕緣作用,預防觸電。走路時觀察仔細再走,以免踩到電線。通過小巷時,也要留心,因爲圍牆、電線杆倒塌的事故很容易發生。高大建築物下注意躲避高空墜物。發生急救事故,先打120,不要擅自搬動傷員或自己找車急救。搬動不當,對骨折患者會造成神經損傷,嚴重時會發生癱瘓。
  提示三
  請盡可能遠離建築工地
  民經過建築工地時最好稍微保持點距離,因爲有的工地圍牆經過雨水滲透,可能會松動;還有一些圍欄,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樓上沒有及時收集的材料,譬如鋼管、榔頭等,說不定會被風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爲如果風大,塔吊臂有可能會折斷。還有些地方正在進行建築立面整治,人們在經過腳手架時,最好繞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四
  一定要出行建議乘坐火車
  公路在三種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臺風影響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議不要自己開車,可以選擇坐火車。
  提示五
  爲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請檢查家中門窗陽臺
  臺風來臨前應將陽臺、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切勿隨意外出,家長關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戶應把門窗捆緊栓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采取防護,確保安全。市民出行時請注意遠離迎風門窗,不要在大樹下躲雨或停留。[編輯本段]臺風的編號
  中國把進入東經150度以西、北緯10度以北、近中心最大風力大幹8級的熱帶低壓、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這就是我們從廣播、電視裏聽到或看到的“今年第×號臺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臺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
 
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爲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于或等于8級的熱帶氣旋(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旋,當其雲系結構和環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爲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後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的序號。
  如2003年第13號臺風“杜鵑”,其編號爲0313,表示的就是在2003年發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熱帶低壓、熱帶擾動均不采用熱帶氣旋編號。當熱帶氣旋衰減爲熱帶低壓、或變性爲溫帶氣旋時則停止對其編號。
  但由于熱帶擾動是熱帶風暴的前身,爲了對其研究和追蹤,有一套獨特的編號方式。例如:西北太平洋的擾動從“90w”到“99w”循環編號。在不同的大洋,熱帶擾動采用不同的後綴:
  西北太平洋——W
  中太平洋——C
  東北太平洋——E
  北大西洋——L
  孟加拉灣——B
  阿拉伯海——A
  南太平洋——P
  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S
  熱帶擾動級別:POOR表示差;FAIR表示一般;GOOD表示好。以反映熱帶擾動的結構好壞程度,以及發展成熱帶氣旋的前景。一旦達到GOOD級別就可能將加強成熱帶低壓。此時JTWC亦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TCFA)。但是,並非所有系統在獲升格爲熱帶低壓前都會發出TCFA,尤在當前東亞命名機構爲JMA的情況下,若JMA相當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慣常發報時間發布TCFA,也也可能直接升爲熱帶低壓(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多
 
臺風的命名

  人們對臺風的命名始于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臺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爲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借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爲臺風命名始于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臺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複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 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O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臺風命名。
  瀏覽臺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前一段在我國登陸的“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爲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爲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臺風的實際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爲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稱,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爲年份,後兩位爲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如0704號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其英文名均爲“ Man-Yi ”,中文名爲“萬宜”。爲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臺和香港天文臺、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臺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複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臺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爲公衆知名的臺風後.爲了防止它與其它的臺風同名,臺風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使用的名稱從命名表中刪去,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命名給這次熱帶氣旋,其他熱帶氣旋不再使用這一名稱。當某個臺風的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除後,臺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熱帶氣旋名稱進行增補。
  從2000年1月1日起,我國中央氣象臺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使用熱帶氣旋名字。此前,我國一直采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

  序號 英文名 中文名 名字來源 意義
  1-1 Damrey 達維 柬埔寨 大象
  1-2 Haikui 海葵 中國 一種海洋生物
  1-3 Kirogi 鴻雁 朝鮮 一種候鳥
  1-4 Kai-tak 啓德 中國香港 香港舊機場名
  1-5 Tembin 天秤 日本 天秤星座
  1-6 Bolaven 布拉萬 老撾 高地
  1-7 Sanba 三巴 中國澳門 澳門的一處建築
  1-8 Jelawat 傑拉華 馬來西亞 一種淡水魚
  1-9 Ewiniar 艾雲尼 密克羅尼西亞 傳統的風暴神
  1-10Maliski 馬力斯 菲律賓 未知
  1-11 Kaemi 格美 韓國 螞蟻
  1-12 Prapiroon 派比安 泰國 雨神
  1-13 Maria 瑪莉亞 美國 女士名
  1-14 Son-tinh 山神 越南 當地的神仙
  2-1 Bopha 寶霞 柬埔寨 花兒名
  2-2 Wukong 悟空 中國 孫悟空
  2-3 Sonamu 清松 朝鮮 一種松樹
  2-4 Shanshan 珊珊 中國香港 女孩兒名
  2-5 Yagi 摩羯 日本 摩羯星座
  2-6 Leepi 麗琵 老撾 未知
  2-7 Bebinca 貝碧嘉 澳門 澳門牛奶布丁
  2-8 Rumbia 溫比亞 馬來西亞 棕櫚樹
  2-9 Soulik 蘇力 密克羅尼西亞 傳統的Pohnpei酋長頭銜
  2-10 Cimaron 西馬侖 菲律賓 菲律賓野牛
  2-11 Chebi 飛燕 韓國 燕子
  2-12 Mangkhut 山竹 泰國 泰國人喜愛的水果
  2-13 Utor 尤特 美國 颮線(Marshalese語)
  2-14 Trami 潭美 越南 一種花
  3-1 Kong-rey 康妮 柬埔寨 高棉傳說中的可愛女孩
  3-2 Yutu 玉兔 中國 神話傳說中的兔子
  3-3 Toraji 桃芝 朝鮮 朝鮮深山中的一種花
  3-4 Man-yi 萬宜 中國香港 海峽名,現爲水庫
  3-5 Usagi 天兔 日本 天兔星座
  3-6 Pabuk 帕布 老撾 大淡水魚
  3-7 Wutip 蝴蝶 澳門 一種昆蟲
  3-8 Sepat 聖帕 馬來西亞 一種淡水魚
  3-9 Fitow 菲特 密克羅尼西亞 一種美麗芬香的花(Yapese語)
  3-10 Danas 丹娜絲 菲律賓 經曆
  3-11 Nari 百合 韓國 一種花
  3-12 Wipha 韋帕 泰國 女士名字
  3-13 Francisco 範斯高 美國 男子名(Chamarro語)
  3-14 Lekima 利奇馬 越南 一種水果
  4-1 Krosa 羅莎 柬埔寨 鶴
  4-2 Haiyan 海燕 中國 一種海鳥
  4-3 Podul 楊柳 朝鮮 一種在城鄉均有種植的樹
  4-4 Lingling 玲玲 中國香港 女孩兒名
  4-5 Kajiki 劍魚 日本 劍魚星座
  4-6 Faxai 法茜 老撾 女士名字
  4-7 Peipah 琵琶 澳門 一種寵物魚的名字
  4-8 Tapah 塔巴 馬來西亞 一種淡水魚
  4-9 Mitag 米娜 密克羅尼西亞 女士名字(Yap語)
  4-10 Hagibis 海貝思 菲律賓 褐雨燕
  4-11 Noguri 浣熊 韓國 狗
  4-12 Rummasun 威馬遜 泰國 雷神
  4-13 Matmo 麥德姆 美國 大雨(Chamorro語)
  4-14 Halong 夏浪 越南 越南一海灣名
  5-1 Nakri 娜基莉 柬埔寨 一種花
  5-2 Fengshen 風神 中國 神話中的風之神
  5-3 Kalmaegi 海鷗 朝鮮 一種海鳥
  5-4 Fung-wong 鳳凰 中國香港 山峰名
  5-5 Kammuri 北冕 日本 北冕星座
  5-6 Phanfone 巴蓬 老撾 動物
  5-7 Vongfong 黃蜂 澳門 一類昆蟲
  5-8 Nuri 鸚鵡 馬來西亞 帶有藍色皇冠的鸚鵡
  5-9 Sinlaku 森拉克 密克羅尼西亞 傳說中的Kosrae女神
  5-10 Hagupit 黑格比 菲律賓 鞭子
  5-11 Changmi 薔薇 韓國 月季花
  5-12 Megkhla 米克拉 泰國 雷天使
  5-13 Higos 海高斯 美國 無花果(Chamarro語)
  5-14 Bavi 巴威 越南 越南北部一山名
  6-1 Maysak 美莎克 柬埔寨 一種樹
  6-2 Haishen 海神 中國 神話中的大海之神
  6-3 Noul 紅霞 朝鮮 傍晚在天空的晚霞
  6-4Dolphin 白海豚 中國香港 海豚
  6-5 Kujira 鯨魚 日本 鯨魚座
  6-6 Chan-hom 燦鴻 老撾 一種樹
  6-7 Linfa 蓮花 澳門 一種花
  6-8 Nangka 浪卡 馬來西亞 一種水果
  6-9 Soudelor 蘇迪羅 密克羅尼西亞 傳說中的Pohnpei 酋長
  6-10 Molave 莫拉菲 菲律賓 一種用于制造家具的硬木
  6-11 Koni 天鵝 韓國 一種鳥
  6-12 Morakot 莫拉克 泰國 綠寶石
  6-13 Etau 艾濤 美國 風暴雲(Palauan語)
  6-14 Vamco 環高 越南 越南南部一河流
  7-1 Krovanh 科羅旺 柬埔寨 一種樹
  7-2 Dujuan 杜鵑 中國 一種花
  7-3 Mujigae 彩虹 朝鮮 彩虹
  7-4 Choi-wan 彩雲 中國香港 天上的雲彩
  7-5 Koppu 巨爵 日本 巨爵星座
  7-6 Ketsana 凱薩娜 老撾 一種樹
  7-7 Parma 芭瑪 澳門 澳門的一種烹調風格
  7-8 Melor 茉莉 馬來西亞 一種花
  7-9 Nepartak 尼伯特 密克羅尼西亞 著名的勇士(Kosrae語)
  7-10 Lupit 盧碧 菲律賓 殘酷
  7-11 Mirinae 銀河 韓國 天上的銀河
  7-12 Nida 妮妲 泰國 女士名字
  7-13 Omais 奧麥斯 美國 漫遊(Palauan語)
  7-14 Conson 康森 越南 古迹
  8-1 Chanthu 燦都 柬埔寨 一種花
  8-2 Dianmu 電母 中國 神話中的雷電之神
  8-3 Mindule 蒲公英 朝鮮 一種小黃花
  8-4 Lionrock 獅子山 中國香港 香港的山名
  8-5 Kompasu 圓規 日本 圓規星座
  8-6 Namtheun 南川 老撾 河
  8-7 Malou 瑪瑙 澳門 一種寶石
  8-8 Meranti 莫蘭蒂 馬來西亞 一種樹
  8-9 Fanyabi 凡亞比 密克羅尼西亞 未知
  8-10 Malakas 馬勒卡 菲律賓 強壯, 有力
  8-11 Megi 鮎魚 韓國 魚
  8-12 Chaba 暹芭 泰國 熱帶花
  8-13 Aere 艾利 美國 風暴(Marshalese語)
  8-14 Songda 桑達 越南 越南西北部一河流
  9-1 Sarika 莎莉嘉 柬埔寨 雀類鳥
  9-2 Haima 海馬 中國 一種水生動物
  9-3 Meari 米雷 朝鮮 回波
  9-4 Ma-on 馬鞍 中國香港 山峰名
  9-5 Tokage 蠍虎 日本 蠍虎星座
  9-6 Nock-ten 洛坦 老撾 鳥
  9-7 Muifa 梅花 澳門 一種花
  9-8 Merbok 苗柏 馬來西亞 一種鳥
  9-9 Nanmadol 南瑪都 密克羅尼西亞 著名的Pohnpei 廢墟
  9-10 Talas 塔拉斯 菲律賓 銳利
  9-11 Noru 奧鹿 韓國 麅鹿
  9-12 Kulap 玫瑰 泰國 一種花
  9-13 Roke 洛克 美國 男子名(Chamarro語)
  9-14 Sonca 桑卡 越南 一種會唱歌的鳥
  10-1 Nesat 納沙 柬埔寨 漁夫
  10-2 Haitang 海棠 中國 花
  10-3 Nalgae 尼格 朝鮮 有生氣,自由翺翔
  10-4 Banyan 榕樹 中國香港 一種樹
  10-5 Washi 天鷹 日本 天鷹星座
  10-6 Paka 帕卡 老撾 未知
  10-7 Sanvu 珊瑚 澳門 一種水生物
  10-8 Mawar 瑪娃 馬來西亞 玫瑰花
  10-9 Guchol 古超 密克羅尼西亞 一種香料(調味品)(Yapese語)
  10-10 Talim 泰利 菲律賓 明顯的邊緣
  10-11 Dusuri 杜蘇芮 韓國 未知
  10-12 Khanun 卡努 泰國 泰國水果
  10-13 Vicente 韋森特 美國 女士名(Chamarro語)
  10-14 Saola 蘇拉 越南 越南最近發現的一種動物
  其它大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表
  1 Ele 艾利 中太平洋 美國提供
  2 Huko 胡高 中太平洋 美國提供
  3 Ioke 伊歐凱 中太平洋 美國提供[編輯本段]被除名的臺風
  2006年的1號強臺風“珍珠”(Chanchu),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臺灣總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億美元的損失。
  2006年的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賓、臺灣、中國東南部總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
  2006年的8號超強臺風“桑美”(Saomai),在馬利安那群島、菲律賓、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省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06年的16號超強臺風“象神”(Xangsane),在菲律賓、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國總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06年的22號超強臺風“榴蓮”(Durian),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于81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
  2005年的9號強臺風“麥莎”(Metsa),給我國華東地區造成重大損失。40萬人被撤離,上海地鐵停運。僅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元(其中寧波損失27億元)。江蘇發生狂風暴雨天氣,並且造成經濟損失達12億元。
  2005年的14號超強臺風“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
  2005年的19號超強臺風“龍王”(Longwang),給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
  2004年的1號臺風“蘇特”,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北馬裏亞納群島、帕勞、中國臺灣、日本等地帶來一定自然災害和經濟損失。(韓國命名)
  2004年的8號臺風“婷婷”(Tingting),造成日本南鳥島4人死亡,多人受傷,並造成一定自然災害。
  2004年的14號強臺風“雲娜”(Rainne),“雲娜”臺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81.28億元。
  2003年的1號臺風“欣欣”,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造成一定災害。(中國香港命名)
  2003年的7號超強臺風“伊布都”(Imouto),造成菲律賓、我國華南地區重大人員傷亡。僅在中國廣西就造成12人死亡,損失超過5億元。
  2003年的14號超強臺風“鳴蟬”(Mamei),造成韓國150多人喪生。損失無法計算。
  2002年的6號強臺風“查特安”(Chataan),登陸日本關東平原,造成多人喪生和嚴重的財産損失。
  2002年的15號臺風“鹿莎”,襲擊韓國西部。(馬來西亞命名)
  2002年的26號臺風“鳳仙”(Pongsona),造成關島大量人員傷亡、財産損失。
  2001年的26號熱帶風暴“畫眉”(Vamei),雖然不是很強,但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臺風,所以被除名了
 
