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4 07:11:26| 人氣2,365|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的文化符號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剛玩過《數字的異想世界》和《密碼》的「數字遊戲」,現又要扯到「數字宗教」的《三的文化符號論》(北京‧國際文化,1999)?

這類的「數字玄學」在真善圖博館網站「展題」的<數字的魅力>不是已扯過了?

別瞧不起《三的文化符號論》,它可是作者杜勤留日時的博士論文,被編入「海外中國博士文叢」。

難怪他在末章會比較中國老莊的「無」(三生萬物)與日本的「三神」,而捨宗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一體」──耶教的「聖父、聖子、聖靈」,印度教的「創造神梵天、破壞神濕婆、保護神毗濕奴」,或佛教的「佛身、法身、化身」「空假中,一心三觀」……等等。

沒辦法!人在日本當然最好比較中日的相關論文題目。

那只是<附論>的順便比較,作者在<序論>便開宗名義:「數從它問世第一天開始就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故《周易正義》云:「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漢書‧藝文志》又云:「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卜之職也。」

難怪坊間算命館會自稱是「哲學館」,並且引《易經》為經典。

你太貶抑中國的現代算命,其實「在探索世界的本原、真理的極致的過程中,古代東西方哲學家都把數上升到哲學的範疇。」(p.3)

早在古希臘提出畢氏定理的畢達哥拉斯,就說「數是萬物之本」、又將各種數字和圖形玄學化,至今西方的「數字占卜」仍推畢氏為祖師。

這就好比中國推易經為祖一樣了?那中國最早也最權威的詞典、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數字定義如下,也不怎麼離譜了: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二,地之數也。
三,天地人之道也。
四,陰數也。
五,五行也。

比起《漢書‧律歷志》說的「數著,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算是數學的倒退。

也比《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更沒玄義。

全都是一場「數字遊戲」。

數字的魅力

 

我只聽過「數字是冰冷的」(對文藝而言),「只不過是統計數字」(死傷人數),「數字會騙人的」(民調、選票、經濟數據),還有已泡沬的「數字經濟」。你大概將「數學家」搞成了「算命師」。

 

不只!還哲學家呢,算命館不是自稱是「哲學館」嗎。

 

《易經》不就是算命之書,「算」的古字是「祘」雙手拿著規矩度量(算命用蓍草?)的巫師,所以《周髀算經》才會說「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可見中國古代早就像西方的微積分知道數字和圖形間的轉換關係),所以數字本來就充滿魅力(現代的數字經濟更甚)。

 

那是原始巫術迷信好不好!現代理性要「除魅」。

 

是嗎?那我們來看看古今兩位大數學家是如何將數字賦予魅力的。古希臘提出畢氏定理的畢達哥拉斯說「數是萬物之本」又將各種數字和圖形玄學化,難怪「數字占卜」會推畢氏為祖師(好比中國推易經為祖一樣)。連提出「公設不完備性」的葛代爾在廿世紀了還說什麼「數字是真實的實體,與物質形體的設定同樣合理。」

 

葛氏只是現代幾種數學觀之一,集合主義就將數字定義成「一乃全部有一性質的東西所集合而成的集合物」(其餘二三四~類推),數只是個集合概念,與實不實體不相干。

 

這又與《漢書‧律歷志》說的「數著,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有何差別?

 

算了,我懶得跟凡事連科學、電腦~都要扯到易經的中國人(萊布尼玆、李約瑟是外國人!還不是假中國人)計較。反正中國人缺乏「定性」又「定量」的理性數學觀天文學、有的只是占星術數,連最早也最權威的詞典《說文解字》也定義數字如下: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二,地之數也。

三,天地人之道也。

四,陰數也。

五,五行也。

 

是嗎?那咱就可名正言順地玩數字魅力了。

 

一支直立的蓮花叫「一品清廉」,還有什麼「一帆風順」,那一顆直立的陽具石不就叫「一柱擎天」「一元復始」,還有「一文不值」「一毛不拔」「一窩蜂」~呢?

 

我還「一孔之見」呢(女陰石),太低俗了吧!你懂不懂什麼叫吉祥話,你看看「和合二仙」「雙喜、雙福、雙魚、雙~」雙雙對對的,多有情調。(行政院長張俊雄的「雙人枕頭」呢?又來了!)

 

「三星高照」「三羊開泰」「連中三元」「歲友三寒」「虎溪三笑」「三世佛」「三尊」(某某某的「三P遊戲」呢?再說,我翻臉了!)

 

「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死、不吉!故醫院沒第四層沒四號病房床。)

 

「五毒」(蜈蚣、蠍子、壁虎、蜘蛛、蟾蜍)(以毒攻毒?)「五福捧壽」「五子登科」「五福臨門」。

 

六呢?怎少了!「六」和「八」對粵閩臺百姓可是「發」。找到一個冷僻的「六合同春」(以鹿及春天花鳥蟲,象徵天地四方「六合」萬象更新。)

 

「竹林七賢」魏晉時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名士?七條毒蟲酒鬼吧,你的歷史小說《醉醒夢覺》便是如此描述他們的。)那就改「佛教七寶」(金、銀、瑪瑙、琉璃、珊瑚、珍珠、車磲。)

 

「八仙過海」又分「明八仙」(李鐵拐、鐘漢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暗八仙」(以他們拿的法器暗示,葫蘆、扇子、魚鼓、荷花、花藍、寶劍、簫管、玉扳。)

 

「密教八寶」(寶瓶、寶蓋、雙魚、蓮花、白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分別代表佛的~

 

不用再說,反正都是從部派佛教就有的那套象徵佛身佛法的把戲。

 

那「龍生九子」「十二生肖」「十八羅漢」~等也不用多說了?

 

看展品不就半目了然,又何必多費口舌。

 

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

到底是

老虎笑獅子不會爬樹

獅子笑小貓不會遊泳

小貓笑老虎是隻病貓

還是

虎嘯儒釋道三賢不敢越過虎溪

釋慧遠佛法無邊就是說不了虎

陶淵明無車馬喧就是忘不了山

陸修靜鬧市修行就是捨不了林

邊走邊聊 過溪 破戒 大笑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數字魅力 吉祥物 數字的魅力 《數字的異想世界》《三的文化符號論》《碼書》民調魔數 《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

 

「一帆風順」 

  「一元復始」

「和合二仙」 

  「三星高照」 

  「三羊開泰」 

「歲友三寒」  

「虎溪三笑」   

「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五毒」(蜈蚣、蠍子、壁虎、蜘蛛、蟾蜍) 

「五福捧壽」

「五子登科」

「五福臨門」  

「六合同春」(以鹿及春天花鳥蟲,象徵天地四方「六合」萬象更新。)   

「竹林七賢」魏晉時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

 

「佛教七寶」(金、銀、瑪瑙、琉璃、珊瑚、珍珠、車磲。)   

「八仙過海」又分「明八仙」(李鐵拐、鐘漢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暗八仙」(以他們拿的法器暗示,葫蘆、扇子、魚鼓、荷花、花藍、寶劍、簫管、玉扳。)   