我國的重大臺風災害舉例

  2008年第14號強臺風“黑格比”,造成菲律賓、華南、越南共127人死亡。
  2008年第8號強臺風“鳳凰”,造成臺灣、安徽、江蘇至少13人死亡,福建地區基礎設施損壞嚴重,經濟損失巨大。
  2008年第6號臺風“風神”,造成廣東、湖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財産損失巨大,降水量破記錄。
  2008年第1號臺風“浣熊”,建國以來第一個4月登陸我國的臺風,造成華南至少5人死亡以及人員失蹤,經濟損失巨大,廣東一水庫由于蓄水過多而不得不潰壩,基礎設施破壞嚴重,造成華南曆史上4月最爲嚴重的洪澇災害,降水破曆史上4月記錄。
  2007年第9號超強臺風“聖帕”,造成東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經濟損失較大。
  2006年的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賓、臺灣、中國東南部總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
  2006年的8號超強臺風“桑美”(Saomai),在馬利安那群島、菲律賓、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省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05年的19號超強臺風“龍王”(Longwang),給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
  2004年的14號強臺風“雲娜”(Rainne),“雲娜”臺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81.28億元。
  2003年的13號強臺風“杜鵑”(Dujuan),先後3次登陸廣東,給我國華南地區造成重大災害和財産損失。造成38人死亡。損失達20億元
 
嚴重影響我國的孟加拉灣氣旋性風暴

  2009
  氣旋性風暴“0902B”給西藏南部以及雲南西部帶來強降雨(雪)。
  2008
  非常強烈的氣旋性風暴“納爾吉斯”給西雙版納帶來洪水。
  2007
  非常強烈的氣旋性風暴“錫德”給西藏地區帶來大雪災,給雲南南部帶來大暴雨
 
臺風的利弊
  
臺風的好處
   
  臺風除了給登陸地區帶來暴風雨等嚴重災害外,也有一定的好處。
  據統計,包括我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臺風降雨量約占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沒有臺風這些國家的農業困境不堪想象;此外臺風對于調劑地球熱量、維持熱平衡更是功不可沒,衆所周知熱帶地區由于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因此氣候也最爲炎熱,而寒帶地區正好相反。由于臺風的活動,熱帶地區的熱量被驅散到高緯度地區,從而使寒帶地區的熱量得到補償,如果沒有臺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氣候越來越炎熱,而寒帶地區越來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溫帶也就不複存在了,衆多的植物和動物也會因難以適應而將出現滅絕,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景。 
  
臺風的災害
 
   臺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幹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爲8級以上。
  ②暴雨。臺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臺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産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臺風能産生 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臺風在淮河上遊産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③風暴潮。一般臺風能使沿岸海水産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臺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曆史的高潮位。[編輯本段]臺風的防治
  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重要的措施。對臺風的探測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在衛星雲圖上,能清晰地看見臺風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對防止和減輕臺風災害起著關鍵作用。當臺風到達近海時,還可用雷達監測臺風動向。建立城市的預警系統,提高應急能力,建立應急響應機制。還有氣象臺的預報員,根據所得到的各種資料,分析臺風的動向,登陸的地點和時間,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臺風緊報或緊急警報,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爲公衆服務,讓沿海漁船及時避風回港,同時爲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發布臺風預報或緊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重要措施。[編輯本段]臺風的結構和能量
  臺風內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爲外層區(包括外雲帶和內雲帶)、雲牆區和臺風眼區三個區域;鉛直方向可以分爲低空流入層(大約在 1公裏以下)、高空流出層(大致在10公裏以上)和中間上升氣流層(1公裏到10公裏附近)三個層次(圖1臺風結構示意圖)。在臺風外圍的低層,有數支同臺風區等壓線的螺旋狀氣流卷入臺風區,輻合上升,促使對流雲系發展,形成臺風外層區的外雲帶和內雲帶;相應雲系有數條螺旋狀雨帶。卷入氣流越向臺風內部旋進,切向風速也越來越大,在離臺風中心的一定距離處,氣流不再旋進,于是大量的潮濕空氣被迫強烈上升,形成環繞中心的高聳雲牆,組成雲牆的積雨雲頂可高達19公裏,這就是雲牆區。
  臺風中最大風速發生在雲牆的內側,最大暴雨發生在雲牆區,所以雲牆區是最容易形成災害的狂風暴雨區。當雲牆區的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由于氣壓梯度的減弱,大量空氣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層,只有小部分空氣向內流入臺風中心,並下沈,造成晴朗的臺風中心,這就是臺風眼區。臺風眼半徑約在10~70公裏之間,平均約25公裏。雲牆區的潛熱釋放增溫和臺風眼區的下沈增溫,使臺風成爲一個暖心的低壓系統。
  臺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于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産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系起來,這是臺風環流的主要特征。 臺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沈運動造成的,它正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裏有最強的下沈運動。在臺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位于眼壁之中。另外臺風結構的不對稱性也是今年來人們注意的特點,分析表明,無論是在臺風內區和外區都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于臺風發展和動量及動能的輸送等有重要的作用。 天氣尺度的臺風是大氣中很強的動能源,因而從能量上臺風對大氣環流的變化和維持應有重要的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能量問題上今年來有人還指出,角動量的水平渦旋輸送在臺風外區很重要;另外,在外區動量的産生和輸送也很重要,它們在臺風能量收支中不應加以忽略,這些都與臺風的不對稱性有關
 
臺風一詞的由來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臺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臺風一詞的曆史沿革”,作者認爲:在古代,人們把臺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飈風”(1956年,飈風簡化爲臺風)這一名稱,颶風的意義就轉爲寒潮大風或非臺風性大風的統稱。關于“臺風”的來曆,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篩”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而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也就是根據臺風的來源地賦予其名稱。由于臺灣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臺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臺風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從大陸方向上看,這種風暴是來自臺灣,稱其爲臺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漢字的表意性,就從臺音加風字形成臺字。
  當然了,“臺風”也是音譯詞,就像sofa沙發coffee咖啡一樣。[編輯本段]對臺風的判斷
  
如何判斷臺風遠離臺風
 
  侵襲期間風狂雨驟時,突然風歇雨止,這是否表示臺風已經遠離了?
  當狂風暴雨突然停止的時候,應該是臺風眼經過的現象,一般而言二、 三十分鍾之後,狂風暴雨會再來臨,所以千萬不可認爲臺風已經遠離,因爲臺風離開時, 通常風雨是漸漸減小的,不會突然停止。
  當風雨驟然停止時,有可能是進入臺風眼的現象,並非臺風已經遠離, 短時間後狂風暴雨將會突然再來襲。 此後,風雨漸次減小,並變成間歇性降雨,慢慢地風變小,雲升高,雨漸停,這才是臺風離開了。 如果臺風眼並未經過當地,但風向逐漸從偏北風變成偏南風,且風雨漸小,氣壓逐漸上升, 雲也逐漸消散,天氣轉好,這也表示臺風正遠離中。
  
爲什麽根據風向就能判定出臺風中心的方位
 
  臺風的水平範圍,一般呈橢圓形。夏秋季節,影響到我國沿海的臺風,直徑大多達到1,000公裏以上。在這樣大的水平範圍內,各處風向的分布,卻是很有規律的。因爲臺風是低氣壓,它的中心氣壓最低;當空氣從四周向臺風中心集中時,要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因此風向要偏轉一個角度。這種偏轉,就造成了北半球臺風的水平範圍的風向,總是以反時針方向從四周吹向中心的。所以臺風區內各處的風向是不同的,但在一定地方又有一定的風向。另外,在臺風區中,愈接近臺風的中心,空氣愈密集,那裏的風向,幾乎是沿著以臺風中心爲圓心的圓周運動,因此風向以反時針方向指向中心的偏角(即:風向與圓周切線之間的夾角)也小;離臺風中心愈遠,這個偏角就逐漸增大。同時,越接近臺風中心,風力就越大;離臺風中心越遠,風力則越小。所以不論你站在臺風區中的哪一個地方,只要你背風而立,臺風的中心一定在你的左前方45~90度的方向內。
  我們知道,臺風區內各處的風向和臺風的運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臺風是運動的,例如:影響到我國沿海的臺風,大多是從東南方向移來的;當它中心還在琉球群島以北的海面時,其西北邊緣可能已伸抵上海地區了,這時上海地區並不會因爲臺風從東方方向移來而吹東南風,我們從臺風區內風向的分布圖中,就可以知道這時吹的是偏北風。這時如果你是面向南而立,那麽臺風中心就在你的左前方45度方向之內,也就是臺風向我國移來的東南方。
 
臺風警報標准
  根據編號熱帶氣旋的強度和登陸時間、影響程度分爲:
  消息:遠離或尚未影響到預報責任區且未來48小時內將影響責任區時,根據需要可以發布“消息”,報道編號熱帶氣旋的情況,警報解除時也可用“消息”方式。
  警報:預計未來48小時內(強)熱帶風暴或臺風將襲擊或嚴重影響預報責任區時發布警報;(強)熱帶風暴或臺風正在嚴重影響預報責任區時也要發布警報。
緊急警報:預計未來24小時內(強)熱帶風暴或臺風將登陸或靠近我省沿海時發布緊急警報。
 
臺風預警圖標
 
  信號名稱:(1)臺風白色預警信號。(2)臺風藍色預警信號。(3)臺風黃色預警信號。4)臺風橙色預警信號。(5)臺風紅色預警信號。
  信號含義:(1)48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2)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或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爲6~7級,或陣風7~8級並可能持續。(3)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爲8~9級,或陣風9~10級並可能持續。(4)12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0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或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爲10~11級,或陣風11~12級並可能持續。(5)本市12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臺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2級以上,或者已達12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http://baike.baidu.com/view/95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3,525) | 回應(3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京都思路》
此分類上一篇:《我不是教你詐》

颱風也會躲貓貓?
中國時報 2007.08.08李宗祐/台北報導

颱風也會躲貓貓?氣象衛星前晚處於「夜盲狀態」,輕度颱風帕布趁機以高空卷雲做掩護,在台灣東部海域跟各國氣象單位捉迷藏。氣象單位直至昨日清晨七時才發現六日整晚都嚴重誤判帕布動態,緊急修正颱風中心定位,前後誤差近一六○公里。

中央氣象局昨日清晨六時十五分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帕布當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二一.八度,東經一二六.六度。一個小時後再發布的警報,颱風中心卻移動到北緯二一.八度,東經一二五.二度,約在花蓮東南東方四四○公里的海面上,等於是一個小時內,以飛快速度向西朝台灣靠近約一五四公里。

但依氣象局當時預測的速度,帕布是以每小時廿四轉廿公里向西北西前進,不可能在一個小時內跑一○○多公里。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表示,帕布中心位置昨日清晨在東部海域突然向台灣靠近,是氣象界俗稱的「Morning Surprise」(晨間大驚奇)。

吳德榮指出,颱風在洋面上移動時,因缺乏實地觀測資料,氣象單位都是靠氣象衛星傳回的可見光雲圖和紅外線雲圖,研判颱風強度及定位颱風中心位置。但可見光只能在白天發揮作用,入夜就進入「夜盲狀態」,須依賴具夜視功能的紅外線圖雲監測颱風動態。

但紅外線雲圖僅能觀測雲頂表面形狀,如果颱風環流結構鬆散,就無法根據颱風環流的中心渦漩,準確研判並定位颱風中心位置。吳德榮表示,因此,各國氣象單位僅能從衛星傳回的紅外線雲圖,「抓出」可能的颱風中心位置,經常在天亮後才發現整個晚上都「抓錯了」。帕布也讓美國和日本等國氣象單位也全部看走眼。

但吳德榮不排除位於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大低壓帶環流,鄰近帕布的對流系統另外旋出一個颱風,把帕布吞併掉,取而代之。以致天亮後,帕布的中心出現乾坤大挪移,也使暴風圈侵台時間從昨日深夜提前到昨日傍晚。
2007-08-08 20:22:53
預報不準
體驗聖帕 「哪有電視說的恐怖」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羅緗綸、楊德宜】07.08.19

花蓮縣富里鄉台九線旁的電線桿,被聖帕颱風吹斷五十餘支,成排倒向稻田,工程人員忙著搶修。
記者張柏東/攝影
「沒有那麼恐怖嘛!」聖帕颱風過境後,各地民眾鬆了一口氣,有人說「先前說有十七級風,嚇死人了,整夜都不敢睡」。
苗栗卓蘭果農吳長旭雇工搶收水梨,三天採下七千台斤,沒料到風小雨小,花了一筆工資不說,有的梨子還沒熟透,甜度會受影響,還得租冰櫃存放,「花錢白忙一場,讓我冒火。」
台東市經營傳統餅店的六十五歲婦人許美玉說,前天傍晚緊釘電視新聞,愈看愈覺得恐怖,「報導說十七級風會把貨車吹走,我趕快叫我兒子、女兒找木條固定窗戶。」
「房子會不會被吹走啊?」她擔心直問,女兒因為她的緊張,不小心被堆在地上的防颱物資絆倒,甚至被固定窗戶的木條打到。許美玉事後大嘆:「害老人家緊張成這樣!」
苗栗縣梁姓公務員聽說聖帕是「超強颱」,趕緊將屋旁的老樹「截肢」,再修房子、買菜、租影片,全家進入戰備狀態。結果強颱轉中颱,苗栗風雨不大,「這下我擔心滿冰箱的菜吃不完,屋外的老樹更無辜,平白被修理得光禿禿…」。
「有點太誇張了吧!」桃園壢新醫院公關侯力文說,看電視報導以為是超級強颱,昨天值班要出門前擔心不已,騎機車時感到風很大,但也沒電視說的誇張。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文化發展課員何瑛瑛說,以為是有史以來的最強颱風,「我睡一整天,好浪費」,「哪有電視說的那麼強!」
彰化社頭鄉山腳路地勢較低的居民,準備好的沙包也沒派上用場。

追風學者:中心風雨未如預期【聯合報╱記者楊正敏

聖帕颱風肆虐,昨天上午台北市南港地區有鐵皮屋被風吹落到馬路上,砸壞汽車。
記者曾吉松/攝影
主持追風計畫的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吳俊傑昨天指出,這次聖帕帶來的風雨並不小,但多數民眾感覺卻不明顯,除可能是跟預期心理有落差外,也跟聖帕只花五個多小時就通過台灣陸地有關。
吳俊傑進一步指出,聖帕在登陸前,除受到地形破壞外,可能也經歷其他內部動力調整過程,才造成強度減弱,但目前資料仍不足以解釋細節。他認為,民眾及政府各相關單位因此事先提高警覺、加強應變措施,進而使颱風的影響與災害降低,也是一件好事。
吳俊傑表示,聖帕颱風垂直結構完整,在無分裂的情形下快速越過中央山脈,在台灣陸地停留的時間短,撞到台灣陸地後,中心受到較大破壞,因此風雨並未如預期 的大;但外圍環流較沒受到地形影響,因此,離開台灣海峽後,形成一個內部風雨較不顯著,而周圍具較大環流的雨帶區,會持續為台灣帶進強風及大雨。
吳俊傑說,十六日追風計畫量測的數據,聖帕的外圍威力驚人,半徑兩百五十公里至三百公里處,測到每秒十五到廿公尺的海表面風速及每秒廿到卅公尺的高空風速。不過,除非像美國一樣有飛機可以飛進去颱風中心,否則以現在的工具,還是無法掌握細微變化。
台北市距離聖帕颱風的中心約二百公里,所以感覺風雨不大。但是台北的風雨是很「驚人」,除距離聖帕颱風中心較遠,也與台北在背風盆地裡有關,卻也出現八到九級的陣風,最大陣風還有十一級。

風中播報誇張 還用資料畫面【聯合報 江祥綾

雙眼颱風聖帕登台,災情不若預期重大,但自前晚起,數家新聞台頻頻引用往年碧利斯、桃芝等強颱造成的災害畫面,還有記者以疑似作秀方式製播風勢強勁的畫面,均引發爭議。
曾任氣象局主任預報員的民視氣象主播林嘉愷痛批:「太誇張了,只差沒打上會『天崩地裂』,這樣反而會有『狼來了』的反效果。」
林嘉愷指出,在不到一百年的資料中,要找尋條件完全符合的颱風來佐證,幾乎是不可能。
TVBS執行副總詹怡宜說:「我同意他的說法,我們也在會議中特別提出來,必須跟氣象局確認清楚資料,一定要根據氣象局說法。」東森新聞部副總歐陽劭瑋則說:「我們只是提醒民眾注意防災,記取教訓。」
昨天下午,東森報導「八里渡口強風吹,遊樂器材被吹倒」新聞,畫面中採訪記者陳諺瑩在強風中數度腳步站不穩,險遭強風吹倒在地,最後只能蹲在地上尖叫。卻引來他台質疑之聲。
中天新聞部總監廖福順斥說:「太誇張了,還有人颱風還沒來,就先把自己綁在鐵鏈上,怕被風吹走,太誇張了。」
歐陽劭瑋表示,陳諺瑩體重約四十多公斤,在強風中採訪,自然會站不穩。
2007-08-19 10:41:21
暖冬
今年冷得早?暖冬變正常【聯合報07.11.11楊正敏

今年感覺冷得早,中央氣象局表示,那是因為過去十年都是暖冬,今年只是恢復正常,目前的數據看來並沒有偏冷或冷冬。
才十一月中,台灣北部就出現十七度低溫,許多民眾都認為去年十一月底都還覺得熱,怎麼今年差這麼多。中央氣象局副主任林秀雯說,台灣過去十年都是暖冬,根據氣象局的長期預報,今年各地氣溫十一、十二月為正常、偏高。
根據氣象局資料,十一月北部正常氣溫在廿到廿一點八度、中部為廿點八到廿二點三度、南部為廿二點八到廿四點二度、東部為廿一點三到廿二點五度。
林秀雯說,過去幾年實際的溫度都高於正常溫度而形成暖冬,今年的長期預報則認為會稍微回到正常的範圍。
2007-11-11 09:23:54
反聖嬰現象
反聖嬰現象 今年冬天冷颼颼【聯合晚報07.11.30邱瓊平

今年入冬以來第一波冷氣團讓民眾感受到冬天真的來了!中央氣象局表示,台灣近幾年的冬天都是暖冬,但今年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東亞冬季的東北季風可能較強,有利於冷空氣南下影響台灣,今年的冬季會比較冷。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從大氣與海洋氣候監測資料顯示,太平洋中部、東部赤道附近海水表層溫度已維持數月大範圍偏冷的情形,顯示存在一個中等強度的「反聖嬰現象」。
吳德榮提到,反聖嬰現象對台灣的影響比較間接,不過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在反聖嬰現象較強的型態下,東亞冬季的東北季風可能較強,有利於冷空氣南下影響台灣,冬季氣溫屬於正常或稍微偏冷。
儘管受到反聖嬰現象的間接影響,但吳德榮強調,因為全球暖化的影響仍在,今年的冬季氣溫不會像前幾年的冬天一樣出現極端偏暖的情形。而每年冬季時期仍是大陸冷氣團南下最頻繁的時期,在冷氣團影響時,常有氣溫驟變或明顯低溫發生,民眾要注意保暖。
2007-12-01 07:55:57
暖化
 
暖化 台灣連10年飆高溫>中報 08.01.21李宗祐

     地球持續暖化,台灣也跟著高燒不退!中央氣象局統計分析,二○○七年台灣年平均氣溫達攝氏廿四.一度,比氣候平均值高○.七度,是歷年第四高溫;整體則創自一九九八年以來,連續十年偏暖的紀錄。
     此外,去年蘇澳取代基隆,成為台灣新雨都!
     國外媒體日前報導,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統計分析二○○七年(僅統計到十一月)全球陸地平均氣溫再創新高,台灣去年平均氣溫雖未打破一九九八年創下的廿四.四度最高溫紀錄,卻不遑多讓,排名歷年第四高溫。
     氣象局分析,二○○七年各地均明顯偏暖,全台廿五個氣象站,有十八個達設站以來最暖紀錄的前五名,宜蘭、蘇澳和嘉義分別創當地第二高溫;台北、新竹、台南和台東等七個站是當地史上第三高溫。
     台灣自一九九八年以來、連續十年,平均氣溫高於氣候平均值,過去僅一九六○到一九六二年連續三年平均氣溫偏暖。此外,最近十年,有七年的平均氣溫排名台灣前十大高溫,其中五年高居史上第一到第五高溫,二○○○年和二○○一年同以廿三.八度年平均溫排名第七。
     雨量方面,根據氣象局統計分析,二○○七年台灣平均年總雨量為二千五百四十七.八毫米,比氣候平均值多三六一.一毫米,為史上第十多雨年份。尤其台北和台中分別以三○一十五.九毫米和二四三二.九毫米,成為歷年第四和第八多雨紀錄。
     向來有「雨都」之稱的基隆,二○○七年降雨日數多達一九五天,卻落後於蘇澳的二一九天和宜蘭的二○四天(僅比較平地)。
2008-01-21 09:47:41
寒災
魚屍逾150噸 澎湖海域的921【聯合報╱記者肇瑩如08.02.27  

澎湖海域農曆春節期間長達半個多月寒害,造成58科、172種魚類死亡,清出來的魚屍超過150噸,被形容為「海洋的921大地震」。澎湖縣政府昨天決定成立「澎湖海洋復育推動小組」,推動小島養殖區,透過重點放流魚苗,重建海洋生機。
縣政府昨天召開「澎湖漁業何去何從」會議,縣長王乾發說,未來養殖區向外海移,讓澎湖內海休養生息。
澎湖科技大學教授翁進坪指出,這波大陸寒潮不僅引發澎湖淺海寒災,從大陸廣州沿海到雷州半島、海南島中北部養殖的台商,同樣受創嚴重,形成帶狀災害。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形容,這場經濟與生態的劫難,堪稱「海洋的921大地震」,是研究全球暖化議題的重要佐證紀錄。最不可思議的是,連耐寒的無脊椎動物也在這波寒害死亡,珊瑚也呈白化,「珊瑚只會因水溫升高熱死,全世界查不到珊瑚冷死文獻,澎湖創了紀錄。」
與會學者呼籲儘快展開復育,也有學者主張應尊重大自然自行復育能力。
澎湖縣政府決議成立海洋復育推動小組,除定期監測澎湖海域水質、建立養殖區環境監測及低溫預警速報系統外,並重點放流魚苗;同時在馬公市虎井里等三座離島設置「小島養殖區」,推動海膽、鳳螺及珍珠貝養殖計畫,建立度冬場防寒災。
多位與會學者對採放流魚苗的復育作法持保留態度,建議「審慎評估」。台灣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表示,海洋有自行復育能力,「最好先評估」;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系主任李明安說,澎湖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會隨季節、水文推移等因素變化,不一定要刻意放流魚種。
高雄海科大漁業系主任邱萬敦表示,除非有當地完整的生態紀錄,了解優勢魚種,否則人為干預一旦錯誤,會改變整個生態系。

養殖業者:水溫直降 好可怕【聯合報╱記者肇瑩如

春節的澎湖寒災,海鱺死亡數量多達廿六萬尾,漁慶興養殖場老闆張國安最早發現水溫異常,趕緊通知同業搶收,但已來不及。
一月卅日那天,張國安發現箱網中廿尾海鱺突然死亡,覺得有異,潛水測出十四度低溫,原以為只是短時間,撿起死魚後沒太在意;沒想到二月八日大年初二再下水測溫,只有十三度,不少海鱺被凍得在箱網中亂竄,他立刻搶收,但還是凍死了四分之一。
之後他繼續下水測海水溫度,初三降到十二點八度,初七當天竟然只有十一點六度,「這種直線下降的水溫,還是第一次碰到,真的很可怕。」
張國安說,政府說要把澎湖當做養殖業基地,卻不給業者重要設備,業者經營風險極大,海鱺是不耐寒的魚種,水溫到十四度就呈現昏迷,政府和澎科大箱網養殖研發中心應協助業者在海底加裝水溫紀錄及警示系統,降低遭受寒災的風險;但澎湖許多業者都沒有,得靠自己潛水測溫,實在很落後。

學者:寒災汰弱 也許是轉機【聯合報╱記者肇瑩如

澎湖內海是淺盆海域,春節寒災造成大量魚類死亡,引發保育人士憂心,但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認為,危機也許是轉機,寒災讓異常大量繁殖的刺河魨死了大半,「可能為生態解決了一個問題」。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也觀察到,這場寒災使海洋生物出現「汰弱機制」,對生態未嘗沒有正面助益;不過,他建議儘速全面調查棲地是否遭到破壞,並了解刺河魨為何會大量繁殖,是否已造成「海底失衡」?
澎湖海域的魚類在這波寒災死亡慘重,保育人士與漁民擔心漁源是否枯竭?李國添表示,澎湖寒災的「受災戶」以淺海珊瑚礁魚類為主,深海仍有魚類活動,海洋生態並未破壞殆盡;鄭明修也認為不須憂心,澎湖北邊的魚群死亡後,南方漁場的魚會北移填補。
澎科大教授翁進坪表示,寒潮冷水會產生上下層對流現象,水深五公尺以下的汙水對流到上層,養分會被帶上來,有益於藻類生長,一般小魚也會因食物增加,成長情形較佳;因澎湖海域以往缺乏這種對流現象,他預測今年牡蠣的產量會比往年增加。
【記者肇瑩如/澎湖縣報導】澎湖縣政府動員清理寒災魚屍,以美麗潔淨沙灘聞名的白沙鄉吉貝嶼卻是死角,海灘上遍布腐臭魚屍和從刺河魨身上掉下來的棘刺,當地居民憂心,若不儘快清理,恐危及觀光。
澎湖旅遊季每年三月開始,縣府人員解釋,因最近海上風浪強勁,無法到吉貝嶼大規模淨灘,縣府近日將視風浪情況登島清理。

大陸寒害 廣東漁損近220億【聯合報
 
春節前後的大陸寒害,造成廣東全省養殖漁業損失慘重;到本月24日,損失水產品產量近50萬噸,漁業經濟損失近50億元人民幣(約220億台幣)。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廣東養殖業飼養的羅非魚(非洲吳郭魚)、淡水白鯧、南美白對蝦都遭到毀滅性損害。天氣回暖後,爆發大規模疫病的風險不容忽視。
2008-02-27 09:41:59
預報失靈
預報失靈暴雨淹台奪13命 中市雨量破表>中時08-07-19李宗祐

   卡玫基颱風外圍環流昨日引進強烈西南氣流「灌爆」近半個台灣!連離島澎湖也出現史上最強的暴雨,昨天單日降雨超過四二九毫米,刷新當地最高日雨量紀錄;台中市也打破當地歷年七月最高單日降雨紀錄,台中氣象站雨量觀測儀更被暴雨「灌」到秀逗,接連鬧罷工。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昨日的衛星雲圖顯示,有個範圍涵蓋近百公里的中尺度「超大對流胞」籠罩在整個台灣,再從氣象雷達看到無數個小對流胞在此「超大對流胞」裡面到處流竄,因此,台灣西半部同時在苗栗以南出現大豪雨或超大豪雨。
 中市觀測儀被「灌」到秀逗
 澎湖昨日到晚間八時四十分的累積雨量達四二九毫米,雖然不是全台之冠,卻提前打破當地在一九七四年七月六日出現三五二.九毫米的單日最高降雨紀錄。昨日中午十二時到下午一時出現七十一毫米的時雨量,打平當地歷年七月第二大時雨量紀錄。
 台中氣象站雨量觀測儀經不起豪雨猛灌,從早上七點就開始鬧罷工。氣象局預報員陳維良表示,台中氣象站的自動雨量觀測儀,因雨勢過大,導致水分滲透進入電源器,發生短路而故障。值班人員雖緊急以人工雨量觀測儀取代,撐了一個小時,又被「灌爆」。
 到底下了多少雨 無法確認
 值班人員馬上改用「最古典」的虹吸式雨量計,卻又接連故障,早上八點以後就無法再觀測,也因此台中市昨日到底下了多少雨,連氣象局都無法確認。但根據台中氣象站在雨量觀測儀接連掛點前,傳回的觀測資料,光是昨日零時到上午八時累積雨量就高達三九三毫米,打破二○○四年七月三日敏督利侵台時,創下的當地七月最高降雨紀錄(三○八.八毫米)。
 台中市從昨日清晨四時開始到上午八時,連續四個小時出現雨量超過五十毫米的時雨暴,尤其是上午七時到八時時雨量高達一○○毫米,也難怪台中氣象站自動雨量觀測儀會被「灌到」秀逗。
 若以鄰近台中氣象站、位於北屯區大坑自動雨量觀測儀,在昨晚八時四十分觀測到五八九毫米累積雨量,台中市昨日單日降雨很可能有機會超越一九五九年八月八日出現的六六○.二毫米最高日雨量紀錄。