「密教八寶」(寶瓶、寶蓋、雙魚、蓮花、白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   

「龍生九子」   

「十二生肖」   

「十八羅漢」        


數字>百度百科


  阿拉伯數字的起源

  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于古印度,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並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爲阿拉伯數字。以後,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産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計算就産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采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爲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于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裏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公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這些國家的科學著作。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毛卡把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裏發(國王)曼蘇爾。曼蘇爾十分珍愛這部書,下令翻譯家將它譯爲阿拉伯文。譯本取名《信德欣德》。這部著作中應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由此,印度數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納。

  此後,阿拉伯人逐漸放棄了他們原來作爲計算符號的28個字母,而廣泛采用印度數字,並且在實踐中還對印度數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書寫。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數字後,很快又把它介紹給歐洲人。中世紀的歐洲人,在計數時使用的是冗長的羅馬數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簡單而明了的印度數字一傳到歐洲,就受到歐洲人的歡迎。可是,開始時印度數字取代羅馬數字,卻遭到了基督教教會的強烈反對,因爲這是來自“異教徒”的知識。但實踐證明印度數字遠遠優于羅馬數字。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數學書籍《計算之書》,書中廣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進的印度數字,它標志著新數字在歐洲使用的開始。這本書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開頭就寫道:“印度的九個數目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隨著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印度數字逐漸爲全歐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爲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爲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有關阿拉伯數字的說明

  數字,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它由0~9十個字母組成。數字不單單包括計數,還有豐富的哲學內涵。

  1:可以看作是數字“1”,一根棍子,一個拐杖,一把豎立的槍,一支蠟燭,一維空間……

  2:可以看作是數字“2”,一只木馬,一個下跪著的人,一個陡坡,一個滑梯,一只鵝……

  3:可以看作是數字“3”,兩只手指,乳房,鬥雞眼,樹杈,倒著的w……

  4:可以看作是數字“4”,一個蹲著的人,小帆船,小紅旗,小刀……

  5:可以看作是數字“5”,大肚子,小屁股,音符……

  6:可以看作是數字“6”,小蝌蚪,一個頭和一只手臂露在外面的人……

  7:可以看作是數字“7”,拐杖,小桌子,板凳,三岔路口,“丁”形物,鐮刀……

  8:可以看作是數字“8”,數學符號“∞”,花生米,套環,雪人……

  9:可以看作是數字“9”,一個靠著坐的人,小嫩芽……

  0:可以看作是數字“0”,胖乎乎的人,圓形“○”,鞋底,腳丫,二維空間,瘦子的臉,雞蛋……

  數字在複數範圍內可以分實數和虛數,實數又可以劃分有理數和無理數或分爲整數和小數,任何有理數都可以化成分數形式.

  有關古羅馬數字

  羅馬人在希臘數字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記數方法。羅馬人用字母表示數,I表示1,V表示5,X表示10,C表示100,而M表示1000。這樣,大數字寫起來就比較簡短,但計算仍然十分不便。因此,今天人們已經很少使用羅馬數字記數了,但有時也還可以見到使用在年號或時鍾上的羅馬數字。

  有理小數化分數

  任何有理小數都是有限小數或著是無限循環小數.

  有限不用說了,例如0.354567=(0.354567/1)然後將分子、分母同時乘上10的若幹倍數即可。

  至于無限循環小數,先找其循環節(即循環的那幾位數字),然後將其展開爲一等比數列、求出前n項和、取極限、化簡。

  例如:0.333333……

  循環節爲3

  則0.3=3*10^(-1)+3*10^(-2)+……+3^10(-n)+……

  前n項和爲:3*0.1(1-(0.1)^(n))/(1-0.1)

  當n趨向無窮時(0.1)^(n)=0

  因此0.3333……=0.3/0.9=1/3

  注意:m^n的意義爲m的n次方。

  數字的産生

  人類最早用來計數的工具是手指和腳趾,但它們只能表示20以內的數字。當數目很多時,大多數的原始人就用小石子來記數。漸漸地,人們又發明了打繩結來記數的方法,或者在獸皮、樹木、石頭上刻畫記數。中國古代是用木、竹或骨頭制成的小棍來記數,稱爲算籌。這些記數方法和記數符號慢慢轉變成了最早的數字符號(數碼)。如今,世界各國都使用阿拉伯數字爲標准數字。

  數字的曆史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文化以及佛教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裏,如果第一格裏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麽第二格裏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裏的圓點就代表一百。這樣,不僅是數字符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爲零的符號。可以這麽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兩百年後,團結在伊斯蘭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圍的民族,建立了東起印度,西從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孫大帝國。後來,這個伊斯蘭大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由于這兩個國家的各代君王都獎勵文化和藝術,所以兩國的首都都非常繁榮,而其中特別繁華的是東都——巴格達,西來的希臘文化,東來的印度文化都彙集到這裏來了。阿拉伯人將兩種文化理解消化,從而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約700年前後,阿拉伯人征眼了旁遮普地區,他們吃驚地發現:被征服地區的數學比他們先進。用什麽方法可以將這些先進的數學也搬到阿拉伯去呢?

  771年,印度北部的數學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達,被迫給當地人傳授新的數學符號和體系,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即我們現在用的計算法)。由于印度數字和印度計數法既簡單又方便,其優點遠遠超過了其他的計算法,阿拉伯的學者們很願意學習這些先進知識,商人們也樂于采用這種方法去做生意。

  後來,阿拉伯人把這種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由教皇熱爾貝•奧裏亞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采用了這些符號和體系。至13世紀,在意大利比薩的數學家費婆拿契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采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那時的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而已,爲使它們變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書寫方式,又有許多數學家花費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數字起源于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它們後來被稱爲阿拉伯數字的原因。

  含有數字的成語

  一:一心一意 一馬當先 一刀兩斷 一無所有 一日千裏 一氣呵成 一本正經 一年一度 一心二用 一五一十 一目了然 一事無成

  二(兩):一心二用 一刀兩斷 三三兩兩

  三:三三兩兩 三五成群 三頭六臂 三令五申 三心二意 三長兩短

  四:四分五裂,四方八面,四面楚歌 四五雞蛋

  五:三令五申 一五一十 五光十色 五顔六色 五彩繽紛

  六:三頭六臂 六神無主

  七:七上八下 七嘴八舌

  八:七上八下 七嘴八舌

  九: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十:十全十美 一五一十 十萬火急

  千:千門萬戶 千山萬水 千裏迢迢 一日千裏 千軍萬馬 千鈞一刻 千瘡百孔 千秋萬代

  萬:萬紫千紅 萬衆一心 萬無一失 萬馬奔騰 萬象更新 萬籟俱寂 萬家燈火 鵬程萬裏 萬物複蘇 以防萬一 萬丈深淵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07.html?tp=0_11


中國吉祥圖案

 

日進斗金

福祿壽

歡天喜地

九子十成

二獅滾繡球

登高一品

鳳凰來儀

龍鳳呈祥

龜鶴同壽

麒麟送子

一團和氣

大富貴亦壽考

加官進祿添財進喜

四季平安

同喜

富貴千善

祿位加官

雙豬拱壽

鶴立雞群

一路連科

九世同堂

八仙上壽

三星圖

五福和合

大平有象

年年有餘

竹報平安

萬代居官

福連大吉

福壽如意

蓮生貴子

指日高升

富貴疊來

福善吉慶

大吉如意

輩輩封侯

台長: 阿楨
人氣(2,365) | 回應(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書架》
此分類上一篇:《碼書》