台中瞬時雨量 百年來僅見>中時08-07-19吳敏菁

 卡玫基颱風過境帶來豐沛豪雨,創下多項紀錄。上午八時至九時的瞬時降雨量,達一百四十九毫米,摘下了百年來第一名;累計十八日單日在台中降下了五九一點五毫米的降雨量,則除了是這次全台單日降雨量的冠軍,也是台灣氣象紀錄的史上第二名,僅次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
 卡玫基降下的豪大雨,不止造成台中市區交通全癱,道路幾乎都淹水,台中氣象站謝易達主任也指出,連續性狂降暴雨,也造成氣象站自動雨量感應器,和機器虹吸式量雨器失靈。這是台中氣象站成立百餘年來第一次碰到量雨機器空白的紀錄。
 謝易達說,幸好大坑站因地勢較高,自動雨量感應器運作正常,最後採用北屯區大坑中台醫護學院內自動雨量監測器的紀錄。根據測量,最高瞬時雨量在上午八時到九時之間,高達一百四十九毫米,也是台中氣象站一八九六年成立以來,最高的時雨量紀錄。原本的第一名,是發生在一九七二年七月十二日,紀錄為一三七點六毫米。
 第七號颱風卡玫基因暴風圈進入東部陸地以後快速潰散,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這波西南氣流今日隨著西南風稍微減弱,風力略微減少,大雨的撒潑威力也會跟收歛些,但苗栗以南還是有機會發生局部性豪雨或大豪雨,北部也有局部豪大雨發生機會。

錯估雨勢 馬點名氣象局檢討>中時08-07-19陳洛薇

 卡玫基颱風釀災,原排定健康檢查的馬英九總統,昨日臨時縮短健檢時間,直奔行政院災害應變中心了解災情,隨後火速南下勘災。氣象局預估雨量與實際落差太大,馬英九罕見地說了重話,要求氣象局檢討改進,加強氣象資訊分析,讓縣市政府和民眾能提夠提早因應。
 行政院長劉兆玄也緊急南下勘災,晚間回台北舉行記者會坦承,此次氣象局的預估誤差範圍確實不小,陪同的受災縣市首長都異口同聲說超出預期。對於十三人死十人失蹤、農作物損失達三.一億元的嚴重災情,劉揆強調,「災後工作還很多要做,災情尚未百分之百過去。」
 劉揆昨天一大早九點不到,便與各縣市長通電話了解災情,當下取消規劃已久、原訂今明兩天在陽明山的第二次內閣研討會,直接南下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視察災情。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也南下視察這次颱風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傷,原民會主委章仁香赴南投縣原住民鄉鎮,瞭解受害情形,經濟部長尹啟銘到台南、高雄等地,內政部次長賴峰偉到台南縣,瞭解災情提供協助。行政院表示,將整合相關部會的資源與力量,以最短時間內,恢復民眾正常生活為首要目標。
 南部災情慘重,馬英九和劉兆玄昨兵分兩路南下勘災,神情凝重的馬英九,點名氣象局錯估雨勢。
 馬英九說,原先播報颱風逐漸減小,後來帶來的雨量,卻使得大家感到很意外,有的地方未預期有這麼大的雨量,海上氣象掌握不夠確實,他要求國防部、交通部氣象局加強氣象預報功能。
 馬英九也前往慰問遭洪水沖走喪生的買江寅、呂春美夫婦,在視察新營市急水溪堤防潰堤處時,在場人士交相質疑高鐵與急水溪堤防共構肇禍,馬英九指示經濟部與高鐵局對高鐵沿線與河堤共構的橋墩應全面安檢,以維安全。
 卡玫基颱風過境,意外造成中部大災情,行政院長劉兆玄急著到第一線勘災,十八日連趕了中部幾個行程,卻得到民眾不同的評價。「這根本是旋風式勘災法!」一位王姓民眾直說劉揆根本沒誠意,只待了五分鐘,無法確實了解問題,讓他們覺得相當無法接受。
 劉兆玄馬不停蹄在彰化縣停留四十五分鐘;接著,在南投縣長李朝卿陪同下,趕赴南投市小溪橋了解淹水情形,又風塵樸樸趕往中寮鄉樟平溪勘查堤防掏空情況。

暴雨遠超過預料 學者驚訝>中時08-07-19李宗祐

 「這個颱風會引進西南氣流,原本就是預料之中,但下這麼大的雨,連我們都傻眼了!」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清勝昨日表示,卡玫基颱風十七日碰觸台灣陸地之前,曾有一條外圍雨帶以氣旋式旋轉進南台灣陸地,因此發展出對流胞造成中南部豪大雨;但原估計只有二、三百毫米的雨量最後竟「爆量」傾洩,真的出乎意料。
 每逢颱風來襲,均應邀參與氣象局颱風討論會議,提供該局專業諮詢的國內颱風研究權威學者李清勝表示,氣象局此次的表現雖有檢討改進空間,卻已盡了最大努力。他說:「即使是再把所有觀測資料擺在眼前,我們還是沒有辦法事先預測這個颱風會下這麼大、這麼久的雨。」
 李清勝表示,卡玫基外圍雨帶在西南部引發的對流系統,前天為南台灣帶來六、七百毫米的暴雨,「已足夠我們傻眼了」;昨日整個系統北移,又在中部引發五、六百毫米的暴雨,「連我也想不到雨會下這麼大。」
 中南部累積雨量為什麼會從原先預測的二、三百毫米飆到八百,再上看一千毫米,「到目前為止,我們找不到任何學理可以解釋。」
2008-07-19 06:55:59
版主回應
專家稱地球進入小冰河期系炒作

  新華網北京2012年2月6日電 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性嚴寒,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多地溫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攝氏度,不少地區最低溫度破了紀錄;多國因冰雪來襲而導致機場癱瘓、道路阻塞甚至路人凍死……
  “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頗具轟動效應的詞語被一些媒體頻頻使用,以此“解讀”極端天氣。這讓不少專家乃至世界氣象組織頗感不妥,因爲對當前寒冷天氣的誤讀,會使人誤解氣候變化的真相,誤導人們應對極端天氣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當前的寒冬可能並非“最冷”,有關用詞並不科學,而天冷可能使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誤會進一步加深。
  打噴嚏一定是感冒嗎?
  寒暑自然變換,出現一些冷天對全球氣候來說之正常,便如人們常常會打幾個噴嚏。大家都明白打噴嚏不一定就是感冒,不過因此擔心也是人之常情,這就需要全面“診斷”各種征兆,不能只因爲幾個冷天就斷言地球要“得”小冰河期這個“大感冒”。
  針對歐洲個別地區百年不遇的低溫,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4日表示,去年整個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時間裏,歐洲整體氣溫較往年偏高,“因此我們不認爲這次寒潮能創低溫紀錄。當然,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創紀錄低溫。”
  歐洲今冬也並非最冷。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認爲,歐洲等地區的嚴寒天氣將持續幾天,但對比一下2009年至2010年那個冬季就會發現,當時寒潮來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它自2009年12月開始,貫穿整個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時間。而2006年冬天,情況也比今年嚴重。因此,當前的嚴寒天氣並不意味著今冬是歐洲最冷冬天。
  對整個地球來說,當前歐洲一些國家的冷天連“噴嚏”都算不上。這邊的確寒氣襲人,但同屬北半球尚未脫離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反常高溫,長灘機場氣溫超過30攝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紀錄;在華盛頓,一些櫻花也已經提前開了。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變暖,冰河期一說顯得滑稽。
  “冰河期”結論源自何方?
  天氣新聞、寒暑現象,與人息息相關,“極”而言之,容易制造“轟動”,但新聞報道終究還是要有原則:不能爲求“轟動”而忽略真實和准確。事實不會因炒作而改變。記者調查發現,英國《每日郵報》最先播發了“小冰河期”這樣的判斷文章,這也是目前國內許多媒體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來源。在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然而,《每日郵報》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專家。
  了解英國媒體的人都清楚,《每日郵報》慣常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它在1月29日刊登的這篇文章,雖然引用了一些認爲地球會因爲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的科研人員的話,但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寫道“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迅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認爲,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該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說:“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系。”
  全球變暖,因嚴寒而被誤讀
  無論要證明全球變冷還是全球變暖,都不是簡單地列舉幾個事例這麽容易,而需要統計和分析長期的氣象資料,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現在科學界主流看法是全球正在變暖,它和當前的寒冷並不矛盾。
  事實上,歐洲嚴寒天氣已經連續多個冬天,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因全球變暖,北極冰蓋仍在退縮。
  多數氣象學家認爲,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的變暖。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于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以及拉尼娜現象。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著全球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爲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對英國《獨立報》說,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裏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全球變暖,或許不只是溫度上升那麽簡單。它會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熊熊的山火、呼嘯的颶風、炎熱的酷暑、滔天的洪水都是它的結果,當然也包括現在的天寒地凍。因此,應對嚴寒,不能再簡單地頭疼醫頭或怨天尤人了,應該把它放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來對待。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6/14426687667.shtml
2012-02-09 08:44:17
颱風眼熱塔
熱塔助風威 中大捕捉到【聯合報╱記者楊德宜08.09.15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有輛台灣唯一的移動式氣象雷達車,這次追著辛樂克颱風,觀測到在颱風眼牆內側有個十三公里高的熱塔,大氣系主任林沛練說,「熱塔的熱力作用,使颱風威力越來越強」。

林沛練說,熱塔又叫塔狀積雲,是發展很旺盛的水氣,因水氣凝結釋放出熱量,所以溫度較周圍雲層還高;辛樂克颱風眼牆外圍底層有水氣往底部集中,再往上升,在特殊區域會「以很強速度往上衝,形成熱塔」。

林沛練與廖宇慶、陳台琦兩位教授連續兩天在中央大學校門口進行新樂克颱風偵測。林沛練說,氣象雷達車可觀測半徑六十公里遠的對流資料,看颱風眼垂直結構的對流發展。前晚他們用雷達以八十度角切入,在宜蘭縣蘭陽平原旁海面上的眼牆內側發現熱塔現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4517419.shtml
2008-09-15 07:02:50
版主回應
進入小冰河期? 氣象專家:嚴寒天氣是暖化後果 2012-02-8

最近全球多國正受到極寒天氣侵襲;有人說地球目前正進入「小冰河期」。但「世界氣象組織」日前提出反駁。更有科學家指出:極端的嚴寒天氣其實是暖化的後果。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指出,跟2009至2010年相比,今年寒潮來得比較遲。2009年的寒冬由12月開始持續至翌年2年,而2006年冬季的情況亦較今年嚴重,因此即使歐洲當前受到嚴寒天氣侵襲,但並不代表今年會是歐洲歷史上最冷的冬季。
事實上,歐亞縱然目前正面對極寒天氣,但北美洲的天氣近日卻連連出現反常高溫,加州的長灘市(Long Beach)更錄得破紀錄的攝氏30度高溫,顯示「小冰河期」之說並不成立。
嚴寒乃暖化後果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亦指出,由於地球變暖讓北冰洋表面冰層融化,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會上升,繼而擾亂北極氣流,讓寒冷空氣湧向歐亞大陸北部,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稍早前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持續的極寒天氣顯示地球正進入「小冰河期」。縱然英國氣象局事後發文反駁,指當前的寒冷天氣是地區性的短暫現象。然而「小冰河期」之說仍然於全球各國不逕而走。

氣象局否認小冰河期說法 稱極端低溫屬正常現象2012-02-08 中國網  

  中國網2月8日訊 中國氣象局今天召開2012年2月新聞發佈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救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就歐亞大陸出現的極寒問題進行了介紹。
  陳振林指出,根據現在世界氣象組織包括我們國家的氣象部門掌握資料分析,歐亞部分地區出現四次寒流襲擊,持續低溫的日數超過20天,像有一些地方達到了歷史新低,媒體報道一些地方因為嚴寒、暴雪造成人員的損失,這是事實。
  就具體原因,陳振林表示,主要還是跟1月以來,大氣環流的異常所造成的,從歷史資料分析來看,今年歐亞這些地方,包括歐洲,帶來了嚴寒,跟2009年到2010年那次相比,過程還不如那次強,那次持續到整個2月份,也還不如2006年那次冷空氣活動造成的影響大。
  陳振林還表示,不能因為短時期某個地方出現極端低溫現象就得出結論全球變暖已經停止或者逆轉。我們在同一時期分析北美情況,像美國,不但平均溫度不低,反而比常年遠遠高於,溫度達到了30多攝氏度,也是比常年明顯偏高。全球變暖已經停止或者變冷這個理論,放在北美地區完全對不上。我們看氣侯變化問題是長時間的,包括全球範圍內有部分的波動,年代的變化,都是正常的現象,出現小冰河期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2012-02-09 08:40:56
最牛辛樂克
最牛辛樂克! 幾乎靠地球自轉在動【聯合晚報韋麗文08.09.14

「到底要怎樣」大氣專家全傻眼

史上最牛的颱風「辛樂克」,幾乎停滯不動的待在台灣上空,讓大氣專家都傻眼,「實在不知道它會怎樣!」專家指出,辛樂克幾乎只靠地球自轉的力量在移動,最快也要到今晚8點才能知道周一要不要上班。

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李清勝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颱風,威力如此強大,卻走得這麼慢。

辛樂克現在陷入「鞍型場」,東邊有太平洋高壓,吹南風;西邊有大陸高壓,吹北風,沒有流場將其吹走,因此停滯在台灣上空。

「從來沒見過」 電腦也無法偵測

因為地球會自轉,所以颱風會以每小時四、五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慢慢偏移。而辛樂克以每小時六、七公里的速度移動,顯示辛樂克幾乎就是靠著地球自轉的力量在移動。

辛樂克讓專家也傻眼,沒有氣流的情況下,連電腦也不知該如何預測。根據經驗,只能說辛樂克路徑滿像去年的強颱柯羅沙颱風。當時柯羅沙由宜蘭近岸沿海岸向南移至花蓮縣北部近海,呈打轉現象,再由頭城及三貂角間進入北部陸地;強風豪雨帶來全台嚴重災情,曾有約233萬戶停電,計有9人死亡,農業損失約42.7億。