阿楨
博士熱愛的算式 维基百科

博士熱愛的算式(日語:博士の愛した数式)是日本女作家小川洋子一本關於數學的小說。2004年時獲得第一屆書本大獎及第五十五屆讀賣文學獎。小說其後被改編成電影,於2006年1月21日公映。導演為小泉堯史。由於小說內容參考了著名數學家保羅·艾狄胥的傳記《數字愛人:數學奇才艾狄胥的故事》(ISBN 9789570516920)的內容,故有一說指小說中的主角——數學家「博士」,是參照艾狄胥而設定的。
  概述
故事主要以一位身為單親媽媽的傭工——「我」為敘事觀點。故事初期,「我」被中介公司分派到一位對新事情只有80分鐘記憶的數學家——「博士」的家中。「博士」潛心數學,對其他事物一概不感興趣,初期令「我」感到困惑。其後有天,「博士」得知「我」有一名10歲的兒子,而且放學後乏人照顧,於是容許「我」的兒子放學後到他家,方便「我」一同照料。第二天,「我」的兒子到了「博士」的家,「博士」摸了摸兒子的頭,並因為兒子的頭像根號那麼平而暱稱兒子為「根號」。從此開始,「我」與「博士」的相處也起了微妙的變化。

  小川洋子Yoko Ogawa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岡山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系文藝科。一九八八年,以〈毀滅黃粉蝶的時候〉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一九九一年,以〈妊娠月曆〉獲得第一○四屆芥川獎;二○○四年,以《博士熱愛的算式》獲得讀賣文學獎、書店大賞,以《婆羅門的埋葬》獲得泉鏡花文學獎;二○○六年,以《米娜的遊行》獲得谷崎潤一郎獎。主要著作有《不冷的紅茶》、《溫柔的訴求》、《愛麗斯飯店》、《沈默博物館》、《安妮.法蘭克的記憶》、《祕密結晶》、《無名指的標本》、《凍結的香氣》、《貴婦人Α的甦醒》等多部作品。
    小川洋子的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以描寫人性的陰暗和殘酷見稱,三十歲之後,開始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的日記》前往德國奧茲維斯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轉變,「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同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其作品在歐洲受到極大的迴響,法、德、西、義均有譯本,且經常舉辦朗讀會朗讀其作品,更有三部作品在法國改拍成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一書被喻為其生涯代表作。
2012-03-13 11:27:54
版主回應
  回應

偶然間發現這本書,大家都說太好看了! 是本很溫暖的書,所以很期待的心情下買了... 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日本作家營造文字的感覺 很內斂又帶著一種淡淡的韻味 不使用華麗的字彙但每句話都直接的落在心裡面 也像是一種餘香 不刺鼻,舒服的讓人一聞再聞

博士熱愛的算式:純淨

能上一堂這種數學課,學生的熱情必定燃燒;能看一場這種電影,觀眾的時光與金錢絲毫沒有虛擲。
  電影的功能之一就是讓觀眾看見「美」,日本導演小泉堯史改編自小川洋子知名小說的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就極盡素樸之美,智慧的喜悅光芒迴盪在觀眾心中。
  《博士熱愛的算式》是一部描寫數學家傳奇人生的電影,寺尾聰飾演的數學博士因為出了車禍,腦部受創,記憶長度只剩八十分鐘,時間一到,記憶就會抹去,一切歸零,重新回到車禍發生的1975年,失去教學能力的博士全靠嫂嫂接濟照顧,與外人接觸或溝通的方式,全靠數學。
  小川洋子的小說其實是想透過數學家的傳奇,完成一份動人的數學報告,例如博士第一眼見到新管家(由深津繪里飾演)時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穿幾號鞋?」管家答說:「24號。」只要有數字出現,博士的精神就來了,立刻讚美24是美麗純淨的數字,是4的連乘數,從他的解說與分析,讀者和觀眾好像就當場上了一堂最平易近人的數學課。
  人生離不開數字,但是數學世界對多數人太艱深,又太遙遠,《博士熱愛的算式》的數學普及化工程,其實是套用了「傳奇」框模,鋪設了迷人的誘餌,帶領大家進入炫奇的數學迷宮,每個看似信手拈來的生活數字,其實都另有文章,都可以整理出特殊哲理,再加上博士循循善誘,又娓娓道來的導覽本事,讓一個接一個的傳奇數字,有如數學煙火,絢麗又動人。
  例如數學世界中竟然有所謂的「友愛數」,管家的生是二月二十日,博士手腕上的學長獎手錶上則鐫有第284號數字,一般人對於220和284兩個數字不會有特殊感覺,但是博士卻可以告訴大家,先約分220,再把所有的約數加起來,就會得出284的數值,同樣地,約分284之後再把所有約數相加,亦會得出220的數字,220可以加成284,而284亦可以加成220,多神奇?這時候的博士不再是數字博士,而是懂得用數字來變魔術的數字魔法師(其實,這場戲也很委婉地點出了博士很會用數學魔法來「把妹」,用兩個數字就可以迷倒管家,暗示著兩人有緣,宣示著兩人的「友愛天註定」)。
  小說中有一位關鍵小孩「根號」(由齋藤隆成飾演),他是管家的兒子,因為博士不忍母子分離,不忍小孩捱餓等母親回家,所以就邀年僅十歲小孩在下課後來家玩,一起共進晚餐,博士第一眼見到小孩,摸著他平直的頭頂和微翹的頭髮,就直接以根號相稱,就在√的趣味外型中,一老一少一管家,就這樣開始闖進了迷人的數學世界之中了。
  小說採用的是管家的敘事觀點,但是導演小泉堯史卻寧願從√出發,他把場景換到了√成年後(由吉岡秀隆飾演),擔任高中數學老師的第一堂數學課,√先是靦腆地摸著自己的頭頂和翹起一束的髮絲,解釋自己何以被博士叫做「√」,開始帶出他認識博士的傳奇經歷,再用粉筆和自創的教具開始教導同學什麼叫做質數、友愛數......小泉堯史更換敘事觀點的高妙之處在於擴大了全片的視野,小說的格局,有如單一家庭的私密回憶錄,但是場景換到數學教室,儼然就把小愛擴大成為薪火相傳的大愛了,√從博士身上體悟了數學之美,兩人不但結成莫逆之交,更有如祖孫家人,如今結合博士的神秘經歷及數學傳奇,原本可能嚴肅,又冰冷的數學課,立時就有了溫度與顏色,一堂不再枯燥的數學課,一堂引人入勝的生命傳奇課,都讓《博士熱愛的算式》更添了立體曲線。
  小說和電影最有趣的論述當然在於不論什麼數字,博士都可以說出一個道理,例如博士和根號都是阪神虎棒球隊的球迷,差別在於他們的世代相差二十年,但是博士卻能在阪神虎1970年代左手強投江夏豐的「28」號背號上,得出「完全數」的完美球技與完美數字的巧妙連結。只不過,電影亦不想一頭鑽進太複雜與艱難的數學算式之中,畢竟只是入門的數學啟蒙課,點到為止,再回歸博士、管家、根號與嫂嫂的四角關係,讓電影的節奏有如一道南風吹過心田,既有道不完的數學美麗,更有說不盡的人生感動。
  吉岡秀隆開始他的數學課程時,側臉面對著教室外的海浪,思緒有如波濤鼓動的意像連結,原本只是簡單明白的意像手法,但在經歷過日本東北大地震與海嘯劫掠的2011年3月時節看見《博士熱愛的算式》時,那片海濤也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我明白,看電影的體悟攸關人生經歷。謹為之記。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1/03/post-2196.html

另參本館:《數字的異想世界》 《三的文化符號論》
2012-03-13 11:29:28
圖博館
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三”?含數字三的詞大部分都是貶義 2017-03-15

  在漢語的數字中,三似乎是一個不太受歡迎的詞,所以與三有關的成語詞語大部分都是貶義詞,比如婚姻愛情的第三者叫小三;急性不好叫丟三落四;說一個人善變叫朝三暮四;不專心叫三心二意,喜歡挑剔叫挑三揀四;街頭小混混叫癟三等等。此外還有不三不四、推三阻四、三妻四妾等等也幾乎都含貶義,那麼在中國文化中三為何如此不受待見呢?
  “三”和其他數字配在一個成語裡,也是貶義的多,如“三長兩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姑六婆”、“三推六問”、“三災八難”、“三教九流”……中國人幹嘛老跟“三”過不去?
  原來,中國人有“戀雙情結”,總喜歡成雙成對,待客上菜必成雙,送禮要送“四合禮”,這是由中國人觀察世間萬物無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而來:人分男女,氣有陰陽,人體器官眉、眼、耳、鼻孔、手、足、臂、腿,皆左右對稱。人們認識到偶數的合理性與美好,而賦予它以吉祥意趣。三是奇數,不齊整,不規矩,不飽和,總讓人看不順眼,所以就不招人待見,只好在不少成語裡貶為丑角了。
  再說“三”在漢語裡表示數字極限的意思。老子《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到三就不往下說了,後面就是無窮大。《曹劌論戰》中也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四呢?沒有了。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叫“一而再,再而三”,意思指對於犯錯誤的人,可以原諒一次、兩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極限了。我們說“再三”強調,不說“再四”強調。中國人喜歡用“三”說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數字。所以壞事、錯事做得多了,人們就把“三”給扯上了,“三”平白無故地就受了冤屈。
  道家觀點認為在一到九的基本數中,九是最大的數,是數的終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廣、陽之極,有“極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學•釋三九上》中說:“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因此,我們在看到古代文獻裡的“三”和“九”時,還真是要分辨一下它們究竟是指實數還是虛數。
  其實三的褒義詞也很多的,比如三省吾身、三劍客、鐵三角、三顧茅廬、三從四德、三陽開泰等等。
三長兩短指哪三長和哪兩短?其實原指棺材
被誤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並不是指沒有子嗣
  回應
不敢苟同,三的褒義詞也很多的,三生有幸、三生三世…….
2017-03-17 12:24:14
圖博館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講究男左女右?“男左女右”是怎麼來的? 2017-03-16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還有照結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有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
  這種習俗是怎麼產生的呢?據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份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那麼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誰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媧,均是傳說中的上古之神。
  幾年前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我曾看到過出土於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媧圖的白色浮雕和說明。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出於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發現,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釘釘在墓頂上,畫面朝下,少數畫則折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據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由於寓意深奧、構圖奇特,富於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紀初發表以來,一直深受學術界的重視。伏羲、女媧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祖先。據說伏羲曾教導人們從事農、牧、漁業生產,女媧曾教導人們婚姻嫁娶的人倫禮法。他們手中拿的規和矩,即是生產工具,又是社會秩序的象徵。1953年,科學家發現,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體――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這一化生萬物的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一種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竟然與吐魯番地區表現化生萬物的人類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萬物為名,吐魯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媧畫像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誌《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插圖。
  另外,“男左女右”的習俗還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
2017-03-18 09:12:34
圖博館
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於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於陰於右。“男左女右”在中醫應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當然至於“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連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除了東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後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側是東方。因此就在崇尚東方的同時,“左”也隨著高貴起來。三國時期的東吳占據江東,也稱江左。文左武右的儀制,男左女右的觀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習俗甚至延續至今。
  如:房間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沒有樓房。四合院裡最重要的房間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稱上房或主房。由於祖宗牌位及堂屋設在正房的中間,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處的地位最高,正房的開間、進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於其他房間。正房的開間一般為三間,中間一間為祖堂,東側的次間往往住祖父母,西側的次間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邊(東邊)的次間、稍間比右邊(西邊)的略大,這是受“左為上”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舊時人們有尊左的習俗,我們常說的“左祖古廟”、“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2017-03-18 09:13:08
圖博館
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講究的,這種講究不見諸文字記載,而是一種約定俗成。民眾認為,左為上,右為下,左象徵尊嚴和力量,右象徵溫柔和體貼。故民眾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愛,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在食指上,其他則與男子相類似。若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則明確表示自己是獨身。在當代民俗中,男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對方所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這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恰如其分地相處。
(公共廁所標誌)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女左男右的現象。位於嘉陵江東岸的古棧道石櫃閣旁的千佛崖摩崖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了,造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從南到北全長417米,高45米,造像龕窟重疊十三層,密如蜂房,現有龕窟四百多個,大小造像七幹多尊,以大雲古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大雲古洞,是乾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彌勒佛立像系大雲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左邊是則天女皇,右邊是高宗李治,排列改變了我國男左女右的傳統習俗。牟尼閣,衣紋琉暢,造型豐滿,佛背後是褸空雕刻屏風,增強了石雕多面體的表現效果,是石窟中難得的藝術珍品。
  男左女右,約定俗成,是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傳統使然。從左到右,先男後女。按東方習俗,每每簽名,若是夫妻,必是丈夫的大名寫在前,妻子如一個後綴添加其後。不像西方,事事講究“Lady first”,連演講開篇詞也是“Ladies and gentlmen”。
2017-03-18 09:14:16
圖博館
愛情數學:如何用數學找到真愛?
The Mathematics of Love:Patterns, Proof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Equation
作者: 漢娜•弗萊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 2016-2
  內容簡介
愛情和數學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東西,怎麼會扯在一起?
的確,不同於數學公式,人類情感並不是整齊有序或循規蹈矩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數學就派不上用場。數學研究的是規律。所幸的是,愛也充滿規律——不論是一生伴侶的數量,還是在交友網站上如何選擇與誰通信。這些規律都可以通過數學這個獨特視角來解釋。
在《愛情數學》中,漢娜•弗萊博士帶領讀者踏上奇妙的旅程,用數學揭秘我們愛情生活的模式,用數學探索最常見、最複雜的愛情問題:找到真愛的概率有多大?網絡交友靠譜嗎?博弈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決定該跟誰搭訕嗎?約會多久後該決定結婚?與愛人發生爭執時,什麼時候該妥協?如何避免離婚?從評估網絡交友的最佳策略,到定義模糊的“美麗”理念,漢娜博士用趣味性十足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數學在幫你尋找真愛過程中的神奇作用。
  作者簡介
漢娜博士是一位數學家、倫敦大學“高級空間分析”倫敦所複雜性科學專家。作者還會定期出現在BBC國際Youtube頻道“Headsqueeze”欄目的數據中心。她第一次TED演講在全部TED頻道有超過500000瀏覽量。
  目錄
第一章找到真愛的機會有多大?
第二章容貌有多重要?
第三章如何讓作樂時光發揮最大價值?
第四章網絡交友
第五章戀愛遊戲
  短評
作為一個文科男,表示看懂這本書還是有點難度的,不過書中的公式都是比較簡單的,而且文字解釋也還算清晰。不過書名是愛情數學,但從中卻讀不到多少有關這個書名的元素,且書中作者的一些觀點我也不敢苟同,至於她說的那些公式的可靠性,我也無法得知,因為裡面缺少一些實例,假設的情景很難令人信服。
這本書不是戀愛指南,只是數學和經濟學理論、統計數據、以及心理學實驗結果的整合體,意在擴展人們對婚戀的思維方式。既不存在價值觀引導,也沒有情感上的煽動(雞湯)。或許與作者是數學家以及書的篇幅有關,此書乾貨多,廢話少。引人思考且詼諧幽默。書中不乏引用流行心理學/經濟學書籍中的內容,自然,不常閱讀此類書籍的讀者會從此書中得到更多“乾貨”,否則書中大約1/4的內容是對其他書籍和在一些英文網站上可以免費讀到的內容的引用和整合。
2017-04-01 11:20:34
圖博館
數學模型告訴我們的愛情策略2016-12-25