「明天上班嗎」 等晚上才會知道

上班族最關心莫過於周一要不要上班,返鄉人潮何時要動身回家。身為大氣專家的李清勝說,很抱歉,現在真的看不出來!以現在的資料根本無法判斷!最快也要到晚間8時才知道。

李清勝說,辛樂克受到台灣地形影響,會被打散,等到出海之後,會再度自行重新組織,屆時重新組織的結構,才會知道還有多麼強的力道,才能得知辛樂克對台灣的影響還有多少。

不過,就算最牛的辛樂克離開台灣上空,李清勝提醒,辛樂克出海之後,環流將帶來雨量,預計北部沿岸將有大豪雨,淡水、三芝、八里、基隆都要特別注意。

「差點回馬槍」 像醉漢搖來晃去【記者謝蕙蓮

辛樂克行進路線超怪異。昨天下午到晚上,一度在宜蘭外海停滯不動長達六、七個小時,今天凌晨登陸後,又原地打轉,中心在陸地「晃」了一圈才出海,就像個喝醉酒的醉漢,一度讓氣象局非常頭痛。幸而並沒有二度登陸。

氣象局預報中心課長蔡甫甸說,颱風登陸前受到地形作用,穾然加速的情形,過去的柯羅沙、海棠颱風也發生後,但是登陸後在陸地上打轉繞圈的情況,過去還沒有見過。
2008-09-15 07:05:36
版主回應
歐亞酷寒 源於「北極濤動」2012.02.09

世界氣象組織2012.02-7日在日內瓦發布消息說,根據成員氣象組織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
橫掃歐亞大陸的寒流目前仍未停下腳步,截至7日,歐亞大陸至少有368人死於寒冷。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降至攝氏零下35度,捷克部分地區則降至攝氏零下39.4度,被媒體形容為「冰河期」。 與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氣溫偏高。位於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連續出現攝氏5度的氣溫,高於地中海沿岸的米蘭和伊斯坦布爾等地。北美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高。
專家指出,通常北極地區冬季受低氣壓系統支配,而中緯度地區受高氣壓支配。此時「北極濤動」處於正位相,限制了極地冷空氣向南擴展。但世界氣象組織7日表示,近一段時間以來,北極濤動處於負位相,導致冷空氣南侵至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而暖空氣則北上北極地區,出現「南寒北暖」局面。

北極濤動

北極濤動(Arctic Oscillation,簡稱AO)是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漲的一種蹺蹺板現象。當北極濤動處于負位相時,中緯度的低氣壓和高緯度的高氣壓都加強,從而使中緯度地區西風減弱,即盛行經向環流,在對流層低層産生強的北風異常,將冷空氣從較高的緯度輸送到較低的緯度,導致中緯度地面氣溫降低;而當北極濤動正位相時環流相反。對流層低層與高層之間有一致的變化關系。
  原因分析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認爲,美國東部和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均處于大洋西岸。冬季氣團主要從西北向東南穿越北美洲和亞洲。極地氣團南下到大陸上空,當氣團經過海面時,溫度極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氣團下部溫度升高,水汽進入氣團。寒冷、密度較大的冷氣團下沈,使暖空氣上升,溫度降低,水汽凝結,空氣不太穩定,雲層不斷加厚,産生降水。由于下層空氣溫度很低,當冷空氣逐漸向前推移,上升氣流減弱,雲中水汽直接在冰晶上凝結成較大的形態,由此,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來。
同時,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認爲,相比北美和亞洲的寒潮暴雪天氣不同,歐洲的暴風雪形成的原因在于大西洋中的一股暖流,即北大西洋暖流。其對整個歐洲特別是北歐、西歐的影響很大,這股海洋暖流使得其上面的空氣保持暖濕狀態。歐洲處于高空冷渦的控制下,來自大西洋的西南暖濕氣流進入高空冷渦後上升凝結産生降雪。由于高空冷渦上升運動強,極地冷空氣南下與當地強盛的暖濕氣流大範圍彙合會導致大範圍降雪。
  影響氣候
從21世紀初開始,北極濤動正位相逐步減弱,開始向負位相發展,也就意味著,“南高北低”逐漸轉爲“南低北高”,北極極地中心逐漸被高氣壓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極地範圍的冷空氣就被排擠南下,導致寒流出現,從而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氣溫。普遍的觀點認爲,2009年—2012年,全球大範圍寒潮天氣的出現,北極濤動負異常是主要原因。
  2009年嚴寒
2009年冬季,包括亞洲北部、美國東部、歐洲等北半球各地遭遇罕見嚴寒,其原因是由北極約30年一次的釋放寒冷空氣這一異常現象引起的。日本氣象廳表示,已經確認北極圈的寒冷氣體存在蓄積和釋放反複循環的“北極濤動”現象,這種現象對北半球的氣候造成了巨大影響。北極釋放出的寒冷空氣指數,通過可信的數據計算,是自1979年以來的最大值。其結果導致中緯度地區氣溫較平常年份降低。
  2010年寒潮
2010年1月,寒流和暴風雪強烈襲擊北半球,致使亞洲、歐洲、北美洲衆多國家交通癱瘓,民衆正常生活被打亂,並造成百余人喪生。
韓國:大部分地區1月4日遭遇大雪,至下午2時許,首都首爾地區積雪累計超過28厘米,是自1937年有記錄以來積雪最厚的一次大規模降雪。
美國:一場暴風雪給東北部佛蒙特州帶來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創下的76厘米的降雪紀錄。紐約州一些地區積雪厚度已超過1米。有近10人因寒冷天氣死亡。
英國:英國正在經曆自1981年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寒潮。降雪迫使英國關閉了包括第二大機場蓋特威克機場在內的衆多機場,而倫敦盧頓機場等一些機場的許多航班也被延誤。
  2012年寒潮
自1月23日以來,受頻頻襲來的冷空氣影響,中國黑龍江漠河、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出現-40℃低溫天氣,其中一些地區低溫天氣已持續十多天。1月30—31日,呼倫貝爾市海拉爾站(-42.9℃)、滿洲裏站(-42.2℃)、陳巴爾虎旗站(-45.5℃)、新巴爾虎右旗站(-38.6℃),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站(-35.8℃)日最低氣溫達到或超過極端低溫閾值,出現極端低溫天氣事件。
http://www.hudong.com/wiki/%E5%8C%97%E6%9E%81%E6%B6%9B%E5%8A%A8
2012-02-09 08:36:01
阿楨
超級「女嬰」降臨,今年冬天暴寒 四十年來最強大 2010-12-15新新聞

坊間所謂「千年寒冬」的說法並無科學證據,不過,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上個月確定「反聖嬰」現象形成,以台灣而言,將會是冷暖交替明顯、變化比較極端的氣候型態,最冷的時候會出現在一、二月,也就是農曆春節前後。
入冬以來的第一波強烈冷氣團在本周南下,為台灣平地帶來攝氏十度以下的低溫,許多人已經感受到一股「暴寒」氣氛。氣象專家指出,今年將遭逢四十年來最強大的「反聖嬰」現象,這個冬天冷的時候將會很冷。但坊間所謂「千年寒冬」的說法純屬誇大訛傳,目前沒有科學證據。
早在今年夏天,歐洲及中國大陸的網路和媒體即盛傳「千年極寒」的說法,還引用俄羅斯的氣象單位、義大利物理學家背書。由於去年冬天歐洲和中國大陸長期冰封的痛苦記憶猶在,今年傳出「千年寒冬」說法後,九月間一度在大陸引發「搶煤」風潮,使得大陸當局不得不請出世界氣象組織澄清謠言。

反聖嬰&小冰期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根據他們的查證,今年夏天俄羅斯氣象單位確實預測今年冬天會偏冷,但其所依據的是可能會有的「反聖嬰」;而今年夏天國外剛好也有科學單位一度監測到北大西洋暖流有一段時間變弱,引發歐洲是否進入新的「小冰河期」的揣測。
兩件不相干的事被混在一塊兒講,以訛傳訛,便出現了「千年寒冬」這個聳動名詞。
「小冰河期理論」源於古氣候研究發現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仙女木是一種極寒指標性植物,生長於北凍原的邊緣,當地球氣候有顯著大規模變化時,仙女木的生長線也會移動。
……〈全文未完〉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new7/3245/129234240018218001001.htm
2010-12-17 09:16:55
版主回應
聖嬰-南方振盪現象>維基百科

聖嬰現象
東太平洋漁民很早便發現每隔數年,該地的海水就會異常升溫,一帶的漁民用以西班牙語稱呼此種異常氣候為「El Niño」(音譯:厄爾尼諾)意為「男嬰」或「聖嬰」,因為此種氣候現象通常於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相反的現象稱為「La Niña」意為「女嬰」,或譯作「反聖嬰」。
海水變暖的範圍主要為太平洋東部與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聖嬰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聖嬰事件(episode)。
南方振盪
南方振盪為聖嬰現象在大氣的對應關係,不過早期學者並不暸解這點。所謂的「振盪」(oscillation)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處之氣壓變化,最早由英國氣象學家沃克(Gilbert Walker)於20世紀初期發現並提出。
成因
ENSO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湧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影響
ENSO規模顯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近年、但規模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ENSO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公尺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公分。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聖嬰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
同時,ENSO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特別的是,在聖嬰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颱風和颶風
例如: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當年就曾出現十個威力達到等級最高的五級颱風,在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也出現兩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琳達和颶風蓋勒摩。
1997-1998年的長江洪水可能不是聖嬰現象,而是反聖嬰現象。否則2010年的長江洪水如何歸類呢?2010年7月下旬長江上游發生7萬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比1998年6到8月間63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要大;2010年6月份長江中下游一些主要支流發生超歷史性洪水,下游水位甚至比1998年同期水位偏高。

反聖嬰現象>維基百科

自1949年有記錄以來,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9年初、2010年7月至今都發生了反聖嬰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84年-1985年、1992年至1993年、1995年-1996年,2006年年頭發生的反聖嬰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暖化的趨勢,反聖嬰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2010-12-17 09:34:58
阿楨
泰利雨量預報失準挨批 氣象局:科學限制 2012/6/21

  中央氣象局今天(21日)解除輕度颱風泰利(TALIM)的警報,由於泰利沒有如氣象局先前預報,為南部帶來半年的雨量,讓氣象局受到外界批評;對此,氣象局表示,雨量預報困難度很大,這是科學上的限制。
  事實上,泰利被形容是「怪颱」,不但路徑奇特,移動速度也比一般颱風快了1倍,所以除了氣象局被批評預測失準外,國際預報泰利的威力也不準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表示泰利將帶來「毀滅性」的洪水;也有學者聲稱泰利的路徑和1959年的八七水災類似,恐怕將為台灣帶來嚴重災害,目前看起來,這些預測也都不準確。

媒體競用CNN預測 吳德榮砲轟「CNN懂個屁」【聯合報2012.06.20

輕颱泰利結合西南氣流挾帶豪雨威脅台灣,引發國際媒體關注。美國CNN和日本NHK氣象預報都預測泰利會通過台灣海峽,CNN甚至預測泰利登陸並穿過台灣,成為「穿心颱」,還說西太平洋同時出現兩個颱風(谷超、泰利),是不太尋常的現象,國內媒體也紛紛引用CNN的預測。對此,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開砲,指「CNN懂個屁!」。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針對國內媒體競用CNN對颱風侵台的報導,吳德榮不以為然地說,「他們只會從遙遠的天邊看衛星雲圖報導台灣,為何大家這麼相信他們的預測?」「「上周的西南氣流,他們有報嗎?」。
CNN還說西太平洋同時出現兩「巨颱」,吳德榮表示,西北太平洋經常同時出現兩個颱風,甚至三個,怎會罕見。
中央氣象局局長辛在勤,對於媒體引用CNN對颱風的預測,辛局長表示,CNN從全球觀點看台灣的颱風,當然不如台灣在地掌握的資訊詳細,對於颱風狀況,我們掌握的比較好。

中南部泡在「電視災」裡【聯合報2012.06.21

「林邊淹水這麼嚴重,你怎麼都沒有報上來?」屏東縣長曹啟鴻昨天看到電視一直播林邊鄉淹水災情,急著狂叩鄉長鄭信政。
「在哪裡?」,鄭信政一頭霧水反問。曹啟鴻說,「電視一再報導,你都沒有在看?」
鄭信政立即詢問各村,但各村回報都說「沒淹水」。
2012-08-24 11:55:54
版主回應
恐怖的是…不專業的氣象新聞【聯合報/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2012.08.24