漢娜•弗萊通過數學模型想告訴我們:
1)擇偶標準不能太多,沒有必要限定對方符合你所有的條件,因為條件越多找到配偶的概率越低。正確的做法是選擇幾個著實重要的條件,給別人一個機會,你或許會收穫驚喜。
2)容貌只要顯示你很健康即可,你不該在容貌上傾注太多精力,而應該把精力用在培養令人讚嘆的閒聊技巧和致命魅力上。我們都有“可預測的非理性”,例如經濟學中的“誘餌效應”,通過無關選項來改變人類看待選擇的方式。
3)你最喜歡的並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忽視個人偏好對所有人更有利。根據“蓋兒——沙普利“算法,可以解決”穩定婚姻“問題,
4)網絡交友已經很普及,交友網站能讓你輕鬆遇到無數符合你標準要求的單身人士,一些網站通過自己的匹配度運算公式幫用戶篩選心儀的對象。最成功的算法是OKCupid的匹配度算法。它通過用戶在註冊時填寫的問卷來進行二人匹配度的運算的。三個關鍵因素是:你的回答,你期待配偶如何回答,每個問題對你來說的重要程度。OKCupid的匹配度算法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但是關鍵問題在於人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準確預測二人匹配度的算法根本不存在。長相不能決定人氣,有爭議人氣會更旺。人們在發信的時候同時也在考慮自己的機會:如果他們認為你很美,而別人不一定有同感,競爭會少些,這便給了他們額外的聯繫你的動力。然而,如果他們覺得你很美,並且確定別人也覺得你很美,那麼他們會猜想你會收到很多信息,於是決定不必自取其辱。
5)戀愛中,我們別當個惹人討厭的人
6)每個人的性伴侶數量遵循冪律分佈,整個人類的性關係網絡中,大多數人的關聯人數大致相同,但是有一些人關聯人數非常大,這些人被稱作網絡樞紐。性關係網絡,類似互聯網分佈,數學中稱為無標度分佈。
7)隨意和一個人安定下來,找到真愛的概率只有1/n,但是根據”最優停止理論“,你只需要拒絕前37%的人,便能大幅改變命運,但是該理論假設是你可以和無數人談戀愛。於是數學家改進了模型,預估你的戀愛窗口長度,在此長度中拒絕前面37%的人,一旦過了拒絕階段,你要選擇下一個出現的比之前每一位戀人都好的那個人。此模型漏洞在於,假如在非拒絕階段遇到的人都比不上拒絕階段的人,你只能孤單終老。
2017-04-01 11:22:09
圖博館
如果我們接受了作者的建議,應該:
1)放寬擇偶標準,僅關注幾個著實重要的條件
2)利用“誘餌效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3)假如你能承受偶爾被拒絕的打擊,你的主動追求比坐等被追求的人獲得更好的結果
4)網絡交友網站提供的匹配度可以參考,但不必太當真,網絡圖片要盡量顯示自己的不同,包括有些人或許不喜歡的方面
5)戀愛中,要直截了當、與人為善、不要忍氣吞聲、懂得原諒
6)通過抑制樞紐,可以有效控制性病的傳播
7)戀愛然後走進婚姻,並不是做數學題,但是參考最優停止理論模型,我們一開始談戀愛就做長遠打算頗具風險,因此需要先熟悉婚姻市場的行情,並獲得現實的對人生伴侶的期待,然後選擇一個自己滿意的對象結婚。
2017-04-01 11:22:55
圖博館
中國數文化
作者: 吳慧穎
出版社:岳麓書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內容簡介
通過中國人對數量和數字的觀念、表述和運用所顯示出來的價值判斷、思維特征、情感傾向和審美趣味,並聯系古今承續變化和中外文化比較,來探討和說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一些事象和特點;行文多舉以事例,說解生動,通俗易懂;語言樸實平易,非學術化行文風格。是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趣味性的普適讀物。

《中國數文化》2013-06-04

奇!有一本談數的書,居然與自然科學無關。
這本奇書叫《中國數文化》。作者吳慧穎娓娓道來,洋洋灑灑47萬字,只談我們天天講到的數字中所涉及的內蘊:中華民族的價值判斷、思維特徵、情感傾向和審美趣味。
有人會問:有趣麼?我先反問你:“一”為什麼能表示“全”?“五花大綁”為什麼用個“五”字?明明男為陽,女為陰,為什麼有關女性的事物,如七月七日、七夕乞巧、七姐妹、七仙女、七出休妻、三從四德(三與四之和為七)等,卻偏偏都用上陽數“七”?九月九為什麼叫重陽?為什麼“不三不四”選的是三、四這一對?為什麼有種中藥材的名字會叫“三七”?為什麼罵人會稱“王八”?諸如此類問題的解答,散見於全書,俯拾即是。其中頗有一些還是難得一見的材料呢。於是,本書的出版社評語就說,這書“專家學者能從中獲得新知,中學生能看得津津有味”。
有人又會問:有用麼?當然有!從嚴肅處說,以數來觀照民族文化心理,雖是管窺蠡測,卻也能透過沉澱在數上的集體無意識,進一步看清古人乃至部分今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習慣的思維方法、特點,如發達的聯想、象徵、類比思維,審美觀喜愛的某些形式美、結構美等;還可以把形式主義和盲目貪多求大的作風等等,與數文化互相印證,認清其遺傳基因。而從輕鬆處說,則不妨把本書當作辭書,需要的時候,就翻開它查閱有關數文化問題的解釋、例證和來龍去脈;甚至可以把其中部分專題當作一個小型的題庫。
吳慧穎的著作,有學術深度,卻完全沒有學究氣。本人讀後深受啟發,因此把它介紹給“數字化生存”時代願意讀書的人們
2017-04-05 11:47:46
圖博館
清華簡《算表》成史上最早十進制乘法表 獲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7.4.23,清華簡《算表》吉尼斯世界紀錄授牌儀式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算表》經學者研究、吉尼斯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
  《算表》的發現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重視。前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道本週(JwDauben)教授指出,“這一發現意義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實物。”
  《算表》共21支竹簡,把這些竹簡首尾對齊,可以看到紅色橫線連在一起,共19條,每條都貫齊21支竹簡,三條編繩也作為橫線使用,由此將全表分為21行、20列,行、列交叉組成420個長方格。用它進行99以內的運算非常快捷,將表上數字橫豎拉線交叉點即為答案;表上沒有的數字或者超過100的數字,將乘數和被乘數分解、拉線,再將結果總數相加即可,以此類推,《算表》一次運算的乘數、被乘數的極限值為495。此外,《算表》還能進行分數乘法,其中“半”(二分之一)寫成“肉”從“刀”,是用刀分割肉的形象。
  《算表》將中國古代乘法表的時間提前到戰國,不僅是目前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也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
  “清華簡”第七輯整理報告 還有過半待釋讀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透露,清華簡整理總計劃推出十五到十七輯報告,目前釋讀數量已接近一半。不過,他也坦言,“我們的工作是越來越難了。”
據團隊成員透露,今後還將保持每年一輯的進度,全部完成大概還需10年左右。當前的難度主要在於,很多都是書上沒有記載的史料,需要從文字學、歷史學、經學等方面進行分析,還要與史書比對參考。
為保持進度,研究人員已初步選出若干篇,其內容在相當程度上又回到《尚書》一類文獻方面上,預計在第八、九兩輯整理成果中發表。李學勤舉例,有一篇暫時名之為《四告》,包括四段祭祀告神之辭,告神的人分別是周公、伯禽、週穆王和召穆公虎,涉及西周重要史事。尤其是周公的告辭,可與傳世《尚書》的《立政》對讀,極有價值。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7_04_24_405055.shtml
2017-04-25 11:50:22
圖博館
潘攻愚:歐美小孩到底學過乘法表和乘法口訣嗎?2017-05-03

  近日,觀察者網花邊欄目一則“沒有中國的九九乘法表,外國人是怎麼算乘法的?”一文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
  吐槽者甚眾,無非是抨擊歪果仁喜歡“化簡為繁”,這些奇技淫巧的展示不但不能證明西方人的聰明,反而帶有呆傻愚笨氣;相比之下, “九九乘法表”琅琅上口,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記憶,計算速率方面遠勝“畫線乘法”術。
  不過這次筆者仔細留意並細細梳理了“畫線乘法(multiply numbers by drawing lines)”的來龍去脈,覺得確實比想像中有意思,完全不是惡搞或者歪果仁在“自污”他們的數學學習體系。
  “畫線乘法” 是怎麼來的?
這則視頻誕生於2014年的四五月份,作者名叫Presh Talwalkar,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高材生,主修經濟和數學。他的視頻推出後,不長的時間內居然有了上百萬的點擊量。下面的讀者有不停地在問問題的,如“這個視頻能解決xxx乘法嗎”;還有很多讚歎的“很棒!很厲害!”這也恰恰可以證明“畫線乘法”術對外國人本身來講也是很新奇、很怪異的,而不是像某些人炒作的那樣說是他們慣用的一個計算手法。
……
我們的“乘法表”和“乘法口訣”而自豪,筆者承認它確實推動了國人在幼年階段的計算能力,尤其是其中一些口訣等變成了一種坊間俚語,更是強化了這種計算記憶。
那麼,歐美國家的孩子,有“乘法表”和“乘法口訣”嗎?
答案是有,而且大有特有。
…….
  回應
 筆者果然是學文科的。九九乘法表是可以無限發散的好吧。而且中國孩子四年級開始學習四則運算,都是有技巧的,並且這只是小九九,大九九大多了……另外有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小數目的計算大多數都會應用心算,而這幾乎不需要刻意訓練,老一輩很多人可能小學都沒讀,字也不認幾個,但是這類計算毫無障礙.
 為什麼外國人學乘法不如我們方便,說到底還是得益於我們漢語單音節語言的優勢,要說“畫線乘法”幾何和代數結合,不如上解析幾何好了。
 人的思考是大腦用一個虛擬的聲音去思考的,所以語言有多快,思維就有多快。用英文和中文分別背一次九九乘法表,就知道漢語的優勢了。
http://www.guancha.cn/pangongyu/2017_05_03_406427.shtml
2017-05-03 11:31:02
圖博館
發達了兩千年的中國數學在近代落後,吳文俊怎麼看