今年颱風多嗎?大多數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才八月已有三個登陸台灣的颱風;西太平洋颱風八月平均累積是十三點五個,但今年已有十五個颱風。相對於前幾年台灣偏少異常的颱風,今年較多的颱風,應該算是正常的;但現在的氣候,似乎是回到正常氣候是異常,常發生的異常,反而是正常。
  今年七八月間,全世界相繼發生幾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例如美國連續五個月溫度創下百年最高紀錄,連續的熱浪造成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中西部和許多平原州,原是美國糧倉,卻持續受到高溫熱浪並鬧水荒,玉米期貨價格持續居高不下;歐洲,中歐到俄羅斯的熱浪,也造成小麥產量歉收,全球糧食供需及糧價問題,或可能引發國際經濟情勢雪上加霜,引發政治不穩定,又受到重視。
而在太平洋的這邊,對岸七月面臨史上最強大的暴雨襲擊北京,導致嚴重死傷;日本也同樣面臨破紀錄的暴雨,造成古都京都大規模的淹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弗瑞薩柯斯,最近由經濟的角度撰文,極力強調縱使全球經濟不景氣,但仍必須重視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的大災難,不是山雨欲來,而是正在上演。
  這幾天台灣面臨天秤颱風的侵襲,從颱風的生成開始,在移動方向及速度,每次預報都有大幅修正,所產生的因素,例如太平洋高壓流場、鞍形場、牽引、雙颱藤原效應及高低層分離等名詞,對台灣民眾而言,並不陌生,但當颱風接近台灣時,這種無法明確掌握颱風動態的窘境,每天好幾次修正的結果,讓大家無法適應。
  甚至這次警報的時間,恐需延續到下周,影響將近一周,防災作業時間拉長,人力負荷或是經濟活動,都是一大挑戰。而周五開始強風雨帶移入,對東部及中南部可能的農損,恐讓民生物價指數在颱風後又再飆高。
  而這次颱風,由於颱風路徑變化大,各電視媒體仍以過往的做法,也凸顯無法面對氣候變遷的窘境,誇大、聳動或違反氣象法超前預報颱風。競相看CNN如何報,五百毫米的雨量在美國算多,但在台灣是很平常,恐怖颱風的稱號是美國觀點,台灣卻盲從拿來做為標題,看氣象報導變成像是綜藝節目一樣,愈看愈恐怖,引發民眾的困惑,到底要信哪一個?
  氣象的傳播,涉及到科學、科普、預測作業,及傳播等不同層次,四者之間有一定的分工及專業。電視台必須強化專業人力,以贏得收視率;科學與科普專業宜分工,並非以賣弄專業學術名詞困擾民眾;預報作業與傳播更須分工,少有國家預報員擔任電視播報員一事。
  各國因國情不同,都有不同的運作模式,但我國氣象單位卻常怕錯被批,畏事法弛,甚至欺公罔法。展望未來可能愈來愈多的氣候異常,如不積極改善,不必等待真正的極端異常事件來臨,國人被聳動不專業的氣象新聞嚇慌,或是已麻木不仁,失去感覺了。
  回應  
  一堆氣象主播不知是在幹啥的, 看得眼花花,前幾年看氣象時就看到主播像演戲一樣劃來劃去的,不知在比什麼, 不就只接比重點就好了. 後來剪掉第四台後, 就直接看氣象局網站或電子報了.
  媒體往往覺得講的越聳動越好 越有收視率 既然已經有人發明了穿心颱這名詞 那如果再提一箭穿心颱肯定會被說是抄襲 因此我準備去登記"一刀斃命颱"的專利了 自我感覺良好 取的還不賴
  媒體愈來愈讓民眾看不起 也愈來愈讓民眾不相信其所報導的內容 記者地位從無冕王淪為狗仔隊 真是悲哀
  美國乃民主教父,台灣有民主,兩者播報氣象要誇張驚恐化,蠢民才愛看,收視率必居高不下。每當鄰家開電視時,我總聽到主播妹子以台灣腔國語播報,聲音十分高調,語調驚恐,速度快,有如和尚念經敲木魚聲。
  以擷取美帝國播報台灣附近颱風的氣象,以恐怖字眼形容,而不去參考台灣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反映出典型的: 崇洋心態!美帝國都是對的!
  相關新聞
天秤腳步加快 7:30屏東枋山出海
天秤龜速2天後 花蓮昨夜狂風驟雨
天秤今風雨最猛 周日恐「回馬槍」
原效應 雙颱牽引
天秤狂掃 台東滿目瘡痍
天秤暴雨重挫恆春 水淹半層樓高
天秤嚇跑遊客 高屏飯店業少賺2億
天秤輕拂 花蓮未發生重大災情
台東熱氣球觀光 損失四千萬
2012-08-24 12:01:49
阿楨
今年冷熱旱澇四重天 「極端天氣成趨勢」【聯合報2012.12.29

二○一二年走到盡頭,回顧今年天氣,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以「極端天氣真多!」總評今年氣候,且這或許不是異常個案,未來可能變成趨勢。
鄭明典細數,今年從年初到年尾都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甚至可追溯至去年十二月。上個冬季全台日照異常偏少,有八個氣象站都測得當地同期日照時數最短紀錄;到了二、三月,冷暖交替頻繁、起霧次數多,很多建築物的牆壁、地板都出現「反潮」現象,看起來就像「牆壁冒汗」。
鄭明典說,今年「入梅」早、「出梅」晚,梅雨季的累積雨量是一九五○年以來最多;到了七月,台北非常熱,單月氣溫達到攝氏卅六、卅七、卅八度的日數都破紀錄。
從九月中到十月中,台灣東部近海有個「大低壓渦旋」,讓台灣經歷了一小段乾旱,但是十一月中旬風向轉變。
從十一月廿一日到十二月九日,台北連續下了十九天雨,紀錄上僅次於一九五六年的連廿天;如果從十一月十五日算到十二月十五日,這卅天台北的累積雨量刷新一九五一年來的紀錄。
鄭明典認為極端天氣應該和全球暖化有關。他解釋,全球暖化不是氣溫「一起上升」,各地增溫幅度不一,大氣的冷、暖區域改變,影響大氣環流,造成的天氣現象就和以往不一樣。他說,中緯度地區最常有天氣異常狀況,台灣因為介於中緯度和熱帶地區,天氣變化相對比較緩和。
鄭明典表示,明年第一季的台灣天氣主要受來自大陸的冷空氣影響,大致上以乾冷為主;中、南部日照多,可能抵銷「冷」的效應。他說,總體看來北部、東半部氣溫正常略偏低,中、南部在二、三月正常略偏高,全台雨量都是正常略偏少。
2012-12-29 13:36:59
版主回應
酷熱!全球5國破紀錄 「極端是常態」【聯合報 2012.12.29

美國二○一二年伊始,冬季悄悄地消失了,提前報到的春季與夏季帶來了野火、酷熱與乾旱,秋季則出現百年一見的可怕颶風珊蒂。美國並非特例,一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程度創下紀錄,也符合科學對氣候變遷後果的預測。
科學家曾在期刊或現實生活影像中警告的暖化現象,今年都一一出現,包括北極浮冰大量消融、美國許多城市氣溫飆破攝氏卅五度、旱災頻繁、洪澇肆虐,以及暴潮淹沒紐約市。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拉說:「預測指出全球極端氣候將愈來愈多。」
巴西里約熱內盧廿六日出現攝氏四十三點二度的高溫,創下一九一五年以來最高紀錄。今年全球有五國平均溫度創新高,但沒有一國打破嚴寒紀錄。今年是美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全球均溫若以截至十一月為止的數字推算,今年是一八八○年有紀錄以來的第八熱。
過去一年,全美逾六萬九千個地區創下高溫新紀錄。美國心臟地帶極端氣候一個接一個出現,無法恢復常態。美國國家氣象局代理局長蘿拉‧佛吉歐尼說:「常態已改變,極端就是常態。」
非洲部分地區、俄羅斯、巴基斯坦、哥倫比亞、澳洲與中國大陸則面對致命的洪災。賈拉表示,今年最令人困擾的是北極融冰。北極夏季浮冰面積劇減,比過去最低紀錄還少百分之十八。
格陵蘭冰蓋有消融現象的部分,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七。賈拉說:「北極的改變會影響其他地區的氣候,融冰即為暖化現象擴大所致。」

想辦法適應吧… 氣象專家:地球沒救了!【聯合報 2012.12.29
中央氣象局認為今年台灣極端天氣現象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許晃雄指出,這陣子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很奇怪」,不過目前還沒有公認的解答;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直接說,「地球沒救了啦!想辦法適應環境才是真的。」
許晃雄舉例,這兩年美國出現不少極端天氣,卻沒有一個夠完整的解釋;他說,原因有可能是全球暖化,但也只是科學家的推測,不是結論。
既然全球變暖,歐洲怎麼會酷寒?許晃雄說,今年夏季北極的海冰面積是破紀錄的少,有科學家認為,海冰少代表當地空氣比以往暖,會形成一個類似「Ω」形的「阻塞高壓」。在夏天,高壓區造成熱浪,到了冬天,高壓區東側就出現嚴寒。
彭啟明認為,全球的極端天氣將愈來愈多,例如英國氣象局就預測明年會很暖,只是在台灣不一定「有感」。彭啟明也提到許晃雄的例子說,在「暖化」的趨勢下,可能某些地方要注意的是「寒害」,或是空氣品質變糟,人們以前不容易將這些影響和暖化聯想在一起。
彭啟明說,氣候變遷已是趨勢,目前人們能做的,大概就是透過政策、風險評估管理等措施,幫助自己適應環境。

各國只顧利益 誰管氣候危機?【聯合報╱鄭方婷/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卡達多哈) 2012.12.10

第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落幕。主辦國卡達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加上OPEC會員國長期以來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冷感與採取不合作態度,一開始便令人懷疑卡達積極爭取承辦本次會議的動機。兩周會議下來,果不其然議長的表現遭到NGO強烈批評,認為其缺乏促使國家間達成共識的決心與意願。

里約+20峰會落幕 聲明被批「慘痛失敗」 2012/6/24 人間福報

一連三天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周五落幕,大會在抗議聲浪中通過並簽署共同聲明,承諾改善全球超過十億人口的貧窮問題,及復育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但批評稱,這項共同聲明是「慘痛的失敗」,對其受到各國利益左右而感到失望。
這項共同聲明將從二○一五年起,取代屆滿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但其目標定向會留待未來討論,預料將是漫長且充滿激烈爭議的過程。批評者認為,今次峰會白白浪費了改善全球環境的「歷史性機會」。
全球氣候變遷政策奠基人、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說:「我們今天面對的兩個明確挑戰,是要根除全球貧窮及管理氣候變化的威脅。但峰會沒有提出有關其嚴重性的證據,以及所應採取的緊迫行動。」
儘管這是聯合國二十年來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的最大型峰會,但只有不到一半國家領導人赴會,只派出大使、部長,甚至只是代表團出席。缺席的重量級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亭、德國總理梅克爾及英國首相卡麥隆。

中國環保進步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日報》6月22日認爲,中國在3年前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被看作新氣候保護協定的阻礙者",這次在裏約熱內盧峰會上"只是對具有約束力的環境保護不感興趣的許多國家之一"。"然而與峰會結果無關的是,中國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
2012-12-29 13:45:13
阿楨
冷吱吱! 北極「極地渦旋」掃台灣2014-02-11

這幾天全台冷颼颼,到底為什麼台灣氣溫會這麼低呢?其實是因為北極上空冷空氣形成了「極地渦旋」,這個「極地渦旋」往東南偏移,擠開了台灣上空的暖空氣,使得全台都可以感受到這波寒流的強大威力。
台北低溫10度C以下,帽子、手套、圍巾全身包緊緊,到底為何會這麼冷啊,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在我們亞洲西伯利亞這一帶,冷空氣也慢慢增強,那我們這邊算是也受到一些邊緣的冷空氣影響,所以我們也感受到連續持續地冷。」
看看氣象圖中深紫色的區塊,這種環繞在北極上空的冷空氣,逆時針旋轉的低氣壓就叫做極地渦旋,畫面中左邊就是北美地區,日前因為極地渦旋發威,讓美加邊界的尼加拉瀑布結凍了,在右邊的亞洲地區威力也不小,讓日本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風雪,而這極地渦旋往東南偏移當然也掃到台灣,讓民眾凍到不行,再加上這回北極被暖空氣入侵,兩大高氣壓渦旋切斷了西風,讓天氣系統停滯不往東走,變成一個像是希臘字母Ω一樣的圖案,在氣象學上就叫做阻塞高壓,阻塞高壓讓冷空氣在定點發威,因此這個星期大家都凍到骨子裡,不過因為近幾年來的暖化現象,否則極地渦旋會讓氣溫更低。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小時後其實台灣的天氣比現在冷很多,那個時候冬天一到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結霜,平地也可以,這就是我們講說全球暖化的影響。」其實10度以下才叫做寒流,1974年和1977年一年有約9天寒流來襲,到了2005年只剩下6天,2010年根本是暖冬只有3天,近30年來寒流日遞減,如果不是極地渦旋,台灣民眾要見到霜雪的機率,越來越低。
2014-02-12 09:56:09
圖博館
變調的水果王國 變貴又走味2017-03-06陳芳毓