  2017.5.7,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去世。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吳文俊開創了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享譽世界。而這項成就源於他對中國古代數學的重新認識,他在涉足中國古代數學史時發現,貫穿中國古代算術的機械化思想,非常符合現代計算機的思想,這促使他想二者合一,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他開始選擇了初等幾何定理證明作為嘗試。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數學先進的國家,自秦漢到宋元,數學發展世代不絕,到十三四世紀,更是達到鼎盛時期,在許多領域內遙遙領先於世界。日本著名數學史家三上義夫說:“中國之算學,其發達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以算學之發達,包含於如此之大文明中而有如此久長之歷史,世界諸國未嘗有也。”相比之下,古希臘幾何學在盛極一時之後,大約一千年的時期中幾乎完全停滯。
  然而,到了元代中期以後,中國傳統數學逐漸衰落,到了清初幾成絕學,16世紀後歐洲數學突飛猛進,讓中國望塵莫及。中國近代數學為什麼會落後?中國傳統數學為什麼未能發展成近代數學?在緬懷吳文俊院士之際,這個重大問題有必要再次被關注。
  他在《對中國傳統數學的再認識》一文中說:
“要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數學,首先,必須撇開西方數學的先入之見,直接依據目前我們所能掌握的我國固有數學原始資料,設法分析與復原我國古時所用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認識它的真實面目。”
根據原始資料,吳文俊駁斥了以下幾條詆毀:
1 中國傳統數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素數與因子分解,因此中國古代沒有數論。
2 中國傳統數學中從來就沒有平行線概念的痕跡,因此中國古代沒有幾何。
3 中國古時未曾出現過文字代表數字以及討論根的性質一類工作,因此中國古時沒有代數字。
4 中國典籍中從未出現過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中的演繹證明方式,因此中國古代數學沒有邏輯思維。
5 中國古代數學從未考慮過無理數或實數這樣的概念,更沒有復數的痕跡,因此中國古代沒有數係統甚至沒有數學。
  比如第一條,中國雖沒有素數與分解因子的概念,但有最大公因子的概念及其求法:“以少減多,更相減損,求其等也”(《九章算術》)。利用這種“求等”方法,中國剩餘定理更是數論上的傑作,在解決同餘式問題時,對於有著天文數字般大數的問題,能輕易地獲得答案,而如果依靠分解因子,即使用現代的計算機也不容易完成計算。
2017-05-11 00:38:23
圖博館
以上這些,都是“小Boss”。真正的“大Boss”,也是西方學者否定東方數學價值的唯一“實證”,就是“近代數學產生於歐洲,而未發生在中國。”由此說明,中國數學體係有自身的弱點。
  什麼弱點呢?總結來總結去,無非是三點:
1 中國傳統數學缺少嚴格求證的思想,阻礙了數學的抽象化、系統化。
2 從未自發地發明任何公式的符號方法。
3 偏重計算、依賴算具,限制了數學方法的改進流傳。
  一直以來,《幾何原本》的公理化體系,被視為西方科學誕生的源頭,被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實際上,中國傳統數學在抽象性方面比起古希臘數學毫不遜色。古希臘人證明了無理數存在,但因為無法構造出無理數,造成了第一次數學危機。而中算家不僅構造出正、負數,使“方程”暢行無阻,還用十進分數的無窮序列來逼近無理根(劉徽的求微數法),已達到了現代實數係理論的雛形。
  古希臘的論證幾何與形式邏輯非常傑出,但古希臘人竭力避免抽象的數,而數作為計算對象的抽象性勝過直觀的幾何圖形,這也造成了古希臘人在計算方面的落後。
計算與邏輯都是數學方法不可或缺的。中國傳統數學的特點是形數結合,以算為主,使用算器。
  如果把電子計算機看作對應於算籌的硬件,那麼中國古代的算術可以看作軟件思想,可以比作計算的程序設計。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的“術”,都是一套描述程序化算法的程序語言。比如,“方程”這一籌式,以遍乘、直除(累減)為基本變換,“方程術”就是反复施行這兩種基本變換而逐個消元求解的演算程序。中算中的“方程”相當於現代線性方程組的增廣矩陣,演算程序相當於矩陣的初等變換。
  前面說的中國剩餘定理,即“大衍求一術”,就在籌算程序設計上達到了很高水平。如果說古希臘數學家以發現定理為樂趣,那麼中國算學家就是以創造精緻算法為己任。
  雖然以算為主,但中國傳統數學並非沒有理論證明。趙爽、劉徽、祖沖之等人,都在對算經的註釋中“寓理於算”,可惜許多口授師傳、記錄在註釋中的算理,包括祖沖之父子的論著在內,都已失傳或殘缺。
2017-05-11 00:41:29
圖博館
而流傳至今的劉徽《九章算術注》,包含著豐富的邏輯內容,對率、正負數、方程等重要數學概念都給出了精闢的定義,涉及了歸納、演繹的推理方法,兼用了綜合法、分析法甚至反證法等證明方法。劉徽的《九章算術注》表明,中國傳統幾何學以勾股形代替一般三角形來處理直線形的問題,避開了角的性質和度量、平行線和一般相似形等繁瑣理論,卻達到異曲同工的實際效果,而且理論建築更簡明扼要。
  按照吳文俊的評價,劉徽在世界數學史上的地位可與阿基米德相提並論。可惜和張仲景一樣,這位重要人物在陳壽《三國志》中被遺漏了。
  對於第二點,中國的符號體系確實不完備,這涉及到算盤數學和紙上數學的歷史競爭。中國籌算的優越性,客觀上限制了筆算的發展,但宋元以來,隨著造紙與印刷術的發達,算經中的“演草”增多,已經出現了向筆算靠近的趨勢。
  至於最後一點,偏重計算、依賴算具,顯然不是數學體系的弱點,正如今天計算機的應用改變了數學和科技生產的面貌。當然,過分依賴算具會有副作用,歐洲歷史上就發生了算盤與算法之爭,十進制的興起,紙上數學的發展,使歐洲擺脫了對算盤的依賴。
  至此,已經可以說,東西方數學各有所長,古希臘數學的系統性、邏輯嚴格性更優,而中國古代數學以實用性和構造性見長。
  那麼,近代數學產生於伽利略時代的歐洲,是否意味著古希臘數學優於中國傳統數學?
  這種推理方式,在近代科學的誕生、工業革命的誕生、資本主義的誕生、民主制度的誕生等問題上,已經反復出現過了。這裡只談近代數學誕生的問題,但在討論中需要做的思考澄清,也許對別的問題也有啟示。
  歐洲近代數學,不是古希臘數學的直接延續,而是東西方數學的融合,與歐洲數學家的再創造。
  數學史家錢寶琮指出:“第5世紀以後,大部分印度數學是中國式的,第9世紀以後,大部分阿拉伯數學是希臘式的,到第10世紀中兩派數學合流,通過非洲北部與西班牙的回教徒,傳到歐洲各地,於是歐洲人一方面恢復已經失去的希臘數學,一方面吸收有生力量的中國數學,近代數學才得開始辯證的發展。”
  16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微積分(函數概念)、代數學(演算的符號化)和解析幾何(幾何的代數化),與表現為“代數的幾何化”的古希臘幾何學傳統相去甚遠。布爾巴基指出,歐幾里得的系統阻礙了代數學的發展,並使之癱瘓。
2017-05-11 00:43:15
圖博館
CB波耶在《微積分學概念史》中指出,從微積分的發展觀點來看,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表現出一種枯燥無味的講究嚴格的頑固性,阻礙了那些新思想的發現和生長。懷特海也認為,希臘人對數學的高深部分感興趣,但從未發現它的基礎。
  相反,無論是代數符號、十進小數、對數、計算尺、解析幾何、微積分、計算機,歐洲近代數學的發展,更多包含著東方數學的基因。
  而相比中斷的古希臘數學,紮根於生產實踐的中國傳統數學長期發展。吳文俊寫道:“中國傳統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係與發展途徑,從遠古以至宋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但自明代以來,由於政治社會等種種原因……致使中國傳統數學瀕於滅絕(?),以後全為西方歐幾里得傳統所凌替以至壟斷。”
  這些原因,也許包括八股取士,程朱理學的束縛,包括許多社會文化因素,吳文俊引用了徐光啟的話,“算數之學特廢於近世數百年間爾,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理,能知來藏往,靡所不效,於神者無一效,而實者之一存。 ”也就是,理學對實學的不重視和數學神秘主義這兩個社會原因。
  無論如何,面對這個最終大Boss,這個僅僅以沒有誕生近代數學來否定中國傳統數學的結果論,爭論並不會停止。而且,這個Boss還會出現在許多歷史問題上,造成毛澤東所說的“言必稱希臘”。
  有這樣一個Boss,其實也是好事,無情的結果逼迫我們看到不足之處,提醒我們要總結歷史教訓,永遠避免妄自尊大。畢竟,在東西方的比較中,看不到另一種迥然不同的風格,小瞧了另一方,這樣的錯誤,我們不能再犯一遍了。
  回應
 說句過分的-----若不是皇帝需要“星卜(天文)”與“地動(地震)“冒充神仙,中國可能連乘除法都沒有隻有加減法
跪舔得好,賞你一根骨頭!秦國修馳道難道不需要測量技術?稅收計算,土地丈量,修建宮室,修建水利工程不需要數學知識?建造長城,建造海船不需要數學知識?面積是長度單位的平方,量綱都不一樣,你用加減法把麵積算出來試試看?3米+5米=8平方米?你這種說話不過腦的人,簡直讓人無言以對!
2017-05-11 00:44:48
圖博館
中國人心中的數可區別為兩類:一類是已知和可知之數,即現實生活中的數,另一類是未知並且是難知之天數,即關於人事方面的未來吉凶禍福的命運之數。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對這兩類數都有強烈的求知之心和掌握利用的願望。 因此中國人對前一種數以經驗和務實精神來看待,認為數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而不能脫離它,表現為中國人關於數的觀念由實用主義和經驗主導。這種實用主義的數觀念主要在實用操作層面獲得重大發展,從而推動中國計算技術很早就高度發展,促使中國算術和代數學在十四世紀以前一直居於世界數學的領先地位,而這種長於計算的實用主義數字精神又使中國人極端務實,培養出中國人對實際事務和人際關係周密思考、預先謀劃、反复實踐、尋找訣竅、歸納經驗的作風。中國人在政治、軍事、商業活動中長於謀略,精明機智,在農業、工藝、醫療等應用科技領域有較高成就,這與中國數理思維中重計算、重操作的風格有直接關係。 而中國數理思維中的重要缺陷是中國人的數觀念,除了沿著易經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有所發展,但無法與實證實踐尤其是歸納性實踐活動結合,中國人的數學知識缺乏在邏輯形式和假想領域的深度;數學本來是邏輯思維能力最主要的領域和工具之一,但是中國古代數的觀念過於經驗和實際,缺乏抽象和演繹,缺少由形式符號組成的嚴密的演繹推導體系。幾何學、理論數學和後來在西方逐步發展起來的各種現代數學概念都沒有在中國本土自生髮展,這最終導致中國古典時期整個文明缺乏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最終無法產生科學這種最強的人類知識和行為體系,也無法使中國的理性思維達到突破傳統的程度。 儘管早期的中國法家具有完全的理性思維傳統,但接受了中庸邏輯思維的中國人缺乏用規範面向一切、統治一切的數理思維模式。而這樣的思維模式,正是簿記制度在西方興起後,用於規範資本和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模式。因此簿記制度本身就是數學精神的一種表現。這種精神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早期階段,而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在中國儘管同樣存在著簿記制度,但始終未能實現理性思維覆蓋整個文明的程度。 中國人的數字觀念發展有兩個趨勢;首先是依附於文字和日常生活世界的經驗性和歸納性計算性數字系統,這套系統具有廣泛的現實實踐用途,在中國包括各種傳統農業社會與商業社會的計算活動,這些計算沒有產生獨立的抽像數學、而是與中國文字相結合後,演變成為工具性的實用性運算能力。
2017-05-11 00:45:49
圖博館
這種實踐性和實用性數字文化觀念的發展,使中國數學基本上是具體事物運動後的知識,因此缺乏空間、時間等數學要素,導致中國數學基本上以算數和代數為主,缺乏各種函數和幾何空間的概念。這些中國數理文化的特點深刻影響了中國人思維結構;導致了今天中國學生學習數學時的長於運算、短於數學思維和模型的現象。 而除了上述勞動性和生產性的中國數學文化所特有的實踐性、客觀性和有限性相比,中國另一種主流數理文化則是高度抽象、以至於發展成為中國文化中獨一無二的數理思想和運算模型,但卻由於過分抽象而脫離真實世界和生活,最後成為一種高度形而上學並逐步脫離真實世界的知識。這種抽象和運算數理知識的最高成就就是中國的周易術數。 周易是孔子都親自研究的傳統數理體系,但這種數理系統起初是客觀表現自然的周期循環,以及人類生活過程中各種內外因素的干擾,從而獲得對人類活動的把握、實現自我意志的數理知識,因此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和抽象性。而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成為少數儒家學者脫離經驗的知識對象,從而轉變成為高度抽象化和神秘化,一切只依靠表面上最公正的數字演繹和運算的形式化數理體系,最終脫離了客觀經驗世界,尤其是脫離了生產活動,而成為一種自我證實的玄學。 因此周易代表的中國數理思維,未能使中國古代數學形成統一的數理邏輯思維,並形成有效的社會性思維模式。周易因此成為一種運算人類生活事件波動和周期起伏的工具,而不是更加廣泛的、具有抽像一切、描繪一切的數理思想,因此逐漸脫離了社會現實生活,而成為少數人書齋裡的玄學研究對象,或者其他人用於迷信謀生的手段。 而周易所包含的形式化運算萬物運動規律的數學思維模式,沒有被擴大並成為思維模式;這是因為周易的思維排斥對因果關係的把握和解釋,而將一切建立在數理自我循環關係的基礎之上,是一種演繹性的數學運算而不是歸納性的數學工具,因此不能發展成為人們認識新知識和把握自然的有效工具。 代表著中國古代數理思想最高成就和最抽象觀念的周易,無法對中國現實的社會現實、經濟生活、以及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類似於西方數學對西方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
2017-05-11 00:47:27
圖博館
因此儘管中國存在的實用算術與代數,以及抽象的運算模型周易河洛圖,但中國始終沒有發展出與自然語言平行的數理分析概念。中國的數字文化依附於文字,服務於各種實際的勞動過程,而沒有獲得獨立性、乃至更高的形式、邏輯和表述功能,最終成為人們行為的模式。西方的數學發展卻正好相反。 因此實用性和玄學性是中國傳統數學知識的兩大特點;卻沒有西方數學中的邏輯性、形式性和經驗性,尤其是缺乏各種新的數學知識和體系更新,從而無法實現對中國傳統思維的邏輯化和理性化的突破和更新;進而導致了中國包括數學知識在內的總體思維模式始終未能脫離儒家自然語言和中庸性質的思維,而只能在現有結構中自我循環。
 你文中關於中西思維的區別的看法是不正確的。這裡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中西古人類都需要文字來記錄東西,於是雙方都開始創作發明文字,結果中西發明出不同的文字。但是,雖然中西文字不同,但兩個不同'產品'卻都為自己的社會記錄活動發揮了同樣的功效。發明創造這些'產品'來自他們的迫切需求,需求一致而產品不同而已。
這就像從A點到B點運動,一個人做飛機抵達,另一個人坐火車抵達,同樣例子。這就是需求決定人類的進化。 談到中西思維的不同,要尋找原因應該放在對'產品設計'的分析上面。比如從中西產生不同文字入手分析。而不是把能否創造出這個產品作為分析方向。因為如果沒有需求,再好的思維繫統他也沒有動力去創造那些產品。 你文中所陳述的觀點就像現在很多人一提到落後發展國家的時候,就說他們的人非常懶惰一樣,或者說是因為人民的懶惰導致國家落後。這都是非常錯誤的分析路徑和結論。。
http://www.guancha.cn/SunWu/2017_05_08_407280.shtml
2017-05-11 00:48: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