寶島台灣,素以「水果王國」聞名世界,但近年來,這個美名卻逐漸變調。
  走到水果攤,選擇與數量變少了,拿到秤上一秤,價錢也貴得嚇人。20年前,一公斤才10元的芒果,現在沒有200塊買不到;香蕉也更「嬌」貴了,一串要價200元。想吃到口感更好的水果,得付出更高代價。
  全台食物價格飛漲,遠遠超過其他消費物價,2017年1月公布的行政院物價指數,蔬菜、水果漲幅領先所有食物,年增率也創11年新高。2016年,芒果、蓮霧等59種台灣常見水果,有41種價格創十年新高。價格飛漲,但產量爆跌,59種水果中,有21種產量跌進十年新低,占35.6%。如愛文芒果,到貨量較2015年跌2∕3,價格從一公斤44元飆到100元;一張百元鈔原本能買五顆芒果,2016年只剩兩顆;新北市民更可能吃不到,新北農產批發市場只到貨150萬公斤,平均每人分不到一顆。
  水果王國怎麼了?農業學者、氣象專家與第一線農民,將禍首指向極端氣候。當颱風、寒流、暴雨發生在農作成長關鍵期,收成就會大減,2016年,台灣就碰上一個霸王寒流、兩個強颱,加上68年來最熱的冬至;極端氣候的摧殘,讓水果變少、變貴、口感變了。
  尤其,當極端天氣發生在農作成長關鍵期,例如抽芽、開花當週遇到寒流、暴雨,「結果率都會大大降低,影響收成,」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憂心。
  兩個要素,在2016年碰上了。台灣遭逢一個霸王寒流、兩個強颱,加上68年來最熱的冬至;極端氣候,對需要穩定的農業造成極端破壞,推升出極端價格。
  從穀物雜糧到蔬菜水果,收成全部重挫。尤其是一年一收的水果,一次天災,全年遭殃。2016年,農委會發出71億元農損現金補助,全年農損總額預估上看350億元,創歷史新高。
  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再是千里之外的北極熊或某太平洋小島被滅國;它其實也闖進台灣的菜市場,坐上了台灣人的餐桌。
  「氣候黑天鵝」 讓預報方式全失靈
不只台灣,2016年,「氣候黑天鵝」無預警降臨世界各地,北海道下6月雪,美國卻傳出46℃高溫,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2017年1月底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已連續四年將「極端天氣」列為發生率最高的全球五大風險,今年更升至第一名。
  全球氣象機構都亟欲找出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的關聯。
氣候變遷雖不見得與每一種極端天氣事件有關,但趨勢上,「全球暖化的確將加重極端天氣。」
2017-03-07 08:30:14
圖博館
1850年後,工業化製造出的二氧化碳持續累積,造成全球暖化,而陸地增溫速度又超過海洋。由於緊鄰歐亞大陸,台灣暖化尤其明顯。百年來,全球均溫升高0.8℃,台灣北部均溫卻上升1.6℃,將近全球的兩倍。
  許多人好奇,「一天溫差有時就超過8℃,均溫上升1.6℃,何需大驚小怪?」
「溫度,只是體現氣候變遷的方便指標,」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解釋,降雨、雲量改變,都會影響溫度。地球的範圍如此大,平均值變動,代表極端值已出現極大改變。
  而當舊規律被溫室效應破壞、新模式又尚未穩定,使前所未見的極端天氣頻頻出現。鄭明典認為,去年多個極端天氣現象難脫巧合,「但氣溫升高的趨勢,提高了巧合的發生機率。」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陳玉峯將劇烈天氣變化,傳神形容為「鯊魚齒牙般的震盪效應」,「這個劇烈震盪,使20世紀建立的氣候方程式,統統不管用!」
  隨時竄出的「氣候黑天鵝」,近幾年來持續打亂老祖宗智慧寫下的農民曆,也使全台果樹的生長,幾乎全都亂了步調。
  震撼1〉霸王寒流突襲 水果結冰再退冰
例如2016年的冬天,整個台灣彷彿洗了場三溫暖。2015年12月中,台北還高達30℃;34天後,氣溫遽降至4℃,海拔僅800公尺的陽明山,降下大雪。中央氣象局統計發現,1月24日,全台均溫僅7℃的機率,130多年才發生一次。
  家住內湖山邊的冰店Ice Monster創辦人羅駿樺,那天興奮衝上後山玩了一頓雪,之後才意識到恐怖:「水果要溫差大才會甜,但下雪,根本是『結冰後再退冰』,比颱風影響還大!」
  他心目中最甜美的愛文芒果,來自屏東枋山。那是台灣芒果的南界,由於地形狹長鄰海,海風的鹹味更提煉出芒果的甜。但這七成居民靠芒果為生的芒果之鄉,2016年就遭遇了兩次的滅絕式天氣突襲。
  當地芒果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陳明賢記得,1月23日清早,老農就拿著溫度計奔相走告,「只有4℃!」大家都嚇傻了,因為與枋山緯度相近的台東大武,1981到2010年1月均溫是20.3℃。
  但芒果的理想授粉溫度是18℃,突來的寒流,凍掉正在抽長的芒果花,沒掉的則變成結不出果的「空包彈」;少數挺過寒流,又被緊接而來、高達30℃的南風,烤成焦黑的「酥花」。
  一株樹,原本可結200顆芒果,最後只長出三、五顆。農會估計全鄉減產五成,但算算農民領走、一顆芒果一個的套袋,陳明賢估計只有兩成果實掛樹梢。心灰意冷下,他告訴來台看貨的日本貿易商,「免來啦,沒芒果怎麼看?」
2017-03-07 08:31:46
圖博館
震撼2〉強烈颱風肆虐 農業災損擴大
201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海水暖化,將使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熱帶風暴更頻繁出現。而台灣,正位於西北太平洋風暴的路徑上。
  根據中央象局資料,近年侵台颱風數量與路徑並無明顯變化,但強度提高了。1958年以來,平均每年1.07個強颱侵台,「去年連續兩個強颱,算是特例,」但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警告,颱風多了,強颱數也可能增加。
  去年第一個強颱尼伯特,結構結實地撞進台東,等待收成的釋迦全毀。第二個強颱莫蘭蒂,風場籠罩全台,擦撞南、高、屏果倉;9月底的梅姬是中颱,但因為橫貫台灣,在多處創下強風紀錄。
  比如南投埔里,是凹地,又有中央山脈屏障,「台中的東北季風都比埔里的颱風大!」茭白筍農葉春田半開玩笑。但這樣一個農業搖籃,2016年香蕉樹卻倒成一片,「風好像會旋轉!」來自南投的農業立委蔡培慧瞪大眼睛,手繞圈比劃著。
  屏東枋山的芒果樹也不例外,挺過了春天的寒流,卻沒挺過夏天的颱風。
去年9月中,由於雲系沒被中央山脈破壞,強烈颱風莫蘭蒂扎扎實實撞進恆春半島,枋山靠海的優勢,頓時成了災難。「種芒果25年,第一次遇到這麼強的颱風!」陳明賢驚呼。
  「我大概是全枋山第一個把果樹枝條砍光的人,」陳明賢一邊轉動手臂、一邊解釋,當強風吹在茂密的枝葉上,會扭轉枝條,造成撕裂傷;如果不緊急處理傷口,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然後蔓延根部。
  由於砍枝後,果樹要重新抽枝,會拖慢開花速度,所以多數農民態度觀望;且根據以往經驗,天氣放晴後,傷枝會自然乾燥,不一定要砍。沒想到,雨一下就十多天,梅姬颱風接踵而至,果樹傷口惡化,枝條迅速掉葉、轉黑。這時,多數農民才開始慌忙修枝,但果樹已元氣大傷。
  往年12月,芒果樹已完成三次「透紅」(即指抽三節新枝,新枝為磚紅色,故有此名),開出黃黃白白的小花。但跟著陳明賢在枋山山腳下芒果田繞巡,放眼卻是一片綠,九成果樹只長出第一節,稀疏的枝葉有如小平頭,至少要比往年晚一個月收成。擔心不敷成本的農民索性整園廢棄,只剩一片鏽色的倒樹斷枝。
  震撼3〉暖冬打亂果樹生理時鐘
由於當機立斷,陳明賢的果樹已經開始第三次透紅,進度遙遙領先。然而,他還有另一層擔憂:暖冬。
2017-03-07 08:32:10
圖博館
許多論文指出,低緯度區只要升溫2℃,就會導致農作產量下降。2007年,學者大衛‧洛伯(David Lobell)等人發現,氣溫愈高,玉米、小麥、大麥之產量愈低,估計1981年以來,暖化已造成每年50億美元損失。
  2004年,另一篇研究夜溫與稻米產量的論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則指出,在菲律賓,乾季(1月至4月)日最低溫度每上升1℃,稻米就減產10%。
  台灣增溫明顯,而夜晚增溫速度又高過白天。1970年代,台灣平均只有70天的夜晚超過25℃,2000年後卻衝破140天。

  夜晚熱,人可以吹冷氣;對需要降溫減少能量耗損的植物,卻是致命傷。「植物晚上無法休息,就長不好,」鄭明典解釋。
  去年這時候,陳明賢正在果園裡疏花;這天,他卻在家整理集貨場。「12月還超過20℃,樹葉根本無法『睡覺』,怎麼開花?」他沒好氣地抱怨。
  原來,果樹也需要冬眠。當氣溫逐漸下降,果樹停止抽芽,葉片轉為深綠,開始儲糧過冬。待春天腳步近,果樹便會甦醒,開始抽花。
  暖冬打亂了果樹的生理時鐘。高溫,使得果樹以為仍然是夏天,很「嗨」地拚命抽芽,主幹上滿是亂竄的徒長枝,把開花結果所需的能量,全部都耗光了。
  「今年大概2月才會開花,」陳明賢扳著手指算,時程比往例晚兩個月,至少到6月,才有芒果上市。今年,「台灣最早上市的芒果」頭銜,得讓給枋山之北、受災較少的枋寮。
  看來,台北觀光客眼巴巴盼了一年的愛文芒果冰,又要遲到了。
  震撼4〉缺水危機 雨患寡還患不均
除了三大有感極端天氣,還有一個醞釀中的隱形風暴——缺水。
  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2015年初,春雨不來,石門水庫蓄水率創歷史新低,新北市、高雄等八縣市分區限水,許多人記憶猶新。2002年也曾發生限水危機,上萬公頃農田休耕。
  南投埔里的茭白筍農陳新豪記得,2015年,因湧泉出水減少,滿田的茭白筍等不到水降溫,農民們竟為了搶水,大打出手。
  缺水,又碰到高溫,而高溫將造成更快、更多水分蒸發。國外文獻指出,氣溫上升已使80年代全球作物所需灌溉量增加20%;若乾旱持續發生,2050年全球主要作物將減產五成。
  鄭明典分析,1951年至今,台灣年雨量不變,降雨時數卻每年減少三小時,雨量更集中,「毛毛雨少了,暴雨多了,對農作很不利。」
2017-03-07 08:33:16
圖博館
麻煩的是,降雨地區與時間也集中化。台灣西南部大糧倉,冬春乾季愈乾,甚至有沙漠化疑慮;夏秋濕季雨量增加,動輒豪雨。對需要穩定供水的農業,傷害無法估計。
  極端天氣變常態 全球都該正視
水危機,也是全球危機。農業是全球最大用水,占總用水量七成;將水用於發電,勢必減少農業用水。聯合國水組織(UN-Water)指出,水、食物與能源,環環相扣。「沒水,就沒糧食。水資源的爭奪,比糧食危機更嚴重,」前農委會科技處長、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預測。
  未來,還會有更多「氣候黑天鵝」嗎?2017年,強烈聖嬰年後,全球理當降溫,颱風偏弱。但鄭明典警告,全球暖化趨勢已成,西太平洋海溫持續增溫,颱風生成機率不見得會下降。
  再看更遠的未來,台灣氣候變遷與未來資訊平台推估,世紀末2100年,台灣均溫最多可能再上升5℃;春雨將減少5%至15%,但夏季降雨增加10%至30%,乾旱與暴雨將更頻繁。
  極端天氣來了,便宜水果回不去了。滷肉飯從35元漲1%,差點被行政院請「喝咖啡」;水果價格長了兩、三倍,難道,要請老天喝咖啡?
  或許我們得開始習慣,極端,將成為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台灣水果王國的封號已逐漸變調。
  該怎麼恢復?從宏觀看,這是全世界氣候變遷的問題;而台灣本身,則需要啟動新的農業與消費思惟來因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2017-03-07 08:33:33
圖博館
美國為何「龍捲風」特多? 2018-11-15

(黑點是1951年至1982年龍捲風的發生地。其中,美國、加拿大、孟加拉的黑點最密集)
龍捲風(tornado),是威力很強且極具破壞力的空氣旋渦,直徑,由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平均約250米。
龍捲風路徑的長度,平均約在5到10公里之間,然而亦有長達300公里的紀錄。龍捲風的生命期,最短的不到1分鐘,但有些則可長達數小時,平均約10分鐘。
龍捲風的風速大致在每秒100米左右,有時更可高達每秒200米以上。強烈颱風,中心最大風速亦極少超過每秒80米,可見龍捲風之旋轉風力遠大於颱風。
【生成條件】
不論陸龍卷、水龍卷,其生成條件均極相似,基本上必須有旋轉量並有極不穩定空氣擾動,或高溫高濕空氣與冷空氣的劇烈輻合作用。因此,龍捲風常見於中緯度溫帶氣旋及強烈對流雷雨的附近。5至8月間,出現龍捲風的頻率最高。
在大部分地區,龍捲風常發生在白天最溫暖的時刻,因為當時地表空氣被加熱而變得不穩定;在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大多數龍捲風發生在午後到傍晚這段時間。
【美國中西部大平原】
世界上75%的龍捲風發生在美國(每年約800至1100個),另5%則侵襲加拿大。
美國中西部大平原是龍捲風盛行地區,因為西側有從洛磯山脈吹來的幹空氣,南側有墨西哥灣吹來的暖濕空氣,兩股氣流交會的結果,使得該地區大氣非常不穩定,經常發生龍捲風。中西部大平原的西側,發生龍捲風最頻繁,更有「龍捲風走廊」之稱(Tornado Alley,如下圖紅色區域)。
【孟加拉】
孟加拉,是僅次於美國、加拿大的龍捲風盛行地區。
因為孟加拉「颶風」頻繁,以前看新聞報導「龍捲風」重創孟加拉,我還以為是記者的筆誤,後來才知孟加拉真的龍捲風盛行。
孟加拉與美國中西部大平原有類似地理狀況,孟加拉位於平原地區,北方有雄偉的喜瑪拉雅山,南方是印度洋。
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東北季風的冷幹空氣,與從印度洋來的暖濕空氣,兩股氣流在孟加拉交會(如下圖),使得孟加拉在此季節經常發生龍捲風。
2018-11-29 10:42:46
阿楨
以前曾經這麼熱嗎?談地球史的高溫時期 2019/07/14

全球暖化正在進行,幾乎每一年都在刷新「有測量以來的最高溫度」,這是人類造成的氣候異常,我們有責任好好收拾,否則人類僅是地球上的一個短暫過客。那麼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有沒有比人類造成的氣候異常還要熱的高溫時期?是有的,大約在5600萬年前。
  生活科學報導,地球經歷了不止一次的極端氣候振盪,全球從極端寒冷到極端溫暖,南北兩極也從極度的封凍到完全無冰。今天的全球環境,屬於全球溫暖時期,冰山只存在於寒帶,多數地方都無冰(除了高山)。然而在5600萬年前,即使是北極圈,也都是一片郁鬱蔥蔥的綠色景觀,甚至還要提防鱷魚,古氣候學家將那段時期,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Paleo-Eocene Thermal Maximum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古氣候學家斯圖亞特‧蘇瑟蘭(Stuart Sutherland)表示,地球的氣候自然會振盪,原因我們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與地球軌道的週期擺動,以及地軸的變動有關。由於這些振盪,地球經歷了冰河時期,和更溫暖的間冰期。
  但是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的高溫環境,地球在2萬年的時間裡,全球增溫了5到8度,而且海洋嚴重酸化,造成底碳酸鹽大範圍溶解。這可能不只要地球軸線的傾斜度,還要改變其地球公轉軌道的路徑形狀,即使如此還不夠,另一個罪魁禍首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我們今天對此非常熟悉。
  但是,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並沒有人類,那麼二氧化碳濃度是如何變高的?日內瓦大學的地質學家賽巴斯欽‧卡斯泰爾特(Sébastien Castelltort)說,科學家還並不十分確定當時的二氧化碳來源。其中一種猜測是「火山爆發」,火山氣體中,二氧化碳佔最大量,大量噴射到大氣中自然引發溫室效應,同時可能融化封凍的海洋甲烷層(也就是在大陸棚的「可燃冰」),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更有效,大約8~80倍。
2019-07-16 09:10:36
阿楨
不過, 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卻是我們哺乳動物的復興時期,過於溫暖的環境不利於恐龍這樣的大型爬行動物的發展,但是恆溫又散熱能力佳的哺乳動物卻可存活,加上植物茂密,因此哺乳動物開始大型化。
  除了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以外,在2.52億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也來自於全球暖化,那是地球生物史上最災難性的浩劫。這次暖化事件也是由火山活動引起的,一般認為,是西伯利亞出現極大面積的地殼破裂,地幔物質大規模噴發,稱為西伯利亞玄武岩事件(Siberian Traps),引發了氣候混亂和廣泛死亡。
  當時氣溫在很短時間上升了10度,這比人類開始燃燒化石燃料後,造成的升溫1.2度還要劇烈,大約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都滅絕了。
  我們不確定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期間,溫室氣體濃度有多高,但它們可能遠遠高於今天。一些模型表明,當時二氧化碳含量高達百萬分之3500ppm,今天的二氧化碳濃度略高於400 ppm 。
  不過,我們人類的威力也不弱,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期間,溫度上升的時間很長,長達15萬年;至於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花費了1萬到2萬年 ,才達到全球災難的暖化。而我們人類造成1.2度的全球升溫,只用了150年。
  這就是當今氣候變化與地球史高溫記錄的最大差異,也是我們對於當前氣候變化的後果難以預測的原因,關注的不僅僅是「地球正在暖化」,還有「我們不知道生命調整的速度該多快」。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如何落幕已不可考,不過古氣候學家倒是已經知道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是怎麼結束的,是一種小型的漂浮型水生植物救了地球,它叫「滿江紅」(Azolla),當時的北極海是個巨大的淡水湖,滿江紅長滿了北極湖,一年一生,枯萎後就沒入湖底,也就碳給封存住了,滿江紅花了80萬年的時間,將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給降低,從始新世早期的3500 ppm,下降到650 ppm,之後交給其他的植物接手。
2019-07-16 09:11:17
阿楨
極端氣候大挑戰/全台半年農損破12億 農業地圖大挪移 2019-08-14 聯合報

極端氣候正逐步改變台灣的農業地圖,過去只種在熱帶的咖啡樹,如今爬上了海拔800到1000公尺的摩天嶺,甜柿要好吃,得往更高的梨山種植,以往全台蓮霧種植曾達8000多公頃,現在面積剩不到一半,過去適合東南亞的紅毛丹、山竹,已在台灣攻城掠地,氣候改變,台灣農業地圖正面臨歷來最大挪移。
農委會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長李文立表示,近年台灣常乾的時候太乾,暴雨驟降又成水患。冬季該來的低溫沒來,或一下子暴冷,環境充斥不規律性。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水稻博士楊嘉凌說,地球暖化帶來極端氣候,造成今年多種水果農損程度,前所未見。
楊嘉凌說,去年暖冬現象很明顯,今年入春後更持續高溫,造成應在清明時分開花的荔枝,開花率都奇差,接著龍眼也不開花,蜜蜂採不到蜜,「是60年來第一次看到」。今年荔枝、龍眼和龍眼蜜都奇貨可居,有錢難買。彰化市農會總幹事林毓源說。全國龍眼蜜評鑑也停辦。
一會兒霸王級寒流又暖冬 農民:投降了
南台灣驕傲的蓮霧,去年3斤15顆拍賣價曾賣出3萬天價,但這幾年一會兒霸王級寒流、一會兒又是暖冬,全台蓮霧種植面積從極盛期的8000多公頃,到最近2年只剩3800公頃左右,種蓮霧近30年的王瑞雄說,幾乎每年都有新考驗,所有看家本領都得拿出來。有同行農民看到他感嘆「雄哥,我今年投降了。」
因應極端氣候 農委會將召開會議
台中區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白桂芳博士說,大數據要經過幾年才能捉住大自然變遷的規律,耕作技術、管理與習慣都須開怡慢慢調整。中興大學植物病理教授蔡東纂說,近幾年氣候加劇改變,農民因應氣候改種植物要「適時適種」,評估作物經濟效益,多向學術單位請教新知、學習技術,同時了解市場需求。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陳盟松博士說,作物跟人一樣,只要免疫系統強自然健康,面對不可測的天氣變數,一定要讓果樹在逆境更有抵抗力,短期內農友可動手做的,就是果樹強壯樹勢,田間管理更不能再以傳統思維與習慣面對,要隨時調整出最適合的條件。
2019-08-15 09:28:28
阿楨
氣候變遷!大陸西北正變濕變暖 戈壁也泛綠意 2019-09-18 聯合報

千百年來,中國西北給人的印象都是冬季酷寒、全年乾旱少雨。但大陸長期的研究卻發現,受氣候變遷影響,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是,大西北正在變暖、變濕,曾經寸草不生的戈壁,如今也開始泛出綠意。
據新華社報導,早在19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注意到,中國西北降水增多的變化。他後來並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在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大陸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說,「30多年來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降水增多主要由於氣候變暖,趨勢預計持續到21世紀中葉。」
根據陝甘寧青等省區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1961年以來,中國西北地區呈升溫趨勢,大部份地區降水也增多。2000年之後,「暖濕化」更為顯著。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十年升溫攝氏0.29度,降水則是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十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丁一匯表示,「自然變暖的正周期與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正趨勢疊加,導致這一情況。這是趨勢,而非周期震盪。」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指出,西北地方對全球變暖的回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十年升溫0.45度,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準。
新華社稱,專家認為,這將是西北發展和生態改善的大好機會。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資料顯示,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來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在海拔超過1,500公尺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的何甲奇說,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在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
但專家也警告,氣候變化是「雙刃劍」。目前中國西北地方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極端天氣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壓力。
中科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乾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係以應對新挑戰。
2019-09-19 08:10:45
阿楨
氣候變遷釀災 全球經濟損失慘重 2019-12-29 聯合報

英國慈善組織基督徒互援會(Christian Aid)二十七日發表報告指出,今年全球至少發生十五起造成超過十億美元損失的氣候變遷相關天災,其中七起甚至造成至少一百億美元的損失。
報告說,「在氣候變遷的助長下,二○一九年極端氣候衝擊全球每個角落。從非洲南部到北美洲,從澳洲和亞洲到歐洲,洪水、暴風雨和火災帶來各種混亂與破壞」。
根據報告,有七起天災造成超過一百億美元損失,包括肆虐印度北部的洪災、中國的利奇馬颱風、美國的多利安颶風、中國洪災、美國中西部和南部洪災、日本超級颶風哈吉貝,以及美國加州野火等,其中加州野火造成的損失高達二百五十億美元。
報告說,「這些數字可能被低估,因為他們經常只計算保險損失,並未將其他財務成本列入考量,像是生產力損失,以及沒有保險的損失等」。
報告指出,全球氣候會繼續變得更加極端,世界各地的民眾也將持續付出代價。未來的挑戰在於大幅、快速減少碳排放,以降低衝擊。
  相關新聞
均溫24.6度 台灣72年來最暖1年
暖冬亂收成 水果蜂蜜都慘澹 只有蔥農笑
2019-12-29 09:18:19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3:36:09
阿楨
觸目驚心!澳大利亞山火肆虐,2萬多隻考拉葬身火海 2020-01-07 觀察者網

猶如世界末日一般的森林大火,正讓澳大利亞的“國寶”考拉面臨滅頂之災。
從去年9月以來,遲遲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澳大利亞山火已造成近5億動物喪生。其中,素有“動物天堂”之稱的袋鼠島上,考拉死傷慘重,死亡數量達到2萬多隻。
澳大利亞全國的過火面積,已經超5.25萬平方公里,接近600萬公頃,相當於一個克羅地亞。另外,還有24人死亡,1500餘棟房屋被燒毀,逾5億隻野生動物喪生。
  相關新聞
氣象組織:澳大利亞叢林野火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2019-12-15,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里大會在延時兩天之後落下帷幕,碳市場機制的探討上,各方未能取得共識,只能留待來年審議。
涉山火相關犯罪,澳大利亞一州起訴183人
澳洲大火已燃燒四個月至少七人喪生200房屋被燒燬,總理挨批.
澳大利亞將撥款20億澳元未來兩年重建林火災區
澳大利亞一州5天內將射殺近萬頭駱駝 因為它們喝了太多水
  回應
這要在中國發生,早就被公知、環保動保組織、明星帶路党聖母婊罵出翔,一定是體制的問題。
環保組織出來喊幾聲
環保組織:不能滅火,人類不應該干預自然,火災是自然的結果。
虛偽的西方,我們都習慣了
2020-01-08 08:52:55
阿楨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新危機出乎意料:天氣預報可能不准 2020-05-16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多個國家宣佈停航,飛機飛行次數明顯減少,這也減少了飛機飛行時在大氣層內的觀測,這些觀測值能夠説明ECMWF估算地球系統的狀態。
  ECMWF有大型超級電腦來進行氣象模式的運算,從得出全球未來的天氣情況,而這個過程基於的是地球現有的氣象資料。在這當中,飛機的觀測報告對預報的影響僅次於衛星資料。每天ECMWF收到和使用大量的飛機氣象資料,但到了2020年的3月23日,收到的報告與3月3日相比減少了65%,在全球範圍內,減少量約為42%。除了數量下降外,很多地區測量密度也明顯下降。
2020-05-17 08:49:35
阿楨
為什麼我們能碰上這麼多“百年一遇”的洪水? 2020-07-06 新浪科技

  很多時候,公眾會對科學名詞產生望文生義的誤解,“N年一遇”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很容易將這個詞理解為“N年才會出現一次”。
  以“100年一遇”為代表的“N年一遇”類詞彙,是一組科學術語,對於某事件來說,在觀察以往資料的基礎上,該事件在一年裡發生的概率。
  例如對於某地域來說,我們觀測了該地100年的夏季降水資料,發現只有1次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對該地來說,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量就是“100年一遇”。因此,100年一遇的意思不是“100年才出一次”,而是“每一年出現的概率都是1%”。
  那麼為什麼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以前沒有過這麼多的100年一遇呢?主因是媒體和網路很發達,無論什麼地方發生災害我們都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消息,所以會造成一種“以前沒有這麼多災害”的假像。另外,現在的地球正在經歷全球氣候變化的進程,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在逐漸增加。
  科學界的“歷史遺留問題”
  “N年一遇”的歧義很早之前就被人們詬病了,這套術語能夠沿用至今,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原來的術語由於已經被很多人使用開了,就不好糾正了,所以只能放任了。
  科學是嚴謹的,但是語言承載了交流的功能,需要考慮交流的方便性。如果非要嚴謹,強行把“100年一遇的洪水”改為“每年發生概率是1%,兩次之間的平均間隔是100年的洪水”,那麼就大大影響了語言的交流功能了。
  相關新聞
中國應急管理部7月3日統計「1938萬人次受災,121人死亡失蹤,87.5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7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560千公頃(1.56萬平方公里),直接經濟損失416.4億元。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洪澇災害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46%、51%、80%和46%」
中國南方洪災二十年來最大,長江中下游幹流可能全線超警,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再部署
武警部隊緊急投入南方多地洪澇災害搶險
李克強在貴州銅仁大山深處走訪看望受災貧困戶
日本熊本暴雨成災40死12失蹤
2020-07-07 10:14:01
阿楨
深綠學者稱台缺水是大陸陰謀 彭啟明傻眼:小學教育真的很重要 2021/05/20 中時

台灣水情拉警報,中南部水庫持續探底,但遲遲盼不到梅雨到來,對此一名深綠經濟學家在節目上表示,這是大陸打「氣候戰」,不讓華北鋒面南下至台灣導致,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忍不住在臉書回應「地科教育真的很重要,中小學都有教」。
彭啟明19日在臉書PO文「氣候戰?」,他表示近來看到很多人討論某政論節目的經濟專家,在談到台灣旱災時,說是對岸的氣候戰不讓華北鋒面南下,藉由這種方式恐嚇、重創台灣。
彭啟明說不談兩岸關係、衝突,單純從氣象角度出發,解釋所謂的梅雨鋒面並非來自華北,而是五六月從台灣生成後逐步往北,七月到華北或北海道。而今年到目前為止,長江中下游到華南,延伸到日本的梅雨鋒面發展旺盛,但台灣只有移動型鋒面在北方掠過,還沒有滯留鋒影響。
彭啟明指出,氣候跟氣象完全不同,目前只有氣象戰,而其也只是改造短時間天氣,從沒聽過長時間氣候的氣候戰。彭啟明進一步補充,表示大陸每年都有人工影響天氣的計畫,從十一五到目前的十四五,都有提到,但也沒到學者講得那麼誇大,否則為何大陸還會出現水災與旱災?
彭啟明文末也大嘆「全民的氣象地科教育真的很重要啊~這些中小學都有教喔。」,也貼出影片網址供大家評論。(回應:反共反到失智人一綠腦就殘)
2021-05-21 07:13:14
阿楨
比超級電腦快千萬倍!陸量子計算研究再獲重大進展 2021/10/26 中時

《央視新聞》指出,超導量子計算研究團隊構建了66比特「祖沖之2號」,比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快一千萬倍,比谷歌的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高一百萬倍。光量子計算研究團隊構建了113個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2號」,速度比超級電腦快億億億倍。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指出,下一步希望能夠通過4到5年的努力實現量子糾錯,如此就可以來探索用一些專用的量子電腦或者量子類比機來解決一些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科學問題。

會讓美軍優勢瓦解的量子電腦是什麼?連愛因斯坦都難接受 2021/11/27 中時

美週三以國安為由,將涉及量子運算的中國科技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
量子電腦是根源於1920年出現的量子物理,迥異於古典力學,連愛因斯坦也難以接受。首先,世界不是「粒子」組成,而是「機率波」,波動的大小,是代表電子在這裡可能出現的機率。另外,量子「纏結現象」的「超距幽靈作用」測量其中一粒子時,必會影響另一粒子,。
量子物理的應用,就包括量子電腦,不是傳統位元,可以同時有0和1,所以位元可以進行多工處理,計算能力乃以指數性爆炸成長。
政論節目《關鍵時刻》認為,如果中國成功發展量子電腦,不但可以偵測到美國的匿蹤戰機,美國軍事優勢可能完全瓦解。
  回應
關鍵時刻講的話有參考價值嗎?
2021-11-28 09:11:15
阿楨
中國西北暖濕化,能重回漢唐嗎? 2022-10-17 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強

在過去三十年時間內,我國科學家逐漸得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結論:歷史上寒冷乾旱的西北地方,正在逐漸“暖濕化”!
科學家發現,從上世紀 80 年代到2002年,西北降水一直在增加的趨勢。以西北地方西部為主的克孜河、疏勒河等許多內陸河流量也在增加;還有就是阿牙克庫木湖、鹽湖、青海湖、烏蘭烏拉湖、阿其格庫勒、西金烏蘭湖和庫賽湖等一些內陸湖泊的面積也在顯著擴大,另外還在塔克拉瑪幹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湖泊。
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每十年大概增加6毫米左右。這個地區的平均降水量以前不到200毫米,現在已經到230多毫米了。同時,2009-2012年, 湖泊面積增幅大於10.0 km2的湖泊共有27個, 其中7個湖泊面積增加超過50.0。
降水量增加對乾旱地區的葡萄和棉花種植是有利的,但是棉花和葡萄實際上抗旱能力比較強一些,適合在相對比較乾旱的地方生長。如若降水太多的話,反而對葡萄生長不利,但目前西北地方降雨少,增加也比較有限,因此變濕總體比較有利於葡萄的種植。
當然,在西北種植棉花或者葡萄,主要依賴灌溉,自然降水的貢獻相對比較小,所以西北降雨增加對農業是有積極影響,但是影響應該不會很大。
2022-10-24 07:07: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